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人學文論即人論_第1頁
文學是人學文論即人論_第2頁
文學是人學文論即人論_第3頁
文學是人學文論即人論_第4頁
文學是人學文論即人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學是人學,文論即人論

I02A1001-2435(2012)01-0085-10“文學理論”課程在中國大學已有百年歷史。20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田漢、郁達夫、老舍以及劉永濟、姜亮夫、陳望道等,都曾在大學教授過文學理論,并出版了翻譯或自撰的文學理論教材。魯迅翻譯的《苦悶的象征》和老舍撰寫的《文學概論講義》,迄今仍是文學理論教學的經典參考書。如今,大學的語言文學系課程體系中,文學理論依然是一門核心課程和基礎理論課程。大學期間,學好文學史需要文學理論,寫好課程論文和畢業(yè)論文也需要文學理論;大學畢業(yè),當好文學教師需要文學理論,從事學術研究更需要文學理論。對于語言文學系的學生來說,文學理論的學習還是培養(yǎng)理論思維、形成學術能力的基本途徑。然而,近年在“文學死了”、“文學理論死了”的喧囂聲中,文學理論的價值受到質疑,文學理論的地位受到挑戰(zhàn)。針對“文學已經死亡”的危言,希利斯·米勒挺身為“文學永恒”辯護;與此同時,米勒又不得不承認,當今有關文學的嚴肅反思,都要以兩個互相矛盾的論斷為前提:一方面,堅信文學是永恒的、普世的,能經受一切歷史變革和技術變革。文學是一切時間、一切地點的一切人類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時時面對,文學就要終結了,文學的末日就要到了,不同媒體各領風騷的時代到了,諸如此類的言論和挑戰(zhàn)。[1]我們不能漠視文學理論遭遇的挑戰(zhàn)。其中最深刻的就是:電子傳媒對紙質傳媒的挑戰(zhàn),電子文本對紙質文本的挑戰(zhàn),電子文化對傳統(tǒng)文學的挑戰(zhàn),“電視認識論”對“文字認識論”[2]的挑戰(zhàn)。面對在電視、電腦、Email、互聯(lián)網、“掌上電腦”之類電子傳媒構成的符號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如何講授在傳統(tǒng)的“文字認識論”和紙質文本基礎上形成的文學理論,即使學生默然以對,教師也不能以不變應萬變。中文系不可能取消文學理論。那么,如何應對電子傳媒和電子文化對文學理論的挑戰(zhàn),讓文學理論教學發(fā)揮更大的價值,依然讓學生終身受益?不妨從教學理念、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三方面,作一些探索和嘗試。其一,在教學理念上,拓展教學思路,打通文學理論與人生理論,讓學生通過文學理論的學習,獲得文學、文化和人生的多重啟示。文學是人學,文論即人論。文學是人學,已成師生常談;文論即人論,尚未成學人共識。一部文學理論,其實就是一部文化理論,一部人生理論。文學理論是闡釋文學活動的審美本質和藝術規(guī)律的學問;而文學是人學,是人性和人情的學問,是人生和心靈的學問。因此,如果說,“文學史,就其最深刻的意義來說,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歷史”[3];那么,文學理論,就其最本質的意義來說,是一種人生理論,是從美學的角度研究人性和人情的學問。例如,文學本質、抒情意境、敘事典型、戲劇沖突,這是文學理論中的基本問題和核心范疇,人們也一直把這些概念視為純粹的文學理論問題;而從“文論即人論”的觀念看,它們既是文學理論的,也可以是文化理論和人生理論的。以“抒情意境”為例。根據(jù)中國古典詩學的詮釋,文學理論教材對“意境”大都作這樣的描述,即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和富于特征性的客觀景物渾融契合而形成的虛實相生的藝術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進而描述了意境的多樣形態(tài),所謂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優(yōu)美之境和宏壯之境、寫實性的寫境和理想化的造境,等等。其實,無論我們對意境作怎樣的理論描述,一個抒情意境實質是詩人的“瞬間情感的審美構型”,也可以是每一個人的“瞬間情感的審美構型”。因此,對抒情意境的一切理論描述,既是詩歌的,也是藝術的,更是人類心靈的;詩境、藝境、心境是相通的,是三位一體的。對詩歌意境的美學界定,也就是對人的心靈境界的美學要求;詩歌意境的多樣形態(tài),也是人的心靈境界的多樣形態(tài)。在中國現(xiàn)代文藝美學家中,宗白華的藝術哲學和境界美學,最重視打通藝術理論和人生理論,最深刻地揭示了詩境、藝境、心境的相通和一致。宗白華所謂“中國藝術意境的誕生”,從直觀感相的摹寫,活躍生命的傳達,到最高靈境的啟示,既是指鳶飛魚躍的藝術意境,也是指自然和諧的文化境界,最終直指活潑潑的心靈境界;用宗白華的話說:就是“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jié)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4]。文學是永恒的。文學理論是永恒的。然而,在新的“符號環(huán)境”和審美文化環(huán)境下,仍以封閉的思路講授純粹的文學理論,往往會因學生缺乏廣泛而豐富的文學經驗和審美經驗,失去實踐針對性,難以產生理論共鳴。如戲劇理論和戲劇沖突,這是西方文論史上歷史最悠久、內容最豐富的理論問題,也是研究中西文學史必不可少的理論工具。然而,對今天的大學生來說,讀劇本者絕無僅有,觀賞戲劇更是一種奢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若還是按部就班地下經典定義、舉傳統(tǒng)例子了事,就會讓學生有恍若隔世之感。相反,如能與現(xiàn)代影視藝術相結合,與人生的戲劇性和心靈的沖突性相聯(lián)系,讓學生在文論中看到人論,那么傳統(tǒng)的經典理論就會煥發(fā)現(xiàn)代的生命智慧。其二,在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境界,增強哲學品格和強化思辨訓練,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學會用哲學的眼光看問題,用理性的思辨想問題。在語言文學系的全部課程中,文學理論是最富于哲學品格的課程,也是學生訓練理論思維、培養(yǎng)學術能力最重要的途徑。因此,提升教學的哲學境界,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一是從哲學角度詮釋文論概念,使之具有普遍的文化美學意義。在美學文藝學學科體系范圍內,文學理論是歷史最悠久、概念最豐富、體系最完備的理論。西方從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到黑格爾的《美學》,中國從劉勰的《文心雕龍》到劉熙載的《藝概》,要么就是文學理論,要么其核心就是詩學。文學理論這種獨特的歷史地位,使其對其他理論分支的建立和發(fā)展,產生了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從文論的歷史看,傳統(tǒng)的藝術理論和美學理論,基本上是在詩學或文學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衍伸出來的;從當代文論發(fā)展看,文學理論依然是文藝美學和文化理論的主要理論資源。從文學批評到文化批評,從文學理論到文化理論,概念體系和學術思路的淵源關系清晰可見。文學理論的這種理論地位,為我們從哲學角度詮釋文論概念提供了可能。所謂從哲學角度詮釋文論概念,就是在基于文學又超越文學的廣闊文化背景上,詮釋文學理論的基本概念,從而使一部文學理論和一套文學理論概念,同時具有藝術理論、文化理論、人生理論的意義。學生具備了文學理論,同時也提高了藝術鑒賞能力和文化分析能力。當然,并非文學理論中的每一個概念都可以作哲學性詮釋;但是,現(xiàn)代文學理論中屬于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的系列概念范疇,是完全可以通過哲學詮釋而獲得普遍意義的。二是從哲理角度強化思辨訓練,提升學生有序的理論思考和邏輯思辨能力。何謂理論?理論就是普遍規(guī)律,文學理論就是關于文學活動的普遍規(guī)律;理論思維就是在個別中發(fā)現(xiàn)一般,在特殊中發(fā)現(xiàn)普遍,在歷史中發(fā)現(xiàn)哲理。因此,成為思想家并不神秘:當你將自身的痛苦轉化成對于人類普遍狀況的思考時,你就是思想家了;當你將生命的體驗升華成關于人類命運的觀念體系時,你就是理論家了。所謂“上升到理論高度”,無非就是把針對具體事物的經驗性描述,升華為揭示普遍規(guī)律的抽象性命題;這也是“記者”與“學者”的基本區(qū)別。所謂有序的邏輯思辨,簡單地說,就是“有序提問的有序回答”:“有序的提問”形成闡釋的邏輯框架,“有序的回答”構成具體充實的闡釋內容。文學理論教師的講課過程,就是對從文學經驗中概括出來的概念范疇和理論命題,進行“有序提問的有序回答”。因此,只要文學理論教師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點,文學理論課堂就可以不僅傳授文學理論知識,而且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有序的理論思辨能力。其三,在教學目標上,擴大教學功能,傳授文學理論以解決雙重困惑,既著眼于解決文學問題的困惑,也有助于解決人生問題的困惑。其實,這也是拓展教學思路,打通文學理論與人生理論;提升教學境界,增強教學的哲學品格和強化思辨訓練的必然結果。首先,通過傳授文學批評的價值體系和方法論體系,解決文學的困惑?,F(xiàn)代文學理論體系是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作為面向文科大學生、教師和文學研究者的文學理論,其基本的功能就是為文學批評、文學教學和文學史研究提供系統(tǒng)的價值體系和方法論體系。荷蘭學者佛克馬說得好:“為了闡釋文學作品和把文學當作人們一種特殊的傳達模式來看待,我們必須掌握文學理論;不依賴于一種特定的文學理論,要使文學研究達到科學化的程度是難以想象的。”[5]20世紀是一個“批評的時代”,20世紀的文學理論主要是批評理論,各種批評流派層出不窮,為文學研究提供了多樣的闡釋思路和研究方法。文學理論首先應當向學生系統(tǒng)地講授文學基本理論和多樣的研究方法,使學生成為有理論意識的文學教師和文學研究的行家里手。其次,同時又可以將這套文學理論,通過合理的推衍,轉化成人生和文化研究的價值體系和方法論體系,解決人生困惑,認識文化現(xiàn)象。文學背后是文化,文化背后是人生;文學、文化、人生,是三位一體的。文學理想即是文化與人生的理想,以真善美為核心的文學價值論,既可以是文化價值論,也可以是人生價值論;文學風格亦是文化與人生的風度,以崇高與優(yōu)美、剛健與柔婉、謹嚴與疏放等范疇體系構成的文學風格,既可以是文化風貌,也可以是人們崇尚的精神風貌;文學研究方法又是文化與人生的研究方法,以社會文化、個體心理、接受反應和微觀文本分析構成的文學研究范式,既可以直接運用于文化研究,也可以啟發(fā)學生直接運用于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的考察和研究。當然,人生問題的哲學解決不等于個體解決;個體的人生困惑只能在人生磨礪中自我解決。然而,切理饜心的人生哲學的啟迪,確實有助于青年學生解決人生困惑,確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而且,學生在專業(yè)理論的浸潤中獲得的文化啟迪和人生啟示,或許比赤裸裸的“人生哲學”,影響更深刻,運用更自如。文學理論不可能取代文化理論和人生理論。但是,教師若能真正做到打通文學理論與人生理論,增強哲學品格和思辨訓練,進而擴大教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