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解讀-蕭樹東課件_第1頁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解讀-蕭樹東課件_第2頁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解讀-蕭樹東課件_第3頁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解讀-蕭樹東課件_第4頁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解讀-蕭樹東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解讀非萎縮性(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診斷依據慢性胃炎:內鏡,但最終需與組織病理學檢查結合診斷非萎縮性胃炎:內鏡下所見為紅斑(點狀、片狀、條狀),黏膜粗糙不平,出血點/斑,黏膜水腫及滲出萎縮性胃炎:主要依靠組織病理學檢查,內鏡與病例的符合率較低內鏡下可見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皺襞變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顯露以及黏膜呈顆粒或結節(jié)狀等組織病理學顯示黏膜固有腺體減少即可診斷為萎縮性胃炎,不必考慮活檢標本萎縮的塊數和程度,即使在幾塊活檢標本中只有1塊顯示黏膜固有腺體減少,亦可診斷為萎縮性胃炎如果活檢組織太淺、取于糜爛/潰瘍邊緣的黏膜或包埋方向不當等均可影響萎縮的判斷臨床醫(yī)生可根據病理檢查結果結合內鏡所見,最后做出萎縮范圍和程度的判斷胃黏膜萎縮種類胃黏膜萎縮化生性萎縮,應用黏液染色(AB/PAS\HID/AB)劃分為非化生性萎縮小腸型大腸型相關概念化生性萎縮:胃固有腺體被腸化或假幽門腺體替代非化生性萎縮:胃固有腺體被纖維組織或纖維肌組織替代或炎性細胞浸潤所致小腸型化生:完全型腸化亞型,與胃癌無明顯關系大腸型化生:腸化與胃癌發(fā)生有關,檢出率與活檢塊數相關腸化亞型預測胃癌發(fā)生危險性的價值仍有爭議近年來更強調重視腸化的范圍,范圍越廣,發(fā)生胃癌的危險性越高慢性胃炎內鏡下取活檢數量凡用于臨床時,建議取2~3塊用于研究取5塊內鏡醫(yī)師應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內鏡所見和簡要病史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的2種主要胃炎類型非萎縮性胃炎:過去稱淺表性胃炎,病變局限于胃竇部,常有高酸分泌和發(fā)生十二指腸潰瘍多灶性胃炎:常有萎縮和腸腺化生,病變從胃角部起始,向賁門和幽門方向延伸,這一類型胃炎好發(fā)胃潰瘍和胃癌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發(fā)生的關系一般認為,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有效治療非萎縮性胃炎,防止胃的萎縮和腸化進一步發(fā)展在萎縮性胃炎進展的過程中存在“不可逆轉點”,一旦越過此“不可逆轉點”,則根除幽門螺桿菌不能有效防止萎縮性胃炎進展為胃癌,萎縮性胃炎每年癌變率為0.5%~1.0%Wong等在福建長樂胃癌高發(fā)區(qū)的研究顯示無癌前病變者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預防胃癌的發(fā)生有癌前病變者根除幽門螺桿菌未能預防胃癌的發(fā)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癥狀大多數患者(約70%)為無癥狀的慢性胃炎,固有膜的炎性細胞逐漸消退有癥狀的慢性胃炎約為30%,這些癥狀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癥狀雷同根除幽門螺桿菌后可使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癥狀長期緩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為一多病因疾病,如采用多種療法治療無明顯效果,且查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時,應予以根除治療,有時消化不良癥狀可望緩解血清學檢查在萎縮性胃炎中的應用近年來發(fā)現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PG)Ⅰ、Ⅱ的檢測對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很有幫助,可稱之為胃黏膜的血清學活檢胃體萎縮者血清G-17水平增高,PGI和PGI/PGII比值(PGR)降低胃竇萎縮者G-17水平降低而PGI和PGR正常全胃萎縮者則兩者均降低胃癌時PGI和PGR更為降低血清學檢查在萎縮性胃炎中的應用PGⅠ、PGR在各組的測定值(Mean±SD)nPGⅠ(μg/l)PGR正常組77123.99±32.2510.09±1.89胃潰瘍組5878.88±17.995.38±1.98球潰組90103.17±21.426.78±1.58萎縮性胃炎組9258.63±25.35*4.36±2.57*胃癌組14128.74±11.55*1.66±1.01**P<0.01自身免疫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是指慢性炎癥和萎縮性病變限于胃體、胃底的泌酸黏膜以及血清中出現自身抗體其特征是無酸、無內因子分泌由于缺乏內因子,因而影響到維生素B12的吸收,發(fā)展下去便出現惡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我國人群自身免疫性胃炎合并惡性貧血并不太少見,特別是年老者自身免疫性胃炎合并惡性貧血可經內鏡、病理組織學、骨髓涂片和各項自身免疫抗體、維生素B12吸收試驗等幫助診斷自身免疫性胃炎

——發(fā)病機制Presotto等對壁細胞抗體陽性的無癥狀者79例,惡性貧血24例和壁細胞抗體陰性者66例做了胃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和檢測幽門螺桿菌結果壁細胞抗體陽性的79例無癥狀者中14例(18%)有萎縮性胃體炎,58%幽門螺桿菌為陽性而66例對照者中2例(3%)有萎縮性胃體炎,39%幽門螺桿菌為陽性提示在早期胃的自身免疫性病變或壁細胞抗體陽性者中常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存在說明幽門螺桿菌在誘導和維持胃的自身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自身免疫性胃炎

——發(fā)病機制D’Elios等研究認為人的自身免疫性胃炎是胃體部的慢性炎癥疾病在遺傳易患個體,T淋巴細胞通過分子模擬機制,參與胃的自身免疫激活胃H+-K+-ATP酶-特異性Th1T淋巴細胞在人胃自身免疫和萎縮的發(fā)病機制中甚為重要

幽門螺桿菌誘導自身反應性T淋巴細胞胃的CD4+T淋巴細胞(為Th1型)胃內H+-K+-ATP酶的α和β亞單位和幽門螺桿菌的各種蛋白共享的表位激活在H+-K+-ATP酶作用下增殖交叉識別自身免疫性胃炎

——發(fā)病機制萎縮性胃體炎合并惡性貧血的發(fā)病與自身免疫機制有關,患者血清中存在壁細胞抗體(PCA),血清或胃液中可出現內因子抗體(IFA)PCA壁細胞抗原為壁細胞的微粒體,其抗體屬IgG,具有器官特異性,但無種屬特異性不但惡性貧血者出現PCA陽性,健康人亦偶有陽性,缺鐵性貧血、甲狀腺疾病等亦有陽性者,因而這種自身抗體沒有很高的特異性IFAIFA具有特異性,幾乎僅在惡性貧血患者中檢出IFA也屬IgG,可分為2型:阻滯抗體和結合抗體阻滯抗體與內因子結合后能阻止維生素B12與內因子形成復合體結合抗體與內因子結合后并不干擾維生素B12與內因子結合,但此復合物不被末端回腸上皮細胞所吸收自身免疫性胃炎

——惡性貧血的發(fā)病機制正常情況:維生素B12與內因子結合形成復合體,在末端回腸吸收胃體萎縮:壁細胞消失泌酸減少或缺酸,內因子無分泌維生素B12吸收障礙惡性貧血正常人體內維生素B12的儲存量為4mg,其中一般儲存于肝臟,另一半分布于全身其他組織;每天維生素B12的需要量約2.5μg維生素B12吸收障礙或飲食中缺乏維生素B12,需4~5年等體內耗盡后才會出現維生素B12缺乏的癥候如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自身免疫性胃炎

——病理改變胃體黏膜萎縮:惡性貧血具有的病理特征胃竇黏膜一般免于萎縮神經系統(tǒng)改變自身免疫性胃炎

——病理改變胃竇黏膜一般免于萎縮常有黏膜淺表性炎癥有報道稱本病胃竇黏膜內胃泌素細胞高度增生自身免疫性胃炎

——病理改變神經系統(tǒng)改變發(fā)生脊髓側索和后索合并變性,晚期出現膠質增生,大腦白質和周圍神經也可受累臨床表現主要為肢體感覺異常,下肢深感覺缺失、共濟失調和痙攣性癱瘓臨床表現與診斷臨床表現貧血:多為就診原因可發(fā)現鞏膜輕度黃染:骨髓內巨幼紅細胞極易破壞,導致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輕度增高神經系統(tǒng)癥狀:昏睡、四肢麻木等常無胃部不適癥狀診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血常規(guī)三系細胞均低,尤以紅細胞為甚紅細胞比正常為大,平均紅細胞體積(MCV)>110μm3周圍血涂片紅細胞大小不等或有異形紅細胞,或者紅細胞中有嗜堿性點彩或嗜多色中性粒細胞核呈多葉(6葉,甚至7~10葉),這是診斷惡性貧血時須注意的要點,簡單、易行骨髓涂片:必須在注射維生素B12之前進行骨髓細胞增生,粒/紅比例減少早、中、晚幼紅細胞較正常為巨大;核與胞漿相比顯示尚未成熟的外觀核染色質比較疏松,排列成點彩樣;即使是較晚期的巨幼紅細胞,其核染色質濃縮度也遠比正常的差,且核靠邊緣,可呈分葉狀幼粒細胞也顯得巨大,核可呈U形。染色質比較疏松,胞漿中顆粒較耝。巨核細胞數減少,其形態(tài)亦有異常血清自身抗體檢測PCA特異性差陽性支持惡性貧血診斷IFA具有特異性臨床上應用廣泛血清PGⅠ和PGⅡ檢測PG為胃蛋白酶的前體,反映主細胞的數量,可在胃液、血漿和24h尿液中檢測其含量PG分為Ⅰ型和Ⅱ型PGⅠ大量存在于胃體的主細胞PGⅡ除胃體外,也見于胃竇、十二指腸近端及十二指腸腺(Brunner腺)原理:胃底腺萎縮時,主細胞減少,PGⅠ含量下降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及胃竇幽門腺向胃體延伸,出現胃底腺假幽門腺化生,PGⅡ含量隨之升高因此,胃黏膜不同部位的病變和嚴重程度可由PGⅠ、PGⅡ和PGR的變化反映出來,檢測血清中PG的含量及PGR的變化對胃部病變及部位診斷具有一定意義血清PGⅠ和PGⅡ檢測臨床意義萎縮性胃炎組PGⅠ和PGR水平均明顯低于正常組和潰瘍組(P<0.01),且與萎縮部位及程度有顯著相關性,隨萎縮程度的加重呈進行性下降趨勢以胃體部為主的萎縮性胃炎,PGⅠ和PGR較以胃竇為主的萎縮性胃炎下降明顯(P<0.01)根據ROC曲線計算,診斷萎縮性胃炎的PGⅠ和PGR最佳分界值為82.30μg/L(靈敏度為85.9%,特異度為75.1%)和6.05(靈敏度為78.3%,特異度為71.6%),提示血清PG能作為萎縮性胃炎的非侵入性診斷方法,并定位診斷于胃體萎縮血清胃泌素檢測結果:萎縮性胃體炎合并惡性貧血患者的空腹血清胃泌素一般很高,常>500pg/ml(正常<100pg/ml)原理:惡性貧血患者的胃竇黏膜沒有萎縮,分泌胃泌素的G細胞常有顯著增生;盡管血循環(huán)中胃泌素含量很高,但由于缺乏壁細胞,因此無酸分泌,在胃竇腔中沒有足夠的酸度抑制G細胞停止分泌胃泌素,這是惡性貧血患者空腹血清胃泌素增高的原因臨床應用價值:對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患者檢測空腹血清胃泌素,可了解胃體黏膜有無萎縮血清維生素B12含量測定結果:正常人空腹血清維生素B12含量為300~860pg/ml,凡<200pg/ml者,肯定為維生素B12缺乏原理:由于惡性貧血患者胃液內缺乏內因子,因而影響食物所含維生素B12的吸收,最后導致維生素B12缺乏,空腹維生素B12含量低下應用放射性免疫法檢測血清維生素B12含量,其數值一般都比較恒定,可作為臨床檢測血清維生素B12的方法Schilling試驗原理:檢測維生素B12在末端回腸吸收的情況如果吸收不良則在口服維生素B12的同時,加服內因子如果加服內因子后維生素B12的吸收恢復正常,就說明缺乏內因子如仍吸收不良,則很可能是末端回腸病變(或末端回腸已手術切除)或胃液中存在內因子抗體方法:用58Co和57Co標記的氰鈷素放在膠囊內同時口服,57Co-氰鈷素膠囊內加有內因子。在口服膠囊時要肌肉注射氰鈷素1mg,使體內蓄積足夠的維生素B12。然后留24h尿液分別測定58Co和57Co的放射性Schilling試驗結果惡性貧血患者因缺乏內因子,尿中58Co排出率<10%,而57Co的排除率則>10%有一些惡性貧血患者的57Co排除率亦低,這可能是由于胃腸中含有內因子抗體的緣故近年來做Schilling試驗的試劑盒已很少生產治療治療方法:萎縮性胃體炎合并惡性貧血一旦確診后,就給予維生素B12替代治療開始2周:肌肉注射維生素B12100μg/d,以補充體內儲存量2周以后至貧血糾正前:每周肌肉注射2次貧血糾正后,改為每月肌肉注射1次,維持終身對于隱性惡性貧血患者,亦須定期給予維生素B12治療,以預防惡性貧血和神經系統(tǒng)病變的發(fā)生

治療療效惡性貧血患者對肌肉注射維生素B12治療的效應異常迅速用藥后2~3d,網織細胞即明顯升高,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亦逐日增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