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史常識剖析_第1頁
中國文史常識剖析_第2頁
中國文史常識剖析_第3頁
中國文史常識剖析_第4頁
中國文史常識剖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文史常識一、宗族文化1、九族、七族、三族:①孔安國等人認為九族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構(gòu)成了宗法倫理的基礎(chǔ)。明、清兩代律令也規(guī)定,九族專指父宗。許慎等人則認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元無名氏《賺蒯通》“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誅?!雹谄咦迨怯H戚的統(tǒng)稱。③三族指父、子、孫。2、伯、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墩撜Z》曰:“法四時用事先后長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時長幼號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長也。伯者子最長,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親戚:先秦時指至親,如父母、妻、嫂及叔伯兄弟、子侄等。后泛指內(nèi)外親屬??追f達疏:“親指族內(nèi),戚方族外?!?、三黨:指父族、母族、妻族。5、歸宗:①已出嫁的婦女,其父雖死,猶為其宗子服一年喪,表明她不自絕于娘家的宗族。②婦女在夫亡無子或離異的情況下回母家。③隨母改嫁之子回歸生父宗族,恢復原姓氏(如范仲淹)。二、風俗禮儀1、男尊女卑:舊時社會風俗(衍生禮俗:男女授受不親)。上古母系氏族社會時,人群知有母而不知有父;至父系氏族社會確立,男子逐漸在主要生產(chǎn)部門占據(jù)重要地位,開始實行父系繼承制和女嫁男、從夫居的婚居制度,男尊女卑意識因之萌生。②奴隸社會時期,宗法社會形成,男子從屬于家族,女子從屬于男子。東周以后,貴族實行多妻的妾媵制(媵:陪嫁)嚴格區(qū)分嫡庶。③漢代進一步褒揚貞節(jié),東漢女學者班昭著《女誡》闡述男尊女卑、夫為妻綱、三從之道(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之儀(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從此男尊女卑觀念深入社會。④近代西方民主思想輸入,逐漸打破這一思想禁錮。2、結(jié)拜:亦稱“結(jié)盟”、“結(jié)義”、“拜把子”。漢族交際民俗。即好友結(jié)為異姓兄弟。起源很早,是人們基于共同利益結(jié)成的小團體。大多采取同飲血酒、叩頭換帖、對天盟誓等形式,以誓言約束關(guān)系。明、清以后,由于小說《三國演義》中“桃園結(jié)義”故事的影響,自市井百姓至文人官吏間皆極盛行,美稱曰“義結(jié)金蘭”。3、折柳送別:古代旅行習俗。漢唐兩代,官員商旅去關(guān)東各地或地方官員、外國使臣入長安,都要經(jīng)過灞橋。灞橋一帶綠柳成陰,自漢以來,送行者皆至此橋,折柳與行人贈別。“柳”與“留”字諧音,取眷戀不舍、殷勤挽留之義。4、清談:亦稱“清言”、“玄言”、“玄談”、“談玄”。魏晉時期崇尚老莊、喜好玄理、脫離實際的一種社會風氣。以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經(jīng)典,擯棄世務(wù),專談玄理;談玄者往往手執(zhí)麈尾(古代驅(qū)蟲撣塵工具),坐于胡床之上,態(tài)度瀟灑閑逸,品題人物,其風氣對哲學、文學、政治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玄學、玄言詩皆其產(chǎn)物。5、宦游:古代士大夫階層生活方式之一。指士人外出求官或做官。6、社會:古代各種民間文化娛樂組織的泛稱。主要與各歲時節(jié)日有關(guān)。古代,一年有春秋二社日,人民祭祀土地神、祈祝年豐。宋代城市經(jīng)濟空前繁盛,南宋時杭州的“社會”名目繁多。近代則有在節(jié)日、廟會(神佛誕辰之日)期間表演的各種花會,活動內(nèi)容有高蹺、旱船、竹馬、秧歌、舞龍、舞獅、大頭娃娃等。相關(guān):魯迅《社戲》。7、生肖:亦稱“十二生肖”。我國古代用十二種動物為名稱的紀時系統(tǒng)。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起源于古代氏族的圖騰崇拜,由此而產(chǎn)生對十二屬相的禁忌與崇拜,后世在男女婚配問題上有生肖相克說,如“羊落虎口”、“豬猴不到頭”等。又有年份吉兇色彩的“蛇年窮,狗年富”等迷信。8、行業(yè)神崇拜:我國古代獨特的風俗。從業(yè)者供奉的用來保佑自己和本行業(yè)利益,并與行業(yè)特征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的神靈。行業(yè)神崇拜隨社會分工和行業(yè)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從業(yè)者頭腦中行業(yè)觀念的確立而產(chǎn)生。如木瓦石匠業(yè):魯班;搭棚業(yè):有巢氏、魯班;油漆繪畫雕塑業(yè):吳道子;金銀銅鐵錫業(yè):老君;燒炭業(yè):孫臏;鑄劍業(yè):歐治子;玉器業(yè):邱處機;景泰藍業(yè):大禹;筆業(yè):蒙恬;墨業(yè):呂洞賓;紙業(yè):蔡倫;算盤業(yè):孔子;編織業(yè):魯班、劉備;蠶絲業(yè):馬頭娘;棉紡業(yè):黃道婆;廚業(yè):灶君;酒業(yè):杜康。9、古代婚姻禮俗:主要包括①早婚(未成年而婚,指腹為婚,童幼許婚)、②同姓不婚、③良賤禁婚(古代賤民包括官私奴婢、僮仆、官戶、雜戶、倡優(yōu)、惰民、丐戶等)④烝報婚(“烝”指父親死后兒子娶庶母;“報”指兄長死后弟弟娶嫂、叔叔死后侄子娶嬸)、⑤門閥婚(魏晉時期士族與庶族互不通婚)、⑥收繼婚、⑦贅婿婚(從妻居)、⑧納妾、⑨冥婚。三、節(jié)日活動1、元旦:亦稱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農(nóng)歷正月初一。因其日為歲之元(第一天)、時(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稱“三元”。相關(guān)禮俗有拜年、桃符(繪有神像的桃木板)、年糕、爆竹、鬧嚷嚷(掛在胸前的紙飾物)。2、立春:一年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自先秦以來,歷代統(tǒng)治者都在這天出東郊,舉行盛大的迎春典禮,以祈求豐年,獎勵農(nóng)耕。3、元宵:漢代正月十五日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響,以此日為“上元”,以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共稱“三元”。同時受佛教影響(佛教信徒在正月十五觀佛舍利,電燈敬佛),東漢明帝在此日放燈,也叫燈節(jié)。至北魏時已成為固定節(jié)日。唐代元宵張燈成為最盛大的活動,其夜又稱“元夜”、“元夕”。相關(guān)風俗有燈市、湯圓。4、社日:古代春、秋兩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以祈谷,秋以謝神。漢以前僅有春社,漢以后才有春、秋二社日。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此日婦女停針線。5、上巳:三月上旬的巳日。起于上古,三國魏以后定為三月三日,成為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日子。于祓禊(至水濱舉行祓除不祥的祭禮)外,并進行曲水流觴的活動,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后世上巳日,民間有戴薺菜花、挑薺(挑摘野薺菜)、聽蛙鳴等習俗。6、寒食:魏晉以前中國人就有從冬至起斷火只吃冷食之俗。相傳源于晉文公紀念臣介子推被焚死之事。東漢時改為三日冷食。魏晉之后“寒食”指清明前一日、二日或三日。相關(guān)民俗:食餳粥(杏仁粥上澆麥芽糖稀)、折柳插門、上墓、斗雞、打球、秋千、拔河。7、踏春:初春郊游的習俗?;蛴诙鲁醵?,或于三月上巳,或于清明節(jié)前后。8、清明: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唐朝重視此節(jié),宮中于此日賜榆柳之火給近臣,民間也“改火”。此外有拔河、斗雞、拋球、秋千等活動,試新茶、上墳(持牲、醴、紙錢祭掃祖先墳墓)、食餳粥等習俗。宋朝以后,民間在這天插柳條于門,出郊游園飲酒,以賀佳節(jié)。清明之后氣溫升高,正是耕種的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的說法。清明節(jié)是一個祭祖節(jié)日,主要是掃墓,表現(xiàn)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在中國法定節(jié)日中,清明是四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里唯一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一個。9、浴佛節(jié):農(nóng)歷四月初八日。相傳為釋迦牟尼誕辰。寺院至此日以香湯浴佛,并煮烏米飯施與信眾,民間有放生活動,店肆中作烏米糕,居民皆買歸供佛。起于六朝,后世沿之。10、藥王生日: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八日,民間于此日祭祀藥王。藥王指春秋時神醫(yī)扁鵲(非指孫思邈)?!妒酚洝罚骸氨怡o者,勃??む嵢艘玻涨厥?,名越人?!?1、端午:又名“端五”、“重五”、“重午”、“端陽”、“天中”。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農(nóng)歷五月又稱“午月”?!岸恕睘槭贾x,每月有三個五日,端五意為第一個五日。為我國傳統(tǒng)三大節(jié)(春節(jié)、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大致與祈求農(nóng)業(yè)豐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關(guān)。晉以后,楚地紀念屈原的活動也與端午密切聯(lián)系起來。相關(guān)風俗:懸蒲于門戶、飲酒、競渡、掛天師符(繪鐘馗掛于門上)、沐浴、驅(qū)五毒蟲(蝎子、蜈蚣、蛇、蟾蜍、晰蜴)、戴長命縷(以彩色絲線系于臂)、食粽子(角黍)。明清兩代端午節(jié)又稱為“女兒節(jié)”。其時小姑娘簪戴榴花,已嫁之女則回娘家省親。12、六月六:北宋人認為這是神人降天書之日,故稱“天貺節(jié)?此日都城中的士女至觀獻香,以求護佑,另多作避暑之游。至明清時,又有在這天曬衣曬書、浴貓狗的習俗。13、伏日:三伏的總稱。古人認為夏天時陰氣迫于陽氣而藏伏,故名之。古人于伏日避暑、納涼,家家作湯餅(面片湯),謂食之可避除疾患。明清宮廷在這天洗象。14、七夕:也稱“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日。農(nóng)歷七月初七。東漢傳說牛郎與織女于此夜在天河相會,民間有“乞愿”、曬衣等活動。至南朝,七夕有穿針乞巧之俗,從此乃成為婦女的節(jié)日。唐宋以來增加拜雙星、賣巧果(油炸面食入丟巧針、染紅指甲(鳳仙花搗汁染指甲、種五生(彩線穿發(fā)芽的五谷)等活動內(nèi)容。15、中元:俗稱“七月半”。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農(nóng)歷七月十五。起于南北朝,最初受道教三元(正月半上元,七月半中元,十月半下元)之說、后又受佛教《盂蘭盆經(jīng)》“目蓮救母”故事的影響,遂成為超度亡魂之節(jié)。此日民間普遍祭祖,有能力者斂錢糾會,延請僧眾,設(shè)壇追薦死者,以為善舉,稱為盂蘭盆會。16、中秋:農(nóng)歷八月十五。俗以此日為三秋之中。唐以后賞月成風氣,至宋盛行。中秋月餅為古人應(yīng)時食物,也用于祭月和饋贈。清代中秋賞玩泥俑“兔兒爺”。“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朱元璋月餅起義”都是與中秋節(jié)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和故事。17、重陽:也稱“重九”。農(nóng)歷九月初九。古代以奇數(shù)為陽數(shù),九月九是兩個“極陽”之數(shù)相遇,古人認為必有災厄,漢魏之際已形成此節(jié)。此后重陽登高游賞、佩茱萸、簪菊花、食糕成為自宮廷至民間的普遍風俗。新中國80年代定此日為“老人節(jié)”。18、臘日:古代一年祭祀祖先眾神之日。不同朝代確定的臘日不完全相同。宋代臘日定為十二月初八,與佛誕日相同,此日各僧寺以果、菜及米煮粥饋送信徒,稱為“臘八粥”。民間仿為之,遂成風習,直至現(xiàn)代。19、除夕:亦稱除夜、大年夜(臘月二十四為小年夜)。指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相關(guān)民俗:守歲、壓歲錢、壓歲果子、年夜飯、春聯(lián)、掛喜神(祖先畫像)。四、古代民族稱呼古代漢族自稱“華夏”,西漢武帝、宣帝后漸稱漢族。華夏族對周邊民族的稱呼有:“東夷”、“西戎”、“南蠻”(南蠻中較強的一支稱“三苗”)、“北狄”等。對西方和北方少數(shù)民族也泛稱“胡”,對長江中下游以南各族也泛稱“越”、“百越”、“百粵”。五、古代稱謂1、姓氏的來歷:姓起源于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代,是標志有共同血緣關(guān)系的種族的稱號。氏是古代貴族標志宗族系統(tǒng)的稱號。戰(zhàn)國時期由于社會劇烈變動,表示貴族身分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平民也開始由無姓到有姓。上古時代,姓是穩(wěn)定不變的,氏卻是可變的。姓與生俱來,言氏可以知姓。始祖之姓已很久遠,單稱姓不能表示現(xiàn)有的身分,而氏可表身分。身分變,氏也隨之變,有時變化還很頻繁。如公孫鞅因是衛(wèi)國人稱“衛(wèi)鞅”,又因封為商君故稱“商鞅”。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⑴以氏為姓。如:姬、姜、姒、嬴、姚。⑵以國名為姓。如宋、鄭、吳、秦。⑶以邑名為姓。如蘇。⑷以鄉(xiāng)、亭之名為姓。如邑。⑸以居住地為姓。如東郭、南郭、西郭、北郭。⑹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如林。⑺以排行為姓。如孟孫、叔孫和季孫。⑻以官職為姓。司馬、司空,粟。⑼以技藝為姓。如卜、陶、屠。⑩少數(shù)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以謚號為姓。如康。?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閩臺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如漢文帝名劉恒,恒氏因而改為常氏。2、郡望:魏晉士大夫矜其門第,每郡顯貴的族姓,被稱為郡望,意思是世居某郡并被當?shù)厮鐾?。隋唐時期雖然門閥土族消亡,但人們依然習慣稱郡望。如韓愈籍貫為河陽,但昌黎韓氏是大姓,所以時人都稱韓愈為韓昌黎。3、名:姓用來表血緣家族;氏用來表身分貴賤;名用來表個人。名有乳名、學名之分。4、字:人成年后取的別名。名與字一般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與“名”相表里,故也稱“表字”。如諸葛亮字孔明,孔丘的兒子孔鯉字子魚。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于上對下、長對少的謙稱;下對上、平輩之間,只能稱字。一般情況下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君上和長輩的名,更不能犯,稱“避諱”。5、謚號:古代帝王及官員死后,統(tǒng)治者據(jù)其生前事跡給予的稱號。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這是公謚。另有私謚,指由親屬、朋友或門人給予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公謚)在西周時已出現(xiàn),秦時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表褒的謚字有文、景、武、明、穆等;表貶的謚字有靈、厲、煬、哀等。帝王謚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nèi)遠禮曰煬);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文忠,歐陽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6、號:也叫“別號”。古人在名和字外起的別名。呼人之號比呼其字更顯得尊重。春秋時的號大多是別人取的,常用伯、仲、子(如“孔子”)、甫、父等字。漢朝以后人多自號,把自己的性情、懷抱、癖好、理想都蘊藏于其中。如唐杜甫自號杜陵野老(祖籍)唐王維號辛夷塢(園林)宋文天祥號文山(山川);宋辛棄疾號六十一上人(年齡);明唐寅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才華);清王夫之號一瓢(器物);清鄭燮號徐青藤門下牛馬走(仰慕)。7、廟號: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有學者認為廟號始于殷代,如太甲稱太宗,太戊稱中宗,武丁稱高宗。多數(shù)學者認為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開國皇帝的嗣君一般稱“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先祖后宗,“有功為祖,有德為宗?!笔窌话阍诜Q呼唐代以前的帝王的時候簡稱謚號,而不稱廟號;稱唐以后的帝王則改稱廟號。8、尊號:尊崇帝、后的稱號。如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唐以后,在帝、后號之前再加上尊貴祥瑞的字。如慈禧的尊號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壓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9、避諱:古代人們言談和書寫均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兒子避袒父名,稱家諱。一般用同義或同音字取代本字,也用原字而省缺筆劃。如《容齋續(xù)筆》“李賀應(yīng)進士舉,忌之者斥其父名晉肅,以晉與進字同音,賀遂不敢試?!?0、年齡稱謂:襁褓(未滿周歲);孩提(2--3歲);垂髫(幼年兒童,又稱總角);豆蔻(女子13歲);及笄(女子15歲);弱冠(男子20歲);而立(30歲);不惑(40歲);知命(50歲);花甲(60歲);古?。?0歲);耄耋(八九十歲);期頤(百歲)。11、年號:中國古代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從漢武帝開始有年號,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個年號,如唐太宗“貞觀”、明太祖“洪武”、明成祖“永樂”;有的皇帝有兩個年號,如元世祖“中統(tǒng)”“至元”;有的皇帝有多個年號。明清兩代一般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故往往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愛新覺羅?弘歷在位年號“乾隆”,稱乾隆帝。12、古代詩文集的命名方式:①以作者姓名。如《孟浩然集》②以官爵。如《王右丞集》(王維)、《杜工部集》(杜甫);③以謚號。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④以書齋名。如《飲冰室合集》(梁啟超);⑤以字、號。如《王子安集》(王勃)、《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徐霞客游記》(徐宏祖);⑥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如《樊川文集》(杜牧)、《賈長沙集》(賈誼)、《夢溪筆談》(沈括);⑦以出生地。如《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東集》(柳宗元);⑧以帝王年號。如《白氏長慶集》(白居易)。六、哲學禮教1、讖緯:漢代流行。“讖”是方土為朝代興亡暗示吉兇征兆的預言;“緯”是方士儒生附會儒家經(jīng)典杜撰的書。董仲舒作《春秋繁露》鼓吹“天人感應(yīng)”后,緯書大批出現(xiàn),把儒家經(jīng)典神秘化。隋文帝、煬帝正式禁毀讖緯后,基本絕跡。2、五倫:五種人倫關(guān)系。封建宗法社會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3、七情:古代儒家關(guān)于人性、人情的基本概念。指喜、怒、哀、懼、愛、惡、欲。4、八目:儒家提倡的個人進行道德修養(yǎng)和立身治的八個步驟。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5、慎獨:儒家提倡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指在獨處、無人監(jiān)督的條件下,自己仍能堅守信念、不做不合乎道德的事,自覺按一定的道德準則去行動。6、九流十家:先秦至漢初學術(shù)思想派別的總稱。西漢學者劉歆將先秦和漢初諸子學派分為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家。十家中小說家屬于藝文,除去不算,則稱為九流。7、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即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道德關(guān)系。五常指“仁、義、禮、智、信”。西漢董仲舒認為“三綱”是人們之間的倫常關(guān)系,而“五常”是用來調(diào)整倫常關(guān)系的基本原則。8、陰陽學說與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古代哲學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tǒng)一,是萬物發(fā)展的根源。“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狈彩峭ⅰ⒚葎?、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nèi)在、物質(zhì)性的均屬陰。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五種基本物質(zhì)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以五行相生、相克關(guān)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運動中維持著協(xié)調(diào)平衡。①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②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9、國學:特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括經(jīng)、史、子、集四大部分。經(jīng),指儒家經(jīng)典;史,指各種體裁的史學著作;子,指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學、醫(yī)學等著作;集,泛指詩詞文賦專集等著作。七、天文歷法1、七曜:指日(太陽)、月(太陰)與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填星)五大行星。我國與西方國家一樣,最初也以七曜命名一星期中的各天,到清末才逐漸被星期日……星期六的叫法所代替。2、干支:天干和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地支。十干和十二支按甲子、乙丑、丙寅依次遞配組成六十組,為甲子一周,稱“六十花甲子”。周而復始,循環(huán)使用。我國古代用干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次序,主要用以紀日和紀年?,F(xiàn)農(nóng)歷紀年仍沿用干支。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歷年個位數(shù)是4的,天干為甲;個位數(shù)是5的,天干為乙;依此類推。求地支的方法。用公歷年除以12,余數(shù)是4,地支是子;余數(shù)是5,地支是丑;依此類推。3、四象:表示天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星象,即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鳥。四方各有星宿七,合為二十八宿。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聯(lián)系起來,想象成四種動物的形象,故名四象。4、十二時辰制:西周開始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古人說的“三更半夜”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半夜為三更,源自漢朝皇宮夜間值班人員分為五班。5、蓋天說:古代宇宙學說。形成于周初。認為天圓地方,天像張開的傘,地像棋盤。6、渾天說:古代宇宙學說。認為天地形狀像鳥卵。天包地如同卵裹黃,其渾圓又像彈丸,故稱渾天。天一半在地上,一半位地下,其南北兩極固定于天的兩端,天和日月星辰皆循偏斜的方向旋轉(zhuǎn)。7、紀年法:①王公在位的年次紀年。②歲星紀年或太歲紀年。③年號紀年。始自漢武帝,迄于清末?;实鄹磽Q年號,同一個皇帝也可以更換年號。④干支紀年。始于漢,今農(nóng)歷仍襲用。⑤生肖紀年。始于東漢,主要使用于民間。迄今還偶爾使用。8、計時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來計時的稱為圭表;利用太陽的影射方向來計時的稱為日晷。二者統(tǒng)稱為太陽鐘。太陽鐘在陰天或夜間無效,因此人們發(fā)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鐘和蠟燭鐘等。除了用天文原理計外,古代計時器還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沙漏;一類采用機械傳動結(jié)構(gòu)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9、黃歷:亦稱“皇歷”,清代朝廷頒發(fā)的歷書。除記載農(nóng)時節(jié)氣外,還有幾龍治水、幾人分丙、十幾生肖圖、六十年甲子、男女九宮生屬表等以及“宜忌”之類迷信的內(nèi)容。過去常被占卜算命者用來推斷人的命運和日期的吉兇。10、八字:也叫四柱,用天干和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合起來是八個字。八字命理學是一種根據(jù)八字推命的方法。11、古代主要歷法: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歷,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歷,中國古代歷法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夏歷一一夏朝歷法,也稱農(nóng)歷,至今全球華人以及朝鮮和越南等國仍使用夏歷來推算傳統(tǒng)節(jié)日。《太初歷》一一漢武帝時創(chuàng),中國古代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記載的歷法?!洞竺鳉v》一一南朝祖沖之創(chuàng),沿用至元。《皇極歷》一一隋朝歷法。《大衍歷》一一唐玄宗時創(chuàng)?!妒鈿v》一一北宋沈括按節(jié)氣定月,以立春為元旦,將二十四節(jié)氣和十二個月統(tǒng)一,與現(xiàn)今陽歷相似?!妒跁r歷》一一元朝郭守敬創(chuàng)。自元朝沿用至清朝,歷經(jīng)360余年,是中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歷法?!妒跁r歷》以365.2425日為一年,距近代觀測值僅差26秒,精度與公歷(即《格里高利歷》)相當,但比西方早300多年。八、社會生活1、明清科舉考試:院試(又稱童子試,童生參加的縣級考試,考上為生員,或稱秀才);鄉(xiāng)試(又稱秋闈,生員參加的省級考試,考上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又稱春闈,舉人參加的國家級考試,考上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皇帝主考的國家級考試,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和探花)。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其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考生相繼成為解元、會員和狀元,則稱為“連中三元”。2、四書五經(jīng):《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為四書;南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由此而定?!对娊?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為五經(jīng);始稱于漢武帝時,此后成為讀書人的必讀教科書。四書五經(jīng)都是儒家經(jīng)典.也是古代教育和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在“五經(jīng)”外另加《樂經(jīng)》,既是“六經(jīng)”。也有稱“六經(jīng)”為“六藝”的,韓愈《師說》中的“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jīng)”。3、八股文:八股分別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4、漢字六書和四聲: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為六書,指六種造字原則?!八穆暋眲t指平、上、去、入(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發(fā)音中沒有入聲,中古漢語的入聲消失是現(xiàn)代官話的特征之一)。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古代絕句和律詩的寫作中都有平仄規(guī)范。5、竹林七賢:魏晉時期七位名士。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6、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鵲橋會、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娘子與許仙。7、四大文化遺產(chǎn):《故宮明清檔案》(羅振玉“八千麻袋事件”)、《殷墟甲骨文》、《居延漢簡》(1930年瑞典人發(fā)現(xiàn))、《敦煌藏經(jīng)洞遺書》(1900年王圓箓道士發(fā)現(xiàn))。8、五音與九宮:宮、商、角、徵、羽為五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面調(diào)、雙調(diào)、商調(diào)、越調(diào)為九宮。9、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10、十惡不赦:最初來自佛教的說法,指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yè)。封建刑罰制度中的十惡是指:謀反(企圖推翻朝政I謀大逆(毀壞皇室宗廟陵墓和宮殿I(lǐng)謀叛(背叛朝廷)、謀惡逆(毆打尊長)、不道(殺一家三人)、大不敬(盜竊偽造皇室用品,或犯忌)、不孝、不睦(女子毆打丈夫)、不義(官吏之間互相殺害,士卒殺長官,學生殺老師,女子聞?wù)煞蛩蓝慌e哀或立即改嫁)、內(nèi)亂(親屬間通奸)。11、三山五岳:黃山、廬山、雁蕩山;五岳則有口訣“東南西北中、泰衡華恒嵩”。12、五湖四海: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渤海、黃海、東海、南海。13、四大名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14、四大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長沙岳麓書院、嵩山嵩陽書院、商丘應(yīng)天書院。15、七大藏書樓:藏書樓是中國古代圖書館。清代用來收藏《四庫全書》的有北京文淵閣、文源閣;承德文津閣;沈陽文溯閣;揚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淙閣;杭州文瀾閣。16、佛教與道教名山:佛教一一浙江普陀山(觀音)、山西五臺山(文殊)、四川峨眉山(普賢)、安徽九華山(地藏王);道教一一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道教對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合稱“三清”。17、五行八卦:金木水火土為五行。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風,兌代表澤。18、三皇五帝:三皇一一伏羲、神農(nóng)、黃帝;五帝一一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也有說法認為三皇為伏羲燧人神農(nóng),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傊?,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出現(xiàn)在傳說中的“帝王”?,F(xiàn)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lǐng)。19、三姑六婆:三姑一一尼姑(佛教)、道姑(道教)、卦姑(占卦)。六婆一一牙婆(人販子),媒婆(介紹姻親),師婆(巫婆),虔婆(鴇母),藥婆(賣藥),穩(wěn)婆(接生)。20、春聯(lián):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春聯(lián)源于桃符,起于五代十國,興于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21、《三字經(jīng)》《百家姓》:《三字經(jīng)》一一古代兒童啟蒙讀物,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共一千多字。從闡述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進而依次講述名物常識、經(jīng)書子書、歷史知識及古人勤學故事。內(nèi)容包括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被譽為“蒙學之冠”,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栋偌倚铡芬灰槐彼纬跄暌粋€杭州儒生將常見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四言詩一樣便于誦讀和記憶,是我國古代流行時間最長,流傳地域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22、史書體例:按不同的標準可分為編年體、紀傳體、國別體、通史、斷代史等。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事件。紀傳體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以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記敘歷史事件。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斷代史則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無論是編年體還是紀傳體,在記事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因此南宋的袁樞以《通鑒紀事本末》首創(chuàng)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guān)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春秋》一一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國語》一一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資治通鑒》一一中國最早的編年體通史。《史記》一一中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因為它只寫到漢武帝為止,所以后世續(xù)補《史記》者眾多,其中以班固的《漢書》最為后世推崇。自《漢書》后,以紀、表、志、傳為主要形式,以斷代為史的史書體例,便成為后世王朝修“正史”的標準體例。朝鮮、日本的一些史書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23、古代都城:夏朝一一陽城(河南登封)。商朝一一毫(河南商丘)。后來商王盤庚遷都到殷(河南安陽)。西周一一鎬京(西安)。東周一一洛邑(洛陽)。秦朝一一咸陽。西漢一一長安(西安工東漢一—洛陽。曹魏一一洛陽。蜀漢一一成都。孫吳一一建業(yè)(南京)。西晉一一洛陽。東晉一一建康(南京)。南朝的宋、齊、梁、陳一一建康(南京)北魏一一平城(山西大同),后來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隋朝一一長安(今西安,同時修大興城、營建東都洛陽。唐朝一一長安(西安)。北宋一一東京(開封)。南宋一一臨安(杭州)。元朝一一大都(北京)。明朝一一應(yīng)天(南京),后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清朝一一盛京(沈陽),后來順治帝遷都京師(北京)。專項練習題1、中國古代有避諱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時,必須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項屬于這種情況的是( )A、漢初改“相邦”為“相國” B、唐初改“內(nèi)史省”為“中書省”C、北宋初改“昌南鎮(zhèn)”為“景德鎮(zhèn)”D、明初改“大都”為“北平”2、中國古代地名中的“陰“陽”往往體現(xiàn)了該地與相鄰山、水的關(guān)系。以下都表示“陰”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3、中國古代用12種動物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組成十二生肖。相傳唐玄宗因?qū)匐u而熱衷斗雞。唐玄宗出生之年應(yīng)該是()人、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D、乙酉年4、在傳統(tǒng)戲曲中常常提及“三堂會審”,這是古代獄訟制度中的一種,從唐代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明清TOC\o"1-5"\h\z時期的“三堂”指的是“三法司”,它不包括 ( )A、刑部B、都察院 C、大司徒 D、大理寺5、科舉制中有“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