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漢唐禮儀與賜事詩的分類
一、干謁詩的概念界定隨著唐代學者社會地位的變遷和學術制度的改革,封建學者的崇拜活動開始流行起來。(P2)文人干謁的手段多種多樣,有執(zhí)贄、行卷、獻書、投獻干謁詩、干謁文等。唐初,進士、明經兩科以試策為主的規(guī)定,使干謁文多采用書啟的形式。武則天時期,開始注重文詞,“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因循遐人,浸以成風”,又“縉紳之德,因文章為耕耘,登高不能賦者,童子大笑”。至唐中宗神龍元年,以詩取士的科舉制度確立與干謁作為一種詩歌的主要社交功能得到統(tǒng)一以后,便出現(xiàn)了大量代替干謁書啟的干謁詩。對此,在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1980年)、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2001年)、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2003年)等學術著作的推動下,唐代干謁詩研究在21世紀初出現(xiàn)了研究高潮,涌現(xiàn)出一大批學術成果。在有關研究中,關于干謁詩概念的界定,出現(xiàn)了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凡制舉、薦舉、銓選等唐代選仕制度造成的干謁行為中,投獻的所業(yè)是詩歌的,這些詩歌就是干謁詩,筆者稱之為獻詩論。據(jù)此,有的學者認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李紳《憫農》、李賀《雁門太守行》等都屬于干謁詩。另一種觀點認為,直接傳達干謁意圖的詩歌作品才屬于干謁詩。王佺區(qū)分了執(zhí)贄、行卷與干謁詩、干謁文的區(qū)別后提出,干謁詩、干謁文與執(zhí)贄、行卷、獻書等通過投獻文學作品、間接傳達干謁的意圖不同,干謁詩與干謁文都是以詩文形式直接表達干謁意圖的作品,作者的干謁目的和愿望直接通過作品來傳達,而作品形式也是直接服務于干謁內容的(P100)。根據(jù)這種所謂“本體論”的觀點,上述三首詩不屬于干謁詩。由于概念界定所造成的對干謁詩不同的認定標準,造成了研究對象的不確定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研究成果的嚴謹性。筆者通過考察干謁過程的諸要素,重新提出謁事詩的概念,以解決這一疑難問題。唐人以詩干謁的過程是干謁主體通過不同的干謁手段,向不同干謁對象表達干謁意愿,并引起反饋的過程。其一,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干謁主體的詩人,常常將不同內容和性質的干謁意愿進行編碼創(chuàng)作,使之轉化為適合干謁活動需要的詩歌作品。也就是說,干謁主體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不僅有反映自身干謁意愿和行為的詩作,也有反映他人干謁行為和意愿的詩作;不僅有直接表達干謁意愿的詩作,也有對干謁行為進行反思的詩作,干謁主體這些復雜的多層面活動可以稱之為行謁事宜。其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干謁手段的詩歌作品,既有詠物之作,也有詠事之篇;既有詠史之詩,也有言志之什,也就是說,反映行謁事宜的詩歌內容是豐富多樣的。其三,在這個過程中,干謁主體創(chuàng)作的不同性質和內容的詩歌,其特定的傳播對象也是不同的,既有對聞人、前達的干謁,也有對友朋的勸勉安慰,更有對蕓蕓眾生的訴說及自我的反省。因此,唐人的行謁事宜不僅僅是一個向權貴投獻詩歌的過程,而且通過一種主題性行為已演變成一種社會風尚,滲透到干謁主體更廣泛的社會行為中,并形成了多樣化的謁事詩作。由此我們認為,唐人干謁活動中創(chuàng)作的反映干謁意愿、干謁活動或成為干謁活動手段的詩歌作品便是謁事詩,它既指直接反映干謁主體干謁意愿的詩作和反映干謁行為的詩作,也包括用于干謁活動的詩歌。二、詩人有自己或人等的詩按照傳播對象的不同,謁事詩可分成五類,一是寫給干謁對象,表達詩人干謁意愿的干謁詩;二是詩人反省自己干謁活動的成敗得失,不是寫給干謁對象,而是寫給自己或世人的省謁詩;三是寫給出游去行謁的友朋的送謁詩;四是平時創(chuàng)作的、寫給干謁對象以外的人或物的詩,詩人擇優(yōu)編訂為冊,獻給干謁對象的行卷詩,也稱行謁詩;五是干謁對象回應干謁者的干謁行為或和答干謁者的答謁詩。1.樹立并尊重物質,引導精神干謁作為一種地位較低者請求地位較高者給予援引、擢拔,以增加入仕希望的行為方式,自漢代濫觴,至唐已蔚然成風。干謁需假以媒介,或以珍寶和金銀,或以文章和詩歌。干謁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這說明,干謁詩的興起和繁榮都與它明確的傳播對象、強烈的傳播意識及功利的傳播目的密不可分。它是干謁主體向干謁對象表達意愿、請托的媒介和工具,蘊藏著唐代詩人、唐代社會豐富的信息,是世俗喧囂與文學空靈的有機統(tǒng)一體,是盛開在世俗土壤中的文學之花。干謁詩作為干謁主體寫給干謁對象,表達干謁意愿的詩作,在詩題上幾乎都有明確的顯示。如駱賓王《詠懷古意上裴侍郎》、李白《走筆贈獨孤駙馬》、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王維《上張令公》、白居易《敘德書情四十韻上宣歙翟中丞》、韓愈《喜雪獻裴尚書》、皮日休《宏詞下第感恩獻兵部侍郎》、溫庭筠《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仆射》等。唐人熱衷于干謁的心曲,一是出于不愿辜負圣明時代的歷史責任感,而這種責任感正是初盛唐乘運而起、建功立業(yè)的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如駱賓王的慷慨激昂:“金刀動秋色,鐵騎想風塵。為國堅誠款,捐軀忘賤貧。勒功思比憲,決略暗欺陳。若不犯霜雪,虛擲玉京春?!比缍鸥Φ牟鸥咧具h:“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倍遣辉敢庾哐驖u進的??迫∈恐?從而選擇了制舉、薦舉乃至投匭獻賦等與干謁密切相關的求仕捷徑。王之渙“恥困場屋,遂交謁名公”;李白才高自負,“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彼漸陸遷喬,皆不能也”,更是不屑于走常科入仕的道路,而他一生“遍干諸侯”、“歷抵卿相”正是由于深受初盛唐自信不羈時代精神的影響。三是出于“薦賢為公”的時代共識。王維的干謁詩《獻始興公》最能說明初盛唐薦賢為公的社會觀念對于當時干謁之風的影響:“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仇。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彼氖菍τ凇皺噘F私情”在仕途上的影響的認知,這主要表現(xiàn)在晚唐,這種認知嚴重挫傷了盛唐氣象的生發(fā)和精神的傳承,是唐詩由昂揚詩風轉向低靡情懷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杜牧《寄李起居四韻》中的“自憐窮律窮途客”;杜荀鶴在《郊居即事投李給事》中將自己說成是“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在《春日行次錢塘卻寄臺州姚中承》中說自己“曾是朱門寄食身”;張蜻在《投翰林張侍郎》和《投翰林蕭侍郎》中將自己比作“細條”、“纖草”與“微塵”。凡此種種,都說明了初盛唐時強烈的自信和高漲的熱情在中晚唐時已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哀怨、失望、悲苦、謙卑的心態(tài)。2.干謁詩: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據(jù)《唐摭言》卷八《及第后歸隱》載,唐代舉子費冠卿歷時十余年于唐元和二年(807年)終得一第,本應舉家歡慶,不想母親卻溘然辭世。經歷大喜大悲的費冠卿自念“以祿不及親,永懷罔極之念”,遂隱于九華,終生不仕。費冠卿有感于仕途艱難曾作詩感懷“:煢獨不為苦,求名始辛酸。上國無交親,請謁多少難?!?《久居京師感懷詩》)可謂道出了千萬士子的辛酸仕途。費冠卿的這首《久居京師感懷詩》就是省謁詩。在以詩取士與薦舉之風的影響下,唐代士子不僅熱衷于寫干謁詩,以謀求仕進,而且對這一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切身體感也常常揮毫成篇,抒發(fā)感慨。這樣產生的詩作大多是對干謁活動的一種反思、反省,可以稱之為“省謁詩”。省謁詩的傳播對象多為時人和后人,是詩人對干謁行為復雜心理的反映。干謁是一種純功利行為,干謁對象是一定權力的持有者,干謁者處在下風,不得不向權力低頭。文人的風度氣節(jié)和性格遭到了扭曲。為了達到功利目的,人被自覺貶值。這時,他們的內心處于深刻的矛盾與痛苦之中。為了解脫這種矛盾痛苦,求得心理的茍且平衡,干謁者往往需要自飾。如何“自飾”呢?省謁詩(文)便成為一種主要的手段。正是詩人既寫干謁詩又寫省謁詩的這種“兩面性”行為,才使后人在研究唐代詩人和詩作時,常常出現(xiàn)一些對立的觀點。如關于杜甫的干謁行為和干謁詩問題,學術界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以蕭滌非為代表,承襲清人仇兆鰲的“公深恥而不屑干”的觀點,認為杜甫與干謁是沾不上邊的。他在《杜甫研究·再版前言》中,專列“關于‘干謁’的問題”一節(jié),重申杜甫與干謁無涉。一是以郭沫若為代表,不但肯定杜甫干謁,而且就此對詩人的人格加以詰難:“杜甫是以‘獨恥事干渴’自行標榜的人,而實際情況卻是這樣,未免有點言行不一致了吧?”實際上,杜甫既事干謁,又通過省謁詩進行“自我修飾”,故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有的省謁詩是對自己干謁活動的反思,這類省謁詩表達的多是干謁挫折失敗后的無奈、失落和悲憤之情。例如,杜甫《贈鄭十八賁(云安令)》:“心雖在朝謁,力與愿矛盾。”李頻《旅懷》:“奉親無別業(yè),謁帝有何門?!眲①潯顿浟_隱》:“明主既難謁,青山何不歸?!绷_隱《東歸》:“難將白發(fā)期公道,不覺丹枝屬別人。雙闕往來慚請謁,五湖歸后恥交親。”皮日休《夏景沖澹偶然作二首》:“無限世機吟處息,幾多身計釣前休。他年謁帝言何事,請贈劉伶作醉侯?!蓖醪g《鄭縣宿陶太公館中贈馮六元二》:“云龍未相感,干謁亦已屢?!睖赝ン蕖都呐嵘蜥炪^》:“一隨菱棹謁王侯,深愧移文負釣舟”。等等。有的省謁詩是對干謁對象的批責和諷刺,這類干謁詩多是遭遇不公和了解社會黑暗現(xiàn)實后對憤懣的抒發(fā)。例如,杜荀鶴《將過湖南經馬當山廟因書三絕》:“貪殘官吏虔誠謁,毒害商人瀝膽過。”李貞白《謁貴公子,不禮,書格子屏風》:“道格何曾格,言糊又不糊。渾身總是眼,還解識人無?!眲Ⅳ旓L《江西投謁所知為典客所阻因賦》:“萬卷書生劉魯風,煙波萬里謁文翁。無錢乞與韓知客,名紙毛生不肯通?!逼皆吨]李相不遇》:“老夫三日門前立,珠箔銀屏晝不開。詩卷卻拋書袋里,正如閑看華山來?!钡鹊?。有的省謁詩則表達了對干謁對象的感激之情,這大多發(fā)生在詩人干謁成功之后。如李群玉嘗自述其不得志之狀是“愁窮重如山,終日壓人頭”,“中夜恨火來,焚燒九回腸”,“朱門待媒勢,短褐誰渝揚”。及年過四十,他向朝廷投詩求官,得到宰相令狐绹的薦舉,被授官弘文館校書郎。聽到得官的消息,他寫了一首題為《始泰四座奏狀聞薦蒙恩授官旋進歌詩延英宣賜言懷紀事呈同館諸公二十四韻》的詩,詩曰:“庶期白雪調,一奏驚凡聾。昨忝承相召,揚鞭指冥鴻。姓名掛丹詔,文句飛夭聰?!弊詰c與感戴之情,溢于言表。3.第二,送謁詩在開元時期文人匯聚都城的過程中,開元中前期主要表現(xiàn)為政治圖進,開元末年至天寶年間則主要呈示文學交往的面貌。在這種以詩歌酬贈為主要方式的文學性交往中,不僅形成以王維、孟浩然與高適、岑參為標志的兩大具有核心意義的詩派,而且眾多詩人形成相互交叉、范圍廣泛的交游關系,一時蔚為壯觀(P412)。蔣長棟曾對《文苑英華》作一統(tǒng)計,第二冊卷二百六十六至二百八十五共收入“送行”詩二十卷約八百五十首,卷二百八十六至二百八十八共收入“留別”詩三卷約一百八十首,卷二百四十七至二百六十五共收入“寄贈”詩十九卷約九百二十首,卷二百四十至二百四十六共收入“酬和”詩七卷約三百七十首,除少量為南朝人所作外,其余均系唐人作品,充分反映了唐代官吏們在日常應酬和交誼中講究以附會風雅的詩歌作為禮節(jié)之用(P276)。這種附會風雅的禮節(jié)之用正是唐人文學交往的外在表現(xiàn)之一,不僅在官僚階層、都市區(qū)域,而且放射性地向社會各階層、各區(qū)域擴散。這種唐開元、天寶詩壇特有的社會化交往方式,以功名不遂為契機,在落第還鄉(xiāng)、貶官外放以及長途漫游等具體事件的進展過程中,將這一交往方式延向四方(P413)。唐代士人干謁活動中的贈詩送謁,是這類詩歌作為社會化交往方式擴散的過程和結果,又是這類社會交往的一部分。從這一角度看,向出行前往干謁的人贈詩送別,表達對干謁者的祝愿、問候、囑托之情,既是唐代干謁活動中時代風尚的體現(xiàn),又是唐詩中的奇葩。有的送謁詩是向將行者表達祝愿和祝福。例如,杜甫《季夏送鄉(xiāng)弟韶陪黃門從叔朝謁》:“莫度清秋吟蟋蟀,早聞黃閣畫麒麟?!贝魇鍌悺端屠顚徶鹬葜]中丞叔》:“到日應文會,風流勝阮家?!贝掎肌端脱α际吠街葜]從叔》:“遙想蘭亭下,清風滿竹林?!别ㄈ弧肚锶账蛽窀呱先送髦]曹王》:“曾被陳王識,遙知江上迎?!崩畎住端蛷埿悴胖]高中丞》:“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崩罴蔚v《送樊兵曹潭州謁韋大夫》:“修刺轅門里,多憐爾為親?!眲㈤L卿《送李校書適越謁杜中丞》:“陳蕃懸榻待,謝客枉帆過。相見耶溪路,逶迤入薜蘿。”司空曙《送高勝重謁曹王》:“興比乘舟訪,恩懷倒屣親。想君登舊榭,重喜掃芳塵?!钡鹊?。有的送謁詩是對將行者的干謁對象進行贊美或評價。例如,白居易《春送盧秀才下第游太原謁嚴尚書》:“墨客投何處?并州舊翰林?!狈礁伞端桶嘀鞑?一作“少府”)入謁荊南韋常侍》:“試吏曾趨府,旌幢自可親?!睓嗟螺洝端蛷堉芏悴胖]宣州薛侍郎》:“不用愁羈旅,宣城太守賢?!表f應物《餞雍聿之潞州謁李中丞》:“薄游五府都,高步振英聲。主人才且賢,重士百金輕。”有的送謁詩是對將行者的建議、叮囑、勸慰和鼓勵。例如:高適《送虞城劉明府謁魏郡苗太守》:“君將挹高論,定是問樵漁。”李頎《送綦毋三謁房給事》:“此行儻不遂,歸食蘆洲魚?!眲㈤L卿《送劉萱之道州謁崔大夫》:“信陵門下三千客,君到長沙見幾人?!敝鞈c馀《送僧往太原謁李司空》:“寺去人煙遠,城連塞雪深。禪余得新句,堪對上公吟?!闭滦恕端瓦M士陳峣往睦州謁馮郎中》:“飲酣杯有浪,棋散漏無聲。太守憐才者,從容禮不輕。”有的送謁詩是對將行者干謁對象的勸說和建議。例如,劉長卿《送鄭說之歙州謁薛侍郎》:“老得滄州趣,春傷白首情。嘗聞馬南郡,門下有康成?!睆埍姼Α端屠钣^之宣州謁袁中丞賦得三州渡》:“自當舟楫路,應濟往來人?!钡鹊?。4.《文》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所謂“行卷”,是應試舉子將文學作品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社會和文壇上有地位之人,請求他們向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希望的一種手段(P380)。行卷所用的文學作品為詩歌的稱之為“行卷詩”。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八云:“唐之舉人,先借當世顯人以姓名達之主司,然后以所業(yè)投獻。逾數(shù)日又投,謂之溫卷?!碑斶@種投獻的所業(yè)及又投的溫卷中的文學作品為詩歌時,可稱之為“溫卷詩”。當時進士到禮部應試(即所謂省試,禮部屬尚書省)之前,除了要向有地位的人投行卷之外,還要向主試官納省卷(稱“省卷”,是因向尚書省所屬官府——禮部交納,故又稱“公卷”)(P384)。當納省卷的文學作品為詩歌時,稱之為“省卷詩”或“公卷詩”。行卷詩、溫卷詩和省卷詩都是士人干謁之時的執(zhí)贄之禮,可統(tǒng)稱之為“行謁詩”。納省卷是出于禮部的要求,所以又叫“投公卷”,而納投的省卷詩或公卷詩是一種“舊文”(即舊日所作)。皮日休《文藪序》云“編次其文,將貢于有司”,可見《文藪》也是作為省卷向禮部交納的。其數(shù)量竟有十卷、二百篇之多,其中有賦、詩及騷體文等雜文,還包括碑、銘、贊、論、書、序等(P253、255)。由于省卷成千累百地集中于主司一人,其必不能盡閱,結果反而成了具文。舉子所重,仍在向顯人投獻行卷這一方面,這可以從傳世文獻中涉及省卷者極少,而涉及行卷者甚多這個現(xiàn)象推斷出來(P386)。行卷是省卷的一種發(fā)展衍化,它與通榜是伴生的。在省試之前,有達官貴人、社會名流、文壇巨子與主考官相互通氣,共同擬定舉子才德聲望的“榜貼”(名單),稱作“通榜帖”,簡稱“通榜”。行卷的目的在于求助他人為之延譽通榜。行卷之風開始出現(xiàn)于唐高宗時期,主要在報考進士科的舉子中流行。行卷的文體范圍囊括古詩、律詩、詞賦、駢文、散文、小說等文體。唐開元、天寶以后,詩賦在進士考試中占主導地位,投呈之作亦多為詩賦(P177)。這時,投獻的詩賦與干謁詩有所區(qū)別,一是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間上,干謁詩是行謁時所作,而行謁詩則是平日“所業(yè)”?!赌喜啃聲芬揖碛小伴L安舉子,自六月已后,落第者不出京,謂之過夏,多錯靜坊廟院及閑宅居住,作新文章,謂之‘夏課’”。李肇《國史補》卷下《敘進士科舉》條有“退而肄業(yè),謂之‘過夏’;執(zhí)業(yè)而出,謂之‘夏課’”的記載,這說明行謁詩是求試舉子平日所作,這與干謁詩是有區(qū)別的。劉虹稱行卷為“素日所作詩文”(P176)。二是干謁詩吟詠的主題為干謁之意,行謁詩的目的則是向干謁對象顯示才華。杜佑《通典》卷十七載趙匡《舉選議》云:“進士者,時共羨之。主司褒貶,實在詩、賦,務求巧麗,以此為賢?!边@是唐人在行卷中展現(xiàn)文學才華的動因所在。程千帆指出,“行卷的風尚是和進科舉緊密地聯(lián)系著,而這種聯(lián)系又基于進士登第與否關鍵在于文詞的優(yōu)劣”。又說:“因為從七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進士科舉的考試項目中增加了雜文(在八世紀中葉以來則專指詩賦)后,進士考試就始終以文詞為中心內容,幾乎沒有中斷過,因而舉子們用以表現(xiàn)自己文學才能的行卷之風也沒有中斷過,直到宋初為止。所以進士科后來也稱為詞科?!?P386—389)三是干謁詩呤詠的總是干謁對象、干謁行為之事之意,行謁詩的吟詠對象則多是以干謁對象、干謁之事,干謁之意之外的萬千事物為對象。正因如此,唐代行卷之作多有流傳千古的名篇。據(jù)唐宋有關典籍記載,元和詩人大都有行卷的經歷和接受行卷的經歷。如《幽閑鼓吹》中說白居易曾向顧況行卷,李賀以《雁門太守行》向韓愈行卷,韋處厚向劉禹錫行卷?!对葡炎h》中記述李紳以《古風》向呂溫行卷,牛僧孺向劉禹錫行卷。又據(jù)《唐詩紀事》所述,牛僧孺曾行卷于韓愈、皇浦湜;賈島亦向韓愈行卷;朱慶馀向張籍行卷;項斯行卷于楊敬之和張籍;徐凝、張祜行卷于白居易,等等(P43)。據(jù)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所考,王安石《唐百家詩選》確是取資于唐人行卷,其中收錄元和詩人羊士諤、竇常、竇牟、竇庠、竇鞏、楊巨源、王建、武元衡、令狐楚、朱慶馀、趙嘏、許渾、雍陶、施肩吾、章孝標等人的作品,顯見亦為行卷之作(P43)。5.“被干謁者”求“奧援”的“引用”和“通黑”傳誦久遠的張籍寫給朱床馀的詩《酬朱慶馀》、楊敬之寫給項斯的《贈項斯》,都是回應干謁者干謁行為及其干謁意圖的詩作,即答謁詩?!短圃娂o事》卷四十六《朱床馀》條寫道:慶馀遇水部郎中張籍知音,索慶馀新舊篇什,留二十六章,置之懷袖而推贊之。時人以籍重名,皆繕錄諷詠,遂登科。慶馀作《閨意》一篇以獻曰:“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籍酬之曰:“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庇墒侵熘娒饔诤纫?P704)?!短圃娂o事》卷四十九《項斯》條寫道:始未為聞人,因以卷謁楊敬之,楊敬之苦愛之,贈詩云:“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于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蔽磶?詩達長安,明年擢上第(P740)。唐代的答謁詩較稀少。原因之一是援引、薦舉的對象是個別官員,援引的意圖需要簡明、準確。唐人干謁的目的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求揄揚、延譽,這是表層目的;二是求奧援、薦舉,這是深層目的。前者求的是揚名,后者求的是“援引”和“通榜”。所以,被干謁者只有在為干謁者揄揚、延譽時才適宜于寫詩,在援引和通榜時,因為溝通對象是鄉(xiāng)貢和知貢舉的官員,又要求意圖簡明,還有一個意見往復協(xié)商的過程,所以更適宜于表達準確的當面交流或書信來往。《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六《楊虞卿傳》載:其“每歲銼曹貢部,為舉選人馳走取科第,占員闕,無不得其所欲,升沉取舍,出其唇吻”。楊虞卿是牛李黨爭時的牛黨人物,固有黨爭的背景,但唐代多數(shù)聞人在薦舉、奧援時的“唇吻現(xiàn)象”卻是事實。趙璘《因話錄》卷三《商部下》記載:廣平程子齊昔范,未舉進士日,著《程子中謩》三卷,韓文公一見大稱嘆。及赴舉,言于主司曰:“程昔范不合在諸生之下?!碑敃r下第,大振屈聲。庚尚書承宣知貢舉,程始登第,以試正字,從事涇原軍?!短妻浴肪砭拧稅旱眉暗凇份d:文宗開成二年(837年),高楷知貢舉。裴思謙走宦官仇士良的門路,欲打通關節(jié)狀元及第,遭到高楷的拒絕。次年,高楷又知貢舉,告誡門下“不得受書題”,而裴思謙“易以紫衣”直入貢院,面見高楷呈上仇士良書信,高楷不得已接了書信?!皶信c思謙求巍峨,楷曰:‘狀元已有人,此外可副軍容意旨。’思謙日:‘卑吏面奉軍容處分,裴秀才非狀元,請侍郎不放。”,高楷不得已,讓思謙占了狀頭。像韓愈和仇士良這種“奧援”行為,靠寫一首詩往往難以快速、準確、有效地傳遞信息,這和干謁者面臨的傳播環(huán)境是大不同的。請求“奧援”的干謁者以詩干謁是希望把自己的干謁意圖和對干謁對象的贊美用詩的形式表達出來,獲得一種審美情趣。而“被干謁者”伸出“奧援”之手時,卻面臨著清晰表達意圖、準確傳遞信息的問題,所以他們往往喜歡面囑,派信使等方式。原因之二,即使是揄揚、延譽,詩歌的傳播功能也顯示出其一定局限性,即意見傳播的模糊性,受者理解的多樣性等。所以,作為被干謁者的唐代聞人前賢更喜歡采用一種“廣告行為”為干謁者揄揚、延譽。韓愈、皇甫湜“貞元中名價籍甚,亦一代之龍門也”(《唐摭言》卷六《公薦》)。牛僧孺到長安赴考,便前往拜謁行卷。韓愈、皇甫湜交口贊譽他“吾子之文,不止一第,當垂名耳”,并候其外出之時,兩人同訪其所租居地,在門口大書曰:“韓愈、皇甫湜同訪幾官先輩,不遇?!贝稳?京城名士自拾遺、補網而下聽到后多投刺拜訪牛僧孺,牛僧孺名聲由此大振天下。類似這樣的記載,在唐代文獻中俯拾皆是。原因之三,表現(xiàn)在“奧援”和延譽行為的動機方面,動機的微妙使深諳此道的當時聞人謹小慎微,寡于和詩。雖然唐代薦賢舉能是朝廷對官員的制度性要求,但對官員個人而言,舉薦則有其特殊意義。韓愈在《與鳳翔邢尚書書》中說:布衣之士身居窮約,不借勢于王公大人則無以成其志;王公大人功業(yè)顯著,不借譽于布衣之士則無以廣其名。是故,布衣之士雖甚賤而不諂,王公大人雖甚貴而不驕,其事勢相須,其先后相資也。韓愈文中所表達的是薦舉人才對于聞人先賢的個人意義。王泠然則深刻闡發(fā)了這種“個人意義”的真實內涵:“今之得舉者,不以親,則以勢;不以賄,則以交;未必能鳴鼓四科,而裹糧三道。其不得舉者,無媒無黨,有行有才,處卑位之間,仄陋之下,吞聲飲氣,何足算哉!”(《唐摭言》卷六《公薦》)三、關于干謁詩的概念其一,有利于厘清干謁詩概念的內涵。在唐之后至新中國的一千多年間,關于唐代干謁詩的專門研究成果寥若星辰。直至近些年來,干謁詩才逐漸受到學者應有的關注和研究,如程千帆1980年問世的《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是干謁詩研究的濫觴之作。21世紀以來,在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傅璇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女凈身出戶離婚協(xié)議書
- 管樂訓練協(xié)議書
- 貸款轉貸協(xié)議書
- 藝人代理協(xié)議書
- 砍工結算協(xié)議書
- 窗花制造協(xié)議書
- 售貨機承包合同協(xié)議書
- 蘇東遺失協(xié)議書
- 郵政投遞協(xié)議書
- 硬件脫離協(xié)議書
- 多彩的非洲文化 - 人教版課件
- 2025年年中考物理綜合復習(壓軸特訓100題55大考點)(原卷版+解析)
- -《經濟法學》1234形考任務答案-國開2024年秋
- TCGIA0012017石墨烯材料的術語定義及代號
- 2025年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海門中學高三最后一卷生物試卷含解析
- 醫(yī)院檢驗科實驗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簧片落料彎曲級進模設計畢業(yè)設計(論文)
- 完整版8D改善報告
- MSA測量系統(tǒng)分析軟件(第三版A級實例)
- 工業(yè)硅技術安全操作規(guī)程
- 消防工程項目樣板區(qū)、樣板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