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傳統(tǒng)性-現代性研究的進展、方法內容和未來走向,消費者行為心理學論文_第1頁
個人傳統(tǒng)性-現代性研究的進展、方法內容和未來走向,消費者行為心理學論文_第2頁
個人傳統(tǒng)性-現代性研究的進展、方法內容和未來走向,消費者行為心理學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個人傳統(tǒng)性-現代性研究的進展、方法內容和未來走向,消費者行為心理學論文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與變化中,生活于社會中的人也隨之不斷的發(fā)展與變化。西方國家把自啟蒙運動以來社會的發(fā)展稱為社會當代化經過。與此相一致,人的發(fā)展與變化被稱為人的當代化經過。Inke-les最先提出人的當代化〔modernizationofmen〕的概念,隨后人的當代化又稱為心理當代性〔psychologicalmodernity〕或個人當代性〔individualmodernity〕,與之相對應的是心理傳統(tǒng)性〔psychologicaltraditionality〕或個人傳統(tǒng)性〔individualtraditionality〕。不少學者對個人當代性或個人傳統(tǒng)性下過定義,比方Smith和Inkeles以為個人當代性是指一系列態(tài)度、信念和行為,這些態(tài)度、信念和行為是高度城市化、工業(yè)化和教育化的當代社會的有效個體所表現出來或所需要擁有的。而Gough更為詳細地把個人當代性定義為關于改革,世俗、樂觀、將來導向、和自我效能感的態(tài)度和信念的綜合體。對個人傳統(tǒng)性與當代性進行全面完好定義的是中國臺灣的楊國樞,他以為個人當代性是指當代化社會中個人所最常具有的一套有組織的認知態(tài)度、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氣質特征及行為意向;個人傳統(tǒng)性,所指的則是傳統(tǒng)社會中個人所最常具有的一套有組織的認知態(tài)度、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氣質特征及行為意向。當今中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經歷著社會的宏大變化,國人在面對傳統(tǒng)與當代的沖突中,怎樣取舍?是固守傳統(tǒng),還是接受當代,亦或對兩者進行揚棄而后融合一體?為了能更好的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將對東西方有關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研究進行梳理,從研究歷史、傳統(tǒng)人-當代人的特點與測量,到研究內容逐一進行介紹,最后提出將來的研究方向。一、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研究歷史自AlexsInkeles于1962年推行經濟發(fā)展的社會文化因素研究計劃〔TheProjectontheSocio-culturalAspectsofEconomicDevelopment〕以來,很多東西方學者對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進行了研究,如Kahl,Armer,Doob,Gough,楊國樞,黃光國等。根據研究取向的不同,我們把早期研究分為兩個階段:跨文化研究取向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早期〕和本土化研究取向階段〔20世紀80年代之后〕?!惨弧晨缥幕芯咳∠螂A段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研究最早出如今美國,主要是由于美國經濟在戰(zhàn)后獲得了飛速發(fā)展,社會日趨當代化,人們試圖了解個體因素與社會當代化之間的互相作用。這一時期的研究者主要有Inkeles,Kahl,Armer,Schnaiberg,Doob,Gough,Dawson等,他們大部分來自西方國家,主要進行個人當代性的跨文化研究。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有:〔1〕以經典當代化理論為基礎。研究者所定義的個人當代性特質是以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為標準,所以當代化〔modernization〕與西方化〔westernization〕幾乎等同。并且他們以為人的當代化是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前提條件,所以任何一個社會要想發(fā)展經濟必須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其人民獲得當代化的心理特點。〔2〕大部分研究都是由發(fā)達國家的研究者在發(fā)展中國家完成。這些研究者對他們的研究對象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并不是十分了解,并且研究者更多關心的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個人當代性水平,所以本階段以個人當代性的研究為主而很少牽涉?zhèn)€人傳統(tǒng)性。〔3〕大部分研究都是采用問卷測量形式完成,其主要目的是編制一份合適多國通用的問卷,以進行跨文化比擬?!捕潮就粱芯咳∠螂A段相對于跨文化研究取向階段,本階段的研究不再完全以西方文化為標準,以為當代化的經過與目的都應具有本土特點;不再以為西方式的當代文化將完全取代傳統(tǒng)文化,而以為兩者能夠共存。研究內容也從單純考慮個人當代性,進而考慮個人傳統(tǒng)性與當代性,研究的重心是本土文化中的傳統(tǒng)與當代的不同,所以不以跨文化比擬為目的。這個階段主要的研究來自中國臺灣、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等,華而不實中國臺灣楊國樞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固然本土化研究取向階段較之于跨文化研究取向階段,有很多改良之處,但本土化研究取向同樣遭到了很多批評。比方黃光國以為楊國樞的研究在方式方法和理論上都存在問題。他以為:楊國樞編制問卷時采用少數專家同意的方式方法,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方式方法;兩套問卷的設想效度不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由儒、道、法、釋等諸子百家組成,博大精深,楊氏的個人傳統(tǒng)性量表的題項無法攘括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等。二、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特點以及其測量要對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進行測量,首先要確定傳統(tǒng)人與當代人的心理特點。有不少研究者對此進行過描繪敘述,比方以為當代人:能靈敏應對新環(huán)境;能擴展家庭關系并且在家庭決策時,家庭成員具有平等權利;具有個人效能感,對因果關系有更正確的認識;接受社會變革,為將來制定目的與計劃,贊成世俗價值標準,對自個的應對能力持樂觀態(tài)度等。對當代人的特點總結較為全面的是Inke-les,他從分析、主題、行為三個角度〔共有24個互相關聯(lián)的維度〕來描繪敘述當代人,他以為當代人的主要特點有四個,分別為:〔1〕見多識廣、積極介入;〔2〕有明顯的個人效能感;〔3〕在與傳統(tǒng)事務的關系中,有高度的獨立性和自主性;〔4〕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比擬開放、靈敏。而楊國樞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傳統(tǒng)人心理特點的描繪敘述。他列舉了傳統(tǒng)人與當代人相對應的14個特點,比方傳統(tǒng)人為集體主義取向、順服自然、辭讓、滿足、求同、依靠等;而當代人為個體主義取向,支配自然、獨立、平權、競爭、求異等。關于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特點并沒有構成統(tǒng)一的觀點,且繁簡各異,這使得研究者們開發(fā)的測量工具也非常多樣化。固然在跨文化研究取向階段,研究者們試圖編制出適用于全球的個人當代性量表,但由于理論的局限性,以及各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性,最終大部分量表只適用于某些國家。比方SmithInkeles根據他們在阿根廷、智利、印度、以色列、尼日利亞、孟加拉六國的調查研究結果,編制而成綜合當代性量表〔OverallModernityScale,OMScale〕。后來Broaded等對此量表進行修訂,編制而成中國綜合當代性量表.Kahl編制了一份含22個項目的當代性量表對巴西和墨西哥兩國進行測量;ArmerSchnaiberg編制了多個版本的個人當代性量表,并用于調查非洲國家的個人當代性水平;Gough的個人當代性量表只含有8個題項,他從多方面證明該量表的信效度,以為這是一個具有普遍適用性、信效度皆高的量表;Doob的個人當代性量表包括8個維度,80個項目,對東非的14個樣本進行施測后,按當代性的程度把這80個題項分成了6個等級:十分當代、當代、較不當代、十分不當代、混合、十分混合。有些研究者不只關心個人當代性,也關心個人傳統(tǒng)性。比方Dawson編制了三份傳統(tǒng)性-當代性量表,分別適用于西非、澳大利亞和中國香港,華而不實中國傳統(tǒng)性-當代性量表有120個項目,分為30個方面,四個層次〔傳統(tǒng)、半傳統(tǒng)、半當代、當代〕編制而成。楊國樞等早期編制的傳統(tǒng)性-當代性量表〔又稱個人當代性程度量表,簡稱T-M量表〕包含55項目,華而不實34項目與中國傳統(tǒng)有關,其余21個項目與西方文化思想有關。這個時期他以為傳統(tǒng)性與當代性是一個維度的兩極,當代性水平高,則傳統(tǒng)性水平低,反之亦然。之后,他修正了前期的想法,以為:個人傳統(tǒng)性與當代性不是一個維度的兩極,而是兩個維度;它們也不是單范疇,而是多范疇等。在這里理論基礎上,楊國樞等編制了一套多元個人傳統(tǒng)性量表和一套多元個人當代性量表.多元個人傳統(tǒng)性量表包括五個維度,分別為遵從權威,孝親敬祖,安分守成,宿命自保,男性優(yōu)越;多元個人當代性量表也包括五個維度,分別為平權開放,獨立自顧,樂觀進取,尊重情感,兩性平,每一個維度各15個項目。以上各量表,在跨文化研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是Inkeles的綜合當代性量表,它在很多國家都曾修訂并使用;而楊國樞的多元個人傳統(tǒng)性量表與多元個人當代性量表在華人社會中應用最為廣泛。但這些量表都存在一些問題,比方大部分個人當代性量表與忘名病〔anomia〕,疏離感和社會經濟地位相關顯著,相關程度甚至高于各分量表與其總量表的相關。所以有研究者質疑:這些量表所測的是不是個人當代性?甚至以為個人當代性不可用問卷測得。而楊國樞的多元個人傳統(tǒng)性量表與多元個人當代性量表固然避免了上述缺陷,但仍然存在諸如構造效度差、測量有偏性等問題。三、個人傳統(tǒng)性與當代性的研究內容早期的研究者對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相關因素做了很多研究,已經發(fā)現教育程度、工廠經歷體驗、都市生活、群眾傳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規(guī)模、性別、年齡、職業(yè)及宗教信仰等影響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構成;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與需要、氣質性格有相關關系;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會對個體的態(tài)度與行為產生影響,如交往方式、生育態(tài)度、對文理科的偏好、理想子女數目和對子女教育期望等等。近10多年來,出現了不少相關研究。下面根據楊國樞的分類方式方法,從前因變量〔影響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因素〕,后果變量〔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所影響的心理與行為〕和相關變量〔與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三類對近些年的研究進行梳理?!惨弧秤绊憘€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因素---前因變量對影響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因素一直是早期研究者非常重視的問題,十分是Inkeles和楊國樞,對此進行了全面研究。所以近年來對前因變量的研究不多,且主要還是討論人口學變量和環(huán)境變量的影響作用。首先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存在性別差異:總體來講,男性較女性更為傳統(tǒng),而女性較男性更為現。但是不同的地區(qū)之間存在差異,如北京地區(qū)男大學生的傳統(tǒng)性高于女生,而香港地區(qū)男大學生的當代性高于女生。其次年齡與受教育水平也會影響個體的傳統(tǒng)性-當代性水平:蔡笑岳等用Inkeles編制的綜合當代性量表,對774名中小學生調查發(fā)現,小學五年級、初二、和高二學生的當代性水平逐級升高。與之一樣的是,初二、高二和大二的學生傳統(tǒng)性逐級降低而當代性逐級升高。但在代際之間,一般來講父母的個人傳統(tǒng)性比孩子更高層次,而孩子的個人當代性比父母更高層次。綜合來看,教育是促進個人當代性發(fā)展的一個因素,而年齡的影響作用有待進一步細化。最后個體傳統(tǒng)性-當代性水平還存在地域差異:從城鎮(zhèn)與農村差異看,鄉(xiāng)村女性的傳統(tǒng)性高于城鎮(zhèn)女性,而城鎮(zhèn)男性的傳統(tǒng)性高于鄉(xiāng)村男性。城市間的比照發(fā)現,總體上香港學生比北京學生的傳統(tǒng)性稍強一些,人格表現略顯保守、趨于安分守己。近些年對前因變量的研究固然不多,且主要還是集中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地域差異等因素,但比早期研究更為深切進入的是,對因素間的交互作用進行了分析,比方Zhangetal及許燕和曹雪的研究?!捕硞€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引起的態(tài)度、行為差異---后果變量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獲得,對個體的態(tài)度和行為會產生什么影響?近年來的研究比擬關注這個問題。從下面內容能夠看出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對個體的態(tài)度與行為具有廣泛的影響。1.態(tài)度。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對生育態(tài)度、體型滿意度以及對女性的偏見有影響。侯玉波等在中國大陸的研究發(fā)現,傳統(tǒng)性高的個體選擇生育,并傾向于早生育,而當代性高的個體,傾向于選擇不生育或是晚生育。這一結果與中西文化差異相一致。同樣現代西方文化中盛行的以廋為美的審美標準對香港的青少年也產生了影響:在12-19歲的香港女中學生,當代性越高的個體對自個的體型越不滿意,希望變得更苗條。而關于性別偏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有男尊女卑思想,西方文化則相對更注重男女平等,這種文化差異在有關新加坡華人的研究中具體表現出了出來:研究發(fā)現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與性別偏見有著復雜的關系,總體上個人傳統(tǒng)性與性別偏見呈顯著正相關,而個人當代性與性別偏見沒有顯著相關。詳細來講,高傳統(tǒng)性的個體對女性持負面態(tài)度,同時他們也以為女性是弱者應該遭到保衛(wèi),但在對于女性管理者,高傳統(tǒng)性員工只持有負面的刻板印象。2.行為。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對個體的行為,諸如婚后與父母同住行為、孝道行為、父母教養(yǎng)行為、語言選擇、以及自貶行為等有影響。首先,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對子女行為有影響---婚后與父母同住行為及孝道行為。在土耳其進行的一項研究發(fā)現,傳統(tǒng)性越高的個體越有可能在婚后與男方父母同住。另一項在臺灣進行的研究發(fā)現,個人當代性高的個體更傾向于互惠型孝道,而個人傳統(tǒng)性高的個體更傾向于權威型孝道。其次,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對父母行為有影響---父母教養(yǎng)行為。Patel-Amin等在印度進行的研究發(fā)現父母的當代性與父母教養(yǎng)行為有顯著關系。當代性高的母親傾向于鼓勵孩子獨立、英勇和高效,且更多使用提供時機的教養(yǎng)方式方法,更少使用心理控制的教養(yǎng)方式方法;當代性高的父親傾向于使用循循善誘的教養(yǎng)方式方法。再者,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對個體的語言偏好和自貶行為也產生影響:對于新加坡華人,個人當代性越高的個體更傾向于選擇英語問卷,而個人傳統(tǒng)性越高的個體更傾向選擇漢語問卷;另一項有關中國香港和中國大陸大學生的研究發(fā)現,傳統(tǒng)性越高,其自貶行為反而越少。3.關系。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不僅影響個體本身的態(tài)度與行為,還會影響個體間的關系。高旭繁與陸洛在臺灣抽取150對夫妻,用多元個人傳統(tǒng)性量表多元個人當代性量表對其進行施測,結果發(fā)現,在丈夫整體個人傳統(tǒng)性高于妻子的情況下,丈夫與妻子在整體個人傳統(tǒng)性及男性優(yōu)越愈不契合,夫妻雙方的婚姻適應愈差;在妻子整體個人當代性高于丈夫的情況下,妻子與丈夫在整體個人當代性上愈不契合,夫妻雙方的婚姻適應愈差。同樣師生關系也受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水平的影響。陸洛、翁克成對臺灣180個研究生的調查表示清楚:學生感悟到的導師的個人當代性是師生關系的預測變量;高當代性的導師與高當代性的學生相配合,師生間的關系為最好。從以上兩個研究能夠看出,關系雙方在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上的匹配是影響互相關系的重要因素。關于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后果變量,是近年來研究者比擬感興趣的方向之一。但是這些研究都是采用問卷測量的形式,沒有實驗研究,所以其間的因果關系很難界定。但即使如此,這些研究也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信息,至少講明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作為一個人格維度與其它很多心理行為有關系?!踩硞€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與其它變量---相關變量有些變量與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發(fā)生順序如今仍然無法確定,我們把這類變量稱為相關變量。例如思維方式,有可能是由于思維方式不同,個體更容易堅持傳統(tǒng)價值〔或接受當代價值〕,也有可能方向相反,即由于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不同,所以思維方式不一樣。這一類研究不多,主要有思維方式和歸因方式兩個相關變量。首先,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與思維方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侯玉波等的研究發(fā)現:思維方式中的聯(lián)絡性與個人傳統(tǒng)性中的男性優(yōu)越、遵從權威、安分守成、宿命自保之間有負相關,與當代性中的平權開放、樂觀進取、尊重情感以及兩性平等之間有正相關;而思維方式中的變化性與個人傳統(tǒng)性中的宿命自保以及個人當代性中的平權開放和獨立自顧有顯著負相關。其次,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與歸因方式之間也存在相關關系。杜林致和樂安國等在中國大陸的研究發(fā)現孝親敬祖和宿命自保文化取向的人,更傾向于成功外歸因;而男性優(yōu)越,順從權威,宿命自保文化取向的人,更傾向于失敗不可控外歸因。李新民等在臺灣的研究發(fā)現個人傳統(tǒng)性較高的幼兒老師對其個人以及利害關系人職場事件成敗皆傾向外在歸因;而個人當代性較高的幼兒老師則是對其個人以及利害關系人職場事件成敗皆傾向內在歸因。即個人傳統(tǒng)性造成自我與別人成就歸因偏向外在因素,而個人當代性造成自我與別人成就歸因偏向內在因素。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與思維方式、歸因方式等相關變量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有可能變量間存在因果關系,也有可能是相互建構的關系,即如: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影響歸因方式,反過來歸因方式進一步加強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傊?,近年來的研究更關注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與其它變量的關系,把它作為一個變量放在一個大系統(tǒng)中進行研究,比早期研究更為深切進入、系統(tǒng)。四、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研究啟示與瞻望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由跨文化研究到本土文化研究,扭轉了去文化脈絡的研究傾向。但相形之下,大多數研究都是把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看作為固定的人格特質,沒有把變遷的視角納入研究的理論框架,還處于去歷史脈絡研究陷阱中。我們以為將來的研究應該扭轉這種去歷史脈絡的研究傾向,在社會變遷的語境中考察人格的變遷。詳細來講有下面幾方面?!惨弧巢扇∠到y(tǒng)化、動態(tài)化的觀點研究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不是一個孤立的人格變量,它與其它心理行為有嚴密的聯(lián)絡,并且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下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含義也不一樣。所以今后的研究應在文化系統(tǒng)理論的指導下,觀察某個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個體的行為形式,以構建文化互依模型,即系統(tǒng)討論在某種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下,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與其它變量的關系,諸如與幸福感、攻擊、助人行為、別人知覺、動機等心理行為的關系。另外文化與人格的變遷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關于文化變遷的研究較系統(tǒng),比方孝文化變遷的研究等。但現有的關于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研究大都采用問卷測量的方式,進行橫斷面的研究,注重的是當代人與傳統(tǒng)人的差異,及各種影響因素的研究,缺少動態(tài)、系統(tǒng)研究。所以今后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研究應該更要深切進入、細致,以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的觀點進行研究,即要研究普遍的特點,又要研究某一詳細的心理與行為變遷的經過、機制,以及方向〔二〕文化共通性〔etic〕與文化特殊性〔emic〕研究相結合etic方式方法,關心的是人類心理與行為的共同特點,而emic方式方法,強調文化的特殊性,研究特定文化中的概念與現象。它們是文化心理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兩種途徑。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研究的跨文化取向階段普遍采用的是etic方式方法,而本土化取向階段采用emic方式方法。這兩種研究取向都存在缺點,比方前者被指責為種族中心主義,而后者則視野過窄,容易導致知識的地方主義和極端的文化相對主義。將來的研究方向應是兩者相結合。兩者融合的方式有方向相反的兩種,一種為從etic到emic.如今很多研究都采用這種方式,借用國外的量表、研究方式方法,然后在本國進行一些修訂、更改以適應本文化特點,再用于對本文化的研究。比方對Inkeles的綜合當代性量表進行修訂,構成中國版綜合當代性量表,然后用于調查研究,以測量中國人的個人當代性特點與水平。另一種為從emic到etic.即把本土文化中的概念、研究方式方法等推廣到其它國家?,F有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比方面子、和諧、謙虛以及孝道等的研究就是很好的示例。在這里再以孝道研究為例,早期以為孝道是中國文化特有的,但隨著研究的深切進入,發(fā)如今韓國、日本、泰國等東方國家同樣有孝道觀念與行為,之后的跨文化研究進一步發(fā)如今西方國家也存在孝道行為,只是表現方式或程度有所不同。孝道的研究展現了從本土文化推廣到其它文化的經過,在這個經過中,這些本土文化概念得到不同程度的修改與補充,最后更具有包涵性或普遍性。在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研究中要兼顧這兩種途徑,即要學習與借鑒西方的研究,又要把本土文化的研究結果推廣至其它國家?!踩掣纳茊柧頊y量方式方法,增加實驗研究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對個人傳統(tǒng)性與當代性的測量大都采用問卷形式。這種直接的測量方式方法是假設:受文化影響的個體特點能夠通過口頭報告表現出來的,而不是一些個體很難講出來的深奧玄妙、內隱的操作或社會構造。但事實上很多文化影響的行為可能是內隱、自動的,個體能清楚準確的覺察是值得懷疑的。另外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與價值觀相關,極容易受社會表揚贊許性的影響,造成被試的虛假報告。所以為了彌補問卷測量的缺陷,應該增加實驗研究。文化啟動是較合適的實驗方式方法之一。文化啟動是選用能表現不同的文化群體主要差異的實驗材料,對被試進行刺激,以讓被試能暫時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文化內容和價值觀上,進而影響隨后的心理與行為。文化啟動在很多領域得到很好地應用,比方在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研究中,東西文化比照研究等。我們以為在個人當代性-傳統(tǒng)性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文化啟動的方式方法。比方,以文字形式為啟動材料。有研究者發(fā)現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啟動材料,不同語言對應于不同的自我,使用英語時會啟動西方自我,而使用漢語時會啟動東方自我。那么繁體字與簡體字可以能對應于不同的自我,即采用繁體字時個體可能表現得更傳統(tǒng),而采用簡體字時個體表現得更當代。再如文化產品可以以作為啟動材料。例如傳統(tǒng)音樂與當代音樂,古代服飾與當代服飾等可能能夠激活個體的傳統(tǒng)性-當代性,進而影響其行為。當然其它各種傳統(tǒng)與當代不同的場景,建筑物,圖書等可以能能夠作為刺激材料以啟動個體的傳統(tǒng)性-當代性。除以上幾點之外,還有下面兩個方面有待加強。第一,近些年有學者提出人格變量可能是影響個人傳統(tǒng)性-當代性的構成的原因之一,擁有某些性格特點的個體可能更愿意堅持傳統(tǒng),不愿意改變去接受當代價值觀等,有人把此稱之為變遷人格。但至今還沒有研究確認哪些人格特質是變遷人格,所以這將是今后研究的一個方向。第二,現有的研究大部分以大學生為樣本,取樣的特異性縮小了研究結果的代表性。研究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傳統(tǒng)與當代變遷,不應僅局限于大學生,而應以普通民眾為研究對象,由于普通民眾的日常態(tài)度行為表現出了哪些傳統(tǒng)仍在保持,那些當代的因素已被群眾所接受。中國臺灣在研究樣本多樣化方面已有所前進,比方有關于夫妻配對樣本的研究也有關于成人與大學生比照的研究,還有父母與子女的比照等。所以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應以普通家庭為單位,以各年齡段的個體為樣本,探查個人傳統(tǒng)性與當代性的變遷?!疽韵聻閰⒖嘉墨I】[1]Smith,D.H.,Inkeles,A.TheOMscale:Acomparativesocio-psychologicalmeasureofindividualmodernity[J].Sociometry,1996,29〔4〕:353-377.[2]Gough,H.G.AMeasureofIndividualModernity[J].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1976,40〔1〕:3.[3]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華人本土心理學〔上、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4]Inkeles,A.,Smith,D.H.Becomingmodern:Individualchangeinsixdevelopingcountries[M].Cambridge,MAU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4.[5]Kaplan,P.F.,Huang,C.H.TheIndividualModernityofFilipinoSmall-ScaleIndustrialWorkers[J].EconomicDe-velopmentCulturalChange,1976,24〔4〕:799.[6]Al-Haj,M.TheChangingArabKinshipStructure:theEffectsofModernizationinanUrbanCommunity[J].Eco-nomicDevelopmentCulturalChange,1988,36〔2〕:237.[7]楊國樞。傳統(tǒng)價值觀與當代價值觀能否同時并存?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M].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8]Hwang,K.K.Critiqueofthemethodologyofempiricalre-searchonindividualmodernityinTaiwan.[J].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003,6〔3〕:241-262.[9]Hwang,K.K.Insearchofanewparadigmforculturalpsy-chology[J].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003,6〔3〕:287-291.[10]Ports,A.Thefactorialstructureofmodernity:Empiricalrep-licationsandacritique[J].AmericanJounalofSociology,1973,79:15-44.[11]Schnaiberg,A.Measuringmodernism:Theoreticalandem-pirecalexploration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0,76:399-425.[12]Armer,M.,Schnaiberg,A.Meausringindividualmoderni-ty:anearmyth[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72,37〔3〕:301-316.[13]Gough,H.G.FurtherValidationofaMeasureofIndividualModernity[J].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1977,41〔1〕:49.[14]楊國樞,余安邦,葉明華。中國人的個人傳統(tǒng)性與當代性[J].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1991.[15]Inkeles,A.UnderstandingandMisunderstandingIndividualModernity[J].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1977,8〔2〕:135-176.[16]Broaded,C.M.,Zhongde,C.,Inkeles,A.Women,men,andtheconstructionofindividualmodernityscalesinChina[J].Cross-CulturalResearch:TheJournalofComparativeSocialScience,1994,28〔3〕:251-286.[17]Kahl.,A,J.TheMeasurementofModernism:AStudyofVal-uesinBrazilandMexico[M].Austin:UniversityofTexasPress,1968.[18]Armer,M.,Schnaiberg,A.Individualmodernity,aliena-tion,andsocioeconomicstatus:areplicatininCostaRica[J].StudiesinComparativ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1975,10〔3〕:35.[19]Armer,M.,Isaac,L.Determinantsandbehavioralconse-quencesofpsychologicalmodernity:empiricalevidencefromCostaRica[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78,43〔3〕:316-334.[20]Armer,M.Educationsocialchange:anexaminationofthemodernitythesis[J].StudiesinComparativ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1977,12〔3〕:86.[21]Doob,L.W.ScalesofassayingpsychologiacalmodernizationinAfrica[J].PublicOpinionQuarterly,1967,31〔3〕:414.[22]Dawson,J.L.M.,Law,H.,Leung,A.,Whitney,R.E.ScalingChineseTraditional-ModernAttitudesandtheGSRMeasurementofImportantVersusUn-ImportantChineseConcepts[J].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1971,2〔1〕:1-27.[23]瞿海源,楊國樞。中國大學生當代化程度與心理需要的關系[M].中國人的性格,臺北: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2.[24]楊國樞,鄭伯塤.傳統(tǒng)價值觀、個人當代性及組織行為:后儒家假講的一項微觀驗證[J].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88,〔64〕:1-49.[25]黃光國,楊國樞。個人當代化程度與社會取向強弱[J].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72.[26]楊國樞,瞿海源。中國人的當代化---有關個人當代性的研究[J].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74.[27]Sudhir,M.A.,Lalrinkimi.ModernityintheContextofEd-ucationandSocioculturalFactors:AStudyofSocialAtti-tudesinMizoram[J].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86,126〔3〕:375.[28]Zhang,X.G.,Zheng,X.,Wang,L.ComparativeresearchonindividualmodernityofadolescentsbetweentownandcountrysideinChina[J].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003,6〔1〕:61-73.[29]許燕,曹雪。從傳統(tǒng)性到當代性的轉變上看京港大學生的人格差異[J].心理學探新,2000,20〔76〕:45-49.[30]蔡笑岳,吳萍。我們國家青少年學生觀念當代性的研究[J].心理科學,1999,〔22〕:148-151.[31]陸洛,高旭繁,陳芬憶。傳統(tǒng)性、當代性、及孝道觀念對幸福感的影響:一項親子對偶設計[J].本土心理學研究〔臺灣〕,2006,〔25〕:243-278.[32]侯玉波,徐青肖,張瑾。從生育態(tài)度看思維方式對個體傳統(tǒng)性與當代性的影響[J].應用心理學,2006,12〔1〕:10-16.[33]Lam,T.H.,Lee,S.W.,Fung,S.,Ho,S.Y.,Lee,P.W.,Stewart,S.M.SocioculturalinfluencesonbodydissatisfactionanddietinginHongKonggirls[J].EuropeanEatDisordRe-view,2018,17〔2〕,152-160.[34]Pek,J.C.X.,Leong,F.T.L.Sex-relatedself-concepts,cognitivestylesandculturalvaluesoftraditionality-moderni-tyaspredictorsofgeneralanddomain-specificsexism[J].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003,6〔1〕:31-49.[35]Aykan,H.,Wolf,D.A.Traditionality,modernity,andhouseholdcomposition:Parentchildcoresidenceincon-temporaryTurkey[J].ResearchonAging,2000,22〔4〕:395-421.[36]Yeh,K.H.,Bedford,O.AtestoftheDualFilialPietymodel[J].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003,6〔3〕:215.[37]Patel-Amin,N.,Power,T.G.ModernityandchildrearinginfamiliesofGujaratiIndianadolesc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ology,2003.37〔4〕:239-245.[38]Patel,N.,Power,T.G.,Bhavnagri,N.P.Socializationval-uesandpracticesofIndianimmigrantparents:Correlatesofmodernityandacculturation[J].ChildDevelopment,1996,67〔2〕:302-313.[39]Chang,W.C.,Wong,W.K.,Koh,J.B.K.ChinesevaluesinSingapore:Traditionalandmodern[J].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003,6〔1〕:5-29.[40]Chen,S.X.,Bond,M.H.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