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金陵相關(guān)問題研究_第1頁
北魏金陵相關(guān)問題研究_第2頁
北魏金陵相關(guān)問題研究_第3頁
北魏金陵相關(guān)問題研究_第4頁
北魏金陵相關(guān)問題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北魏金陵相關(guān)問題研究

金陵是北魏孝文皇帝遷洛陽之前的皇帝修建的陵墓。陵墓建在山上,所以也被稱為“山嶺”。關(guān)于北魏金陵的位置、葬制和內(nèi)涵等有關(guān)方面的問題,學術(shù)界的研究還很少涉及,特別是金陵的確切位置,由于史料中沒有詳細記載,除馮太后陵在大同市方山己被發(fā)現(xiàn)外,其他皇陵至今還未找到,有的學者甚至懷疑位于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是金陵。所以,金陵到底在哪里,至今仍然是學術(shù)界的一大懸案。本人曾參與北魏金陵調(diào)查組的考察,接觸過一些有關(guān)專家,對北魏金陵有個初步的認識。下面談?wù)勛约簩鹆甑拇譁\看法,請專家賜教。一金陵有三種不同的地理位置研究金陵,首先要弄清金陵的確切位置,即金陵究竟在什么地方,這是當前學術(shù)界普遍關(guān)心的一個問題。有關(guān)金陵的史料,主要來自《魏書》,但《魏書》對金陵位置的記載卻很含糊.《水經(jīng)注》按說應該有詳細記載,但不知是作者的一時疏忽,還是為了保密,抑或是其它原因,在涉及金陵的地方如云中、盛樂、善無、平城等地,只字未提金陵。所以,只有弄清金陵的確切位置,才談得上進一步進行考古挖掘?!段簳分袑鹆晡恢玫奶岱ㄓ腥N:一種是稱云中金陵,二是稱盛樂金陵,三是單稱金陵。雖然點出云中和盛樂,但這僅是地理范圍,并無確切地點,而且在這兩個地方至今也未發(fā)現(xiàn)山陵,所以,根本無法確定其準確位置。按上述三種說法,金陵究竟有幾處,學術(shù)界看法也不一致.有人認為,金陵名稱雖然不同,但只有一處,即應在一個地方.也有人認為,金陵名稱之前分別冠以云中、盛樂等地名,就說明不在一個地方。本人同意后一種看法。從歷代封建王朝看,皇陵一般位于京城附近,如西周、秦、漢、隋、唐等朝,均以長安為都城,所以皇陵都在長安附近。另外,有些封建王朝,也不一定只有一處皇陵,如明代就有南京和北京兩處皇陵,清朝入關(guān)后也建有東陵和西陵。北魏先都云中,后都盛樂與平城,因而北魏金陵也應在云中、盛樂、平城三個都城附近?!段簳分袑鹆甑娜N提法,正說明金陵有三處,應在三個不同的地方?!段簳分谐迷浦薪鹆辍⑹方鹆旰徒鹆陞^(qū)分三處皇陵外,在記述安葬的人物時也按三處金陵分類,這絕不是《魏書》作者的隨意安排,而這恰恰說明確實存在三處金陵。另外,從《魏書》記錄金陵的地面建筑看,金陵也在三處不同的地方。《魏書·禮志》記載:太宗拓跋嗣“又于云中、盛樂、金陵三所,各立太廟,四時祀官侍祀”。確認金陵有三處,這就涉及到金陵的三個地方。云中金陵,按提法應在云中郡?!段簳な雷婕o》載:太武帝拓拔燾于始光三年“六月幸云中舊官,謁陵廟,西至五原,田于陰山,東至和兜山”。一、《魏書·韓麒麟子韓顯宗傳》:韓顯宗上書孝文帝曰:“況北代宗廟在焉,山陵讬焉,王業(yè)所基,圣躬所載……”二、《魏書·景穆十二王傳·任城王拓拔澄傳》:任城王(元)澄“以北邊鎮(zhèn)將選舉彌輕,恐賊虜窺邊,山陵危迫,奏求重鎮(zhèn)將之選,修警備之嚴。詔不從。賊虜入寇,至于舊都,鎮(zhèn)將多非其人,所在叛亂,犯逼山陵,如澄所慮?!比?、《魏書·李崇傳》:孝明帝元讠羽曰:“……又武川乖防,復陷兇手,恐賊勢侵淫,寇連恒朔,金陵在彼,夙夜憂惶?!舨可袝蘖x曰:臣謂須得重貴,鎮(zhèn)壓恒朔,總彼師旅,備衛(wèi)金陵……,仆射蕭寶寅等曰:‘陛下以舊都在北,憂慮金陵,臣等實懷悚息?!!彼?、《魏書·太武五王傳·元深傳》:元深對靈太后說:“……定襄陵廟之至重,平城守國之要鎮(zhèn)……”從以上四條史料分析,金陵應在北魏時的畿內(nèi)善無縣,即今右玉縣,而不在云中或盛樂。二右玉縣大南山墓乘輿壁畫金陵在右玉的什么地方?根據(jù)近年來考古工作者的實地考察,在右玉縣的大南山、小南山、東團山、西團山、馬頭山、臥羊山、張家山、鷹臺山、石塘山和喬家山等處的山頂上,都有高大墳丘,特別是大南山。關(guān)于這一點,舊府志的記載值得研究。清代雍正年間纂修的《朔平府志》收錄有明代正德年間的《大南山古剎顯明寺重修碑記》,碑記中寫道:“……去城南一舍許,有名山曰大南山。山之陽,古剎勝地一區(qū),肇自漢孝文,曾駐兵于此,因墓于山,遂建寺,名曰明顯。供佛,命僧梵修,舊碑存焉,歷唐、宋以至于今日。”另據(jù)《朔平府志》記載,在大南山之陽,有一“元洞”,洞口高四尺,寬三尺,深五六尺,有一石穴穿下,人莫敢入。現(xiàn)在這一石洞已被發(fā)現(xiàn)。據(jù)右玉縣有關(guān)部門派人入洞考查,為人工開鑿。此洞與“墓”、“寺”在同一地方,是否與金陵有關(guān),值得考慮。右玉縣除大南山墓有文字記載外,在其它山頭也發(fā)現(xiàn)了20余處北魏墓葬:馬頭山墓,位于馬頭山頂部,共有大小墓冢14座,墓地南北長1.5km,東西寬120m,其中有大墓冢2座,南北排列,北冢封土高5m,周長90m;南冢高4m,周長65m,墓地散有北魏陶片。再如奶頭山墓,也在山峰頂上,墓冢的基座呈現(xiàn)正方形,高1m,邊長40m,封土呈復斗狀,高6m,周長40m,墓地地面發(fā)現(xiàn)有北魏陶片,墓地的正南方1.5km處,有東西相距300m的兩座夯土臺,疑為雙闕。從以上資料分析和右玉縣考古工作者的實地考查判斷,分布在右玉縣境內(nèi)10多座大山頂上的墓冢,應該是金陵及北魏皇親貴族的陵墓。三關(guān)于三種金陵的改定云中金陵、盛樂金陵和金陵,安葬的人物都是北魏遷都洛陽前的皇帝、后妃、諸王、功臣和勛戚等。據(jù)《魏書》不完全記載,安葬在三處金陵的共有42人,其中有皇帝6人,皇后10人、諸王7人、功臣勛戚19人。下邊,根據(jù)《魏書》的記載,按埋葬的前后順序,將三處金陵人物排列如下:一、云中金陵(11人)王氏,平文皇后,昭成帝什翼犍母;姚氏,太宗明元帝昭哀皇后;杜氏,太宗明元帝密皇后,太武帝拓跋燾母;拓跋嗣,太宗明元帝,拓跋珪長子;賀氏,太武帝敬哀皇后,景穆太子拓跋晃母;拓跋燾,世祖太武帝,拓跋嗣長子;長孫道生,封為上黨王,贈太尉;拓跋氵睿,高宗文成帝,景穆太子長子;拓跋弘,顯祖獻文帝,拓拔氵睿長子;長孫觀,長孫道生孫,殿中尚書、侍中;拓跋云,景穆太子拓跋晃之子。二、盛樂金陵(2人)賀氏,獻明皇后,拓跋珪母;拓跋珪,太祖道武帝,什翼犍嫡孫。三、金陵(29人)什翼犍,高祖昭成帝;王建,昭成帝什翼犍駙馬;長孫肥,賜爵蘭田侯;拓跋處文,長樂王,拓跋珪之子;叔孫俊,叔孫建長子;桓氏,叔孫俊妻;拓跋勃,昭成帝孫,力真之子,賜爵彭城公;車路頭,賜爵金鄉(xiāng)公,加意將軍;長孫翰,長孫肥子,襲爵蘭田侯;奚斤,賜爵弘農(nóng)王;拓跋呂,道武帝族弟,封江夏公;姚黃眉,姚興之子,太宗昭哀皇后之弟,賜爵隴西公;叔孫建,封為丹陽王,世祖謚為哀王;拓跋粟,拓跋勃長子,封為王;羅斤,羅結(jié)子,賜爵帶方公;拓跋晃,恭帝景穆太子,太武帝長子;赫連氏,太武帝拓跋燾皇后,赫連屈丐女;閭氏,景穆太子恭皇后,文成帝母;長孫平城,長孫肥孫,南部尚書;長孫陳,長孫肥孫,吳郡王,官拜安樂將軍;李氏,文成帝元皇后,獻文帝母;烏侯,奚斤弟普回之子,賜城陽公;拓跋素,明元帝拓跋嗣弟;陸麗,陸俟子,被乙渾殺害,謚為簡王;司馬楚之,司馬金龍之父,謚貞王;李氏,獻文帝思皇后,孝文帝母;源賀,河西王禿發(fā)倀檀之子,進爵西平王;羅拔,羅結(jié)孫,進爵濟南王;林氏,孝文貞皇后,皇子恂母。以上三處金陵中安葬的人物是否準確,如按世系順序排列,值得懷疑?!段簳分幸灿谢ハ嗝苤?如景穆太子恭皇后閭氏,《魏書·高宗紀》說安葬在金陵,而在《魏書·皇后列傳》中,又說安葬在云中金陵。所以,不能按《魏書》中的記載就完全肯定三處金陵的安葬人物,這個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另外,三處金陵安葬的人物是否就是42人,也值得懷疑。因為《魏書》中除了記載6名皇帝安葬在金陵比較詳細外,還有很多后妃、諸王安葬在何處,不得而知。有些功臣貴戚是從間接的文字記載中推測安葬在金陵。所以,肯定還有很多后妃、皇子等安葬在三處金陵而沒有記載。這也說明,三處金陵安葬的人物絕不止42人,很可能還要多,這就需要以后考古發(fā)掘去發(fā)現(xiàn),靠現(xiàn)有史料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關(guān)于三處金陵人物的排列順序,史書中記載也不一致。《北史》基本上按《魏書》記載,沒有不同之處?!顿Y治通鑒》中對金陵中安葬的人物與《魏書》相比較,出入很大。這有兩種可能:一是記載上的錯誤,或按作者理解,對三處金陵人物作了調(diào)整;二是有可能《資治通鑒》另有資料所依,故不同意《魏書》的記載。但從拓跋氏世系排列及親屬關(guān)系來看,《資治通鑒》記載的三處金陵所埋葬的人物可信程度較大,應作為研究金陵的重要參考資料。北魏幾個皇帝的安葬地點,《資治通鑒》與《魏書》記載完全不同。按《魏書》記載,安葬在云中金陵的有4位皇帝,即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文成帝拓跋氵睿和獻文帝拓跋弘,而按《資治通鑒》記載,則以上4位皇帝都安葬在金陵?!顿Y治通鑒》如此記載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當時北魏都城在平城,4位皇帝死后應安葬在善無金陵,因為這里既近便又安全,如不安葬在善無金陵,也應安葬在盛樂金陵,何必要安葬在遠離都城的云中金陵?另外,皇帝與后妃理應安葬在一起,既然以上幾位皇帝的皇后安葬在善無金陵,也說明了這幾個皇帝的山陵應在善無。所以,我認為《魏書》中對4位皇帝安葬地點的記載值得懷疑。如按《資治通鑒》記載排列,道武帝拓跋珪安葬在盛樂金陵,以下4位皇帝與景穆太子應安葬在善無金陵,這不僅符合世系排列順序,而且說明金陵與都城平城的相互關(guān)系,便于朝拜與祭奠,所以《資治通鑒》的記載,值得重視。四拓跋景陵為何在金陵安葬于三處金陵的人物,按照身份及等級,其安葬形式也不盡相同。從史料記載看,大體有五種形式,即葬、褡付葬、賜葬、陪葬和合葬。“葬”是喪事中的最高等級,葬于三處金陵的有6位皇帝及景穆太子拓跋晃共7人。后妃如死在皇帝之前,一般也要用葬禮,用葬禮安葬的后妃有平文皇后、明元帝昭哀皇后、明元帝密皇后、太武帝敬哀皇后、文成帝元皇后、獻文帝思皇后、考文帝貞皇后等7人。“褡付葬”即合葬,是專用于后妃一級身份的葬儀,即后妃死后與先死的皇帝合葬。北魏采用褡付葬的后妃共3人,她們分別是獻明皇后賀氏(拓跋珪母)、太武帝皇后赫連氏和景穆太子恭皇后(文成帝拓跋氵睿母)。賀皇后葬于盛樂金陵,根據(jù)《魏書》記載,盛樂金陵沒有拓跋珪之父即獻明拓拔寔陵。所以,如賀皇后褡付葬于盛樂金陵,說明獻明帝的山陵也應在盛樂金陵。赫連皇后葬金陵,但《魏書》記載,太武帝山陵在云中金陵,顯然有錯誤,所以太武帝應安葬在金陵?!段簳酚涊d,景穆太子拓跋晃安葬在金陵,而《魏書·皇后傳》記載,恭皇后死后葬于云中金陵,且不是陪葬。《魏書·高宗記》記載,恭皇后死后陪葬金陵,應按《魏書·高宗記》的記載,陪葬金陵比較恰當。“賜葬”是皇帝對功臣死后的一種特殊待遇,一般用于有突出功績的大臣。據(jù)《魏書》記載,賜葬的只有1人,為叔孫建。此人是代郡人(今大同市),為北魏開國元勛,杰出的軍事將領(lǐng)。他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南)駐守十多年,以治軍嚴明著稱,威震南朝,使劉宋不敢輕舉北犯。拓跋燾封他為丹陽王,加征南大將軍,總督冀、青、徐、濟四州兵馬,太延三年(437年)病逝,太武帝拓跋珪謚曰“襄王”,賜葬金陵。“陪葬”是諸王親屬或有功大臣死后,由皇帝批準,安葬在皇陵附近,即死后繼續(xù)陪待皇帝。根據(jù)記載,北魏陪葬的人員共有23人。其中陪葬在云中金陵的有3人,即長孫道生、長孫觀和拓跋云;陪葬在金陵的有20人,他們是王建、長孫肥、長孫翰、拓跋處文、叔孫俊(叔孫建之子)、拓跋勃、車路頭、奚斤、拓跋呂、姚黃眉、拓跋粟、羅斤、長孫平城、長孫陳、烏侯、拓跋素、陸麗、司馬楚之(司馬金龍之父)、源賀和羅拔。“合葬”是功臣妻子死后,經(jīng)皇帝批準,與先死的丈夫安葬在一起。《魏書》中只記載1人,即叔孫俊之妻桓氏。叔孫俊為叔孫建長子,死時年僅28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