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法制研究綜述_第1頁
隋唐法制研究綜述_第2頁
隋唐法制研究綜述_第3頁
隋唐法制研究綜述_第4頁
隋唐法制研究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隋唐法制研究綜述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法典融禮于法的完成階段,也是我國封建法典的完備化階段。隋初統(tǒng)治者實行政治和經(jīng)濟改革,很重視立法,對封建立法有重要的改進。唐王朝當時成為經(jīng)濟繁榮、國勢強盛、文化發(fā)達的東方大國。唐律集秦漢以來歷朝封建立法之大成,在運用禮制進行政治統(tǒng)治方面有了進一步的完善,使中國封建法制臻于成熟和定型?!短坡墒枳h》和初唐法制被后世封建統(tǒng)治者奉為楷模,它對當時世界封建法制的發(fā)展也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學習隋唐時期法制,以唐律為主。

一、隋朝的立法概況和主要法律形式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即位之初,即命大臣高熲、鄭譯、楊素等制定新律。律成奏上,詔頒天下,是為《開皇律》。開皇三年(583年),文帝“以為律尚嚴密,故人多陷罪”,又命大臣蘇威、牛弘等人更定新律;是為《開皇律》之修定版。大業(yè)元年(605年),煬帝“以高祖禁網(wǎng)深刻,又敕修律令”。大業(yè)三年(607年),新律成,是為《大業(yè)律》。據(jù)《隋書·刑法志》記載,有隋一代,正式進行的修律活動有以上三次。此為隋代首要法律形式――“律”之制定情形。隋代的其它法律形式有“令”、“格”、“式”,《隋書·經(jīng)籍志》謂“隋則律令格式并存”。開皇二年(582年),文帝頒行《開皇令》,分為30篇,系承襲晉令,再增加數(shù)篇而成[2]。大業(yè)三年(607年),煬帝命將隋令編纂為30卷,其篇名、條數(shù)不得而知。大業(yè)四年(608年),又頒布新式。二、《開皇律》、《大業(yè)律》與隋代法制的進步并沒有直接承襲北周之律,而是以北齊之律為藍本,適當參酌北周律。隋律上承秦漢至北齊近八百年法制發(fā)展成就,合南北法制之長,體現(xiàn)了重大的法制進步。這些進步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律典十二篇體例的最后確定據(jù)《隋書·刑法志》載,北齊清河三年(564年),武成帝頒布新律,是為《北齊律》。其律由名例、衛(wèi)禁、婚戶、擅興、違制、詐偽、斗訟、賊盜、捕斷、毀損、廄牧、雜律等12篇構(gòu)成。《開皇律》繼承了北齊律的基本體例,稍作變更,定為名例、衛(wèi)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盜賊、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等12篇。這一律典編纂體例,為《唐律》、《宋刑統(tǒng)》所承襲,奠定了中國此后近七百年律典的基本框架或體例。不僅如此,從法典條文數(shù)量體制看,隋律也有奠基性。開皇元年的《開皇律》匯集南北朝各國法典,內(nèi)容龐雜,條文多達1800條左右。開皇三年修律,刪除1200余條,“定留唯五百條”,十二卷。此一“五百條左右”的體系也為唐以后律典所繼承,唐宋律典一直基本保持五百條左右的體制。(二)新五刑體例的最后確定國家的正式法定刑罰體系,歷代王朝大多喜歡標榜為“五刑”。堯舜禹時代以墨、劓、刖、宮、大辟為五刑;秦漢兩代律典并無“五刑”體系之稱。三國曹魏《新律》“更依古義制為五刑”,大約有死、髡、完、作、笞五等;《北魏律》、《北齊律》、《北周律》定死、流、徒、鞭、杖為五刑?!堕_皇律》承繼北朝“五刑”體制,確定為笞、杖、徒、流、死五刑。這一體系,為《唐律》所繼承,奠定了自隋初至清末近十四個世紀中國刑罰的基本體系框架?!堕_皇律》所確定的五刑是:一曰死刑,分為絞、斬二等;二曰流刑,有流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共三等;三曰徒刑,有徒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共五等;四曰杖刑,有杖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共五等;五曰笞刑,有笞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共五等。五刑總計為二十等之數(shù)。這一“五刑二十等”體例幾乎為《唐律》完全繼承,一直延續(xù)到清末變法之前。(三)“十惡”制度的最后確定《周禮》即把國家應重點懲治的犯罪歸納為八種,即所謂“鄉(xiāng)八刑”。從秦漢時代開始,就有“謀反”、“大不敬”、“不孝”、“內(nèi)亂”、“不道”、“大逆無道”等表示國家應加重制裁的重大罪名。至北齊時代,《北齊律》正式歸納為“重罪十條”?!堕_皇律》承襲了“重罪十條”,略加修改,正式定名為“十惡”?!端鍟ば谭ㄖ尽氛f,《開皇律》“又置十惡之條,多采后齊之制,而頗有損益。一曰謀反,二曰謀叛,三曰謀大逆,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nèi)亂。犯十惡及故殺人,獄成者,雖會赦,猶除名?!甭墒琢信e“十惡”并加重打擊的制度,自隋至清末變法前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律典的最基本制度之一。在“先存百姓”的思想指導下,又提出了“安人寧國”的治國方針。貞觀二年,李世民對侍臣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nóng)時,其可得乎?”王珪曰:“亡隋之轍,殷鑒不遠,陛下親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則易,終之實難,伏愿慎終如始,方盡美?!碧谠唬骸肮允且病7虬踩藢巼?,唯在于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聯(lián)所以抑情損欲,剋己勵耳”。于是,唐初進行了經(jīng)濟的、政治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并積極修訂法律,保證了唐朝的長治久安。2、“德主刑輔”的法律思想。①“德主刑輔”法律思想的實質(zhì)。所謂“德主刑輔”,就是要求封建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必須以禮義教化為主,而以刑事懲罰為輔。即先用禮儀教化解除被壓迫者的反抗意志,如果有人不聽教化而硬要反抗,則予以堅決鎮(zhèn)壓。德主刑輔,實質(zhì)上就是禮刑并用,相輔相成。實際上,也只有把禮與刑結(jié)合起來,兩者并用,才能消除被壓迫者的反抗,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這是封建統(tǒng)治者總結(jié)的經(jīng)驗。唐初統(tǒng)治者奉行“德主刑輔”的法律思想。《唐律疏議·名例》說;“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把“德禮”作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罰只是為保障推行“德禮”而設,像晨昏和春秋那樣,成為不可缺少的關系。它集中體現(xiàn)了初唐法制指導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唐朝開國三十多年來法制建設經(jīng)驗的總結(jié)。這段話闡明了兩層意思:其一是說治理國家必須兼有德禮和刑罰,如同一天之中有早有晚;一年之中有春秋四季一樣,缺一不可。其二是說在實施政(治)教(化)中,德禮和刑罰之間的關系是“本”和“用”的關系。治理國家不能沒有刑罰,但使用刑罰必須慎重,決不可濫刑酷刑。德,這里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寬仁治天下”;禮,主要是指以封建綱常對臣民進行教化。統(tǒng)治者崇德尚禮,根本要旨在于將剝削和壓迫限制在百姓可以承受的程度上,又能在倫理道德和各種關系上嚴格自我約束,不致犯上作亂,以圖王朝的長治久安,這才是“政教之本”。②在“德主刑輔”法律思想指導下形成的立法、執(zhí)法原則。唐初在立法上采取寬簡、穩(wěn)定的原則。寬是寬大,簡是簡約。寬大,主要指立法內(nèi)容方面,其基本點是輕刑,盡可能使人不至于陷入犯罪;或者犯罪后得到較輕處理。反對嚴刑峻法,草菅人命。簡約,主要是指立法形式方面,其基本點是簡明,即“為法,必須明白易知”,“昭乎如日月”,使“萬民皆知所避就”,也使司法官吏便于掌握;反對法條煩瑣、雜亂。早在高祖李淵時就指出,立法“務在寬簡,取便于時”。唐太宗繼位后,又明確提出:“死者不可復生,用法務在寬簡”。根據(jù)這一思想,法律更嚴為寬。如唐舊律,兄弟分居,連坐俱死。太宗以為“反逆有二,興師動眾一也,惡言犯法二也。輕重固異,而均謂之反,連坐皆死,豈定法耶?”于是均改為反逆者,祖孫與兄弟緣坐,皆配沒;惡言犯法者,兄弟配流而已。貞觀十年,唐太宗又提出:“國家法令,唯需簡約,不可一罪作數(shù)種條”,以防“官人不能盡記,更生奸許”。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貞觀律》較《開皇律》大為簡約?!敦懹^律》也由2000多條減為700條?!敦懹^律》及其后的《永微律》是秦漢以來封建專制時代刑罰較寬簡的法典。唐統(tǒng)治者,要求執(zhí)法審慎。唐太宗強調(diào)辦案必須嚴肅、慎重,審斷應有證據(jù),他曾對侍臣說:對待一般犯罪,“用刑之道,當審事理之輕重,然后加之以刑罰?!睂τ谒佬?,因“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故規(guī)定“宜二日中五覆秦,下諸州三覆奏”。同時詔令:“自令門下覆理,有據(jù)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錄奏狀”,,于是,“全活者甚眾”。死刑經(jīng)過幾次書奏,反復核驗,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冤案。在“德主刑輔”法律思想指導下,唐朝統(tǒng)治者強調(diào)法律的穩(wěn)定性。一是不輕易地制定法令,立法時要慎重;二是一旦立了法就要堅決執(zhí)行,不輕易改變和廢止原來已制定的法律。所以,終唐之世,基本上保持了法律的連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四、唐律的主要內(nèi)容:唐朝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格、式。其主要法典有《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即《永徽律疏》,后世所稱之《唐律疏議》)、《唐六典》等。現(xiàn)在所流傳的唐律是指《唐律疏議》。共三十卷,十二篇,五百零二條。其主要內(nèi)容是:第一篇《名例律》,大致相當于現(xiàn)今的總則篇,第二至第十二篇相當于現(xiàn)今的分則篇?!懊敝懊保f的是唐律適用刑罰的各種罪名;“例”則是定罪斷刑罰的通例。一定的犯罪總有與其相應的刑罰,而有了歸納同類情節(jié),按照有關規(guī)定處理的同例,定罪量刑的原則就明確了。所以將《名例律》列為第一篇?!睹伞芳畜w現(xiàn)了初唐法制的指導思想,體現(xiàn)了唐律的基本精神和原則;主要包括五刑、十惡、八議、請、減、贖、官當、免,以及老、幼、篤、廢、殘疾減免刑,公、私罪的劃分,數(shù)罪并罰,自首,共犯,故意與過失,同居相為隱,化外人犯律等。第二篇《衛(wèi)禁律》,是關于敬衛(wèi)皇帝、宮、殿、太廟、陵墓,保衛(wèi)州、鎮(zhèn)、城、戍、關、津要塞和邊防的法律。保護皇帝安全和國家主權是本篇的主要內(nèi)容。第三篇《職制律》,是關于官吏的設置、選任、失職、瀆職、貪贓枉法,以及交通驛傳等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官吏職守,懲治官吏貪贓是本篇的重點。第四篇《戶婚律》,是關于戶口、賦役、田宅、家庭、婚姻等方面的法律。保證國家賦役來源,維護封建家庭婚姻關系是本篇的重點。第五篇《廄庫律》,是關于保護公、私牲畜、庫藏管理,官物出納等方面的法律。旨在維護官有資財不受侵損。第六篇《擅興律》,是關于軍隊征調(diào)、指揮、行軍出征、軍需供給和興造工程等方面的法律。嚴懲擅自調(diào)動軍隊、不按期供給軍需物資、主將守城棄去,以及擅自征發(fā)民工興建工程等罪。確?;实蹖婈牭慕^對控制是本篇的首要內(nèi)容。第七篇《賊盜律》。賊主要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等屬于十惡犯圍的犯罪和惡性殺人、害人罪。盜包括強盜、竊盜、監(jiān)守自盜等非法盜取公私財產(chǎn)的犯罪。本篇嚴刑鎮(zhèn)壓謀反、逆、叛罪,打擊各類盜罪,是唐律十分重要的內(nèi)容。第八篇《斗訟律》,包括斗毆和訴訟兩個方面,是關于懲治斗毆、殺傷、越訴、誣告、教唆詞訟、投匿名書告人罪等的法律。本篇處罪因其身份不同而截然有別,鮮明地體現(xiàn)了封建等級制度。第九篇《詐偽律》,是關于欺詐和偽造的法律。其中關于政治性的詐偽,處刑甚重。第十篇《雜律》,凡是不便于例入其他“分則”篇的犯罪,統(tǒng)統(tǒng)歸于本篇,在唐律中起拾遺補缺的作用。諸如私鑄錢、負債違期不償、賭博等等歸于本篇。第十一篇《捕亡律》,是關于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的法律。第十二篇《斷獄律》,是關于審訊、判決、執(zhí)行和監(jiān)獄管理方面的法律。五、唐律的基本制度:1、五刑。唐律進一步確立了隋《開皇律》所確定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度。五刑二十等。笞:擊也。即用荊條抽打罪犯腿部和臀部。笞刑五等。杖:用法定的常行杖考打罪犯的背、腿、臀部。杖刑五等。徒:徒刑是剝奪罪犯人身自由,并在限期內(nèi)強迫服各種雜役的刑罰。流刑:流為徙之遠方,即流放之法。流刑三等。死:唐律規(guī)定死刑為斬、絞兩等。2、十惡?!笆異骸笔侵钢\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和內(nèi)亂十種,嚴重危害皇權和以等級名分為中心的封建禮教的犯罪。一曰謀反。謀反即暗中策劃,謀危社稷,企圖推翻皇帝的統(tǒng)治。二曰謀大逆。謀大逆指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三曰謀叛。謀叛即陰謀背國從偽,叛國降敵。四曰惡逆。惡逆指毆打、謀殺祖父母,父母;殺伯叔父母、姑、兄妹、外祖父母等尊親屬。五曰不道。不道指殘忍酷毒,如殺一家非死罪三人,肢解人等。六曰大不敬。大不敬即對皇帝的各種失禮行為。七曰不孝。凡子女不能善事父母者均為不孝。八曰不睦。不睦指親族間的互相侵犯行為。九曰不義。不義是指卑下侵犯非血緣尊長的行為。十曰內(nèi)亂。內(nèi)亂即家族間的犯奸行為。唐律十惡被列為“常赦所不原”的大罪。有犯者皆處以重刑,并不得享有議、贖、減、免等特權。3、“八議”、“請”、“減”、“贖”、“當”、“免”?!鞍俗h”,就是關于保護封建貴族官僚的特權,而在他們違法犯罪時減免其刑罰的一種規(guī)定。一曰議親,即皇親國戚。二曰議故,即長期侍奉過皇帝的故舊。三曰議賢,即地主階級中的知名人士。四曰議能,即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能夠治國治軍的杰出人才。五曰議功,即曾為封建國家建樹過卓越功勛的人。六曰議貴,即封建貴族及大官僚。七曰議勤,即為封建國家服務勤勞的人。八曰議賓,即指前朝已退位的國君或貴族?!鞍俗h”之人犯死罪者,一般官司不得裁決,皆得將所犯之罪及應議之理由奏明皇帝,再交由公卿們從輕評議,免于死刑;犯流罪以下,依律予以減免?!罢垺?,就是皇太子妃大功以上親,應議者期以上親及孫,以及官爵五品以上的官吏犯死者,上請皇帝裁決,流罪以下減一等?!俺伞?,就是七品以上官及應請者的親屬,犯流罪以下可以照例減一等;死罪則不能減免?!摆H”,就是應議、請、減及九品以上官及七品以上官的親屬,犯流罪以下可以用金錢贖罪?!爱敗保垂佼?,可以以官品來抵銷刑罰。“免”,就是用免去官爵的辦法來此作徒刑。以上可見,在封建社會里,貴族官僚地主犯了罪以后,總是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辦法與途徑來逃避審判與刑罰的。這種法律上的赤裸裸的不平等,充分表明封建法律是維護少數(shù)剝削者利益的特權法。六、唐律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唐律是中國封建法典的代表作,是自先秦至隋唐數(shù)千年中國法制文明的集大成之作。唐律的出現(xiàn)和傳播,標志著中華法系正式形成和成熟。中華法系正是以唐律為范本在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區(qū)形成的一個法律家族,成為當時世界的五大法系之一。唐律在東方世界的地位,幾乎可以與羅馬法在西方世界的地位相比。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完備成熟且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法律體系,唐律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1、唐律是“禮法合一”的典范唐律是禮法合一的典范,是漢代以來“引禮入法”歷程的升華。清人紀曉嵐說“唐律一準乎禮以為出入,得古今之平”,實為對唐律的精辟總結(jié)。說唐律體現(xiàn)了“禮法合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1)把大量違反道德的行為直接納入刑律,定為犯罪?!笆ФY之禁,著在刑法”。如冒榮居仕、冒哀求仕、委親之官、匿不舉哀、居喪嫁娶、居喪作樂、釋服從吉、居父母囚作樂、“七去三不去”等,都是從前禮的規(guī)則,現(xiàn)在都以國家刑典規(guī)定“出禮入刑”。(2)以儒家經(jīng)義注釋(疏議)法條。如注釋“十惡”、“八議”、“同居相為隱”、“嫁娶違律”等制度時,都是以儒家經(jīng)義為依據(jù)。(3)法律程序盡量以禮(仁)為標準來設置。比如“三覆奏”“五覆奏”程序、秋冬行刑程序、財產(chǎn)繼承制度、哀矜婦孺制度等等,都是為了貫徹儒家的“禮義”和“仁道”。2、對外國的影響唐帝國是當時東方最強盛的帝國,長安是東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唐律對當時東方各國的影響甚大。(1)對日本:日本大化革新后的《近江令》,其篇目內(nè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