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電影的發(fā)明與發(fā)展_第1頁
第一講 電影的發(fā)明與發(fā)展_第2頁
第一講 電影的發(fā)明與發(fā)展_第3頁
第一講 電影的發(fā)明與發(fā)展_第4頁
第一講 電影的發(fā)明與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學影視鑒賞珠江學院藝術人文系李芳講授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影視鑒賞的含義、影視的分類和制作過程。

2、了解影視發(fā)展的歷史脈絡,理解影視藝術的特征。

3、學習影視鑒賞的基本方法,掌握影視鑒賞的一般規(guī)律。

能力目標:

1、學會辨析影視的基本種類。

2、能夠運用影視的基本知識對影視內容、形式等進行分析。

3、能運用影視鑒賞基本方法和一般規(guī)律,鑒別和欣賞影視內容、形式等。影視藝術概說名言集萃: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丹尼爾.貝爾只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很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要使學生對人生價值有所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辨力?!獝垡蛩固挂?、影視鑒賞的含義及功能

(一)含義

影視鑒賞是人們在觀看影視作品時的一種認識、一種精神活動,是人們觀看影視作品時所產生的審美活動的全過程。

(二)功能

1、教育功能

2、認識功能

3、審美功能

二、影視鑒賞的基本知識

(一)影視的特征

1、綜合性

一是藝術手法與現(xiàn)代科技的綜合

二是多種藝術的綜合

2、運動性

鏡頭內外各種運動的結果是產生直接的運動感,這種動感效果是剪接時考慮的最基本因素,它不僅來自于客觀存在的物體,也來自于拍攝者的選擇和編輯者的安排,是客觀與主觀結合的產物。具體來說,構成屏幕運動因素可以分為三類:

2、運動性①、主體的運動即畫面中的人或物處于運動狀態(tài)。人或大自然的物體一旦進入電視屏幕中,就會呈現(xiàn)新的形式感,它不再是自然的運動形態(tài),因為它受到平面框架的制約,運動的方向、速度、軌跡都受到屏幕四邊的影響,而且,主體活動形態(tài)多種多樣,比如,畫面內主體靜止、主體在畫面內運動,畫面內主體出畫入畫,畫面內主體被前景遮擋等等,這些都可能影響到對剪接點位置的判斷;與此同時,畫面主體運動的表現(xiàn)大多是被省略的動作組接,通過選擇動作或運動過程不同的連接點--最恰當?shù)狞c,產生動作的連貫,把握這種主體動作的連貫表現(xiàn)是影視剪輯的重要方面。2、運動性②、攝像機的運動即攝像機運動造成的畫面運動感。攝像機的運動速度、方向、方式、攝像運動的主觀性,對觀眾視覺感受以及敘事表意均產生影響,而且,攝影機的運動并不與主體運動在方向或速度上相一致,這就使鏡頭的運動組接如何達到內在的和諧與外在的流暢,成為剪輯中時常考慮的問題。③鏡頭連接產生的運動這種運動效果是由鏡頭連接方式,尤其是鏡頭轉換頻率來決定的,比如,這樣三個鏡頭:鏡頭1郁郁蔥蔥的森林(遠景)、鏡頭2森林局部(小全景)、鏡頭3森林中的小木屋(全景),這三個鏡頭基本處于完全靜態(tài),但是,連接在一起,使觀眾產生逐步接近森林的感覺,也就是向森林深處的方向運動。3、逼真性影視既能記錄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物的空間狀貌,又能再現(xiàn)事物的聲音和色彩,還能表現(xiàn)人的深層心理變化、無意識和夢境,尤其是特寫鏡頭更能反映形象的細部特征。4、視像性影視是以視覺為主的視聽藝術,是運用鏡頭、光影、色彩等影視元素直接構成形象生動的視像,并通過銀屏直接顯示具有造型變現(xiàn)力的視覺形象的。即視像性。第一講電影的發(fā)明與發(fā)展一、光影前史二、電影誕生與早期電影的發(fā)展一、光影前史萌芽:據(jù)文字記載公元前5世紀,墨子關于“光至景(影)亡”的學說,則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產生于漢武帝時期,并在唐宋以后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人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后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覺游戲。電影正是起源于這些視覺娛樂游戲之中。(一)攝影技術的發(fā)明1822年,尼埃普斯將印刷用的瀝青涂在金屬板上,置于暗箱中,經(jīng)過長達14小時的曝光,終于得到世界上第一張照片《餐桌》;1826年,尼埃普斯經(jīng)過8小時曝光,在自家閣樓后窗拍攝《鴿子棚》,這是真正得以永久保存下來,并獲得大多數(shù)攝影史學家承認的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一)攝影技術的發(fā)明1839年,曝光時間只需要30分鐘;19世紀中期以后,運用賽璐珞這一物質,曝光時間只要幾秒鐘,照相和照相機械才很快流行起來;(一)攝影技術的發(fā)明最先將照相法運用于連續(xù)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1878年,美國人幕布里奇與人打賭,飛跑的馬是先抬左腳還是先抬右腳,他讓24臺照相機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在同時拍攝了24張照片,從而不但順利解決了先抬什么足的問題,而且還得到了馬飛跑得較為連續(xù)而完整的一段動作,也就是成功地用一組鏡頭拍下了馬飛跑的分解動作,為此,他獲得了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及裝置的專利權。(二)電影膠片的發(fā)明1887年,愛迪生在“第五號”實驗室將留聲機的改進與活動照片的試驗相結合,和助手迪克遜一起制成“留影機”。美國喬治-伊斯曼發(fā)明透明、加長的賽璐珞膠片,也就是膠卷。愛迪生和助手迪克遜發(fā)明膠片鑿孔方法,解決活動照片放映問題。電影膠片的發(fā)明權,無疑應歸于愛迪生和助手迪克遜。(三)活動攝影機的出現(xiàn)“視覺滯留”的發(fā)現(xiàn)和運用“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xiàn)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fā)現(xiàn)過”。但是,將這種視覺現(xiàn)象同電影的發(fā)明聯(lián)系起來,卻是19世紀的事情。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為了進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對物象滯留的時間,他曾一次長時間對著強烈的日光凝目而視,結果雙目失明。但他發(fā)現(xiàn)太陽的影子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他終于發(fā)現(xiàn)了“視覺滯留”的原理。即: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后,該物體反映在視網(wǎng)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會繼續(xù)短暫滯留一段時間。實驗證明,物象滯留的時間一般為0.1—0.4秒。(三)活動攝影機的出現(xiàn)1832年,普拉托根據(jù)“視覺滯留”原理制造出被稱為電影雛形的“詭盤”?!霸幈P”。向人類表明,人眼視覺的生理功能可以將一系列獨立的畫面組合起來,成為連續(xù)運動的視象。1851年,杜波斯克第一次做了將照片應用到“詭盤”上的實驗,其目的就是使照片活動起來。1870年,美國人亨利·海爾發(fā)明了“幻光鏡”,他用這個裝置第一次做了人物活動照片的公映,進一步為電影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三)活動攝影機的出現(xiàn)1888年,法國人艾米爾·雷諾發(fā)明了“光學影戲機”,人們開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幾分鐘的活動影戲,比如:《可憐的比埃洛》、《更衣室旁》等等。但是,投影在幕布上的圖象,完全是由雷諾一個人親手一張張繪制而成的,那不過是早期的動畫放映,距離真正的電影相去甚遠。(三)活動攝影機的出現(xiàn)1894年,愛迪生實驗室的“電影視鏡”問世,這是一種長方形立柜式箱子,里面有可以連續(xù)放映50英尺膠片的影片,外面有個2.5毫米的透鏡。這個“電影視鏡”的特點是僅能供一個人觀賞。(三)活動攝影機的出現(xiàn)1894年底,盧米埃爾兄弟成功地發(fā)明了“活動電影機”。優(yōu)點:其一,那是一架既可以拍攝又可以放映賽璐珞軟膠片的機器;其二,機器的成本和重量,也都要遠遠低于愛迪生和其他發(fā)明家們的那些設備;其三,在速度上,愛迪生的“電影視鏡”是l/48秒的畫格,而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則是l/16秒的畫格,更為接近于1/24秒畫格的正常速度。(三)活動攝影機的出現(xiàn)1895年的最后兩天,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中,用他的“活動電影機”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這一天不僅僅標志著“放映術”的完成,同時也標志著電影的真正誕生。電影的誕生時間:1895年12月28日地點: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

人物:盧米埃爾(LouisLumière)兄弟大咖啡館地下室《火車進站》《ArrivalofaTrainatLaCiotat》《工廠大門》《ExitingtheFactory》《水澆園丁》《TheSprinklerSprinkled》《燒草的婦女們》《Thewomenburnthegrass》二、電影的誕生與早期電影的發(fā)展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fā)明了手提式放映機?,F(xiàn)代電影技術由此而產生。此后,電影就經(jīng)歷了無聲、有聲、彩色、現(xiàn)代電影四階段。電影的誕生與早期電影的發(fā)展(1)無聲電影法國電影導演喬治·梅里愛發(fā)明了著名的“停機再拍”。另外,他還發(fā)明了多次曝光,搖晃攝影,快動作、慢動作等特技表現(xiàn),至今仍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使用,對電影語言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電影的誕生與早期電影的發(fā)展大衛(wèi)·格利菲斯更被后人稱為“好萊塢技術主義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是《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黨同伐異》(1916),是默片時期的經(jīng)典。他首創(chuàng)巨型片的先河,制作場面宏大,形式新穎,善拍史詩性題材,使用時空跳躍和蒙太奇對比手法,創(chuàng)造了世界電影史上著名的“最后一分鐘營救法”,至今仍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廣泛使用?!白詈笠环昼姞I救”的內涵及其剪接方式是怎樣的?指通過平行式蒙太奇達到營造追逐和救援的緊張氣氛。所謂平行蒙太奇指的是,在影片結構上著重在兩條或幾條線索的平行發(fā)展,通過各組鏡頭分別交待兩條或幾條平行線索的手法。猶如古典小中的“話分兩頭”的表現(xiàn)手法。最后一分鐘營救1916年,格里菲斯在影片《黨同伐異》中的一場戲,成熟地運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到得了驚人的效果。影片中有這樣兩組鏡頭:一組鏡頭表現(xiàn)的是參加罷工的工人被工廠主押往刑場處以絞刑的過程;另一組鏡頭表現(xiàn)的是工人妻子為了營救丈夫,駕車追趕州長乘坐火車,請求州長簽署赦令的過程。最后一分鐘營救兩組鏡頭交替出現(xiàn),節(jié)奏加快,正當絞索套在工人脖子上即將行刑的千鈞一發(fā)之際,工人的妻子拿著州長簽屬的赦免令飛車趕到,工人得救了。“搭救蒙難者于千鈞一發(fā)之際”。這就是后來被電影史學界譽為“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鐘營救”法。以后的驚險片中便廣泛應用了這種平行蒙太奇的手法。電影的誕生與早期電影的發(fā)展查爾斯·卓別林在他的一系列喜劇影片中設計了大膽而夸張地、極富個性品格的表演。代表作是《摩登時代》、《淘金記》、《舞臺生涯》等。電影的誕生與早期電影的發(fā)展(2)

有聲電影由于錄音設備的完善,1927年,美國華納公司拍攝了《爵士歌王》,雖然只是在片中加進四支歌、一些臺詞和音樂伴奏,但他卻標志著電影進入一個新時代,標志著電影由單一的視覺藝術發(fā)展為視聽綜合藝術,音樂、音響、語言都成為電影的創(chuàng)作元素,大大豐富了電影的表現(xiàn)力。電影的誕生與早期電影的發(fā)展1929年放映了真正意義上的有聲片《紐約之光》。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是《歌女紅牡丹》。電影的誕生與早期電影的發(fā)展(3)

彩色電影1895——1935年,在這40年間電影都是黑白片。早在1925年艾森斯坦在《戰(zhàn)艦波將金號》中就嘗試采用人工為膠片上色的辦法,為戰(zhàn)艦升起一面紅旗,令人備受鼓舞。電影的誕生與早期電影的發(fā)展真正的彩色電影是美國人拍攝的《浮華世界》,人們第一次從銀幕上看到鮮紅的窗簾、蔚藍的天空。不過,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彩色片才在全球普及開來,至此,電影藝術的三個構成要素——畫面、聲音、色彩都具備了,電影走向更完美的成熟,人們從銀幕上看到了仿真的世界。電影的誕生與早期電影的發(fā)展4)現(xiàn)代電影由于電子計算機技術的介入,無以復加的逼真和極富想象力的表現(xiàn)都是電影藝術成就魅力的新領域。于是就有了《阿甘正傳》中,主人公和已故的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握手的情節(jié);《侏羅紀公園》中創(chuàng)造的那些恐龍動用了300多名電腦專家;而《玩具總動員》則有1500個計算機制作的鏡頭完成,像《獅子王》、《海底總動員》、《小雞快跑》等動畫片則完全由計算機設計完成。電影成了無所不能的藝術,是徹頭徹尾的夢幻世界,科學技術為電影藝術的發(fā)展給予了極大的硬件支持,是想象的空間更加廣闊(一)盧米埃爾兄弟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法國巴黎放映了短片《火車到站》,他運用了景深鏡頭表現(xiàn)火車從遠到近,極具縱深感,放映時嚇得前排觀眾凈空逃逸?!端疂矆@丁》有了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也有喜劇因素然而,此時的電影還稱不上獨立的藝術,只能說是對生活的純粹的紀實片段。盧米埃爾兄弟只強調電影的照相功能,認為只能被動的攝錄生活,完全排斥電影的假定性和電影藝術的創(chuàng)作。(一)盧米埃爾兄弟在這些作品中,盧米埃爾兄弟真實地捕捉和記錄了現(xiàn)實生活的即景,使人們看到了自己身邊的那些真切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群。就像任何新事物的誕生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奮一樣,電影的出現(xiàn)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大量的觀眾被吸引到電影院,電影逐漸成為受歡迎的娛樂方式和賺錢手段。(二)喬治·梅里愛梅里愛(1861-1938)原來是演員、舞臺魔術師和劇院老板。這種獨特的經(jīng)歷使他的電影活動打上了濃厚的喜劇色彩。梅里愛對電影的貢獻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二)喬治·梅里愛1)梅里愛創(chuàng)建了電影史上第一個專業(yè)攝影棚,而且第一次把劇本、演員、服裝、化妝、布景等戲劇藝術常用的手法引進電影。這一點意義非凡,它意味著電影可以造假。這使得電影史上除了盧米埃爾兄弟奠基的寫實主義美學傳統(tǒng)以外,有由梅里愛奠基了電影美學史上第二個重要的美學傳統(tǒng)——戲劇化電影美學傳統(tǒng)。(二)喬治·梅里愛2)在電影技巧上,梅里愛是最早用電影技巧的人。如前面我們提到的停機再拍的技巧,這是把兩個不同的鏡頭剪輯在一起的蒙太奇手法的前奏。此外,他還使用了諸如疊印、疊化、多次曝光、漸隱、漸顯等后來電影常用的一些手法。

梅里愛的代表作是《月球旅行記》。(三)鮑特和格利菲斯:自覺使用蒙太奇美國人鮑特是愛迪生公司的導演和攝影師。他是把攝影機作為藝術手段來使用的第一人。鮑特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火車大劫案》,在這部西部片中,鮑特把攝影機從攝影棚中解放出來,在奔馳的汽車或運行的火車上進行跟拍。子彈橫飛、馬匹縱躍的場面令觀眾興奮不已。(三)鮑特和格利菲斯鮑特在該片中的另一個創(chuàng)舉是把同景的戲放在一起拍攝,然后根據(jù)劇情需要進行剪輯。這種既省錢又省時的辦法得到了后來者的繼承。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進一步完善了剪輯并取得驚人的效果。他運用時空交叉的方法,在觀眾眼前展現(xiàn)了雙線發(fā)展的電影情節(jié):一面敘述匪徒縱馬逃跑的倉惶,一面表現(xiàn)警察追捕逃犯的雄姿。這是在電影史上第一次用電影畫面說出“與此同時”。(三)鮑特和格利菲斯1907年,鮑特把格里菲斯引入影壇當演員,后格里菲斯當導演。其代表作是《一個國家的誕生》(1914)、《黨同伐異》(1916)。格里菲斯的最大藝術成就在于把電影的基本構成單位由場景變成了鏡頭。他把一個場景分成了若干個鏡頭,而完成片是由若干個場景構成的。(三)鮑特和格利菲斯由于有更多的系列鏡頭可以利用了,再剪接時他就可以刻意制造節(jié)奏;縮短鏡頭,加快故事進展的速度以制造緊張氣氛;加強鏡頭,取得舒緩的效果,以表現(xiàn)浪漫抒情的氛圍。鏡頭的獨立性和運動性產生了蒙太奇手法。格里菲斯把握了攝影機的運動性,從而使電影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他是實踐蒙太奇的先驅,作為創(chuàng)新者,他是有巨大功績的。

(四)普多夫金與愛森斯坦他們是蒙太奇的成功實踐者什么是蒙太奇?蒙太奇(montage)源自法語,原義為建筑學上的構成、裝配之意,借用到電影中,有組接、構成之意。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根據(jù)主題的需要,情節(jié)的發(fā)展,觀眾的注意力和關心程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