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弘家世身份辨析_第1頁
牛弘家世身份辨析_第2頁
牛弘家世身份辨析_第3頁
牛弘家世身份辨析_第4頁
牛弘家世身份辨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牛弘家世身份辨析

牛宏(544-210),李仁,穩(wěn)定頭(今甘肅靈臺縣),隋朝著名官員。隋朝著名官員,李周、隋朝。他先后擔任秘書、禮儀部長、太昌清、官僚部部長、右光祿博士等。他一生“絲綢繆省有30多年的歷史,野蠻而不雄,沒有未來”。一、牛弘的控制與牛金研究牛弘本姓牛還是姓牢、尞,其間有無改姓,何時因誰改姓,安定牛氏始于何時等,相關記載模糊且有差異,這引起了后來研究者的較多關注。較早提出質疑的是四庫館臣,館臣在《古今姓氏辨證》卷一八“牛”姓的校語中指出,《新唐書·宰相世襲》的記載沒提及牛金,并按語說“晉有小吏牛金,此作魏大將軍,未詳所本”。館臣指出了其中的一個模糊問題,即牛弘祖先牛金史載有異。但是,說牛金“未詳所本”,則還欠準確。張澍《姓氏尋源》卷一四“尞氏”條云“兩史互異,末詳孰是”岑先生《貞石證史》“隴西牛氏之祖”條進行了較詳細的辨析,但最后對于牛金與牛崇之間的關系,亦無法確定;對于其中的細節(jié),如何時改姓、因何改姓、何時復姓等,也沒有深究李潤強先生在記述牛僧孺的籍貫時,涉及到這一問題,說:“(牛金之后)是牛弘的先祖,也是安定牛氏中較早的一位,可惜,不知其姓名及其確切的生活年代,也不能列出他同漢代牛崇的直接關系?!睆囊陨险撌隹梢钥闯?牛弘的籍貫、姓氏是一樁未了的學術公案。茲不揣鄙陋,先排比資料,再索證如次。相關記載資料有:《周書》卷三七《高賓傳》附《尞允傳》:“又有安定尞允,本姓牛氏,亦有器干,知名于時,歷官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工部尚書、臨涇縣公,賜姓宇文氏,失其事,故不為傳。允子弘,博學洽聞,宣政中,內史下大夫、儀同大將軍,大象末,復姓牛氏?!薄端鍟肪硭木拧杜:雮鳌?“牛弘,字里仁,安定鶉觚人也。本姓尞氏,祖熾,郡中正,父允,魏侍中,工部尚書,臨涇公,賜姓為牛氏?!薄侗笔贰肪砥叨杜:雮鳌?“牛弘,字里仁,安定鶉觚人也。其先嘗避難,改姓尞氏,祖熾,本郡中正,父元魏侍中,工部尚書,臨涇公,復姓牛氏?!薄对托兆搿肪砦濉芭!毙障铝信J戏种殡]西、涇陽、安定、富平、靈臺五處,并在安定下云:“《狀》云牛金之后,逃難改牢氏,又改為尞氏,裔孫后周工部尚書、臨涇公尞允復姓牛氏,允生弘,隋吏部尚書、奇章公。”《新唐書》卷七五上《宰相世襲》“?!毙障略?“牛氏出自子姓,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漢有牛邯,為護羌校尉,因居隴西,后徙安定,再徙鶉觚。安定牛氏,出自漢隴西主簿崇之后?!币陨喜牧纤臈l出于唐代,一條出于宋初,基本可以看成是同一時期的史料,比較接近牛弘的時代,因此可以用來說明問題。記載的詳略有別,其中關于牛弘姓氏的記載,大致的共同點是:1.牛弘出于安定牛氏,其父尞允;2.兩處記載有牛氏逃難的經歷,因逃難而改姓,也曾被賜姓宇文;3.牛氏后來恢復牛姓。這些共同點我們認為是既定事實,無需論證。還有個別信息,如牛金,上述材料中只見于《元和姓纂》,但《姓纂》明確指出其根據是《狀》,即牛氏某人的《行狀》,因此也可認為是事實。其中歧異的地方是:1.一載牛弘“本姓?!?一載“本姓尞”;2.牛弘父親尞允任工部尚書等職,一說在元魏,一說在后周;3.一載安定牛氏出自牛金,一載出自牛崇。這些歧異之處,有些是可以考察出結論的,如尞允任臨涇公等職的時間,本文有結論;有些是可以情理推證的,如牛弘的本姓問題,從其改姓、復姓來看,應該是姓牛,不然就談不到改姓、復姓之事;有些由于資料匱乏,無法給出結論,如牛金與牛崇之間的關系問題,本文僅有推論。聯(lián)系上述異同點,我們再鉤稽其中的一些細節(jié)。安定牛氏為什么改姓?這要聯(lián)系牛金來說。史料記載牛金很少,《三國志·魏志》卷九《曹仁傳》中提及,可知牛金為曹仁部將,隨曹仁屯守江陵,曾經因軍少而被周瑜包圍,賴曹仁解救得脫險,官至后將軍。這是現在僅知的關于牛金的資料。讓牛金成為一位傳奇人物的,是當時的一個石讖。沈約《宋書》卷二七《符瑞志》載,司馬懿毒殺了牛金,司馬師不解,司馬懿解釋道:“汝忘石瑞,馬后有牛乎?”這就是“馬后有牛”的讖語。司馬懿因此害怕政權被牛氏篡奪,所以毒殺了牛金,牛金就成了一個荒唐讖語的冤魂。司馬懿不選擇別的姓牛的人,而選擇牛金,這說明當時牛金已經有較高的地位和權勢,這也可以佐證前引《三國志》關于牛金“官至后將軍”的說法;司馬懿不僅要讓牛金死,而且還要讓整個牛氏都沒有條件篡權,然則牛金之后要逃難,要改姓,就在情理之中。他們逃往安定,初改牢姓,以示不忘祖姓,可能是覺得牢姓不安全,遂再改尞姓,于是就有《隋書·牛弘傳》中“本姓尞氏”的記載。既然牛金后人是為逃難而居于安定,則基本可以肯定他們不是安定本地居民,那么,他們?yōu)闈h代隴西主簿牛崇之后的可能性就極小了,因此,說牛崇是安定牛氏之祖是牽強的,至少牛崇應該不是牛弘一支的遠祖。另外,沈約《宋書·符瑞志》還記載了一個傳言:晉元帝司馬睿乃其母夏侯氏與一牛姓小吏私通而生,這也就應了“馬后有?!钡淖徰?而這個牛姓小吏,在魏收《魏書》卷九六《司馬睿傳》中竟然變成了牛金:“司馬叡,字景文,晉將牛金子也?!边@是荒唐的,最基本的一點是時間跨度上不盡情理,所以王鳴盛有明確的批駁以尞允為代表的尞氏是在什么時間被賜姓宇文呢?這是西魏末年的事。西魏宇文泰為了使政權中的鮮卑族與漢族更為統(tǒng)一、團結,于恭帝元年(554)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姓、賜姓,恢復北魏孝文帝所改的鮮卑單姓為復姓,賜給有功漢人以鮮卑姓,如李虎賜姓大野氏,楊忠賜姓普六茹氏等,以尞允為代表的尞氏,極有可能就是在這次賜姓過程中被賜姓宇文的,而此時距離宇文氏篡權僅僅還有兩年時間。既然尞允有資格被賜姓宇文,這說明他在當時已經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那么,他的任職也不會太低,然則前引《隋書·牛弘傳》中尞允任“魏侍中,工部尚書,臨涇公”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而《元和姓纂》中關于“后周工部尚書、臨涇公尞允”的記載就有悖情理了。宇文氏恢復其本姓牛氏,是什么時間和原因?《隋書》本傳的記載是“賜姓為牛氏”,而《周書》則記載為“大象末,復姓牛氏”,兩條材料似有進行疏解的必要。按:大象為北周靜帝的年號(579—580),大象末年,應當是大象二年(580),這與《隋書·文帝紀》記載略異?!段牡奂o》載,楊堅于大定元年(581)二月下令“以前賜姓,皆復其舊”,而且楊堅還帶頭去掉普六茹氏的鮮卑舊姓,恢復楊姓,由此推理,尞允家族之丟棄宇文姓氏、復姓牛氏的時間,基本可以確定就在此時。此時北周已處于滅亡的最邊緣,政權主要操控在楊堅手中,楊堅為了拉攏漢族俊彥,遂恢復他們已經被宇文泰下令改掉的漢族姓氏??傊?我們的結論是:牛弘本姓牛,父尞允,曾任西魏工部尚書等職;安定牛氏的祖先是牛金,曾任西晉后將軍,由于“馬后有牛”的讖語,牛金被殺,其子弟為避難逃往安定,先后改姓為牢、尞;西魏恭帝元年(554),尞允被賜姓宇文;北周大定元年(581),恢復牛姓。另外,宋濂《文憲集》卷七《贈馬氏復姓序》一文云:“又有牛金之子,亦因逃患而改為牢,又改為尞。尞氏名點者乃能請于朝,復氏于牛?!彼五サ挠涊d言之鑿鑿,說是尞點向朝廷提出請求,才有朝廷恩賜恢復本姓;但是,從前引楊堅“以前賜姓,皆復其舊”的政令來看,恢復漢姓應該是自上而下的政令,而不是自下而上的申請,這與宋濂文字略有不合。若宋濂的記載可靠的話,那么尞點當也是生活在周、隋之際的一位官僚,因不見于史料,無法鉤稽。二、牛宏著作研究牛弘的著述,一般論述只提《周史》和《牛奇章集》兩部,而張維《隴右著作錄》著錄為九部牛弘《周史》主要內容為“尚皆抵”,其又分以下四種形式牛弘《周史》十八卷,《隋志》著錄,《通志·藝文略》著錄且云“未成”。按:牛弘《周史》十八卷今佚,無由得知其貌,但劉知幾《史通》卷一二述及,云:“至隋開皇中,秘書監(jiān)牛弘追撰《周紀》十有八篇,略敘紀綱,仍皆抵牾?!笨梢?牛弘《周史》只是“略敘紀綱,仍皆抵牾”,如果再聯(lián)系鄭樵《通志·藝文略》所云之“未成”來看,牛弘《周史》撰著于隋開皇年間,內容是追記北周歷史,由于該稿未完功,所以其中抵牾頗多。其撰著風格,劉知幾評價不高:“心挾愛憎,詞多出沒?!奔词惯@樣,令狐德棻的傳世名著《周書》就是在牛弘《周史》的基礎上修成,“令狐不能別求他述,用廣異聞,惟憑本書(引者按:指牛弘《周史》),重加潤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實錄者焉”。(劉知幾語,出處同前)劉知幾的話是苛刻了些,但用來說明牛弘《周史》的學術影響,還是有力的。牛弘《隋書》作《隋書》牛弘于開皇初任散騎常侍、秘書監(jiān),他鑒于北方戰(zhàn)亂后典籍散佚,于是上書隋文帝開獻書之路,其奏書今保存于《隋書·牛弘傳》中,從中可知,牛弘對于當時朝廷典籍數量有著較詳細的掌握,“今御書單本合一萬五千余卷……比梁之舊目,止有其半”,其中“一萬五千余卷”是獻書之前的數字,不過,“梁之舊目”今難知悉牛弘作《明堂議》《明堂議》一卷,文載錄于《隋書》卷四九《牛弘傳》。牛弘撰《明堂議》的時間,《隋書》卷六《禮儀志》有載:“高祖平陳,收羅杞梓,郊丘宗社,典禮粗備,唯明堂未立。開皇十三年詔命議之,禮部尚書牛弘、國子祭酒辛彥之等定議。”可見,牛弘作《明堂議》是在開皇十三年(593),時任禮部尚書。在文中,牛弘引經據典,力圖為隋朝明堂及其禮制找到可靠的文獻根據,從而使之確定下來;但遺憾的是,隋文帝“以時事草創(chuàng),未遑制作,竟寢不行”牛弘等《隋書儀禮》的撰著者辛彥之,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曾任太常少卿、國子祭酒、禮部尚書等職,與牛弘并為隋朝的禮制專家。《隋朝儀禮》一百卷,《隋書》卷三三《藝文志》著錄,卷八《儀禮志》有載述,云:“開皇初,高祖思定典禮,大常卿牛弘奏曰:‘圣教陵替,國章殘缺,漢、晉為法,隨俗因時,未足經國庇人,弘風施化。且制禮作樂,事歸元首,江南王儉,偏隅一臣,私撰儀注,多違古法,就廬非東階之位,兇門豈設重之禮?兩蕭累代,舉國遵行。后魏及齊,風牛本隔,殊不尋究,遙相師祖,故山東之人浸以成俗。西魏已降,師旅弗遑,賓嘉之禮,盡未詳定。今休明啟運,憲章伊始,請據前經,革茲俗弊?!t曰:‘可?!蜃嗾鲗W者,撰《儀禮》百卷,悉用東齊《儀注》以為準,亦征采王儉禮,修畢,上之,詔遂班天下,咸使遵用焉。”可見,牛弘等撰《隋朝儀禮》,時在隋朝開皇初年,牛弘任太常卿,初衷是不滿于此前諸朝襲用的王儉之《禮》;其撰著者不止牛弘一人,但牛弘應當是發(fā)起者和主持者。另據《隋書》卷六“高祖命牛弘、辛彥之等采梁及北齊儀注,以為五禮”的記載,可以肯定,辛彥之也是重要撰著者之一。另《隋書》卷二《高帝紀下》載:仁壽二年(602)“尚書左仆射越國公楊素、尚書右仆射邳國公蘇威、吏部尚書奇章公牛弘、內史侍郎薛道衡、秘書丞許善心、內史舍人虞世基、著作郎王劭……可并修定五禮”??梢?直到近二十年后,隋朝還在完善著禮儀,而牛弘依然是重要參與者,也應該是這次撰定禮儀的核心?!秲x注》創(chuàng)定《隋書》卷七《儀禮志》云:“開皇十四年,群臣請封禪,高祖不納。晉王廣又率百官抗表固請,帝命有司草《儀注》,于是牛弘、辛彥之、許善心、姚察、虞世基等創(chuàng)定其禮,奏之。……十五年春,行幸兗州,遂次岱岳?!笨芍?牛弘等的《封禪禮》擬定于開皇十四年(594),參與定制者有牛弘、辛彥之、許善心、姚察、虞世基等人,開皇十五年隋文帝封禪于泰山。北魏后期國家的“宣露布禮”裴正史書無傳?!端鍟肪戆恕秲x禮志》云:“后魏每攻戰(zhàn),捷,欲天下知聞,乃書帛建于竿上,名為露布,其后相因施行。開皇中,乃詔太常卿牛弘、太子庶子裴政撰《宣露布禮》?!笨梢?所謂“宣露布禮”始于北魏,北魏統(tǒng)治者為宣揚戰(zhàn)功,在戰(zhàn)勝后將寫有捷報的帛固定于木桿上,后來相因成禮。制定《宣露布禮》時,牛弘任太常卿,裴正任太子庶子,兼太常少卿《江集禮》的編撰潘徽字伯彥,精通禮學,隋煬帝時官著作郎,授京兆博士,助楊素撰《魏書》?!督技Y》一百二十卷,《隋志》、新舊《唐志》均著錄,《新唐志》著錄為“牛弘、潘徽《隋江都集禮》一百二十卷”。該集的集撰時間,據《隋書》潘徽本傳云:“晉王廣復引為揚州博士,令與諸儒撰《江都集禮》一部,復令徽作序?!奔丛跅顝V為晉王、任揚州總管時,而楊廣晉王封爵終止于仁壽元年(601),則此集的編撰在仁壽元年以前;《新唐書》卷二二作“隋大業(yè)中,煬帝令學士撰《江都集禮》”,顯系錯誤。主要編撰者當是潘徽,此外,還有楊廣羅致于揚州的其他學者,從楊廣讓潘徽作序來看,潘徽應當是該集編撰工作的主持者,所以《隋志》、《舊唐志》題為潘徽等撰,而不提牛弘;可是,《新唐志》又加上了牛弘,是什么原因呢?考牛弘生平,一生均在朝廷任職,“綢繆省闥三十余年”,似乎沒有做過揚州總管的屬官,所以,估計牛弘參撰的可能性較小,而將牛弘題為撰著者之一,是因為牛弘是隋朝著名的禮制專家,他負責制定了國家的禮制、刑律、樂律,位尊望隆,以他領銜,對于該集受到國家認可來說,是有利的,所以,牛弘充其量只能算是榮譽主編或顧問而已?!督技Y》在北宋時已經殘佚,《崇文總目》著錄為“一百四卷,闕”,現在只存零星引文。其內容已不可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