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萊爾馬赫異化翻譯策略的形成、價值及局限,應用語言學論文_第1頁
施萊爾馬赫異化翻譯策略的形成、價值及局限,應用語言學論文_第2頁
施萊爾馬赫異化翻譯策略的形成、價值及局限,應用語言學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施萊爾馬赫異化翻譯策略的形成、價值及局限,應用語言學論文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是德國哲學家、神學家、翻譯理論家,出生于一個牧師家庭,從小就接受基督教思想的浸潤。幼年在莫拉維亞兄弟會虔信派學校讀書,1787年進哈雷大學攻讀神學和哲學,廣泛涉獵康德等哲學家的著作。1810年,任教于洪堡特開創(chuàng)辦理的新柏林大學。主要著作有(論宗教〕(基督教信仰〕(新約導論〕以及(傳〕等。施萊爾馬赫的主要成就具體表現(xiàn)出在他對西方古典經(jīng)典的翻譯與注釋方面,翻譯著作有(柏拉圖對話錄〕等。這位福音傳播者也是位柏拉圖著作的先導者,施萊爾馬赫把宗教領域和人類科學、藝術和智慧的廣大領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因而他站在了他那一代進行各種追尋求索的人們的中心。①作為解釋學之父,他將自個的翻譯實踐與理論建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更高層次的文化層次來看待翻譯中的異化問題,提倡以懷柔遠人的方式闡釋他者語言文化。施萊爾馬赫是德國解釋學之父,解釋學這個詞出如今17世紀,指理解的科學或藝術。在古代作為一種的解釋藝術。直到19世紀末,才在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那里發(fā)揚光大,成為解釋學理論。傳統(tǒng)的解釋學不僅在人文學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深入地影響了現(xiàn)代西方翻譯理論的發(fā)展。解釋學從古希臘的文獻詮釋,到中世紀的(〕的??焙妥⑨?到施萊爾馬赫手里發(fā)展成為一門愈加完善、愈加系統(tǒng)的普遍解釋學,完成了一個類似康德哲學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而成為適用于一切人文科學文本解釋的普遍學科方式方法論。施萊爾馬赫的解釋學擺脫了神學解釋學和法律解釋學的束縛,使之從獨斷論和教條桎捁中解放出來。施氏在理解與誤解、語法解釋與心理解釋、解釋學循環(huán)、讀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等方面都有自個獨特的見解,至今還影響西方人文社會科學。施萊爾馬赫是最早系統(tǒng)地對翻譯進行分類的翻譯理論學者。他以為,翻譯的必要性在于,遠在天涯海角的人們希冀與他者建立互相聯(lián)絡,并且古典語言、當代語言之間的轉換豐富了語言文化交際的內容。通過翻譯人們能夠把一國的學術成果、藝術作品移植到異國他鄉(xiāng),共享人類的精神產(chǎn)品,讓異國情調之風吹向讀者。施萊爾馬赫將翻譯分為口譯和筆譯。(1)從事口譯的大多是從事商業(yè)活動的人(包括私人、公務信函);(2)從事學術文本與藝術文本(包括文學、哲學文本)翻譯的人一般都是筆譯。對于施萊爾馬赫來講,學術與藝術文本的翻譯比商業(yè)文本的翻譯要高一個層次,前者要求更高層次的原創(chuàng)性,強調引進原文語言中的新穎性和異質因素。他還把翻譯分為真正翻譯和機械翻譯兩種,前者屬于文學藝術翻譯,它牽涉的等值因素比擬復雜,翻譯的難度也就大于機械翻譯。真正翻譯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要求譯者有較強的理解力、敏銳力和藝術素養(yǎng),這樣才能再現(xiàn)原文的藝術風格和原作者的魅力??谧g、商業(yè)文本類的機械翻譯并不是施萊爾馬赫關注的重心所在,由于彼時的德國救亡圖存正如火如荼,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的文學藝術的翻譯能夠改變人的思想,大規(guī)模的文學藝術等人文類的翻譯的結果是在德國構成一種新的啟蒙運動。施萊爾馬赫堅持以為,語言是思維的產(chǎn)物,離開了語言,人們就無法表示出自個的思想,語言的可塑性賦予人們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作為讀者或者譯者要設身處地再現(xiàn)作者原來意圖和語言風貌,要深切進入作者內心世界中去。一種把自個置于作者的整個創(chuàng)作中的活動,一種對一部著作撰寫的內在根據(jù)的把握,一種對創(chuàng)造行為的模擬。這樣,理解就是一種對原來生產(chǎn)品的再生產(chǎn),一種對已認識的東西的再認識(伯克),一種以概念的富有生氣的環(huán)節(jié),以作為創(chuàng)作組織點的原始決定為出發(fā)點的重新構造(Nachkonstruktion)。①在施萊爾馬赫看來,翻譯是一種解釋,而解釋的任務就是重建作者意圖。只要通過不斷加強語言的修養(yǎng)、了解民族歷史、理解作者及其思想再現(xiàn)的作品,譯者才能把握解釋學的藝術,才能打開文學藝術經(jīng)典的迷宮。譯者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居于調停的中心位置,既是讀者,同時又是譯者。他所做的就是將原語讀者所感受的閱讀效果、審美效果帶給目的語讀者。重建作者意圖的最佳方式方法是保存原語中的異質特點。當時在德國翻譯界特別流行的兩種翻譯方式方法是直譯和意譯。直譯通常是一種機械的照搬,要么過之猶不及,要么因詞害意,語言生硬、費力滯重。這種翻譯方式方法具體表現(xiàn)出不了原文的神韻。意譯屈服順從的是語言的無理性,當亦步亦趨復制原文成為不可能之時,原文的句法只好歸化成目的語句法,而得到的是一種化異的總體效果,成為一種擬譯。對于施萊爾馬赫而言,翻譯經(jīng)典作品采用這兩種翻譯方式方法都不太令人滿意。由于它偏離了翻譯的真正內涵,在作者和讀者之間不能建立一種真正的密切關系。那么怎么使譯者真正理解作者并且在二者之間建立起一座暢通的彩虹橋呢?由此,施萊爾馬赫提出了著名的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方式方法。即譯者要么盡可能地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將讀者引向作者;要么盡可能地讓作者安居不動,將作者引向讀者。②將作者引向讀者的情況就是一種歸化,其目的是使外國作者像目的語作者那樣寫作,與目的語讀者直接對話,就像移民一樣,入鄉(xiāng)隨俗成為當?shù)厝?。這種翻譯策略不符合施萊爾馬赫本人翻譯柏拉圖作品的初衷。施氏的翻譯就是要發(fā)現(xiàn)和重建柏拉圖作品最初始的自然而必要的對話順序,建立柏拉圖對話形式與其內容的密切關系,保存柏拉圖對話中的辯證法特點,傳遞柏拉圖作品所具有的對話性和交際性。欲到達以上要求,施萊爾馬赫意識到,必須堅持他自個所提倡的異化翻譯方式方法。面對譯文屈服順從于原文,還是原文向譯文靠攏的兩難問題。施萊爾馬赫所主張的是將讀者帶向作者,讓目的語讀者接受充滿異國情調的洗禮,讓翻譯作品呼吸異域之清馨之氣。這種對異域的呼喚是一種親密的閱讀和溝通行為:翻譯是與原作最親密的閱讀行為。當我翻譯時,我完全被文本所折服。對于這些在我能清楚明晰記事之前家人就開場天天詠唱的歌謠,我有種十分的親近感。在這樣一種情狀之中的閱讀和折服有著全新的意義。由于在記憶構成之前內心最深處留下的他者印跡認可了譯者對原作所做的越界行為。③施萊爾馬赫主張的異化翻譯策略是出于對他者語言文化的尊重。由于目的語讀者缺少對原語的理解,譯者的角色就是引導讀者,向讀者傳遞原文中的原汁原味的意象。將讀者引向作者的經(jīng)過中,譯者要努力填補讀者不能理解的語言真空,像導游一樣,帶領讀者到陌生的異國他鄉(xiāng)去觀光,與他者親密接觸,使本國讀者能夠像外國讀者一樣理解原作的風貌,讓目的語讀者時刻想到的是原語語言文化,感遭到該文化的差異性。這種異化翻譯策略與歌德、施萊格爾的觀點不謀而合。事實上,在德國從馬丁路德開場到萊辛、歌德、施萊爾馬赫、尼采、海德格爾,一直延續(xù)著與外國他者密切接觸的傳統(tǒng)。二、施萊爾馬赫異化翻譯策略的歷史成因異化翻譯策略作為一種文化理念,具體表現(xiàn)出了德國的精英主義意識。它是讀者在不離開自個母語的情況下,理解和享受他者文化。它顯然是為有教養(yǎng)的文化精英準備的。在當時德國受教育的精英是民族文化構成的中間氣力,施萊爾馬赫的異化翻譯策略能夠博得其支持語言改革和政治改進的目的,塑造一種與傳統(tǒng)價值觀不同的文化。通過這種翻譯策略,德意志在民族精神上能夠吸收更多的域外養(yǎng)分。當時的德國在語言、哲學、文學上邯鄲學步地模擬法國,而施萊爾馬赫的目的就是批評、譴責這種依靠法國霸權文化的東施效顰的做法。一方面,由于法語被看作是從古典語言翻譯到德語的中間語言,不少德國人不愿意直接從希臘或拉丁語翻譯作品,而寧愿步法國人之后塵,從法語進行二手翻譯或者間接翻譯。法國人本身則以種族自我中心的方式歸化翻譯希臘、羅馬作品或涵化同時代的歐洲作品,以突出法蘭西民族的強大。由此可見,異化翻譯方式方法不僅僅是豐富德國的民族主義理論所需要的手段,而且對于構成自由的公共空間大有裨益①。歸化與異化的交鋒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翻譯策略的問題,而是用什么語言塑造民族身份認同問題。正如韋努蒂指出的那樣:施萊爾馬赫的異化翻譯理論應該被看作是對抗法蘭西歸化理論的舉動,與其針鋒相對。歸化的目的是讓外國作家走向目的語讀者,知足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②有鑒于當時的德國文化落后于法國,為了反對法國新古典主義以來的歸化翻譯法,提振民族精氣神,為了擺脫法國政治上的控制而采用異化策略是德國最佳的選擇。異化翻譯策略因而成為一種民族主義的文化理論,在他者的基礎上塑造德意志文化自我認同,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選擇。在施萊爾馬赫看來,異化翻譯策略最直接目的就是豐富德國語言,讓目的語讀者時刻感遭到閱讀的張力,使德國文化意識到本身的歷史責任。弗雷德里克施萊爾馬赫要求,除了知足一些條件之外,從不同的語言翻譯成德語,應該讀起來與德語不同,假如講譯文是從西班牙語翻譯過來的,那么,讀者應該猜得到譯文背后的西班牙語的味道,假如從希臘語翻譯過來的,亦是如此。假如所有的譯文讀起來都一個腔調(維多利亞時期翻譯經(jīng)典文本就是如此),原文文本的身份就失去了,它在目的語中被抹平了。在接受語言和文化的特權地位被否認后,原文文本的他異性就能夠保存下來。③施萊爾馬赫關注的是保存原文的異質性,或者是他異性,因此譯文讀起來應該像翻譯,而不像創(chuàng)作。一方面,這種對異質性的向往講明了德國人對新思想的渴望,施萊爾馬赫把少數(shù)民族價值觀看作是構成德國民族文化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講明德國傳統(tǒng)語言缺乏以表示出新生事物。德國人按生性就恰如其分地重視一切外國的東西,并適應外國的特點。這一點連同德文所具有的很大的靈敏性,使得德文譯文對原文都很忠實而且完好。不可否認,靠一種很好的譯文一般能夠學習到很多的東西。④我們必須看到,這種民族主義理念能夠轉變?yōu)橐环N世界主義的視野。對他者的尊重,對世界各國文學藝術寶庫的尊重,顯示了對翻譯的內在需求,這種需求的結果是將各種語言文學經(jīng)典通過翻譯用德語保存下來,成為世界各國的文化遺產(chǎn),這就是翻譯的真正歷史和現(xiàn)實目的。在狂飆突進這樣一個大變革、大動亂的時期,各民族之間的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靠所代替了。不僅如此,這種異化翻譯法給20世紀的翻譯研究中的文化學派帶來極大的啟迪。能夠講,翻譯中的抵抗、操縱、改寫概念的源頭就可追溯到施萊爾馬赫的這種強調文化因素的翻譯理念。不僅如此,通過異化翻譯,社會精英能夠改造本身語言,塑造一種與法國價值觀不同的民族語言文化,從這一點來看,施萊爾馬赫的異化翻譯策略吹響了德國對抗法蘭西文化強權的號角。施萊爾馬赫的語言翻譯觀同赫爾德、洪堡特一樣屬于語言決定論,即語言觀決定世界觀。施萊爾馬赫強調的應該也是語言的構成性。因而,這種語言觀決定了施萊爾馬赫的翻譯觀走的是異化,而不是歸化之道或中庸之道。施萊爾馬赫本人也講過:歸化和異化之間的混合會產(chǎn)生一種不能令人滿意的效果①Schleierma-cher,2004:149)。對于德國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而言,這一點非常重要。異化作為一種外向運動的策略是施萊爾馬赫的選擇,而歸化則走的是一條由外向內的運動方向。二條運動方向必須二者必居其一,沒有長篇論文的內涵外延及其所具體表現(xiàn)出的施萊爾馬赫的翻譯思想,對于現(xiàn)代翻譯理論來講,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由于在這里之前無論是浪漫派的代表人物歌德、赫爾德,還是荷爾德林、施萊格爾或洪堡特,幾乎都牽涉到翻譯的歸化和異化問題,但全面系統(tǒng)地討論歸化與異化問題及其文化價值,還是由綜羅百代的解釋學大師施萊爾馬赫來完成。它在狂飆突進和早期浪漫主義時期樹立起對抗啟蒙理性的大旗,重塑古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價值,吹響了提倡民族認同和語言象征意義的號角。翻譯不僅僅是語言行為,更是強化民族傳統(tǒng),以廣博的襟懷擁抱他者的途徑。當漢語面對著洪水般的外來語的沖擊時,施萊爾馬赫的語言翻譯思想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啟迪?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翻譯的文化學派的崛起,異化翻譯法又再次抬頭,并且在翻譯理論界風行一時。翻譯的文化學派主張異化理論有其深入的文化、歷史、社會背景,如韋努蒂的抗阻式和透明式二元翻譯策略顯然是施萊爾馬赫同化和異化策略的翻版,這是對英美強勢話語的反撥和顛覆。美國學者韋努蒂在解構主義、權利話語的指導下,突出異化翻譯顛覆目的語文化符碼的作用,使其偏離主流尤其是歐洲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提倡多元文化和少數(shù)族裔語言文化。綜上,施萊爾馬赫在德國18世紀以來的翻譯傳統(tǒng)基礎上,通過融合解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