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劇因素分析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16b19f3629bd777b48ac8709ffe30d9/f16b19f3629bd777b48ac8709ffe30d91.gif)
![《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劇因素分析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16b19f3629bd777b48ac8709ffe30d9/f16b19f3629bd777b48ac8709ffe30d92.gif)
![《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劇因素分析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16b19f3629bd777b48ac8709ffe30d9/f16b19f3629bd777b48ac8709ffe30d93.gif)
![《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劇因素分析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16b19f3629bd777b48ac8709ffe30d9/f16b19f3629bd777b48ac8709ffe30d94.gif)
![《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劇因素分析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16b19f3629bd777b48ac8709ffe30d9/f16b19f3629bd777b48ac8709ffe30d9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劇因素分析《俄狄浦斯王》作為索??死账棺顬橹淖髌窡o論在希臘文明史上,還是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該劇描寫了俄狄浦斯為了逃脫神諭“殺父娶母”的預言,不斷地與命運抗爭,但他愈是反抗命運的安排,愈是不斷走向命運的圈套,這種悖謬現(xiàn)象演繹了俄狄浦斯抗爭的悲劇性命運。《俄狄浦斯王》也就自然被定性為悲劇。本文就是試圖分析這部悲劇作品中的悲劇因素。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在《詩學》里對悲劇的解釋是:用華美的語言模擬生活中的重大行為;它引起觀眾的恐懼與憐憫,從而完成凈化作用。作為文學形式他必須要有六個部分:布局,人物,語言,思想,壯觀的場景和歌唱。其中以布局與人物最為重要。所謂布局,對亞氏而言,是指事件的連續(xù)。在這些連續(xù)的事件中命運的逆轉(zhuǎn)和真理的確認最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反應。至于人物,他是行動的媒介。主角一定要有地位,他的受苦完全是由于他的性格有些瑕疵,或是由于行為上的一些無心之失。也就是說,人因其所作所為受苦而又對其受苦有必然的責任。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一個悲劇人物一定是他所處的受社會所承認的階級的代表者。對于俄狄浦斯而言,他是忒拜國王拉伊俄斯與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兒子,是王子,后來成為忒拜的國王。他具有顯赫的身份,符合悲劇中對悲劇人物的顯赫地位的要求。另外,亞氏認為悲劇人物是因自己的行為受苦并常禍及周遭之人的行動者。悲劇兼顧人同時是禍因又是受害者。他的跌宕起伏,事之成敗,都是他自身活動造成的,錯咎與責任也由他自己承擔。俄狄浦斯正是犯了一系列的“悲劇的錯誤”才招致了他的不幸。一開始,俄狄浦斯害怕神諭的實現(xiàn)逃離了科任托斯,遠離了他的養(yǎng)父母。但在途中他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后來又誤娶了他的生母為妻。如果俄狄浦斯不是年輕氣盛,做事沖動,他就不會殺死自己的父親;要不是做事欠考慮,他也不會娶自己的母親為妻。俄狄浦斯既然早就知道神諭,他就應該避免殺害和自己父親年紀相仿的老人,避免與一個可以做自己母親的人結(jié)婚。而正是這些俄狄浦斯性格上的缺陷使他一步一步走向命運的圈套,他的一系列的錯誤和過失又使得忒拜陷入災難。雖然俄狄浦斯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但索??死账乖诒瘎≈兴嬲从车牟⒉皇撬愿裆系倪@些瑕疵。他的這些瑕疵也不會影響他作為一個悲劇英雄的形象。作品中更多關注的是人類反抗命運卻無法戰(zhàn)勝命運的悲劇性宿命以及在與命運的抗爭中所表現(xiàn)的偉大精神。這一悲劇性的主題作為悲劇因素也是要著重考慮的。在俄狄浦斯的悲劇中,他的命運早已被眾神所決定,他的反抗最終走向失敗。俄狄浦斯為逃避命運所作的一切努力卻恰恰在不經(jīng)意間制造了他的悲劇;他的反抗成就了他的毀滅。但是命運在控制最終結(jié)果的同時卻為人類提供了自由選擇的可能,或者消極屈從,或者積極反抗。這種抗拒精神是悲劇中最重要的。命運雖然不可撼動,但卻是可以反抗的。人決心和天命作正面沖突,即使人在這種天命中會失敗,但人性的尊嚴也籍此而顯現(xiàn)。俄狄浦斯為了躲避殺父娶母的厄運,四處流浪。他力圖掌握自己的命運,他是在有意的與命運對抗。在尋找殺害國王,給忒拜王國帶來災難的元兇的過程中,俄狄浦斯更是排除萬難,最終找到了答案,盡管這個答案是他不想要的。但他還是勇敢的承擔了責任---刺瞎雙眼,自我放逐。正是在與命運的抗爭中,俄狄浦斯提升了自己的力量,人性得到了升華。與此同時,作品也把悲劇不可避免的“悲慘”化成了“悲壯”,從而實現(xiàn)了索??死账顾谕麪I造的悲劇效果。俄狄浦斯自然也就成為一個令讀者敬仰的悲劇英雄。另外,《俄狄浦斯王》中“無可避免”的諷刺也是該劇的另一悲劇因素。在作品中,俄狄浦斯反抗命運的過程正是步入命運陷阱的過程,正如F.L.Lucas所說:“人生悲劇的永恒嘲諷,是人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策劃自身的毀滅,或殺害其所愛?!边@聽起來似乎是一種諷刺,但諷刺是悲劇所必需的。對于俄狄浦斯來說,命運是一個預先規(guī)定了結(jié)果的封閉世界,無論向哪個方向努力都會指向同一個結(jié)果,一切都具有“無可避免性”,就是這個“無可避免性”使得俄狄浦斯的境遇帶有悲劇色彩。正如門德爾(OscarMandel)所說:“無可避免性是悲劇的主要因素”。這種不可避免的命中注定作為《俄狄浦斯王》中不可或缺的悲劇因素增添了作品的悲劇效果。三俄狄浦斯因為受神的詛咒,他愈是抗爭,愈是想擺脫命運的控制,他就愈是深陷圈套,永遠無法逃脫命運的捉弄。他的這種困獸猶斗的悲劇精神使得讀者產(chǎn)生一種憐憫和恐懼的感覺。這種憐憫和恐懼是一部偉大的悲劇作品不可或缺的。讀者對俄狄浦斯在命運的泥沼中掙扎而不得獲救反而愈陷愈深的悲慘遭遇感到憐憫。但當他們認識到就連英雄也無法擺脫命運的羈絆,遭受命運的捉弄時,又對人類的悲劇性命運產(chǎn)生出一種恐懼之感,一種對人類反抗命運的自由意志蘇醒之后卻要面對命運不可戰(zhàn)勝的永恒性悖謬的恐懼之感,從而喚起讀者已被遺忘的或被壓抑的憂愁。但是悲劇《俄狄浦斯王》在讀者中所喚起的感情并不只是憐憫和恐懼。更重要的是悲劇使得讀者感受到了悲劇的快感。對于“悲劇快感”可謂是眾說紛紜。法國學者法格認為悲劇快感來源于對別人流血和痛苦的惡意野蠻的渴望,他在他的《古代與近代悲劇》中寫道:“你們試圖在別人的不幸中尋找一種快樂,而看到那些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時,你們也找到了這種快樂?!倍┛藚s反駁說悲劇快感來源于同情,“在悲劇中揭示出來的正是人類高尚的精神。人在觀看痛苦中獲得快感,是因為他同情受苦的人?!背酥?,還有很多學者對“悲劇快感”這一美學概念發(fā)表了觀點。對于“悲劇快感”的定義爭論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不做過多的評論,筆者將采用朱光潛在《悲劇心理學》中的有關“悲劇快感”的理論對《俄狄浦斯王》作悲劇因素的分析。在書中,朱光潛指出悲劇所喚起并不僅僅是憐憫與恐懼,而是一種“崇高感”,“悲劇通過讓人面對困難的任務而喚醒人的價值感”,悲劇“往往伴隨著洋溢的生命與緊張的活動而引起的快感。”俄狄浦斯勇于與命運抗爭,并在真相揭露之時勇于承擔責任,他的這種道德標準的確認使讀者得到了悲劇的快感。讀者看到他的英雄受苦而痛心,但又因他的英雄不向命運低頭,勇于承擔責任而感到愉快。俄狄浦斯的精神使讀者感到振奮,它喚起不同尋常的生命力來應付不同尋常的情境。它使讀者有力量去完成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可以完成的艱巨任務,使得讀者不自覺與俄狄浦斯等同起來,用崇高的力量去斗爭,哪怕面對徹底的毀滅或可怕的死,也決不屈服。這樣,通過認同和反射的過程,讀者便獲得了“凈化”。悲劇《俄狄浦斯王》也就實現(xiàn)了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所說的對讀者的“凈化作用”。俄狄浦斯作為一個悲劇英雄經(jīng)受命運的捉弄,但他在與命運的抗爭中又張顯了人性的偉大光輝,表現(xiàn)出了人類精神的偉大氣魄。雖然悲劇英雄最終遭受命運的懲罰,但讀者卻從中看到了人類存在的奧秘?!抖淼移炙雇酢芬沧鳛橐徊總ゴ蟮谋瘎∽髌范皇廊送瞥纭1瘎〉拿\形式新探——重讀經(jīng)典《俄狄浦斯王》在文學的諸多題材中,悲劇總是以它特殊的生命體驗、獨特的命運解析,強烈地震撼著人類的心靈,逼使人類進行靈魂深處的反思;悲劇又總是以它特殊的表現(xiàn)形式、獨特的審美視域,讓批評者留連其中,探隱索賾。本文試圖通過對經(jīng)典悲劇文本《俄狄浦斯王》的解讀,對有關命運觀與悲劇的關系、悲劇的藝術形式、命運幻象與生存之謎等問題,加以探討。命運與悲劇悲劇的“命運”到底指什么呢?通常,“命運”這一概念有兩層含義:其一,它是外在于人且支配人的一種神秘力量。其二,“命運”這一概念標志為一種前定的個人、民族或歷史的走向和完成;這種含義和第一種含義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即這種“走向和完成”是由作為現(xiàn)實力量的“命運”支配著的。悲劇與命運的關系問題,歷來為美學家所重視。朱光潛先生說:“命運觀念對悲劇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很重要?!碧K珊·朗格則認為:“戲劇的模式則是命運的模式。”在現(xiàn)存的33部古希臘悲劇作品中,絕大多數(shù)都采用了神諭及其變種(預言或詛咒)的命運形式。不管是作者的聲音還是作品中人物的聲音,抑或是作品的客觀效果,命運觀念的痕跡總是悲劇主題意蘊建構(gòu)中的多種聲音之一,唯其是多種聲音之一,對此就不能“取其一點不顧其余”,而應放在整個悲劇效果系統(tǒng)中給予全面的辯證的把握,否則,就不能得其悲劇的本質(zhì),“希臘悲劇??多寫人和神之間的關系,要是把它脫離開原始神話的背景和宿命論的人生觀,以純理性的觀點去加以分析,那就會喪失其本質(zhì)而僅得其蒼白的影工,在悲劇中,命運觀是以奇特的神諭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神諭最初可能是“憑自然現(xiàn)象向人類啟示他們的智慧”的;它往往是隱晦的,但它含有確定性的力量,這力量來自神,因而常常預言并決定求神諭者的命運。悲劇《俄狄浦斯王》最為典型:俄狄浦斯本是忒拜城的王子,在他出世之前,他的父母求得一個神示,說他們期盼的兒子將弒父娶母。這個神諭決定了俄狄浦斯及其家人的命運。無論怎樣逃避,神諭仍然一步一步地實現(xiàn),而俄狄浦斯本人始終是盲目的,他的每一個努力都使自己反而更加接近厄運,盡管沒有任何道義上的責任,可他卻無法逃脫這命運的最后審判,最終是刺瞎了雙眼,放逐了自己。神諭是一種奇特的宿命論形式,它是一切可怕事物的據(jù)點。悲劇用神諭形成內(nèi)容,說明命運觀的表現(xiàn)形式~一神諭——具有負載內(nèi)容的功能。正是那些來自阿波羅的可怕預言,賦予了悲劇行動以整體框架(即劇情結(jié)構(gòu));神諭決定了希臘悲劇的情節(jié)模式,預示了悲劇的發(fā)展方向,并在其根源處,使悲劇藝術與其他敘事藝術區(qū)分開來,可以說,審美意義上的神諭,包含了悲劇布局的全部奧秘。古希臘奇特的宿命論在悲劇中是必不可少的:不是作為一種思想信仰,而是作為審美因素的存在。可見,確如朗格所說:“在悲劇中,命運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形式,是作為完成的整體的虛構(gòu)的未來。它根本就不是對一種信仰的表達。麥克白的命運構(gòu)成了他的悲劇,而不是用它來做說明事情在世界上怎樣發(fā)生的例子。完整性與必然性希臘悲劇的命運內(nèi)核,對于悲劇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有沒有特殊的要求呢?亞里士多德認為這是悲劇藝術中的“第一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事”。就此,他提出了關于悲劇行動的“完整性”的概念:“說完整,我是說一件具有開頭、中間、結(jié)尾底事情?!苯又惴謩e對開頭、結(jié)尾、中間予以定義解釋,并要求“詩人要是能恰當?shù)貥?gòu)造他的故事,是不能自由地隨著自己的興致開頭或結(jié)尾的,而必須和這些定義相符.我們認為,完整性是“命運形式”的一個特征?!懊\形式”是一種“前定的未來”,所以悲劇行動總是暗含著并指向未來;但這種未來不是開放的,不是時間上的永無盡頭,而是封閉的、沒有出口的,因為它要求著行動的最終完成。也就是說,悲劇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一個向未來展開的完整過程,在其終止處,悲劇行動得以終結(jié)。但行動的終結(jié)并非目的,其目的是使悲劇人物的命運得以實現(xiàn)或完成。因而,悲劇展現(xiàn)的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幻象,而且,悲劇人物的命運必須作為一個整體凸現(xiàn)出來。只有一個完整的、確定了的、終結(jié)了的人生,才有理由讓人們在其中尋找生存的意義;只有具體地、生動地、真實地表現(xiàn)了悲劇沖突的完整過程,才能真正充分地達到悲劇藝術的效果和意義。不能想象,悲劇經(jīng)典《俄狄浦斯王》缺少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還能不能成為悲劇。悲劇情節(jié)的完整性,是通過必然性得以實現(xiàn)的。命運之于悲劇,常常喚起一種必然性的觀念,也稱“命運感”。在戲劇中,這種命運感是極其重要的,“使現(xiàn)在行為成了那種尚未展開的未來中似乎不可分割的部分的正是這種命運感”Ⅲ2J(m耵。在古希臘,神諭命運作為一種審美力量,決定了悲劇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是一種必然性的結(jié)構(gòu),這一必然性表現(xiàn)在,它決意要使飄忽不定的人生固定下來,形成命運幻象。悲劇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具有一種要求必然性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也就是說,悲劇一開始就預先指向了這個未來。在悲劇結(jié)構(gòu)中,必然性往往集中體現(xiàn)在“懸念”這種戲劇形式里。所謂“懸念”就是把前定的東西預先通過暗示的方式透露出來,它指示著悲劇情節(jié)發(fā)展的方向。《俄狄浦斯王》一開始就是個懸念,“誰是殺害忒拜前王拉伊俄斯的兇手”,對于這個問題,俄狄浦斯一出場,便向請愿者表明他的決心,他說:“我要重新把這案子弄明白。??因為,不論殺他的兇手是誰,也會用同樣的毒手來對付我的。”l4_(聊”這“手”字使觀眾聯(lián)想到俄狄浦斯后來用自己的手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如果說以上只是暗示,那么先知忒瑞西阿斯的話簡直是對無辜的不明真相的主人公的清楚的告白:“殺害拉伊俄斯的兇手就在這里,——他將從明眼人變成瞎子,從富翁變成乞丐,到外邦去,用手杖探著路前進。他將成為和他同住的兒女的父兄,他生母的兒子和丈夫?!雹?_(∞劇中像這樣的暗示甚多,無法一一列舉,這些暗示指示著悲劇情節(jié)發(fā)展的方向,并暗含著這一發(fā)展的最終完成。懸念造成悲劇情境,情境引發(fā)一系列動作,最終達到悲劇行動的完成。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悲劇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表明了這樣一種藝術視覺形式:選取具有必然性的生存整體來顯示生存的意義。悲劇的這種必然性的完整性的命運形式,對于把握悲劇獨特的內(nèi)涵是尤其重要的。命運幻象與生存之謎承接前文,我們可以說,悲劇是一個有必然性的完整的命運幻象。這一命運幻象以直觀想象的形式揭示生存的意義。其實,悲劇像宗教和哲學一樣,深切地關注善與惡、神的正義、人的責任與生存的意義等等問題。但悲劇精神與宗教和哲學對問題關注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因為藝術是活生生的、永恒的圖景,故而悲劇并不滿足于任何思考的結(jié)果,而宗教和哲學卻費盡辛勞,建立一種用理性可以論證的玄學體系。其實,命運是個謎,而且并非是業(yè)已揭開了謎底的凝固而靜止的謎,而是個在不斷變化著、建構(gòu)著生成過程的謎。縱觀悲劇的歷史,關注個人的命運及其在歷史境遇中的生存,是悲劇一以貫之的東西。但是面對永恒的生存之謎,悲劇不像哲學那樣給出理性的解答,也不像宗教那樣施以超越和拯救,而是把生存之謎保存在命運幻象里。那么,悲劇如何能把生存之謎表現(xiàn)為一個“謎”呢?我們認為,悲劇是通過“疑問”把生存之謎表現(xiàn)為一個“謎”的幻象,悲劇的歷史,是一個永遠“疑問”著的歷史。《俄狄浦斯王》不僅在題材上圍繞著一個謎語展開,而且,從它的序幕、展開、結(jié)局來看,它本身就是以謎語的形式構(gòu)成的”。俄狄浦斯在劇情的一開始就面臨著一個“謎”:老國王之死的謎。是誰殺了拉伊俄斯?表面上,案件的逐步澄清構(gòu)成劇情的基本線索。而實際上,這部悲劇試圖解答的卻是俄狄浦斯之謎,俄狄浦斯對自己真實身份的發(fā)現(xiàn)才是構(gòu)成悲劇的主要內(nèi)容。問題“誰殺了拉伊俄斯?”后面暗示著另一個問題——“俄狄浦斯何許人也?”“俄狄浦斯的名字本身就是一語雙關,帶有與全劇同樣的謎語式特征”。拉伊俄斯在得到神諭以后,就刺穿了兒子的雙腳并拋之荒野。這個兒子因此被人稱為“俄狄浦斯”,意即“腫腳的人”,然而,“俄狄浦斯”還意味著“懂得關于腳的謎語的人”,他憑自己的智慧解開了唱著隱晦的歌的陰險的女妖斯芬克司的謎語。那么,俄狄浦斯追查兇手的劇情,就成了俄狄浦斯自我追尋、自我探求的悲劇。這部作品,既不是弗洛伊德式——“俄狄浦斯情結(jié)”的心理劇,也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性格悲劇”,而是展示俄狄浦斯生存之謎的真正意義的悲劇。悲劇中,俄狄浦斯面對一連串的疑問,他變得沉不住氣而焦躁不安,失去了昔日的風度與智慧,當他看到先知忒瑞西阿斯不肯告訴他“謎底”時,他卻武斷地對忒瑞西阿斯嚷道:“我認為你是這罪行的策劃者,人是你殺的。”(直至先知無奈將一切都說出來,俄狄浦斯還是無知地責怪他:“你老是說些謎語,意思含含糊糊?!泵鎸σ蓡?,惱怒與武斷都是無濟于事的,“當人類企圖像俄狄浦斯那樣追根尋源時,他發(fā)現(xiàn)自己是一個謎。命途多舛,沒有獨占的領域,沒有固定的立足點,沒有確定的本質(zhì),搖擺于天神與禽獸之間。人類真正的偉大之處恰恰寓于他謎一樣的本質(zhì)——疑問——之中”《俄狄浦斯王》這部悲劇正是對于這人類生存之謎的展示,面對俄狄浦斯的“疑問”,由此而來的對于普遍的生存意義的沉思默想是該劇精華所在。人性的缺損————《俄狄浦斯王》悲劇原因再探《俄狄浦斯王》是索??死账沟拇碜?,它取材于忒拜系統(tǒng)的神話故事,講述的是忒拜國王拉伊俄斯從神諭中得知:他的兒子俄狄浦斯長大后將殺父娶母,于是在他出生時,用鐵絲穿其腳踵,令仆人拋于荒山野嶺,但卻被科任拖斯國王玻呂玻斯收養(yǎng)。俄狄浦斯長大成人后,“殺父娶母”的預言一一應驗的故事。這樣一個人物的命運,引起了人們經(jīng)久不衰的興趣,幾乎所有西方著名批評家、美學家和哲學家都就其發(fā)表過自己的看法。索??死账挂惨虼吮环Q為是“戲劇藝術的荷馬”?!抖淼移炙雇酢犯云洫毺氐乃囆g魅力不僅成為西方文學批評史中的一個持久的話題,而且也成為整個人類所要解答的一個謎,即斯芬克斯之謎,一個關于人的謎語。命運觀、過失論、戀母情節(jié)、替罪羊機制是評論家論述《俄狄浦斯王》悲劇原因的四條主線。本文將從人性缺損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劇原因,以及它對當代社會的現(xiàn)實啟示意義。人性是文學表現(xiàn)的對象,離開了對具體人性的反映,文學就沒有生命。《俄狄浦斯王》“殺父娶母”的悲劇,之所以讓我們感到震驚和恐懼,感到悲憫難禁,正是因為我們從劇中看到了人性缺損的一面。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謎,第一次給人下了定義,被認為是最具智慧的英。但可悲的是他卻從未真正認認識自己。“認識你自己”對人類來說,“這可能是結(jié)局一場的意義,索福克勒斯讓俄狄浦斯雙眼失明登場,以至使人類悲劇性的獨立在一個象征性的場面上出現(xiàn)。”確實,人類不是一種可以被描述或下定義的存在,它伴著人性的缺損和完善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內(nèi)涵。所謂“人性”就是人的屬性:人的屬性既包含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屬性,亦即人的社會性,人的社會屬性就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又包含人與其他動物共同的屬性,亦即動物性。本文的人性缺損就是指人性發(fā)育的不完全,人的動物性多于人的社會性,具體表現(xiàn)為以“權欲”、“自我”為中心的獸性。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種缺損在作品中不局限于俄狄浦斯一個人,而是存在于每個人身上,只是每個人的表現(xiàn)形式和程度不一樣而已。所以,從人性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把握悲劇原因,體會其中的現(xiàn)實啟示意義。這是對從倫理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悲劇原因的延伸和擴展。一、對權欲的過分崇尚———人性中親情觀念的缺損就俄狄浦斯來說,殺父娶母并非是由俄狄浦斯自己招致的,而恰恰是由其父拉伊俄斯造的。因為拉伊俄斯在年輕時被迫逃離本國,投靠佩洛普斯國王,受到國王的熱情款待,但拉伊俄斯卻以怨報德,在涅賽亞賽會時卻劫去佩洛普斯之子克勒西波斯,導致克勒西伯斯離家不久后就自殺。于是,才有了佩洛普斯對拉伊俄斯一家的詛咒,才有了阿波羅廟“殺父娶母”的神諭。所謂“虎毒不食子”,但拉伊俄斯在知道這個神諭后,沒有任何的懷疑、苦惱、惋惜,就這樣殘忍地下命令要把自己才出生三天的孩子置于死地,表現(xiàn)出十足的獸性。一個未知的預言,只是怕將來兒子對自己造成威脅,會使自己喪失權力,就可以殺死自己的兒子。權力私欲代替了人性中的父愛。所以,就整個悲劇來說,拉伊俄斯作為神諭的引發(fā)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是他的以怨報德,就不會有佩洛普斯的詛咒。假如拉伊俄斯能狠下決心,親手殺死不祥之子,就徹底根除了神諭中弒父娶母的禍根。又或者,拉伊俄斯不聽信阿波羅的預言,將自己的親生兒子留在身邊,用親情撫育他,用愛培養(yǎng)他,那么,善良的俄狄浦斯又怎會犯下那殺父娶母的亂倫之罪..然,拉伊俄斯選擇的是既不想弄臟自己的雙手,又企圖逃離禍患的這種最為切合人類軟弱本性的做法。過去我們在解讀《俄狄浦斯王》的時候,幾乎都沒有去審視過俄狄浦斯的母親伊俄卡斯特在整個事件中的立場和態(tài)度。惟有昆德拉在小說《為了告別的聚會》中,對伊俄卡斯特的身份提出了質(zhì)疑。他通過書中人物雅麻布指出:“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使所有的神話消失,童年早已不再是天真爛漫的年齡,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了嬰兒的性欲,告訴我們關于俄狄浦斯的事。只有伊俄卡斯特還保持著神秘,沒有人敢扯下她的面紗,母親的身份是最后和最大的禁忌,也正是在這里,掩蓋了最大的災難?!睘樽鳛樯裰I執(zhí)行的幫兇伊俄卡斯特,缺乏人性中最暖人心的母愛,取而代之的是母權制度推翻后所遺留下的權欲,從對兒子的處置和對新婚丈夫的態(tài)度上就可以看出這種權欲的存在。劇本第二場國舅克瑞昂與俄狄浦斯的一段對話就道出了處于幕后的母親——王后伊俄卡斯特的權力欲??巳鸢海骸澳闶遣皇呛退黄鹬卫沓前睿碛型瑯拥臋嗬??”俄狄浦斯:“我完全滿足了她的心愿?!边@個心愿就是伊俄卡斯特與新國王俄狄浦斯結(jié)婚,繼續(xù)保持她的王后地位,與國王一起治理城邦,享有同樣的權力。伊俄卡斯特最初知道自己所生的兒子會“殺父娶母”后,就積極協(xié)助丈夫,把剛出生三天的嬰兒左右腳跟釘上釘子,扔進荒山里去。她沒有表現(xiàn)出一點母親對兒子所應有的憐憫和慈愛。在她心中,和丈夫同治城邦比母愛更重要。因為如果兒子把丈夫殺死,也意味著她權力地位的喪失。當她把嬰兒交給仆人,認為他必死無疑,她也不用再為權力喪失而擔驚受怕。親口說出:“可是那個不幸的嬰兒沒有殺死他的父親,倒是自己先死了。從那時以后,我就再不因為神示而左顧右盼了?!闭Z氣中絲毫沒有流露出作為母親失去兒子后的痛苦,相反的是保住權力后的輕松和安逸。當丈夫死于非命后,她沒有沉浸于喪夫的痛苦之中,也沒有把兇手追查到底為夫報仇,而是馬上和新國王———自己的兒子俄狄浦斯結(jié)婚,這樣就能繼續(xù)保持她王后的身份和權力。如果說,最初她不知道這是自己的兒子,還情有可原,但結(jié)后,她對自己新丈夫的身份從來沒有懷疑過就很可疑了。因為一方面,俄狄浦斯從小腳跟被釘子刺穿,這是終身的殘疾,作為同床共枕的妻子是不可能視而不見的。另一方面,俄狄浦斯的名字就是從腳踵的殘疾得名的,在希臘語中的含義是“腫脹的腳踝”加上俄狄浦斯與她兒子年齡相仿,可是伊俄卡斯特從來沒有質(zhì)疑過。并且她還把當年扔掉嬰兒,后來又目睹俄狄浦斯殺父的仆人送到鄉(xiāng)下去,在她的潛意識中,是否要把唯一的知情人打發(fā)走呢?當忒拜城發(fā)生瘟疫,俄狄浦斯追查先王的兇手時,伊俄卡斯特潛意識中也已知道新婚丈夫就是自己的兒子。但她不愿意暴露這件事情,幾番阻止俄狄浦斯再追查下去,懇求他“就不要追問了,我自己的苦悶已經(jīng)夠了”,“我求你聽我的話,不要這樣”,“愿你不知道你的身世。她也試圖用偶然性來為自己和俄狄浦斯開脫:“偶然控制著我們,未來的事又看不清楚,我們?yōu)槭裁磻峙履??最好盡可能隨隨便便地生活。別害怕會玷污你母親的婚姻,許多人曾在夢中娶過母親,但是那些不以為意的人卻安樂地生活。這表明,她默認了兒子娶母親的行為,旨在能繼續(xù)“安樂地生活”下去。當真相被揭穿后,伊俄卡斯特知道后果嚴重,自己還是喪失了現(xiàn)有的地位和權力,才因懊惱和羞愧而自殺。親情作為文學反映人性的一個載體,是人性發(fā)展是否完善的標志之一。在《俄狄浦斯王》中“血濃于水”的骨肉之情,被“權力私欲”所替代,身為“人父”、“人母”的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特在親情與權力面前,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這種對權欲的過分崇尚,發(fā)展到俄狄浦斯這代,就成了對自我的過分崇尚。因為沒有了親情觀念,眼中心中都只有自己,不再相信他人,只相信自己。二、對理性的過分崇尚—人性中社會屬性的缺損作為神諭的逃避者和執(zhí)行者,俄狄浦斯人性發(fā)育的不完全,人的動物性多于人的社會性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主要是是自以為是的理性因素。索??死账股钤谝粋€理性張揚的時代,同時代的蘇格拉底把人定義為:“一個對理性問題能給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5]然而作者對俄狄浦斯那點可憐的理性,卻極盡嘲諷之能事。俄狄浦斯是以智慧而聞名的,但是智慧對于他來說既是福又是禍。他憑自己的判斷從科任拖斯出逃,結(jié)果卻在三岔路口殺死了自己的生父;他以智慧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謎語而被推為忒拜的統(tǒng)治者,結(jié)果卻娶了自己的生母。理性通過他表現(xiàn)出來很多自我反諷的意味,從自身角度說,俄狄浦斯是在自己的思考與判斷引導下,逐步走向災難。人是很難預料到自己的行為所發(fā)生的后果,但人可以不斷地反省自己的判斷與行為。俄狄浦斯的問題就是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智慧,也沒有意識到理性中所存在的局限。他反而自持理性與智慧的力量,粗暴多疑、自負專橫而容不得別人的意見。在文本中具體表現(xiàn)為:一方面,他堅信,憑依著理性,他一定會查出真相,“把事情弄清楚”另一方面,他也堅信,自身強大的理性本質(zhì)使他不會犯下那種逆?zhèn)愔?,反正不能把我判成兇手”對自己的事情并不糊涂?]P28,“我絕不會被證明是另一個人”。認識上的偏差,使俄狄浦斯脫離了理性思維
和邏輯推理,而更多地被情緒和直覺所支配,變得易怒、多疑、主觀臆斷。當特瑞西阿斯暗示他是兇手時,他卻無端地指責、誹謗、嘲笑先知,進而又懷疑克瑞昂要謀害他,了“奪取我的王位”。當王后勸阻他進一步追查時,他又武斷地認為她是在“賞玩她的高貴門第”[14]P44,為他卑賤的出身感到羞恥?!袄硇浴奔で槭苟淼移炙棺兊脠?zhí)著、勇敢,也變得盲目、瘋狂,就如一只受到威脅的獅子,發(fā)瘋似地懷疑攻擊周圍的人和事,不會反思自己的行為。這種盲目瘋狂蒙住了俄狄浦斯的雙眼,使他對種種可疑的跡象缺乏敏感,使他有意無意地對那些征兆視而不見,使自以為堅守理性的他遠離了理性,陷入了非理性的迷宮。當伊俄卡斯特說出拉伊俄斯得了一個“殺父娶母”的神諭時,俄狄浦斯就已“心神不安、魂飛魄散”。[4]P32當他繼續(xù)詢問老國王被殺地點及相貌時,他在潛意識里已經(jīng)明白自己可能就是兇手,進而又聯(lián)想到福波斯說他將殺父娶母的神諭。此時,他的潛意識已完全認定自己就是那個兇手,內(nèi)心非常地震驚及極度地恐懼。所以信使一提到腳踝,俄狄浦斯馬上激烈地斥責:你為“哎呀,什么提起這個老毛???”他激烈的反應完全泄露了他的潛意識————他已經(jīng)確定自己殺父又娶母了。只是他在潛意識里,自我保護地不愿意去承認,從而阻止了事實真相浮出水面。這是他自欺又欺人。這種被潛意識纏繞的情景,別爾嘉耶夫有過描述:“人不但欺騙他人,而且還欺騙自己,人自己常常不知道同他自己所發(fā)生的是什么,并且錯誤地向自己和別人解釋所發(fā)生的事情?!彼敕穸ǖ模∏【褪鞘聦?。他竭力尋找的,恰恰就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結(jié)果。理性引導他朝與目標背離的方向走去,一切都事與愿違。我們知道,“思想”是古希臘理性的重要成果,自由、獨立的思想能力在當時就被視為一個人富于理性的主要標志。然而,索??死账共]有為理性的迷人光輝所陶醉,《俄狄浦斯王》決不是對理性簡單而膚淺的頌揚,而是通過它的化身俄狄浦斯的悲劇引發(fā)了人們更冷靜而深刻的思考,類理性真的具有最高的力量,是“人類力量的皇冠”嗎?它在人類自我認識的道路上真的能戰(zhàn)無不勝、一路凱歌嗎?俄狄浦斯的悲劇就給了我們一個否定的答案。過分的相信自己和依靠自認為永遠正確的理性,只會越走越誤入迷途,陷入理性的迷宮而不能自拔三、人性缺損的啟示意義沒有固定不變的人性。性總是具體的,發(fā)展變化的。因為社會生活總是在發(fā)展變化,社會意識形態(tài)也隨之發(fā)展變化,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的人性又豈能永恒不變。所以馬克思強調(diào)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產(chǎn)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時過兩千余年,人性的發(fā)展如何?是否一樣有缺?如同神諭需要反復叩問,我們也需要從體驗的層面上,不斷尋求《俄狄浦斯王》所隱含的關于人性缺損對當代社會的啟示意義?;仨祟愖哌^的歷程,俄狄浦斯充滿象征意味。類似破解斯芬克斯之謎的輝煌和炫耀,人類也曾經(jīng)有過。比如17世紀前后,牛頓的力學取得無與倫比的成功,蒸汽機的發(fā)明導致社會財富迅速增長,科技的不斷進步提高了人們生活質(zhì)量的水平,人類因此對自己充滿信心。人們以為依靠理性的力量,就能窮盡宇宙的奧秘,因為上至月球下至海洋都留下了人類的腳印。然而,天何其蒼,地何其茫,號稱萬物主宰的人類在廣袤的宇宙何其渺小。渺小的人們忘記了自身不過是組成自然的一份子,只記得科學與工業(yè)給人類帶來的進步和享受,卻沒有察覺到它們所醞釀的災難和自然的無窮。《俄狄浦斯王》的悲劇在社會中不斷上演,理性的盲目更是到了荒誕的程度。比如發(fā)動戰(zhàn)爭是為了消滅戰(zhàn)爭、發(fā)展核武器是為了防止核戰(zhàn)爭。只要稍加注意,這類無法理喻的事情隨處可見。瘋牛病的傳播是對人類理性的一個最為有力的諷刺。為了縮短牛的產(chǎn)肉期和提高產(chǎn)奶量,人們用牛的骨頭、肉、凝膠、血液和脂肪制成飼料,去喂養(yǎng)牛。人類的智慧在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牛原本是食草動物,人們把它改變成為食肉動物,當瘋牛病蔓延并引發(fā)全球性的恐慌時,人們才像俄狄浦斯那樣,為自己釀成的災難感到恐懼。然而,人類好像無意收斂理性的擴張,計算機網(wǎng)絡、克隆技術又掀開了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新一頁,有誰還在傾聽《俄狄浦斯王》所昭示的“認識你自己”?有誰在思索這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將會給人類帶來什么樣的災難?須知人類應順應自然而不是要誤用理性,更不要站在反自然的位置上,因為表面上默默無聞的大自然是不會永遠的沉默下去,海嘯、SARS、禽流感、阿爾尼諾現(xiàn)象、酸雨以及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的怪現(xiàn)象層出不窮,難道這不是大自然對我們的一種警告?所以,當《俄狄浦斯王》這部悲劇在今天仍然意義深遠。人性是不斷發(fā)展完善的,我們不得不反顧自身,重新關注起阿波羅的另一道神諭“認識你自己”,以探尋災難的原因。正如雅斯貝爾斯說的那樣,人類只有“面臨自身無法解答的問題,面臨為實現(xiàn)意愿所做努力的全盤失敗”時,才去認識自己。當毀滅降臨時,俄狄浦斯的處境是慘不忍睹的,歌隊曾經(jīng)勸說他,“你最好死去,勝過瞎著眼睛活著”。俄狄浦斯拒絕了。他的拒絕固然是為了活著贖罪,但也包含這樣的一種啟示:以死逃避災難,并不能消除災難,并不能改變?nèi)说谋瘎√幘?。他要反省自己。人類恰似遭受毀滅的俄狄浦斯,因為災難不斷,因為無法擺脫悲劇的處境,人只好不斷地探究自身的存在,只好時刻查問和審視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恩斯特卡西爾說,“人類活的真正價值恰恰就存在于這種審視,存在于這種對人類生活的批判態(tài)度中”。因此,人類對其自身的認識,永遠也不會窮盡,斯芬克斯之謎不會出現(xiàn)真正的謎底,透過《俄狄浦斯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對“人之謎”的執(zhí)著探究和終極追問中,凝結(jié)著作者對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獨特認識。《俄狄浦斯王》既不是作者對理性至上的盲目樂觀的縱情歡歌,也不是對人性缺損的消極無望的沉吟悲鳴。它是作者在面對社會危機與人生困頓時的心存憂患,是對人類存在的深邃洞察,是對理想人性的執(zhí)著探尋。盡管這并不意味著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終極答案,正像俄狄浦斯戰(zhàn)勝斯芬克斯并不意味著他最終猜破了那個千古之謎一樣,但它足以使籠罩在人身上的迷霧稀薄了許多,標志著人類在認識自身的道路上所邁出的堅實一步。走向祭壇的俄狄浦斯王羅素指出:“在荷馬詩歌中所能發(fā)現(xiàn)與真正宗教情感有關的,并不是奧林匹克的神祉們,而是連宙斯也要服從的‘運命’、‘必然’與‘定數(shù)’這些冥冥的存在?!边B宙斯也對之無可奈何的“命運”,很不幸也降臨到了俄狄浦斯的身上———他注定要遭受殺父娶母的厄運,不幸的俄狄浦斯,他奮力想逃脫命運的擺布,但使命運的鎖鏈卻在他身上越纏越緊,一步步走向了命運鋪設好的祭壇,并成為向苦難獻祭的替罪羊。一、祭壇上的替罪羊及其社會文化蘊涵“替罪羊”一詞源自于《圣經(jīng)》,是救贖世人、警醒良知的代名詞,它身上體現(xiàn)著一種忘我、自覺犧牲的宗教精神,在歐洲文學中這種形象曾反復出現(xiàn)過,圣子耶穌就是西方文學中替罪羊形象的典型。而在俄狄浦斯一步步走向祭壇后,他也就成了祭壇上等待贖罪的替罪羊。俄狄浦斯首先充當了其父親拉伊俄斯或者說是整個家族的替罪羊。亞里士多德曾指出:“現(xiàn)在最完美的悲劇取材于少數(shù)家族的故事,例如阿尓克邁翁、俄狄浦斯、俄瑞斯特亞、墨勒阿格洛斯、提厄斯特斯、忒勒福斯以及其他人的故事,這些人碰巧都受過可怕的苦難,做過可怕的事情。”這種以典型化的形式表現(xiàn)為英雄個人厄運的悲劇故事,實際上只不過是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許多家族悲劇故事的縮影。俄狄浦斯所代表的忒拜家族的不幸命運最初則可以追溯到俄狄浦斯的父親拉伊俄斯那里。拉伊俄斯以怨報德,誘拐了恩人帕羅普斯的兒子克律西波斯,致使這孩子自殺身亡。由此才會使得帕羅普斯向宙斯請求給予拉伊俄斯死在自己兒子手中這樣一種可怕的命運。神諭的實現(xiàn)使得俄狄浦斯成了殺父娶母的罪人。但忒拜家族的故事并沒有因俄狄浦斯的自我放逐而結(jié)束,俄狄浦斯的子女們也遭受了同樣不幸的命運,這個家族的最后結(jié)局是徹底毀滅,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在科洛諾斯》和《安提戈涅》,埃斯庫羅斯的《七雄攻忒拜》都紀錄了這個家族的悲劇,父輩的恥辱使俄狄浦斯成了家族的替罪羊。俄狄浦斯同時也是城邦的替罪羊,背負著凈化城邦的責任。索福克勒斯生活的時代,奴隸社會時期所確立的專制制度已被民主制度所取代,但法制觀念并未能在全社會普及,法律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正如《俄狄浦斯王》中所描繪的一樣:“關于拉伊俄斯的古老的預言已經(jīng)寂靜了,不被人注意了,阿波羅到處不受人尊敬,對神的崇拜從此衰微。”這段話其實是當時雅典人法制觀念淡薄、瀆神觀念普遍存在的寫照。同時,在古希臘,男性認為婦女的唯一價值就在于其肉體,她們只是繁育后代的工具。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對之有詳盡研究,他說:“希臘、羅馬城市在文明的鼎盛時期流行淫蕩之風”,“在希臘人之中,一種利己主義或有意的自私主義的原則一直在男子之中作祟,以圖降低對婦女的尊重,這種情形在蒙昧人中是罕見的?!泵鎸κ里L日下的雅典社會,索??死账褂幸馐苟淼移炙雇醭蔀檎麄€城邦的替罪羊,以期達到一種“凈化效果”?!抖淼移炙雇酢芬粍〉纳嫌?,給道德觀念淡薄的雅典人注入了一針醒世劑,他們在觀看演出時,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是恐懼之情,因為他們更害怕有朝一日自己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犯下亂倫的大罪。俄狄浦斯作為替罪羊還有著豐贍的文化人類學和神話儀式的蘊涵。索??死账顾鶆?chuàng)作的《俄狄浦斯王》源自神話,它與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段歷史有關,具有文化人類學的意蘊。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弗雷澤在考察古意大利人的王位交接儀式時發(fā)現(xiàn),“試圖繼承王位的年輕人從圣樹上折下一根樹枝,通過一對一的搏斗,殺死老國王,繼承王位?!毙峦鯕⑺浪那叭问且驗椤八麄兿嘈磐醯纳蚓袷桥c整個國家的興旺相一致的,王如果病了或老了,牲口就要生病,停止生殖,莊稼就會在田里爛掉,人就會死于疾病的大流行。所以,在他們看來,消災的唯一辦法就是在王還健壯的時候就將他殺死?!鄙竦撵`魂再傳給精力充沛的繼承者。而這位繼承者最有可能就是神王的兒子,現(xiàn)任國王的任何一個兒子都有權這樣和國王格斗,如能殺了國王,就代替他統(tǒng)治。明顯,在遠古時代,上述意義的弒君(或弒父)并不成其為某種罪過,反而是使種族延續(xù)、強壯興旺的途徑。同時當人類的婚姻關系尚處于雜婚制的時候,原始初民并沒有“亂倫”的概念,因此,子娶母、兄弟娶姐妹的現(xiàn)象是必然存在的。但是伴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精神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開化,使得人們對以往的殺父行為深感不安與悔恨。與此同時,初民們蒙朧意識到氏族部落疾病盛行、生命體夭亡的處境與氏族內(nèi)部的近親繁殖有關。于是,對近親之間的性關系開始設置了禁令,還將亂倫禁忌與神圣的圖騰聯(lián)系起來,以強化禁令的力量。弗洛伊德認為,“圖騰動物實際上就是父親形象的替身……而圖騰制則包含兩條最基本準則:不殺圖騰動物,不和同一圖騰中的婦女發(fā)生性關系,這正好與俄狄浦斯犯下的殺父、娶母這兩種罪惡相對應?!庇纱丝梢?,在人類進化的漫長歲月里,氏族部落發(fā)生了難以計數(shù)的殺父娶母等亂倫行為,但這一切在替罪羊的文化原型意義上都由俄狄浦斯承擔罪名,并代表他們接受神的懲罰。二、“認識你自己”:悲劇中的性格因素《俄狄浦斯王》整部戲劇是圍繞“謎”展開的,劇中著名的斯芬克司之謎既是關于“腳”的謎語,更是關于“人”的謎語。表面上,劇情面臨的是老國王拉伊俄斯之死的謎,在“誰是兇手?”的背后隱藏著另一個問題———“誰是俄狄浦斯?”誠然,俄狄浦斯能夠猜透斯芬克司之謎,知道人是什么,但他卻不清楚“我”是誰,搞不明白自己是伊俄卡斯特的兒子,還是她的丈夫?是忒拜城的罪人,還是功臣?正是因為他不了解自己,才會一步步走進命運的羅網(wǎng)。在《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神使赫爾墨斯就曾明白無誤地道出悲劇的本質(zhì):“當你們陷入災難的羅網(wǎng)的時候……你們不是不知不覺而是由于你們的愚蠢才被纏在災難的解不開的羅網(wǎng)里?!钡拇_,命運雖然撒下了一張大網(wǎng),但將網(wǎng)口收緊的卻是悲劇主人公自己。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命運=性格+處境。在劇中,命運是人性某種缺損的外化形式。毫無疑問,俄狄浦斯的人性中是存在缺損的。傳統(tǒng)上把古希臘悲劇稱為“命運悲劇”,但實際上悲劇英雄的個人性格因素也起著重要作用,俄狄浦斯堪為佳例。首先,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俄狄浦斯本身具有一種發(fā)自人類性本能的欲望,即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欲望何以成為罪?《圣經(jīng)》中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就是人類原罪產(chǎn)生的故事。偷吃禁果,隱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幼兒園慶六一親子活動方案
- 嶺師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大賽項目
- 對門診輸液患兒靜脈輸液采用心理護理的效果研究
- 安全運維管理國際標準
- 銀行匯票申請書怎么填
- 土石方安全文明施工方案
- 銀行承兌匯票承兌申請書
- 仲裁延期開庭申請書
- 農(nóng)村加層申請書
- 錳氧化物項目風險識別與評估綜合報告
- 易經(jīng)中的人生智慧-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與個人發(fā)展課件
- ABAP開發(fā)培訓經(jīng)典入門課件
- 北郵工程數(shù)學作業(yè)1-4
- 廣東省緊密型縣域醫(yī)共體雙向轉(zhuǎn)診管理中心運行指南
- PEP人教版小學英語單詞卡片四年級下卡片
- 新部編版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全冊教案(教學設計)
- 一通三防培訓課件PPT課件(PPT 53頁)
- 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1-The-king’s-new-clothes-第1課時課件
- 江蘇省邳州市2021-2022學年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期末數(shù)學試卷(含答案)
- 教練技術一階段講義(共59頁)
- 精品課程建設驗收自評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