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質發(fā)展簡史1.地質知識積累和地質學的芽時期(遠古~)巖石和礦物知識的積累對地質作用的認識對地球的啟蒙認識中世紀的地質學2.地質學的奠基時期(1750)地質哲學思想的初步發(fā)展對化石和地層的認識巖石學、礦物學和礦床學的發(fā)展3.地質學的形成時期(1840)地質考察旅行的興起水成論和火成論地質學體系的形成災變論和均變論4.地質學的發(fā)展時期(1910)地層學和古生物學巖石學、礦物學和礦床學動力地質學地槽地臺學說和全球地質構造的理論綜合5.20世紀地質學的發(fā)展1910~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發(fā)展
)大陸漂移說地質學的新階段及板塊構造學說地質學發(fā)展史是人類在生產和探索地球奧秘的過程中識地球的組成和結構球及其生物界演變的規(guī)律別是地殼和巖石圈運動規(guī)律為人類合理開發(fā)、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保護環(huán)境服務的歷史。人們對地球的認識源遠流長曲折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始樸素的地質知識逐漸形成了地質科學的知識體系據地質知識發(fā)展的程度參照其社會文化背景將地質學發(fā)展史劃分為個時期地質知識積累和地質學萌芽時期遠古~1450)以認識的直觀和解釋的猜測性為主要特征。②地質學奠基時期~,其特征是隨著自然科學的誕生,地質知識趨向系統(tǒng)化。對地質現(xiàn)象試作理性解釋,并逐步建立了觀察和推理方法。地質學形成時期(~1840地質知識得到較全面的概括和總結方面將地質作用、過程和結果聯(lián)系起來加以思考,給予解釋。地質思想、理論和學說十分活躍,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質學體系④地質學發(fā)展時期(1840,其特征是地質知識和理論的發(fā)展了綜合分析方法了全球性地質發(fā)展史的認識。⑤20紀的地質學(1910
),這一時期特點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新的地質學說質學理論不斷涌現(xiàn)質學分支學科之間日益相互滲透質學與地球科學的其他學科相互溝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質學體系。1.地質知識積累和地質學的芽時期(遠古~)遠古時代人類通過石器的采集和制作,逐步了解了巖石、礦物的某些性質。在經受地震山水的災害并與之斗爭的過程中步認識了大自然中的地質現(xiàn)象和過程一時期們對地球和地質現(xiàn)象的認識是直觀的釋是猜測的、思辨的,體現(xiàn)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巖石和礦物知識的積累最初,古代人類利用巖礦的物理性質,如硬度、解理等制造石器。中國的藍田人所用石器大都由硬度較大的石英質礦物和巖石制成石器晚期現(xiàn)于山頂洞文化時的鉆孔石質飾物明人類對巖石物的相對硬度有了一定認識。新石器時期,人類已利用天然寶石類礦物,如瑪瑙,葉蠟石等作飾品。器的燒制仰韶期的彩山期的黑明幾千年前人類對粘土的性質又有了一定認識國青銅器鼎盛時期所用的銅礦石主要是自然銅和孔雀石。中國古代用鐵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戰(zhàn)國時期,中國步入鐵器時代。中國早期地學典籍記載了許多巖石和礦物知識山海經將礦物分為金土類,并記述了各自的色澤、特征、產地。約于戰(zhàn)國成書的《禹貢》記述了多種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豆軘?shù)》篇中“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論述了金屬礦產的共生關系。漢以來們開始開發(fā)和利用石油然氣和鹽漢班公元3292在《漢書·理志》提到上郡高奴縣“有洧水,可”。,即燃字。這是中國最早關于石油的記載國石油開發(fā)最早的是延長油田石油”一詞首見于北宋括所著《夢溪筆談》。天然氣井在古代稱為火井。首見于《漢書》的鴻門火井位于現(xiàn)在神木縣。華的《博物志》以及西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都記載了有關天然氣的資料。世界其他民族在早期也積累了豐富的巖礦知識。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是最早的有關巖礦的專門著作。他描述了多種礦物,將巖石分為石質和粘土兩大類,論述了顏色、硬度、結構,可燃性、可溶性等物理性質。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在《氣象學》中討論了礦物成因。他認為地球部的干、熱的煙氣和濕冷的水氣相互作用產生各種各樣的礦物。對地質作用的認識人類在同自然災害的斗爭中獲得地質作用知識度的吠陀經臘的奧非厄斯圣詩、中國的大禹治水傳說都表明人類早就認識到流水具有重要的地質作用。中國古代有豐富的地震記錄?!吨駮o年》記載的多年前的地震是現(xiàn)知世界最早的地震記錄衡發(fā)明制造了世界第一臺地震──候風地動儀火山地質作用的觀察和描述初多在火山活動頻繁的地中海等地區(qū)羅馬的斯特拉波提出火山是地球部爆發(fā)力施放的安全閥大利的普林尼為研究火山而獻身,為世人留下寶貴的文獻。中國古代有關海陸變遷的描述最早見于晉代洪所仙傳東海三為桑田”詩經·雅·月之交》描述“岸為谷、深谷為”的地殼變動的現(xiàn)象。古希臘人從遠離海洋的高山發(fā)現(xiàn)海生貝殼等現(xiàn)象海陸變遷的觀點色諾芬尼提出石是海生動物被大水挾加泥沙沖到陸地而形成里士多德認為“地和海洋的分布不是永恒的”,海陸變遷是“按一定規(guī)律在一定時期發(fā)生的對地球的啟蒙認識古代學者一般持有整體地球觀重視萬物本原的探討中國有陰陽說”和“五行說”“陽說”于公元前11紀的《周易》“五行說”最早見于文字的是尚書·。五行中的金”概括了金、銀、銅、鐵等金屬的共同性質而抽象出來的臘的泰勒斯認為自然界的根本元素是水克西曼德提出水火四種元素是組成萬物之本的原子論學派用原子的旋渦運動來解釋地球的形成。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地球、天體、宇宙都呈球形。亞里士多德則從對月食的觀察及星辰高度向北增加的現(xiàn)象予球形觀以經驗證明希臘人逐步形成了地球中心思想利斯塔克提出地球每年沿圓周軌道繞日一周的日心說,但由于歐多索克斯、亞里士多德和C.勒密等人的影響,地心說成為千年之久的正統(tǒng)學說國古代有蓋天說天說夜說種對地球觀有影響的假說。渾天說在漢代得到很大發(fā)展。東漢衡制造了渾天儀,所著《渾天儀圖注》是渾天說的代表作。中世紀的地質學歐洲在漫長的中世紀時期,由于的禁錮,科學發(fā)展緩慢。但在的中國和阿拉伯則有較大的進步學者阿維森納和比魯尼認識到巖層中的化石是海陸變遷的證據,化石的形成要經歷很長時間。阿拉伯人對于侵蝕、搬運、堆積等地質作用也多有記述。這一時期國對于化石和地層的形成有許多科學的認識代顏真卿代括都把山崖中的螺蚌殼視為滄海桑田變化的見證括在《夢溪筆談》中,對“蛇蜃”、“筍”“螺蚌殼”動、植物化石作了較為正確的解釋。宋代朱熹明確指出,巖石“即舊日之土”化石螺蚌殼“即水中之物”,他認為由于地殼變動“者變而為高,柔者變而為剛”,對地層和化石形成給予了科學的解釋。在杜綰所著的《云林石譜》中,除記述了魚化石、石燕外,還提出化石久土凝”而成的論斷。他還“熱相激”巖爆石飛的道理,科學地解釋“燕遇雨則飛”的風化剝落現(xiàn)象。2.地質學的奠基時期(1750)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代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是自然科學脫離神學走上獨立的開端世紀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人們要重新認識自然,重新研究地球,并給予地球歷史以理性的解釋。這一切都為地質科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地質哲學思想的初步發(fā)展科學地質學的建立須沖破神學的束縛球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是物質世界自然發(fā)展的結果。法國的R.卡爾(1644曾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體是由以旋轉運動為固有性質的原始粒子組成始粒子的這種旋渦運動使太陽系生成1749,法國的G.-L.L.C.de布豐提出地球起源于太陽和彗星碰撞的災變說。1779布豐用冷卻灼熱鐵球所需時間來推算地球的年齡,這個年齡的比圣經上所提的大10倍布豐還明確地將上帝創(chuàng)世的7改為地球史上的個“”,全面地描述了地球自然發(fā)展歷史。其后,德國的I.康德和法國的P.S.H.de拉普拉斯先后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云假說括地球在的整個太陽系是逐漸冷凝生成的。對化石和地層的認識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達奇將貝類化石和現(xiàn)代貝類進行比較,得出化石是過去生物的遺體的正確結論。在其《筆記》一書的地球和海一章中,反復論述了是地殼運動把含有生物化石的巖層抬升到高處似觀點的還有弗拉卡斯托羅F.隆納區(qū)分了化石的保存類型,并將化石分為陸生、海生兩大類。在持化石生物成因觀點的學者中,不少人將化石與諾亞洪水聯(lián)系起來。英國的J.伍德沃德地球自然歷史初探出全球性洪水造成大部分生物死亡,化石就是它們的遺體。世紀人們普遍接受伍德沃德的洪積說觀點。對地球自然歷史,特別是對地層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另一位學者是丹麥的N.泰諾。在《天然固體中的堅質體(1669)文中,他論述了地層、山脈的形成過程,并提出了地層學的重要原理:①疊置律,地層未經變動時則上新下老;②原始連續(xù)律,地層未經變動時則呈橫向連續(xù)延伸并逐漸尖滅;原始水平律,地層未經變動時則呈水平產狀。英國學者R.克提出用化石來記述自然史。通過對龜石等化石的研究論證了這種化石產地曾處于溫暖氣候條件下而推斷英國曾位于赤道地帶附近,提出地軸位置可能曾經發(fā)生過變動的科學假設。巖石學、礦物學和礦床學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加了對地下資源的需求促使人們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巖礦知識。16紀初,萊奧納爾都斯的《石志》論述了礦物多種。德國的阿格里科拉于1556發(fā)表《論金屬》一書,敘述了有用礦物、礦脈、礦石的生成過程。1546,在討論礦床成因理論中,他闡述了側分泌成礦思想。在礦物學方面以物理性質為根據礦物進行了分類為完整地記載了當時已知的礦物。阿格里科拉的礦物學和礦床學理論,在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北宋唐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載許多可作藥物的礦物代醫(yī)學家時珍1578年寫成的《本草綱目》,記載的礦物種類較前增加很多,并且更加系統(tǒng)、精確在《本草綱目》中敘及的礦物、巖石、化石多種,按水部、土部、金石部分類,又將金石部細分為金類、玉類、石類、鹵石類等。3.地質學的形成時期(1840)從18紀下半葉到世紀上半葉命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國大革命以啟蒙運動為先導矛頭指向封建主義啟蒙思想影響下歐洲科學考察和旅行探險盛行學研究從對地球的思辨性研究轉變?yōu)橐砸巴庥^察分析為主,地殼成為直接觀察研究的對象。具有近代意義地質學)一詞是由瑞士學者J.A.呂克于1793提出的。他認為,首要的是把地質學從博物學中分出來,地質學要把地球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與其原因結合起來研究。地質考察旅行的興起人們對自然界的探索,需要進行實地考察。在中國首開先河的是16紀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他詳細考察了中國西南廣大巖溶地區(qū)的多個巖溶洞穴,并對鐘乳石、石筍等成因做了較為科學的解釋。歐洲的地學野外考察開始于18世紀下半葉是地質研究方法的一大進步外的研究使人們注意到廣區(qū)地形與構造的關系正開始解釋區(qū)域地質的歷史一時期名的地質旅行家有法國的.塔爾和N.馬雷、英國的R.J.切爾、瑞士的索敘爾、德國的曼和P.S.拉斯等。蓋塔爾對火山地質、礦物分布以及化石、地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繪制的法國巖礦圖是世界第一幅表示礦產資源石組成的地圖而被譽為“地質調查之父切爾對地表巖層帶狀分布的原因作了合理的說明出是原始水平巖層褶皺后部遭受剝蝕夷平的結果馬雷對法國大利火山地質作了長期考察表了許多有關火山地質的專著得出玄武巖是火成巖的結論敘爾是系統(tǒng)考察阿爾卑斯山脈的第一位地質學家對巖層的構造、巖石成因和化石做了多方面的觀察,發(fā)表了《阿爾卑斯旅行》(17791796來阿爾卑斯構造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拉斯曾率隊到俄國東部地區(qū)進行為期年的考察探險對俄國南部拉爾以及中亞阿爾泰山地區(qū)進行了考察。他在《山脈構造的討論一書中,將山脈構造劃分為山脈的原生帶質帶和山脈的堆積帶3分山脈的中央到外側,巖層年代逐漸變新,傾角愈來愈緩。水成論和火成論關于巖石以及巖層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論戰(zhàn)是世紀后期到紀初期的重要事件,在地質學發(fā)展史上影響深遠。德國的A.G.爾納是水成論的主要代表。他長期任教于弗萊堡礦業(yè)學院,建立了水成學派。他的《巖層的簡明分類和描述》(1787是水成論觀點的代表作。他將薩克遜地區(qū)地層分為原生巖、過渡巖、層狀巖、沖積巖和火山巖,并相信這一層序在全球普遍適用。他提出結晶巖,如花崗巖,是原始大洋化學沉淀結晶產物,玄武巖也是沉積形成的。原始大洋退卻后,即形成灰?guī)r,同時生物開始出現(xiàn)?;鹕絿姲l(fā)是地下煤層燃燒所致。水成論所論述的不只是巖石成因,更重要的是對地層層序和地質歷史所作的解釋。英國的J.頓1795發(fā)表了他的經典著作《地球的理論,證據和說明》。赫頓認為結晶巖是地下深處熔融物質上升到地表結晶后形成的石是海底沉積物受上部壓力和地心熱力作用結成巖后抬升成陸地頓還發(fā)現(xiàn)了泥盆系老紅砂巖與其下志留系的不整合接觸論地球歷史上曾有多次這種造山-夷平-積的旋回。因此,他提出自然界過程均一不變,自然現(xiàn)象所表現(xiàn)的事件發(fā)生過程在歷史時期也曾發(fā)生,即著名的均變理論。年,赫頓的朋友J.萊費爾赫頓學說的解釋推動了赫頓學說和現(xiàn)實主義思想的傳播。地質學體系的形成自18紀末到世紀初質知識體系初步形成方面地層和生物化石的研究使地質年代和地層系統(tǒng)逐步建立更全面的歷史地質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隨著當時的新技術被采用,結晶學、礦物巖石學的研究和理論的系統(tǒng)性日臻完善深了人們對地殼物質組成的認識這個基礎上山脈構造及形成過程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奠基人是英國的W.密斯,法國的G.維葉和J.-B.deM.馬克史密斯在土地測量的實際工作中每一個地層都含有獨特的生物化石,發(fā)表了《英格蘭、威爾士和部分格蘭地層圖(1815)《用生物化石鑒定地層1816等著作,提出可以利用化石辨別地層,確立了生物地層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維葉提出器官相關律生物體各個器官共同組成完整的有機體部分之間又相互聯(lián)系的思想少數(shù)化石骨骼的詳細研究,復原和推斷已滅絕的巨大四足獸全貌,為準確地鑒定地層提供了科學依據他與A.龍尼亞合作對巴黎盆地的白堊紀以來的地層和化石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巴黎盆地的礦物地理(1811)《四足獸化石的研究》等。拉馬克是無脊椎古生物學和進化論思想的奠基人,對巴黎盆地第三紀的瓣腮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著有《無脊椎動物自然史》等。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tǒng)的建立是研究地球歷史的前提和依據地質學家的努力下,從寒武系到第四系的地層層序在這個時期先后被建立起來。關于地殼物質組成的研究,自世紀以來,礦物學向著結晶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fā)展。法國的R.J.維著《結晶學基礎》,提出晶體結構模型,并提出晶體的有理指數(shù)定律1815提出晶體坐標軸,并確立了主要的晶系,再經意大利的莫斯,德國的塞爾的工作,確立了晶體的分類,表明礦物學研究已深入到礦物結構。礦物化學的研究也有了發(fā)展貝采利烏斯于年提出按礦物的化學組成進行分類。德國的E.切利希在18191821先后發(fā)現(xiàn)了礦物的類質同象和同質多象現(xiàn)象1837納物學系統(tǒng)于年再版時,增加了礦物的化學分類。至此,近代礦物學的體系已臻成熟。巖石學方面,已初步劃分出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3類巖石。年英國的科爾發(fā)明了偏光顯微鏡,為巖石學的研究展現(xiàn)了廣闊的發(fā)展前景。英國的爾從1790開始多次進行了熔融體結晶和灰?guī)r轉化為巖的加熱加壓實驗,開創(chuàng)了巖石學的實驗研究。18紀野外地質考察使人們對地殼運動認識達到新的水平,有關山脈形成的學說陸續(xù)被提出。索敘爾在他的《阿爾卑斯旅行》中描述了褶皺構造。赫頓于1787、1788先后發(fā)現(xiàn)巖層不整合現(xiàn)象,提出這是大陸變動的結果。德國的布赫提出隆起火山口”說來解釋山脈成因。法國的蒙1829提出由于地球冷卻收縮,使地殼破裂、擠壓、褶皺而形成山脈的收縮說。博蒙這一涉及全球構造的學說是世紀重要的構造理論之一。災變論和均變論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論地球表面的革命書中根據巖層不整合面上生物群的不同出海盆一定經歷過革命認為自然的進程改變了有一種現(xiàn)在還在起作用的因素足以產生古代地質作用的結果頓最早對均變論作了較全面的闡述。英國的C.伊爾在《地質學原理》中系統(tǒng)地論證了這一思想。通過對歐美的廣泛考察和對陸地升降、河谷形成等地質現(xiàn)象的研究,萊伊爾認為在地球的一切變革中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時出用現(xiàn)在仍在起作用的原因來解釋地球表面過去的變化的將今論古的現(xiàn)實主義方法伊爾過分強調地質作用古今一致的一面忽視發(fā)生全球性激災變可能性的思想方法在地質學理論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成為百余年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tǒng)觀點??傊绞兰o年代末,地層學的原理和方法、礦物學的系統(tǒng)分類,以及地質年代和地層系統(tǒng)都已基本建立作為地質科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論─確立。因此,可以認為到年地質學建立的工作已經完成。4.地質學的發(fā)展時期(1910)19紀中葉以后,資本主義進入全盛時期。生產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全面發(fā)展的研究領域不斷出現(xiàn)多國家成立了地質學學術機構和調查機構。世紀后期,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強國除在本國開展地質調查外,還普遍在亞、非、拉美等地區(qū)進行礦資資源和地質的調查。大規(guī)模的區(qū)域調查所取得的豐富資料面的歷史地質學及全球地質史的綜合研究成為可能,也為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地層學和古生物學19紀30年代末期,地層系統(tǒng)表已經基本建立。但是,由于英國的R.I.企遜和塞奇威克(1873)關寒武系留系的長期爭論古生界地層系統(tǒng)直到1879年才得以確認。最早研究前寒武系的是加拿大的W.E.洛根,太古界、元古界兩名詞分別于1874和1893年提出,正式使用則更晚。19紀40年代以來生物地層研究成果大量涌現(xiàn)國的比尼關于有孔蟲、H.M.愛德華茲關于珊瑚、英國的T.維森關于腕足類、R.文關于爬行類、奧地利的E.斯關于菊石、美國的C.D.爾科特關于三葉蟲等研究為古生物學奠定了基礎。在C.爾文的《物種起源》和E.H.克爾的《普通形態(tài)學》發(fā)表以后,古生物學研究在進化論思想指導下,進入了新的階段。同時,在地層系統(tǒng)表建立之后區(qū)的地層系統(tǒng)陸續(xù)確立有洛根和斯關于北美前寒武系的研究,爾、C.D.爾科特等關于北美古生界的研究和巴朗德關于中歐古生界研究在地層對比中最早使用階stage)帶(zone的是法國的A.C.比尼和德國的A.佩爾。地層的精確對比導出了沉積相和相變的概念。德國學者爾特于1894在《歷中性科──質學導論》一書中提出著名的相對比定律,說明了沉積環(huán)境隨時間的推移在空間上的變化。巖石學、礦物學和礦床學1848,法國的A.拉維提出空間點陣理論,成為晶體結構研究的基礎。光性礦物學也有了新發(fā)現(xiàn)。年,法國的馬拉德提出測量礦物光軸角的方法。奧地利的F.J.K.克發(fā)明了油浸法。1891,俄國的費多羅夫發(fā)明了“費氏旋轉臺”,為鑒定復雜的硅酸鹽造巖礦物提供了有效手段??驴松沉_夫等人編撰的《俄國礦物學資料》(卷,1853~1891記載礦物400多種。巖石薄片的制作始于英國。年H.C.比對制作技術加以改進,使顯微巖石學得到很大發(fā)展。年德國的H.P.J.格爾桑1873年F.克爾和1873年K.H.F.羅森布施分別發(fā)表的有關顯微鏡下巖石礦物學的著作顯微巖石學的基礎。與此同時,對巖石的化學成分和性質也進行了研究。德國的R.本生于1851年提出酸性巖漿和基性巖漿混合產生各種噴發(fā)巖之出現(xiàn)了有關巖石的酸性、中性、基性的概念和飽和度的概念。德國肖夫提出含氧系數(shù),俄國的列文生-列星格提出酸性系數(shù)。這些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對巖石的化學性質的認識,并使火成巖的分類有了更為可靠的依據。16紀,阿格里科拉就提出了有關礦床成因的觀點。年,A.G.爾納在《礦脈成因的新理論》中,主礦脈的水成論。赫頓則認為是由于地殼下熔融物質上升到裂隙中形成了礦脈。年,丹麥的J.G.爾卡默提出水溶液將礦物質充填到裂隙中形成礦脈視地表水的成礦作用成側分泌說。支持側分泌觀點的還有美國的亨特海斯等桑德伯格爾脈研究》為側分泌理論確立了重要地位。1818,意大利的S.賴斯勒克認為地殼下熔融物質中的某些金屬元素會由于物理、化學性質、比重、親和力等因素的不同而相對聚集或者相互分離。這是巖漿分異說的早期表述。年本生和1913美國的格倫提出氣化熱液礦床理論。美國的J.D.特尼于1854年,以后S.F.蒙斯都著文討論了礦床次生富集作用。埃孟斯于1886還提出接觸變質礦床概念。關于石油礦藏的研究,在19紀下半葉進展迅速1859,美國E.L.雷克在賓夕法尼亞州打了第一口有經濟意義的石油鉆井。懷特提出有利于油藏的構造“背斜說”(1885)。英國的T.T.爾德姆于1885、俄國的阿比赫于1863年都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年,美國紐伯里提出生油層、儲油層和蓋層是石油構造的個基本要素。動力地質學關于地質作用曾提出無機界兩大重要地質營力即火成作用和水成作用。英國A.基在1882代之以生作用和外生作用19世后期,動力地質學逐漸形成一系列分支學科,如地貌學、冰川學、地震地質學等。瑞士地質學家L.盧提麥耶首先對地貌成因作科學分析。美國的威爾提出侵蝕基準面的概念()。1884,W.M.戴維斯提出“蝕循環(huán)”思想,他將河谷發(fā)育劃分為幼年期年期和老年期3階段后達到準平原化這是河流侵蝕與地貌發(fā)育關系的總結性表述德國的克對各種地形地貌做了大量的分析,并探討了它們的成因。在W.的著作《地貌形態(tài)分析中,強調了地殼的構造運動和侵蝕作用對地貌發(fā)育的重要影響。有關地殼運動原因的地殼均衡說主要是根據測量資料提出的。年英國的塞爾從侵蝕-沉積循環(huán)角度探討了地殼的動力均衡問題世紀中葉,在印度北部進行重力測量時些點上的實測值比預計喜馬拉雅山引起的偏差值為小國的普拉特由此得出喜馬拉雅山密度可能較小的結論認為在地下160多公里深處,質量不均得到補償,稱之為均衡補償面。艾里于1855根據浮力原理勢愈高入就愈深部的部分稱為山根”國的C.E.頓于1889年提出“殼均衡”一詞為地殼升降運動的普遍原因。對歷史上的冰川作用的研究始于歐洲。瑞士的維茨吉耶都曾根據北歐廣泛分布的異地花崗巖塊推測歷史上曾經有過冰川的奠基者瑞士的阿加西先后發(fā)表《冰川研究川體系論述冰川作用,指出北歐在挽近的地質時期處于冰期克和德國的布呂克納將阿爾卑斯冰期劃分為貢茲德斯木冰期國的克勞爾從天文因素討論冰期成因,萊伊爾則認為冰期是由于海陸分布變化和陸地抬升造成的。近代地震的研究從世紀下半葉開始。英國的米切爾提出地震是由于彈性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造成的。德國的K.von澤巴赫提出震源、震中、等震線概念。關于地震成因主要有以A.von堡為代表的火山成因說和以修斯為代表的構造成因說。英國的J.爾恩等研制出近代地震儀。年,英國的R.D.爾德姆首次用地震儀記錄了初至波(、次波(以及表面波(L3地震波。1909年,南斯拉夫的莫霍洛維奇從地震波速的變化發(fā)現(xiàn)了地下公里處存在將地殼和地幔分開的界面─莫霍面。其后,奧地利的康拉德發(fā)現(xiàn)了地殼硅鋁層與硅鎂層的界面─拉德面年,美B.登堡發(fā)現(xiàn)地幔與地核的界面─登堡面年,丹麥的萊曼確定了液態(tài)地核與固態(tài)地核的界面1914年國巴雷爾將地球外部劃分為巖石圈和軟流圈。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所具有的圈層構造。世紀末,地震分布的研究揭示了環(huán)太平洋帶和歐亞帶兩大全球性地震帶。地槽地臺學說和全球地質構造的理論綜合山脈的形成是構造地質學與全球構造研究中的中心課題。博蒙于發(fā)表的《論山系》中,闡述了橫向壓力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地殼收縮的證據來解釋山脈的形成。美國的H.D.杰斯和杰斯兄弟先后發(fā)表了《論阿巴拉契亞山系的物理構造》、《論地殼擾動帶的構造規(guī)律》,闡明了地殼部物質的活動與山脈形成的關系。美國的J.爾在研究紐約州的古生物地層時,發(fā)現(xiàn)阿巴拉契亞山帶地層的厚度遠大于其西部地區(qū)些線性巨厚沉積帶是海底邊沉降邊接受沉積的結果線性沉積帶隆起成山于地球收縮的某些效果論山脈的起源和地球部的性質文中冷縮說解釋山脈的成因認為于洋殼和陸殼收縮速度不同產生的力差異在大陸邊緣最強育了地殼活動帶──槽修斯于1885提出“陸臺一詞,即地臺指地殼上穩(wěn)定的成后不再遭受重大構造變動的部分國的卡爾賓斯基于1880年明確提出地臺是由結晶基底和沉積蓋層組成,并以升降的振蕩運動為主。巴甫洛夫于1888提出地臺中次一級構造單位──陸斜。在歐洲地質構造研究中成果是發(fā)現(xiàn)了阿爾卑斯山脈中的大規(guī)模逆掩構造。瑞士的A.von埃希爾于首次發(fā)現(xiàn)了較老巖層逆掩到年輕的巖層之上。法國的爾米埃1891發(fā)現(xiàn)了法國阿爾卑斯山的推覆構造。法國的呂容的特博恩等都對表征地殼水平運動的構造作了重要的研究的《阿爾卑斯山脈的成因中,論述了阿爾卑斯及其東側的分支山系,指出巨大逆掩構造是整個山系側向運動的結果侏羅山平寧山和喀爾巴阡山存在著歷史上的聯(lián)系。世紀末,辛普隆隧道的開鑿,提供了基底巖石卷入大規(guī)模側向運動的直接證據。19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造的廣泛研究發(fā)展為全球構造的探討。1887,法國的M.A.特朗在《阿爾卑斯山系和歐洲大陸的形成》一文中提出造山旋回的概念,并劃分了加里東、海西、阿爾卑個造山旋回。造山旋回的劃分具有普遍意義。年,奧格在《地槽系和大陸區(qū):對海水進退的研究》一文中全球劃分為較為活動的地槽系和相對穩(wěn)定的大陸區(qū)為全球除狹窄的地槽系外,都是大陸區(qū)。修斯的《地球的全貌》(~)巨著是世紀地質研究的總結斯論證了水平運動的重要性出倒轉褶皺山帶是地殼水平運動的證據用前陸-褶皺帶-后陸模式分析了歐洲構造和火山活動斯的另一重要貢獻是從全球的角度考慮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聯(lián)系陸南端常呈楔狀以及山脈均成弧形的現(xiàn)象,他提出,北美、歐洲、北非山系受力來自南方以山系弧形向北凸出洲山系受力來自北方以山系弧形向南凸出還提出古地中海和岡瓦納古陸的概念斯對地殼綜合研究的方法以及對全球構造所作的概括,預示著世紀全球構造研究新時期的到來。19紀后半葉至世紀初國正處在從閉關自守到被迫向西方開放的時期時出版少量地質文獻都是西方地學教材的譯本些西方學者在中國進行了地質調查和探險,出版了關于中國地質的著作。如美國龐佩利著有《中國、蒙古與日本之地質研究》;德國的霍芬著有《中國》,這是第一部較為系統(tǒng)的有關中國地質的著作;美國的B.利斯著有《中國的研究》。?;舴液屯沟墓ぷ鳛橐院笾袊刭|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礎外有匈牙利L.von洛茨典的斯文定國的奧布魯切夫都曾考察研究過中國一些區(qū)域的地質情況。在1910以前,中國學者編寫的地質文獻有虞和欽的《中國地質之構造》(1903、魯迅的《中國地質略論》(和顧瑯的《中國礦產志》(1906)。5.20世紀地質學的發(fā)展(1910~
)從20紀20年代到60代產力和科學技術有了全面穩(wěn)定的發(fā)展。地質學的基礎學科,如地層學、古生物學、巖石學、礦物學和構造地質學都向縱深發(fā)展開拓許多新的研究領域會和工業(yè)的發(fā)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都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各分支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新技術方法的應用導致了新的邊緣學科出現(xiàn)球化學磁學地質學、地質年代學等的綜合研究和新領域的研究成果使得全面的地球史的總結成為可能。特別是年代發(fā)生的科學技術革命、國際間大規(guī)模的考察和探測,導致了以地球物理學與地質學相結合為特征的地學革命的廣泛采用以及數(shù)學理學學等基礎自然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進了地質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縱深發(fā)展塊構造學的出現(xiàn)地球觀的形成,使得地質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發(fā)展在古生物學和地層學方面段的特征是古生物學為新興的石油地質研究服務,發(fā)展了微體古生物學。同時,它與生物史,地球史的研究相結合,發(fā)展了理論古生物學生態(tài)學生物學在年代不斷有一些大型系統(tǒng)專著問世,如莫主編的多卷集《古無脊椎動物1962等,說明古生物學各門類的不斷豐富和普遍提高1911J.A.阿登開始用微體化石進行地層對比,隨著石油地質研究的發(fā)展,微體古生物學日益受到重視。美國的.A.什曼的《有孔蟲專著可視為先導。其他如牙形石,孢子花粉等的研究也有重要進展國四光對科殼部構造研究之詳(居于當時的前列年F.萊斯納出版了微體古生物總結性專著寒武紀的生物化石報道很早見的疊層石的性質卻一直難以確定1933年英國的布萊克認為它是潮間帶藍綠藻類形成的紋層,幾十年后得到證實。格萊斯納于1948年報道了澳大利亞前寒武紀末期的伊底卡拉裸露動物實了高級動物在前寒武紀的存在理論古生物學方面,美國的辛普森在《進化的主要特征》(1913)著中總結了生物演化的系譜和方式。N.D.厄爾則研究、統(tǒng)計了古生物門類在地史規(guī)模的滅絕和新生,回顧了歷史上生物演化的過程學者在古生態(tài)學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科夫列夫最早研究珊瑚類和腕足類的古生態(tài)后克爾對俄羅斯地臺泥盆紀古生態(tài)的系統(tǒng)研究,提出了地層同時異向對比原則。在地層學方面,美利普于1913年出版的地層學原理中,把地球的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等作為地球的整體,討論各圈層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關系并引入沉積旋回的概念,強調了巖相橫變在地層對比中的重要性,使地層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得到重要的發(fā)展舒克特于年發(fā)表了《北美古地理結了顯生宙以來北美海陸分布的重要變化工作推動了地層學和古地理學的發(fā)展。地層學研究還表現(xiàn)在地層工作規(guī)的制訂和地質年表的完善30年代的美國地層1933巖相橫變與地層時代界限的關系一地層劃分的原則。H.D.德伯格等對此提出批評。到40年代末,地層的巖性與時代雙重劃分概念才得以建立。年,赫德伯格的《國際地層指南》進一步提出多重地層劃分的概念,得到普遍的支持。中年公布的《地層規(guī)草案》主單一地層劃分,1980公布的《中國地層指南》接受了地層多重劃分的概念。地質年代學一詞是美國威廉斯于1893提出的世紀末放射性元素被發(fā)現(xiàn)之后,英國的盧瑟福索迪確立了元素放射性蛻變原理。美國的B.B.博爾特伍德(1907)、英國的霍姆斯(先后應用含鈾礦物U/Pb比測量礦物的年齡1913,霍姆斯發(fā)表了專著《地球的年齡年代,逐步出現(xiàn)了同位素地質測年的鉀-氬法、銣-鍶法、碳-14法等。70年代,出現(xiàn)了釤-釹法。1947年,霍姆斯首先建立顯生宙地質時代表,其后幾經修正,補充了前寒武紀部分,最后形成1989的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頒布的全球地層表。中國近代地質工作是從1912政府部門設立地質科開始的。早期以鑒定化石、建立各區(qū)地層系統(tǒng)和開展區(qū)域填圖為首要任務。從2050年代,云鑄、許杰對早古生代地層及三葉蟲、筆石等化石,四光、亞曾、田奇、俞建章、黃汲清對晚古生代地層及腹足類、科、珊瑚等化石,贊勛、斯行健、鐘祥等對中生代地層及軟體類和植物化石健文中對新生代地層和脊椎動物及人類化石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其他國家外籍學者中,美國的利普、法國的德日進典的安特生在中國地層生物和區(qū)域地質研究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地殼物質組成研究方面物學石學球化學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自從年德國的倫琴發(fā)現(xiàn)了X線,人們開始用它研究晶體結構。英國的W.H.格和W.L.格父子的工作奠定了X射線結晶學的基礎。挪威的戈爾德施密特用X線分析研究出75種素200化合物的晶體結構學推向新階段。在巖石學方面,世紀初,美國的克羅斯J.P.丁斯、皮爾森和H.S.盛頓提出了根據標準礦物的重量百分比對火成巖進行分類的CIPW法士的尼格里結合化學分析重量百分比換算為原子百分數(shù)出標準分子值法。關于巖漿巖的研究,美國的N.L.溫提出巖漿反應系列,得到廣泛的引用。奧地利的桑德爾研究巖漿巖巖體構造與顯微鏡下礦物排列方式的聯(lián)系,于1930發(fā)表了《巖組學》一書,標志著巖組學這一巖石學分支學科的形成?;◢弾r的成因是世紀地質學界爭論問題之一。芬蘭的塞德霍姆“合巖”命名介于花崗巖與片麻巖之間的巖石年發(fā)表專著論述芬蘭的古老混合巖。英國的H.H.德在40年代陸續(xù)著文討論花崗巖的成因,使花崗巖變質成因說得到愈來愈多的支持。在變質巖方面,由于羅森布施、瑞士的魯本曼和P.格里的工作,變質巖被劃分為區(qū)域變質、接觸變質、熱變質、動力變質等類型1920年芬蘭的P.F.斯克拉將礦物相概念引入到變質巖分類中的變質相概念。利普(1913)、裴蒂莊(1938)對沉積巖提出了系統(tǒng)的特征和成因分類。20世紀以來,化學的理論和方法被系統(tǒng)地引入到地質學中,并逐漸形成地球化學這門學科。美國的克拉克收集了巖石圈、水圈、氣圈的化學分析值,出版了《地球化學數(shù)據(1908)新數(shù)據(1924)專著,對地殼成分的研究有廣泛的影響。戈爾德施密特從1929起對地球化學元素的分布、分類及其遷移進行了研究,區(qū)分了親鐵元素、親石元素、親氣元素、親生物元素等。在聯(lián),費爾斯曼在年代對偉晶巖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提出了地球化學元素遷移過程的循環(huán)概念爾納茨基將地球化學定義為研究地球元素歷史的科學調對地球化學元素遷移研究的重要性。礦床學的系統(tǒng)研究開始于世紀前聯(lián)畢利賓年代提出成礦區(qū)和成礦期的概念,還編制了全地槽期生礦產演化圖。美國的W林格倫于1913提出著名的礦床分類系統(tǒng),長期以來受到重視并廣泛引用。德國H.奈德勛對礦床的次生富集作用做了大量研究晶金屬礦床》(1958)這方面的系統(tǒng)論著。中國有關巖石礦物和礦床學的研究章鴻釗所(19211927)翁文灝所著《中國礦產志略(1919)。其后有家榮所著《中國的礦床時代與礦產區(qū)域》(1937)應用地質學科在世紀也有了很大發(fā)展。在水文地質學方面,水在巖層孔隙中的滲流規(guī)律在紀中葉即已發(fā)現(xiàn)。美國的O.E.因策爾對地下水的開采補給作了廣泛的理論研究,著有《美國地下水的賦存及其成因研究(1923)他是水文地質學奠基人之一。聯(lián)的卡明斯基在30年代研究地下水動力學,涉及區(qū)域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他的地下動態(tài)分析和滲漏計算方法有重要的實用意義。在石油地質學方面聯(lián)的古勃金提出石油生成儲集移和油田形成等一系列觀點,著有《石油學萊復生于1954年出版的《石油地質拿大的K.K.德斯于1959年發(fā)表的《石油地質地質研究日臻完善。中國的石油地質學研究開始于
30年代。鐘祥最早提出陸相生油的觀點(1941年代四光、黃汲清、家榮先后根據構造和沉積理論,提出中國成油條件和油田分布規(guī)律,為油田的發(fā)現(xiàn)和開發(fā)作出了重要貢獻。煤地質學沿著兩個方向發(fā)展是與沉積和地層有關的煤盆地質學是煤巖學研究國的M.C.托普絲在30代將煤的顯微組分與共生巖石組合聯(lián)系起來,在煤巖學方面做了開拓性工作。中國家榮在30年代提出了中國特有煤巖類型。在構造地質和構造,特別是涉及全球構造研究方面19世紀霍爾、丹納提出地槽學說,經舒克特、德國的W.H.蒂(1940)美國的凱依進一步研究分出地槽的不同類型討論了其發(fā)育歷史蒂勒提出的優(yōu)地槽和冒地槽類型積的和巖漿活動的序列特征及造山帶的概念構造地質學中有著重要影響世紀30代,前聯(lián)B.B.洛烏索夫和沙茨基分別提出了“地槽回返”概念。年代,J.布萬對地槽學說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在20紀20年代,中國地質學家,如翁文灝、丁文江、四光都對造山運動作了研究光用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解釋地表大規(guī)模構造運動的成因是中國學者首次對全球構造作出自己的解釋括分析了東亞不同的構造型式和構造體系。在《中國地質學》專著中,進一步厘定了不同的構造體系及其形成機制,在年代正式提出地質力學的學科體系及學術觀點50代以后,地質力學在構造理論和礦山、油田構造應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40年代,黃汲清發(fā)表了關于中國主要構造單位的專著(1945)全面論述了中國的構造分區(qū)和構造發(fā)展史,提出多旋回造山觀點,具有廣泛的影響。文佑50年代以斷裂構造體系為指導,編制了第一幅1:400萬中國構造圖,其理論體系在80年代發(fā)展成為斷塊學說。大陸漂移說對地球構造史的研究必然會同全球構造和大陸的歷史演變聯(lián)系起來。修斯和奧格都對全球構造作過概括和總結20世紀初,地球冷縮說仍占統(tǒng)治地位陸固定論是正統(tǒng)的觀點活動論已經開始興起定論同活動論的爭論成為世紀地質學界重要事件之一。美國的F.B.勒根據歐亞大陸第三紀山脈多呈弧形向南彎曲的現(xiàn)象年提出地球旋轉產生的離極力導致大陸向南擠壓和運移的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德國的A.L.納。格納發(fā)表了大陸的起源(和《海陸的起源系統(tǒng)地闡述了大陸漂移思想出冷縮說不能解釋山脈分布格局,均衡學說又否定了大陸原地沉入海洋的可能性用大量的古生物證據別是中龍(Mesosaurus和舌羊(分布,以及古氣候的證據等,論證了古生代末聯(lián)合古陸的存在及其在中新生代的解體和漂移釋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地形、地層、地質、構造、古生物群的相似性。但他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大陸漂移力源和機制起了強烈反對陸漂移說在2040代進入低潮。但活動論的支持者仍在探討研究大陸漂移理論的利在1925提出“射性熱循環(huán)說”斯于1928年提出“幔對流說”的杜多瓦于年提出“大陸船說”瑞士的阿爾岡、美國的R.A.戴利等也表達了活動論的觀點。所有這些,都為年代活動論的再次興起準備了條件。地質學的新階段及板塊構造學說
20紀60代發(fā)生的地學革命別是板塊構造學說的興起及其對一系列地質分支學科的影響地質學和地球觀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個變化在繼續(xù)發(fā)展60年代以來,出現(xiàn)了地質學發(fā)展的新階段。以板塊構造學說為中心的地學革命引發(fā)和推動了許多地質學科的革新。世紀60代以前是板塊學說的準備時期。板塊學說是以活動論和大陸漂移說為前提,以海底地質和古地磁的發(fā)現(xiàn)為前導的。20世紀初,英國J.里等已做出了大西洋洋底地貌圖R.A.戴利和荷蘭的P.H.年先后發(fā)現(xiàn)和研究了深海濁流沉積。潑德(19481962)結了海底地質和地貌。年代美國B.C.曾出版了《海底》一書,提出洋脊和全球裂谷系的觀念。50年代英國的P.M.S.萊克特和S.K.科恩發(fā)現(xiàn)了古磁極隨時代發(fā)生系統(tǒng)位移的現(xiàn)象持了大陸漂移說。40年代H.尼奧夫研究了深源地震分布帶,發(fā)現(xiàn)了自洋向陸約45°貝尼奧夫帶傾斜面。年E.C.拉德用計算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規(guī)范員工聘任協(xié)議范本版B版
- 2024年高品質紗窗買賣協(xié)議版B版
- 2024年繪畫項目承接協(xié)議
- 2024年綠色節(jié)能輕鋼房建筑安裝工程合同3篇
- 2024年財產分割協(xié)議書:離異雙方權益保障
- 2024年精裝修門窗供貨與安裝合同
- 2024年度米業(yè)冷鏈物流購銷合同3篇
- 2024標準打樁機租賃協(xié)議條款一
- 婦產科病房護理工作總結
- 2025版高端制造并購居間服務合同模板6篇
- 畢業(yè)論文-YT4543型組合機床動力滑臺液壓傳動系統(tǒng)設計
- 律師事務所編制的實習人員實務訓練計劃
- 英國簽證戶口本翻譯模板(匯編)
- 中小企業(yè)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第二版)項目一: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基礎
- 駕駛艙資源管理緒論課件
- 聲藝 EPM8操作手冊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業(yè)學位研究生課程案例庫建設項目申請書(MBA)
- 外墻保溫、真石漆施工技術交底
- 車床日常點檢表
- 國內No.7信令方式技術規(guī)范----綜合業(yè)務數(shù)字網用戶部分(ISUP)
- 尾礦庫在線監(jiān)測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