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構成要件符合性_第1頁
第三章+構成要件符合性_第2頁
第三章+構成要件符合性_第3頁
第三章+構成要件符合性_第4頁
第三章+構成要件符合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構成要件符合性★構成要件概述★構成要件符合性概述★行為主體★行為行為對象結果刑法因果關系第一節(jié)構成要件概述構成要件的概念構成要件的機能構成要件要素的分類構成要件與違法性的關系

構成要件的概念

構成要件的概念構成要件是刑法規(guī)定的,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符合的違法類型。(構成要件是各要素的住所)1、具有法定性2、是違法類型,其內容是說明行為對法益的侵犯性的客觀要素3、是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構成要件的機能

構成要件的機能1、自由保障機能2、犯罪個別化機能3、故意規(guī)制機能構成要件要素分類構成要件的要素分類1、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與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要素記述的是客觀的、事實的而規(guī)范的是需要價值判斷的2、整體的評價要素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要素,指的是“情節(jié)嚴重”“情節(jié)惡劣”等情節(jié)犯。當符合了構成要件的要素還不能達到值得刑罰處罰的程度時,就通過情節(jié)嚴重或惡劣來增加其程度,從而使其值得刑罰懲罰。注意的是當“情節(jié)嚴重”是法定刑升格條件時不是構成要件要素。

構成要件與違法性的關系

構成要件與違法性的關系1、構成要件符合性是違法性的存在根據,而非純粹的法律形式。2、符合構成要件即具有違法性,正當防衛(wèi)等違法阻卻事由是孤立的判斷具有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假象,但整體的判斷不具有構成要件符合性。第二節(jié)構成要件符合性概述構成要件要素1、行為主體和行為是必備的要素2、結果、對象、因果關系是重要要素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1、從客觀到主觀2、案件的客觀事實符合刑法所規(guī)定的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3、是一種價值關系的事實判斷第三節(jié)行為主體行為主體:刑法規(guī)定的實施犯罪行為的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單位。這里的行為主體只是指人的形象,而不包括年齡、精神狀態(tài)、故意、過失等年齡要素和主觀心態(tài)等。后面的這些是責任要素。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概念:刑法所規(guī)定的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的行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資格、地位或狀態(tài)。(男、女;國家工作人員等)性質:不是自然人犯罪主體的一般要件,而只是某些犯罪的自然人主體必須具備的要件。刑法規(guī)定不以特殊身份作為要件的主體,稱為一般主體;刑法規(guī)定以特殊身份作為要件的主體,稱為特殊主體。而以特定身份作為主體要件或刑罰加減根據的犯罪,稱為是身份犯。身份犯又分為真正身份犯與不真正身份犯特別注意的問題:(1)特殊身份必須是在行為人開始實施危害行為時就已經具有的特殊資格或已經形成的特殊地位或形態(tài)。(2)作為犯罪主體要件的特殊身份,僅僅是針對犯罪的實行犯而言的,至于教唆犯和幫助犯,并不受此限。特殊身份的類別以特定職務為內容的特殊身份。主要有國家工作人員。以特定職業(yè)為內容的特殊身份。主要有航空人員、鐵路職工等。以特定法律義務為內容的特殊身份。主要有納稅人等。以特定法律地位為內容的特殊身份。主要有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等以持有特定物品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依法配備槍支以參與某種活動為內容的特殊身份。如生產者、銷售者

特殊主體中的難點國家工作人員: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犯罪的主體。

包括四種人員:A、在國家機關依法從事公務的人員。國家機關包括國家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軍事機關。B、在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C、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D、其他依法從事公務的人員。一般認為包括人大代表、陪審員、國家機關的實習學生、合同警察、接受國家機關委托行使行政處罰權的事業(yè)單位的工作人員等。特殊主體中的難點(二)2000年4月29日立法解釋:村民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在協助人民政府從事下列七種行政管理工作時,也是國家工作人員:(1)救災、搶險、防汛、優(yōu)撫、移民、救濟款物的管理;(2)社會捐助公益事業(yè)款物的管理;(3)國有土地的經營和管理;(4)土地征用補償費的管理;(5)代征、代繳稅款;(6)有關計劃生育、戶籍、征兵工作;(7)協助基層政府從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單位犯罪主體單位犯罪立法沿革與現狀79年刑法典沒有規(guī)定單位犯罪1987年1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首次規(guī)定了單位犯罪,后有十幾部單行法有類似規(guī)定。97年刑法典規(guī)定了單位犯罪,共有120多個單位犯罪罪名。單位犯罪的概念: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為本單位或者本單位全體成員謀取非法利益,由單位的決策機構按照單位的決策程序決定,由直接負責人員具體實施的犯罪。單位犯罪(二)單位犯罪的特點:單位犯罪是單位本身犯罪而不是單位各個成員犯罪單位犯罪是由單位的決策機構按照單位的決策程序決定,由直接責任人員實施的。單位犯罪是為本單位謀取非法利益或以單位名義為本單位全體成員或大部分成員謀取非法利益單位犯罪以由法律明文規(guī)定為前提單位犯罪(二)單位犯罪的處罰(兩種方式)單罰制,以處罰單位內部的自然人代替對犯罪單位的處罰,如我國刑法第137條第2款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240條的強迫勞動罪等;雙罰制,既處罰犯罪的單位,也處罰單位內部參與了單位犯罪的自然人。我國刑法多都采用這種方式。也就是說,對于單位犯罪的處罰,以兩罰制為原則,以單罰制為例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

為依法懲治單位犯罪活動,根據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現對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有關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刑法第三十條規(guī)定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既包括國有、集體所有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也包括依法設立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yè)和具有法人資格的獨資、私營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

第二條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

第三條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關自然人犯罪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

第四節(jié)危害行為一、危害行為的概念和特征

指行為人在其意識和意志的支配下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身體動靜。

1.危害行為是表現于外部的行為人的身體的動靜,這是危害行為的客觀外在特征。稱為“體素”。

2.行為人的身體的動靜是由行為人的心理態(tài)度支配的。這是危害行為的主觀內在特征,稱為“心素”。

3.由行為人的心理態(tài)度支配的身體的動靜,必須對社會具有危害性。這是危害行為的法律特征,稱為“介素”。危害行為(二)下列行為不是危害行為缺乏意識和意志因素(主觀內在特征)的行為:(1)身體的條件反射行為;(2)睡夢中的言談舉止(3)身體受到暴力強制時的行為。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因缺乏危害行為的“介素”,當然不是危害行為。包括:(1)合法行為;(2)正當行為。純粹主觀思想不是危害行為。刑法所懲罰的是行為,而不是思想。古代“思想”之罪(1)漢武帝張湯以“腹誹”殺大司農顏異;(2)歷代文字獄:秦朝焚書坑儒、清代康雍乾三朝文字獄。

危害行為理解示例吳某(男,45歲)為減少繼承父親遺產的法定繼承人的人數,以便分得更多的遺產,便極力慫恿其兄乘坐飛機出差。為達到此目的,吳某甚至自己掏錢為其兄購買飛機票,因為最近一段時間,民航客機頻繁出事,吳某便希望通過讓其兄乘坐飛機而飛機失事,從而達到殺死其兄的目的。其兄為吳某表面的熱情所動,遂乘坐飛機外出。果然,飛機因遇到強烈風暴墜毀,其兄也死于空難。吳某突然良心不安,于是到公安機關自首,以致案發(fā)。危害行為(三)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

(一)作為

行為人以積極的身體活動所實施的刑法禁止實施的危害行為,是危害行為的一種基本方式。即“不應為而為”。

(二)不作為指刑法要求行為人必須履行實施某種特定積極行為的義務,行為人能夠履行而沒有履行該義務的行為。即“應為而不為”。不作為行為理解示例被告人鄒某,女,31歲,某縣幼兒教師。被告人鄒某帶領4名幼兒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個幼兒李某(男,5歲半)失足掉入路旁糞池。鄒見狀驚慌失措,但不肯跳入糞池中救人,只向行人大聲呼救。此時,有一中學生田某(男,16歲)路過此處,聞聲后立刻跑到糞池邊觀看,并同鄒在附近找到一根小竹竿,探測糞池深淺,測得糞水深約75公分(半人深),但鄒、田二人均不肯跳入糞池內救幼兒,只是一起高呼求救。最后,農民范某聞聲趕來跳下糞池搶救,但為時已晚,幼兒被救上來時,已經停止呼吸。不作為(一)1.不作為的構成(1)有作為的義務;(2)有能力履行義務;(3)不履行義務(4)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客觀要件(等值理論)不作為(二)2.不作為義務的來源(1)法定的義務(2)職務、業(yè)務的義務(3)合同的義務(4)基于先行行為的義務(宋福祥殺妻案)

(5)基于公序良俗的義務(見危不救罪)第五節(jié)危害結果廣義的危害結果:是犯罪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損害,包括物質性的與非物質性的、直接的與間接的等。

狹義的危害結果:又稱構成要件結果,是由犯罪的實行行為造成的、根據刑法分則的規(guī)定對于成立犯罪或者犯罪既遂具有決定意義的損害或者危險,它只存在于過失犯、間接故意犯罪和結果犯的既遂犯中。危害結果(二)危害結果的特征:

1.可以是實際損害也可以是危險狀態(tài)

2.其原因只能是危害行為

3.是客觀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統(tǒng)一危害(價值判斷)+結果(事實判斷)

4.法定性危害結果(三)二、危害結果的分類

(一)構成要件結果和非構成要件結果

構成要件結果是狹義的危害結果。因其對于定罪具有決定意義,又稱為定罪結果。

非構成要件結果,又稱量刑結果,指一切危害行為引起的、構成要件結果以外的、對于該種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程度及其刑事責任的大小具有一定評價意義的一切損害結果。在廣義的危害結果中,除了構成要件結果之外的一切結果都是非構成要件結果。

危害結果(三)(二)物質性危害結果與非物質性危害結果

物質性危害結果,又稱有形的危害結果,具有具體、可見、可以計量的特點,它的發(fā)生有一個過程,如人的死亡、傷害結果的發(fā)生、財產的損害等。

非物質性危害結果,又稱無形的危害結果,抽象、不可見,不能具體測量,如名譽權受到損害、人格被侮辱、國家機關的威信遭受損害等。它們也是客觀存在的。

(三)直接結果與間接結果

直接結果,指有危害行為本身直接引起的損害結果;間接結果,指有直接結果引起的其他危害結果,如財產被盜后被害人自殺等。

第四節(jié)因果關系

一、因果關系的概念

刑法規(guī)定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二、因果關系的判斷,前提必須是一種行為造成了一種被禁止的危險。

因果關系

三、在因果關系的判斷中,采取條件說。但為了防止擴大處罰范圍,應該提出禁止溯及理論。四、條件說的判斷:

一般情況下,A行為直接導致B結果的發(fā)生,很好判斷。條件說的公式:無A則無B,則A與B就有因果關系。1、危害行為是指對法益產生危險或實害的行為。日常生活行為偶然產生的危害結果,不屬于刑法上的因果關系。2、現實危害結果。刑法只討論現實危害結果是誰造成的,而不討論假設的結果。因果關系中條件關系的認定五、特殊的情況包括:

1、因果關系的斷絕即A(前行為)由于B(介入因素)導致C(后結果)的發(fā)生

⑴根據大陸法系通常的理解,對于介入因素,從兩個角度判斷:

①介入因素是蓋然的還是異常的;

②介入因素是獨立的還是從屬的。

分析介入因素,要看介入因素是獨立的還是從屬的,是偶然的還是異常的。其標準是一般人的常識認識。

(2)判斷標準:(1)先前行為對結果發(fā)生所起的作用大小。作用大者,則先前行為與結果有因果關系;反之無。一般認為,重傷行為對死亡結果作用大,輕傷行為對死亡結果作用小。(2)介入因素異常性的大小。過于異常,先前行為與結果無因果關系;反之有。判斷介入因素的異常性,主要是看在案件具體情景中,介入因素的出現的幾率大小,如果出現幾率很小,則屬于很異常的事件。(3)介入因素本身對結果發(fā)生所起的作用大小。作用大者,則表明先前行為與結果無因果關系;反之有。常見介入因素(1)自然事件潮汐(2)第三人的行為追殺行為(3)被害人自身的行為甲在懸崖邊把乙砍成重傷,乙昏迷。甲以為乙死亡即離去,后乙醒來,剛掙扎走了兩步即跌下山崖摔死。(4)行為人的第二個行為甲欲殺乙,致乙重傷休克。甲以為乙死,為了毀尸滅跡,將乙拋入河中,乙被淹死。2、假定的因果關系雖然某個行為導致了結果的發(fā)生,但即使沒有該行為,其他情形也會導致該結果。3、二重因果關系兩個以上的行為分別能夠導致結果的發(fā)生,在沒有意思聯絡的情況下,競合在一起導致結果發(fā)生。(甲乙同時開槍擊中丙的心臟,丙死亡)4、重疊的因果關系兩個獨立的行為,單獨不能導致結果發(fā)生,但合并在一起導致結果發(fā)生。5、疫學的因果關系(環(huán)境犯罪)雖然沒有科學證明,但根據大量的統(tǒng)計、觀察說明該因子對產生疾病具有高度的蓋然性,就認為兩者有因果關系。(日本熊本縣水污染案)6、被害人存在特殊體質存在因果關系,但不一定負刑事責任

六、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若無因果關系,必然沒有刑事責任,但若有因果關系,并不必然導致刑事責任。

第五節(jié)犯罪的時間、地點和方法一、犯罪時間

犯罪時間指行為人開始準備實施犯罪到犯罪達到既遂狀態(tài)所持續(xù)的時間。犯罪時間在刑法中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1)當刑法分則有明文規(guī)定時,犯罪時間成為犯罪構成的要件。(2)犯罪時間對于量刑有意義,是量刑的酌定情節(jié)。(3)對于刑法的時間效力、時效的起算具有重要意義。第340條違反保護水產資源法規(guī),在禁漁區(qū)、禁漁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撈水產品,情節(jié)嚴重的……犯罪地點二、犯罪地點

犯罪地點指犯罪發(fā)生的位置和場所。犯罪地點在刑法中也具有三方面的意義:(1)在刑法分則有明文規(guī)定時成為犯罪構成的要件。(2)犯罪地點是量刑的酌定情節(jié),對于量刑有一定影響。(3)犯罪地點對于確定刑法的空間效力和刑事訴訟管轄有決定意義。例如,第341條,違反狩獵法規(guī),在禁獵區(qū)、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進行狩獵,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情節(jié)嚴重的……犯罪方法三、犯罪方法

行為人實施犯罪的實行行為時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2006.卷二.單選.13)關于故意殺人罪,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甲意欲使乙在跑步時被車撞死,便勸乙清晨在馬路上跑步,乙果真在馬路上跑步時被車撞死,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

B.甲意欲使乙遭雷擊死亡,便勸乙雨天到樹林散步,因為下雨時在樹林中行走容易遭雷擊。乙果真雨天在樹林中散步時遭雷擊身亡。甲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

C.甲對乙有仇,意圖致乙死亡。甲仿照乙的模樣捏小面人,寫上乙的姓名,在小面人身上扎針并詛咒49天。到第50天,乙因車禍身亡。甲的行為不可能致人死亡,所以不構成故意殺人罪

D.甲以為殺害妻子乙后,乙可以升天,在此念頭支配下將乙殺死。后經法醫(yī)鑒定,甲具有辨認與控制能力。但由于甲的行為出于愚昧無知,所以不構成故意殺人罪

(2012.卷二.單選.4)下列哪一選項構成不作為犯罪?

A.甲到湖中游泳,見武某也在游泳。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場的甲呼救。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

B.乙女拒絕周某求愛,周某說“如不答應,我就跳河自殺”。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

C.丙與賀某到水庫游泳。丙為顯示泳技,將不善游泳的賀某拉到深水區(qū)教其游泳。賀某忽然沉沒,丙有點害怕,忙游上岸,賀某溺亡

D.丁邀秦某到風景區(qū)漂流,在漂流筏轉彎時,秦某的安全帶突然松開致其摔落河中。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2007.卷二.單選.1)關于刑法上因果關系的判斷,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甲為搶劫而毆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隨后追趕。章某在逃跑時錢包不慎從身上掉下,甲拾得錢包后離開。甲的暴力行為和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