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圖5.8描述了端到端重構機理的研究內容和方法。圖5.8端到端重構機理的研究內容和方法1)構建端到端重構管理框架在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中建立相應的功能模塊進行重構管理實現端到端重構,其中包括重構策略、重構管理、重構軟件服務等不同的功能模塊。這些功能模塊負責不同網絡域的網元重構行為,通過規(guī)范化的信息交互、協調,并通過認知、學習等過程,形成最佳的重構策略。不同邏輯實體之間需要建立高效的網絡拓撲以及靈活的網絡部署和規(guī)劃,并設計標準化的接口、協議、流程,進而能夠實現整體網絡和終端的重構管理與控制。所有邏輯實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對應關系、接口協議、信令流程等構成了端到端重構管理平臺。為了能夠實現自主端到端重構,各網絡協同工作,形成有機的整體。因此,本課題將自主控制引入到端到端重構管理平臺,使其具有開放、靈活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機制,并具有自主學習和決策能力,進而形成自適應的重構策略,有效控制各網絡域中的重構過程。2)端到端重構機制首先,利用網絡重構的細粒度構件化方法,分析重構的模式和參數等,并定義一系列通用的構件模塊,將重構對象及其重構行為,包括協議、軟件、模式等,進行模塊化分解。運用軟件系統(tǒng)工程設計思想進行構件功能及粒度的劃分,并使用圖論及方法對構件關系進行抽象和關聯,進而實現高效的重構。其次自主重構要求做到根據不同環(huán)境進行有效的重構,以端到端效能為目標,設計從高層到底層目標策略的智能目標轉化方法,并結合構件化分解方法,形成自主端到端重構功能。此外,需要研究構件模塊的描述方法和度量空間,具體化其構件對重構性能和服務的影響,構造構建模塊的度量矩陣和重構的度量方法。本課題將設計智能檢測和觸發(fā)方法,并基于目標策略的映射和構件模塊度量空間,進行構件模塊的最優(yōu)篩選,建立最優(yōu)的重構方法。提出基于組件的協議拓撲概念,設計具備可重構能力的協議棧,使得協議棧能夠依據業(yè)務環(huán)境和網絡環(huán)境進行自主調整,從而實現異構無線網絡的靈活、高效融合。最后,本課題將定義重構性能能的關鍵指標,如重構構件模塊數量、構件模塊的可重構性、構件模塊的實際匹配程度、重構運行的效果等,設計指標相應的度量空間,研究自主評估機理,進而提高自主重構中的自學習和自優(yōu)化能力。5.2.6認知無線網絡驗證演示平臺建設與試驗在適變的無線認知網絡總體設計思想下,根據無線認知網絡的基礎理論、無線認知網絡體系結構以及網絡自主傳輸、控制與優(yōu)化的原理和方法,建設認知無線網絡驗證演示平臺,驗證并評估相關理論與關鍵技術。演示平臺的設計以理論分析為依據,通過建模、仿真、分析,首先設計驗證平臺,再針對平臺得到的數據進行再分析和反饋,指導理論研究,重新修正建模與仿真方法,最終完善設計,從而達到有效評估本項目提出的理論、方法與關鍵技術的目標。驗證演示平臺從功能上由4部分組成,1)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的驗證與演示。實現認知無線網絡功能實體,認知平面、網絡業(yè)務平面和控制平面的接口,實現各平面協議及信息交互,達到認知與控制功能的分離,從原理上演示與驗證基于多平面的、滿足適變性的認知網絡運行方式;2)多域信息認知原理、機理和方法的驗證與演示。平臺實現從無線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和用戶環(huán)境對認知信息的獲取、挖掘、組合、分析、推理,最終形成認知流,并對這一認知過程中的基礎理論和關鍵算法進行驗證;3)認知無線網絡的關鍵技術和方法的驗證與演示。包括動態(tài)組網、拓撲構建、資源分配與管理算法、自主傳輸算法和端到端重構相關算法等,對異構網絡的自主和可重構功能進行驗證。4)平臺在綜合考慮無線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和用戶環(huán)境因素的基礎上,驗證認知網絡評估理論與標準,對網絡性能等進行監(jiān)測與分析,評估網絡端到端效能。認知無線網絡的驗證演示平臺場景示意如圖5.9所示:圖5.9認知無線網絡的驗證演示平臺示意驗證演示平臺不僅將驗證演示新型認知網絡的功能,還將演示現有網絡與基于多平面的認知無線網絡的融合關系與及現有網絡向智能化網絡演進的方案,演示系統(tǒng)中網絡包括現有的蜂窩網絡(GSM/GPRS、cdma2000)、城域網絡(WiMax)、短距離無線網絡(WLAN802.11/b/g/n)以及未來的具有認知功能的網絡等。終端包括現有的各種網絡制式的終端和基于軟件無線電和認知無線電的可重構終端。現有網絡可作為虛擬認知網絡的接入部分,通過智能映射機制,分配統(tǒng)一的網絡標識,進行統(tǒng)一地管理與控制,就可以穿越該網絡訪問不同類型的其它網絡,具有較強的適變性,而且還利用對無線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和用戶環(huán)境的認知結果,進一步提高網絡的性能,異構網之間不再是簡單的互聯互通,而是達到高層次、高效率的融合。5.3主要創(chuàng)新點與特色(1)提出認知和控制信息分離的認知無線網絡結構模型本項目在國內外首次創(chuàng)建了認知平面、業(yè)務平面和控制平面的具有適變特性和端到端重構能力的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創(chuàng)新地提出認知和控制分離的設計思想,引入新的認知平面,以及承載認知信息的認知流,建立靈活的邏輯統(tǒng)一網絡框架,增強無線網絡的認知、自主和端到端重構能力,達到有效解決異構網絡融合的目標。(2)提出具有預測推理能力的多域認知理論與方法本項目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具有預測推理能力的多域認知理論與方法。它超越了傳統(tǒng)認知無線電的范疇,提出了一個包括多域本地認知層、多域協同認知層和多域主動認知層的三層認知理論體系框架。有效解決了認知信息的海量攝入、傳遞融合和挖掘利用,實現了由單域認知到多域認知、用戶級認知到網絡級認知的飛躍。(3)提出支持“資源移動性”的矢量資源空間模型、自適應決策方法以及支持可變粒度的聯合分配方法本項目創(chuàng)新性地建立了認知無線網絡的矢量資源空間模型,提出了“資源移動性”概念,刻畫了網絡資源的動態(tài)特征。此外在資源博弈決策的基礎上,提出了認知無線網絡的自適應決策理論,并通過對需求、資源的多粒度建模,形成了支撐可變粒度的聯合資源分配方法,有效解決了網絡資源差異性所引起的靜態(tài)、離散管理和可控性差的難題。(4)提出逼近網絡傳輸容量的具有自主控制和適變能力的認知無線網絡傳輸機制本項目在多域認知的基礎上,建立認知無線網絡的動態(tài)傳輸模型,并在端到端效能約束下獲得其傳輸容量,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具有自主控制和適變能力的認知無線網絡傳輸機制,建立逼近其傳輸容量的傳輸體制設計準則,揭示該容量隨認知無線網絡動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規(guī)律。(5)提出具有自學習和先驗智能決策能力的端到端重構機制本項目提出具有自學習和先驗智能決策能力的端到端重構機制,提出基于組件的協議拓撲概念,設計具備可重構能力的協議棧,使得協議棧能夠依據業(yè)務環(huán)境和網絡環(huán)境進行自主調整,從而實現異構無線網絡的靈活、高效融合。5.4可行性分析本項目從研究新型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的基礎理論入手,提出認知、控制分離的設計思想,構建具有認知、決策和可重構能力的認知無線網絡。這既是對無線網絡發(fā)展規(guī)律的繼承,也是對無線網絡發(fā)展過程的革命性創(chuàng)新,是符合無線網絡技術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的。首先從創(chuàng)新性機理、理論和關鍵技術方面進行可行性分析,然后從研究基礎與經驗積累方面,最后從研究條件與研究隊伍方面,進行可行性分析。(1)創(chuàng)新性理論和關鍵技術的可行性分析現代無線網絡的飛速發(fā)展,由于環(huán)境變化、需求差異、技術進步、業(yè)務迅速增長、投資保護等因素造成了多個異構無線網絡并存的局面,雖然能夠滿足一時需求,但也暴露出諸多弊?。褐饕羞\營復雜、維護成本高昂;資源分布不平衡、利用效率低下。這些弊病歸根到底是由于傳統(tǒng)網絡結構封閉僵化,不能適應未來無線網絡智能化、適變性的要求。因此研究具有認知能力的新型無線網絡體系結構勢在必行。有鑒于此,本項目創(chuàng)新性的提出了可行的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引入了認知平面和認知流概念,將認知信息和控制信息相分離,并貫穿到無線網絡的認知過程和自主管理/控制過程。在無線網絡體系結構發(fā)展過程中,業(yè)務與控制的分離導致了網絡性能的飛躍,體現了網絡結構設計中分離思想的威力。應用這種設計思想構建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具有設計原理的優(yōu)越性和設計方法的可行性。在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的基礎上,為了滿足無線網絡智能化要求,構建了多域認知基礎理論框架。該理論框架從認知流的獲取對象出發(fā),提煉出“多域認知”新概念;從認知流中認知信息的獲取/表達/傳遞/處理/預測過程出發(fā),給出一個三層理論體系結構框架,即“多域本地認知層”、“多域協同認知層”與“多域主動認知層”。進一步,為了提高無線網絡端到端效能,創(chuàng)建了認知無線網絡的自主管理與控制關鍵技術體系。提出矢量資源空間模型、資源管理的自適應決策和智能控制機制,可變粒度聯合資源分配方法;設計能夠逼近網絡傳輸容量且具有自主控制能力的傳輸機制,提出資源管理和傳輸機制的聯合優(yōu)化設計方法。上述理論與技術的原創(chuàng)性突破為項目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2)研究基礎與科研積累可行性分析本項目組的各個單位都有多年從事信息通信領域研發(fā)的經驗,先后承擔過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國防重大型號研制等上百項科研項目(詳見申請書的第八章)。項目組在這些雄厚的研究基礎上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基礎與工程經驗,先后取得了一系列處于領先地位的學術成果,其中一部分已經完成了實用轉化,很多成果可直接或間接應用于本項目中,為本項目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礎。本項目組承擔單位還參與了美國、歐盟在認知無線領域的研究項目,密切跟蹤國外在該領域的研究動態(tài),掌握了最先進的實現技術,并具有很多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成果。項目組在先前的重大研究項目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以及多年形成的創(chuàng)新求實的科研精神,完全具備了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的能力。(3)研究條件與團隊組織可行性分析本項目的承擔單位包括北京郵電大學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綜合業(yè)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總參61所、電子科技大學通信抗干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解放軍理工大學、浙江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研究所、武漢大學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專用通信系統(tǒng)航天部重點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均是我國在通信領域的處于領先地位的單位。各單位均在無線通信領域進行了多年的研發(fā),有著深厚系統(tǒng)的科研積累和技術儲備,特別是在自主創(chuàng)新方面,做出過顯著的成績,發(fā)表了數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申請了多項創(chuàng)新實用的專利,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了一系列關鍵提案,培養(yǎng)了大批的通信人才,是我國信息通信領域科學研究的主力軍。本項目的主要研究團隊結構合理,包括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研領軍能力的首席科學家張平教授、在學術上造詣精深的周炯槃院士、陸建勛院士、李德毅院士、張乃通院士和劉韻潔院士、國內通信領域的著名專家以及一批銳意進取的青年學術骨干。團隊的各單位在學術研究方向上各有特色,形成了強強聯合的優(yōu)勢,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優(yōu)勢互補、分工協作、共同進取,這些都為項目的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六、課題設置根據擬解決的三個關鍵科學問題和科學問題所對應的六個研究內容,本項目擬設置七個研究課題;其中除“無線網絡認知基礎理論與方法”對應兩個課題(“無線網絡多域認知理論體系研究”和“無線網絡主動認知方法研究”)以外,其它研究方向均對應一個課題:課題1: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與協議研究課題2:無線網絡多域認知理論體系研究課題3:無線網絡主動認知方法研究課題4:智能的動態(tài)網絡資源管管理模型與控制機制研究課題5:基于認知的無線網絡傳輸機制研究課題6:端到端重構機理研究課題7:認知無線網絡驗證演示平臺建設與試驗2、多域認知2、多域認知理論體系研究3、無線網絡主動認知方法研究4、智能的動態(tài)網絡資源管理模型與控制機制研究5、基于認知的無線網絡傳輸機制研究6、端到端重構機理研究1、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與協議研究7、認知無線網絡驗證演示平臺建設與試驗圖6.1課題間的關系課題間的關聯關系如圖6.1所示;本項目的七個課題間彼此相關,相互支撐。課題1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與協議研究是本項目的核心,為其它課題提供綱領性指導和支撐;課題2無線網絡多域認知理論體系研究和課題3無線網絡主動認知方法研究是課題4-6的前提基礎;課題4-6是實現認知無線網絡端到端效能的主要途徑;所有課題都將在課題7認知無線網絡驗證演示平臺建設與試驗中進行驗證演示。課題1: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與協議研究主要研究目標:面向新一代無線認知網絡,針對現有無線網絡網絡結構的缺陷,研究和探索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的原理、機理和機制等基礎理論。解決以適變性為特征的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問題,為研究認知無線網絡提供基礎理論與技術支持。主要研究內容:(1)多平面的認知網絡體系結構設計:研究智能映射機制和自適應的任務劃分和智能拓撲構建方法,提出業(yè)務、控制、認知平面的劃分準則,分解和設計具有認知、自主和重構能力的功能實體。(2)具有認知、自主、重構能力的協議棧原型設計:建立各平面的交互模型,對各平面的功能和協議進行設計,提出基于策略的具有認知能力的協議優(yōu)化策略和方法。(3)認知網絡的性能優(yōu)化:從無線傳輸、動態(tài)頻譜管理與聯合的無線資源管理幾個層面入手,采用凸優(yōu)化、博弈論等優(yōu)化工具,研究異構網絡性能的優(yōu)化問題。(4)滿足端到端效能的認知服務體系:建立移動業(yè)務的認知模型,研究端到端效能評價方法。承擔單位:北京郵電大學,武漢大學項目經費比例:14%課題主要學術骨干:課題2:無線網絡多域認知理論體系研究主要研究目標:面向動態(tài)復雜的無線網絡環(huán)境,圍繞網絡認知過程的基礎理論問題,確定網絡認知的要素,構建多域認知理論體系與模型,在重點研究無線電磁環(huán)境認知的基礎上,研究多域認知信息獲取、表達、傳遞,為認知無線網絡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主要研究內容:(1)多域認知理論體系和模型:研究無線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與用戶環(huán)境各個域內與域間的關聯關系和作用規(guī)律,構建多域認知分層體系模型,實現單域認知向多域認知的飛躍。(2)無線頻譜認知理論與方法:建立超頻譜空間多維感知模型,挖掘各維頻譜信息的內在相關性及所蘊含的信息,在多維標度協同跟蹤檢測的基礎上,研究多維頻譜空穴的邊緣檢測方法。(3)多域本地認知理論與方法:基于無線、網絡和用戶環(huán)境三個空間域各自的特點,分別從參量、狀態(tài)和行為三個屬性域研究本域認知信息的獲取機理。(4)多域協同認知理論與方法:面向多域協同,研究認知信息的有效表達、高效傳遞、分布處理和可信融合相關理論和方法。承擔單位:解放軍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項目經費比例:12%課題3:無線網絡主動認知方法研究主要研究目標:面向海量多域認知信息的有效挖掘與利用問題,研究如何將認知信息轉化為知識,研究基于認知信息的預測推理機制,研究認知無線網絡的知識共享及利用方法;研究面向不同系統(tǒng)能力和需求的策略問題和不同策略準則下的認知機理;使得認知從被動認知向主動認知演進。主要研究內容:認知無線網絡多域主動認知模型:研究包括決策和自適應環(huán)路以及學習環(huán)路兩個認知環(huán)路在內的多域主動認知模型,建立預測推理模型。認知無線網絡主動學習推理理論與技術:從預測推理角度研究認知信息的挖掘,包括如何從不完全的認知信息得到較為完整的認知信息,從先驗認知信息得到預測認知信息;針對復雜多變環(huán)境,研究認知無線網絡在線學習機制以及離線內省學習機制。認知無線網絡知識共享與重用技術:從認知無線網絡領域中抽取無線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以及用戶環(huán)境多域知識,構建認知無線網絡本體;基于本體的知識管理通過對知識庫知識的獲取、組織、分發(fā)、應用,為實現知識共享與創(chuàng)新提供基礎,提高認知無線網絡的反應能力、學習能力以及整體性能。動態(tài)環(huán)境下的認知策略研究:面向系統(tǒng)能力和需求,研究在簡單環(huán)境與復雜環(huán)境、即時響應環(huán)境與延時響應環(huán)境、動態(tài)確定響應環(huán)境與模糊響應環(huán)境、多目標多精度響應等不同環(huán)境下的策略準則和機制,以及不同策略準則下的決策手段。承擔單位:總參61所項目經費比例:10%課題主要學術骨干:課題4:智能的動態(tài)網絡資源管理模型與控制機制研究主要研究目標:解決傳統(tǒng)無線網絡適變性差、資源利用率和效率不高等問題,有效提升網絡資源利用率和端到端效能,對智能的動態(tài)資源管理模型與控制機制進行探索研究,通過自適應用戶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和無線環(huán)境的變化,動態(tài)調整管理方法和控制策略,實現資源的智能、動態(tài)、按需獲取,為建立自管理、自保護、自適應、自愈合的認知無線網絡體系奠定基礎。主要研究內容:矢量資源空間的基本理論和構建方法:基于廣義矢量資源空間柵格,研究資源特征信息的識別、匯聚、組織、描述,建立認知無線網絡統(tǒng)一的資源特征描述和表達方法?!百Y源移動性”控制理論和方法:將資源相關動態(tài)特性抽象為資源移動性特征,并對其進行統(tǒng)一的矢量建模,研究“資源移動性”對資源管理的影響,建立多用戶資源管理控制機制和方法。動態(tài)資源管理的自適應決策模型和機制:在純策略的模型中引入策略選擇的順序、外生事件概率等多種關鍵因素,擴展博弈理論,形成基于多用戶博弈的動態(tài)資源管理控制機制和方法網間資源聯合管理理論與方法:根據網間協調使用準則,建立聯合管理目標函數,利用動態(tài)門限檢測手段,分析網間資源聯合使用需求,確定聯合管理策略,實現對資源的協調和一體化優(yōu)化利用。智能資源矢量分配理論與方法:在資源矢量空間,對資源使用需求、資源調整需求等進行多粒度的矢量建模,研究可分配資源預案的提供方法和資源使用的優(yōu)化分配方法。承擔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總參61所項目經費比例:12%課題主要學術骨干:課題5:基于認知的無線網絡傳輸機制的研究主要研究目標:構建認知無線網絡的傳輸模型并分析其容量,利用多域認知所獲得的信息,設計能有效逼近網絡傳輸容量和充分發(fā)揮資源效能的認知無線傳輸體制,以及基于學習和推理的傳輸自主控制和適變機制,從而為認知無線網絡端到端效能的提高提供支撐。主要研究內容:1)認知無線網絡傳輸容量分析:建立認知無線網絡的傳輸模型和對等共存?zhèn)鬏斈P停芯空J知無線網絡端到端傳輸的容量的分析方法,提出逼近該容量的傳輸體制設計準則。2)逼近傳輸容量的認知無線網絡傳輸體制:基于傳輸容量的研究結果和逼近容量的傳輸體制的設計原則,研究適合于認知無線網絡的新型傳輸方法,主要包括支持空間頻譜共享的傳輸信號設計、機會式干擾抵消和認知多天線與認知多波束成形。3)
認知無線網絡傳輸自主控制和適變機制:構建局部區(qū)域的無線傳輸資源動態(tài)集合,建立自主傳輸的效用函數模型,為網元間傳輸資源的最優(yōu)化提供方法,研究無線傳輸與網絡模式匹配的自主適變機制和方法。承擔單位: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項目經費比例:14%課題主要學術骨干:課題6:端到端重構機理研究主要研究目標:面向認知無線網絡端到端效能,針對異構網絡融合,研究端到端重構所涉及的基本理論與機制,建立網絡重構理論框架,解決認知無線網絡適變性問題,為研究認知無線網絡提供基礎理論與技術支持。主要研究內容:端到端重構管理框架模型與構建方法:研究端到端管理框架中的功能實體、實體行為及其相互間關系,提出最佳重構策略的產生機制,設計標準化的接口、協議、流程。網絡行為的細粒度分解與功能重組的方法:分析網絡行為基本特征,提出網絡行為的細粒度分解方法,解決分解后元素的組合協調問題,實現網絡行為的模塊化功能的有效重組與重用。網絡、協議可重構性與重構機制:基于網絡、協議自身的本質特性,研究相應的可重構能力及相互間關系,設計從高層到底層目標策略的智能目標轉化方法,研究構件模塊的最優(yōu)篩選機制,建立最優(yōu)的重構方法。重構效率、安全等問題的評估機制:定義重構性能關鍵指標,設計相應度量空間,研究自主評估機理,提高自主重構中的自學習和自優(yōu)化能力。承擔單位:北京郵電大學項目經費比例:12%課題主要學術骨干:課題7:認知無線網絡驗證演示平臺建設與試驗主要研究目標:在認知無線網絡總體設計思想下,研制認知無線網絡驗證演示平臺,對本項目所提出的認知無線網絡認知理論與方法、智能的動態(tài)網絡資源控制與管理機制、自主傳輸機制、端到端重構原理與機理進行驗證,監(jiān)測與分析網絡功能和性能,評估端到端效能,并演示典型場景與應用。主要研究內容:建立適變的、多平面的無線認知網絡框架;驗證多域信息認知的原理、機理和方法;驗證與演示認知無線網絡的關鍵技術和方法;監(jiān)測與分析網絡功能和性能,評估網絡端到端效能。承擔單位:北京郵電大學,總參61所項目經費比例:26%課題主要學術骨干:七、科學數據匯交計劃無八、現有工作基礎和條件8.1承擔單位總體情況本項目課題組由北京郵電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總參61所等8家單位組成。課題組成員基本都來自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國家級實驗室團隊,如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子科技大學通信抗干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綜合業(yè)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九五”以來,各參與單位共承擔了近百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防“十五、十一五”課題、國際合作課題,在面向認知和可適變的下一代無線網絡理論和關鍵技術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培養(yǎng)了眾多中青年學術骨干,為本項目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北京郵電大學:本項目課題將依托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實驗室和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其中有兩院院士3人、副高以上職稱研究骨干75人。泛網無線通信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包括移動通信系統(tǒng)、泛在無線網絡體系結構、短距離無線通信系統(tǒng)和泛在無線環(huán)境等,而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關注網絡智能;下一代網絡控制和業(yè)務支撐環(huán)境;網絡智能模型及其分層結構,網絡智能化服務平臺等。實驗室承擔了各類國家科研項目200余項,其中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8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項目47項。兩個實驗室的科技成果共5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余次。標準研究方面,有17項被國際標準化組織3GPP、3GPP2和ITU接納,共獲得了20余項國際和國內發(fā)明專利。電子科技大學:通信抗干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是總裝備部和國防科工委建設和領導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以開展探索性、創(chuàng)新性和國家重大基礎和關鍵技術研究為主,重點研究民用和軍用無線通信技術與通信網絡技術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實驗室集中富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朝氣蓬勃的中青年研究隊伍,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他們中既有全國著名移動通信技術領域的專家,又有嶄露頭角的青年專家,有國家863專家,也有長江學者教授,形成了一支國家級的科技攻關力量。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綜合業(yè)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以“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國家重點學科為主要依托、以“信號與信息處理”、“密碼學”與“軍事通信學”等學科為支撐,定位于通信領域的高水平應用基礎研究,主要研究新型通信網絡的理論及關鍵技術:包括通信網絡與交換的新概念新體制,信源信道編碼和網絡編碼理論與方法,高速信息傳輸理論與技術,信息安全理論與技術以及特種通信系統(tǒng)等。武漢大學: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有教授29人、副教授6人、副研究員1人。2002至2006年,實驗室承擔和完成科研項目122項,經費6940.825萬元,在國內外刊物上發(fā)表論文846篇,其中三大檢索513篇次。出版論著、譯著10本,獲省部級獎10項。在合作交流方面,與國內外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廣泛聯系,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12次,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來室作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135人次,選派學術骨干進行國內外學術交流270人次,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31場。浙江大學:國家級別重點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以張宏綱、張朝陽和黃愛蘋三位教授領銜的團隊是在國內較早開展認知無線電和認知無線網絡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究的團隊之一,承擔了多項國家863計劃項目,發(fā)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0余篇,申請相關發(fā)明專利近10項,并連續(xù)得到國家863專題課題的支持。課題負責人張宏綱博士曾負責CREATE-NET研究中心歐盟認知無線電及網絡的相關研究項目,申請了相應歐盟專利,相互交換并共享已有的認知無線電仿真模擬平臺,還參與了歐盟第6框架內有關超寬帶無線通信及網絡技術的項目PULSERSPhase2。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航天工業(yè)總公司專用通信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及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通信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市“網絡智能計算”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近年來緊密結合航天和國防尖端技術的需求,形成了以無線通信及王新通信網為主要背景的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學科方向,尤其在弱信號檢測及處理、小衛(wèi)星測控及中、低軌道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武器指揮控制系統(tǒng)數據鏈、空間偵察與電子對抗、集群通信系統(tǒng)等主要研究方向上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驗室承擔了一系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863、973項目以及一批航天和國防型號重大科研項目。解放軍理工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擁有2個博士后流動站,3個博士點,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軍隊重點實驗室。其中,移動通信教研室是全軍無線數據通信技術研究中心的依托單位,其中新一代無線移動通信關鍵技術、無線認知抗干擾技術、短波數據通信等方面的研究居于國內領先水平,承擔了大量的軍內外重大通信技術科研課題。總參第六十一研究所:是全軍通信與指揮自動化總體和體制研究單位,長期從事全軍通信與指揮自動化系統(tǒng)的總體設計、技術體制論證、系統(tǒng)集成和關鍵技術研究等工作,從“八五”開始主持設計了我軍多個重要的通信網絡,通過幾代多個型號野戰(zhàn)通信網絡的研制和裝備試驗工作,在軍事通信與信息系統(tǒng)體系結構、無線傳輸技術、無線通信網絡組網技術、戰(zhàn)術通信網絡路由與交換技術、移動自組織組網技術、軟件無線電技術、抗干擾與頻譜管理技術以及軍事通信系統(tǒng)仿真技術等方面獲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和寶貴的研究經驗。近年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3項。8.2相關研究工作基礎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本項目有關的國家級項目情況如下:課題類別數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5項國家863計劃20項國家973計劃1項國防科研課題19項科技部課題1項研究成果獲科技獎勵的情況如下:國家級科技獎勵8項國防科技獎勵9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22項
(一)各單位承擔過的一系列無線通信領域關鍵理論與技術方面的國家級科研項目,為本項目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在以適變性為特征的認知網絡體系結構與協議研究、端到端重構機理研究方面,以北京郵電大學為代表的申請團隊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并取得重要突破。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自主端到端重構無線網絡的體系結構及其關鍵技術”、“基于異構網絡的中間件的體系結構、協議”、“廣義蜂窩通信網絡理論與構造方法”,“新一代無線網絡多媒體系統(tǒng),理論和應用”以及科技部項目“基于軟件無線電技術的未來無線網絡”等課題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為完成開放、可適變認知無線網絡體系結構及協議關鍵理論與原理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持,為相關機理、原理與機制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XXXX一體化網絡研究”項目基于認知無線電的理論體系,提出基于多種協議融合的職能傳輸協議的框架,“超寬帶高速無線接入理論及相關技術”提出超寬帶無線接入的網絡拓撲結構,國家863項目“分級頻譜共享網絡架構與關鍵技術研究”是認知無線網絡架構和關鍵技術的一種初步探索,通過頻譜、網絡和用戶分級、用戶分簇,根據用戶業(yè)務需求利用異構的網絡為用戶提供滿足QoS需求的通信機制,大幅度提高可用頻譜的數量和系統(tǒng)的整體頻譜利用效率;“自主端到端重構無線網絡的體系結構及其關鍵技術”、“基于異構網絡的中間件的體系結構、協議和實現機制研究”、“無線網絡重構關鍵技術研究”等,重點解決異構網絡融合問題,為本項目的基礎理論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供背景和范例支持。(2)在無線網絡認知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方面,團隊各合作單位,以解放距軍理工和哈工大、總參61所為主,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總裝創(chuàng)新、軍隊預研等連續(xù)資助下,在認知無線電的環(huán)境認知、資源捷變、策略選擇等方面取得向認知無線網絡演進的理論和方法突破。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適用于Adhoc網絡移動終端的關鍵技術-波束形成算法”、“無線通信網中的協同通信技術研究”,“多用戶信息理論與無線資源管理研究”,完成了網絡信息論與無線資源管理方面的研究;“XXXX多模通信終端技術”基于軟件無線電的架構,實現了多種體制信號的盲接收;“基于認知無線電技術的軍用無線通信技術”注重認知系統(tǒng)的物理實現,關心認知技術作為一種通信手段在通信系統(tǒng),尤其是軍用通信系統(tǒng)方面的應用,國家863計劃專題課題“無線區(qū)域網環(huán)境感知與資源捷變技術研究”,探索無線區(qū)域網系統(tǒng)設計、資源捷變應用開發(fā)等層面的基礎理論及其實現方法,這些研究工作在多域認知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基礎,為本項目在無線網絡的認知基礎理論與方法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礎。(3)在認知無線網絡資源管理、控制、傳輸等機制研究方面,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為主,團隊各單位共承擔若干相關國家級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資助項目“大規(guī)模寬帶無線自適應adhoc網絡”,國家863計劃“認知無線電技術研究”,“大規(guī)模無線自組織網絡的新型路由協議”,“十一.五”軍事預研項目“基于認知無線電技術的軍用無線通信技術”、“移動自組織網絡”、“軟件無線電技術及應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充分利用空間資源的無線通信傳輸理論”、“多接入條件下突發(fā)模式傳輸理論與技術的研究”、“深空通信的高效編碼調制技術研究”、“基于多載波的無線自適應傳輸系統(tǒng)中面向分組QoS的新型鏈路”等,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認知無線電的工作模式、頻譜資源探測和可占用性評估技術;動態(tài)自適應傳輸技術(包括信道、帶寬、功率、傳輸方式等的自適應)的研究;頻譜使用的法規(guī)及限制的描述、更新和分發(fā)技術的研究;基于協作的認知中繼網絡(CognitiveRelay)的容量理論;基于無速率編碼(RatelessCode)的認知無線傳輸體制;基于多天線的認知波束成形技術等。這些研究工作可以為資源管理從簡單無線節(jié)點向端到端的認知無線網絡范圍延伸提供發(fā)展基礎理論、方法體系的支持。(4)在認知無線網絡驗證演示平臺建設與試驗方面,以北京郵電大學,總參61所為主的團隊各單位各先后多次承擔若干相關國家級科研項目,包括:國家863計劃項目“無線網絡重構關鍵技術研究”、“面向下一代電信網的安全測試評估技術及工具”,總裝“十五”預研主要項目“XXX演示驗證”、“十一五”重大型號研制項目“XX頻譜管理系統(tǒng)”、“十一五”通信裝備預先研究項目“XX頻譜管理系統(tǒng)演示驗證”等多項科研項目,科研經費4.4億余元。申請單位在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總裝創(chuàng)新、軍隊預研等連續(xù)資助下,具有雄厚的平臺建設經驗,為搭建認知無線網絡驗證演示平臺和試驗打下了堅實的理論與技術基礎。8.3“九五”、“十五”、“十一五”相關國家級科研課題課題名稱課題來源承擔單位經費(萬)起止時間具有開發(fā)式無線架構的多處理器陣列軟件無線電技術國家863計劃電子科技大學902007-2009深空通信的高效編碼調制技術研究國家863計劃電子科技大學902007-2009多元LDPC碼與廣義空時編碼的聯合優(yōu)化設計研國家863計劃電子科技大學1002007-2008認知無線電技術研究國家863計劃電子科技大學702005-2006分級頻譜共享網絡架構與關鍵技術研究國家863計劃電子科技大學1002007-2009無線移動自組織互聯網技術及實驗系統(tǒng)研制國家863計劃電子科技大學1002001-2004多跳移動自組織自修復無線網絡在航空通信中的應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電子科技大學192006-2008軟件無線電臺組網技術“十.五”軍事預研項目電子科技大學1002001-2005動中通移動用戶管理技術“十.五”軍事預研項目電子科技大學1502001-2005無線路由技術“十.五”軍事預研項目電子科技大學1502001-2005動中通網絡自管理技術“十一.五”軍事預研項目電子科技大學1502006-2010充分利用空間資源的無線通信傳輸理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電子科技大學602003-2008快速跳頻系統(tǒng)中頻率和PN序列雙圖案同步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電子科技大學162006-2008基于負載均衡無線自組織網的跨層協同設計理論及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電子科技大學232005-2007分布式MIMO系統(tǒng)時間頻率同步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電子科技大學262007-2009空間自適應MIMO迭代均衡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電子科技大學242007-2009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分布式MIMO的信號設計與檢測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電子科技大學272005-2008多用戶MIMO無線通信中的容量域、多用戶空時預編碼方法及應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電子科技大學222007-2009XX頻譜管理系統(tǒng)“十五”重大型號研制項目總參61所等50002003-2007智能頻譜管理系統(tǒng)技術“十一五”通信裝備預先研究項目總參61所等6002005-2007頻譜管理總體及體制論證軍內科研項目總參61所202005-2006基于博弈論的頻譜管理體制和關鍵技術的研究軍內科研項目總參61所102005-2006XX頻譜管理系統(tǒng)“十一五”重大型號研制項目總參61所等200002008-2012XX頻譜管理系統(tǒng)演示驗證“十一五”通信裝備預先研究項目總參61所等30002008-2009XXX軟件無線電網關總裝“九五”重點型號研制專向總參61所10001997-2001XXX演示驗證總裝“十五”預研主要項目總參61所28002002-2005無線計算機處理系統(tǒng)總裝“十”重點型號研制專向總參61所25002003-2007基于軟件無線電技術的未來無線網絡科技部武漢大學1652008-2010基于無線局域網的精確室內定位系統(tǒng)研究國家863項目武漢大學892008-2010認知無線電技術研究國家863計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2005-2006新一代無線網絡多媒體系統(tǒng),理論和應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北京郵電大學702001-2005廣義蜂窩通信網絡理論與構造方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北京郵電大學652004-2008自主端到端重構無線網絡的體系結構及其關鍵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北京郵電大學1602007-2010異構IP網絡中基于多目標決策理論的資源優(yōu)化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郵電大學242008-2010無線網絡重構關鍵技術研究國家863計劃項目北京郵電大學1002006-2008可與IP網互通的新一代智能平臺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北京郵電大學2251999-2000基于CS-2的智能網結點的研制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北京郵電大學8201997-1999智能網業(yè)務驗證與仿真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郵電大學151996-1998網絡應用的自動生成理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計劃項目北京郵電大學302002-2004下一代網絡中關于業(yè)務能力開放的安全機制研究國家863計劃北京郵電大學302003-2004基于異構網絡的中間件的體系結構、協議和實現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計劃項目北京郵電大學452003-2005開放式綜合智能網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郵電大學182001-2003基于人工免疫學原理的下一代網絡業(yè)務沖突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郵電大學282007-2009面向下一代電信網的安全測試評估技術及工具國家863計劃項目北京郵電大學傳輸所231.52006-2008智能化的面向網絡服務計算的關鍵技術研究國家863計劃項目北京郵電大學802006-2008超寬帶(UWB)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定時同步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郵電大學222006-2008基于分布式天線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2002003-2006低密度校驗碼的理論與編譯碼新算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郵電大學202003-2005未來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高速數據業(yè)務混合ARQ方法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郵電大學202003-2005寬帶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迭代同步理論與算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郵電大學222008-2010未來無線網絡的分布式處理理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郵電大學302008-2010資源復用及抗干擾技術的研究國家973哈爾濱工業(yè)大學1452007-2012XXXX一體化網絡研究國家863計劃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2007-2008XXXX多模通信終端技術“十一五”通信裝備預先研究項目哈爾濱工業(yè)大學302006-2008基于IR-UWB的探測成像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52007-2009基于XXXX的理論及相關技術武器裝備預先研究重點基金項目哈爾濱工業(yè)大學1502004-2006超寬帶高速無線接入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2004-2008基于多載波的無線自適應傳輸系統(tǒng)中面向分組QoS的新型鏈路控制協議國家863計劃浙江大學302002-2004無線網絡中合作分集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大學252005-2007基于無線Mesh網絡的新型接入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大學252006-2008無線接入信道上能量有效的統(tǒng)計判決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大學302008-2010基于正交互補碼的零干擾寬帶多載波CDMA無線接入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大學232005-2007多接入條件下突發(fā)模式傳輸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大學172001-2003適用于Adhoc網絡移動終端的關鍵技術-波束形成算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解放軍理工232004-2006多用戶信息理論與無線資源管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解放軍理工等292004-2006無線通信網中的協同通信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解放軍理工272007-2009無線區(qū)域網環(huán)境感知與資源捷變技術研究國家863計劃解放軍理工972007-2009U/V頻段××數據通信系統(tǒng)總裝重大技術創(chuàng)新項目解放軍理工等7802004-20068.4具備的工作條件經過“985工程”、“211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科研基地的建設,申請各單位已成為國家解決所在領域重大問題的科研基地,其試驗設備水平和實驗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可以支撐本項目的實施。北京郵電大學: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實驗室在泛網無線通信領域已進行了十多年的研究,目前,實驗室有固定研究人員50人,其中院士2人,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并打造了一支老中青結合的成熟的導師-博士-碩士研究梯隊。實驗室擁有價值3000多萬元的儀器設備,軟件方面包括大型無線系統(tǒng)仿真系統(tǒng)軟件、PCB設計開發(fā)環(huán)境、嵌入式集成開發(fā)環(huán)境、FPGA開發(fā)編程仿真軟件,硬件方面包括邏輯分析儀、數字示波器、SUN工作站、無線傳輸設備及開發(fā)系統(tǒng)等。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在網絡交換與智能控制技術領域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其專職研究隊伍中有兩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9人、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實驗室擁有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和一流的實驗條件,現已擁有多個不同廠家的交換機平臺、多種高性能服務器和豐富的軟件,并建成了包括軟交換設備、IMS設備、媒體服務器、應用服務器系統(tǒng)以及各種網關在內的下一代網絡實驗平臺。電子科技大學通信抗干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博士生、碩士生共計三百多人,其中博導6人,教授、副教授16人。實驗室由國家投資裝備了三千多萬元的國際一流的設計系統(tǒng)和實驗儀器、設備。有來自世界著名公司的一流實驗儀器、設備,能滿足戰(zhàn)術通信系統(tǒng)和設備研究、實驗的需要。高精尖的設備基本具備了完備的通信技術研究所需的實驗儀器(從射頻到基帶)。實驗裝備和研究條件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為此項目的承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綜合業(yè)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固定研究人員47人。02-06年間實驗室新增儀器設備價值1556.3萬元,構建了4個研究實驗平臺:通信系統(tǒng)的測試和研發(fā)試驗平臺、高速信息網絡的性能測試和研發(fā)試驗平臺、通信系統(tǒng)仿真平臺以及高速計算平臺。實驗室在2002-2006年新增儀器設備價值1556.3萬元,構建了4個研究實驗平臺:“通信系統(tǒng)的測試和研發(fā)試驗平臺、高速信息網絡的性能測試和研發(fā)試驗平臺、通信系統(tǒng)仿真平臺以及高速計算平臺”。武漢大學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隊伍中有教授29人、副教授6人、副研究員1人、講師、助教6人。實驗室配備有小型機、工作站、網格服務器,以及網絡安全開發(fā)平臺等大型設備和支撐軟件,具有軟件互操作性測試平臺InterstageV5.0,OASIS的ebXMLR&R軟件系統(tǒng),ebXML互操作性測試平臺MSH系統(tǒng)等軟件開發(fā)環(huán)境。實驗室承擔了各類科研項目122項,總經費6940.825萬元。實驗室的科技成果獲省部級獎10項。論文專著方面,發(fā)表論文846篇,出版論著、譯著10本。實驗室科研環(huán)境和條件良好,現有小型機、工作站、網格服務器,以及網絡安全開發(fā)平臺等大型設備和支撐軟件。具有軟件互操作性測試平臺InterstageV5.0,OASIS的ebXMLR&R軟件系統(tǒng),ebXML互操作性測試平臺MSH系統(tǒng)等軟件開發(fā)環(huán)境。解放軍理工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擁有各類儀器、儀表80余臺套,各類計算機100余臺套,各類開發(fā)設備、仿真設備25套。移動通信教研室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新一代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短波數據傳輸技術、移動通信組網技術、戰(zhàn)術無線通信網技術、無線認知抗干擾、協同通信技術、移動IP技術和軟件無線電技術等。現在用于研究生培養(yǎng)和科研的場地有1200多平方米,各類儀器、儀表80余臺套,各類計算機100余臺套,各類開發(fā)設備、仿真設備25套。其中有價值100余萬元的PLANETV2.8.3CDMA設計軟件、有價值47萬元的惠普HP8568B頻譜分析儀、價值近30萬元的MACONI2966型通信系統(tǒng)綜合測試儀、價值35萬元的安捷侖E4438C信號發(fā)生器等??倕⒌诹谎芯克菏侨娡ㄐ排c指揮自動化總體和體制研究單位,研究隊伍包括研究員11人,高級工程師100多人,工程師及其他中級人員200多人。研究所具備完善的科研和實驗條件。建有軟件無線電、短波通信、網絡通信等5個實驗室,擁有OPNET、SPW、AgilentADS等仿真及開發(fā)軟件包、Agilent頻譜分析儀、矢量信號發(fā)生器、矢量信號分析儀、PropsimFE信道模擬器等儀器儀表20臺套,可以滿足本項目研究、仿真、實驗使用需求。九、研究隊伍9.1研究隊伍基本情況本項目承擔單位: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總參第六十一所、電子科技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是一個有合作基礎的研究群體,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炯槃、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乃通為學術指導,以張平、李建東、于全、郭偉、梁應敞、王金龍、張宏綱、王振家、張欽宇、周懷北、林家儒、馮志勇為青年學術帶頭人群體,學術骨干基本為優(yōu)秀中青年人才,研究隊伍中學術帶頭人群體情況如下:研究隊伍骨干成員93人,其中,院士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教育部“長江創(chuàng)新團隊”,認知無線網絡領域海外歸國知名學者3人,學術骨干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約70%。
(一)近五年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二)近五年科研成果獲獎情況
(三)近五年代表性論文論著PingZhang,JianhuaZhang,XiaofengTao,“Avisionfromthefuture:beyond3GTDD”,IEEECommunicationsMagazine,Jan.2005.JiYang,PingZhang,HUZheng,andet.“TowardsMobileUbiquitousServiceEnvironment”,al,SpringerWirelessPersonalCommunications,2006.JianhuaZhang,PingZhang,“AnalysisofICICancellationSchemeinOFDMSystemswithPhaseNoise,”IEEETrans.OnBroadcasting,June.2004.JieChen,ZhenzhenZhao,DiQu,PingZhang,“APolicy-basedApproachforReconfigurationManagementandEnforcementinAutonomicCommunicationSystems”,JournalofWirelessPersonalCommunications,received.JianfengQiang,PingZhang,“SubbandselectionandhandoverofOFDMAsystemoverFrequencyselectivechannel”,IEICETrans.OnCommunications,2005.04.MingLei,PingZhang,“SubbandadaptiveloadingforcombinationofOFDMandadaptiveantennaarray”,IEEETrans.OnBroadcasting,Sep.2004.MingLei,PingZhang,“AnadaptivepowerdistributionalgorithmforimprovingspectralefficiencyinOFDM”,IEICETrans.OnCommunications,Sep.2004.HuishiSong,PingZhang,“OptimumoffsetfactorofLDPCcodes”,ETRIJOURNAL,Jul.102003.HuishiSong,PingZhang,“OptimumoffsetfactorofLDPCcodes”,ELECTRONICSLETTERS,2003.07.Guangyiliu,JianhuaZhang,PingZhang,Yingwang,XiantaoLiu,ShuangLi,“EvolutionMapfromTD-SCDMAtoFuTUREB3GTDD”,IEEECommunicationsMagazine,2006.02.Li,B;Xie,DL;Cheng,SD;Chen,JL;Zhang,P;Zhu,WW,“RecentadvancesonTD-SCDMAinChina”,IEEECOMMUNICATIONSMAGAZINE,43(1):30-37JAN2005.YongjingZhang,HaitaoWu,QianZhang,PingZhang,“InterferenceMitigationforCoexistenceofHeterogeneousUltra-WidebandSystems,”URASIPJournalonWirelessCommunicationsandNetworking,2006.LiLihua,ZhouMingyu,TaoXiaofeng,ZhangPing,“AdaptiveFrameStructureinB3G-TDDUplink”,WirelessCommunicationsandMobileComputingSpecialIssueonAsia-PacificB3GR&DActivitiesandTechnologyInnovations.2006,6:1-9.[YongjingZhang,KuiZhang,ChengChi,YangJi,ZhiyongFeng,PingZhang,“AnAdaptiveThresholdLoadBalancingSchemefortheEnd-to-endReconfigurableSystem”,SpecialIssueofSpringerWirelessPersonalCommunicationsJournal,2007.YangNing,TianHui,ChenShasha,ZhangPing,“AnAdaptiveFrameResourceAllocationStrategyforTDMA-BasedCooperativeTransmission”,IEEECommunicationsLetters,Vol.11,No.5,May2007.XiaodongXu,ChunliWu,XiaofengTao,YingWang,PingZhang,"Maximumutilityprincipleaccesscontrolforbeyond3Gmobilesystem",WirelessCommunicationsandMobileComputing,Volume7,Issue8,Oct.2007.SunQiaoyun,TianHui,DongKun,ZhangPing,“ANovelResourceAllocationAlgorithmforMultiuserDownlinkMIMO-OFDMAofFuTUREB3GSystem”,COMPUTERS&MATHEMATICSWITHAPPLICATIONS.JieChen,P.Zhang,“Inter-operatorSpectrumSharingSchemeforReconfigurableSystem,”TheJournalofChinaUniversities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2007.YongjingZhang,JieChen,PingZhang,“AutonomicJointRadioResourceManagementinB3GenvironmentusingReinforcementLearning,”InProc.6thAnnualWirelessTelecommunicationsSymposium(WTS2007),Pomona,California,Apr.2007.ZhiyongFeng,PingZhang,HuyingCai,“KeyTechnologiesandResearchesChallengesinCognitiveRadioNetworks”,inICTTriangleForum2007.(四)主要發(fā)明專利等知識產權:(五)標準提案情況ITU:Doc.8F/1252:建議增加室內熱點A2(indoorhotspot)場景,并給出了具體的模型和參數Doc.5D/59:結合理論仿真,建議了每個必選IMT-Advanced評估場景的簡化Doc.5D/62:給出了室內熱點A2(indoorhotspot),城市宏蜂窩C2(urbanmacrocell)、微蜂窩B1(urbanmicrocell)和農村宏D1(ruralmacrocell)的測量結果,包括基本模型和簇延時線模型的具體參數3GPPLTE:R1-050787,ImprovingCell-edgePerformancethroughMacro-diversityforE-UTRAUplink,RITT,HuaweiR1-050788,FastSectorGroupSelection(FSGS)basedonOFDMAforE-UTRADownlink,RITT,ZTER1-050790,PAPRreductionforTDDuplinkOFDMA,RITT,CATT,HuaweiR1-060205,DownlinkreferencesignalstructureforE-UTRATDD,RITTR1-051276,TextproposalforE-UTRATDDframestructure,CATT,Ericsson,Huawei,RITT,etc.R1-051241,NumerologyandFrameStructureofEUTRATDDbasedonOFDMAandtextproposalforTR25.814,CATT,RITT,ZTE,Huawei,TD-TechR1-062430,Onthepreamblesequencedesignfornon-synchronizedRACHforE-UTRATDD,CATT,RITT3GPP2UMB:C30-20060627-054_KHLMNQRSUZ_LBC_FDD_Framework,RITT,Huawei,etc.9.3課題負責人9.3.1課題負責人簡介9.3.2課題負責人近五年發(fā)表的與本項目相關的代表性論文或專著JiandongLi,FeiF.Cao,andJiaweiYang,Low-ComplexityAlgorithmforNear-OptimumDetectionofV-BLASTSystemsIEEESIGNALPROCESSINGLETTERS,VOL.14,NO.9,SEPTEMBER2007593-596GuanghuiZhang;JiandongLi;WenzhuZhang;LeiZhou;Topology-transparentschedulewithreservationandcarriersenseformultihopadhocnetworksIEEECommunicationsLetters,Volume10,Issue4,April2006Page(s):314–316FENGXIANGandLIJIANDONG,AHierarchicalDigitalModulationClassificationAlgorithmforAdaptiveWirelessCommunicationSystems,WirelessPersonalCommunications(2006)39:321–326,Springer2006ZhouLei,LiJiandong,LiuJing,andZhangGuanghui,ANovelWaveletpacketDivisionMultiplexingBasedonMaximumLikelihoodAlgorithmandOptimumPilotSymbolAssistedModulationforRayleighFadingChannels,CircuitsSystemsSignalProcessing,Vol.24,No.3,2005,pp.287-302,BrikhauserBoston(2005)MinSheng;JiandongLi;FanJiang;HybridsplittingalgorithmforwirelessMAC,IEEECommunicationsLetters,Volume9,Issue5,May2005Page(s):468–470Guo-LinSun,WeiGuo,RobustMobileGeo-locationAlgorithmBasedonLS-SVM,IEEETransactionsonVehicularTechnology,Vol.54,NO.3,MAY2005.1037~1041Guo-LinSun,JieChen,WeiGuo,andK.J.RayLiu,SignalProcessingTechniquesinNetwork-aidedPositioning:ASurvey,IEEESignalProcessingMagazine,Vol.22,NO.4,July2005.12~23Guo-LinSun,WeiGuo,BootstrappingM-EstimatorsforReducingErrorsduetoNon-Line-of-Sight(NLOS)Propagation,IEEECOMMUNICATIONSLETTERS,AUGUST2004,VOLUME8,PP509-510.JiaRuLin,WeiLingWu,“PerformanceAnalysisofLDPConRician-fadingchannels”,Frontiers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EngineeringinChina,Vol.1,No.1,Jan.2006:120-124.WeiWang,ZhiqiangHe,JiaruLin;etal.,“Generalizedrakereceiverforspreading-IFDMAsystems”.11thIFIP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ersonalWirelessCommunications,September20-22,2006,Albacete,SpainWang,J.Y.;Yang,G.;Lin,J.R.etal.“RandomLinearCodingforFileSharinginUpload-LimitedWirelessPacketNetworks”.IEEE66thVehicularTechnologyConference,2007.VTC-2007Fall.2007Sept.302007-Oct.32007Page(s):235–239Wang,J.Y.;Yang,G.;Lin,J.R.etal.“ContinuousDataCollectioninWirelessSensorNetworksthroughPNCandDistributedStorage”.WirelessCommunications,NetworkingandMobileComputing,2007.WiCom2007.21-25Sept.2007Page(s):2568–2571Xu,Wenbo;Lin,Jiaru;etal.;“Cross-LayerDesignwithOpportunisticSchedulinginMulti-ServiceCooperativeTransmissionNetworks”.WiCom2007.,21-25Sept.2007Page(s):2008–2011YangWang,JieZhang,QinyuZhang,NaitongZhang,Evaluationofanultra-widebandwidthwirelessindoornon-line-of-sightchannels,WIRELESSCOMMUNICATIONSANDMOBILECOMPUTING(2008)ShaohuaWu,YongkuiMa,QinyuZhang,NaitongZhang
,NLOSErrorMitigationforUWBRanginginDenseMultipathEnvironments,WCNC2007,pp.1565-1570HonggangZhang,XiaofeiZhou,andTaoChen,“Ultra-WidebandCognitiveRadioforDynamicSpectrumAccessingNetworks,”CognitiveRadioNetworks(editedbyYangXiaoandFeiHu),CRCPress,ISBN:1420064207,2008(FirstQuarter).HonggangZhang,XiaofeiZhou,K.Y.Yazdandoost,andImrichChlamtac,“MultipleSignalWaveformsAdaptationinCognitiveUltra-WidebandRadioEvolution,”IEEEJournalonSelectedAreasofCommunications(IEEE-JSAC),vol.24,no.4,pp.878-884,April2006.HonggangZhang,XiaofeiZhou,K.Y.Yazdandoost,andImrichChlamtac,“MultipleSignalWaveformsAdaptationinCognitiveUltra-WidebandRadioEvolution,”IEEEJournalonSelectedAreasofCommunications(IEEE-JSAC),vol.24,no.4,pp.878-884,April2006.ChihongCho,HonggangZhang,andMasaoNakagawa,“AShortDelayRelaySchemeUsingSharedFrequencyRepeaterforUWBImpulseRadio,”IEICETrans.FundamentalsofElectronics,CommunicationsandComputerSciences,E90-A,pp.1444-1451,July2007.ChihongCho,HonggangZhang,andMasaoNakagawa,“PSWF-basedDirect-SequenceUWBTransmissionUsingOrthogonalTernaryCodeSets,”IEICETrans.FundamentalsofElectronics,CommunicationsandComputerSciences,E89-A,pp.3042-3049,November2006.F.Granelli,HonggangZhang,XiaofeiZhou,andS.Maranò,“ResearchAdvancesinCognitiveUltraWideBandRadioandtheirApplicationstoSensorNetworks,”ACM/SpringerJournalonMobileNetworksandApplications(MONET),vol.11,Issue4,pp.487-499,August2006.KazutoUsuda,HonggangZhang,andMasaoNakagawa,“Pre-RakeSchemeforUWB-IRSystemwithGuard-TimeinMultipathFadingChannel,”IEICETrans.FundamentalsofElectronics,CommunicationsandComputerSciences,vol.E87-A,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密封件基礎知識》課件
- 2024年貴州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標準卷
- 單位管理制度集合大全人事管理十篇
- 單位管理制度匯編大全人事管理
- 單位管理制度合并匯編【人員管理】
- 單位管理制度呈現匯編職工管理篇十篇
- 單位管理制度呈現大全人員管理
- 《礦山勞動衛(wèi)生》課件
- 《生活中的問題》課件
- 《安全防護欄標準》課件
- 外研版四年級英語下冊(一年級起點)全冊完整課件
- MF47萬用表組裝與檢測教學教案
- 防止電力生產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2023版)
- 教研室主任崗位申請書
- 職業(yè)培訓師的8堂私房課:修訂升級版
- 改擴建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
- 壯族文化的靈魂廣西花山巖畫
- 概算實施方案
- 單片機英文資料+英文文獻
- 中國古典文獻學(全套)
- 內燃機車常見故障分析及處理1733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