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良知與法官良知的關系_第1頁
法官良知與法官良知的關系_第2頁
法官良知與法官良知的關系_第3頁
法官良知與法官良知的關系_第4頁
法官良知與法官良知的關系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法官良知與法官良知的關系

法官負責執(zhí)行法律,法官的良心是正義的象征。法官一旦以私心取代良心,貪贓必然枉法,造成冤假錯案,引起老百姓對法官、法院進而對法律的不信任;法律也就形同虛設,喪失其應有的社會調控功能。所以法官良心一直受到思想家和法學家的重視,柏拉圖認為:“如果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國家安置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去執(zhí)行那些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那么這些法律的價值便被剝奪了,并使得荒謬的事情大大增多,而且最嚴重的政治破壞和惡行也會從中滋長。”(1)培根說:“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是冒犯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決則毀壞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2)如果法官昧著良心,執(zhí)法違法,其對法律的危害和對法治的破壞要遠遠大于普通公民的違法行為的危害,法官這個職業(yè)對法官良心有很高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0月18日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yè)道德基本準則》第35條第2款規(guī)定:“法官應當具備忠于職守、秉公辦案、剛正不阿、不徇私情的理念,懲惡揚善、弘揚正義的良知,正直善良、謙虛謹慎的品格,享有良好的個人聲譽?!狈陕殬I(yè)對法官良心要求很高,這里所指的法官良心其實是法官良心的表現(xiàn)形式,但以往的相關理論并沒有將二者區(qū)別開來,從而陷入巨大的理論悖論中,因為法官也是人,法官良心和普通人良心一樣是有限的,要求每個法官都有很好的良心是不現(xiàn)實的;但法官良心在一個良好的約束機制里卻能夠有較高較好的表現(xiàn)形式,這才是法律這個特殊職業(yè)所能夠要求的并能夠實現(xiàn)的。本文重點論述“良心”“法官良心”“法官良心的表現(xiàn)形式”這三個概念,在這三個概念中,前二者是先天的、內在的,沒有可操作性;后者是后天的、外在的,具有可操作性。良心是關涉道德價值的“思想意識”,而良心的表現(xiàn)形式則顯現(xiàn)在“行為”中,法律更關心的不是思想而是行為,正如馬克思指出:“我只是由于表現(xiàn)自己,只是由于踏入現(xiàn)實的領域,我才進入受立法者支配的范圍。對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3)思想意識不是行為,按馬克思的表述,踏入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自己的活動才是行為,才能成為法律的對象,法律是不會脫離人的行為而去調整人的思想意識,對法官來講,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其體現(xiàn)在司法行為中的良心表現(xiàn)形式。一、第三,對自己行為所具有的正道德價值的肯定性評價良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倫理學概念。王海明認為,在漢語中,“良”涵義為“善”“好”:“良,善也?!薄靶摹焙x為心理、思想、意識:“古人以為心是思維器官,故把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都說做心?!币虼?“良”與“心”合為一個詞,也就是關于好、善的心理、思想、意識,亦即道德價值意識;良心是每個人自身內部的道德評價,是自我道德評價,是自己對自己行為的道德價值的認識、認知、判斷、態(tài)度、感情、體驗、意向、意志、動機等一切心理反應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如果是對自己行為所具有的正道德價值的肯定性評價,便是叫做良心滿足;如果是對自己行為所具有的負道德價值的否定性評價,便叫做良心譴責(4)。何懷宏在總結中西方各種良心定義以后認為:“良心是人們一種內在的有關正邪、善惡的理性判斷和評價能力,是正當與善的知覺,義務與好惡的情感,控制與抉擇的意志,持久的習慣和信念在個人意識中的綜合統(tǒng)一?!?5)這種良心定義嚴格限于規(guī)范倫理學,這只是一個倫理學中的良心定義。何懷宏反對把“良心”理解為玄妙、神奇的直覺體認,從而不利于普遍的社會道德教育,他指出:“我們要履行義務當然要依賴心頭最初的那一點善意,我們也期望進入一種很高的天人合一,人我圓融的精神境界,但是,即使我們有這種追求,我們的大多數(shù)活動,尤其是社會上人們之間的絕大多數(shù)活動的正當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都不是有賴于此,而是有賴于建立一種明確的、恰當?shù)膫惱硪?guī)范體系,有賴于人們普遍地在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義務上達成一種共識?!?6)筆者認為,良心在本體上是指人的內在道德意識和行為動機,是抽象的、難以認識和操作的;但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7)“良心”一旦進入社會關系中,體現(xiàn)在人們的交往行為中,它就不是道德意識而是道德意識的表現(xiàn),它就不是行為動機而是體現(xiàn)于行為之中,它是具體的、可以認識和操作的,我們通常所說的“昧著良心”或“良心發(fā)現(xiàn)”就是指這個意思,是體現(xiàn)于行為效果。良心是主觀的,表現(xiàn)為人的內心的情感和理智;但是它的表現(xiàn)形式是客觀的,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生活實踐在人民意識中的反映。二、人性哲學在司法中的運用法官良心就是法官的正義感、責任心、公道之心和公正意識。法官良心表現(xiàn)形式就是法官在司法活動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正義感、責任心、公道之心和公正意識,就是說法官只要能夠負責任、公正地辦案,就是好的良心表現(xiàn)形式,而不是指法官的真實良心狀態(tài)或動機。前者是先天的,后者則制約于約束機制。在同樣的但不太健全的約束機制下,后者同前者成正比例,這就能說明,處于同樣的不太良好的司法環(huán)境下,為什么有的法官能夠清廉公正,有的法官則貪婪偏袒,因為法官的道德素養(yǎng)是參差不齊的,良心有好有壞。這也說明,把司法公正寄托在法官良心上,有很大的主觀片面性,是不可靠的,因為要求所有的法官都有很好的良心是不可能的和不可操作的,按照王陽明的說法,壞的良心就是“心中賊”,而“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但法治就是要求法官辦案憑良心,堅持司法公正,絕大多數(shù)法官都要能做到這一點,昧著良心辦黑案的只是極個別并及時得到處理和糾正。這就是說,盡管從群體上說,和普通人一樣,法官的內在道德素養(yǎng)未必很高,沒良心或良心欠缺的法官多的是,但是我們對司法公正并不悲觀,我們不能要求法官都有好的良心,但我們能要求法官有好的良心表現(xiàn)形式,后者才是司法公正所要求的。在一個良好的約束機制下,良心在本質上并不怎么樣的法官出于理智的考慮(而非道德自覺)完全可以有較好的良心表現(xiàn)形式,公正地辦案,因為只有這么做才對他有利。在這個機制下,良心的表現(xiàn)形式圍繞良心向上波動,這個機制越健全,波動的幅度越大,法官的司法行為表現(xiàn)出越大的公正性,這就是我們司法公正可欲并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在這個機制里,無論每個法官的實際內在良心如何,它必須有良好的外在良心表現(xiàn)形式,否則就會因昧著良心的不公正行為而被淘汰出局帶來更大的不利,所以順著良心堅持公正是其理智的選擇,如果是出于道德自覺那當然更好,即使被迫這么做那也是正確的別無選擇??梢娫谶@個良好的約束機制里,道德問題被轉換為理智問題,只有遵守正義規(guī)則,有著較好的良心表現(xiàn)形式,才是符合理智的。這個問題,康德早就認識到,他說,人們也可把道德的純粹哲學(形而上學)和道德的應用哲學,也就是應用于人性的哲學,區(qū)別開來;康德還專門舉例說:“在交易場上,明智的商人不索取過高的價錢,而是對每個人都保持價格的一致,所以一個小孩子也和別人一樣,從他那里買得東西。買賣確乎是誠實的,這卻遠遠不能使人相信,商人之所以這么做是出于責任和誠實原則。他之所以這樣做,因為這有利于他?!?8)確實在一個健全的交易機制里,只有誠實才能贏得顧客才能賺錢,不誠實行為會趕跑顧客帶來不利,所以在這個機制里,明智的商人必須表現(xiàn)出誠實,只有誠實才能給他帶來利益;而在他內心世界里,他是否誠實并不重要,關鍵在于,他要遵守正義規(guī)則,他的外在表現(xiàn)必須是誠實的,真正的誠實。同樣在一個健全的司法約束機制里,法官只有恪守職業(yè)道德,有著較好的良心表現(xiàn)形式,公正辦案,才是一名合格的工作人員,享受到國家給予的待遇和利益,贏得社會的尊重;法官如果昧著良心,搞錢權交易,獲取不正當利益,就會被發(fā)現(xiàn)、被揭露、被查出、被處罰,就失去國家所給予他的待遇和利益,并受到一個風氣純正的社會的鄙視和唾棄,這個損失反而大于他昧著良心的不當?shù)美?。所以不是從道德出發(fā),而是從理智和正義規(guī)則出發(fā),法官必須有較好的良心表現(xiàn)形式,而不管他實際良心狀態(tài)如何。法官良心是個道德問題,人類在這個問題幾乎沒有作為,我們不能說今人的道德就比古人的道德好;而法官良心的表現(xiàn)形式即道德表現(xiàn)形式則受制于正義規(guī)則的調整約束機制,人類在這個方面大有作為,人們可以通過健全正義規(guī)則的調整約束機制,抑惡揚善,真正使“卑鄙成了卑鄙者的墓志銘,高尚成了高尚者的通行證”,那么在這個機制里,人們只能拋棄卑鄙和黑心,表現(xiàn)出高尚和良心;一個社會的法律約束機制越健全,法官越是有良好的良心表現(xiàn)形式;在這機制里,根本就沒有法官昧著良心使壞的土壤,除非他昏了頭,這情況只能是極個別,而且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和清除。所以高全喜在研究休謨的政治哲學中指出:“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從他的動機來考察其善惡的本性,但是如果一旦進入社會政治領域,那么善惡問題就被正義問題所取代了。”(9)良心在本體上是善惡問題,是不可捉摸、沒有可操作性的“軟力量”;但良心的表現(xiàn)形式是體現(xiàn)在規(guī)則、制度中的正義問題,是可捉摸、可操作的“硬力量”;一個健全的規(guī)則制度能夠使法官恪守正義、公正司法、履行職責,就使法官表現(xiàn)出良好的良心表現(xiàn)形式,法治水準的高低正體現(xiàn)在這里。在一個惡性約束機制里,法官良心的表現(xiàn)形式圍繞法官良心向下波動,這個機制越是不健全,向下波動的幅度越大。在這個惡性的約束機制里,法官昧著良心辦黑案并未受到懲處而是得到好處,憑良心公正辦案的法官則處處利益受損,那么人性之惡的一面就找到肥沃的土壤而急劇膨脹,人性善良的一面就處在貧瘠的營養(yǎng)不良的土壤里而奄奄一息,在這個約束機制里,法官良心的表現(xiàn)形式必然是糟糕的。所以在一個好的約束機制里,法官隊伍可以集體是清廉的,不清廉是個別的;而在一個壞的約束機制里,法官隊伍可以集體是腐敗的,清廉是個別的。法官良心對法官良心的表現(xiàn)形式有關聯(lián),但只起輔助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法官所處的約束機制。休謨指出:“正義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為滿足人類需要所準備的稀少供應?!?10)就法官良心而言(和其他人一樣),自私是主要的,慷慨是有限的,想要求每個法官都有很好的良心是不現(xiàn)實的;但要求法官都有較好的良心表現(xiàn)形式則是現(xiàn)實的,法官良心表現(xiàn)形式的好壞取決于法官所處于的約束機制(正義法則)對法官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與稀缺資源(利益)的調整上,調整得好,法官群體就表現(xiàn)出好的道德素養(yǎng),調整得不好,法官群體就表現(xiàn)出不好的道德素養(yǎng)。在《論政府的起源》這一章中,休謨指出:“你和我一樣都有舍遠而圖近的傾向,因此,你也和我一樣自然地容易犯非義的行為。你的榜樣一方面推動我照樣行事,一方面又給我一個破壞公道的新的理由,因為你的榜樣向我表明,如果我獨自一個人把嚴厲的約束加于自己,而其他人們卻在那里縱所欲為,那么我就會由于正直而成為呆子了?!?11)人類自私的本性如果在放縱的社會里不受拘束,正直之舉就被當作愚蠢的行為,人性就被扭曲,社會就會墮落、退化,法官良心的表現(xiàn)形式就圍繞法官良心向低位波動,這個機制越是不健全,波動的幅度越大;所以要建立良好的約束機制,使法官良心的表現(xiàn)形式圍繞法官良心向高位波動。所謂健全的約束機制,就是用法律正義規(guī)則調整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使堅持正義規(guī)則的人不吃虧,違背正義規(guī)則的人不占便宜,那么堅持正義規(guī)則成為人們明智的選擇而不取決于道德本身。休謨指出:“對于每一次執(zhí)行正義都有一種直接利益,而執(zhí)行正義對于維持社會是那樣必需的。這就是政府和社會的起源。人們無法根本地救治自己或他人那種舍遠圖近的偏狹心理。他們不能改變自己的天性。他們所能做到的就是改變他們的境況,使遵守正義成為某些特定的人的直接利益,而違反正義成為他們的遼遠利益?!?12)法官的良心是善惡交混的,無法改變的,但法官良心的表現(xiàn)卻和他所處的約束機制緊密相連,好的約束機制里里,“遵守正義成為某些特定的人的直接利益,而違反正義成為他們的遼遠利益”。這就能有效遏制人的邪惡的一面,展現(xiàn)人性光輝的一面。相反,壞的約束機制里,“違反正義成為某些特定的人的直接利益,而遵守正義成為他們的遼遠利益”。這就極大遏制人的善良一面,展現(xiàn)人性邪惡的一面?!缎录s·路加福音》第六章云:“好樹不結壞果子,壞樹也不結好果子……善人是從他的心內所存之善發(fā)出善來,惡人是從他心內所存之惡發(fā)出惡來?!蓖ㄟ^以上分析,這段話有很大的片面性,這段話只適于人類的特例:極善和極惡的人,這兩種人不受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不管一種約束機制多么糟糕,極善者就能夠守著良心而不失道德操守,可謂是好樹結好果子;不管一種約束機制多么健全,極惡者仍要作奸犯科,壞樹結壞果子,絞刑架下也有強盜。但是,在人類中,極善和極惡者都是極少數(shù),大部分人是善惡相加的,好的環(huán)境使他們表現(xiàn)出“善”,壞的環(huán)境使他們表現(xiàn)出“惡”。幾千年來,人類的道德良心并沒有變好,但其表現(xiàn)形式卻日漸變好,這是因為在人類社會走向法治的進程中,日趨完善的約束機制使棄惡趨善成為人們明智的選擇,“惡”被抑制了,“善”則顯現(xiàn)出來。所以,我們對法官良心要有低調但不悲觀的定位,而對法官良心的表現(xiàn)形式則必須有高調和樂觀的定位,這正是法治的要求,健全的法治就要迫使(如果是主動那當然更好)每個法官必須達到公正辦案的行為效果,而不將精力放在行為動機上;在這個機制里,我們所要求和操作的不是法官良心而是法官良心的表現(xiàn)形式。三、我國法官的善良要求,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只有在一個良好的約束機制下,法官良心才會有良好的表現(xiàn)形式。在這個機制里,不是寄望于道德上的“包青天”,而是通過嚴厲的獎懲措施來調整法官的司法行為,用嚴格程序對司法權力形成有效制約,使公正司法對每一個法官是有利的,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