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夏商周) 專題訓練-高三歷史二輪復習_第1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夏商周) 專題訓練-高三歷史二輪復習_第2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夏商周) 專題訓練-高三歷史二輪復習_第3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夏商周) 專題訓練-高三歷史二輪復習_第4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夏商周) 專題訓練-高三歷史二輪復習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奴隸社會二輪專項復習訓練: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夏商周)奴隸社會早期國家產(chǎn)生早期國家產(chǎn)生夏朝商朝西周夏朝商朝西周(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社會改革社會改革約前1046年制度變革約前771年約前1600年約前2070年約前1046年制度變革約前771年約前1600年約前2070年重鬼神祭祀青銅器、甲骨文分封制重鬼神祭祀青銅器、甲骨文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度世襲制一、選擇題1.(2023浙江1月選考1).2019年7月,中國“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國史前稻作文化的偉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下列關于良渚古城遺址的表述,正確的有①屬于夏文化的遺存②已有私有制產(chǎn)生的實證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現(xiàn)較大規(guī)模的祭壇和神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22高考全國乙卷24)圖4據(jù)圖4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A.推動了南北農業(yè)經(jīng)濟進步B.依賴大規(guī)模商業(yè)活動開展C.反映了南北方聯(lián)系的加強D.緣于統(tǒng)治區(qū)域擴大到江南3、(2022天津高考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間的海岱地區(qū)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質酒器,這種器型的酒器后來也出現(xiàn)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區(qū)文化遺址中。這可用于說明()A.良渚文化的傳承 B.紅山文化的傳承C.龍山文化的傳承 D.巴蜀文化的傳承4.“爵”通常被認為是飲酒器(圖1),也是飲酒禮上尊卑關系的象征,進而被用來代表品位序列。大約從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漸趨成熟。這反映了圖1爵A.冶煉技術的提高B.鑄造工藝的完善C.等級制度的發(fā)展D.宗法體系的崩潰5.有學者對《詩經(jīng)》風、雅、頌的時代與內容進行考察,其發(fā)現(xiàn)如表1所示:表1多數(shù)詩篇的形成時代整體上對“天”的態(tài)度《周頌》西周初年頌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東周初年罵天《國風》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不理天據(jù)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A.天子權威不斷強化B.天道觀持續(xù)衰落C.人文意識逐漸增強D.人性論走向成熟6.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7.西周初,為了在各地部署監(jiān)察力量,由王族帶領歸順的外族進駐各地,與土著長期混居。此舉A.加強了對新拓版圖的控制B.改變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實現(xiàn)了從諸侯爭霸到皇權的統(tǒng)一D.延續(xù)了選舉部落賢人為王的傳統(tǒng)8.據(jù)學者考訂,商朝產(chǎn)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chǎn)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B(tài).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9.文獻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則諸侯不得專地也”的記載。這反映了A.土地名義上為國家公有B.土地實際上為周王占有C.諸侯貴族將公田據(jù)為己有D.井田制下地權合一的現(xiàn)象10.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不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礎,對后世也有深刻影響。這表現(xiàn)在A.一夫多妻習俗長期延續(xù)B.皇位繼承“立嫡不以長”C.諸子平等的財產(chǎn)繼承權D.婚姻中的“門當戶對”11.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tǒng)”,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lián)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tǒng)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D.實現(xiàn)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12.西周實行的宗法制在秦漢以后仍有重大影響,其主要表現(xiàn)是A.嫡長子繼承制B.反復出現(xiàn)的分封制C.三綱五常的倫理觀D.傳統(tǒng)的宗族觀念13.下列史實符合西周確立的宗法制繼承原則的是A.唐太宗通過玄武門之變繼位B.宋太宗繼承兄長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長孫繼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繼位14.周王將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貴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溝封之”,封國成為王朝的屏障。對此制度解讀正確的是A.周王實現(xiàn)了權力的高度集中B.諸侯在封國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C.血緣關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據(jù)D.維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統(tǒng)治15.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wèi),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C.實現(xiàn)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16.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說統(tǒng)一的“雅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應起源于現(xiàn)在的A.河南B.河北C.陜西D.山東17.“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保ǘ梗汗糯⑹称骶撸┎荒苤苯臃从车奈髦苷沃贫仁茿.宗法制度B.分封制C.禮樂制度D.等級制度18.據(jù)圖1可知,西周圖1西周重要封國位置圖A.通過同姓封國來直接控制地方B.由異姓封國負責抵御夷狄C.異姓封國多是周朝征服的方國D.利用同姓封國來監(jiān)督宋國參考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良渚古城遺址”及所學可知,已有私有制的產(chǎn)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現(xiàn)較大規(guī)模的祭壇和神廟遺址,234符合良渚遺址,D項正確;良渚遺址不屬于夏文化的遺存,D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2、【答案】C【解析】據(jù)材料圖片信息可知,青銅器鑄造中心主要集中在北方,而重要銅礦集中在南方,青銅鑄造的繁榮必然會促使南北方聯(lián)系的加強,故選C項;3、【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信息“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間的海岱地區(qū)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質酒器,這種器型的酒器后來也出現(xiàn)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區(qū)文化遺址中?!辈⒔Y合所學可知,鬻、觚等陶質酒器是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原地區(qū)的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出龍山文化的傳承,C項正確;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qū)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左右,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紅山文化,發(fā)源于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重慶市的文化,它具有很強的輻射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對滇黔夜郎、昆明夷等文化的輻射,在金屬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對東南亞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C【解析】“爵”從飲酒器具到象征尊卑關系再到品位序列,且“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不斷成熟,表明“爵”從飲酒禮器發(fā)展成為身份等級制度,故選C項;冶煉技術的提高與“尊卑關系的象征……表品位序列”無關,排除A項;“完善”說法過于絕對,且材料不涉及鑄造工藝,排除B項;“五等爵”強調等級,與宗法體系的崩潰無關,排除D項。5、【答案】C【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人們對于天的觀念逐步淡化,即從歌頌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斷增強,即人文意識不斷增強,故選C項;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天子權威呈現(xiàn)不斷衰落的趨勢,排除A項;天道觀,即關于世界本原的觀點,圍繞著對天以及天人關系的不同理解而展開辯論,排除B項;人性論通常指撇開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去解釋人的共同本質的觀點或學說,排除D項。6、【答案】D【解析】題干信息:西周時期黃河流域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流域風格的青銅器。這說明不同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的差異,進一步推理可知,西周實行的分封制推動了不同地區(qū)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周邊文化向中原地區(qū)的傳播,排除A項;只從“應國”一個國家無法得出“各諸侯國”都維護周禮的普遍性結論,排除B項;宗法制度崩潰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并且青銅器一般是禮樂制度的象征,和宗法制度關系不大,排除C項。7、【答案】A【解析】西周通過由王族帶領歸順的外族進駐各地,與土著長期混居來實現(xiàn)對各地的監(jiān)察,這有助于鞏固對新版圖的控制,故選A項;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對地方的管理,排除B項;西周并不是皇權政治,秦始皇實現(xiàn)了從諸侯爭霸到皇權的統(tǒng)一,排除C項;材料強調對地方的監(jiān)察控制,而不是選舉部落賢人為王,排除D項。8、【答案】B【解析】據(jù)材料“商朝產(chǎn)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chǎn)生了11代12位王”說明西周王位更替時間相比商朝較長,這是因為西周確立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王位繼承方式產(chǎn)生變化,故選B項。9、【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天子存,則諸侯不得專地也”,均強調了周天子對土地的所有權,故A項正確;周代土地制度實質是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故B項錯誤;材料敘述了井田制下土地所有制,未涉及公田、私田的相關信息,故C項錯誤;井田制下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屬于天子和貴族,故D項錯誤。10、【答案】B【解析】題目要求回答宗法制對后世的影響,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度,我國大部分朝代的皇位繼承采用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度,故選B。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排除A。宗法制分大宗和小宗,排除C。宗法制是協(xié)調家族內部關系,排除D。11、【答案】C【解析】分封制通過層層分封確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內大權獨攬,享有較強獨立性,A項錯在有效控制;土地與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國家手中,D項錯誤;周王對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權獨攬,B項不符合事實;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把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從而把國與家結合起來,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對后世影響深遠。12、【答案】A【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這在之后的皇位繼承上表現(xiàn)尤為明顯。13、【答案】C【解析】西周確立的宗法制繼承原則是嫡長子繼承制,即王位和財產(chǎn)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在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應該由太子的嫡長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長孫繼承王位。14、【答案】B【解析】分封制下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人口權、土地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與述職并提供軍賦和力役,故選B項;西周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項;分封制的對象主要分為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排除C項;周朝存在時間是前1046年一前256年,統(tǒng)治791年,排除D項。15、【答案】A【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過“授土”、“授民”,使周的親族、姻親和功臣在新占領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興國家,如題干材料中的衛(wèi)、魯、燕等國,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從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心理認同,并推動了各地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故A項正確。16、【答案】C【解析】結合題意可知周代的“雅言”應是西周王畿地區(qū)的語言,西周的都城在鎬京即現(xiàn)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