第八節(jié) 元代散曲_第1頁
第八節(jié) 元代散曲_第2頁
第八節(jié) 元代散曲_第3頁
第八節(jié) 元代散曲_第4頁
第八節(jié) 元代散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節(jié)元代散曲一、概念:散曲亦稱樂府、北樂府、小樂府、新樂府等,是民間長短句歌詞在宋元時期吸收了一些民間興起的曲詞和女真、蒙古等少數(shù)民族樂曲而逐步形成的一種新的入樂的詩歌形式,主要流傳在北方故也稱北曲。又由于散曲最初主要在市民中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也叫“葉兒”。包括小令、套數(shù)和帶過曲等幾種形式。

(一)小令:是獨立的只曲,原是流行于民間的詞調和小曲,句調長短不齊,且有一定的腔格。它和詞的不同有以下幾點:1、用韻加密,幾乎每句都要押韻;而且平上去三聲互葉,不像詩詞一般平仄韻不能通押。2、沒有雙調或三疊、四疊的調。3、最重要的是,可以在本調之外加襯字。(二)套數(shù):沿自諸宮調,是由兩首以上同一宮調的曲子相聯(lián)而成的組曲,一般都有尾聲,并且要一韻到底。(三)帶過曲:介乎小令和套數(shù)之間,原是同宮調里經(jīng)常連唱的兩支曲子。帶過曲也有三支相連的,但比較少見。二、散曲的內容:大多是歌唱山林隱逸和描寫男女風情的作品,其中雖有鄙薄功名利祿、藐視封建禮教的一面,但也不同程度的表現(xiàn)1了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情緒和追求色情的低級趣味。

少數(shù)作品接觸到當時重大的社會問題,反映人民的疾苦,也揭露了元代的殘暴統(tǒng)治,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此外,還有一些寫景詠物的小令,清麗生動,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三、散曲的淵源其淵源有四:其一,對中國古代“曲”的發(fā)展。曲即樂曲,是可供歌唱的歌詞。其源起很早,《文選·對楚王問》記宋玉對楚王言《陽春白雪》《下里巴人》時稱“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就說明戰(zhàn)國時,“曲”已有文獻記載可征。曲的特點是句式參差不齊,便于歌唱,先秦《詩經(jīng)》,兩漢樂府均可視為曲之濫殤。至兩宋詞而大盛,宋詞可入樂歌唱,白石道人十七首旁注工尺之詞即是一證。金元之際,元曲則在詞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成為一代文學之勝了。其二,遠承唐代的清樂、燕樂,即唐時在中國南部、北部流行的音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韻》收錄元曲牌共三百三十五支,后人對這三百余支曲牌逐一考證溯源。據(jù)清人凌延堪《燕京考原》,將其歸入南曲者,則源之于唐之清樂,遠承南朝宋齊梁陳之樂;歸入北曲者,則源于唐之燕樂,遠承北朝北周北齊之樂。另外,尚有2源于少數(shù)民族歌曲曲牌者,如《魔合羅》、《風流體》等。其三,直承唐宋詞。元人散曲與唐宋詞淵源極為明顯,曲牌相同者甚多,如《人月圓》《滿庭芳》《憶王孫》《落梅風》等,僅在格律、字句上有別而已,致使后人詞集、曲集中詞曲有雜。甚至清人萬樹名重一時,為倚聲家所重的《詞律》一書,亦所不免。其四,繼承宋代歌舞劇曲,這在元人攻曲中的套曲上表現(xiàn)出來,它與南宋歌舞劇的《賺詞》有明顯的血緣關系。賺詞同樣由一套曲牌組成,并以[尾聲]作結,如《詩林廣記》所載的一套《中呂宮·圓月圓》,僅其結構不如散曲、套曲的曲緊密而已。王國維《宋元戲曲考》于此考證十分精密。四、散曲的興起原因散曲的興起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宋詞的衰微和諸宮調的出現(xiàn)。詞作為“別是一家”的新詩體,自中唐步入文壇以后,兩宋高度發(fā)達、名家輩出,南宋以來,“詞之能事畢矣”。(《汪林《詞綜序》》,宋詞的衰結為元曲躋身文壇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文學條件,這是文學發(fā)展新陳代謝規(guī)律的一種反映,民間的“俗謠·俚曲”經(jīng)民間藝人的傳播迅速流行。北宋神守的熙寧、元豐至哲宗的元祐年間(1068—1086),諸宮調產(chǎn)生。3“澤州孔三傳者,首創(chuàng)諸宮調古傳,士大夫皆能誦之”。(王灼《碧雞溫志》)。諸宮調又名“掐彈詞”,由同一宮調的幾支曲牌合成一套,再聯(lián)結多套。散文歌詞惡化雜,說唱皆可,由琵琶伴奏。故名。它的產(chǎn)生,對元曲極有影響。

其二,異族音樂與華夏音樂的交匯,這是客觀環(huán)境促成元曲成熟的重要條件。北宋末年,北部中國戰(zhàn)爭頻仍,金人攻陷汴梁,入主中原,隨之是蒙古滅金,使外族音樂隨著戰(zhàn)爭得到大量輸入的機會,原有的華夏音樂則大受影響。散曲與音樂的關系,較之詞更有為密切,外族音樂輸入,就出現(xiàn)了“胡樂番曲”以事新詞的條件。正如王世遇《曲藻序》所言:“曲者詞之變。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曹雜姜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其三,文人的重視和提倡?!八字{俚曲”在民間廣泛流行和諸宮調的興起后,均因文人染指而迅速成熟。金代詩人元好問就寫過《喜春來》等小令,成為散曲進入正式詩壇的標志。《陽春白雪》選的《干荷葉》亦表現(xiàn)出散曲由“街市小令”過渡到文人創(chuàng)作的變化。

[干荷葉]干荷葉,水上浮,漸漸浮將去。跟將你去,隨將去。你問:‘當家中有媳婦’?問著不言語。質樸俚俗,木質無文,顯示出民間創(chuàng)作的色彩。文人創(chuàng)作卻大有變化:4

“干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蕩減了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劉秉忠《干荷葉》)。

同樣,質樸淺近,平白曉暢,卻無俚俗語之氣,以干荷葉起興,流露出文人悲秋的意緒,頗有蒼涼的意境。至于諸宮調,金章宗時,董解元作《西廂記諸宮調》,形式相當完美,人稱“董西廂”更是說唱文學體的優(yōu)秀作品了。五、散曲的體例散曲包括小令、帶過曲、套數(shù)。小令是獨立的支曲,形式短小,通俗靈活,由“俗謠俚曲”發(fā)展而來,王驥德《曲律》謂“蓋市井所唱小曲也”。帶過曲是連用兩支或三支(以三支為限),同一宮調的小令寫景狀物,寄懷抒情,故不能隨意聯(lián)綴。如[雙調·雁兒落帶得勝令],它是小令一種靈活的表現(xiàn)形式。小令重復使用,后一支可省稱為幺篇,簡稱“幺”。套數(shù)源于諸宮調,又名套曲、散曲、或大令,由同一宮調的數(shù)支曲牌聯(lián)綴而成,多少不拘,結尾須用[尾聲]以示套曲音樂結構完整。散曲的用韻,首先可另加襯字,即在曲律規(guī)定的字數(shù)之外另加襯字,襯字不定多寡,不定平仄,只不能加在句尾,這是曲韻在中國韻文史上最獨特之處。次為平仄通押,平上去通葉,論者認為這也是中國韻文在形式5上的一種解放。

再次是不避重韻,可以在同一散曲中出現(xiàn)相同的韻腳字。最后,須一韻到底,不能在曲中轉韻。學人對曲韻贊美備至。稱其“十分曲合語吻,亦即十分曲達語情,此亦為他種長短句所不可及,而獨讓之與金元之曲者”。(任半塘《散曲概論》)六、散曲的語言、風格特點。語言上,散曲大量運用白話口語和方言俗語,并常常逞才弄巧,有許多巧體。風格上,散曲外露顯直,極情盡致,具有活躍、潑辣的特點。七、元代散曲作家作品

作者名姓可考者,《錄鬼簿》載一百八十七人。近人任訥《散曲概論》考定為二百二十七人。就其社會身份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出身于書會才人的作家。代表人物為關漢卿、王和卿,代表作品分別為《中呂·一枝花》不伏老、《仙呂·醉中天》詠大蝴蝶。一類是平民及胥吏作家。這類作家以白樸、馬致遠等人為主要代表。一類是達官顯示宦作家。這類作家以盧摯姚燧為代表。盧摯散曲的題材以詠史和隱逸兩類為最多。無論抒發(fā)世事興衰變幻之衰愁,或是表現(xiàn)田園山水之趣,大概不出中國古代土大夫“儒道互補”6的精神范圍,倒是一些寫景狀物之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姚燧散曲在取材、內容等方面與盧摯大體相同。有相當數(shù)量的隱逸之作,尤其是表現(xiàn)男女戀情之作,巧妙、委婉、細膩,明顯地表現(xiàn)出受詩詞影響的痕跡。元人散曲作品流傳至今者,小令三千八百余首,套數(shù)四百七十余套。元散曲的創(chuàng)作分期歷從三期說,即由《錄鬼簿》之“前輩已亡名公,方今已亡名公,方今才人名公”具體衍化為王國維《宋元戲曲考》之蒙古時期、一統(tǒng)時期、至正時期。即初、中、末三期。初期(蒙古時代),從元蒙初稱蒙古至改國號為元(1206—1271),乃至滅南宋(1279),元人散曲興起,創(chuàng)作中心在大都,作家多為北方人,創(chuàng)作網(wǎng)絡質樸通俗,元曲中的重要作家馬致遠、白樸、貫云石、張養(yǎng)浩等均活躍于這一時期。中期(一統(tǒng)時期代),從元世祖至元到元順帝后至元(1264—1341)。南宋已亡,繁華的江南成為文人菌集之地。此期散曲創(chuàng)作中心轉移到臨安,作家多南方人,創(chuàng)作風格典麗雅正,精工儲蓄,詩詞化傾向日益明顯。重要作家有喬吉、曾瑞、睢景臣等。

末期(至正時期),即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1368),共二十八年,元蒙統(tǒng)治岌岌可危。此期散曲家承中期之余緒,以婉麗為歸,但卻出現(xiàn)了重要作家張可久,并出現(xiàn)了散曲專集,對于保存7元散曲資料,頗有意義。重要的元人散曲選集有楊朝英的《太平樂

府》、《陽春白雪》,有胡存善的《樂府群玉》,無名氏的《樂府新聲》,都是元人選元散曲的重要選本。至于散曲創(chuàng)作分期,亦有根據(jù)元散曲創(chuàng)作風格的演變,以元成宗鐵穆爾大德四年(1300)為斷,例分前后期了。(一)馬致遠和前期作家1、馬致遠。著名的元雜劇作家,也是有元一代的散曲大家?,F(xiàn)存后人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小令一百零四支,套數(shù)十七套,共一百二十余首之多。其散曲內容狹窄,不外是懷古、嘆世、寫景、男女戀情等。即使如此,也有對功名富貴的否定,對爭權奪利的揭露,對“硬將心似鐵”的守財奴的批判,對懷才不遇的悲歌,“因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樓意,恨無上天梯”。以及對“和露折黃花,帶霜霜紫蛋,煮酒燒紅葉”的田園生活的響往,閃現(xiàn)出一絲積極的思想意義。作為散曲大家,馬致遠散曲有獨特的藝術成就。煉句用字,極下功夫,形象捕捉,鮮明準確,如表現(xiàn)對丑惡現(xiàn)實的憤慨,則是“爭名利何年是徹?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嚷嚷蠅爭血”。表現(xiàn)對情人剪不斷、理還亂的萬千思緒,則是“剔銀燈欲將心8事寫,長吁氣一聲吹滅”。至于寫情寄懷,情韻天然,遣詞造意,

則情景交融。如寫閑適恬淡的襟懷,一如“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繃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墻頭缺,竹籬茅舍”。一派天然情趣,令人神往。其散曲語言以凝煉生動、本色自然,聲調則鏗鏘有力,和諧,瀏亮見長。最著名的有散套:《雙調·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凈沙·秋思》。寫秋寄意,各有千秋。至于后者,通過一幅靜謐蒼涼的秋郊夕陽照圖,烘托了天涯旅人的悲涼、落拓、孤寂的情懷。形象鮮明,寄意深遠。“深得唐人絕句妙境”,被譽之為“秋思之祖”成為元人小令的代表作了。前人對馬致遠散曲的評價很高。朱權《太和正音譜》稱其詞如“朝陽鳴風,典雅清麗”。周德清《中原音韻》亦稱其“韻險語俊。諺曰百中無一,余曰萬中無一也”。以元雜劇擅名的關漢卿白樸、王實甫也以散曲聞名。關漢卿的散曲灑脫豪放,更追求自然通俗的本色美,其散套《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宣稱自己“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則除是凈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上走”,表現(xiàn)了堅韌頑強,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堅強性格。9王實甫僅存的散套《商調·集賢賓·退隱》則表現(xiàn)出了對社會險惡、人心不古的社會現(xiàn)實的清醒認識,“進一步朝氣坤大,饒一著萬慮休,怕虎狼惡圖謀。遇事休開口,逢人只點頭。見香餌莫吞鉤,高抄起經(jīng)綸大手”。白樸的散曲,亦有同樣的情調,《寄生草·勸飲》稱“炳淹兩個功名字,醅瀹千古興亡事,麥埋萬丈虹霓志”?!断泊簛?,知機》“知榮知辱牢緘口,誰是誰非暗點頭,詩書叢里且淹留。閑袖手,貧煞也風流”。表現(xiàn)出一種不滿現(xiàn)實,又不愿與之同流合污的消極退避的生活態(tài)度。寫景文字,則是“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青山綠水,白蘋紅葉黃花”、“啼鶯舞燕,小橋流水冰紅”,色澤明艷,細致工麗,清新活潑,別有韻致了。2、其他作家。前期作家中,兩位顯宦的散曲頗引人注目。(1)姚燧(1239—1313)。字端甫,號牧庵,洛陽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存《牧庵集》。宋廉撰修《元史》,稱其文“閎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春容盛大,有西漢風”,在正統(tǒng)文壇很有地位。姚燧的散曲,卻頗有情致,語言淺顯輕靈,格調活潑清新,掃盡了詩文中的道學氣。如《憑欄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不10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比绱吮旧匀?,委曲盡致的元人小令,很難想象竟出自一位像姚燧這樣的道貌岸然的理學名家筆下。另一支《憑欄人·本意》“兩處相思無計留,君上孤舟妾倚樓。這些蘭葉舟,怎裝如許愁?”同樣具有言情細致,婉曲輕靈的特點。(2)張養(yǎng)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山東歷城人,曾任禮部尚書,監(jiān)察御史等職,至治無年,罷官歸隱。系元代名臣,明張綸《林泉隨筆》說他“竭忠徇國,正大光明,無一行不踐其言”。天歷二年,重征為陜西行臺中函,治旱救災,賑濟災民,到任四月,勞累死。謚文忠。有《歸田類稿》二十五卷。散曲存《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存小令一百五十八支,套曲二。張養(yǎng)浩的散曲,能以曲寫懷,表現(xiàn)他的政治抱負,對國計民生頗為關注,對人民疾苦,有較多的同情,在前期作家中,散曲內容充實具體。即使寫退隱,如《朝天子》“湖山佳處屋兩間,掩映垂楊岸。滿地白云,東風吹散,卻遮了一半山。嚴子陵釣灘,韓元帥將壇,哪一個無憂患”,表現(xiàn)了無論進退榮辱,均“憂患”國家大事的政治家的胸襟懷抱。再如傳統(tǒng)的懷古題材,如著名的《山坡羊·潼關懷西》,“望西都,意知廚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則表達出了無時無地不關心人民疾苦的名臣風范,揭示了無論怎樣改朝換代遭受苦難的仍是勞動11群眾這一歷史真理。思想意義十分明顯。其散曲以白描為主,語言淺顯平易,自然流暢,氣勢沉摯渾樸,言情之作則頗有飄逸婉麗的情韻了。如《殿前歡》“可憐秋,一廉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旭臺,減盡風流。對黃花人自羞?;ㄒ琅f,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也凝愁。”(二)張可久和后期作家1、張可久:字小山,慶元府人(今浙江寧波),生卒年不詳。在十四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是其文學上的活躍時期。其生平僅據(jù)《錄鬼簿》知其“以路吏轉首領官”,明李開先注云:“即所謂民務官,如今之稅課局大使。余者均難以確考了。其仕途不得志,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誤”(《齊天樂》)。寄情山水,足跡遍及湘贛閩皖江浙諸省,晚年則久居西湖。他以畢生精力進行散曲創(chuàng)作,在元代曲壇,聲譽頗高,成為后期散曲創(chuàng)作的主要代表。今存散曲前、后、續(xù)、別四集,即《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新樂府》四集,收小令750支,套數(shù)80。近人輯佚共得小令855支,套數(shù)9套。

張可久散曲值得注意的是,一是集中頗多分韻分題之作,如《分得金字》《席上分題》《湖上分得詩字韻》等。說明后期散曲格律日趨嚴密,成為文化文字游戲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亦成為文人干12世應酬的工具之一。如《梅元帥席間》《酸齋學士席上》《紅梅和疏齋學士》等。二是極力運用詩詞句法,注重形式格律,講究字面句法,力求精工騷雅。字琢句煉,精雕細刻,以“雅正”的風格,使散曲與正統(tǒng)的詩詩并列,表現(xiàn)出日益詩詞化的傾向。故而頗得明初正統(tǒng)文人宋廉等人青睞,視《小山樂府》為樂府正音,替他結集出版。張可久存作雖多,但生活內容狹窄,集中散曲,多是寫景言情,贈答送別,泳物寄懷等。缺乏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其藝術風格,雖推動了早期作家的淺顯自然的本色美,但仍有獨特的成就,不失為散曲名家。張可久散曲具有一種“清而且麗,華而不艷”的情調。他努力把婉約詞家的傳統(tǒng)手法運用于散曲之中,追求華美典雅,講究清新、婉麗,融詩、詞、曲句法于一爐。如《喜春天》:“落紅小雨蒼苔徑,飛絮東風細柳營,可憐客里過清明,不待聽,昨夜杜鵑聲”。寫得清麗典雅,和宋人婉約詞無異。再如《憑欄人》“鶯羽金衣舒晚風,燕嘴香泥沾亂紅。翠廉花影重,玉人春睡濃”,對仗之巧,平仄之當,琢煉之工,顯示了作者的精心安排和對聲音、格律、形式的追求。前人稱其“麗辭追樂府之工,散句擷宋唐之秀”(許光治《江山風月譜序》)。是準確的。13

2、喬吉(1280—1345):字夢符,號笙鶴翁,星星道人。太原

人,流寓杭州。是后期另一重要的散曲作家?!朵浌肀 贩Q其“美容儀,能詞章,以威嚴自飭,人敬畏之”,窮愁潦倒,“欲刊所作,竟無成事者”。其散曲元、明時有《星星道人樂府》《文湖州集詞》《喬夢符小令》三種。近人輯為《夢符散曲》三卷,收小令二百一十二支,套數(shù)十套。存目之富僅次于張可久。喬吉散曲與張可久齊名。其創(chuàng)作題材與張可久相類,但在抒寫懷抱,表達窮愁落拓的心情時,對現(xiàn)實不滿的情緒卻更多地表現(xiàn)出一種狂放不羈,嘯傲風月的憤激,“不占龍頭選,不入名賢傳。時時酒圣,處處詩禪。煙霞狀元,江湖醉仙,笑談便是編修院。留連,批風切月四十年!”(《緣么啟蒙·自述》)。再如“肝腸百煉爐間鐵,富貴三更枕上蝶,功名兩字酒中蛇”。(《升平樂·悟世》):“世情別,故交絕,床頭金盡誰行借?今日又逢冬至節(jié)。酒,何處賒?梅,何處折?”(《山坡羊·冬日寫懷》)均有潦倒卻不失曠近,窮愁卻依然傲岸的反傳統(tǒng)情味。其藝術風格也以婉麗雅睚為歸,但字斟句琢,追求音調的合諧之美,點化詩詞名句,時有想象奇特方面,卻能自成一格。如被今人貶為文字游戲的“鴛鴛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14人”。(《天凈沙·即事》),這支小令,全用迭字組成,寫三春景

致,別具情趣。亦可見基在字句的表演煉與音調的和美上所下的功夫了。再如《水仙子·重觀瀑布》:“天要織罷月梭閑,石壁高垂雪練寒,冰絲為雨懸霄漢,幾千年曬未干”,較之“飛流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天然俊朗,同樣想象奇兀,別有一種清異,壯麗的意境。明李天先評張可久、喬吉為曲壇的李賀、李商隱,如就其在元散曲的影響而言,雖言過其實,但也高度肯定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成就。

3、貫云石和徐再思(1)貫云石(1286—1324):畏整形兒人(即維吾爾族),號酸齋,又號蘆花道人?!案该炛桓纾煲载灋槭?,名小云石海涯”。(蔣一癸《堯山堂外紀》),以精通漢民族文化著稱。其散曲亦頗引人注目。近人輯有《酸齋樂府》行世,收小令89支,套數(shù)9套。其散曲寄懷寫情,豪放飄逸,《太和正音譜》評其如“天馬脫羈”。描寫江南風物時,卻又華美工麗,清潤細密,柔美動人,如《殿前歡》“隔廉吸,幾番風送賣花聲,夜來微雨天階凈。小院閑庭,輕寒翠袖生。穿芳徑,十二欄干憑,杏花疏影,楊柳新晴”。雖社會意義不大,刻畫江南春景,美麗如畫,卻給人以美的享受。15(2)徐再思號甜齋,以散曲名,有《甜齋樂府》行世。徐再思散曲以清麗秀雅、婉約精致見長。其《閱金經(jīng)·春》“紫燕尋舊壘,翠鴛暖沙,一處處比楊堪系馬。他,問前春灑酒家。秋千下,粉墻邊紅杏花”。寫三春景致,明麗清雅,并一筆帶出游人對前春情事的追尋,美麗而耐人尋味,有崔護“人面桃花”之意而更婉約秀美,含蘊動人,表現(xiàn)出后期散曲詩詞化的特點,后人將貫云石、徐再思散曲合編一集,名為《酸甜樂府》。4、睢景臣和劉致這是兩位存作不多,卻在元散曲創(chuàng)作上很有特點的散曲作家。(1)睢景臣:字景賢,揚州人,生平不詳。《太平樂府》選的一套《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xiāng)》系其代表作。套曲借歌詠漢高祖劉邦“威加海內,富貴還鄉(xiāng)”的歷史題材,通過普通村民迎駕的忙亂,對皇帝儀仗隊伍的無知,拜謁劉邦時的情緒空變,辛辣地嘲諷了封建帝王作威作福、裝腔作勢的丑態(tài),把一墓高祖還鄉(xiāng)的隆重盛典變成了一出滑稽劇,把劉邦從神圣莊嚴的帝王華誤用中拉下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