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反思(15篇)_第1頁
地理教學反思(15篇)_第2頁
地理教學反思(15篇)_第3頁
地理教學反思(15篇)_第4頁
地理教學反思(15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地理教學反思(15篇) 地理教學反思1

細細分析今年高考廣東卷地理試題,高考地理卷體現了新課標下新高考的新要求,是一份質量較高的高考試卷。具體來說有以下特色:

1、試題新穎,圖表、文字素材多,信息量大。全卷共有圖25幅,表格7個,其中選擇題超過2/3的題都有圖,綜合題每題都有幾幅圖或表;

2、加大了對地理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重視考查主干知識,試題綜合性強,反映地理的有用性;

3、相比往年,地理語言更豐富多樣;

4、各種解題信息在題干圖表中清楚體現,沒有多余的信息;

5、減少記憶知識的再現和要求,重點考查能力,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讀圖能力,審題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表述能力等;

6、依據課程標準出題巧妙解決了一標多本之間的問題;

7、首次設計“二選一”的選做題,是一大亮點;

8、注重對“有用的地理”的考查,吻合新課標中“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全卷也有些不足之處,如:

1、全卷(包括選擇題和綜合題)對“變化趨勢”的考查有些過多,如選擇題的第14、15、16、17、29題,綜合題的第34題的第(1)、(2)、(3)小題,第35題的第(1)小題,第37題的第(1)小題。

2、綜合題中的選擇題數量比往年明顯增多,不過幸虧題目不是太難,否則這些不定項選擇題會增加難度。

3、第35題似乎也屬于“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與選做題“環(huán)境保護”加在一起,有些過多的味道,換成考其他的調查,可能會更好些。

4、第36題本屬“旅游地理”的題目,但感覺上第(2)、(4)小題不像旅游地理的題目,當然,這樣其實也沒什么不好,只不過與預計有差別。

5、答案中如果寫上評分標準就更好。

總之,今年的廣東卷地理試題比較簡潔、明了,立足于考查學科的基礎知識、原理和規(guī)律,更突出了對學生地理理性邏輯思維和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查。思維能力的考查由淺入深,難度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反思這一學年來的地理教學,本人以為在今后的高三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如下幾個方面:

一.認真鉆研考綱

作為高三地理教師應認真學習地理教學新大綱和高考考試說明,分析對比考綱的變動情況,重點研究近兩年高考地理試題,把握高考命題走向,使高三地理復習有明確的導向。

二.立足課標,夯實雙基

近幾年高考地理試題的特點: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學科的知識主干、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維邏輯和知識運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實的基礎上的,沒有扎實、全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很難獲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輪復習階段,切不可盲目追求進度,要穩(wěn)扎穩(wěn)打,注重立足課標、夯實基礎,突出主干知識,重視圖表的判讀、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學科語言的運用,力求使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絡。并在此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和轉化,靈活運用基本知識去辨析和認識與人類生存或環(huán)境相關的具體問題。在第二輪復習階段,則要以專題復習的形式進行知識的重組,突出知識點的聯系和遷移,力求使學生在原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進行能力的提升。

三.重視圖表教學

圖表是地理學科的特殊語言,地理試題的信息往往來源于圖表,從地理圖表中正確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問題,是高考地理試題的一個重點。但地理圖像繁多、龐雜,在教學中教師應對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維能力、最能體現地理特色的地圖,如:等值線圖(等高線圖、等溫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壓線圖等)、日照圖、經緯網圖、(中國和世界)區(qū)域圖、地質構造圖等給予充分的重視,要指導考生進行圖文互換、變換角度,學會從圖表中提取對解題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從而提高考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達能力。當然,對地理圖表的分析、簡圖的繪制也應該成為考生經常性的練習。

四.優(yōu)化練習,提高練習的針對性

知識的鞏固,技能的熟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過適當而有效的練習才能實現。因此,及時收集各地的模擬試卷,根據考生的具體情況和高考的命題趨勢,精心選題、組合練習試卷,并對練習進行及時評講,規(guī)范專業(yè)術語,幫助學生總結解題規(guī)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既能使學生及時發(fā)現知識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五.適當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在高三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對近年來社會上發(fā)生的影響較大的事件以及長期以來關系到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大問題傾注較多的關注,要指導考生學會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原理以及正確的思維方法,加以思考和辨析。這樣既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又可以擴大考生的視野,但不宜過多過早地追逐熱點。

六.值得注意的幾點問題

1、后期的模擬題特別多,應該加強選題,不搞偏、難、怪的題目;

2、注重綜合訓練,注重融會貫通,加大對綜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3、注重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區(qū)域地理的融合,切不可孤立地去對待;

4、加強對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的培養(yǎng);

5、提高學生的閱卷速度,規(guī)范學生的II卷答題;

6、認真出好后期的每日一練題,并抓好學生的落實,全批全改,做好講評。

……地理教學反思2

在地理課堂中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

為了在地理教學中形成師生平等對話的良好學習氛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擺脫“主體”“主導”的所謂“教學范式”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口號已經困擾教育界多年。如果說當時(20世紀80年代)它的提出是為了強調學生作用而被人們所理解的話,那么到了今天仍有人沿用而不受到置疑的狀況就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一是該口號在邏輯上是混亂的,它把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混淆在一起,一會兒從角色方面去給學生定位,一會兒從功能方面去揭示教師的作用。如果我們從一個邏輯層面上去分而論之的話,與“主體”對應的是“客體”,與“主導”的對應的則是“輔導(非主導”,但實際上師生的角色與作用是這樣的嗎?正因為這樣,口號只能回避上述問題,采取“各取所需”“移花接木”的手法。二是該口號在教學策略實施上沒有多大意義,如果學生是主體的話,那么教師如何來主導,而相反如果教師在“主導”,學生又如何體現“主體”地位。其實,該口號在實行過程中,炫耀的只是表面上的先進理念(學生主體)的光輝,而實質上仍然是羞羞答答的“教師中心論”。我們不能絕對從主客體上分清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從教與學的任務的轉換上來看,“師生交互主體”論也許是正確的,而從教與學的密不可分性來看,“師生共為主體(學習共同體)”論也許是合理的。從“教師即課程”的觀點,教師能說不是主體嗎?否則師生的平等對話的關系怎么來建立呢?因此,我們反對再去沿用“主體”“主導”的口號,而在建立平等對話的學習共同體上真正做一些探索工作。

2、消弭居高臨下的體現教師權威的“教學語言”

教師的語言要親切、富有鼓勵性,態(tài)度要平等、民主,善于與學生共同探討。例如經常使用“我認為”“你們看呢”“讓我們共同”這類語言,不過于獎勵順從的行為,不過于斥責與常規(guī)不符的行為,準許學生與教師爭鳴,與教材爭鳴,鼓勵與培養(yǎng)標新立異精神,造成一種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氛圍。

3、突破過去壓抑學生天性的所謂“課堂紀律”

以往教師在講課時學生不能插嘴說話,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如今重新審視這一“紀律”,有必要改弦更張。一個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如果產生了想法并急于表達出來時,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芙o他們說話的機會呢?《文匯報》曾報道過上海市格致學校的地理教師允許學生在座位上大聲插嘴的做法,這是多么尊重學生的教學理念!他們類似的具體做法,都值得我們學習與仿效。

4、改變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所謂“教學規(guī)范”

例如,由過去的“教師一人備課”變?yōu)椤芭c學生共同備課”,由“教師唱主角”變?yōu)椤皩W生當教師”。在教師的點撥與誘導下,讓學生上課、讓學生自己組織討論,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的教學積極性。地理教學反思3

本課是初一地理《天氣與氣候》的開篇第一課。這部分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選擇從實際出發(fā),將生活中身邊的現象帶入課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練習時即將生活融入課堂

本節(jié)課,我以11月9日的初雪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說出雪后的種種變化和與平時生活的一些不同;在引導學生對當天的天氣情況進行描述,從而引出天氣的概念。

將天氣帶入課堂,讓學生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利的地理,對終身發(fā)展有利的地理。

2、明確教學目標,體現教學實效性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安排教學內容,在教室的啟發(fā)引導下,師生交談討論,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體驗來理解地理知識,從而完成本節(jié)課的預定教學目標。

3、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優(yōu)化課堂教學

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圖片、視頻和背景音樂的運用,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也能更加直觀地把教學中的抽象概念直觀化、具體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結經驗是為了學會教學,通過以上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增強自身業(yè)務技能,適應教學中時刻變化的新情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地理教學反思4

高中地理新教學大綱關于“人類的旅游活動”的知識要求,可以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旅游資源的概念、分類及其三大價值

“凡能激發(fā)旅游者的旅游動機,為旅游業(yè)所利用,并由此產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因素和條件,都稱為旅游資源”。所謂旅游動機,是指提供游覽、觀賞、知識、樂趣、度假、休養(yǎng)、探險、獵奇、考察研究等項目的旅游活動,能滿足人們某種心理上的需要。

旅游資源可分為:

(1)自然旅游資源,是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組合而成的自然景觀,屬于天然賦與的,如山水、生物、適宜的氣候等。

(2)人文旅游資源,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結晶,是民族風貌與特色的集中反映,如文化遺址、文物古跡、宗教圣地、民族風俗等。以上旅游資源都具有非凡(個性特色)、長存(永續(xù)利用)、多樣的特性。

旅游資源所以能激發(fā)人們的旅游動機,就在于它的價值和功能。

1.藝術觀賞價值

指客體(旅游資源)景象的藝術特征、地位及其意義。某地旅游景點構成要素多樣,主景、副景、襯景組合方式與格調和諧,季相變化有序,由此而形成的景觀內容;豐富多彩,對景象藝術產生極大的影響。觀賞時有三項內容值得注意:①地方色彩的濃郁程度,即個性的強弱程度,②歷史感的深淺,③藝術性的高低。據此確定旅游資源的藝術觀賞價值。

2.歷史文化價值

文物古跡的歷史意義是評價歷史文化價值的主要依據,年代愈久遠,文物愈稀少、愈珍貴,文化價值愈高。我國的趙州橋,外觀平平,但它是我國現存最古的石拱橋,故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有許多風景區(qū)的碑刻、楹聯、詩畫、匾額等,出自名家之手,作者知名度越高,愈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3.科學考察價值

指景物的某種研究功能,或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上的理論價值,黑龍江省的五大連池,作為我國最完整、最典型的“火山博物館”,在地質、地貌、水文、生態(tài)、泉水藥用等科學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義。秦始皇兵馬俑的發(fā)掘,被稱為“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世界第八奇跡”,它已成為研究歷史、雕塑、軍事、美術的科學園地。

二、三種類型旅游景觀組合美的觀賞價值

旅游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地區(qū)分布、景觀特征及其組合狀況在很大程上決定著旅游資源價值的高低,尤以對景觀要素和地域組合狀況的了解,有助于領略旅游資源的品位和特色,也有利于深層次地理解旅游資源的科學內涵和構景藝術。

1.景觀要素組合

通常把旅游景觀分為三種類型:

(1)自然風景型

指自然環(huán)境各要素構成的天然景觀。一是單要素自身排列的美,例如:號稱“五岳之首”的泰山,從岱宗坊起步,“登泰山,一步一層天”,懸崖怪石,越上越險,越險越奇,晴天群峰爭艷,陰天云海茫茫,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云海玉盤四大奇觀,泰山之雄偉,觀賞性和吸引力很強。而華山險、黃山奇、峨眉秀、青城幽、雁蕩怪、珠穆朗瑪高,同樣馳譽世界名山之中。另有風景水、風景動植物、風景氣候等都各有奇特的造景特點和功能。二是多要素之間的組合類,山水林草組成的自然界是自然美的源泉,所謂“山得水而活,水依山而幽”,風景名山雄、險、奇,顯示出令人心曠神怡的陽剛之態(tài);河湖、流泉、飛瀑的光、影、形、聲、色,體現了清秀飛舞的陰柔之美,山光水色,相映成趣,靜中有動,動中寓靜,構成一幅幅美妙絕倫的畫面,人游其間,若行畫中。杭州西湖就是以“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湖光山色而贏得“人間天堂”美稱的。又有“山得林則研,林因山而茂,山得洞而奇,洞賴山而育”的說法,“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也就是由于山青、水秀、石美、洞奇才得此美名的。

(2)人文風景型

人文旅游資源是人類活動創(chuàng)造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文風景之美,是由地域、民族、歷史、城鄉(xiāng)風光、社會風尚以及科學成就等因素共同產生的綜合效果。例如:昆明附近興建“民族村”,展現各個少數民族不同的民情風俗,吃、穿、住以及舞蹈、音樂、美術工藝等,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反映地域性、民族性的民族系列展品,對于異族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因為越是與原來所熟悉的環(huán)境區(qū)別大,越能滿足旅游者求異求新的好奇心理。又如,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同為皇家苑林,前者富麗堂皇,后者樸素淡雅各有鮮明的個性特色,風姿盡現,因而人文景觀的社會美、藝術美,就聽憑各人去領會了。

(3)綜合風景型

指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協調組合的美,構景要素越豐富,相互聯系越緊密,藝術價值越高,感染力吸引力也就越大。世界上著名旅游景點大都注重了這兩要素的綜合開發(fā)。清幽恬靜的山林景色;襯以素雅樸實或雄偉壯闊的奇特建筑,碑刻、匾聯、摩崖、詩詞點出風景特征,抒發(fā)人們對山水林木的親切感受;加以古代傳說、神奇故事渲染寺廟環(huán)境特有的虛幻飄逸氣氛,入境旅游,宛如進入“仙山瓊閣”的境界,流連忘返,樂在其中。

由上可知,最佳組合的風景區(qū),應該是旅游資源密度大(在一定地域上旅游資源集中的程度),觀賞景點相距甚近,多種類型的旅游資源協調配合,兼有觀賞、研究、實用價值的多種功能,共享程度高,這就是人們所向往的旅游區(qū)。

2.景觀地域組合

各種旅游資源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反映著一定的地理環(huán)境特征,世界各地旅游資源分布廣,空間組織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特征。

(1)點狀

在一個地區(qū)內,旅游資源密度大,個性特征明顯,具有獨特功能,當然該地風景知名度高,吸引力大。

(2)團狀

在鄰近的幾個地區(qū),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風景組成要素的差異性以及組合變化的多樣性,它們聯合組成不同景觀的綜合體,其旅游價值便成為復合值。例如:圍繞太湖的蘇州拙政園、網獅園、寒山寺、玄妙觀;無錫的太湖景色、黿頭渚、蠡園;宜興的三奇及紫沙陶器等,既給旅游者一路行程增添了游覽內容,又提高了它們各自的知名度。

(3)線狀

旅游景點呈線型、環(huán)閉型或馬蹄型旅游線排列,旅游者沿一定線路,欣賞較為分散、千變萬化又各具特色的景觀,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歇一歇,此也可稱謂組合良好的旅游線路。由西安沿東線:半坡村遺址(距今5000年以前母系氏族公社所在地)——臨潼驪山、華清池——秦陵——秦始皇兵馬俑,沿線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古文物,地上地下,看不勝看,美不勝收。“古”字在人的心目中回蕩盤旋。

看來,旅游價值的體現,一是與旅游資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廣西北海市位于南亞熱帶,一年春、夏、秋三季可以進行海水浴,比大連、北戴河開放時間長得多,顯然,旅游價值前者高于后者。二是旅游資源與旅游依托城市、旅游依托城市與客源市場之間的交通條件也會影響到“可進入性”的程度,交通便利,容易進得去、出得來、散得開,旅游資源容量(一定時間內容納最大游容量或旅游活動量)大。如果交通不便,景觀雖好,如晉陜之間的黃河壺口瀑布,可謂我國飛瀑之最,但“可進入性”差,資源價值也難能發(fā)揮。

三、旅游景點觀賞的三點要求和三項要領

旅游的主要內容是對景物的美學欣賞并了解其科學內涵,使旅游活動具有文化性、科學性、增智性、思想性和社會性,以利于旅游者獲得較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從觀賞要求來說:

1.作好觀賞準備

包括旅游知識上的準備,如旅游線路、旅游活動方式、旅游對象的熟悉;思想情感上的準備,旅游在心情上是愉快的,而在體力上要有勞逸如何結合的打算。

2.記住觀賞過程

旅游活動是一種身心都投入的審美活動,需經過感知階段——思維(或悟性)階段。當你進入桂林七星巖、蘆笛巖洞,首先感知的是一堆堆奇形怪狀、雜亂無章的石鐘乳,并不覺得美在那里,緊隨導游指向,請看這像不像是獅子頂球、那是不是金猴摘桃………說人像人,說物像物,千姿百態(tài),燦爛奪目的景點不斷地勾起了旅客的遐思聯想,使雜亂的景物變?yōu)椤叭嘶淖匀弧被颉白匀坏娜嘶?,呈現出新的內容、新的境界、新的意趣?;厥姿既?,洞中的藝術世界,淋漓盡致,宛如一個多樣統一的臺諧整體,無形中人的美感得到了升華。

多樣統一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因此要觀賞事物的形——大孝方園、高低、長短、曲直、正斜等是否整齊一律、對稱均衡、調和對比,以及是否符合黃金分割比例。也要看其質(質感美)——剛柔、粗細、強弱、潤燥、輕重等;還要看其勢——動靜、疾徐、進退、升沉、零散、抑揚、輕重等,這些對立因素統一在具體事物上面,就形成了和諧美,給人以教育、知識、啟發(fā)、樂趣和享受。

3.找準觀賞著眼點

欣賞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的著眼點應有所不同。

欣賞自然風光,從形象特征——雄、奇、險、秀、幽、曠6個字入手,例如:山岳是構成自然美的骨架,也是人們領略美學藝術的集結點,在觀賞時只有把高度與坡度結合,仰角愈大,才能有效地感知山岳的“雄”與“險”。也只有視野開闊、奔騰豪放,才能體現平原湖海的“曠達”,抓住這些構景要素的本質特點,便于科學地了解景觀自然美的特色。

欣賞人文景觀,先要投入思想情感,曉得該景物的知名度,再以情觀景,欣賞文物的古、特、雅,從而領略到建筑布局的結構美、色彩美、形態(tài)美;欣賞作品的藝術美、思想美;欣賞歷史遺跡的古樸美、奇特美;欣賞革命遺址的高尚美、情操美。情與景、意與境融為一體,潛移默化,使旅游者受到了教育。

旅游收獲大小,與能否把握觀賞要領有很大關系。

1.觀賞時機與觀賞狀態(tài)

有些景觀只在特定時間出現,如錢塘觀潮、洛陽牡丹、那達慕大會、潑水節(jié)等,只要屆時前往,可滿足觀賞要求,過時則不候;但有的如海市蜃樓、鐵樹開花、泰山觀日、峨眉佛光等,即使按時前往,也難以保證確有所獲,故只能巧遇,而不能必求。

景觀狀態(tài)決定著旅游者應采取靜態(tài)觀賞、動態(tài)觀賞、還是動靜結合觀賞,隨機而定,各有所得。即使在動態(tài)觀賞進行中,走到地勢險要處或空間形態(tài)轉換處也得要“停視”,領悟碑刻、題詠、摩崖對環(huán)境的畫龍點睛作用。

2.觀賞位置

旅游者與景點的距離、遠近,影響到透視深度、縱深層次、視野范圍的差別。

(1)近距離觀賞

宜于觀賞小體量景致、近景、主景、副景、特寫景,例如:池中觀魚、園中花卉、壁畫、佛像、噴泉等,看得真切,所謂“睹芳草能一眼看清”,就是近距離觀賞的好處。

(2)遠距離觀賞

宜于大體量景致,全景、遠景、襯景的觀賞,可收到“觀巨物能一覽而頸的效果。

(3)選擇適當位置觀賞

對于某些特定的景色,選擇適當位置,方能清晰地觀察到借景(招外景、山色、寺廟于園內)、框景(在門框、窗框、孔洞所限的范圍看外景)、障景(借假山、樹叢、亭閣擋住視線,以摒棄雜亂俗丑于園外)、配景(襯托主題的景色)以及對景、爽景等構圖藝術的巧妙處理手法,從中使人受到啟發(fā)。

3.觀賞視角

選好觀賞視角影響到觀察效果。

(1)正視(平視、平眺)

觀賞者面對主景,凝視景物特征,清晰可見;或視遠景,視線可以延伸到遠處,窺其全貌;或欣賞渾為一體的山水,足以展示其開闊坦蕩。

(2)側視(斜視)

為突出景物的某一特征,觀賞者與主景構成一定的角度,窺探其局部,形象逼真,精致奇巧。對強化主景有一定的作用。

(3)仰視

欣賞主景的高聳、險峻,遠望山巒起伏雄秀,激發(fā)人們攀登絕頂的情趣;或站在谷底,欣賞“一線天”狀的幽深峽谷,只有仰視方能覺察兩側巖壁象是刀削劍劈的峽景,雄偉壯觀。

(4)俯視

觀賞者站在制高點看全景,能見景物的縱深層次,站得高,看得遠,使觀賞者產生一覽眾山小,“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有時貯立亭臺樓閣之上,俯瞰江河湖海碧波驚濤的壯麗景色,給人以一種意境深遠、瀟灑自在的感受。

四、旅游活動的三大效益和三個消極作用

高中地理新教學大綱關于“旅游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的協調發(fā)展”中的知識要求,是從旅游活動的正負面效應提出的,就積極作用來說,有三大效益。

1.社會效益

指對社會進步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對人類增智長知、思想道德、精神需求的影響。因為旅游是一種文化現象,對于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國內與國外、上層與下層的諸多文化形態(tài)兼容并蓄,從這個意義上講,旅游能滿足人的精神需要,促進人的精神發(fā)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H·Maslow)的需要論,把人的需要(或精神發(fā)展過程)分為7個層次:

例如:生理需要,旅游是一種休閑活動,游覽、娛樂,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社交和尊重的需要,旅游是一種社會地域活動,是傳播人類文化、弘揚民族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與媒介,而國際旅游又是促進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相互尊重、彼此了解的紐帶。認知的需要,旅游是一種學習活動,遨游于廣闊的社會和自然界,擴大知識視野,有如“讀天下之大書”,增智長知、陶冶情操。審美的需要,旅游是一種審美活動,從靜態(tài)美到動態(tài)美,從自然美到社會美、藝術美,從觀察外在形式美到領會內在精神的美,培養(yǎng)人們的審美感知、審美欣賞、審美判斷能力和審美情趣。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人的高級心理需要,旅游恰好是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物質和精神享受的體現。

2.經濟效益

旅游活動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隨著經濟繁榮、人民收入增加,勞動時間縮短,旅游活動已成為人民大眾廣泛的一種社會地域活動,于是,旅游業(yè)也就由此應運而生。英國學者H·羅賓遜認為旅游業(yè)是一種“多元現象”,是現代化的、全方位的、綜合性的、多層次的、多功能的產業(yè),它要為旅游者提供綜合性服務,從而獲得很大的經濟效益。所以,當前許多國家都把發(fā)展旅游業(yè)作為獲取自由外匯、積累資金、創(chuàng)造財富、擴大就業(yè)機會、促進地區(qū)經濟繁榮和其他經濟部門共同發(fā)展的一個主導經濟部門。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1996年是世界旅游業(yè)蓬勃發(fā)展的一年,法國是世界接納游客最多的國家,美國是國際旅游收入最多的國家,旅游業(yè)發(fā)展速度最快的中國、中東也都上了一個新臺階。預計到2000年,旅游業(yè)將以每年4%增長率增長,旅游人數將達到7億人次,收入超過6000億美元,創(chuàng)造近1億個就業(yè)機會,由此表明:旅游業(yè)已成為世界上經久不衰和最富有活力的經濟部門。

3.環(huán)境效益

指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有利影響。合理開發(fā)利用并認真保護好風景區(qū)的山水林草動植物有利于生態(tài)系統的平衡與發(fā)展,并能改善環(huán)境質量;如果自然景觀配以人工景觀(如林中藏寺、山巔建塔),使原有特色更加突出,美化了環(huán)境;設立自然保護區(qū)、劃為重點保護文物,加強了管理,保護好文物古跡,以發(fā)揮旅游資源“常存”的特性,永續(xù)利用。

若從旅游活動的消極面來看,也可能出現三種弊端:

1.污染

任意排放三廢,導致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等環(huán)境問題的發(fā)生。任意修建不協調的建筑物,造成不應有的視覺污染。

2.破壞

一是盲目的生產活動對旅游環(huán)境質量的影響,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大興土木、炸山取石、砍伐森林,搶占風景區(qū)面積等,這是由于旅游環(huán)境意識薄弱而造成的。二是由于缺少社會公德,在旅游區(qū)內亂扔廢物、攀木折花、亂涂、亂寫、亂刻、亂畫、肆意踐踏文物、隨地吐痰等不文明的行為,影響了環(huán)境質量。三是超旅游資源容量,游人過多,足踏、呼吸、體溫也會對景區(qū)環(huán)境產生不良影響。

3.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美國人類學教授賽瑞娜在所著《文化人類學》一書中,敘述了旅游的積極作用后,又深刻地分析其消極作用的一面,“無計劃的旅游業(yè)以及受外界控制的旅游業(yè),可造成旅游點過分擁擠,加速鄉(xiāng)村都市化的進程、非旅游地區(qū)勞力缺乏以及犯罪暴力行為增加等弊端。也易盲目羨慕西方貨和西方生活方式和經濟的影響”。

如果旅游區(qū)搞不健康的黃色服務,還會影響社會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設。

五、旅游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的協調持續(xù)發(fā)展

旅游是美的享受,當然要在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活動。如果環(huán)境惡劣,旅游則無價值可言。根據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既要求合理開發(fā)利用旅游資源,也要保護好資源,使旅游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能協調持續(xù)發(fā)展,使旅游資源長存、永續(xù)利用,美化人類的生活。地理教學反思5

探究式教學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一系列多種形式的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yǎng)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它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而不是機械的記憶,同時強調學生通過參與探究問題的體驗,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使學生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華。高三復習階段的教學往往是教學改革難以觸動領域,在復習階段的教學中,教師習慣于以自己為核心,將自己對學科知識、技能的歸納總結細致地灌輸給學生。而學生也十分“樂于”接受這種“填鴨式”的灌輸。然而這樣的教學更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機械記憶,學生學會的也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技能。這種技能既適應不了信息量大、靈活多變的高考形勢,更談不上是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了?;谏鲜銮闆r,我嘗試在高三地理復習中開展探究式教學模式,具體通過如下圖四步驟來完成。

高考典型例題展示學生分析暴露問題

教師歸納總結規(guī)律教學反思教學相長

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既能夠有效地暴露學生在主干知識、重要知識點中的缺漏,讓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又通過規(guī)律總結,舉一反三,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地理綜合分析能力,提高學生運用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適應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的高考。具體做法如下:

(一)高考典型例題展示,引發(fā)求知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從疑問開始,因而通過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求知欲成為調動學生主動性的起點。作為教學過程起始環(huán)節(jié),問題的設計是十分關鍵的,而以近年來高考題型為案例設疑更能夠激發(fā)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為實現預定教學目標提供了可能。由于近年高考試題不講究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點的覆蓋面,而是采取專題化考查方式,要求學生對某個知識點有從不同側面、多角度分析和解決的能力,命題的切入口小,縱向挖掘深的特點,因此在進行小專題復習的時候將近年來高考有關這個知識點的題型集合起來統一訓練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分析影響工業(yè)布局因素的時候,就把20__年全國卷(1)高考36題和20__全國卷(2)36題展示出來,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二)學生分析,暴露問題

高考題型的設計讓學生思維活動就有了明確的目的性,他們就會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和方法,來分析、解決地理問題,這個過程也是暴露學生知識缺漏很好的方式。在具體的復習課堂中,暴露學生缺漏的方式也比較多樣,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1)個別提問:讓個別希望生起來回來問題,要求回答結論,得出結論的依據有哪些,比如題目中的材料,圖表信息,運用的地理原理等,通過對學生解題思路的分析,教師主要做好引導,分析優(yōu)劣。(2)小組討論:對于一些綜合題目,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允許同桌之間,上下桌之間進行討論。在小組討論時,每一位成員都需要提出自己解題過程中的方法或者出現的思維障礙,同時認真傾聽其他組員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將所有的觀點進行分析、歸納,得出比較全面的綜合性的'結論。這種合作學習方式,促進了同學之間的思想交流,學生獲得了相互取長補短的機會,也提高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合作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巡視,一方面確保紀律,另一方面?zhèn)€別小組,對于要討論的內容無從下手,白白的僵持著浪費時間,此時,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提示,幫助他們打開思路,深入到討論中來。

(三)教師歸納總結規(guī)律,案例遷移,舉一反三

針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發(fā)揮引導作用,因勢利導,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中,教師要善于關注學生,通過以點帶面,表揚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分析總結暴露出來的問題,尤其高考地理試題設計更加側重于地理信息的判斷、攝取、分析、應用能力的考查,這也要求老師要善于總結歸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地理基礎知識點缺漏,主要體現在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上;(2)地理規(guī)律、原理不會運用,沒有做到《考試大綱》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規(guī)律和原理,運用所學的地理及相關學科的知識和觀點,運用地理事實材料,簡明地推導或定性地說明地理規(guī)律和原理”;(3)不能有效地從題目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統計圖表信息,地圖信息。(4)地理特征、規(guī)律、成因描述不清楚。對于屬于審題思路的問題,教師要對高考題型設計,題目切入口的位置、方向,以及跟書本基礎知識點的聯系做出深入的分析,以高考題型為案例將這種解題思路進行拓展遷移,舉一反三;對于屬于地理知識運用能力不足的問題,教師要善于歸納總結

,將知識要素化,努力使學生答題做到“點多、面廣”以適應高考踩點給分的要求。比如教師可以將工業(yè)、農業(yè)、城市等的區(qū)位因素分析,地形特征描述,影響氣溫和降水因素類似的地理特征、規(guī)律,成因滲透到分析高考典型試題上,讓學生知道如何進行運用。探究式的課堂模式讓學生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機會,但教師千萬不能掉入到就題論題,講解練習當中去,一定要不斷地歸納總結地理規(guī)律,進行地理知識遷移,努力使學生對同個知識點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種角度考查不同知識點的題目都能夠做到得心應手。

(四)教學反思,教學相長

教學反思是整個教學實踐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課后教師可以自我反思,回憶下課堂教學設計是否存在紕漏,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師生互動是否和諧,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階段性地向希望生征詢課堂教學意見,包括學生對教學方式的接受情況和對重要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最終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

將探究式教學引入高三地理復習中,通過以問題為導向,尤其以高考題型為典型案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提高將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調整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這些不僅使學生能更好地應對靈活多變的高考,而且使學生提高其地理素養(yǎng),今后更好地應對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地理教學反思6

一、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

本節(jié)課的情感教育隱含在活動中,默化在細節(jié)里。從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情境,到為降低難度將問題分級分類;從活動前的溫馨提示到活動中錦囊妙計;從豐富多彩的資料選取到激勵有加的特色評價等等許多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飽含了教師對學生的殷殷期望,而這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一絲一毫的說教。

二、切實可行的活動設計

教師始終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點出發(fā),想方設法使抽象知識形象化。例如,在“探究發(fā)現”活動中,教師自制教具,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過程中,體驗科學發(fā)現的過程,感知科學論證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識圖”時,教師利用自制的“信息條”給學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測試”中,教師主要根據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將傳統的“知識反饋題”設計成“地質學家的潛質測試”,看似簡單的形式轉變,對學生來說,卻是最好的禮物。

點評

本節(jié)課從一個小小的島嶼開啟了孩子探索、發(fā)現之旅,一個忽隱忽現的幽靈島,讓孩子明白了滄海桑田的巨變?!半y道世界上真的有幽靈島嗎?”引發(fā)孩子好奇的導入,實驗的探究讓孩子們明確了海陸變遷的原因,虛擬實地的考察,如荷蘭的圍海造陸工程、喜瑪拉雅地區(qū)的發(fā)現、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發(fā)現給學生探究問題得出結論一個有力的支撐,讓學生在問題中、在情景中去發(fā)現、去分析、去綜合。在講述大陸漂移時,讓學生去動手、探究、發(fā)現;利用自制教具拼圖,讓孩子得出哪兩塊最有可能是一塊大陸,你是怎樣判斷的,層層遞進,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納,你會從那些方面進行嚴密的論證?”從動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得出大陸漂移說的全部內容,由此再導入板塊學說,讓學生慧眼讀圖,讓學生在圖中進行大膽發(fā)現,讓學生一一的判斷、分析、總結,從而得出了板塊學說的內容,將難點的知識化解為通俗易懂的內容。課堂中創(chuàng)新性的設問時時再現,如“板塊碰撞運動,地表會產生什么現象?”“板塊張裂運動地表會產生什么現象?”“幽靈島為什么會多次出現和消失呢?”“你有地質學家的潛質嗎?”教學做到圖文并茂,讓學生聽起來輕松、好奇,學生聽起來感知意猶未盡。

縱觀本節(jié)課,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師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在探究、發(fā)現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體會到地理課給他們帶來別樣的快樂。地理教學反思7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年級4個班的地理課。由于我是產假后才接手這些班級,所以對班級的認識還比較有限,僅管帶著小孩上課很辛苦,但我還是盡量擠出時間多方面了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實際,認真專研課程標準,結合備課組的教學計劃,積極完成了教學任務。具體總結如下:

學習新課程標準,以當前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在教學中進行目標的細化,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落實。即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或了解知識獲得的過程,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公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及愛國情感。

教學中,要視學生為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而不僅把學生當作一個知識的接受者培養(yǎng)。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生學會了學習,教學才變得有意義和有希望。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班級教學中,班級之間有差別,學生個體也有差異,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采用分層教學,以先帶后,承包互幫,展現學生個性風采,凸現團隊式學習,建立學習型小組。遵循進步就是優(yōu)秀的原則,突出過程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高一地理下冊課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教師很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案例。例如:當上《城市的交通運輸》一課時,我用湖州市區(qū)的交通圖代替課本中的香港交通圖來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布局原理。教學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方式不同教學效果當然就不一樣。因為當新的知識被賦予鮮活的背景時,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進一步有利于問題的形成,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

反思二: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為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師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chuàng)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fā)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三: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方向發(fā)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huán)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地理教學反思8

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傳統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努力創(chuàng)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著眼于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反思是教師以自我的職業(yè)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我在職業(yè)中所作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教師置身于整體的教育情景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及教育層面激發(fā)自我意識的覺醒,深究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反饋等,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經過本學期的教學實踐,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工作反思。

一、經驗總結

1.重視并且加強團體備課,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提高自我。

一支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院。僅有搞好大家共同提高、發(fā)展才能從整體提高年級教學質量。團體備課就是集眾人智慧采眾家之長,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它能夠集思廣益,將個人才智轉化為團體優(yōu)勢,共同提高教學質量,如果僅靠個人孤軍奮戰(zhàn)冥思苦想,有時會出現一些知識錯誤,經過團體備課,取長補短,能夠互相補充專業(yè)知識的不足,能明顯提高教學質量。是體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的一種好模式。團體備課促進教師間的團結協作,營造簡便愉快的工作環(huán)境。是最終高考取得成績的一個有力保證。

2.轉變自我的主角,讓學生“主導”課堂

新課程不僅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并且要求教師的主角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我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chuàng)設活躍的的教學氣氛,構成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簡便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來進取思維與探索。

3.欣賞學生、適時的贊揚學生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尤其要注意贊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fā)現。我們教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教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悲痛于教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4.注重培養(yǎng)學生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本事

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圖、照片、統計圖表、統計數據以及進行各種社會調查,課外觀察所得到的資料來進行分析、綜合、推理、確定,進而闡明和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本事,在教學中,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習本事:經過課堂設疑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本事;經過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發(fā)現需要解決的地理問題;經過組織學生閱讀課內外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本事;經過指導學生讀圖、填圖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用圖本事;經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相關地理概念、地理圖表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推理等綜合本事;經過地理課堂教具演示、多媒體演示及課題研究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觀察本事及運用地理理論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本事。

二、計劃安排

在下學期的教學工作中,經過探索和總結,我準備從如下幾方面做好:

1.重視基礎知識,加強遷移訓練

總體上說,高考命題原則是變知識立意為本事立意,僅有扎實地抓好基礎,才能構建起本事的“殿堂”。高考的導向是“用”知識,而不是“記”知識,它要考查出考生今后的學習潛能,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更要培養(yǎng)他們運用地理知識的本事。高考試題無論怎樣變化,都是地理基礎知識的不一樣演繹和遷移,即使是綜合試題也是在基礎之上的綜合。所以要準確理解每個地理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原理,以及對地理知識細化和整體性的把握。同時還要對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遷移和轉化,會運用基礎知識去分析、認識一些具體的地理問題。并在掌握學科最基本的知識,本事和方法的基礎上,養(yǎng)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

2.精心挑選資料多種資料編制學教稿、小卷子。

3.向課堂40分鐘要效益,對課堂教學起點的要求是:80%的學生理解當堂課90%的教學資料。

對于課上10%的沒能理解的資料,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整理消化解決,對于10%不能較好地理解教學資料的同學,我主要是利用課余時間經過個別輔導加以解決。并要求學生及時回顧、循環(huán)復習、經常反思、做好總結。

4.注重試題評講的效益。

上好講評課,首先是要講出解題思路,對于同一類型的題目,要構成較為規(guī)范的信息獲取、分析歸納的方法;其次是要讓大部分學生感覺到這道題的考查的本事目標是什么,不要僅僅就考點和知識點做思考;第三是要分析學生的“致錯因子”,有針對性的提出復習堵漏方法。

5.加強動手本事培養(yǎng),讓學生整理課堂筆記,動手動腦,課后整合、添加知識點。

充分利用積累本,不僅僅整理出答案,還要分析出思維的誤區(qū),這樣既加深了印象又提高了本事。比如日照圖、地球繞日公轉示意圖、氣候分布模式圖、自然帶分布模式圖、洋流模式圖,中國行政區(qū)劃、我國河流與湖泊、我國主要鐵路交通運輸網、我國地形分布等我都要求學生能填圖能畫圖,并要求歸納重要圖表的規(guī)律。

6.加強地理基本技能的日常訓練。

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圖文轉換、文圖轉換本事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動手畫圖的本事,在練習和考試講評中,引導學生從平時開始重視答題規(guī)范,從平時開始訓練合理規(guī)范答題,用地理語言表述答案。地理教學反思9

本節(jié)講四個問題:

一、地球的公轉,

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三、晝夜長短的變化,

四、四季的更替。

第一個問題,地球公轉的概況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軌道等比較簡單,可以先安排學生自行閱讀課本,然后作一簡介即可;而黃赤交角以及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比較難,需要動一動腦筋。在教學中,黃赤交角我是這么講的:首先用讓學生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運動,并讓其他學生觀察,最后由學生共同得出結論:

1、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

2、地球運動的時候,地軸的空間指向是不變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轉軌道平面(暫不交待這是黃道平面),得出黃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結論,然后再交待黃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黃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導學生讀圖1-3-3,進一步認識這些概念。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是另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認識太陽直射點。先是用手電照的辦法來觀察,但效果交不好,后來的兩個班換了辦法:將一張硬紙板剪出一個半圓形,畫出太陽光線上,套在地球儀上,讓學生來觀察太陽直射點(我覺得后一個辦法更好一些)。此時并不交待太陽直射點的概念,而是稱之為太陽垂直照射的點,這樣便于學生觀察和理解,然后再來交待太陽直射點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陽直射點清楚了以后,再來觀察黃赤平面重合情況下太陽直射點的變化,這一點很重要,這樣有利于后面學生理解黃赤交角才是導致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來演示存在黃赤交角的情況下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在這一輪的地理教學中,我發(fā)現用三角尺來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個問題,今年的教學似乎沒有好的心得,基本還是老套路老辦法,略去。

第三個問題,本輪教學中,我首先板圖(包括俯視圖和側視圖)介紹晝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晝長、夜長的計算,然后指導學生分別讀圖1-3-9的三幅圖,分別讀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極圈以內某緯線晝弧和夜弧或晝長、夜長,認識以上緯線的晝夜長短狀況,從而得出結論:赤道終年晝夜等長,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最后引導學生歸納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和季節(jié)變化。

第四個問題,也沒有好心得,故同樣略去。地理教學反思10

期中過后進行了試卷分析,我和我的學生感受多多。

素質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點,指出了教育的終點,規(guī)定了教育的內容,確認了教育的整體性,是當今深入開展教育整體改革的必然歸屬。中小學生的素質應該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科學素質、道德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和交往素質等。其中的科學素質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必要的知識,技能結構,一定的智能基礎,積極的創(chuàng)造精神(能力)等。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我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原則,教是為了不教,教會科學知識不如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素養(yǎng)的形成我從培養(yǎng)興趣開始。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穩(wěn)定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象力更加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得到加強,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說:“當學習充滿樂趣時,才更為有效”,“興趣是一種魔力,它可以創(chuàng)造出人間奇跡來(愛因斯坦語)”,“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由于我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入手,幾年來收到了一些效果,我教過的歷屆學生都很愛上地理課。在有了興趣的基礎上,我還時時用問題做引導,使學生的思維常常處在興奮的狀態(tài)。

我還對興趣教學前后學生的注意力的變化做過一個抽樣調查:缺乏興趣的教學學生在課上的注意力分為四個層次:當時在班上各方面屬于中上等的同學在班級中占43%,他們一節(jié)課有效的注意為40分鐘;中等生占45%,他們的一節(jié)課的有效注意力為30分鐘,中等以下的同學占10%,他們一節(jié)課的有效注意力為20分鐘左右;那2%屬于“活躍”分子,他們在一節(jié)課的有效注意力只有15分鐘。實行了興趣教學以后,中上等以上的同學注意力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原來占10%的中等同學一節(jié)課的有效注意力提高了一倍;那2%屬于“活躍”分子的有效注意力提高的最明顯,提高了25分鐘。

同學們學習地理的興趣非常高,再加上我經常性的表揚,產生興趣的效果很好,他們還能互相之間解決問題,例如:在講長江、黃河時關于干流、支流、和流域這些概念時,有的同學這三個概念鬧不清,當時有一個男同學主動站到講臺前,用他的肢體動作和幾句再簡單不過的話解決了問題:他站在了講臺上向兩側平伸胳膊,一邊解釋:“從我的頭到腳就相當于河流的主干,我的兩條胳膊就代表了支流,我胳膊能觸及到的地方那就是流域?!北凰麅然说闹R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同學們帶著高昂的興趣迎接了期中考試。學習地理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而且也只有通過應用地理知識,才能體會到地理知識的正確性與重要性。因為,這些知識對學生來說,大多是未經實踐驗證的知識。在應用地理知識的過程中,還能加深理解,并鞏固、擴展知識,形成多種技能。也只有在應用地理知識中,才能真實地驗證學生是否已真正掌握了知識。考試后我進行了試卷分析,然后后將試卷發(fā)到學生手中,雖然我們班的成績年級第一,但我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這次考試你們有什么遺憾嗎?情況種種,其中一道題有45%的同學同時舉手,遺憾都出在同一個問題上:綜合題。

地理學科由于它一定的難記性,為聰明學生所不以為然;又由于它的綜合性,為中下學生所畏難。這道題問題集中出現在平時各方面屬于中等層次的同學身上,他們表格內的內容填充的完全正確,而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質,沒有把問題理解完整,把本來會的知識而給忽略了,沒有填圖。這部分同學再次重申:“不是不會,是遺漏”。白失掉了應得的分數,他們感到非常的遺憾和內疚。也是由于我對于學生審題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造成的。

反思后我有所得:

審題失誤在地理解題中是比較常見的。有的學生雖然具備答好題目的知識基礎,但由于不會審題,結果仍然答錯,或不切題、不規(guī)范乃至漏題。審題不清主要表現在問域不明和已知條件不明確兩個方面。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完成各種類型的練習,如回答問題、畫地形圖、分析圖表、“預報”天氣過程等等,這類練習必須緊密結合教學任務進行;另一種是解決實際問題,如在野外考察中對某一問題的探索,解決小范圍環(huán)境問題等。雖然應用地理知識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在應用地理知識時,學生的心理過程是相同的。

它是由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的:

1。明察問題

明察問題就是發(fā)現問題,明確問題的內容與目的,了解解決問題的條件。這是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首要條件。例如,學生解答問題,必須弄清題意,明確問題問什么,提出什么要求等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審題過程,而在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生必須學會發(fā)現問題,明確該問題要解決什么,需要哪些條件等。

明察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通常被學生所忽視,這往往是學生在應用地理知識時出現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明察問題是學生的一種智力活動,它包括學生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以審題為例,首先要有正確的感知過程,即看題,在此基礎上,通過思維過程理解題意,進一步分析題目所給概念的關系,明確題目要求,并且還要有一段時間的記憶過程。首先就要閱讀全題,弄清題意,了解問題問什么或要求什么。因此,實踐使我深深的體會到,對學生進行分析問題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而且也有利于學生智力的提高。

2。重視知識

所謂重視知識,就是為解決問題回憶有關知識,選擇有用知識的過程。在學生明察問題之后,已了解了問題的性質,就必須應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識去解決這一問題。因此,需要回憶自己已有的有關知識,并盡快選擇出最有用的知識,從而為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重視知識也是復雜的心理過程,這不僅需要記憶,而且還要對已有知識進行比較、分析。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地理知識本身的特點,往往使學生出現某些弱點,而不易重現已學過的知識,甚至重現錯誤的或帶干擾性的知識等。例如:地理知識中機械記憶的知識多,就增加了重現知識的困難,常表現在對某些問題的內容與要求十分明確,但無法回答。另外,地理概念復雜多樣,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也容易造成重現錯誤或出現干擾性知識的現象。

為了解決問題時善于重現知識,就需要加強鞏固知識的教學,對知識有良好的記憶,同時要不斷地加強知識系統化,了解知識間的聯系,這些都有助于重現知識。此外,在教學中經常介紹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事例,也有助于學生重視知識。

3。知識的遷移

知識的遷移是指在先前的學習情境下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到新的學習情境中,掌握新知識或解決新問題等活動中去的過程。只有把學到的地理知識,用在學習新知識或解決新的問題中,并起到效果,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加強推理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經過期中考試我們各自有所思,有所獲,我們師生達成共識,期末考試見。我們看中的不是分數:讓我們的知識和能力再一次接受考驗!地理教學反思11

回顧本節(jié)課的內容,本人覺得有幾個亮點:

1、導入有特色。

用多媒體播放歌曲《歌唱祖國》,同時展示我國各大地形區(qū)和河流圖片來創(chuàng)設情境,激昂的旋律,壯麗的景色,會平息學生一切雜念,會讓學生激動,也會讓學生對我國地勢地形增加了解,心中已叢生萬般自豪!

2、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觀察、探索、發(fā)現規(guī)律。

地勢特點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可以直觀地從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得出“西高東低”的特點,但不容易形成“階梯狀”分布的認識。因此讓學生觀察分析“中國地形圖”,和沿32°N線中國地勢剖面圖,并請兩名同學到前面在黑板上畫示意圖,通過我一步一步教學引導,特別是學生探究性活動----繪圖,直觀地把這一特點展示在紙上(或黑板上),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比學生就直接地從書本得到結論,效果要好得多。從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讀圖和分析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等各類地圖的能力。

不足之處:

1、教師本身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性和準確性有待提高。

2、課堂設計還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勢對交通的影響時,如能播放船舶如何經過階梯交界處的視頻資料,效果會更好,直觀、有助于學生理解。地理教學反思12

臨近中考,很多同學思想出現一些問題,有的同學感覺自己已經勝券在握,放松了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影響了自己的成績進一步提高;相反有些同學感覺中考無望,已經有想放棄的意思,破罐破摔。這兩種思想都會影響中考的正常發(fā)揮,所以在最后的幾周時間里,要做好這些同學的思想工作。

要給前一種同學潑點冷水,讓他們明白驕兵必敗的道理。中考是證明他們自身價值的機會,只有扎扎實實地專注于復習,在最后的關頭再努一把力,才能保證他們中考中將自身價值體現到最大。而后一種同學也要做思想工作,其實有些同學并不是所有的科目都很差,只是個別科目相對相差,甚至有些同學還有一兩科優(yōu)勢科目,所以要以此為契機,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yǎng),每個人掌握知識的程度不一樣,只要能夠踏實復習,中考就不要計較什么結果。

在設計練習題上,不要漫無目的的做一些高難度練習,那樣只會讓更多的同學失去信心,得不償失,而應該再次回顧三年來所學的基礎知識,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多設計一些小活動,喚醒同學們對于基礎知識的記憶,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地理教學反思13

本節(jié)課重視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為單位,通過教師的“導學”,要求學生按照探究的規(guī)律,獲得探究結論,實現了學生間智慧的共享;通過學習資源的補充,學生緊密的聯系生活,讓學生學習身邊有用的地理;要求學生通過圖表獲取地理信息,凸顯地理學科特色;形成知識的鏈接,體現了教師建構知識系統的思想。

教過這一節(jié)課后我的感想也很多,課程改革中的學生在變,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更要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互學”,難點和疑點教師進行“導學”。新的課程需要教師在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加強文化修養(yǎng),除了本專業(yè)扎實的知識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敏捷的思維,較強的應變能力,善于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因勢利導,使其燃燒發(fā)光,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地思考我們的教學,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生發(fā)展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聯系實際安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給學生創(chuàng)造多說,多練,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他們積極“互學”,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增強社會生存能力。這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終身發(fā)展為本”,“改變學生地理學習方式”的新課改理念。

通過這次備課、上課的前后比較,我認識到課前備課固然重要,課后備課(回頭看)更利于教師的教后反思,及時反饋教學實踐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從反思中感悟,實踐中出真知。地理教學反思14

一、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豐富了教學資源,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

作為一門自然學科,中學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牽涉到方方面面,都是以一定空間分布作為基礎的。教學中牽涉到某個地理事實、地點或者地區(qū),無論其大小,應該在落實在地理空間上,也就是地圖中。通過地圖,判斷其地理位置的特點、周圍的環(huán)境及其相互影響。中學地理學科還具有通過地圖、地球儀、虛擬地球、地理信息系統等表現出來的“空間性”,所以學生感覺得很難。地理教學需要海量的各類資源,用以給予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若僅僅依靠課本和教師的空洞講解,學生的感知是枯燥和單一的。課堂上由于缺乏必要生動的輔助資源,教師的課堂通常是滿堂灌,把課本說完了事。久而久之,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就會喪失,一門本來很精彩的學科卻變成了最難學的科目,從本校前幾年調考的情況來看,學生的合格率僅為40%,優(yōu)秀人數更是不足10%,廣大地理教師也很困擾。信息技術特別是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實施以來,給廣大師生的課堂帶來了福音,通過電腦,資源豐富了,形式多樣了,利用聲音、光影,學生能夠很直觀地看到世界各地的景觀;通過動畫演示,對于經緯線的原理、各種地形、氣候的成因就有了生動形象的掌握,學生的印象也很深刻。記得在上《地球與地球儀》這課時,筆者給學生展示了GgleEarth,課堂驚呼了,學生一下子就搞清楚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經緯網、海陸分布,完成了課時計劃,直到下課,學生還不讓走。這若是在以前,可能需要三四課時的教師個人表演,空洞描述,學生的掌握情況也不是很好。通過現代教育手段,直觀展示,課堂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立體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也讓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得到激發(fā)。

在教學中,個體差異是普遍存在的,每一個學生在學習期望、發(fā)展?jié)摿?、學習風格、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水平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點和要求。傳統的教學方式,數十名學生面對同一個老師,聽同樣的課、看同樣的書、做同樣的題。這種教學在滿足了學習基本需要的同時,必然抹殺了學生個體的發(fā)展。每個學生的學習都是不充分的。地理同時也是一門探索學科,課堂的延展性也很強。由于資源豐富,能夠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通過自己上網,查找相關資源,選擇資源強化訓練或是拓展提高,有效解決了傳統課堂上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吃不飽、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吃不了的現狀,這也體現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能夠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二、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促進了農村中學地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標志的信息技術革命,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地理教學與多媒體網絡的友好結合,也在改變著地理教師的工作方式。在實踐中,若把傳統與現代的教學方式進行對比,不難看出:過去,地理教師備課總要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F在,備課除了教材以外,還要花大量時間上網查找各種資料、制作;過去地理教師上課,憑的是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一張圖,充當演員或導演。而現在的地理教師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獲得信息的能力,充當學生的協作者和合作伙伴。地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和進行指導。地理教師的行為將由單一的演示講解,變?yōu)檠菔局v解、指導、引導、激勵、組織等。

在農村中,學地理是個薄弱學科,沒有專任教師,很多是由其它主要學科的教師兼任的,而由于地理教學專業(yè)性強,地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亟待提高。一方面苦于沒有專業(yè)的培訓,另一方面又由于是兼任,時間不允許教師潛下心來去做專業(yè)的研究。信息技術特別是遠程教育工程給地理教師相關學科素養(yǎng)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地理教師通過專題站、遠程學科培訓,邊教邊學,不斷加強自我素質的提高,以適應新環(huán)境下的地理教學,一批半路出家的地理教師也迅速成長起來了。

三、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整合要避免走向幾個誤區(qū)

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讓課堂更充滿生機,教師更省事,學生學習也很輕松,但是對于信息技術與地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