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傳》教案教案教學設計_第1頁
《屈原列傳》教案教案教學設計_第2頁
《屈原列傳》教案教案教學設計_第3頁
《屈原列傳》教案教案教學設計_第4頁
《屈原列傳》教案教案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10頁共19頁《屈原列傳》教案教案教學設計學習目標把握本課的文言常用實詞:志、屬、奪、致、沉著等;熟記通假字“離”、“反”、“濯”、“見”、“指”、“絀”、“質”、“被”;正確理解古今異義的詞,復習穩(wěn)固推斷句與被動句。了解本文記敘、談論、抒情相結合的不同于一般史傳文的寫法,了解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3、了解屈原的政治患病,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學步驟:一、導入課:茫茫人世間,生命是一件大自然最宏大的藝術品,縱觀歷史長河,行吟汨羅江畔的詩人那憂思懷國之情,世界音樂史上貝多芬的偉功偉績,愛國史冊上文天祥的剛烈、堅貞……無不為我們奏響著一曲曲永恒的贊歌,于是我們慨嘆,世間短暫的是生命,永恒的也是生命。那么正值青春妙齡的你們會怎樣譜寫自己的生命贊歌呢?信任你定會從吟唱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一代“愛國詩人”——屈原身上,收獲很多。這就是我們今日要學習的課文《屈原列傳》二、自讀課文:借助課下注解和工具書,圈點勾劃,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并編寫內容提要。③請你勾畫圈點出文章中的抒情談論的語段,給課文分段,編寫構造提綱。④劃出概述屈原出色才能和最能表現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品德的詞語。三、品析課文〔一〕本文題為“列傳”,請找出記敘性質的段落,速讀5提示:除3、8、9、11四個小節(jié)外,其他均為記敘性段落。屈原一生遭際可用“任、疏、黜、遷、死”5個字來概括?!舶鍟场?〕由“任”而“疏”〔1—2〕〔2〕見“黜”見“遷”〔3—10〕吟答漁父,自沉汨羅(11自然段)屈原既死,賦存國亡(12自然段)〔二〕、說明本文是史傳“變體”,明確研讀方法。從檢查預習入手,指名學生說說這篇史傳文與我學過的《廉藺列傳》、《管仲列傳》、《鴻門宴》等篇在寫法上有何顯著區(qū)分,為什么有這種區(qū)分,然后教師作如下點拔、提示。這篇史傳的顯著特點,就是它不像其他史傳文那樣,“寓論斷于敘事”,而是“以談論行敘事”〔明茅坤語〕,所以前人說它是“太史公變調”,即史傳中偶然消滅的一種“變體”。作者為什么要承受這種寫法?歷來一般認為,是由于司馬遷為了便于寄寓自己個人的“政治幽憤”。但主要緣由生怕還不在這里,而在于先秦文獻中有關屈原事跡的記載原來很少,特別是秦始皇燔毀六國典籍后,有關屈原的記載,更幾乎是蕩然無存,要憑史料來寫出屈原的宏大精神和宏大人格是不可能的。這只要從這篇傳記所寫屈原的事跡,不過片鱗斷爪,僅夠勾畫他一生大體輪廓就可看出來。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卻流傳下來了,可以充分運用它來寫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地。這就是這篇列傳為什么要承受“以談論行敘事”的“變調”寫法的根本緣由。也可以說,這篇文章的根本寫作特點,是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研讀時肯定要把握住這一特點。關于研讀方法:依據上述狀況,我們學習這篇列傳,不能承受一般學法,要把精力用在談論局部,即把評介《離騷》、就懷王客死于秦抒感、與漁父對話三處作為研讀重點,看作者怎樣通過這三處談論,提醒屈原的宏大精神和宏大人格;至于記敘局部,弄懂假設干難句,能夠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脈絡就夠了。關于第一大段:難句解釋:“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薄寣W生明確:在先秦,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謚號得氏的。楚國王族姓羋〔mǐ〕,屈原先祖瑕,因受封于屈地得氏?!白笸健?,在楚國是一種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職,多由王室親族充任。后文“三閭大夫”,是一種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務的官職,屈原也曾充任?!皯淹跏骨鞛閼椓睿綄俨莞逦炊?,上官大夫見而欲壓之,屈平不與?!薄寣W生明確:上官大夫公然要搶奪屈原所寫憲令草稿,在情理上說不能,因此郭沫假設提出一種別解:“奪”,作“改動”解;“與”,作“同意”解。按:這樣解釋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奪”、“與”的常用義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憲令”具有改革的進步意義,觸犯了上官大夫等守舊官僚的利益,所以他們要篡改?!懊恳涣畛觯椒テ涔?,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薄寣W生明確:用了“曰”,又用“以為”,語意欠順通。按:歷來爭論者認為這兩個詞,必有一個是衍文,即因傳抄錯誤產生的多余的詞語。行文思路:提問:這一大段寫了哪幾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點撥:一共寫了三件事,提醒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德,和因讒見疏的緣由,預示楚國的國事將不行為。關于其次大段:難句解釋:“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讓學生明確:“佯”,假裝;“去”,離開,“厚幣委質”,課文注釋沒說清楚,“厚幣”,是指豐厚的禮物,“幣”,禮物?!拔|”,前人爭論是指另再呈獻信物。古代別國重臣投靠主,“必先書名于策〔竹簡〕,委死之質于君,然后為臣,示必死節(jié)也”?!拔?,呈獻;“質”通“贄”,但作信物解。這種信物,不是禮物所能代替的。“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讓學生明確:“以”,介詞,用、憑的意思;“當”,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國去。句意謂:憑我一個張儀就可抵換漢中地,請讓我離開秦國,到楚國去?!叭绯?,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狡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薄寣W生明確:要留意“因”是介詞,憑借;“用事者”、“臣”,均為“靳尚”的同位語;“于……鄭袖”是狀語后置,即向懷王寵姬鄭袖說假話;設“狡辯”的主語是靳尚。據《史記》中《張儀列傳》的記載,張儀一到楚國,懷王就把他囚禁起來,靳尚對鄭袖的狡辯是:“子亦知子之賤于王乎?”“秦王甚愛張儀,而必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賂楚,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毙形乃悸罚禾釂枺哼@一大段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屈原本人的事跡寫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懷王受騙,以致最終客死于秦的史實,為什么?點撥:寫了三方面的內容:懷王受騙,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關心朝政,系心懷王;頃襄王承受讒言,恕“遷”屈原。穿插這么一大段史實,而這些史實,都是在屈原“既絀”以后發(fā)生的,這就說明屈原的去留,關系著楚國的命運。另一方面也意在提醒楚王父子均昏聵腐朽,當朝重臣多貪欲鄙陋,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必定不見容于朝廷,所以最終最終自沉汨羅。關于三、四兩大段難句解釋:“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淚羅以死?!薄寣W生明確:《懷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絕筆。“懷沙”二字,舊時解作懷抱沙石,即下句的“懷石?!钡灿腥私忉尀椤八寄铋L沙”。長沙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時長沙包括的地域很廣,汨羅也在其內。屈原在汨羅投水,也就是要歸死先王故居之地?!白酝躲枇_以死”的“以”,連詞,表行為的結果,和用作連詞時表目的不同?!叭唤宰媲林o令,終莫敢直諫?!薄寣W生明確:“祖”,模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個多義詞?!俺林o令”,課本注為“說話得體,善于應酬。沉著,言語舉動適度得體?!边@是一說;另一說,認為“沉著”是指“委婉蘊藉”,也通,屈原的辭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行文思路:提問:這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們是分別從什么角度來寫屈原的?點拔: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處世準則,即寧赴請流而死也不與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潔品德。第四大段是寫屈原死后對所世的影響,即從繼承者比照的角度,來說明屈原敢于同邪惡作斗爭的精神很不簡潔為人企及。這一段的寫法實際上是寓議于敘?!踩场⒅攸c研讀評介《離騷》一段。這一段要重點研讀:難度最大;最集中地提醒了屈原的崇高品德;又是歷來評價《離騷》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劉安所作《離騷經傳》中語,太史公采入《屈傳》內,原作已佚〕。然后引導研讀,具體過程是(1)簡介《離騷》內容;(2)疏通文意和難句;(3)思路分析;(4)反復朗讀,要讀出詠嘆語氣。關于簡介《離騷》:《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373,2490字。這篇浪漫主義杰作,迸發(fā)出了詩人崇高抱負和炎熱感情的絢爛榮耀。全詩可分為三大局部。第一局部,作者表達自己的身世、德才和抱負;他關心楚王朝的命運而把改革的期望寄予在楚王身上,終因楚王變心而抱負不能實現。接著又表達自己和朝廷中讒諂“黨人”的深刻沖突,對他們作了鋒利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雖然被楚王疏遠,仍舊要進一步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堅持原來的抱負。其次大局部作者以浪漫主義夢想的方式,設想一個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媭,勸誡他不要那么端方剛直,不要那么堅持自己奇特的節(jié)操,既然別人都結黨為朋,你也不妨隨和一點。他聽了不服氣,就去向古帝虞舜陳訴。當他認為已得到公正的評判之后,便滿懷信念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索佚女〔奇特的女子〕,探尋實現理想的途徑。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樣混濁,天帝無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種種緣由沒能成功。這是以夢想的方式表現自己在現實中的追求和患病。第三大局部寫作者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啟發(fā),打算行止。在無望中,他聽從靈氛的勸告,選定吉日,駕著飛友,出國遠游,到別的國家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墒钱斔诠饷鞯奶炜罩杏斡[的時候,突然望見了下面祖國的大地。這時候,“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再也不忍離開祖國,最終以殉國的決心結合全篇。在《離騷》里,作者充分展現了自己寵愛祖國、寵愛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德。面對那些貴族群小把祖國引上“幽昧”、“險隘”的道路,他要斗爭,他說:“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莫非是我個人可怕遭殃嗎?我怕的是楚國這輛大車會顛覆〕。他深切關心人民的疾苦,說自己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一再提到堯、舜、禹、湯、文、武、劉桓公,是要引導楚懷王走上謀求楚國富強的道路,因而他鼓勵懷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即使在被疏遠以后,他仍在追求抱負的實現,說:“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彼髦毖哉娭G,會招來禍害,但他的態(tài)度卻是“余固知謇謇〔忠言直諫〕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對那些貴族群小的謠言中傷,面對他們的工讒善媚和背離法度,他決不妥協(xié),決不同流合污,堅決地表示:“寧溘〔kè,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薄半m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由上可見,《離騷》,不但是一篇空前絕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德,在整個封建時代,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關于整段的文意和難句:第一層從本段開頭至“蓋自怨生也”,第一句記敘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下幾句就“憂”“怨”開放議論,分析產生優(yōu)怨的緣由,寄寓作者對屈原的深切憐憫。其次層第一、二句“上稱帝嚳……靡不畢見”記敘〔概述〕幅規(guī)的主要內容,以下幾句就其文、辭、志、行進展評論,評價其藝術成就,贊揚屈原的“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的貴重品質。逐層疏解,以其次層為重點?!叭烁F則反本,故勞累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通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薄寣W生明確:這句提出屈原作《離騷》的緣由之一:“窮”,境況困惑,走投無路。由“窮”必定生“怨”,所以下句寫“怨”?!皠诶劬霕O”,課本未加注,從它與下句“疾痛慘怛”四字對舉看,“極”,應解作“困憊”,“極”的這個義項,古時常用。“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薄寣W生明確:這句承“上稱〔稱道〕帝嚳”等句,進一步說明《離騷》的內容。“明”是“說明”。“道德”,在這里不但指個人品德,還指政治上舉賢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義,見《禮記•王制》〕?!皸l貫”,條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進一步推演,可用來指因果關系。整個這句可以譯為:“〔作者〕說明白‘舉賢授能’的道德的崇高宏大,國家治亂的因果關系,〔所要說明的道理〕無不完全提醒了出來?!薄耙姟保ā艾F”,表現,表達。“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讓學生明確:這句是總說《離騷》寫作特征,下面“其稱文”數句是這句的具體講解。課本注釋解釋“約”為“簡約”,“微”為“含蓄”,似欠妥貼。由于《離騷》的文辭并不簡約,相反,它在反復申說;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這兩句是同義反復,意為“它的文辭迂典深微”。“約”的本義是“纏束”,可引申為“迂曲”,“微”的義項它所表達的志趣是高潔的,所表達的品德是端方正直的?!薄捌浞Q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薄寣W生明確:這兩句互文見義,承上“文約辭微”加以申說。課本已有注釋,要補充說一說的是,這兩句是說明《離騷》的“引類譬喻”這一表現手法,如用“善鳥香草,以譬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去霓,以為小人”〔王逸語〕,等等?!捌渲緷?,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薄寣W生明確:這兩句承上“志潔行廉”進一步申說,并用它來轉入下一層的評論屈原的宏大人格?!胺Q物芳”,具體指屈原修養(yǎng)品德,堅持節(jié)操,多用蘭蕙茝桂等芳香草木來說明自己的愛好。這兩句可譯為:“由于他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為端正不茍,所以作品中表達他即使至死也不為讒諂小人所容?!薄白允桢孜勰嘀小敝痢半m與日月爭光可也?!薄寣W生明確:“自疏”以下五句,表達的意思重復,而且句式、節(jié)秦不很協(xié)調。所前人考證,可能有“異文竄們只要借助注釋,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譯得很順暢。關于這段的行思路:——讓學生明確:就段內來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評介《離騷》來論述屈原的宏大人格,歸結點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與日月爭光”。因此,寫創(chuàng)作緣由,特別提醒“疾”、“窮”、“怨”三字,其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更為眼點句;寫《離騷》內容和創(chuàng)作特色,特別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亂之條貫”,而歸結到贊美屈原“志潔行廉”。就全文來看,這段談論是全文納領。由“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引出文章的其次大段寫屈原的去留關乎楚國命運;由“志潔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寫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自沉汨羅?!菜摹?、重點研讀就懷王客死于秦抒感的段節(jié);重點研讀與漁父對話的段節(jié);三處談論的小結。重點研讀就懷王客死于秦抒感兩段。關于文意、難句的疏通:“屈原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薄寣W生明確:“雖放流”,意為“即使流放在外”。有人解釋“放流”為“放浪”,從文字學角度看,尚欠依據。從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兩次,第一次是懷王入秦或頃襄王即位時,這一次是流放在漢北,后文“頃襄王怒而遷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沅湘一帶。按:此處敘事脈絡不夠清楚,前人曾指出這是由于有“錯簡”〔竹簡散了,整理時發(fā)生錯誤〕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凹叫摇保凹健笔瞧谕靶摇币灿衅谕?,指存有萬一的期望?!捌浯婢d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薄寣W生明確:“存君”的“存”,意為關心;“反復”連用,意為挽轉過來,“反復之”即挽轉楚國的局面。下面的“然終不行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最終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話,說明這段所論屈原的心跡,仍同評介《離騷》一樣,是從屈原作品中概括出來的。“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薄寣W生明確:“圣君治國”,應看作聯合短語,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國家?!袄凼馈?,猶言“多少世代以來”?!岸灰娬摺钡摹罢摺保硖犷D的助詞,引出下兩句的講解。關于兩段和行文思路:——讓學生明確:這兩段談論,從全文的脈絡來看,它是緊承懷王三受秦騙,客死于秦的記敘,遠接評介《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二語,并把談論推動一層,指明“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的緣由,就在“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這個見解格外深刻,它融合了作者個人的體驗在內,寄托著作者個人特有的政治幽憤,特別值得留意。從這兩段本身的脈絡來看,它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先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于敘,突出屈原的“忠”與“賢”,說明他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后從為君〔懷王〕的角度寫,方法是純用談論,突出其結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說明人君“不知人之禍”。兩相結合,在文筆上就顯出往復回環(huán)的特點。板書:〔五〕、研讀與漁父對話一段。〔已學,故研讀可簡〕教師提示:這段是化用《楚辭》中的《漁父》寫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原作是一篇辭賦,是一種介乎詩與散文之間的文體。它的作者歷來有爭論,有的認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認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但不管作者是誰,創(chuàng)作的目的都是設為問答來形象化地提醒屈原的內心世界,雖是談論,卻跟一般的談論不同。作品中的漁父是一個避世隱者,不是一般的漁父。因此研讀這一段要緊緊扣住兩個問題:(1)兩次對話提醒了屈原臨死前怎樣的內心世界?(2)屈原的兩次答復都是談論,這些談論是怎樣形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