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課標高二《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同步學案_第1頁
人教新課標高二《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同步學案_第2頁
人教新課標高二《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同步學案_第3頁
人教新課標高二《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同步學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人教新課標高二《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同步學案

【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掌握相關(guān)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二、能力目標:通過閱讀人物的的幾個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三、德育目標:感悟文章主題,探索哲理深意。

【學習重難點】

一、歸納掌握相關(guān)重點字、詞、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重)

二、感悟文章主題,探索哲理深意。(難)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時安排】二課時

一、導入

古人頗得竹的靈氣,“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幾枝勁竹,勢沖霄漢,傲立風霜,似恬隱君子、逍遙書生。一叢竹,婀娜多姿,清麗映日,也像風雨麗人、江南才女。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幾千年來朝夕相處,風雨滄桑,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圍,中華民族的竹文化堪稱源遠流長。竹與松、梅并稱為“歲寒三友”(有對聯(lián):“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保?,與梅、蘭、菊成為“花中四君子”。(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蘭:空谷幽香,孤芳自賞;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趨炎勢。)植竹、賞竹、寫竹、畫竹,竹與文學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竹也被畫家畫得生氣勃勃??戮潘季陀小额}文與可畫竹》:“跫然何處見生氣?仿佛空庭月落時?!苯裉炀妥屛覀兏S蘇軾一起領(lǐng)略文與可畫竹的高超技藝吧。二、自主學習,疏通課文大意

1、題解

文與可(1018~1079),是蘇軾的表兄,比蘇軾大18歲。文與可以善畫竹聞名于世,是當時墨竹畫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寧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陜西洋縣)知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陳州(今山東諸城)。元豐二年三月,蘇軾任湖州知州,這時文與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蘇軾在晾曬書畫時,發(fā)現(xiàn)亡故的文與可送給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圖》,見物生情,就寫了這篇雜記。本文莊諧相襯,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體現(xiàn)蘇軾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的特點的優(yōu)秀散文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釋義。

與可以書遺余(

)近語士大夫(

)萃(

)寒梢(

)

筆硯(

)斤斧何曾赦籜龍(

)噴飯(

)疇昔(

)

3.通讀全文,疏通文意,把閱讀本文時產(chǎn)生的問題記錄下來。

3.分組展示:各小組按分工翻譯串講,教師適時點撥,突出各段重點實詞(包括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虛詞(一詞多義)、文言句式。

(1)重點掌握詞語為《墨竹賦》以遺與可

投諸地而罵

以為口實

而讀書者與之

余因而實之

月落庭空影許長

近語士大夫

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

而余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

(2)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通假字:與可沒與陳州

少縱即逝矣

古今異義:初不自貴重

月落庭空影許長

廢卷而哭失聲

吾將以為襪

發(fā)函得詩

而讀書者與之

以書遺余曰

(3)詞類活用現(xiàn)象吾將買田而歸老焉

余因而實之與可厭之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初不自貴重

(4)虛詞

為: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

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余為徐州

而予以為有道者

吾將以為襪

乃: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

乃見其所欲畫者

其:乃見其所欲畫者

豈獨得其意

而予亦悔其隨之

以追其所見

其所以然

豈獨得其意

然:自視了然

予不能然也然二百五十匹絹

以: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

與可以書遺予曰吾將以為襪

之:竹之始生

一寸之萌耳

生而有之也

臨事忽喪之

士大夫傳之

而讀書者與之

(5)文言句式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nèi)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

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

足相躡于其門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吾將以為襪

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

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輪扁,斫輪者也

豈復有竹乎:

世豈有萬尺竹哉?三、初步感知,把握主旨

1、本文的體裁是什么?

散文(雜文)。2、聽錄音誦讀,并概括每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闡述文與可的繪畫理論和自己在藝術(shù)實踐中的體會。

第二段:敘述作者與文與可交往中的趣事。

第三段:說明寫作此文的緣由。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樣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

文章的主旨主要是敘述兩人的深摯友誼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僅僅通過日常趣事來表現(xiàn)兩人的親密無間的關(guān)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達兩的深厚情誼,從而寫出了對文與可的思念和緬懷之情。

四、具體研習文本

(一)研習第一段

這一段又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層,作者先從竹子本身說起:竹子的節(jié)和葉是與生俱來的,從只有一寸長的筍芽到數(shù)丈高的巨竹一直如此。他認為畫竹應當有成竹在胸,意在筆先,即先在頭腦中形成竹子的整體形象,當構(gòu)思成熟后,就奮筆疾書,一氣呵成。要善于抓住創(chuàng)作的靈感,而不可讓它輕易逝去。這種畫論是主張尊重生活,師法自然,重視創(chuàng)作靈感的捕捉和整體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蘇軾批評了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那種脫離現(xiàn)實,背離自然規(guī)律的現(xiàn)象,“節(jié)節(jié)而為之,葉葉而累之”,并且表明了自己的主張,蘇軾贊成“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做法。

第二層,寫自己學習文與可畫論的心得。蘇軾認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與可所講的道理,卻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的達不到真正的統(tǒng)一,“乃不學之過也”。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對表兄的欽敬之情。作者又把繪畫的體驗加以引申、擴展,聯(lián)系到社會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說:“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在社會生活中也要重視實踐,不斷積累經(jīng)驗。這里說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經(jīng)歷,是對人生的一種自省與領(lǐng)悟。

第三層,記弟蘇轍所作《墨竹賦》里的話,蘇轍說:表兄文與可畫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輪扁斫輪一樣,是依托繪畫技藝傳達出一種精妙、深邃的道理。作者看來弟弟不會畫畫,所以只是領(lǐng)會了文與可的繪畫意義而已。至于自己,則是不單領(lǐng)會了他畫竹的用意,懂得了他的繪畫理論,同時也學到了他畫墨竹的藝術(shù)技巧。這一部分所觸及的是生活積累與繪畫創(chuàng)作、藝術(shù)的構(gòu)思與靈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