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jīng)典論朱熹的“感物道情”與“交感”說_第1頁
國學經(jīng)典論朱熹的“感物道情”與“交感”說_第2頁
國學經(jīng)典論朱熹的“感物道情”與“交感”說_第3頁
國學經(jīng)典論朱熹的“感物道情”與“交感”說_第4頁
國學經(jīng)典論朱熹的“感物道情”與“交感”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國學經(jīng)典論朱熹的“感物道情”與“交感”說朱熹的“感物道情”理論繼承和發(fā)展了古老的“交感說”。“交感”一詞是朱熹在詮釋《周易?咸卦》時提出的?!案小被颉敖桓小痹凇吨芤住分凶罨镜膽?yīng)用就是強調(diào)“男女相感”“陰陽相感而生萬物”的思想。由此而形成的“交感論”是中國哲學和美學的最富特色的理論之一,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chǔ),也是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基本理論之一。在本文中我們將重點考察朱熹的“感物道情”理論是如何繼承和發(fā)揚“交感說”或者“感物說”的。一、“感物”的觀念及其發(fā)展朱熹的“感物道情”有著極其深厚的傳統(tǒng),是對傳統(tǒng)“交感說”的繼承和發(fā)揚。不過將“感物”與“道情”辯證地統(tǒng)一起來,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的審美活動結(jié)構(gòu),其功勞則在于朱熹。這一思想恰恰產(chǎn)生于朱熹對《詩經(jīng)》研究之中?!案形锏狼椤奔仁侵祆鋵鹘y(tǒng)美學思想的繼承,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美學的豐富與發(fā)展,這與其整個學術(shù)思想是有密切關(guān)系的。首先看看朱熹對傳統(tǒng)“感物”思想之傳承。關(guān)于“交感”思想的最早源頭,就文字資料而言是《周易》,就現(xiàn)考古發(fā)現(xiàn)的相關(guān)實物而言,有“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之類的“青銅器”等?!吨芤住分械摹敖桓小崩碚摷捌湎嚓P(guān)思想是較為豐富的?!吨芤?咸卦》中特別論述了“交感”理論所具有的人本特性。這就是說《周易》在解說“咸卦”時,是以“人”的特性為基點的,而人的特性又集中在“男女”“夫婦”這一基本“自然關(guān)系”方面?!跋獭弊鳛椤懊魅耸隆敝棕裕怯衅涮厥庖馓N的,我認為最基本的意蘊就是對“人與自然”關(guān)系中最為基本的事實一一“男女”“夫婦”之強調(diào)。因此,《周易》:“咸:亨,利貞,?。ㄓ肿鳌叭ⅰ保┡??!卑凑铡吨芤住敷w系,以“乾”為首的前三十卦稱為“上經(jīng)”,而以“咸”為首的后三十四卦為“下經(jīng)”。而“先儒皆以《上經(jīng)》明天道,《下經(jīng)》明人事”,還認為兩經(jīng)具有“乾坤乃造化之本,夫婦實人倫之原”之意義。這都說明《下經(jīng)》以“夫婦”為核心來“明人事”的。而“咸”卦又是“明人倫之始”,尤為特殊。所以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指出:“此卦明人倫之始,夫婦之義,必須男女共相感應(yīng),方成夫婦。既相感應(yīng),乃得亨通?!盵①]正是由“男女”之基本事實擴展為“陰陽二氣”“剛?cè)嵯酀钡然f物之活動。關(guān)于“陰陽”觀念的最早起源,實際上來自于對“男女”之體認。如陳望衡先生在《中國古典美學史》就闡述說:“陰陽關(guān)系最基本的、最原始的意義是男女(夫妻)的關(guān)系。”[②]《周易》的這一思想得到了進一步展開,如,“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③]無論是“男女之感”還是“陰陽交感”“天地相感”,都還只是從自然宇宙方面說“交感”的,而“圣人感人心”就開始出現(xiàn)“交感”理論倫理化的意味,于是就有了“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疤斓厝f物”的人格化、人性化和道德化,從而也有走向“審美化”的可能。其關(guān)鍵就在于“感”與“情”,而“感”與“情”似乎也是相互生成的內(nèi)在關(guān)系。有“情”的渲染和沖動,必然伴隨著“感”的出現(xiàn);同樣有“感”必然就有“情”活躍其間。由此而言,上述的“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就可理解為,有“情”的“天地”才會“感”獲得“感”的萬物就有轉(zhuǎn)化為新的“情”,這就是新的生命。充滿人間之“情”的圣人更是能夠完成“感”的使命。因此,從“交感”就可見出中國文化對“情”的關(guān)注。先秦諸子中比較注重“交感”并將其成功地應(yīng)用于闡釋“樂”論的是荀子。在荀子的影響下《樂記》對此全面展開與深化。至此,“交感”理論開始成為美學研究中的基本理論?!稑酚洝纷鳛槿寮乙魳匪枷氲南到y(tǒng)著作,認為“音樂”的本質(zhì)不在于“物”而在于“心”之“感物”?!稑酚洝氛f:“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瓨氛?,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本是自然間客觀生成之物,但在中國充滿“情”“感”生命的文化中,則生成于人之“心”。純粹的物所生成的“音”,是不會有生命的,其原因就在于沒有“心”所賦予的“情”,沒有“情”之“音”,人們不會去關(guān)注和欣賞“音”的。因此,《樂記》特別突出“感物”之“心”的建構(gòu)功能和情感因素,同時也給予了“物”之特殊意蘊,認為“物”是“心”的存在方式和表現(xiàn)對象。“交感”理論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獲得長足發(fā)展并趨于成熟。尤其是劉勰、鐘嶸將“心”“物”“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考察“感物”審美過程,使得“感物”理論趨于成熟,并成為了朱熹“感物道情”思想產(chǎn)生的理論先驅(qū)。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繼承了《周易》的“交感”思想,并將其廣泛應(yīng)用跖塞——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與美學研究之中。劉勰提出了“感物吟志”理論,認為文學藝術(shù)(詩)是藝術(shù)家“感物吟志”的產(chǎn)物,這種“感物吟志”之“情”是創(chuàng)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他說:“人稟七情,應(yīng)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保邰埽萃瑫r,他還認為“感物吟志”包含著兩個基本取向:“情以物興”和“物以情觀”。而“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⑤]所謂“情以物興”,是指“情”是以“物”(景)為“興發(fā)”手段的,強調(diào)了“物”對“情”的生成意義。而所謂“物以情觀”是指“物”的意義和存在價值在于能否表現(xiàn)“情”,是不是有“情”之“物”,從而突出了“物”的情感性和審美性,成為了“我”的存在。如果說劉勰是“感物”說的代表的話,那么鐘嶸則在此基礎(chǔ)上對“交感”理論作了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與建構(gòu),提出了“物感”說。從現(xiàn)代美學體系的觀點看,這一“物感”論是具有“現(xiàn)實主義”意蘊的,他強調(diào)客觀外在之“物”對藝術(shù)家之“心”“情”“感”的制約作用和優(yōu)先地位,是典型的“唯物主義”藝術(shù)觀。從整個中國美學發(fā)展歷程來看,這一傾向在中國似乎遠遜色于“感物”論。鐘嶸的“物感”理論集中地體現(xiàn)在《詩品?總論》中。他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行諸舞詠?!保邰蓿萦纱丝梢?,鐘嶸的邏輯是“氣”(空氣)一一動一一物一一感一一人一一“搖蕩性情”,突出“物”對人的“性情”之意義,而對于人之“情”對“物”的建構(gòu)性有所忽視。這就是他的“物感”說的特征。“交感”理論在此就分化為以劉勰為代表的“感物”說和以鐘嶸為代表的“物感”說。對“感物”和“物感”的整合是宋代以朱熹為代表“交感”理論的歷史使命。宋元時期,“交感”理論也有很大的發(fā)展和深化。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美學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即由漢唐追求外在的審美意境轉(zhuǎn)向了對主體內(nèi)心形上境界的挖掘和開拓。尤其是理學家普遍對于“交感”的關(guān)注,并與其形而上的“心性”理論加以研究。如:周敦頤有“二氣交感,化生萬物”[⑦]張載有“氣交為春”、“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體",[⑧]程伊川也有“言開合以是感,即二則便有感。所以開合者道,開合便是陰陽”[⑨]等論說。本來理學家追求的是形而上的“理”,但為什么偏偏就要鐘愛這一具有“感性”性質(zhì)的“感”呢?陳望衡先生分析指出,其原因就在于,理學家追求的“理”“并不是抽象神秘、不可捉摸,它就體現(xiàn)在各種日用的感性活動中”。這一感性性質(zhì)生命意蘊的“感”就————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使得理學家追求的“天人合一”成為了可能,也正式在“天人”“交感”的“情感”“生命”意義上,理學家的“交感”通向了審美。所以,陳先生說:“審美就是人與物的一種建立在感性基礎(chǔ)之上不離感性又超越感性的精神活動。沒有交感就沒有審美?!盵⑩]理學家對“交感”之感性特征的強調(diào),更加突出了“交感”理論中的“心”“情”對“物”的建構(gòu)意蘊。此外,有諸多的文學家美學家也關(guān)注和研究“交感”理論,并將其應(yīng)用于指導自己的審美活動。例如與朱熹同時代的楊萬里就主張“感物說”。他說:“至其詩皆感物而發(fā),觸興而作,使古今百家,景物萬象,皆不能役我,而役于我?!睏钊f里這里強調(diào)“感物”審美意象創(chuàng)造活動中“心”“情”的特殊意義。詩是“感物而發(fā),觸興而作”的結(jié)果,詩中所構(gòu)成的審美意象無所不包,既有“古今百家”也有“景物萬象”。但這些“我心”“感發(fā)”之“物”,是一種由“我”所“役”之“物”,也就是說,這“物”是為藝術(shù)家所用于構(gòu)成各種審美意象的材料,“物”不可能反過來“役我”。對“交感”理論的關(guān)注和研究,宋代的學風也由原來“經(jīng)師”“門戶”之桎梏轉(zhuǎn)向了“以己”論學強調(diào)主體精神自由的新傳統(tǒng)。這一轉(zhuǎn)變對《詩經(jīng)》學研究有很大的理論意義。朱熹“感物道情”就在其理學前輩“交感”理論的基礎(chǔ)上符合歷史邏輯地產(chǎn)生了。同時,朱熹“感物道情”理論的提出,對后世“交感說”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審美其他領(lǐng)域如繪畫郭熙《林泉高致》、音樂《況琴論》等,廣泛展開。二、朱熹“感物道情”對“感物說”的深化“感物”思想歷史悠久,但“感物道情”則是朱熹“綜合創(chuàng)新”的理論結(jié)晶,同時將此成功地用于詮釋《詩經(jīng)》更是朱熹之首創(chuàng)。朱熹對“交感”理論或“感物”說的深化主要在于對《詩》之“情”的突出和肯定。首先從理論層面而言,朱熹打破了自《毛序》以來“詩言志”“美刺”等觀念,以《周易》、《荀子》、《樂記》的“交感”理論改造和發(fā)展《詩經(jīng)》詮釋理論,也包括整個儒家美學理論。參較文本,《毛序》和《樂記》本來同屬“荀子學派”所為,具有極大的親緣關(guān)系。據(jù)有關(guān)研究顯示,《詩序》的作者毛萇曾參與過或協(xié)助劉德編纂《樂記》的著述工作。從文字表述上看,《毛序》與《樂記》有兩處約70字大致相——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同。盡管有如此之親密關(guān)系和相同之處,有一個更為本質(zhì)的差異則橫亙《毛序》與《樂記》之間。《毛序》在建構(gòu)起《詩》學體系時,將《樂記》中最為基本的“物”給遺棄了?!睹颉吩疲骸霸娬?,……,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這里,《毛序》提到了“情”,但偏重于“性”“志”,強調(diào)的是“情志”,而沒有與“情志”相溝通、實現(xiàn)“交感”活動的客觀機制“物”。從這個意義上,這就偏離了自《周易》以來的“交感”理念和精神。正因為如此,朱熹在闡釋其《詩經(jīng)》學理論時,就是用“交感理論”來改造體現(xiàn)《尚書》《論語》等《詩》學觀念的《毛序》,從而進一步推動和發(fā)展了儒家美學。朱熹《詩集傳序》開篇即說的“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薄霸娬?,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敝祆溥@里都是套用《樂記》論“樂”之起源和本質(zhì)的表述。他認為,《詩》是“感物”的結(jié)果,而“感物”活動產(chǎn)生于“人心”,是審美創(chuàng)作者審美情感活動,意義建構(gòu)活動。而這一情感性質(zhì)的“感物”活動是人的本性的體現(xiàn)?!坝痹诖瞬皇桥c“天理”相對的“人欲”,而應(yīng)被理解為“欲望”之"欲”。有“欲”才會有“情”之產(chǎn)生的可能,也才會有“感物”活動的進行?!对姟肪彤a(chǎn)生于創(chuàng)作者那充滿創(chuàng)作欲望的情感性“感物”活動之中。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毛序》“以史論《詩》”理論。這也為正確理解《詩》提供了一個理論前提。另一方面,從朱熹對《詩經(jīng)》的具體詮釋方面來看,用“感物道情”實事求是地“還原”著《詩經(jīng)》時代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從《詩經(jīng)》文本來看,《詩經(jīng)》時代是彌漫著“巫覡”“原始宗教”“祖宗崇拜”等活動的。這些活動既是人與人、人與部落之關(guān)系的建立方式,也是人與自然、人與祖先(帝)之建立關(guān)系的重要手段。正是在這些活動人類的審美意識也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儒家美學存在著豐富的“原始宗教”情愫,儒家“禮樂文化”的繁榮和深遠影響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朱熹的“感物道情”蘊含著濃厚的“原始宗教”情懷,在《詩經(jīng)》詮釋中朱熹廣泛地加以應(yīng)用。如他在分析《陳風》的特征時,就說“大姬婦人尊貴,好樂巫覡歌舞之事。”這里的“巫覡歌舞之事”可能就與“交感”相關(guān)聯(lián)。“巫術(shù)”,作為人類初期物質(zhì)、精神生活的基本領(lǐng)域,是審美意識產(chǎn)生的主要活動或契機。又如,朱熹在分析《生民》詩時,就指出“姜原出祀郊媒,見大人跡而履其拇,遂歆歆然如有人道之感,于是即其所大所止之處而震動有娠,乃周人所由以生之始也”。這種與“感天而國0』生”后稷相似的美麗神話成為了各民族產(chǎn)生的具有普遍性的范式。無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從具體詮釋,都體現(xiàn)著朱熹對“交感”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不過,最能展示朱熹對“交感”理論之深化的在于,朱熹將“感物”分為“物感”和“內(nèi)感”。他說:“……物感……內(nèi)感……或自此發(fā)出而感于外,或自外來而感于我,皆一理也?!彼^“物感”或“外感”,朱熹認為是“自外來而感于我”,重在外在客觀事物對“我”的感發(fā)作用。而“感物”或“內(nèi)感”,朱熹說是“自此發(fā)出而敢于外”。這里的“此”是指與“外”(客觀外在是物)相對的主體之“心”?!案形铩薄皟?nèi)感”就強調(diào)以“我”之“心”去感染或感化“外物”之性質(zhì)。這兩種“交感”方式,朱熹認為又是統(tǒng)一的,即統(tǒng)一于“理”。朱熹的這一“交感”理論,應(yīng)該說是對以《樂記》劉勰為代表的“感物”論與以鐘嶸為代表的“物感”論的整合,這也正是“感物道情”的完整結(jié)構(gòu)和真正意蘊之所在。因此,朱熹將“物感”與“感物”(“內(nèi)感”)統(tǒng)一于“一理”,將古老的“交感說”從形上理論層面上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傊谙惹刂羶蓾h是“感物”思想的產(chǎn)生期,在《樂記》中有較集中的表述;魏晉至唐為其發(fā)展成熟期,以鐘嶸的《詩品》為代表;宋元為其轉(zhuǎn)折深化期,以朱熹“感物道情”為代表;明清為其完善期,以王夫之的“情景統(tǒng)一”說為代表。自“交感”思想應(yīng)用于審美活動之后,實則出現(xiàn)了“感物”與“物感”的差異。前者以《樂記》劉勰、孔穎達、朱熹等為代表,強調(diào)“心物互感”的意向性過程;后者以鐘嶸為代表,強調(diào)“物”對“心”的制約性。在中國美學史上,前者(感物)占主要地位。三、關(guān)于“感”及其相關(guān)問題在中國古典美學中,“感”與“咸”、“格”、“興”等概念有著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與“感興說”“意象說”“性靈說”等有直接的理論淵源關(guān)系。“感”與“咸”:據(jù)考察,在先秦典籍中,“感”與“咸”常通用。最早出現(xiàn)“感”字的典籍《周易》是在解釋“咸”卦時提出的。關(guān)于《周易》中的“咸”卦,朱熹解釋為“咸,交感也。"“彖曰:咸,感也?!薄疤斓馗卸f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繼《周易》后,《春秋左傳》又提到了“咸”(“感”)字,以強調(diào)人與天地Ml2工萬物的交互作用及其人在宇宙間的存在方式,并突出了人之“心靈”的主體地位和基本性質(zhì)?!洞呵镒髠?昭公二十一年》:“則和于物,物和則嘉成。故和聲入耳而藏于心。心億則樂,窕則不咸(感)?!氖且愿?,感實生疾?!边@就是說“心”的基本性質(zhì)是“感”,這種“感”將“物”之“和”內(nèi)化于“心”,由“心”生成為“樂”之審美境界。先秦典籍中,論述“感”最多的要數(shù)《荀子》?!盾髯印氛摗案小辈粌H從人與天地萬物之交感生成人類意識,也不只是從倫理綱常論述“君臣父子”等交感,更重要的是從審美的角度論述“感”之意義?!盾髯?樂論》:“故制雅頌之聲以導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思,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哀樂之應(yīng),則亂?!布槁暩腥硕鏆鈶?yīng)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yīng)之,順氣成象而治生言?!薄盾髯?正名》:“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yīng)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感而自魚然”《性惡》)后來,受荀子學派影響的《樂記》更是大談特談“感”的思想?!稑酚洝分苯佑绊懥酥祆洹案形锏狼椤闭f。這是朱熹用以從理論根基上攻擊《毛序》的理論武器,也是朱熹對傳統(tǒng)“感物”說的繼承與光大?!案小迸c“格”:首先,“格”就有“感”“感通”之意?!蹲主?木部》:“格,感通也?!鼻逍鞛墩f文解字注箋?木部》:“格,訓為至,而感格之義生焉?!敝祆涞摹案懈瘛被颉案型ā币不旧鲜窃谶@一意義上使用的。如“能盡其誠敬,便有感格,亦緣是理常只在這里也?!逼浯?,朱熹對“感通”(感格、感應(yīng))作了闡釋。他指出:“凡在天地間,無非感應(yīng)之理,造化與人事皆是?!薄皢柛型ㄖ?。曰:感,是事來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處之意。"③朱熹這里強調(diào)“感”的發(fā)作來源于“事來感我”之互動過程,而“通”是指主體具有接受“感我”之事的能力或生理心理基礎(chǔ)條件,并與其融為一體的結(jié)構(gòu)。正因為如此,朱熹認為,整個宇宙人生都是“感應(yīng)”(感通、感格)之理。a————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 7————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 7——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再者,朱熹對如何“感格”進行了論述。如,“自天地言之,只是一個氣。自一身言之,我之氣即祖先之氣,亦只是一個氣,所以才有感必應(yīng)。”“問:既曰往為鬼,何故謂‘祖考來格‘?曰:此以感而言。所謂來格,亦略有些神底意思。以我之精神感彼之精神,蓋謂此也。”朱熹這里特別強調(diào)“以我之精神感彼之精神”,突出“感格”活動中主體的情感作用,尤其是意義的生成作用,這可能就是為什么朱熹特別強調(diào)“理氣”不相離的重要方面。眾所周知,“情”屬于“氣”,只有“生生不息”“充塞宇宙”之“氣”的流通,萬物才有生機,人的“靈明”才可由外物獲得顯發(fā)或呈現(xiàn)。這里,朱熹的“感格”實際上具有了“萬物有靈”的泛神論思想。這與遠古時代的自然崇拜、原始宗教、“巫術(shù)”活動等是有密切關(guān)系的。“感”與“格”的聯(lián)系,似乎更能體現(xiàn)出我國先民們對天地、宇宙、歷史和神靈之感應(yīng),去思考自己的來源和自己的歸屬等根本問題。由“感”與“格”構(gòu)成的“感格”,較為充分體現(xiàn)了朱熹生命中所具有的泛神論思想的宗教情懷(主要是指“祖先崇拜”)。這一“感格”宗教情懷也成為了朱熹詮釋《詩經(jīng)》的基本理路。同時也體現(xiàn)了朱熹美學對傳統(tǒng)美學精神(如“天人合一”“體悟”)的繼承與推進?!案小迸c“興”:“感”與“興”有著更為隱蔽和深層次關(guān)聯(lián)。如果說“感"(“咸”)側(cè)重于純自然性的互動性交融性的話,而“感”與“格”側(cè)重于倫理的心理的宗教性質(zhì)的話,那么“感”與“興”則有將前兩者統(tǒng)一之審美意蘊。自然性、宗教性、倫理性、哲詩性、審美性等交融一體。因此,“興”之“感”才逐漸成為審美思維方式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案小迸c“興”的一致性,邏輯地構(gòu)筑成了中國古典美學體系中的一個基本理論范疇——“感興”。關(guān)于“感興”說的起源,學界認為與佛教的“感應(yīng)”觀有關(guān)。而“興”與“感”一樣,其歷史遠不止于此。據(jù)目前的研究資料來看,“興”早在《詩經(jīng)》時代就已成為中國先民的基本生存方式?!芭d”既是人們的自然觀、政治觀、倫理觀,也是他們的宗教觀和審美觀。這里我們可以從《詩經(jīng)》文本中獲得極其豐富的審美體驗。為此朱熹指出,《詩經(jīng)》的真正韻味在于“興”即審美情感性,并反復強調(diào)讀《詩》就是要獲得《詩》之“興”,要能“興起”;否則就不是讀《詩》也不能解《詩》,這也正是《詩經(jīng)》不同于《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周易》等經(jīng)典的基本精庭————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文章來源網(wǎng),僅供分享學習參考▽神所在。四、關(guān)于“物”及其相關(guān)問題在中國哲學和美學中,“物”始終是一個與“心”相對舉的概念?!拔铩卑c主體的“情”“意”“興”等相關(guān)的各種“主體間性”特質(zhì)的“對象”,理應(yīng)包含作為審美對象出現(xiàn)的“情”“人”等。朱熹的“物”也是如此,并有著極為豐富的含義,有似與現(xiàn)代哲學中的“物質(zhì)”概念。朱熹對“物”的基本界定是“眼前凡所應(yīng)接底都是物”。朱子的“物”既指自然事物、又指社會、人生領(lǐng)域之方方面面。“物”是“理氣”之合處,把握“物”之方式只能以“我之知”“我之心”合之。朱熹的學術(shù)特別強調(diào)“格物”“游藝”,他認為通過“格物”可以達至“盡性”“窮理”之“心性”修養(yǎng)與人格境界之提高的目的。為此,“物”在朱熹哲學美學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就自然事物而言,天地、草木魚蟲等無不是有“理氣”所構(gòu)成的“物”。朱熹說:“蓋天者理之自然”,“天只是一元之氣”,“天只是一個大底物”[21],“夫天高地下,而二氣五行,紛綸錯糅,升降往來于其間,其造化發(fā)育,品物散殊,莫不各有固然之理。”[22]還說:“天道流行,造化發(fā)育。凡有聲、色、貌、象而盈于天地之間者,皆物也。既有是物,則其所以為是物者,莫不各有當然之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