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鄭玄經傳著作流傳考述
一、鄭玄是中國法學史上的一個人鄭玄(127-200),康成,東漢末年(今山東省)人。幼年時曾為嗇夫(鄉(xiāng)官名,職掌聽訟及收取賦稅),不久棄去,入太學受業(yè)。在外游學十余年,先后從經師第五元先、張恭祖、馬融等學習今文經與古文經。四十歲后,歸里講學、弟子眾至數百千人。后因黨錮之禍起,被禁錮十四年。他杜門不出,刻意研經,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遍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范曄在《后漢書·鄭玄傳》中,對鄭玄注經,作了很高的評價:“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涵,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庇纱丝梢娻嵭谥袊泴W史上地位之高。不過,在鄭玄注經中,也存在兩個較大的缺點:一是好引緯書注經,助長了庸俗經學的發(fā)展;二是以非信史為信史,引起了史料的混亂。他輕信《周禮》為周公所作,認定其內容皆為周代制度,遇有與之不合的,他都歸之為殷代制度。鄭玄曾以經師的身份注過漢律。魏明帝時,規(guī)定鄭玄的律注為權威性的法律解釋,在法律適用中,都須以鄭玄所作的律文章句為準。鄭玄為一代通儒,聲望很高。但他潛心經業(yè),不慕名利。晚年曾被袁紹舉為左中郎將,不就;被朝廷征為大司農,以病乞還。當時的北海相孔融對他十分敬重,命高密縣為他設立一鄉(xiāng),稱“鄭公鄉(xiāng)”,其門曰“通德門”。鄭玄在后代也很受崇敬。經學家稱由鄭玄所創(chuàng)立并以鄭玄注經為代表的融匯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于一爐而冶的經學為鄭學,稱鄭玄為鄭君。歷代詩文中,常把鄭學、鄭君、鄭公鄉(xiāng)、鄭箋(鄭玄對《毛詩》的注釋)等語作為頌揚碩學大儒的比況之詞。如唐代詩人皇甫冉在《館陶李丞舊居》一詩中,以“鄭公鄉(xiāng)”喻稱詩人兼學者的住宅:“詞藻世傳平子賦,園林人比鄭公鄉(xiāng)”。金代詩人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以“鄭箋”借指具有典范性的古籍解釋:“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近代詩人吳宓在《挽王國維聯(lián)》中,以“鄭君”作為冠冕一時的大學者的代稱:“人亡國瘁,海宇同聲哭鄭君。”鄭玄的著作,十分宏富,據《后漢書》本傳說,有百余萬言。流傳至今的為《毛詩》箋與《周禮》、《儀禮》、《禮記》注,其余的經注與著作均已佚失,但后人輯有佚書。鄭玄在中國法律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他本是一個經學大師,他的主要成就和歷史地位都在經學而不在律學?!逗鬂h書》本傳和《隋書·經籍志》在著錄他的著作時,都是詳列他的經學著作,而不曾提及他的律學著作。因而,鄭玄在中國法學史上的地位,極易被他在中國經學史上的地位所掩蓋。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到,鄭玄的名字,是同漢代的以經注律的活動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漢晉兩代以經注律的活動,對于我國法律的發(fā)展,曾經起過重要作用,而鄭玄以經注律的成果之富和地位之高,都居漢代律家的首位。對于中國法律的發(fā)展,中華法系的形成,鄭玄是作出了歷史貢獻的。因此,盡管鄭玄并無律學著作傳世,而在研究中國法律律史時,對于鄭玄以經注律的情況和他的法律觀點,有加以探討的必要。二、通過注經和注律進行法律的解釋,促使法典的內容儒家化在漢代,特別是東漢,經師注律,成為一代風氣?!稌x書·刑法志》對此曾作簡單介紹:“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數十萬言。凡斷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余言。言數益繁,覽者益難。天子(指魏明帝)于是下詔,但用鄭氏章句,不得雜用余家?!痹跐h代,經師注律之所以蔚然成風,并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有其歷史必然性,因為它適應了當時法典內容需要走上儒家化和立法技術需要走上規(guī)范化這兩種客觀需要。先看適應第一種客觀需要。漢初立法,是繼承了秦代的法制?!稘h書·刑法志》敘述漢初的立法情況說:“漢興,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浜笏囊奈锤?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國蕭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可見蕭何制作的《九章律》,不過是秦律的摘編。全部秦律,都是以法家理論為指導而制定的,作為秦律摘編的《九章律》當然也是如此。到了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董仲舒所創(chuàng)造的新儒學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緡甙l(fā)生了重大改變,而法律條文并未修改,于是法典內容同政策精神便發(fā)生了矛盾。為了解決法典與國策的矛盾,先是實行經義決獄,后來在實行經義決獄的同時,又興起以經注律之風。經義決獄是通過審判活動,使得儒家學說成為執(zhí)法的指導思想和判案的理論根據。但是,它的實施,只限于重大案件和疑難案件,不具有普遍性。經師以經注律,則可以通過對律文的解釋,以儒家學說重新確定法律的含義,使得法典的內容逐漸走上儒家化,從而符合基本國策。再看適應第二種客觀需要。漢代的法令,據《漢書·刑法志》、《晉書·刑法志》、《隋書·經籍志》的說明,總的情況是又多又亂。多得“盈溢架藏”,“典者不能遍睹”;亂得“通條連句,上下相蒙”,“錯糅無常”。這種又多又亂的立法狀況,給法律的適用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奸吏極易徇私弄法,“所欲活則傅生議,所欲陷則予死比”。為了保證法律的正確適用,不得不對法律進行大量的注釋工作,以補救其立法工作的缺陷。這一工作由經師擔任,最為適宜。漢儒治經,不尚空談。注重文字訓詁,考訂名物制度,是漢儒注經的主要方法。用這種注經的方法以注律,可以使得錯雜混亂的律文變得規(guī)范明確,便于執(zhí)行。以上所談的適應兩種客觀需要,是就漢儒以經注律的共性而言。至于鄭玄注律,不僅體現出了漢儒以經注律的共性,而且是漢儒以經注律的杰出代表,因而朝廷確定他的律注為對律文的權威性解釋。漢律與漢代各家的律注,早在唐朝就被稱為“久亡”,現在更不可能看到其原始面貌。但從傳世的鄭玄注經中,則可以看到鄭玄通過注經和注律,在促使法典內容儒家化和促使立法技術規(guī)范化這兩個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鄭玄在促使法典內容儒家化方面所作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他對儒家所主張的法律原則與法律制度的闡釋與宣揚上。從法律原則看,例如,“刑不上大夫”,本是奴隸社會的法律制度,經過儒家的理論總結,成為儒家所主張的一條重要的法律原則。《禮記·曲禮》:“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一原則為法家所反對,商鞅主張“刑無等級”,韓非主張“刑過不避大夫”、“法不阿貴”,因而秦律不以“刑不上大夫”為原則。漢初立法也是如此。但是由于這一原則能起到保護封建特權的作用,經過漢儒的闡釋與宣揚,它終于成為一條重要的封建法制原則。《周禮》中所說的“八議之辟”,在秦、漢兩代均未入律,而東漢后期實際上已在實行,到了曹魏,終于正式訂入律中。“刑不上大夫”這一原則的含義,歷代學者多有解釋,其說各不相同。漢代賈誼認為,“刑不至大夫”是指的尊貴大臣有罪時,由其自行請罪,而不由君主以刑罰加于其身。戴圣和許慎認為,此說于古無據,因而不能成立。宋代蘇軾認為,“刑不上大夫”是指的大夫以上有罪,適用特殊的審判程序,而不適用士庶人的訊鞫論據之法。王安石認為,“刑不上大夫”是指的刑不以大夫為上而不施(實際上是主張刑應上大夫)。明代王夫之認為,“刑不上大夫”是指的不可以胥吏之禁,責君子以逡巡。以上各家之說,或者不完全符合“刑不上大夫”的本義,或者完全不符合“刑不上大夫”的本義。各說盡管都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王安石之說的進步意義最為顯著),但是都不曾成為封建法典的立法原則。鄭玄對于“刑不上大夫”這一原則,從立法和執(zhí)法兩個方面作了解釋。從立法說,這一原則是指的“不與賢者犯法,其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從執(zhí)法說,這一原則是指的“凡有爵者與王同族,大夫以上,適甸師氏,令人不見”。鄭玄之說,成為后代封建立法中“刑不上大夫”這一原則的典范性解釋,并且訂入了法典之中。如《唐律疏議》在說明八議制度的立法理由時,直接引用了鄭玄之說:“《禮》云:‘刑不上大夫”。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也。”關于死刑執(zhí)行制度,《唐令·獄官令》為了仿效“適甸師氏,令人不見”的精神,特地規(guī)定:“五品以上,犯非惡逆以上,聽自盡于家”。又如,“郵罰麗于事”,也是儒家所主張的一條法律原則,但其文義較晦,不易理解。鄭玄把它解釋為:“郵,過也。麗,附也。過人、罰人,當各附于其事,不可假他以喜怒”。鄭玄所作的解釋,后來成為封建審判制度的一條重要原則。如唐律規(guī)定:“諸應訊囚者,必先以情,審察辭理,反復參驗。”“諸鞫獄者,皆須依所告狀鞫之。若于本狀之外,別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論?!睆姆芍贫瓤?儒家經典中所主張的各種重要的法律制度,如八議制度、三宥三赦制度、五聽制度、讀書則用法制度,等等,在后代訂入封建法典時,都包含著鄭玄和其他經師的闡釋之功。如鄭玄在闡釋“讀書則用法”時,引用了鄭玄的以律解經:“如今時讀鞫已乃論之”。唐律據此制定了“獄結竟取囚服辯”的制度:“諸獄結竟,徒以上,各呼囚及其家屬,具告罪名,仍取囚服辯?!边@一制度,相當于現代刑事訴訟法中的公開宣判制度。鄭玄對某些法律制度所作的闡釋,為后代保存了珍貴的法制史料。例如《周禮·地官司徒·媒氏》載有陰訟制度:“凡男女之陰訟,聽于勝國之社。”,這一制度的名稱、內容與精神均不易理解。鄭玄解釋為:“陰訟,爭中冓之事以觸法者。勝國,亡國也。亡國之社,奄其上而棧其下,使無所通。就之以聽陰訟之情,明不當宣露?!苯涍^鄭玄的解釋,可知這一制度相當于現代刑事訴訟中的個人陰私案件不公開審理的原則。鄭玄在促使立法技術規(guī)范化方面所作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他對法律概念作了大量的、以具有明晰性和準確性為主要特色的解釋工作。鄭玄在注經時,對于法律概念予以高度重視,遇有法律概念,必定作出解釋。這是漢儒注經重視文字訓詁的必然結果。他在注經時尚且如此重視法律概念,在注律時必更加重視法律概念。鄭玄對法律概念所作的解釋,一般都能作到具有明晰性和準確性,這是鄭玄注律的一大特色。從概念解釋的明晰性看,漢律中所用的概念,往往不夠明晰,經過鄭玄的注釋,由不明晰變?yōu)槊魑?。例?“左道”一詞,是漢律中的一個專門名詞,屢見于《漢書》的記載,如:“皆奸人惑眾,挾左道?!?《郊祀志》)“不知而白之,是背經術,惑左道也,皆在大辟。”(《杜延年傳》)“許皇后坐執(zhí)左道,廢處長定宮。“(《淳于長傳》)但是究竟何謂“左道”,從上述記載,看不出其明晰的含義。鄭玄在注經時,把這一概念解釋為“若巫蠱及俗禁”(《禮記·王制》“執(zhí)左道以亂政,殺”句注),于是這一概念便由不明晰變?yōu)槊魑?。又?“傷人”或“傷”,也是漢律中的專門名詞,如:“盜傷與殺同罪”。(《鹽鐵論·刑德》)“(薛)況首為惡,(楊)明手傷,功意俱惡?!?《漢書·薛宣傳》)但是何謂“傷人”或“傷”,從上述的記載,看不出其明晰的含義。鄭玄在注經時,把這一概念解釋為“見血乃為傷人”(《周禮·秋官司寇·禁殺戮》“凡傷人見血而不以告者”句注),于是這一概念便由不明晰變?yōu)槊魑?。從概念解釋的準確性看,鄭玄對法律概念所作的解釋,其準確性往往高于其他律家。例如,“附益”一詞,是漢律中的一個專門名詞。如“孝武帝時,重附益諸侯之法。”(《新序》)“附下罔上,擅以地附益大臣,皆不道?!?《漢書·匡衡傳》)而對“附益”一詞的解釋,各律家有所不同?!稘h書·諸王侯表》“設附益之法”句顏師古注引張晏曰:“律鄭氏說,封諸侯過限曰附益?;蛟?阿媚王侯,有重法也。”這兩種解釋相較,當以鄭說為是,“擅以地附益大臣”,正是指的封地過限。又如,“不識”一詞,也是一個法律名詞?!吨芏Y·秋官司寇·司剌》:“一宥曰不識。”何謂“不識”?鄭眾的解釋是:“不識,愚民無所識則宥之?!编嵭慕忉屖?“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恨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倍f相較,也以鄭玄的解釋為確?!安粚彙贝_系法律術語,有秦簡可證,鄭眾所說的“愚民無所識則宥之”,并不符合實際情況。從漢代的情況看,漢元帝承認當時律令煩多,“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羅元元之不逮”;漢成帝也承認當時律令煩多,“自明習者不知所由,于以羅元元之民,夭絕無辜”律令既然起到了“羅元元之不逮”、“夭絕無辜”的作用,可見老百姓因不懂法律而犯罪,并不能夠得到寬宥。鄭玄重視對法律概念的解釋工作,并且力求其解釋具有明晰性與準確性,這一作法,對于后代立法技術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張斐、杜預在注晉律時,《唐律疏議》在解釋唐律時,都繼承了鄭玄注漢律的傳統(tǒng),重視對法律概念作出明晰的和準確的解釋。他們所作的解釋,有些是直接源于鄭玄。如張斐為“過失”這一概念所作的解釋:“不意誤犯謂之過失”。這一解釋被奉為對“過失”的典范性解釋,而其實是源于鄭玄對“過”所作的解釋:“過,無本意也。”(《周禮·秋官司寇·調人》“凡過而殺傷人者,以民成之”句注)唐律中為“傷”這一概念所作的立法解釋:“見血為傷”(《唐律疏漢》卷二十一“斗毆人”條注文),也是源于鄭玄的解釋(已見上文所引)??偵纤?可以看出,鄭玄的注經與注律工作,在促使法典內容儒家化和立法技術規(guī)范化兩個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貢獻。清末法學家沈家本在論述從漢到唐的律學源流時,認為鄭玄注律,起到了承先啟后的重要作用。他說:“嘗考元魏太和中,置律博士,時儒說十余家,詔但用鄭氏章句,不得雜用余家。唐律本隋,由魏而周而隋,淵源具在。然則唐律之疏議,雖不純本太和,而鄭義多在其中。“(《重刻唐律疏議序》)沈氏所說的“鄭義”,實際上包含了鄭玄在上述兩個方面所作的貢獻。由此可見,我國古代法律的發(fā)展,以《唐律疏議》為法典標志的中華法系的形成,都包含著鄭玄的勞績在內。三、所作之經注與律注鄭玄無專門的法律理論著述。他的法律觀點,主要存在于他所作的經注與律注之中。他的律注久己亡佚,現把他在經注中所表露出的法律觀點和《晉書·刑法志》中所保存的他的法制主張,擇要介紹如下:1、鄭玄應堅持以緯書“學鄭玄認為,歷代的法制,都是由王者所制作,始作法度的,是遠古時代的伏羲氏。關于伏羲氏的情況,鄭玄有過這樣的說明:“太昊帝庖犠氏姓風,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歿,宓犠皇生,其世有五十九姓。羲皇始序制,作法度,皆以木德王也。制嫁娶之禮,受龍圖,以龍紀官,故曰龍師。在位合一萬一千一十二年。(見法琳《辨正論》注一)鄭玄關于伏羲氏始作法度的說法,包含著兩個缺點。第一,他是采用緯書之說以說明我國法律的最初產生,而其說并不符合歷史實際。伏羲氏處在遠古的洪荒之世,當時并無國家與法度之可言。第二,簡單地用王者制法來說明法律的產生,并不足以說明法律的起源問題。即使承認伏羲氏確曾制作過法度,如果不談他是處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下,根據什么樣的時勢需要而制作法度,仍然不能從理論上說明法律產生的歷史必然性。試把鄭玄此說同先秦諸子中墨翟、商鞅、荀卿、韓非等人關于法律起源的主張進行比較,便可看出鄭玄法律理論的匱乏。至于鄭玄認為王者制法是取象于天,更加表現出他對緯書的輕信與盲從。例如,《禮記·王制》上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這一祿爵制度本來與天道無涉,但是鄭玄在注經時,盲從緯書之說,偏要附會天道,為之找出天道的根據:“二五,象五行剛柔十日?!薄锻踔啤酚终f:“天子之田方千里?!编嵭忉尫角Ю锏脑蛘f:“象日月之大,亦取晷同也”。《王制》又說:“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编嵭橹忉屨f:“皆象星辰之大小也?!编嵭倪@些解釋,顯然都是出于緯書之說,因而唐代孔穎達在撰《五經正義》時,即根據緯書《春秋元命苞》為鄭玄此注作疏。在桓潭、王充等人已經痛斥讖緯之說的虛妄不經之后,鄭玄仍要堅持以緯解經,用以說明法律制度的天道根據,其觀點實在過分落后。鄭玄這種引緯書之說以解經,使得經學流于庸俗化的作法,受到了后代學者的批評,宋代歐陽修甚至主張應當把鄭玄所引的緯書之說,統(tǒng)統(tǒng)從其經注中刪掉。2、從“禮法”的角度對法律的表現形式的認識在法與禮的關系上,鄭玄持以禮統(tǒng)法,禮法結合的觀點。他認為,法律乃是法典化、成文法化了的禮。在注經中,他著力宣揚這一觀點。例如,《周禮》中鼓吹說,“六典”是王者治理天下的根本性法典。對于“六典”何以取名為“典”,鄭玄解釋說:“典,常也,經也,法也。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也;邦國、官府謂之‘禮法’,常所守以為法式也?!薄岸Y經”和“禮法”,雖然立法的層次有所不同,但既都冠名為禮,顯然都是以禮為其精神實質,以法即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為其表現形式。鄭玄的這一解釋,是以儒家的禮治學說為其理論根據。從遠處說,是師法荀卿的“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的以禮統(tǒng)法之說;從近處說,是承襲王充、陳龐等人“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的禮法相為表里之論。鄭玄生當成文法已經盛行之時,他認為,法律的形式主要表現為成文法。他在注《周禮》時,把“國法”的內容解釋為“六典、八法、八則”(《春官宗伯·內史》“執(zhí)國法及國令之貳”句注),指的是成文法。他把《周禮·春官宗伯·御史》“凡冶者受法令焉”句解釋為:“(御史)為書寫其治之法令,未受則授之?!币舶选胺睢毕抻诔晌姆?。鄭玄認為,充為體現王者之禮的成文法典,是有效的統(tǒng)治工具,即可用以治理諸侯和官府,也可用以治理人民。貫徹實施這樣的法典,就能夠冶天下,致太平。正因為他對法律的作用有這樣的認識,所以他極力贊美《周禮》。他認為,由周公親自制定的,充分體現西周奴隸主階級禮制的精神并且成為周代的法制大全的《周禮》,不僅是“周公致太平之跡”,而且應當作為后代的法制典范,即所謂“《周禮》大行,后業(yè)之法”。3、德治學說與刑鄭玄并不諱言法律是統(tǒng)治者維護政權、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其說已述如上。不僅如此,他對于《周禮》中所說的因人異法的原則,即所謂“凡諸侯之獄訟,以邦典定之;凡卿大夫之獄訟,以邦法斷之;凡庶民之獄訟,以邦成弊之?!北硎臼仲澰S,并為之解釋說:“以六典待邦國之治”,“以八法待官府之治”,“以官成待萬民之治?!边@種解釋,同他對“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作的解釋,在理論上是相通的。但是,在主張法有等級、刑有等級的同時,鄭玄又十分膺服儒家的德治學說。他不贊成以嚴刑峻罰治天下,而主張統(tǒng)治者在適用法律時,要以“明德慎罰”為指導思想。在執(zhí)行刑罰時,態(tài)度要審慎,方式要公開。例如,《禮記·王制》上說:“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刑人于市,與眾棄之?!编嵭忉屨f:“必共之者,所以審慎之也。《書》曰:‘克明德慎罰?!蓖瑫r,以德去刑,刑期無刑,是儒家德治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鄭玄主張,統(tǒng)治者在秉持法度以治理天下時,應當以德律己,為民表率。只有充分地起到了表率作用,才有可能收到刑措之效。例如,《禮記·緇衣》上說:“為上易事也,為下易知也,則刑不煩矣”。這句話的意思不夠顯豁,鄭玄為之解釋說:“言君不苛虐,臣無奸心,則刑可以措?!边@就把儒家的德治思想和人治精神,簡要而明確地表述了出來。4、鄭玄所持的法律理論資源分析《晉書·刑法志》載:“是時(指漢獻帝建安初年)天下將亂,百姓有土崩之勢,刑罰不足以懲罰,于是名儒大才故遼東太守崔寔、大司農鄭玄,大鴻臚陳紀之徒,咸以為宜復行肉刑。漢朝即不議其事,故無所用矣。”這段文字,是現存史籍中關于鄭玄所提出的法制改革主張的唯一記載。令人惋惜的是,崔寔和陳紀主張恢復肉刑的論據都保存了下來(分別載于《后漢書》和《三國志》中),而鄭玄的論據卻失傳了。從上段《晉書·刑法志》的文字看,崔、鄭、陳三人的論據是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伏嚴泰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
- 2025年中國分類垃圾收集車行業(yè)競爭現狀及競爭格局預測報告
- 二零二五年度報社圖書資料室租賃合同范本
- 豪華別墅裝修合同解除協(xié)議
- 就業(yè)合同范本裝潢
- 2025年中國插銷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下高中化學探究式教學設計研究
- 2025年中國底片掃描儀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黔北地區(qū)含鋁巖系物質來源研究
- 基于UbD理論的高中化學分層合作教學模式探究
- 英語常用動詞表500個
- 《稅法》(第六版)全書教案電子講義
- 2024年電工(高級技師)職業(yè)鑒定理論考試題庫-下(多選、判斷題)
- 20S515 鋼筋混凝土及磚砌排水檢查井
- 《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指南》解讀
- ICU單間耗材出入庫使用登記表
- 外研版(一年級起點)四年級下冊英語全冊教學課件
- 助貸機構業(yè)務流程規(guī)范
- 2024四川省涼山州林業(yè)局招聘60人歷年(高頻重點復習提升訓練)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DL∕T 5106-2017 跨越電力線路架線施工規(guī)程
- 西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全冊教學課件(2024年3月修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