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王頡研究綜述_第1頁
20世紀以來王頡研究綜述_第2頁
20世紀以來王頡研究綜述_第3頁
20世紀以來王頡研究綜述_第4頁
20世紀以來王頡研究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世紀以來王頡研究綜述

自20世紀以來,王淵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相關文章和著作超過180篇(部)。其中,以王粲為研究對象公開發(fā)表的單篇論文即達110多篇。研究者從生平、思想、文學等方面,對王粲作了相當全面的探討。回顧百年來的王粲研究,以20世紀80年代為分界線,可分為兩個階段。一、20王浚之作,王“登樓賦”及《七悲詩》20世紀前80年的王粲研究主要以單篇論文形式出現,約14篇,其中5篇來自日本學者。建安七子研究尚未全面展開,僅劉師培、魯迅等人簡要評述七子詩風。研究者主要關注王粲生平及其名篇《七哀詩》和《登樓賦》。生平方面,有譚其覺《王粲年譜》、陸侃如《建安[王粲]詩譜初稿》、繆鉞《王粲行年考》、王子英《王粲》、段凌辰《王粲卒年駁議》、俞紹初《王粲事跡考辨》及日本學者伊藤正文《王粲傳論》和《王粲詩論考》等。其中,《王粲行年考》以建安十三年(208年)為界,將王粲行跡分為前、后期進行簡單考訂,其系詩8首、文17篇。王子英《王粲》駁斥王粲籍貫河南說,而認為王粲故鄉(xiāng)是山東。段凌辰《王粲卒年駁議》則駁斥何焯《義門讀書記》所載王粲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之后的說法,論證王粲卒年為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關于《登樓賦》和《七哀詩》的研究主要著眼于《七哀詩》藝術特色及《登樓賦》與楚辭關系方面,如般乃《從王粲〈登樓賦〉說到騷賦和辭賦的分別》、許世瑛《〈登樓賦〉與楚辭的關系》、日本學者新海一《論王粲〈登樓賦〉》和安東諒《王粲〈七哀詩〉的位置》。概之,20世紀前80年,王粲研究相對薄弱。年譜、行年考等偏于簡單,且似僅關注《七哀詩》和《登樓賦》,其研究視野較窄。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建安文學研究成為熱點,王粲作為建安文學的重要代表作家,也相應地受到極大關注,王粲研究逐步走向全面、深入。二、20基礎文獻整理成績20世紀80年代至今,王粲研究成果十分可喜,相關論文和著作達160多篇(部)。其中,基礎文獻整理成績尤為突出。有了堅實的文獻基礎,王粲的思想、詩文藝術特色等方面的研究亦順次展開。(一)文獻分類1.訓釋詞義,考釋王樣品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兩部王粲集整理著作:俞紹初《王粲集》、吳云和唐紹忠《王粲集注》。前者錄存詩23首,文46篇,補遺7題,每篇作品注明出處,并附錄《王粲年譜》及清人黃奭所輯《英雄記》。該書重在校,其校訂辨誤精細詳備。后者重在訓釋詞義,不僅附《英雄記》《王粲年譜》,還有《王粲資料匯編》。兩部基礎性著作互通有無,具開創(chuàng)之功。20世紀90年代初,建安七子詩文集整理和校注全面展開,先后出現四部著作:俞紹初《建安七子集》、吳云《建安七子集校注》、郁賢皓和張采民《建安七子詩箋注》、韓格平《建安七子詩文集校注譯析》。俞本輯佚完備、??本?書后附錄《建安七子佚文存目考》《建安七子雜著匯編》《建安七子著作考》《建安七子年譜》,學術價值極高。而且該書王粲部分較《王粲集》更完備,如《建安七子佚文存目考》考得王粲另有《七哀詩》3首及《登歌安世詩》《去伐論》等;《建安七子年譜》有助于橫向考察王粲詩文創(chuàng)作。郁賢皓和張采民雖只箋注了七子詩歌,但注釋精詳,每篇詩后附錄歷代詩評。吳云和韓格平二書優(yōu)點在于對七子詩文進行全面注釋。2.王樣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年譜方面,主要有俞紹初《王粲年譜》、吳云和唐紹忠《王粲年譜》。前者考證精詳,對王粲大部分詩文予以系年,比較圓滿地解決了王粲生平和詩文中一些重要的問題,如王粲投荊州時間、《登樓賦》樓址等。后者相對簡略,重在“突出主要史實,盡量略去諸家共認的考證,以使讀者了然”。傳記方面,沈玉成《王粲評傳》較為客觀全面地敘述了王粲一生及其詩文藝術特色;凌迅《王粲傳論》偏重于論述王粲一生的政治經歷,并對其基本政治思想進行歸納;后出者顧農《王粲論》一反沈、凌兩家對王粲文學成就所持之贊賞態(tài)度,提出王粲大部分詩文創(chuàng)作皆出于政治用心,并質疑其為“七子之冠冕”這一歷史結論。他認為:“‘七子之冠冕’這話如果看作政治才干方面的評語,用在王粲身上也許更恰當些?!鳖櫴险擖c雖新,但略顯偏頗。3.關于王浚之作,文士未作其作者林家驪師《日本所存〈文館詞林〉中的王粲的〈七釋〉》從日本古典研究會出版《影弘仁本〈文館詞林〉》中輯得《七釋》全文,補全國內殘篇。俞紹初隨后即將完篇《七釋》收入《建安七子集》。劉躍進《關于〈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編撰中的一些問題》據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本《詩淵》,輯得兩首題為“魏王仲宣”的詩。對此,王鵬廷認為:“這兩首詩表現了積極用世精神和期遇明主,立功垂名的思想,與王粲的一貫的人生態(tài)度和作品內容有相通之處,可能是他的作品?!眱稍娭黝}與王粲人生態(tài)度相通,但它的寫作手法和王粲現存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不同,前者開頭采用比興手法,后者幾乎不用比興?!对姕Y》出版早于《建安七子集》,精于文獻搜輯考訂的俞紹初未將其收入《建安七子集》,稍后的吳云《建安七子集校注》和韓格平《建安七子詩文集校注譯析》亦未收??梢?此二詩的真?zhèn)螁栴}有待進一步辨析。詩文考辨方面,曹道衡和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對王粲《初征賦》《荊州文學記官志》《神女賦》等作年、作地進行考訂,引證翔實,結論可信。俞紹初《〈登樓賦〉樓址辨正》《〈登樓賦〉測年》二文分別考證《登樓賦》創(chuàng)作地點和時間。前者結合荊州地理形勢,明確地考得《登樓賦》作址為當陽麥城,此幾成學界共識。后者將《登樓賦》作時系于“建安十三年九、十月之間,王粲歸降曹操之后,江陵受封之前”。此系年是建立在文本的對比解讀和推測上,證據略顯單一。又,日本學者伊藤正文《王粲〈七哀詩〉考》“推定(《七哀詩》)為十六歲時的原作、其后又經過王粲加工……推定為王粲在后來追敘‘赴荊時事’、詠其感懷之作,較為妥當”。沈玉成《王粲評傳》則認為王粲《七哀詩》其一作于16歲時,此亦是國內學界普遍說法。熊清元《王粲〈從軍詩〉五首后四首系年考辨》認為后4首詩所描繪的秋景,與曹操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十月出征東吳的季節(jié)不符,從而推定其當作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周勛初《王粲患麻風病說》根據皇甫謐《甲乙經序》和《何顒別傳》的記載,得出王粲患有麻瘋病的結論,并提出王粲“體弱”的原因之一是因其患有麻瘋病而造成精神不濟,影響其創(chuàng)作。周文此考不無道理,可備一說。年譜、傳記、生平考辨成果雖豐,但因文獻散佚嚴重,王粲生平及不少詩文依舊難以系年。此外,近年來隨著考古的發(fā)現和海外資料的回歸,或對王粲文獻研究有一定推動作用。研究者關注此方面,或有新的創(chuàng)獲。(二)關于思想的研究1.王浚之文思想目前似僅呂艷《王粲的政治思想觀》一篇專論政治思想。大部分單篇論文將王粲思想與創(chuàng)作并論,如陳飛之《王粲詩賦的思想與藝術》、劉智亭《試論王粲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陳曼平《王粲詩賦的思想及其創(chuàng)作》等以及兩篇碩士論文袁洪流《王粲思想與藝術簡論》和呂艷《王粲的思想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等。其中,劉智亭提出王粲社會政治思想即現實性、人民性,并認為王粲具有“樹立新風,促進文學革新和發(fā)展”的文化思想。陳曼平主要論述王粲積極進取精神;呂艷文分三點論王粲社會政治思想:力持漢統(tǒng),恢復綱紀;仁義為本,禮法兼取;重道正身,倡導教化。該文只強調王粲的儒教思想,忽視其法家思想。王粲作于鄴下的《儒吏論》《難鐘荀太平論》等文的儒法思想傾向比較明顯,故研究者注意力多集中于此。實際上,王粲儒法思想的形成原因、從荊州至鄴下的思想變化等方面更具探討意義,但除拙著《王粲荊州交游考論》在疏理王粲荊州交游情況的基礎上,揭示王粲政治思想的形成乃受到荊州交游的影響外,目前學界似尚無此方面的研究成果。2.王浚之學術淵源及政治文獻支撐由于荊州官學相關史料及《尚書問》《去伐論》(一作《去代論》)等多亡佚,現存的《荊州文學記官志》只記載劉表荊州興學之事,故學界對王粲的學術思想難以展開系統(tǒng)研究。目前似僅景蜀慧《王粲典定朝儀與其家世學術背景考述》對王粲學術背景進行較為全面的疏理和探討。該文從學術史角度,通過大量史料考察,“闡明王粲典制度的學術淵源,由此兼而說明王粲在曹氏政權中雖居‘常伯’之尊修飾禮典,但用世之志遠不能真正滿足的特殊思想心態(tài)”。關于王粲與玄學的關系。王粲祖父王暢是知名儒宗。王粲孫王弼棄儒崇玄,為魏晉玄學產生和發(fā)展的重要人物。在王氏家族治學從儒轉玄的過程中,王粲起了過渡的作用。對此,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等著作略有探涉,其認為王弼玄學思想產生的家學淵源與王粲有關。王鵬廷據焦循《周易補疏》得出“王弼的學術、思想淵源為:王暢——劉表——王弼。而由于王粲與王暢、王弼及劉表的特殊關系,也可以說其直接承傳關系為:王暢——劉表——王粲——王弼。因為正是王粲,使荊州之學直接傳給了王弼”。汪文學《說“文秀而質羸”——關于鐘嶸〈詩品〉王粲條疏證》一文,將王粲“秀美”詩風與玄學思想背景相聯(lián)系,指出王粲是玄學風氣中人。曹植在《王仲宣誄》中稱贊王粲具有“幽讚微言”的才能。考察“微言”二字,其約有二義:一為精微要妙之言,如《漢書·藝文志》“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一指玄言。如《世說新語·文學》“(衛(wèi))玠見謝(鯤),甚說之,都不復顧王(敦),遂達旦微言?!眲⑿俗⒃?“《玠別傳》曰:‘玠少有名理,善《易》、《老》?!痹谖簳x時期,“微言”幾乎與“玄言”對等,為玄學士人和玄言詩人所常用,如孫綽《喻道論》“微言盡乎《老》、《易》”,《贈溫嶠詩》“玄風雖存,微言靡演”,等等。王粲居魏晉玄學思潮方興之際,“幽讚微言”釋為熟諳玄言似更恰。又,劉勰《文心雕龍·論說》曰“傅嘏王粲,校練名理。迄至正始,務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論。于是聃周當路,與尼父爭涂矣。詳觀蘭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代,叔夜之辨聲,太祖之本玄,輔嗣之兩例,平叔之二論,并師心獨見,鋒穎精密,蓋人倫之英也?!眲③膶⑼豸印度シフ摗放c玄學論著并列而論,可見其應有涉玄學。基于此,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王粲與玄學的關系似可作為王粲思想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口。關于王粲史學著作《英雄記》,目前似僅劉志偉《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英雄”傳記——試論王粲〈英雄記〉》和呂艷《〈漢末英雄記〉:新語境下的英雄定位》專論之。二文立意相近,都認為《英雄記》不僅反映了王粲寬泛的“英雄”概念,而且體現了其修史明志的史學意識。另,據蕭繹《金樓子·雜記篇》:“王仲宣昔在荊州,著書數十篇。荊州壞,盡焚其書。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重之,見虎一毛,不知其斑”,可知王粲曾著子書。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提出:“王粲也作過子書?!豸印峨y鐘荀太平論》、《爵論》、《儒吏論》、《安身論》、《務本論》,合而觀之,內容體例頗類子書。”錢志熙推定王粲曾著子書的觀點較新穎,但由于文獻散佚嚴重,無法確證。綜上所述,學界在把握有限資料的基礎上,對王粲思想的研究已較全面。今后似還可以在系統(tǒng)、充分認識王粲思想的前提下,將王粲與建安其他諸子、王氏家族其他成員分別作橫向比較和縱向考察。(三)《七神品》《登樓賦》劉勰《文心雕龍·才略》載:“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恰如劉勰所言,王粲詩賦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故學界王粲研究重點亦在詩賦,而《七哀詩》《登樓賦》的研究則是重中之重,尤以《登樓賦》為甚,幾乎占王粲研究單篇論文的一半。鑒于此,下文另辟一節(jié)專論《登樓賦》研究。1.王浚之文學批評研究這一時期王粲詩文研究呈現由總論到分論的趨勢。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以總論王粲詩賦創(chuàng)作為主。它們或以時間為序對王粲詩賦作線性考察,如張亞新《王粲賦論》,以建安十三年(208年)為界,闡述王粲前、后賦風之不同;或從文體角度考察,如吳云、唐紹忠《試論王粲的詩賦創(chuàng)作》,穆克宏《捷而能密文多兼善——劉勰論王粲》等;或從題材內容出發(fā),如胡德懷《論王粲賦》對王粲賦的題材和表現形式分別作了詳細歸納,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陳協(xié)志《王粲詩賦情志之研究》主要討論王粲詩賦所表現的情志,提出王粲詩賦以悲為情感主調,以黽勉、歡愉為副調。陳協(xié)志的論述較為集中,但尚欠深入剖析。除總論性文章外,便是探討《七哀詩》《登樓賦》的論文了。如郭松柏《“復棄中國去”辨析》對《七哀詩》“復棄中國去”一句進行細致辨析。他提出“中國”二字應訓為“京師”,即洛陽、長安兩個京師,而非諸注家所釋的“中原”。而在“中國”訓為“京師”的基礎上,則方能對“復棄”二字予以合理解釋,即王粲先棄京師洛陽投長安,后棄陪都長安投荊州,因而用了“復”字。郭氏辨析得當,有助于后學者更好地理解王粲《七哀詩》。這一時期的研究狀況顯示:王粲入鄴前詩賦作品受到極大關注和推崇,而鄴下作品卻普遍評價不高。諸研究者從宏觀角度對王粲詩賦進行探討,多認為王粲詩賦創(chuàng)作在歸降曹操前、后產生重大轉變,而后期創(chuàng)作成就遠遜于前期。誠然,前期代表作《登樓賦》的藝術成就卓著,表現了王粲以情見長的文風,為世所稱賞。但其鄴下文學作品重視藝術技巧的探索,如《七釋》語言凝練流暢、布局精巧,而且王粲在“詩可以群”作用下的撰作篇章又更充分地反映了文學的自覺,此亦不失為一種進步。故對王粲詩賦創(chuàng)作采取褒前抑后的態(tài)度有欠公允。20世紀90年代至今,王粲研究趨于多元化和全面化。雖然兩篇代表作依舊是王粲研究熱點,但王粲其他詩文亦不同程度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我國臺灣地區(qū)饒平平的碩士論文《王粲作品研究》分詩、賦、其他文類、記(《即《英雄記》)對王粲作品進行全方位的探討。任慧《淺談王粲的〈從軍詩〉》從王粲生平、所扮的政治角色以及詩本身所表現的積極精神等方面肯定王粲《從軍詩》的文學成就。蔡世華《“七子之冠冕”的另一面——王粲實用文章價值初探》應是首篇專論并肯定王粲應用文的文章。拙著《論王粲投曹后同題詩賦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以同題詩賦為研究對象,揭示其藝術價值,如“語言駢化,詞藻華美”;“文心巧思”等。這一時期不僅研究面有較大開拓,而且研究視角亦有所突破。從文學批評角度進行探討的,如林維民《從“體”的釋義看王粲的“體弱”》在厘定曹丕所謂“體弱”之“體”是指先天稟氣弱少的基礎上,認為曹丕對王粲“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然于他人,未能稱是”的評價并不公允。周薇《王粲位次與魏晉南北朝文論的審美自覺》通過考察曹丕、曹植、劉勰、鐘嶸對王粲不同的排位,來反觀四人“深層心理和品評標準,并由此探討魏晉南北朝文論審美自覺”。橫向比較進行討論的,如張亞新《“曹王”、“曹劉”辨》分析歷代“曹王”、“曹劉”并稱現象,提出“曹王”是文采、情感方面同,“曹劉”乃骨氣、體式方面近。2.建筑賦?!督ㄖx》是王潘研究的焦點。自20世紀以來,對建筑賦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關于歸降實踐中所涉問題的探討作地主要有四說:江陵、襄陽、當陽、麥城。俞紹初《〈登樓賦〉樓址辨正》,詳見上文。《登樓賦》作時爭議較大。其作于建安十三年(208年)歸降曹操之前還是之后,是產生爭議的關鍵。此關涉《登樓賦》主旨、思想,故諸研究者都致力于辨明。持歸降曹操之前說的有:沈玉成《王粲評傳》、凌迅《王粲傳論》、吳云《建安七子集校注》、徐公持《建安七子詩文系年考證》、繆鉞《王粲行年考》、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易健賢《〈登樓賦〉考辨》等。持王粲歸降曹操后,受封關內侯前說,似尚僅俞紹初《〈登樓賦〉測年》、曹成浩《王粲〈登樓賦〉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等。觀王粲《登樓賦》抒發(fā)的強烈哀傷之情、懷鄉(xiāng)之思和求仕之意,系于王粲客居荊州,歸降曹操之前,似較得當。王浚之《登樓賦》大體表現為三:思鄉(xiāng)懷土的感情;懷才不遇、壯士難伸的苦悶;政治寫作意圖。前兩者為文本主題,較為顯明,是早期研究的普遍觀點。隨著王粲生平研究日趨詳徹,研究者傾向于從政治角度探討王粲《登樓賦》主旨,如凌迅自《登樓賦》中提取王粲的政治思想,認為“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是王粲政治思想的集中概括。陳洪《故國情思歸用心曲——王粲〈登樓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