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夢蝶-主旨新解_第1頁
-莊周夢蝶-主旨新解_第2頁
-莊周夢蝶-主旨新解_第3頁
-莊周夢蝶-主旨新解_第4頁
-莊周夢蝶-主旨新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1_莊周夢蝶_主旨新解

郭彧

“莊周夢蝶”主旨新解

代駢文與散文批判

“莊周夢蝶”作為《莊子》一書中最美麗的寓言,自古以來就受到很多學者的重視,各種如郭象認為它闡述了一種詮釋也是層出不窮。

變化之理,認為“夫時不暫停,而今遂不存,故則不知彼,昨日之夢,于今化矣?!綖榇耍瑝魹楹且?。取之與人,則一生之中,今不知后,麗姬是也。而愚者竊竊然自以為知生之可樂,死之可苦,未聞物化之謂也?!倍绿讋t認為這里說的是一種輪回之義,并以《知北游篇》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之言為佐證,“質(zhì)言輪回,既非恒人所見,轉(zhuǎn)近認為這一寓言

夸誣,故徒以夢化相擬,未嘗質(zhì)言實爾?!敝劣?/p>

明白:“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生?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行以加矣。其次,以其次以為有封矣,而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

可見,在莊子看來,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道的虧損狀態(tài)的形成正在于人們將本是渾然一體的世界分出了界域(封),并進一步因其成人想要體心偏好(愛)而有了是非之別。因此,道,就必需摒棄成心,泯滅是非之別,界域之分,達到“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行的境界。在此層面上,《齊物論》一文可以加矣”

以被理解為莊子采納規(guī)律說理,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在消退人的成心的基礎(chǔ)上,一步步地齊掉了是非之別,界域之分的思想表述,而其最終目的則是為了讓人體道,悟道。

不難看出,《齊物論》一開頭就表達的正是莊子對人之成心的厭惡———“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鉤,日以心斗??z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fā)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行使復(fù)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fù)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勢,姚佚啟態(tài)。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

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現(xiàn)代學者,有從審美心理動身,將其解讀為是一種“移情”心理的表征,是對審美過程中物我

不分的感受的描寫的。也有從哲學思索動身,

將其解讀為是對“我是誰”式的存在本體的逼問,并由此顯出人生的悲劇意識的。④種種理解,形形色色,體現(xiàn)的是這個文本巨大的闡釋空間及魅力。

前人的理解無疑有其價值和意義,但筆者認為,這些觀點都沒有緊密結(jié)合《齊物論》內(nèi)在的規(guī)律理路來進行闡釋。其實,莊周夢蝶的寓言被莊子放在《齊物論》一文的篇末,這一做法本就示意了它應(yīng)當具有總結(jié)和深化齊物之思的功能和作用。從這點動身,結(jié)合《齊物論》本身的論述,可以得出我們對莊周夢蝶這一寓言新的熟悉。

一、齊物之方

顧名思義,《齊物論》的中心觀點在于“齊物”。至于“齊物”的緣由,文中的一段話說得很

在這樣的成心中,是非之分因而大盛,人們各執(zhí)一端,爭吵不休。莊子為此感嘆道:“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危垦詯汉蹼[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行?道隱于小成,言隱

古代駢文與散文批判

202308

文藝評論41

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然而,“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所是。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見,自是則知之。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行,方不行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⑧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p>

此種境界,“物”這個概念都可以去掉不加理“有以為未始有物者”。會,此時,才是

而《齊物論》最終的“莊周夢蝶”正是用寓言的方式實現(xiàn)了這一論述目標。正如莊子所說“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的那樣,在夢醒后,

蝶之夢為周與?”夢見自己變成蝴蝶的莊周在夢醒后,他無法辨別:自己究竟是一個叫莊周的人,在夢中變成了一只蝴蝶呢?還是自己原來就是一只蝴蝶,在夢中變成了一個叫做莊周的人?人依靠自己的感官體驗世界,但在夢的如此一來,世界里,人處在虛幻中卻不能自覺。真實的存在與虛偽的存在之間的客觀界線就泯滅了,存在的合法性也就沒有了客被消融、

觀的依歸。更進一步,既然人們辨別不出夢中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的不同,那又有什么證據(jù)可以證明我們認為是肯定真實的現(xiàn)實存在不是另一場大夢?正如郭象所云:“世有夢經(jīng)百年者,

訛輰輥

則無以明今之百年非假寐之夢者也?!倍敶?/p>

可見,是非在本質(zhì)上只不過是人們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而已,這種態(tài)度的形成,在于人們依據(jù)自身的需要,將原本是同一的事物分裂開換言之,在一般人的眼中,世界是建立在來了。

“封”之上,有大小、左右、壽夭等界域之別的。也正是在這樣的界域區(qū)分下,人們形成了對世界的通??捶?。

然而,莊子并不認為這種態(tài)度是正確的、理所當然的。在后文中,莊子直言:“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奔偃鐬樨?。

大小、壽夭等等差異都無非是一種相對的主觀熟悉立場,那它們本身就不具備永恒不變的客觀性,顛倒一下也就未嘗不行。所以,“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虼蟮啦环Q,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孰知不言之辯,

不道之道?”通過這樣的論述,莊子進一步把

在受到了質(zhì)疑之后,那死生的界線也就跟著消逝了,死可以看成是夢覺,生也可以看成夢始,反之亦然,究竟從無人能死而復(fù)生給人敘述死后經(jīng)受之世界,所以,把生死視為一場大夢,同物我樣找不到客觀性的證偽標準。如此一來,之別也就跟著泯滅了。蝴蝶是物,莊周是人,但在夢中,蝴蝶和莊周可以互換而不能證明何為主,何為次,何為真,何為假,而且正如前文所述,所謂的存在的真實也是值得懷疑的,既然“物”與“我”兩者為何不行被視為同一的如此,存在?

其實,這里隱含了一個三段論式的規(guī)律論證,大前提是:人們找不到夢境與現(xiàn)實的差別(理由即莊周的感受: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小前提是:在夢中莊周變成了蝴蝶。結(jié)論:現(xiàn)實中莊周也可以變成蝴蝶,反之亦然,換言之,兩者是齊一的。如此,莊周就從學問論的角度實現(xiàn)了最徹底的齊物。在現(xiàn)實中,人們好像是不證自明式的認為“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然而,在以夢境為例證的齊物之思中,兩者的差異是可以變化乃至同一的。陳鼓應(yīng)先生認為,蝴蝶夢其實是“假借莊周夢蝶的一段奇妙故事,由夢覺不分說到‘物化’,以

訛輱輥

譬喻物我界限的消解融和?!比欢?,這個蝴蝶

我們視之為常的大小、廉嗛、勇忮等觀念差異、界域之別也齊掉了。

在這樣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論述中,莊子一步步地證明白自我中心的虛妄、是非之爭的無價值、萬物相互演化的狀態(tài)、價值的相對性,也就是一步步齊掉了是非之異,萬物之別。然而,這仍舊不是他的最高目標?!褒R物”之論假如要在學問論上達到最高的合理性和自洽性,那莊子在齊物論的最終就必需要齊掉一些最基本的界物我、存在與不存在。到達了這一限,即死生、步,才算是到達了他所謂的“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行以加矣”的狀態(tài)。

什么叫“有以為未始有物者”?陳鼓應(yīng)在《莊子今注今釋》中的解釋是:“宇宙初始未曾形成萬物時,是為智識的究極,到達終點了,不

訛輯輥

能再增加了?!比欢?,從上下文看,這種理解并

不正確。“未曾形成萬物時”是一種事物存在的狀態(tài),與“智識”的關(guān)聯(lián)何在?所以,結(jié)合文中的論述,筆者認為所謂的“有以為未始有物者”其實指的是熟悉到萬物是無差別的混一,換言之,是萬物一體,我即物,物即我的狀態(tài),到了42文藝評論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

202308

夢消融的何止是物我界限,存在的真實與虛妄的界線、生與死的界線同樣跟著消逝無蹤了。也只有到了這樣的境界,才真稱的上是“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行以加矣?!?/p>

古代駢文與散文批判

有人認為,“齊物”之說其實就是齊心,齊一己之心,心齊,則與萬物混化為一,了無物我

訛輲輥

是非之辯,萬物不齊而自齊。齊物之境即在主

泥于語言,非但不能得道,反倒簡單盲道。所“不言之辯”、以,莊子自己雖然言說,卻提倡“不道之道”、“不言之言”。《莊子》一書,成書兩千多年,各式注解多如牛毛,可謂是說不盡的《莊子》,但畢竟有幾人借助語言進入莊子所描繪的道境?這不能不說是從另一個側(cè)面證明了莊子對用語言的方式去體道的做法的無奈。

可見,莊子通過語言來論“道”是一種不得已的方式,語言作為思維工具的特性與道之本性不合甚至逆反,之所以不得不用它,無非是由于言語是人們把握世界最基本,最通常的形式,用語言來求道因此能具備一種入門的初步性罷了。

除了借助語言來悟道外,莊子還給人們提坐忘、出了另外的悟道方式,即他所謂的心齋、以明等。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心止于符。氣也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

訛輶輥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觀精神上實現(xiàn)超越,泯滅主客體之分。此話看起來有道理,然而,真要按這種“心齊”說的話,其前提就是承認現(xiàn)實中的事物實際上是大有分際的,換言之,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客觀的這是一個我們在直覺上可以不行逾越的差別。

認同的道理,但在《齊物論》中,卻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存在。由于如此一來的話,莊子的“齊之論就存在規(guī)律上的限制,就有了存在的物”

合法性問題,所謂的“齊物”,就是一個只能在主觀領(lǐng)域起作用而在客觀領(lǐng)域無所作為的存在了。所以,要在規(guī)律上消解這個紕漏,莊子有可以為我必要在自己的理論中把事物客觀的、

們的直接所證明的差異性給“齊”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莊子提出了“莊周夢蝶”的寓言,實“齊物”,而唯有如此,《齊物論》現(xiàn)了最徹底的

篇洋洋灑灑兩千余言的齊物之理才能由虛處落到實處,文意才完滿自足。

二、體道之途

《齊物論》的最終以夢喻結(jié)莊子之所以在

束全篇,還在于夢是一種體悟莊子之道的捷徑。在莊子看來,“道不行聞,聞而非也;道不行見,見而非也;道不行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

訛輳輥

不形乎!道不當名?!彼裕啦皇且环N學問論

可見,所謂的“心齋”即是“齋心”,是通過一種“無用吾身”的方式,使生命“虛”“無”、。這一狀態(tài)與道的本質(zhì)是同一的,借此,人可以較為便“道”。捷地接近

類似于“心齋”,它是通過虛靜的功“以明”

“成心”,擴綻開放的心靈,使心靈達到夫,去除空明的境地,一如明鏡,照實地呈現(xiàn)外物的實況。因此,“以明”是要求人把已有的一切思想、觀念、標準統(tǒng)統(tǒng)去掉,使內(nèi)心纖塵不染,無所偏私地去熟悉一切對象。

何謂“坐忘”?莊子在“大宗師”中,借孔子與顏回的一段對話,闡明白“坐忘”的涵義: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痹唬骸翱梢?,猶未也?!彼諒?fù)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彼諒?fù)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敝倌狨砣辉唬骸昂沃^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慧,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敝倌嵩唬骸巴瑒t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

訛輷輥

后矣也。”

的對象,既難以用思維、規(guī)律去加以把握,也難《莊子秋水》以用語言進行界定和言說。正如

篇所云:“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訛輴輥不期精粗焉?!币馑际钦f,那無形無象、不分精

至深至玄的“道”本身,乃是“神口所不能粗、

言,圣心所不能察者”。與其說要熟悉道,要去知道,不如說是要去體道、悟道。

為了解決這個道不行言,道不當言,卻又不得不言的沖突,莊子采納了不同于一般人日常傳達信息的言說方式,用卮言、重言、寓言的方式進行誘導(dǎo)。“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沉濁,不行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

訛輵輥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苯柚@樣一

“忘”要有一個過程。要達到“坐忘”的境界,第一步是摒棄功名利祿等各種雜念,忘掉仁義禮樂等等;其次步則是要“墮肢體,黜聰。所謂“墮肢體”,就是從人的生明,離形去知”理欲望中解脫出來。所謂“去知”“黜聰慧”、,就是從人的各種功利得失的計較和思慮中解脫

古代駢文與散文批判

202308

“詩意言說”的話語方式來超越一般語言的種

達道的一大重要策略。局限,成為莊子傳道、

然而,“道”的特別性打算了這種“詩意言的法門只可能是一種初步的手段,人若拘說”

文藝評論43

出來。如此方能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同于大通”之境。

其實,不管是“心齋”,還是“以明”、“坐,其基本要求都是虛、靜、“墮肢體,黜聰慧,忘”

離形去知”,然而,人作為有血有肉的存在,真的要將自身心齋到如此的境地,難度之大,實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在《大宗師》中,哪怕是顏“坐回,也要經(jīng)過一個不斷體悟的過程,真到了忘”的境界,連孔子也驚呼:“而果其賢乎,丘也”同樣在《大宗師》中,南伯子葵請從而后矣也。

問女偊怎樣才能學到道,女偊的回答也是:“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無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無圣人之才,

訛輮輦

在女偊看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圣人乎!”

所以合道的狀態(tài),正是“無己、無功、無名”的狀據(jù)學者論述,所謂“無己”,就是莊子一再強態(tài)。

調(diào)的“忘我”,將自己對功名利祿、禍福壽夭的考慮,以及自我本身統(tǒng)統(tǒng)忘掉,達到齊萬物,等“無功”,就是“無為生死,泯物我的境界。所謂而尊”、“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所謂“無名”,就是如天道那樣的“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這也就是天人合一自由之雕眾形而不為巧?!?/p>

訛輯輦

而莊周夢蝶,在夢中所達到的不就是這境界。

樣的境界么?而在夢醒后的反思“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則正如上文所物我、存在與不存在等差異進言,可以對死生、行最根本的破除,而在這些破除后,正是道的顯現(xiàn)。女偊體道,做法是“參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

訛輰輦

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最終

來,一般人是學不到道的,只有有圣人之才的“外”,其實卜梁倚才能領(lǐng)悟它。而女偊的方法

“忘”??梢?,這些心齋、坐忘、以明的方也就是

式,雖然自然?地契合道,是真正的悟道之徑,但卻近于玄虛,而且難度太高,對于一般人的體道、悟道,不行不謂是一大障礙。

而以做夢、說夢、思夢去悟道,卻能既自然?契合道之本性,而又易于入門。莊周夢蝶,其實是齊物之理的最高闡發(fā),但人們從中卻往往或獲得對道的審美體悟,看似偏離其所指,但卻靠近了道之終極,這其實也是一種得魚忘筌,在夢中,莊周在化為蝴蝶的那一刻,得兔忘蹄。

“墮肢體,黜聰慧,離形去就自然而然的達到了

知”的地步,而在蝴蝶飄舞翩翩,自以為適志之一死時,莊周也就自然而然地達到了齊萬物、生,與道合一之境。這個境界,不需要通過語言的參悟,也不需要借助“心齋”、“以明”、“坐忘”這些方式將自身的存在忘卻,去以天合天,而是自然的、無意的,既自然?契合了道之本性而又不存在什么領(lǐng)悟的難度。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的“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的境界恰恰物我、存在與不正是莊周借夢蝶破除了死生、存在等差異之后的境界。

從今動身,我們也可以明白在《齊物論》中,莊子為什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