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樓夢》看明清時期的寄名與道德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d9943df2b9dcf17d5c9a4eee354bf3/a0d9943df2b9dcf17d5c9a4eee354bf31.gif)
![從《紅樓夢》看明清時期的寄名與道德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d9943df2b9dcf17d5c9a4eee354bf3/a0d9943df2b9dcf17d5c9a4eee354bf32.gif)
![從《紅樓夢》看明清時期的寄名與道德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d9943df2b9dcf17d5c9a4eee354bf3/a0d9943df2b9dcf17d5c9a4eee354bf33.gif)
![從《紅樓夢》看明清時期的寄名與道德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0d9943df2b9dcf17d5c9a4eee354bf3/a0d9943df2b9dcf17d5c9a4eee354bf34.gif)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從《紅樓夢》看明清時期的寄名與道德
在中國古代,當一個孩子出生后,通常會舉行一系列出生儀式,以慶祝孩子出生在世界,并表達家人的歡樂。但是憂慮隨之而來,因為中國古代醫(yī)療水平普遍低下,嬰兒的成活率并不是很高,在小兒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疾病災(zāi)難,尤其是天生嬌貴、八字太硬或體弱多病的孩子,能否順利長大就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于是人們想盡各種方法以驅(qū)災(zāi)除難,保證小兒順利長大,從而形成一系列的小兒成長儀式與習俗,這些習俗多與佛、道教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求助于神明,讓神靈直接庇護兒童,這是一個通行的辦法,而仰賴神佛保佑的最簡便、最牢靠的途徑,又莫過于直接讓嬰兒皈依佛道,而成為神佛的弟子,那么惡鬼就不敢來侵擾,小孩就可消災(zāi)得福,順利長大了。但是父母又舍不得真的讓孩子出家當?shù)朗炕蚝蜕?于是想出個兩全其美的法子,即做寄名道士或和尚———讓孩子在寺觀里掛個弟子的名義,實際哺養(yǎng)仍在家里。寄名的孩子不用真的到寺觀里去修行和過宗教生活,只是在一些重大的宗教節(jié)日或法事活動時去廟里進進香就可以了。寄名寺觀的習俗在中國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有錢人家寄名的儀式是很隆重的,《金瓶梅》第三十九回對此有很詳細的描寫:西門慶之子官哥兒生下后身體嬌弱,于是到玉皇廟住持吳道官處寄名,寄名那天設(shè)壇建醮,誦經(jīng)禮懺,關(guān)發(fā)文書,“將官兒的生日八字,另具一字文書,奏名于三寶面前,起名叫做吳應(yīng)元。太乙司命,桃延合康,壽齡永保,富貴遐昌。”通過一系列的儀式在神前奏請寄名之后,吳道官送給官兒一些道服和法物:“一頂黑青段子綃金道髻,一件玄色纻絲道衣,一件綠云段小襯衣,一雙白綾小襪,一雙青潞綢納臉小履鞋,一根黃絨線絳,一道三寶位下的黃線索,一道子孫娘娘面前紫線索,一付銀項圈條脫,刻著‘金玉滿堂,長命富貴’,一道朱書辟非黃綾符,上書著‘太乙司命,桃延合康’八字,就扎在黃線索上”。這樣,官哥兒就成為吳道官的寄名弟子、玉皇廟的寄名道士。那些線索、項圈、符箓之類的法物是要時時掛在項間的,表示自己是寄名道士,受到神仙的佑護,鬼物們趕緊退避吧?!都t樓夢》里講到賈寶玉經(jīng)常戴著長命鎖、寄名符,他寄名的干娘是馬道婆;鳳姐的女兒也戴著張道士給的寄名符??梢娒髑逡詠韮和诘烙^寄名之風是很流行的。富貴人家如此,普通人家也流行寄名之風。《中華全國風俗志》下“天津小兒跳墻之風俗”里講到天津小兒寄名的風習:“天津北倉鎮(zhèn)每年當春夏之時有小兒跳墻之俗,此風俗之起因:大凡缺少子嗣之人家,忽然生下一個男孩,自然愛如珍寶,但是一方面卻時時惶恐,或是多病或是夭殤,因此為父母者往往帶小兒到廟中禱香禱告,求和尚給小兒起一名,俗稱寄僧名,其意謂自此以后,此孩便算出家。寄僧名之孩,往往作僧人裝束,直至十二歲跳墻還俗之時,方能更換?!奔拿?雖然不算正式出家,但還是要經(jīng)常穿著僧道的裝束,直到十二歲跳墻還俗為止。小兒寄名廟中主持道士或和尚,法名隨道士姓,如上述西門慶之子法名吳應(yīng)元,是隨吳道官之姓,此種稱之為寄名道士或寄名和尚。還有一種寄名神佛的方式,即直接將小孩寄名于某某神,表示此孩已是神的子孫,自然百鬼不敢侵犯了。如舊時紹興民間,怕小孩養(yǎng)不大,往往在神佛處“寄名”,而寄名最多的寺觀是香火興盛的關(guān)帝廟和包公殿,紹興人特別崇拜關(guān)公和包公,稱之為關(guān)爺爺和包爺爺,有的還在爺爺后加稱“菩薩”,因此小孩寄名也以這兩位神明居多。凡寄名于“關(guān)爺爺”的,在名字是中冠以“關(guān)”字,如關(guān)根、關(guān)仁、關(guān)興等;凡寄名于“包爺爺”的,亦則冠以“包”字,如包昌、包良、包法等。但這些孩子一般不改姓氏。如王家孩子寄名“關(guān)爺爺菩薩”而得名“關(guān)根”,他的名字就為“王關(guān)根”了。寄名以后,寄名的孩子仿佛成了“關(guān)”、“包”兩位的族人,從而能夠獲得終身的平安,家長亦可藉此得到內(nèi)心的寬慰。向菩薩“寄名”這天,由道士或和尚帶領(lǐng)小孩到關(guān)帝廟或包公殿,在寄于名的菩薩面前點上香燭,然后進行跪拜祈禱許愿。以后凡每逢寄于名的這尊菩薩生日,都應(yīng)去向他敬香燭,以示謝恩。在浙江、江蘇等地,這種寄名神佛之風是很普遍的,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又載吳縣之奇俗:“吳縣有小兒寄名神佛之俗,此風全境皆然,蓋富貴人家之小孩嬌生慣養(yǎng),大半身體柔弱,時得疾病,其親乃至廟燒香,用紅布制一袋置小兒年庚于其中,俗名過寄袋,懸佛櫥上,自是以后,每舊歷年終寺僧備飯菜,送小兒家中,名曰年夜飯,其親必給僧以錢,奉送三年始畢,當過寄時僧為小兒取名,譬如神佛姓金即取金生、金壽等類,并攜小兒來廟拈香,呼神如寄爺,及至成年完婚后,乃將紅布取回,名曰拔袋?!痹诮B興,作為家里的長子,魯迅一出生就舉行了種種儀式以保證他長大,“除了通行的‘滿月’和‘得周’的各樣的祭祀以外,還要向神佛去‘記名’”。“魯迅首先是向大統(tǒng)盤(地名,本來是一個大湖)的女神記名”。據(jù)周作人回憶,這個女神可能是道教的重要神祇九天玄女(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師父與先生》)。在廣東民間,人們信奉王母娘娘為保護生育與兒童之神,亦有寄名娘娘與六位夫人的習俗,所謂“人民生子女者,多契神以為父母。西王母與六夫人像,悉以紅紙書契名貼其下,其神某,則取其上一字以為契名,婚嫁日乃遣巫以酒食除之。”以西王母與六夫人的名諱中第一字作為契名,這與寄名關(guān)帝則以“關(guān)”為名字中的一字,其風俗是一樣的。做寄名道士也好,寄名于神仙也罷,其目的都是借助神的法力驅(qū)逐小兒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妖魔鬼怪,保證孩子順利長大成人。在小兒長至七、八歲或十一、二歲時,生命力增強,成活應(yīng)該沒有問題,這時就需要舉行一定的儀式進行“還俗”,脫離道籍,脫離神的世界,而進入到世俗社會中來。這種儀式稱為跳墻。跳墻是和寄名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先當上了寄名道士,然后才有跳墻還俗。前引《中華全國風俗志》講天津小兒跳墻事很詳細,小兒寄名以后,到十二歲始還俗,舉行跳墻儀式:“跳墻事前,必須擇選一吉日,買簸箕一只,毛帚一把,預(yù)備老銅錢八枚。及期,為父母者帶領(lǐng)小兒,又向神像焚香禱祝,一面使小兒持簸箕及毛帚,拂試香案,灑掃地下。事畢,即令理發(fā)匠為小兒留發(fā),隨后再使小兒立于板凳之上,左右手各持老錢四枚。旁觀之人,喊聲‘趕和尚’,小兒便將手中所持之錢向后撒去跳下板凳,并不回頭,直跑至家中。此即所謂跳墻還俗也。當小兒撒錢之時,旁觀之人,紛紛拾錢,帶回自己家中,編成鎖之形式,給自己小孩帶在身上。照俗諺云:帶了此鎖可以長命。”所謂跳墻,就是以板凳代表廟墻,住持師父在小兒頭上象征性地輕打幾下后,小兒跳過板凳,頭也不回地逃出廟外,跑回家中,表示已經(jīng)被驅(qū)逐出廟,跳墻還俗了。常人春先生曾寫過一篇《關(guān)于“跳墻和尚”》,講述三四十年代老北京的風俗,對于和尚或道士跳墻的儀式描繪得非常詳細:至于什么時候“跳墻”,并無具體規(guī)定。但凡記名和尚都必須在結(jié)婚前三天舉行“跳墻”儀式,表示還俗。按舊例,小孩“跳墻”那天,家里要舍給廟里一頭驢,或者請冥衣鋪給糊一頭紙驢,表示代替小孩今后給廟里出力,侍奉“三寶”,即佛、法、僧。還要做一套僧裝,包括僧帽、僧鞋、僧襪,但并不給小孩穿上,而是擺在殿上,表示剛脫下來的。此外,還須買五十雙筷子(共一百根)、新掃帚、新簸箕、新?lián)圩痈饕话?擺在殿上備用。殿前,設(shè)一條板凳,上面搭著五尺紅布,表示是寺廟的紅墻。儀式在僧眾們用齋后開始。首先由家長帶領(lǐng)小孩上殿設(shè)供焚香,給佛、師爺爺、師大爺、師父和師叔等依次叩首禮拜,師父即將原來所掛之“鎖”上的三枚小銅(銀)幣用剪刀拆下,讓小孩用新買來的掃帚、簸箕假裝兒的打掃一下殿堂,無非是將供桌前地下的高香包裝紙和香灰掃掃。然后,由兩人扭起一塊紅布,讓小孩披上新做的僧袍,站在底下,面朝殿外。這時,師父便走過來,說道:“自小多災(zāi)害,父母擔驚駭。自許入空門,全憑佛爺帶。前殿不打掃,后殿不禮拜。脫下僧袍來,趕出山門外……”說著即將一百根筷子一齊撒手,落在小孩頭頂?shù)募t布上,意為打了一百禪杖。簡單的則不用紅布,只是師父用戒尺一比劃,就算打了。這時,小孩要馬上將僧袍甩掉,跳過殿前代表廟墻的板凳,跑出一百步,不要回頭。隨后,僧眾和居士們即齊聲唪誦《消災(zāi)免難經(jīng)》,即《吉祥咒》。最后,由值堂和尚將香根請下來,有紙驢者當一并焚化,遂告禮成??梢?北京、天津兩地跳墻的風俗與儀式是大致相同的。跳墻儀式常常是在寺觀舉行廟會時舉行,如在娘娘廟會、關(guān)帝廟會、藥王廟會等等廟會上,常能看到小兒跳墻之熱鬧的場面。如清光緒《吉林通志·歲時民俗》載:“四月十八日,東關(guān)娘娘廟會,婦女焚香還愿,有獻神袍、幔帳、金銀斗、替身人等物。小兒七八歲每于此日留發(fā),囑兒立凳上,僧人以箸擊頂,喝令急行,不許回顧,曰跳墻。”這種風俗在我國北方地區(qū)很盛行,常常是小兒自幼多病,于是寄名為道士或和尚,而寄名的寺觀常常是民眾普遍信仰能保佑兒童的娘娘廟或是包治百病的藥王廟等等,跳墻之事自然也在這些寺觀舉行。各地方志對這類風俗多有記載,不再贅述。跳墻的習俗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曾流行,反映了中國父母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對于神靈的依賴,也反映了道教、佛教等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guān)注和對人生禮俗的滲透。小兒舉行跳墻之儀式一般在七、八歲左右,或者在十二歲左右,或者在結(jié)婚之前,北方一般稱之為跳墻,而南方則有稱之為“脫白”的。如民國十年《合川縣志》有“寄名、脫白”條:因小兒多疾,則于寺觀中請僧道取一法名,謂之“寄名”。凡寄名小兒至十二歲時始蓄發(fā)。屆期家屬具香燭、白雞、白犬,攜小兒至某廟換去出家衣服,逐出山門,謂之“脫白”。跳墻也罷,脫白也罷,都是寄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企業(yè)與員工勞動協(xié)議示范文本
- 2025年策劃合作項目合作方解除協(xié)議書
- 2025年建筑行業(yè)策劃合伙人合同樣本
- 2025年預(yù)防用生物制品項目規(guī)劃申請報告
- 2025年中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校教務(wù)主任合同
- 2025年倉儲短期租賃策劃合同范本
- 2025年公共交通改善合同協(xié)議
- 2025年公司員工股權(quán)合作合同指南
- 2025年標準融資協(xié)調(diào)合同
- 2025年醫(yī)院醫(yī)師綜合雇傭協(xié)議
- 部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語文 愿望的實現(xiàn) 教學(xué)課件
- GB/T 7031-2005機械振動道路路面譜測量數(shù)據(jù)報告
- GB/T 17614.1-2015工業(yè)過程控制系統(tǒng)用變送器第1部分:性能評定方法
- 隱匿性陰莖的診療和治療課件
- 2022屆北京市東城區(qū)高三語文一模語文試卷講評課件
- 先天性腎上腺皮質(zhì)增生癥(CAH)課件
- 水利工程設(shè)計變更表格
- 電纜用PP填充繩標準
- 《工程熱力學(xué)》(第四版)配套教學(xué)課件
- 03fusionsphere虛擬化場景概要設(shè)計模板hld
- 火災(zāi)接警處置流程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