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在先秦時期的傳承與發(fā)展_第1頁
《詩經(jīng)》在先秦時期的傳承與發(fā)展_第2頁
《詩經(jīng)》在先秦時期的傳承與發(fā)展_第3頁
《詩經(jīng)》在先秦時期的傳承與發(fā)展_第4頁
《詩經(jīng)》在先秦時期的傳承與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詩經(jīng)》在先秦時期的傳承與發(fā)展

中國的古典詩歌在一開始就與音樂緊密分離。在先秦和漢魏時期,詩、樂、舞還是三位一體的,對此中國古代詩論多有論述?!渡袝虻洹分杏小暗墼?‘夔!命女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缭?‘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記載。是謂詩、樂、舞三位合一之最早者?!秴问洗呵铩す艠贰酚?“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之說;《墨子·公孟》之:“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及《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等均可與《尚書·堯典》相映證。及漢代,劉安《淮南子·道應(yīng)》,班固《漢書·藝文志》及何休《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解詁》等均有此論。這其中最著名的當數(shù)《毛詩序》所言:“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痹?、樂、舞三位一體,是中國古典詩歌存在的最初形式,這種形式在中國文學發(fā)展長河中占有重要席位,基于這樣一個前提,當今許多學人把這種合樂的詩歌稱為歌詩?!对娊?jīng)》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選集,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光輝典范。在《詩經(jīng)》時代,凡是詩歌均可披之管弦、合樂歌唱,換句話說,先秦時期的詩歌全是歌詩。歌詩作為先秦時期最主要的文學樣式,其傳承發(fā)展自有其特點,由其傳承方式而引發(fā)的功能作用自然也是多方面的,為此,本文擬對這一論題作一論述?!对娊?jīng)》分風、雅、頌三部分。風、雅、頌之劃分,其最初便是以音樂來衡定的。風、雅、頌是不同的樂調(diào),《詩經(jīng)》三大塊實際上就是在不同的音樂形式和風格下組合的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帮L”的起始含義應(yīng)是聲音和樂調(diào)。羅克《詩經(jīng)注譯·序》中認為“風”與“鳳”與鳥類有關(guān),具體應(yīng)指鳥鳴聲,后被人們引申為抑揚頓挫的聲音,并認為“風”是指與音樂有關(guān)的有節(jié)奏的韻調(diào)?!洞笱拧め赂摺酚小凹ψ黜?其詩孔碩,其風肆好”句,“風”在這里指音樂;《管子·輕重已》有:“吹之風,鑿動金石之音”句,其“風”、“音”當指音樂;《左傳·成公九年》載晉侯見楚囚鐘儀,“使與之琴,操南音。……樂操土風,不忘舊也?!薄巴溜L”即指民間歌謠:《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有“五聲和,八風平”句,其“風”亦指音樂,上述所舉例證所涉及的典籍,與《詩經(jīng)》同屬先秦時期產(chǎn)物,對“風”之解釋當為可信。風即土風歌謠,民間音樂?!秶L》即當時各個諸侯國和地區(qū)的地方土樂的匯集,“是伴隨著其當?shù)厮赜械臉氛{(diào)演唱出來的,類似于現(xiàn)在所說各地的梆子調(diào)。”故有“邶風”、“衛(wèi)風”、“鄭風”、“齊風”、“魏風”、“秦風”諸說。朱熹《詩集傳》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以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里巷歌謠”即地方歌謠。宋·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有“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的記載,清·惠周惕《詩說》亦言:“風、雅、頌以音別也?!边@些都說明,“風”乃樂調(diào),而且是富有鄉(xiāng)土特色的民間音樂?!把拧币嗍且魳返拇Q?!蹲髠鳌ふ压辍?“天子之樂曰雅?!敝祆洹对娂瘋鳌?“雅者,正也,正聲之歌也。”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朝廷之音曰雅。”這三者所言均是指朝廷之音樂。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太炎文錄初編,小疋大疋說》中認為“雅”是一種樂器,是近似鼓咎鼓的一種樂器名,而且可發(fā)“烏烏”聲,所以認為“雅”是可發(fā)“烏”聲的曲調(diào)名。上古時期,“雅”與“烏”同音,而“烏”又可寫成“雅”,因此后人把西周的詩歌稱為“雅”(西周地處后來的秦地,而秦地音樂特點是其聲“烏烏”)?!把拧奔葹闃菲?當有樂音,上述之釋可證明,“雅”是音樂之一種,而且以朝廷正樂為基本內(nèi)容?!绊灐笔侵芡醭爸T侯國在宗廟祭祀的樂歌?!睹娦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比钤堆薪?jīng)室一集·釋頌》認為頌可歌可舞;王國維《樂詩考略·說周頌》有“風、雅、頌之別,當于聲求之。頌之所以異于風、雅者,雖不可得而知,今就其著者言之,則頌之聲較風、雅為緩也”之說,這是就頌之音樂節(jié)奏言之。劉毓慶《〈頌〉詩新說》、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均論及“頌”與音樂的關(guān)系。羅克《詩經(jīng)注譯·序》認為“頌”是古代的‘容’字。其本義指鑄造所用之模子,是熔化的“熔”和“”(鑄金屬用的模子)的本字。其所鑄造的,具體應(yīng)是“鏞”,即古代的一種大鐘,這種鐘聲調(diào)緩慢,莊重,余音裊裊。一般在祭祀時用。以上諸說說明“頌”是先秦音樂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王侯貴族的祭祀樂歌。風、雅、頌系諸音樂。魯洪生先生《詩經(jīng)學概論》在談及三者的分類后說:“就風、雅、頌的字面意義而言,可以說是音樂上的分類,而不同的樂調(diào)風格的形成與其不同的用途,乃至于不同的作者、時代、地域等因素都密切相關(guān)。用于宗廟的祭歌自然會帶有板滯凝重、莊嚴肅穆的宗教色彩;用于朝廷的正樂自然是雍容典雅;用于民間的土風歌謠自然不會有那種太多的約束,而顯得質(zhì)樸活潑、清新自然?!边@一結(jié)論不僅肯定了《詩經(jīng)》與音樂的關(guān)系,而且還較準確地闡明了風、雅、頌三種不同的音樂風格。以上的論述證明,《詩經(jīng)》是以音樂作為載體而行世的。古代典籍有“六經(jīng)”之說,其中之一便是《樂經(jīng)》,而實際上《樂經(jīng)》就是《詩經(jīng)》的音樂。只因當時沒有音樂識記而沒有使其承傳下來,但在先秦時期,無論是瞽目蒙還是國子,都要習《樂經(jīng)》,可見詩樂之重要。正因為如此,《詩經(jīng)鑒賞辭典》說:“國風是地方音樂,雅是周人所謂的‘正聲’(朝廷之音),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薄对娊?jīng)楚辭鑒賞辭典》說:“……它們在周代便得到奇跡般的結(jié)集,其間頗賴音樂的偉力……一部詩經(jīng),完全有資格稱為周聲詩或前樂府?!蹦敲?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先秦歌詩行世流播的方式是怎樣的呢?其作用又怎樣?下邊,我們擬從四個方面一一論述。一、周人的采詩活動采詩之說,始自漢代,但在先秦典籍中亦有相關(guān)記載。《孟子·離婁下》:“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而后《春秋》作?!薄墩f文解字》:“跡,古之遒人以木鐸記詩言?!敝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孟子》‘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跡’即‘跡’之誤。”“王者之跡”可理解為王之使者,即遒人,今謂之采詩官?!蹲髠鳌は骞哪辍份d師曠語說:“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旅洗?于是乎有之,諫失常也?!倍蓬A注:“遒人,行人之官也。木鐸,木舌金鈴。徇于路,求歌謠之言?!?《春秋左傳集解第十五》)這則記錄,不僅言采詩之時間、方式,而且把采詩之目的也說得很清楚。孟春三月,農(nóng)事伊始,農(nóng)人躬耕阡陌隴畝,不管是“饑者歌其食”還是“勞者歌其事”,或是男女相從而歌之現(xiàn)象隨處可見,是為采詩之最佳時機。漢代學者繼承先秦此說,明確提出“采詩”說?!犊讌沧印ぱ册髌酚小肮耪咛熳用凡稍娭{,以觀民風”之說?!稘h書·食貨志》有“孟春三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振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的記載?!稘h書·藝文志》有“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證也”之句。何休《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解詁》有“……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xiāng)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天下堂而知四方。”劉歆《與楊雄書》有“詔問三代、周、秦,軒者使者,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欲得其最目”(《方言》)之言。上述諸說在采詩的時間、方式上雖不盡一致,但他們都肯定了周代已有采詩之制度??梢韵胍?在交通極不發(fā)達的先秦,要想?yún)R集編撰一本詩集談何容易。所以,采詩就顯得合情合理而又非常重要。部分學者認為:周人采詩之活動主要是當時的樂官所為,因為《詩經(jīng)》中尤其是《國風》、《小雅》中有許多歌詩便是靠樂官匯集而來的。此說基本符合歷史之面目。需要補充的是,樂官除了采集歌詩之外,更主要的是從事歌詩的采集組織和匯編工作,主要的采集活動是靠下屬官吏和老百姓來實施的完成的,“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xiāng)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此說當較符合歷史之實際。在先秦時期,歌詩是典型意義上的民間歌謠,其生存發(fā)展的土壤主要是民間,同時,民間歌謠還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地域性很強,而且在比較長的歷史時空內(nèi)一個地方的民歌總是在自己固有的土壤上生息。換句話說,民間歌詩地域色彩非常濃重。從《詩經(jīng)》的《國風》中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一點。這種情況對歌詩本身的發(fā)展來說是不利的,因為它限制了自己生存發(fā)展的空間。而采詩活動打破了歌詩生存的界線,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了廣泛的交往,這樣不同地域的歌詩在互動中充滿了新的生命活力。采詩從總體而言是一種官方行為。這一由上至下,又由下至上的文化傳播活動,推動了歌詩的流播與傳承。采詩活動把周代不同的諸侯國和不同地區(qū)的鄉(xiāng)土民謠等歌詩匯集在一起,又由上至下的向四周傳播開來,拓展了歌詩的生存空間,有力地推動了先秦詩歌文化的發(fā)展。關(guān)于采詩的目的,古代典籍中亦有記載?!蹲髠鳌ふ压荒辍酚小疤熳邮★L以作樂”句;《禮記·王刺》有“命太史陳詩以觀民風”之說;《孔叢子》言:“古者天子命史采詩謠,以觀民風”;《漢書·藝文志》有“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證也”之謂,以上諸說說明采詩之目的重在政教,通過采詩使王者知民風民情,以補察時政(詳見后邊政教功能表述)。其次,采詩還有為了滿足祭祀宴饗,宣揚王威,以達到耳目之娛的需要。同時,也是以《詩經(jīng)》歌詩為藍本,教之瞽目蒙樂工,使之熟悉詩經(jīng)內(nèi)容、音樂及演奏方式,以備禮儀等急時之需,如《周禮·春官·大師》云:“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大祭祀,帥瞽登歌,合奏擊拊。大饗,亦如之?!薄吨芏Y·春官·大司樂》亦云:“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贝苏f言及采詩以傳授貴族子弟,用以修身養(yǎng)性;出使專對,賦詩得體。概言之,周人采詩之目的,一是政教,二是娛樂,三為致用。二、當時陳道德人士所獻歌詩的主體應(yīng)該說,在周代采詩制度盛行的時候,獻詩活動亦伴隨之。從邏輯學的角度言之,應(yīng)是先有采詩而后有獻詩,但其后,隨著采詩與獻詩活動的深入,這兩者也就共同存在而并行不悖了。在很多情況下,采詩之主體同時又是獻詩之主體。獻詩活動是自下而上的歌詩傳承活動,獻詩者有民間歌詩作者、下屬官吏和公卿列士。何休《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解詁》有“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之說,這說明從事歌詩采集活動的鄉(xiāng)間老年男女,同時又是獻詩活動的主要力量。而“鄉(xiāng)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之說不僅說明了歌詩自下而上的傳播過程,同時也說明獻詩者還包括各級主管歌詩匯集之官吏,正是他們把散布于民間的歌詩通過采編匯集然后陳之于朝廷,各級下屬官吏擔負著歌詩傳輸?shù)娜蝿?wù)。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看,何休之說應(yīng)當是比較合理的。獻詩者除了民間歌詩作者和下屬官吏,還有公卿列士?!秶Z·周語》載邵公諫厲王語說:“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目蒙頌,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薄蹲髠鳌は骞哪辍份d師曠語說:“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薄秶Z·晉語六》載范文子語說:“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于民,于是乎使工誦諫于朝,在列士獻詩,使無兜;風所臚言于市,辯妖祥于謠,考百事于朝,問謗譽于路,有邪而正亡,盡戒之術(shù)也?!贝巳齽t俱記述了周代列士獻詩之史實,同時說明獻詩之目的是為了“補察時政”,以達到“行而不?!敝ЧF鋵?《詩經(jīng)》中也有關(guān)于獻詩的一些例證,可以說明當時獻詩之說成立。在《大雅·民勞》中有“王欲玉女,是用大諫”之說;《小雅·節(jié)南山》有“家父作誦,以究王洶”之語;《小雅·巷伯》有“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之言,均可視為當時公卿列士獻詩之直接證據(jù)。采詩重在民間,它是最基層的歌詩搜集整理和匯集工作,它所采集的歌詩,以民間謠諺土風為主,是最典型意義上的民間歌詩。獻詩雖有民間人士的參與,但其多以上層的公卿列士和中下層官吏為主,他們的舞臺空間以中上層為主。這樣一個獻詩群體,既有民間采集的歌詩,也有在民風土謠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的歌詩,也有為了王政的需要而單純創(chuàng)作的歌詩,從《雅》、《頌》的許多歌詩仍可看出它的軌跡。從獻詩的目的上看,它比采詩活動要復雜些。既有出于對王政的“補察時政”的需要,也有出于個人目的(如加官進爵、取悅王侯貴族等)的需要。從歸屬上看,采詩所獲的各地的土風歌謠,大多輯于《國風》之中;公卿列士所獻歌詩,因出于王政的需要,無論在內(nèi)容還是在音樂的選擇上就有許多講究,內(nèi)容以“正”為主,音樂以“雅”為先。在總體風格上必然表現(xiàn)出雍容典雅、莊嚴肅穆的特點,也正因為如此,公卿列士所獻歌詩一般都歸集于《雅》、《頌》當中。獻詩活動亦如采詩一樣推動了歌詩傳承。獻詩活動的主體作為歌詩最初生產(chǎn)、流傳及最后樂官整理匯集的中間橋梁,很好地起到了媒介和促進作用。同時,由于公卿士大夫獨特的身份地位,他們參與歌詩傳承活動,其效果無疑比下層百姓要好得多。三、演唱歌詩的場所和時間不同從西周到春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周王朝及各諸侯國每年都要舉行各種各樣的宮廷儀禮活動,而這些活動又多與歌詩傳唱有關(guān)。據(jù)史書記載,周人在重大的典禮上如大祭祀,大饗、大射、大喪等,大師都要率樂工按照禮制演奏和歌唱相應(yīng)的詩樂,如《周禮·大師》有“大祭祀,帥瞽登歌,合奏擊拊”的記載;《周禮·大司樂》有“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及“乃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祖先”之說,都說明了祭祀演奏歌詩的史實?!对娊?jīng)》中如《生民》、《公劉》、《噫嘻》、《豐年》等或是為了祭祀祖先而作,或為春秋冬夏祈福而歌。除了祭祀儀禮需演奏歌詩外,在宴饗朝會亦要求演唱歌詩。周代朝會宴饗主要包括飲酒禮、燕禮、大射禮等禮儀活動,這些活動據(jù)《儀禮》記載都要演奏歌詩并有詳細之規(guī)定,如“鄉(xiāng)飲酒禮”說“……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卒歌,主人獻工?!先?堂下磬南,北面立。樂《南陔》、《白華》、《華黍》。……乃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儀》。……乃合樂《周南·關(guān)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艸頻》。工告于樂正曰:‘正歌備’。樂正告于賓,乃降”?!秲x禮》所載,詳細描述了“鄉(xiāng)飲酒禮”演奏歌詩的過程和所歌歌詩篇目,我們對先秦儀禮歌詩可見一斑。同時,先秦時期演奏詩樂還有嚴格的規(guī)定,要依據(jù)賓主等級的高低,典禮規(guī)模大小等演奏相應(yīng)的詩樂,甚至連順序都不能錯亂,《周頌·雍》載魯仲孫、叔孫、季孫祭祀用天子之樂,孔子就表示了不滿即為例證。一般情況下,祭禮、宴饗演奏歌詩以《雅》、《頌》為主,這就決定了儀典之樂的莊重肅穆和雍容大氣,也正因為如此,《雅》、《頌》樂歌與十五國風的音樂風格各有不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品貌特色。宮廷儀禮活動主要是在節(jié)慶、祭祀、宴饗等特定場合和特定的時間舉行,或多或少對歌詩演唱和傳播有或多或少的限制,但由于它是王室貴族公卿士大夫的活動,因而影響也是很大的。歌詩借宮廷禮儀活動得以在社會的高層廣泛流傳,同時它也會影響歌詩在更廣泛的時空意義上演唱和傳播,《雅》、《頌》中的一些歌詩從朝廷走向民間,而民間的土風歌謠也有的被吸納到《雅》、《頌》中去。這樣,風、雅、頌三者得以水乳交融。前所舉《儀禮》之例證便是明證。四、“歌詩必類”與“余取求”賦詩,即賦詩言志;言語即言語引詩。言語引詩是賦詩言志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賦詩言語引用歌詩在先秦時期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尤其是賦詩言志其表現(xiàn)更為突出。清·勞孝輿《春秋詩話》論及春秋賦詩時說:“自朝會聘享以至事物細微,皆引詩以證其得失焉。大而公卿大夫,以至輿臺賤卒,所有論說,皆引詩以暢厥旨焉……可以誦讀而稱引者,當時止有《詩》、《書》……若夫《詩》之橫口之所出,觸目之所見,沛然而決江河而出之者,皆其肺腑中物,夢寐間所呻吟也。豈非《詩》之為教所以浸淫人心志而厭飫之者,至深遠而無涯哉?”這說明賦詩言志在先秦已成為一種時尚,且多以《詩經(jīng)》作歌詠對象。賦詩言志有著深厚的禮樂文化基礎(chǔ),人們受其滋潤浸淫而成為習尚。人們借《詩經(jīng)》等歌詩表情達意,曲盡其旨,用以表達請求、祝福、諷諫等多種目的。先秦時期(尤以春秋為主)賦詩言志的表達方式主要是唱、誦和言語引詩,其中以唱為主。《左傳·襄公十四年》:“孫蒯入使,公飲之酒,使太師歌《巧言》之卒章……師曹欲歌之,以怒孫子,以報公。公使歌之,遂誦之?!边@里提及了歌(唱)和誦兩種形式?!秶Z·魯語下》載晉叔向稱魯叔孫“賦《匏有苦葉》”,即為言語引詩例。唱、誦、言語引詩是賦詩言志的三種大的表現(xiàn),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表現(xiàn)是多種多樣的。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可唱(或誦)一組詩,或歌一篇或某一章某一句。上舉《左傳·襄公十四年》是唱《巧言》之卒章;而賦《匏有苦葉》是就篇而言。又《左傳·襄公四年》:“晉侯享魯大夫穆叔,歌《鹿鳴》之三,是唱一組歌詩(即《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北M管形式多種多樣,但賦詩言志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就關(guān)系到“歌詩”和“余取所求”兩個層面?!案柙姳仡悺笔琴x詩言志的基本原則?!案柙姳仡悺闭Z出《左傳·襄公十六年》:“晉侯于諸侯宴于溫,使諸大夫舞,曰:‘歌詩必類!’”“類”據(jù)《說文解字》訓為“種類相似”,其引申意主要是類似、類比的意思。杜預《說文解字注》:“歌古詩,當使各從其義類?!倍莩柙娨显娨?符合自己的意愿身份及當時的環(huán)境氛圍,而不能隨便引用,這與《國語·魯語下》“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異曲同工。因而古人歌詩尤其講究身份,場合與氛圍?!秶Z·魯語下》載:“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饗其宗老,而為賦《綠衣》三章。老請守龜卜室之族。師亥聞之曰:‘善哉!男女之饗,不及宗臣;宗室之謀,不過宗人。謀而不犯,微而昭矣。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也。今詩以合室,歌以詠之,度于法矣。’”師亥所言合意,即言《綠衣》三章之“我思古人,俾無讠尤兮”與“謀而不犯”之意適宜。這是“歌詩必類”之正面例證。與之相反,如果違反了這一原則,特別是違反禮儀規(guī)范如僭越君臣之禮等就會受到世人恥笑和不屑。《左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