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教案集錦7篇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220ea87a81d6536862d03f11cea9ec1/d220ea87a81d6536862d03f11cea9ec11.gif)
![師說教案集錦7篇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220ea87a81d6536862d03f11cea9ec1/d220ea87a81d6536862d03f11cea9ec12.gif)
![師說教案集錦7篇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220ea87a81d6536862d03f11cea9ec1/d220ea87a81d6536862d03f11cea9ec13.gif)
![師說教案集錦7篇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220ea87a81d6536862d03f11cea9ec1/d220ea87a81d6536862d03f11cea9ec14.gif)
![師說教案集錦7篇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220ea87a81d6536862d03f11cea9ec1/d220ea87a81d6536862d03f11cea9ec1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第頁師說教案集錦7篇師說教案篇1
教學目標學問目標:
1、了解相關(guān)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把握有關(guān)“說”的文體學問。
2、把握、積累文言文常用實詞和虛詞,熟記文中通假字,進而疏通文意。
力量目標:
1、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明確結(jié)構(gòu)。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
情意目標: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育虛心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把握、積累文言文中常用實詞和虛詞;
2、疏通文意;
3、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教學難點
1、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
課外作業(yè)
1、結(jié)合解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并熟讀成誦。
2、整理課后習題。
3、完成《同步練習》。
板書設(shè)計
授課主要內(nèi)容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用《論語》中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p>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一:了解相關(guān)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把握有關(guān)“說”的文體學問。
1、文學常識簡介:〔同學答,老師補充〕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有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提倡者。由于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見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提倡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忱地鼓舞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最終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有用散文的基礎(chǔ)。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概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稁熣f》是針對時弊而寫,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看法,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2、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談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任憑些。學校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此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剛剛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同學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出示學習目標二:
把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
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
學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進而疏通文意。
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讀通課文,讀準字詞。
1、疏通文意,把握實詞與虛詞。
2、關(guān)心同學歸納:
A:一詞多義
B:指出以下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特地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學校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學校校
C:商量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找出課文中消失的師,并說說它的不同含義:
①作名詞,有三種狀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特地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狀況
A、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guān)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師說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學問,把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分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育虛心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其次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緣由:“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存在。
可分三小層: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②分提一:“學校而大遺”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jié)尾〕歸納本段主旨。
2.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談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老師職責,擇師標準?!擦ⅰ?/p>
第2段,師道不傳的緣由。〔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擦ⅰ?/p>
(3)對比論證。
三、教學難點
1.積累把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表達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
四、教學方法
1.講授法、提問法。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老師在教學中講授重難點,提出問題引導同學思索。2.誦讀法。用來熟識課文語句,領(lǐng)悟的思路。
3.商量法。同學課前、課上自由商量,回答下列問題。
4.學習拓展。供應有關(guān)的圖片、文字拓寬同學視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預備
多媒體、黑板
六、課時支配
3課時
七、預習提綱
目的:讓同學熟識課文,作好積累。
詳細步驟:
1.同學自讀課文,看書下解釋,查字典,
2.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晰的地方作出標記。
3.初步揣摩關(guān)鍵詞語,嘗試完成課后練習,列出預習中發(fā)覺的問題。
八、教學過程設(shè)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導入并解題,介紹作家生平、作品、本文寫作背景。
2.初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luò),整理字詞。
3.分析課文第1段,商量“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一命題。
[教學過程]
導語設(shè)計
同學們,你們坐在課堂里學習,有沒有想過你們和老師之間到底是怎樣的教與學的關(guān)系?在課堂里,老師和你們又分別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呢?而學習中應當樹立什么正確的師道觀呢?本文韓愈有反對流俗的巨大士氣,有堅持真理的精神,敢于發(fā)人之所未發(fā),敢于尖銳地指責壞風俗,提出了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及寫作背景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有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提倡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提倡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語言質(zhì)樸,主見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提倡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chǔ),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非常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嚴峻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關(guān)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哄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婍n愈敢于抵抗流俗,倡言師道,士氣珍貴,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于“說”
“說”是一種文體,是古代用說明、記敘或談論等方式闡述事理的文體?!皫熣f”,就是“說說關(guān)于從師的事”。
初讀課文
1.檢查同學預習狀況,老師幻燈打出以下字要求強調(diào)注音:
愚〔yú〕句讀〔du〕諛〔yú〕經(jīng)傳〔zhuàn〕郯〔tán〕萇〔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諛〔yú〕歟〔yú〕貽〔yí〕
提示同學在詳細的文章學習中,留意一些古文詞匯的使用,在最終一課時將整理歸納。
2.請同學朗讀課文,熟識課文內(nèi)容,并留意斷句,聲調(diào)等。
3.梳理其次段脈絡(luò)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其次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緣由:“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存在。
可分三小層: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②分提一:“學校而大遺”
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jié)尾〕歸納本段主旨。
講讀文章第1段
第1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當拜什么人為師的問題。
1.逐句講解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shù)上有肯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中的“孰”,可否改為“豈”?
提示:用“孰”表示無例外,雖為圣人,亦不能無惑。用“豈”表示反問,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應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這句話,不改為好?!成跷崆啊:?,在
③提示:“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些”則不準確。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④吾從而師之。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⑤吾師道也。師,從師學習。
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是推斷句的一種形式。
2.深化講解
①問:第1、2句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提示:先指消失象,后做解釋。
重點是后一句,由于提出老師的任務,這是立論的動身點。
②問:第3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lián)系?提示:承“解惑”而來,說的是不從師則惑不得解。第4句是承“傳道”而來,說要以“道”為師。
③問: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點?提示:以年齡大小為烘托;先對舉,后反問;先分說,后以“師道”一語概括之。
問:最終一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關(guān)系?提示;承“師道”一語,指出擇師標準。
3.歸納各層大意:
①指出老師的任務〔前兩句〕②說明解惑和“師道”的必要性〔中間三句〕;
③指出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終一句〕。
4.理解分析
①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提示:“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問:老師的職責?提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p>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句話,如改用現(xiàn)代語表述有幾種方式?〔老師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老師的任務是傳道受業(yè)解惑?!?/p>
③問:如何從理論上說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提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問:擇師的標準是什么?提示:“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問:從師的原則是什么?提示:“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p>
“生乎吾前”句與“生乎吾后”句是一種對舉的行文方式。
5.文理示意圖〔板書〕
傳道受業(yè)解惑〔老師的任務〕
聞道在先不從師則
即從而師之無以解惑
↓〔釋“傳道”“解惑”〕
“師道”“道”在即師在〔擇師標準〕
布置課后作業(yè)
誦讀第2段,并思索以下問題:
①本段可分幾層?②本段主要的論述方法是什么?③本段語言犀利,鋒芒畢露,要仔細體會。
④本段在虛詞的運用上頗有特色,要留意品嘗行文的語氣,領(lǐng)悟的思想感情狀態(tài)。
師說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
3、了解韓愈關(guān)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shè)想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見“破”是要害。這所謂“破”,實質(zhì)上是針對砭時弊,即批判“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這不是一般性問題,必需聯(lián)系當時特別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較透徹的理解。對這個方面存在的困難,不不估量到。
此外,將這一段視為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出于這樣的考慮: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表達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同學此前已學過《馬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等篇,對這個特點已有所熟悉,在此基礎(chǔ)上著重體會一下本文的行文方式,對同學今后閱讀同類作品必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誦讀教法和商量法。誦讀,用來熟識課文語句,領(lǐng)悟的思路;商量,用來加深同學對本文思想意義和行文特點的熟悉。前者是基礎(chǔ),后者是提高,在時間安排上,應以前者為主。
實行逐段進行的方式:誦讀一段,商量一段。有關(guān)全篇主旨和布局的問題,放在最終商量。商量題應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不給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圓其說,以養(yǎng)成同學思索的習慣。
由于本文語言有鮮亮的獨特特征,要留出時間讓同學做一點語言積累的工作。
三、課時支配。
本課擬用3課時。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內(nèi)容,誦讀第1段,商量“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一命題。
其次課時:誦讀第2段,商量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第三課時:誦讀第3、4段,商量“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偨Y(jié)全文〔熟悉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預習支配
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非常重要,時間應相當充裕,做得越細致越好。為此,擬在課堂抽出20──25分鐘讓同學預習,把握要領(lǐng);未完成的部分由同學自找時間補做。
一、給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誦全文2—3遍。
諛〔yú〕萇〔cháng〕聃〔dān〕郯〔tán〕
歟〔yú〕蟠〔pán〕經(jīng)傳〔zhuàn〕貽〔yí〕
二、本文是針對“恥學于師”的壞時尚寫的,筆鋒犀利。試就以下兩個方面各舉出幾個例子?!矂澰谡n本上〕
1、批判壞現(xiàn)象的尖銳語氣。
2、表達正確主見的決斷語氣。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留意加黑點的語句。認真閱讀一遍,然后說說韓愈寫《師說》有什么意圖。
“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哄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同學〕,作《師說》,因抗顏〔看法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p>
四、以下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義,閱讀時要留意結(jié)合上下文認真辨析。例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篇課文的價值何在呢?這個問題如今還不忙作答。大家已經(jīng)讀過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那一段話,知道韓愈因?qū)懘宋亩划敃r人目為“狂人”。請大家依據(jù)預習的印象,說說韓愈到底“狂”不“狂”;假如說他“狂”,這又意味著什么?
同學自由發(fā)言。
〔要求是:結(jié)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說明韓愈有反對流俗的巨大士氣,有堅持真理的精神,敢于發(fā)人之所未發(fā),敢于尖銳地指責壞風俗?!?/p>
在同學發(fā)言過程中,老師可以在恰當?shù)臅r機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作為補充。例如:
①柳文中說韓愈“抗顏而為師”,這一點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
②韓愈在本文中是怎樣表述“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哄笑之”這種現(xiàn)象的?對此,他又是怎樣評論的?
③韓愈對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弊髁嗽鯓拥慕忉??等等?/p>
[說明]設(shè)計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使同學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內(nèi)容。
二、和寫作背景簡介。
韓愈抵抗流俗的這種士氣確實是難能珍貴的。他以文章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貫穿著他的一生。同學們學過的《馬說》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它大約寫于貞元十一——十六年間,比《師說》早幾年,那時韓愈才30歲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fā)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边@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行多得的。
韓愈在《師說》中所批判的“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chǎn)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低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三、誦讀第1段。
1、誦讀的預備。
先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jié)奏〔“·”表示極短暫的停頓,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釋詞語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句話,如改用現(xiàn)代語表述有幾種方式?〔老師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老師的任務是傳道受業(yè)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中的“孰”,可否改為“豈”?〔用“孰”表示無例外,雖為圣人,亦不能無惑。用“豈”表示反問,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應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這句話,不改為好?!?/p>
③“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些”則不準確。按: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④“生乎吾前”句與“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種對舉的行文方式。
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是推斷句的一種形式。
2、同學練習背誦并劃分本段層次。
劃分層次的步驟是:先分析文理,再歸納各層的大意,最終點明本段主旨,畫示意表以助記誦。
分析文理時提出以下問題:①第1、2句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先指消失象,后做解釋〕。重點是哪一句?〔后一句,由于提出老師的任務,這是立論的動身點〕。②第3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lián)系?〔承“解惑”而來,說的是不從師則惑不得解?!车?句呢?〔承“傳道”而來,說要以“道”為師?!嘲训?、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點?〔以年齡大小為烘托;先對舉,后反問;先分說,后以“師道”一語概括之?!匙罱K一句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關(guān)系?〔承“師道”一語,指出擇師標準。〕
歸納各層大意:①指出老師的任務〔前兩句〕;②說明解惑和“師道”的必要性〔中間三句〕;③指出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終一句〕。
在分析上述內(nèi)容同時,畫出文理示意圖如下:
傳道受業(yè)解惑〔老師的任務〕
↓↓
聞道在先不從師則
即從而師之無以解惑
↓〔釋“傳道”“解惑”〕
“師道”
↓
“道”在即師在〔擇師標準〕
于此可見,本段主旨是說明擇師的標準。
3、嫻熟地背誦這一段,然后商量:
〔1〕老師既有三項任務,但本段僅闡述了其中兩項,“受業(yè)”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2〕所闡述的兩項中,哪一項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對“師道”這個口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問題,最好能從文章全局著眼。進行的步驟:先分組商量〔前后桌四人一組〕,推代表發(fā)言,然后由老師總結(jié)并適當補充。
答案要點是:①“受業(yè)”是老師的至少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老師的任務時不行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②在韓愈看來,老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tǒng)”,因此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例證略〕。③“師道”的口號的提出是有主動意義的,“道”是學問的統(tǒng)帥?!皫煹馈辈拍軐W到根本上,這一點在今日仍有借鑒的價值。
四、留作業(yè)。
1、嫻熟地背誦第1段。
2、預備誦讀第2段,并思索以下問題:
①本段可分幾層?
②本段主要的論述方法是什么?
③本段語言犀利,鋒芒畢露,要仔細體會。
④本段在虛詞的運用上頗有特色,要留意品嘗行文的語氣,領(lǐng)悟的思想感情狀態(tài)。
其次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1、背誦第1段。
2、就虛詞和語氣表達的關(guān)系回答下列問題:
①刪去句中加括號的虛詞后,語氣是否有改變?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慨嘆意缺乏〕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同上〕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問變?yōu)殛愂觯降瓱o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②“嗟乎”和“嗚呼”都是嘆詞,都有領(lǐng)起一層新意的作用,有時區(qū)分不很嚴格,但在本段中卻是有明顯區(qū)分的。試將它們位置互換一下,作點比較,說說二者到底有什么區(qū)分?!病班岛酢北硎究畤@,而“嗚呼”表示悲嘆,在本段中不能互換位置?!?/p>
③有人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極其確定之意,你對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歟”一句就成為多余的了,而的主要意思恰恰在這句話上?!?/p>
二、誦讀第2段。
1、讀讀講講背背。
方式:分段進行,各段字數(shù)大體相等;讀〔包括老師領(lǐng)讀,同學自讀〕而后講,講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一句在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作用?〔一是過渡作用,上文說“古”,由此開頭說“今”;二是提示本段內(nèi)容,將要分析“師道”不傳的緣由?!场皫煹馈钡膬?nèi)涵是什么?〔此語承接上文“無貴無賤……師之所存也”這句話,這就是它的內(nèi)涵。〕
②從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組“對舉”——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對舉,對舉的內(nèi)容彼此相關(guān)而又有別,試作分析?!驳谝唤M說的是兩種不同的學風:古圣樂于“從師而問”,今眾則“恥學于師”。其次組說的是這兩種學風的不同結(jié)果。第三組是總括性的,指出結(jié)果不同,就是由于學風不同的原因?!?/p>
③這段話中有四個“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頓的,請指出來?!病安粋饕病薄盁o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猶且從師而問焉”中的“猶且”跟下文哪一個虛詞相照應?〔“而恥學于師”的“而”〕哪一種句式是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之所以……,出于……”〕
“愛其子……吾未見其明也?!?/p>
①“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誰說的?〔從“愛其子”可以看出,這是指做父親的人?!硰男形姆绞娇?,這一整句話是否也算對舉〔可以算對舉,但句子構(gòu)造則不相同?!呈欠駜H僅指出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評論:“惑矣”?!硠h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領(lǐng)起下文的作用。〕
②下面哪句話是直接呼應“惑矣”的?〔“學校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薄场皩W?!笔侵甘裁凑f的?〔不知句讀,從師而學。〕“大遺”又是指什么說的?〔不解惑而恥學于師?!?/p>
③再來看看的表述方式,先齊讀一遍:“句讀之不知……或不焉。”把兩種狀況和兩種看法交叉起來表達,而不寫成“不知句讀而從師,不解惑而恥學于師”,有什么好處?〔用特別的對比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長句劃短,讀來鏗鏘有力?!?/p>
④老師小結(jié):這段話先將為子擇師和其身恥師兩種做法加以對比,點出一個“惑”字;接著說明童子之師僅“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而不能“傳其道解其惑”;最終再作對比比較,“惑”在哪里就很清晰了。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其可怪也歟!”
①這里也有對比的表達,但對比方式與上述兩種不相同:兩相對比的事物;一個表達簡略,一個表達具體。說說為什么為什么要著重表達“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狀況?!病皫煹啦粋鳌标P(guān)鍵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學風不正,本文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寫的?!臣偃绨选皢栔偈t近諛”這幾句刪去,是否會影響行文的連貫性?〔不會影響?!硠h去好不好呢?〔不好。“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這兩句是要害,門第觀念對擇師的影響于此可見?!?/p>
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這句話已將本段內(nèi)容輕輕收住,為什么接著又說了“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歟”這么一段話?〔要加強批判的力氣?!场捌淇晒忠矚e”一句改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行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極言這種現(xiàn)象反常,再加個“歟”字,更有發(fā)人深思之意,還是不改為好?!?/p>
2、劃分層次。
方式:先給提示,讓同學在課本上劃分層次,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各層大意。
提示:①要留意段的起結(jié),找出關(guān)鍵語句〔“師道之不傳”“師道之不復”兩語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間部分跟起結(jié)的關(guān)系〔詳細闡述“不傳”“不復”的緣由〕;③中間部分有三小層意思,在留意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并列還是其他。
各層大意如下〔板書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其次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這個問題產(chǎn)生的緣由——人們當中存在著“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可分三小層:
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②分提之一〔“學校而大遺”〕
③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jié)尾〕歸納本段主旨。
3、同學練習背誦。
方式:開頭背時,可以參照板書;稍稍熟識后,拭去板書再背誦。
4、自由商量。
方式同前。商量題如下:
〔1〕韓愈批判“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好像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全部做父親的人,最終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判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2〕本文語言犀利,試從這一段中舉出幾個例子。
答案要點:
〔1〕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看,本段結(jié)尾對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語氣非常嚴峻,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慧,不懂得從師的道理。其次,“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別心態(tài),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見恰恰是格格不入的。這段話中的“眾人”〔從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階層說的〕。
〔2〕例如“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外表上是的慨嘆,其實罵盡了士大夫階層中的腐儒及不學無術(shù)之輩,他們讀了幾本書,自以為了不得,實則是一本湖涂帳,真要問起他們,就會瞠目結(jié)舌,說不出個所以然的?!笆ヒ媸ィ抟嬗蕖?,語氣是斬釘截鐵的,不容置辯,也是罵這個階層中的高位置的人〔還有一些例子,可參見前面的分析〕。
三、留作業(yè)。
1、背誦第1、2段。
2、預備誦讀第3、4段,并思索以下問題:
①提出“圣人無常師”這個命題,他的意圖是什么?
②寫作緣由可以放在最終寫,也可以放在開頭寫。假如將第4段移至開頭,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這樣支配?
3、完成課后練習其次、三、四段。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只查背誦一題,其余二題在誦讀和總結(jié)過程中自然完成。
二、誦讀第3段。
這段文字淺顯,又富于節(jié)奏改變,易于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快速記誦。同學能大體背誦下來后就進行商量,在商量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無常師”——這是本段立論動身點。下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是用事實說明這一點。
“郯子之徒,及賢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問題:不及己而師之,這是為什么?下句引孔子語,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以上為一層,以下另一層:用“是故”引出的推論。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回文”辭格。此即觀點,下句“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是解釋。“如是而已”是決斷之詞。
2、同學練習背誦3—4遍后進行檢查。
3、商量:“圣人無常師”這個說法的實質(zhì)是什么?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商量方式同前。
小結(jié)要點:〔1〕“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出自《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語〕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不能盡知,要想得到廣泛的學問,就要向很多內(nèi)行的人學習??鬃酉蜻@么多的人學習,給我們樹立了典范?!?〕人總是有特長也有短處的,用這種觀點來看四周的人,才擅長學習別人的特長,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韓愈從這個觀點動身,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告知我們要向聞道在先的人學習,向術(shù)業(yè)上有專長的人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4、齊誦一遍。
三、誦讀第4段。
此段更易成誦,無須提示,先背下來,然后商量有關(guān)全篇宏旨的問題。
1、同學練習2—3遍后,檢查背誦。
2、商量:
〔1〕用哪些話明確地表示了他的立場?〔“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氣;“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氣?!?/p>
〔2〕韓愈所說的“道”是指什么說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統(tǒng)”,本段中“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一句可證;上段說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學習官職名稱、禮、樂等,也包括在儒家“道統(tǒng)”之內(nèi);其次段說“彼童子之師……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也很明顯地表示出這個意思。至于說“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則是僅就從師風氣而言,所以下文用“術(shù)業(yè)有專攻”來照應,這不過是附帶論及,非全篇主旨所在?!?/p>
明確上述熟悉后回答上節(jié)課留下的作業(yè)題: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開頭?
答案要點: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放在開頭,讀者不明所指,倒顯得無足輕重,不如卒章顯志為好。
3、連貫背誦第3、4段。
四、總結(jié)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義。
導入方式: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提倡者”,這句話非常重要。唐初,文壇上繼承六朝文風的余緒,寫的是“近體文”即駢體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縛人的思想。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tǒng),他本人則取法于司馬遷、司馬相如和揚雄;當時有很多人都跟著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蘇軾非常欣賞韓愈的這一番努力,說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其時駢體文占統(tǒng)治地位〕。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
提問: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guān)系?文中有沒有這個方面的表示?〔文中說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的表示,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任的,通過培育“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小結(jié):本文的思想意義在于:〔1〕明確指出老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jīng)傳為代表的儒家道統(tǒng),韓愈既以儒家道統(tǒng)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師說》,“抗顏而為師”?!?〕要恢復儒家道統(tǒng),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2、寫作方法。
〔1〕從全篇看,用的是“立”與“破”相結(jié)合的寫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進行步驟:先列出第1、2、3段的論述方式,然后歸納出上述寫法。
第1段:由老師職責推論出擇師標準?!擦ⅰ?/p>
第2段:分層論述師道不傳的緣由?!财啤?/p>
第3段:由“圣人無常師”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擦ⅰ?/p>
歸納后再提問:其次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樣的關(guān)系?〔進展的關(guān)系〕
〔2〕從第2段看,用的是對比論述的方法。
這個部分的內(nèi)容,在誦讀中已經(jīng)涉及,可讓同學在課堂上回答課文練習其次題〔即填空題〕,要求答得簡要;對表中某些繁瑣項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同學把握以下幾點:
①本段主要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指出門第觀念是這種壞風氣的根源,這是全文分論點之一,從反面論證以“道”為師、“從師而問”的正確性。
②“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正是為了提出這個分論點?!氨娙恕?,主要指士大夫階層。
③為子“擇師而教之”與其身“恥師”的對比,是用一般現(xiàn)象來證明上述分論點,也說明白“恥師”的內(nèi)涵,即不愿“聞道”,不想“解惑”。
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將內(nèi)容深化一層,更有力地證明白上述分論點,由于這里指出了“恥學于師”的壞風氣來源于門第觀念。
[說明]學文章就要學文理。填表也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行濫用,既不要把冗雜的問題簡潔化,又不要把簡潔的問題冗雜化。
3、語言積累。
關(guān)于一詞多義〔練習三〕
①道:〔按練習排列的挨次,例句略,下同〕A、〔儒家的〕思想體系。B、說。C、道路。D、方法?!舶矗捍祟}無相同的義項,練習題有誤?!?/p>
②傳:A、流傳。B、傳授。C、〔zhuàn〕闡述儒家經(jīng)義的文字。D、同A。補充:E、〔zhuàn〕古時供來往行人住宿的旅舍。例:舍相如廣成傳舍。
③圣:A、具有極高才智的。B、同A。C、圣人。D、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帝王的諛稱。補充:E、舊稱學問技術(shù)有特高成就的人,如詩圣、棋圣等。
關(guān)于名詞、形容詞活用如動詞后意義的改變:
①恥:以……為恥。
②師:以……為師;向……請教〔學習〕。
③羞:以……為羞。
④小:以……為小。
⑤奇:以……為奇。來賓:以……為來賓〔把……當作客人來款待〕。
⑥糞土:以……為糞土〔把……看得一錢不值〕。
補充通假字:
①受:通“授”。
②不:通“否”。
五、留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預習《問說》〔要求見該課“預習支配”〕
師說教案篇4
〔三〕、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論點是什么?
答:圣人無常師。
2、第三段與第一段關(guān)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其次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表達格言的警辟性。最終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結(jié)論。
〔四〕、分析第四段
1、為什么贊揚李蟠?
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確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提倡從師?!肮盼摹敝赶惹厣⑽?。
2、這段點明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典范,總結(jié)全文。
同時“不拘于時”照應其次段,“能行古道”照應第三段。
二、分析課文語言特色
1、整句散句結(jié)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敏捷的散句交叉運用,協(xié)作自然,錯落有致。例如,其次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其次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jié)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其次句“學校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認、責怪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軟”,挖苦語氣.感情劇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jié)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p>
三、分析課文思想內(nèi)容
1、韓愈在文中所提的觀點是不是都是進步的?我們該借鑒哪些?
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需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敬重老師,嘉獎后學等思想在今日仍有借鑒意義。但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表達出韓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時代意義。
四、布置作業(yè):1、思索練習四
五、板書設(shè)計
段意論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用詳細事實進一步說明誰可為師的道理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四、說明寫本文的緣由結(jié)論:向后學號召
1.不拘于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師說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對比論證方法。
2、背誦全文
3、培育同學敬重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設(shè)想】
1、支配一課時教學。
2、早自習預習文章,疏通字義。
3、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朗讀環(huán)節(jié),指導同學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
4、利用搶答競賽的形式,讓同學體會的思路,逐段背誦,直至背下全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法、點撥法。
【教具預備】
課件、記分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課前播放《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音樂全屏展現(xiàn)?!?/p>
同學們,上課前給你們播放的歌曲好聽嗎?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成為一名榮耀的人民老師。
你們知道我國的老師節(jié)是哪一天嗎?
為什么我國要設(shè)立這個節(jié)日,這又說明白什么呢?
大家說的很對。當今社會尊師重教已經(jīng)巍然成風,但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的狀況如何呢?如今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唐代散文家韓愈的千古佳作《師說》,從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解題、出示教學目標
1、解題:
“說”,古代散文中的一種,屬談論文范圍,“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通常這類文體我們可以理解為“解說關(guān)于的道理”,“師說”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p>
2、教學目標:
反復朗讀、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三、朗讀觀賞與指導
1、讓同學在配樂朗讀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聽清字音、節(jié)奏。
四、研讀課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為三個大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競賽,宣布競賽規(guī)章,每組派一位同學負責記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p>
提問: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為什么要從師?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明確: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
一段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小結(jié):這一段從正面論述了從師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后依次說明白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全班同學齊讀第一段?!?/p>
〔請同學根據(jù)思路背誦第一段?!?/p>
3、理清其次段思路:
提問:其次段主要運用了三組對比,抨擊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人,請同學們找出相關(guān)句子。
明確:
故之圣人──今之眾人
二段愛其子──與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學,師生合作共同朗讀其次段,進一步明確三組對比的內(nèi)容。〔依據(jù)同學朗讀狀況稍加點評。〕
分組背誦三組對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齊讀第三段?!?/p>
提問:在“從師”這一問題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說的?作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
孔子的行為
三段──結(jié)論
孔子的言論
〔請同學根據(jù)思路背誦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齊讀第四段?!?/p>
提問:這一段交代了什么?提到了哪些緣由?
明確:
四段──交代緣起: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小結(jié)
這篇課文四段都圍繞“從師”這個問題綻開。第一段正面論述從師之道,說明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其次段運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了當時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第三段運用孔子的言行,進一步從正面說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寫作緣起。
六、齊背全文
1、請同學依據(jù)板書背誦全文。
2、播放畫面,配上音樂,師生共同背誦全文。
七、總結(jié)
1、統(tǒng)計各組最終得分,宣布競賽結(jié)果。
2、布置課外練習。
師說教案篇6
學問目標;
1、把握有關(guān)"說"的文體學問,‘教案’
2、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等實詞;學習"之、其"兩個虛詞;;把握文言句式特點。
力量目標: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德育目標: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育虛心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結(jié)合其次段,學習正反對比、有破有立的寫法。
教學難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誦讀法、商量法
教具預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支配: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指導同學反復誦讀,疏通文中字詞句。
一、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導入。
二、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有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提倡者。由于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困,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見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提倡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忱地鼓舞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最終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有用散文的基礎(chǔ)。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很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概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三、解題及文體介紹。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
"說"是一種談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任憑些。學校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此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同學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四、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同學借助解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同學自學、質(zhì)疑,老師點撥指正。)
讀準以下字的讀音。
句讀dòu或不焉fǒu經(jīng)傳zhuàn從師cóng傳道chuán
聃dān蟠pān萇弘cháng諛yú冉rǎn潘pān無長無少zhǎng
須臾yú貽dài郯tán
五、了解課文基本內(nèi)容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看法,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六、研讀課文第一段,商量"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一命題。
1、疑難句解釋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代的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學者:求學的人。這里所說的"古之學者",不僅指古代作同學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時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之",結(jié)構(gòu)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
(2)"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些"則不準確。按: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3)"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夫:發(fā)語詞,無實義。庸:豈,哪。知:管,過問。"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賓語,這個賓語是個帶"之"字的主謂結(jié)構(gòu),"之"的作用在于取消這個主謂結(jié)構(gòu)的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補語",可提至謂語"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還是晚生。
(4)"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是推斷句的一種形式。
2、文段分析
本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當拜什么人為師的問題。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句),闡述老師的作用。用六個字概括了老師的三個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
其次層(第2、3句),闡述從師的必要。從反面指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說明有惑必需從師。
第三層(第4~6句),闡述擇師的標準。第6句是本段的結(jié)論,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概括地提出了擇師的標準。
七、課堂練習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一段2、預習課文二、三、四段
其次課時
教學要點:商量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一、檢查預習,背誦第一段。
二、研讀課文二、三段。
1、難句解析
(1)"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個"圣""愚"是名詞,其次個"圣""愚"是形容詞。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從師,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人卻不從師。之:結(jié)構(gòu)助詞,用作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即"不知句讀","惑之不解"即"不解惑"?;颍河腥?,無定指代詞。不,通"否"。這幾個分句運用了"合敘"手法,事實上應當分開解釋,即"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翻譯"合敘句",必需將兩個句子分開,若按原句挨次籠統(tǒng)串譯,則往往句意混淆不清,不易理解。
2、文段分析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煞譃樗膫€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lǐng)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氣;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其次層(第3~5句),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對比,指出"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緣由。
第三層(第6~8句),把習句讀從師與惑而不從師的現(xiàn)象對比,批判"今之眾人""學校而大遺"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層(第9~13句),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習。
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挖苦語氣的劇烈感慨。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方法,老師指導同學總結(jié),并填寫下表: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論據(jù)(三組對比)正確看法錯誤看法的談論和抒情
1.古圣人與今眾人(縱比)古之圣人從師而問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
2.對其子與對其身(自比)愛其子擇師而教于其身則恥學于師學校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認)
3.百工之人與士大夫(橫比)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師道不復,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挖苦)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guān)系從批判反面現(xiàn)象中進一步說明總論點
三、分析第三段:
以孔子從師的范例,從正面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煞謨蓪?。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其次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表達格言的警辟性。最終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結(jié)論。
小結(jié):第2段和第3段,分別從反面和正面說明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中心論點。
四、課堂訓練
五、布置作業(yè):1、背誦課文二、三段2、積累文言字詞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jié)全文(熟悉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一、檢查預習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確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提倡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如今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典范,總結(jié)全文。同時"不拘于時"
師說教案篇7
一師說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育虛心好學的風氣。
〔二〕
把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把握有關(guān)“說”的文體學問。
二、重點、難點分析
〔一〕本文的層次結(jié)構(gòu)是怎樣的?
〔二〕有關(guān)疑難詞句的解釋。
〔三〕“說”是一種文體;是談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四〕試摘錄關(guān)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為什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七〕怎樣熟悉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shè)計
〔一〕明確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二〕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p>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介紹〔結(jié)合解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有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提倡者。由于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困,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見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提倡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忱地鼓舞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最終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有用散文的基礎(chǔ)。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很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概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看法,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談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任憑些。學校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此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guān)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剛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同學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同學借助提示、解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同學自學、質(zhì)疑,老師點撥指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國際匯款申請書
- 2025年度股份質(zhì)押股權(quán)激勵計劃合同
- 復讀退學申請書
- 2025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防護用品租賃合同
- 2025年度文化旅游項目投資合同協(xié)議
- 2025年度化妝師與美容院產(chǎn)品合作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家具行業(yè)木材采購環(huán)保責任合同
- 2025年度跨境電商平臺運營股份合同
- 2025年度文化產(chǎn)業(yè)貸款延期合同樣本
- 2025年度建筑工程質(zhì)量保修合同范本正規(guī)范本
- 機票預訂行業(yè)營銷策略方案
- 謝爾塔拉露天煤礦變更環(huán)評
- 行政倫理學教程(第四版)課件 第2章 行政倫理學的思想資源
- 眼的解剖結(jié)構(gòu)與生理功能課件
- 2024年銀行考試-興業(yè)銀行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
- Q/GDW-1738-2012配電網(wǎng)規(guī)劃設(shè)計技術(shù)導則
- 【藥用低密度聚乙烯袋探究4500字(論文)】
- 鄉(xiāng)鎮(zhèn)林長制培訓課件
- 企業(yè)法律顧問方案
- 哈佛大學住房研究聯(lián)合中心:2024年美國房屋租賃報告
- 農(nóng)商銀行貴金屬分析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