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訓練原理方法第一、第二課_第1頁
研究生訓練原理方法第一、第二課_第2頁
研究生訓練原理方法第一、第二課_第3頁
研究生訓練原理方法第一、第二課_第4頁
研究生訓練原理方法第一、第二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運動訓練原理與方法

課程類型:學科基礎課總學時:60學時周課時:4學時授課教師:王立國、張守偉、楊光、范蕘等3/29/20231當前1頁,總共76頁。

本節(jié)課講授內容導入運動訓練原理競技能力概述訓練原則概述訓練方法概述3/29/20232當前2頁,總共76頁。

運動訓練原理與方法

1.課程引導、運動訓練的原則掌握與運用(王立國)2.運動員競技能力構成與競技能力結構模型(王立國)3.運動員疲勞產生的機制與加速機體恢復的方法與手段。(王立國)4.運動中有氧能力與無氧供能的關系及運用無氧閾強度發(fā)展有氧能力(王立國)5.體能訓練概述、力量訓練原理與方法(王立國)6.對周期訓練理論的再認識與板塊訓練模式(王立國)7.運動員競技狀態(tài)的調控與運動負荷(楊光)8.(1)少兒運動員生長發(fā)育特點及訓練應注意問題(2)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的創(chuàng)新(王立國)3/29/20233當前3頁,總共76頁。

運動訓練原理與方法9.教練員訓練理念建立與教練員素質(張守偉)10.當代運動訓練的特點與發(fā)展趨勢(張守偉)11.運動訓練質量監(jiān)控與評價(張守偉)12.同場對抗項目技術訓練理論與方法(范堯)13.同場對抗項目戰(zhàn)術訓練理論與方法(范堯)14.體能訓練原理與方法

()15.體能訓練原理與方法

()3/29/20234當前4頁,總共76頁。引言

運動訓練理論的研究與運動訓練實踐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運動訓練實踐的發(fā)展為運動訓練理論的完善提供著豐富的營養(yǎng),運動訓練理論的研究成果也有力地指導和推動著運動訓練實踐的發(fā)展。近年來,運動訓練實踐中的許多熱點問題涉及到有關的基本理論(訓練理論與實踐的關系)。3/29/20235當前5頁,總共76頁。周期學說影響了世界運動訓練界幾十年

20世紀中葉馬特維也夫發(fā)表的關于運動訓練周期的博士論文是運動訓練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研究成果。作為組織運動訓練活動的一項重要原則,周期學說得到了世界各國運動訓練界的廣泛認同。學者們圍繞運動訓練周期的科學依據(jù),周期結構模式,階段劃分、組織要點、負荷特征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多方位的理論探討,并普遍應用于各種水平的運動員的訓練實踐之中。3/29/20236當前6頁,總共76頁。間歇訓練法是訓練理論的重要內容

在訓練方法上,最典型的是間歇訓練方法的問世。20世紀60年代初,德國生理學家Reindell等人的間歇訓練創(chuàng)始人Gerschler教練和捷克優(yōu)秀長跑運動員Zapopek已經(jīng)運用的間歇訓練法的基礎上,對該方法進行了實驗和理論總結,推出了至今對耐力訓練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的間歇訓練方法。3/29/20237當前7頁,總共76頁。1.競技能力

◆競技能力釋義

競技能力與相似概念的異同

◆競技能力的構成3/29/20238當前8頁,總共76頁。A競技能力的定義

競技能力是運動員參加比賽的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現(xiàn)形式和不同作用的體能、技能、戰(zhàn)術能力、心理能力以及運動智能所構成,并綜合地表現(xiàn)于專項競技的過程之中。

《體育科學詞典》,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2000,P1503/29/20239當前9頁,總共76頁。

1、競技能力的主體是運動員;訓練水平的主體可以是運動員,也可以是教練員,

含義的專一性:“競技能力”優(yōu)于“訓練水平”2、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包括遺傳途徑、訓練途徑和生活途徑,訓練水平應只指訓練中獲得的競技能力,

競技能力概念適用于統(tǒng)指運動員通過各種途徑所獲得的比賽能力B競技能力與相似概念含義的比較競技能力與訓練水平3/29/202310當前10頁,總共76頁。

競技能力專指運動競賽中運動員的比賽能力,運動能力可指人體從事各種“運動”的能力。

含義的專一性:“競技能力”優(yōu)于“運動能力”競技能力與運動能力B競技能力與相似概念含義的比較競技能力與運動能力3/29/202311當前11頁,總共76頁。

競技能力及其主要概念群現(xiàn)實具備的比賽中表現(xiàn)出來的可能發(fā)展的

競技能力競技實力競技表現(xiàn)競技潛力現(xiàn)實具備的比賽中表現(xiàn)出來的可能發(fā)展的競技實力競技水平競技潛力3/29/202312當前12頁,總共76頁。

競技能力是運動成績的重要決定因素競技能力是運動訓練的主要內容競技能力具有賽場表現(xiàn)價值B競技能力的地位與價值3/29/202313當前13頁,總共76頁。構成因素競技能力

戰(zhàn)術能力運動訓練的主體內容

——運動員競技能力

知識能力

心理能力

體能

技能3/29/202314當前14頁,總共76頁。構成因素競技表現(xiàn)競技能力

戰(zhàn)術能力力量素質速度素質耐力素質自身發(fā)揮干擾對手影響判定參賽情緒動員比賽情緒控制競技意志保持比賽中的競技表現(xiàn)

知識能力

心理能力

體能

技能競技運動知識的掌握及運用動作質量動作穩(wěn)定性3/29/202315當前15頁,總共76頁。競技能力結構的木桶模型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模型13/29/202316當前16頁,總共76頁。優(yōu)秀賽艇(公開級)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模型(體能部分)類別基本特征指標標準值男女

形態(tài)身材高大勻稱指距-身高10-128-10

肌肉線條修長(cm)機能心肺功能極好V02max6.1±0.64.2±0.4

激素水平高(L/min)素質以專項耐力為核心測功儀功率428±16300±18

的出色的多種競速(W)能力注:技術、戰(zhàn)術、心理、智能特征從略3/29/202317當前17頁,總共76頁。短道速滑世界記錄創(chuàng)造者李金艷1987-1989

狀態(tài)診斷及目標模型3/29/202318當前18頁,總共76頁。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非衡結構的補償效應

是指運動員競技能力構成因素中某種素質或能力的缺陷,為其它高度發(fā)展的素質或能力所彌補和代償,使其總體競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的效果。(劉大慶,1997)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非衡結構

是指競技能力各構成因素不均衡發(fā)展的相互關系。

(劉大慶,1997)3/29/202319當前19頁,總共76頁。競技能力結構的積木模型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模型23/29/202320當前20頁,總共76頁。

競技能力結構的“雙子模型”木桶模型+積木模型3/29/202321當前21頁,總共76頁。

雙子模型的應用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診斷的分型:均衡型還是非衡型運動員競技能力發(fā)展途徑的選擇:揚長還是補短?哪個運動員揚長?哪個運動員補短?何時揚長?何時補短?照片:鄧亞萍中國女排女子體操3/29/202322當前22頁,總共76頁。2.運動訓練原則

建立運動訓練原則體系的標準對訓練原則認識的演變

3/29/202323當前23頁,總共76頁。應該如何確定運動訓練原則?

運動訓練原則是依據(jù)運動訓練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而確定的組織運動訓練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確定運動訓練原則的要求:1、符合運動訓練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2、能對運動訓練活動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導3/29/202324當前24頁,總共76頁。練什么?訓練內容訓練負荷訓練方法訓練安排練多少?怎么練?訓練原則3/29/202325當前25頁,總共76頁。年代運動訓練原則出處20世紀60/70年代身體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周期性、不間斷性、逐漸加大負荷、區(qū)別對待、自覺性、直觀性原則北體體理教材三從一大:從難、從嚴、從實戰(zhàn)出發(fā),大運動量訓練原則國家體委20世紀80年代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周期性、系統(tǒng)性、合理負荷、區(qū)別對待原則1990年統(tǒng)編教材三從一大:從難、從嚴、從實戰(zhàn)出發(fā),科學地大運動量訓練原則國家體委20世紀90年代競技需要、動機激勵、有效控制、系統(tǒng)訓練、周期安排、適宜負荷、區(qū)別對待、直觀教練、適時恢復原則2000年統(tǒng)編教材三從一大:從難、從嚴、從實戰(zhàn)出發(fā),科學地大運動量訓練原則國家體育總局21世紀首頁導向激勵與有效控制、競技需要與定向發(fā)展、適宜負荷與適時恢復、系統(tǒng)訓練與周期安排、集群組訓與區(qū)別對待原則2006年統(tǒng)編教材三從一大:從難、從嚴、從實戰(zhàn)出發(fā),科學地大運動量訓練原則國家體育總局3/29/202326當前26頁,總共76頁。訓練原則(1990)1990版《運動訓練學》體育院系通用教材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相結合原則系統(tǒng)的不間斷性原則周期性原則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原則區(qū)別對待原則3/29/202327當前27頁,總共76頁。三從一大訓練原則(20世紀60年代)從嚴、從難、從實戰(zhàn)出發(fā),(科學的)大運動量訓練3/29/202328當前28頁,總共76頁。對“三從一大”訓練原則的歷史評價——抓住了根據(jù)比賽的需要組織訓練這一核心問題;

——重點突出,特別強調刻苦訓練;

——用語簡潔生動,朗朗上口,便于宣傳和應用。幾十年來,在我國競技體育隊伍中,樹立了苦練嚴管的作風和傳統(tǒng),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競技運動水平的提高。

——理論體系的明顯缺漏,對以人為本的忽略;——有張無弛的失衡;——不準確的語言表述容易引起誤解。同時產生若干負面影響,應根據(jù)時代需要予以調整和完善。★“三從一大”訓練原則有以下明顯的優(yōu)點★“三從一大”訓練原則的時代局限性3/29/202329當前29頁,總共76頁。訓練原則(2000)競技需要原則動機激勵原則有效控制原則系統(tǒng)訓練原則周期安排原則適宜負荷原則區(qū)別對待原則直觀教練原則適時恢復原則2000版《運動訓練學》體育院系通用教材3/29/202330當前30頁,總共76頁。訓練原則競技需要原則動機激勵原則有效控制原則系統(tǒng)訓練原則周期安排原則適宜負荷原則區(qū)別對待原則直觀教練原則適時恢復原則練什么?練多少?怎樣練?3/29/202331當前31頁,總共76頁。運動訓練過程的基本特征

運動訓練過程的連續(xù)性與階段性運動訓練過程中機體在負荷下的適應性與劣變性運動訓練組織的集群性與個體性運動訓練過程的多變性與可控性

《論運動訓練過程》1988年3/29/202332當前32頁,總共76頁。訓練原則(2006)

導向激勵與有效控制原則訓練動機

競技需要與定向發(fā)展原則訓練內容適宜負荷與適時恢復原則訓練負荷系統(tǒng)訓練與周期安排原則訓練安排集群組訓與區(qū)別對待原則訓練組織

2006年版《運動訓練學》普高體育專業(yè)教材3/29/202333當前33頁,總共76頁。辯證協(xié)同訓練原則

導向激勵與有效控制原則訓練動機

競技需要與區(qū)別對待原則訓練內容適宜負荷與適時恢復原則訓練負荷系統(tǒng)訓練與周期安排原則訓練安排

2009年版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3/29/202334當前34頁,總共76頁。導向激勵與有效控制原則科學基礎:長期艱苦的訓練需要不斷地動機激勵;對運動訓練活動必須實施有效的控制。訓練要點:樹立正確的參訓動機,協(xié)調兼顧國家與個人的利益;目標控制、信息反饋、及時調節(jié)。3/29/202335當前35頁,總共76頁。競技需要與區(qū)別對待原則科學基礎:運動專項競技的特異性;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個人特點。訓練要點:依實戰(zhàn)需要決定訓練內容、方法、負荷與安排;針對個人特點組織訓練,并隨水平提高而強化。3/29/202336當前36頁,總共76頁。系統(tǒng)訓練與周期安排原則科學基礎:人體運動生物適應的長期性與階段性;人體機能與運動員競技狀態(tài)的動態(tài)變化。訓練要點:健全多年訓練體制和社會保障;精心組織各類訓練周期,成功把握競技狀態(tài)與比賽時空的契合。3/29/202337當前37頁,總共76頁。

運動員各種競技能力在多年訓練過程中的發(fā)展3/29/202338當前38頁,總共76頁。3、運動訓練方法整體控制方法

模式訓練法程序訓練法

分解訓練法完整訓練法重復訓練法間歇訓練法持續(xù)訓練法變換訓練法循環(huán)訓練法比賽訓練法具體操作方法3/29/202339當前39頁,總共76頁。運動訓練的整體控制方法(1)

模式訓練法

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規(guī)范式目標模型的要求組織和把握運動訓練過程的控制性方法3/29/202340當前40頁,總共76頁。運動訓練的整體控制方法(2)

程序訓練法依訓練過程的時序性和訓練內容的系統(tǒng)性特點,按照預定的程序安排前后銜接的練習內容,組織和把握運動訓練過程的控制性方法3/29/202341當前41頁,總共76頁。運動訓練的具體操作方法(1/2)

完整訓練法

對完整的技術動作或戰(zhàn)術配合練習,不分部分或環(huán)節(jié),完整地進行訓練的方法。

分解訓練法

將完整的技術動作或戰(zhàn)術配合練習分解成若干個環(huán)節(jié)或部分,分別進行訓練的方法。3/29/202342當前42頁,總共76頁。

運動訓練的具體操作方法(3/4/5/6)3/29/202343當前43頁,總共76頁。

運動訓練的具體操作方法(7)

變換訓練法變換練習的內容、形式、負荷、環(huán)境,以提高運動員訓練的積極性、適應性及時效性的方法。3/29/202344當前44頁,總共76頁。運動訓練的具體操作方法(8)循環(huán)練習法3/29/202345當前45頁,總共76頁。4.”以賽代練”問題的提出:女網(wǎng)的實踐,劉翔的成功是否說明“以賽代練”的正確性?3/29/202346當前46頁,總共76頁。以賽代練?訓練是為了比賽,比賽應該帶領訓練;但比賽不能代替訓練賽與練的關系3/29/202347當前47頁,總共76頁。

運動生物學理論是訓練理論的重要基礎

縱觀運動訓練理論的發(fā)展,人們會發(fā)現(xiàn),大量的重大訓練理論和方法均來自于生物學的研究成果,早期運動訓練理論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基本源于生物學或是生物學家的幫助下完成的。在理論方面,最著名的當屬三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生理學家——英國的A.V.Hili\A.Krogh,他們分別在肌肉收縮的力-速度關系和最大攝氧量肌纖維收縮的滑行學說和神經(jīng)傳導遞質、骨骼肌毛細血管血流速度和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輛功率自行車等方面為以后的訓練理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3/29/202348當前48頁,總共76頁。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盡管我國的訓練理論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但在許多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在整體上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這種令人堪憂的現(xiàn)狀主要源于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國自身對訓練理論研究的薄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研究成果。其二,是我們對國外訓練理論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統(tǒng)地了解,尤其是對一些新的訓練原理和方法的把握仍顯浮泛粗糙,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表現(xiàn)出各取所需、一葉障目甚至盲目浮躁。3/29/202349當前49頁,總共76頁。存在的問題

與此同時,漠視或忽略國外訓練理論的發(fā)展,不僅使我們失去了對諸多原產于國外體育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典研究成果的掌握,而且,還產生了某種“崇洋媚外”的錯覺,似乎只有來自國外的理論才是深刻、原創(chuàng)和具有意義的,許多并非經(jīng)典的、甚至是未經(jīng)科學鑒定的理論與方法,長期活躍在中國的競技訓練領域,它們禁錮了我們的思想和理念,制約了我們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3/29/202350當前50頁,總共76頁。

存在的問題

因此,有計劃地介紹和引進國外訓練理論,特別是那些對我國訓練實踐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的研究成果,是極為必要的。它們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開闊視域、啟迪思路和提升鑒別能力,而且,還可以引發(fā)我們對多年形成和固守的訓練理念的反思和批判。當然,對國外先進訓練理論的學習又絕不能止步于“引進”,而必須將理論的“消化”作為重點。3/29/202351當前51頁,總共76頁。作業(yè)論述競技能力結構模型預習與討論運動性疲勞產生的機制當前52頁,總共76頁。存在的問題

我們應該深入分析各種前沿訓練理論形成的原因和生物學背景,尤其是要結合我國訓練理論和實踐的具體問題作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將我國訓練理論的精華與世界訓練理論的發(fā)展有機地結合,并形成互補,最終將其效果落實在二次“創(chuàng)新”的層面,在引進國外先進理論的同時,打造科學、系統(tǒng)并符合我國訓練實際需求的運動訓練體系。3/29/202353當前53頁,總共76頁。運動疲勞的產生機理及加速疲勞恢復的方法手段

現(xiàn)代競技體育的首要任務便是最大限度的挖掘人體的運動潛能,不斷的提高運動成績。運動員在長期的訓練中為了達到理想的成績,機體的負擔量大,神經(jīng)系統(tǒng)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心血管和呼吸系統(tǒng)以及內分泌系統(tǒng)等機能等都處于較高水平,容易產生運動性疲勞。對機體運動性疲勞產生的機制進行分析,采取合理的辦法減輕疲勞以及盡快消除疲勞。為運動員在訓練中獲取更好的成績提供理論性依據(jù)。3/29/202354當前54頁,總共76頁。

訓練負荷與適應競技能力通過系統(tǒng)訓練得到提高的基礎是超量恢復理論,該理論來自于四十年前的一位原蘇聯(lián)學者,他的理論依據(jù)是肌糖原的消耗引起了機體糖原的超量恢復,但至今除了肌糖原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類似的情況。另一個讓人質疑的問題是我們的教練員如何從運動員身上獲得已經(jīng)處于競技能力的“平臺期”(指運動員競技能力在某一高位點處于一種暫時相對的穩(wěn)定時期)這個信息?在一般情況下該信息的獲得只是通過詢問或觀察運動員,只要運動員說感覺不錯就繼續(xù)訓練。然而,實際上我們并不清楚運動員的回答是否正確,即便他的感覺是真實的,但他自己也可能并不知道自身肌細胞的狀況。3/29/202355當前55頁,總共76頁。過度負荷狀態(tài)下適宜的連續(xù)負荷及效應機能水平機能水平3/29/202356當前56頁,總共76頁。1、運動疲勞的特點

運動疲勞研究首先解決的是疲勞的概念問題。它一開始就成為疲勞問題研究的熱點關于運動疲勞的特點,運動疲勞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有以下特點:(l)疲勞時機體能力降低存在時相性和階段性。

(2)機體能力降低與疲勞過程并不是正比關系。

(3)由于疲勞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疲勞的最初階段,下降的機體能力可能再度表現(xiàn)出恢復的現(xiàn)象(4)疲勞過程發(fā)展到最終必然筋疲力盡。

3/29/202357當前57頁,總共76頁。3/29/202358當前58頁,總共76頁。

訓練負荷包括兩個方面----負荷量和負荷強度。當運動員承受負荷時,首先肌細胞中的蛋白質量開始出現(xiàn)一個微小的下降,該下降誘導機體做出反應,肌肉就開始合成蛋白質。肌蛋白質量增加后不久就出現(xiàn)一個高于原有水平的穩(wěn)定狀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做訓練的穩(wěn)定期。此時,我們應該運動員施加新的負荷,而機體就會重復之前發(fā)生的情況。然而在給予多次負荷后,肌蛋白合成仍然保持較高水平,甚至高于實際肌肉增長量。而此時肌細胞質量的增長量缺卻出現(xiàn)較前一個階段下降的趨勢,這就說明該訓練負荷已經(jīng)達到極限,已不能再增加新的負荷。需注意的是,此時肌蛋白合成的高位點不會持續(xù)很久,緊跟著就會出現(xiàn)肌肉質量的下降,同時,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已隨著下降。3/29/202359當前59頁,總共76頁。(一)正確理解運動負荷的屬性

1、運動負荷:在訓練中為運動員有機體施加的有效刺激2、負荷量:刺激的時間的長短、數(shù)量的多少。(次數(shù)、時間、距離、重量)3、負荷強度:負荷對機體的刺激深度。(速度、遠度、高度、頻率,動作難度)3/29/202360當前60頁,總共76頁。3/29/202361當前61頁,總共76頁。

哈特曼教授曾任德國科隆體育學院運動訓練研究所所長,慕尼黑工業(yè)大學體育系運動訓練研究所所所長,現(xiàn)為德國萊比錫大學體育學院運動訓練理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和德國運動訓練學學會主任委員。他長期從事耐力性運動項目。訓練能量代謝系統(tǒng)和高原訓練的研究,目前是德國教練員學院課程設計人,并承擔德國國家賽艇隊,游泳隊和速滑隊的科技攻關項目。(德國烏里.哈特曼UIrichHartmann)3/29/202362當前62頁,總共76頁。運動性疲勞的研究中,運動性疲勞的產生原因是引起爭議最多的論題。運動醫(yī)學界,醫(yī)學界以及生物學科界對疲勞的研究歷程百年,至今仍然爭論不休。疲勞產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目前還遠遠沒研究清楚。運動性疲勞的產生機制又是運動性疲勞研究中不可回避和最重要的研究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3/29/202363當前63頁,總共76頁。運動性疲勞的研究中,運動性疲勞的產生原因是引起爭議最多的論題。運動醫(yī)學界,醫(yī)學界以及生物學科界對疲勞的研究歷程百年,至今仍然爭論不休。疲勞產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目前還遠遠沒研究清楚。運動性疲勞的產生機制又是運動性疲勞研究中不可回避和最重要的研究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3/29/202364當前64頁,總共76頁。2、運動性疲勞的概念

1880年,莫桑就開始了對人類疲勞的研究,在1915年他就提出了:疲勞是細胞內化學變化衍生物導致的一種中毒現(xiàn)象。1980年卡爾松(Karlsson)提出:疲勞是機體喪失保持所需或預想的輸出功率。在1982年的第五屆國際運動生物化學會議上將疲勞定義為:機體生理不能保持其機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近些年來,對運動性疲勞概念的提法已較為明確,這些提法的共同點即生理性疲勞是由于工作或活動本身引起的,已區(qū)別于諸如疾病、環(huán)境、營養(yǎng)等原因所致。我國學者,把”人體運動到一定時候,運動能力及身體功能暫時下降的現(xiàn)象”叫做運動性疲勞。

3/29/202365當前65頁,總共76頁。3、運動性疲勞產生的機制因為運動時有不同強度,不同時間;不同的運動方式,所以產生疲勞機制是不同的。因此,對疲勞的產生機制大體上有以下不同的幾種學說:1.“衰竭學說”認為疲勞的產生主要是運動過程中體內能源物質大量消耗而得不到及時補充引起的。.“堵塞學說”認為疲勞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某些代謝產物在肌肉組織中大量堆積而又不能及時消從而影響體內的正常代謝,造成運動能力下降引起。2.“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性失調學說”認為人體在運動時,由于PH值下降,水鹽代謝紊亂和血漿滲透壓改變引起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性發(fā)生失調而引起疲勞。。3/29/202366當前66頁,總共76頁。3.“保護性抑制學說”依照巴甫洛夫學派的觀點,運動性疲勞是由于大腦皮質產生了保護性抑制,運動時大量的沖動傳至大腦皮質相應的神經(jīng)細胞,使其長時間的興奮導致消耗增多,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失調,為避免進一步的消耗,當消耗到一定程度時便產生了抑制過程,這對大腦皮質有保護性作用4.“突變理論”認為肌肉疲勞是能量的耗竭,力量和興奮性下降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的三維空間關系突然發(fā)生改變而引起的,即疲勞是存在不同途徑的逐漸衰退突變的過程,形如一條鏈的斷裂現(xiàn)象。3/29/202367當前67頁,總共76頁。5.“自由基學說”認為運動時,自由基是指外層電子軌道含有未配對電子的基團,如氧自由基,經(jīng)自由基,過氧化氫及單線態(tài)氧等物質.由于自由基化學性活潑,可與機體內糖類,蛋白質,核酸及脂類等物質發(fā)生反應,因而造成細胞和結構的損傷與破壞。此外,內分泌功能異常和免疫功能下降、肌纖維斷裂等也與運動性疲勞有關。疲勞產生的原因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仍有待于深入廣泛地研究。上述的幾種運動性疲勞產生機制的假說,是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的觀點,運動性疲勞是體內的一系列復雜的變化,必須綜合分析和認識,消除運動性疲勞也必須根據(jù)運動方式、運動強度、時間,運動者個體差異等因素來采取有針對性恢復措施。3/29/202368當前68頁,總共76頁。

據(jù)俄羅斯媒體報道,以莫斯科州立大學科學家斯庫拉切夫院士為首的一組研究人員發(fā)明了一種杭氧化劑“斯庫拉切夫離子”

,據(jù)稱該氧化劑可進入人體細胞的線粒體中,阻止DNA受損和細胞老化,從而達到防止衰老、延長人類壽命的目的。斯庫拉切夫院士稱,如果這種抗氧化劑工作正常,那么人類將來可以活到800歲!3/29/202369當前69頁,總共76頁。據(jù)悉,人體的衰老和死亡與細胞中的線粒體有關,線粒體能通過氧化磷酸化作用,將人體內的氧轉化為能量,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它也會產生一種有毒副產品——超氧化自由基,它對線粒體DNA和隔膜會產生無法挽回的損害。人體中的抗氧化劑可幫助減少這些傷害,但像維生素C或維生素E這樣的抗氧化劑無法完成徹底保護線粒體DNA的作用。而斯庫拉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