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妮絲赫勒論日常生活_第1頁
阿格妮絲赫勒論日常生活_第2頁
阿格妮絲赫勒論日常生活_第3頁
阿格妮絲赫勒論日常生活_第4頁
阿格妮絲赫勒論日常生活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阿格妮絲赫勒論日常生活

近年來,在“日常生活”的主題下,我做了很多討論(1)。從思想資源層面上看,“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這一提法,與費瑟斯通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的表述有著相通之處。費瑟斯通是在三種意義上使用這一說法的:一是指一戰(zhàn)后到二十年代期間的“藝術亞文化”,即達達主義等先鋒流派,“他們追求的就是消解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二是指“將生活轉化為藝術作品的謀劃”,“這種既關注審美消費的生活、又關注如何把生活融入到(以及把生活塑造為)藝術與知識反文化的審美愉悅之整體中的雙重性,應該與一般意義上的大眾消費、對新品味與新感覺的追求、對標新立異的生活方式的建構(它構成了消費文化之核心)聯(lián)系起來”;第三層是“指充斥于當代社會日常生活之經緯的迅捷的符號與影像之流?!笨梢钥闯?后兩層意義上的“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較廣泛地同我們當下關于“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命題有關。無論我們贊同與否,有一點是無法回避的,就是這種爭論在一定程度上同我國在某種層面上開始進入消費社會的境況有關。問題的核心是,中國的社會還沒有發(fā)展到全民都消費得起“消費主義”的程度。因此,毫不奇怪地,爭論中浮現出了是“誰”的日常生活審美化了的問題(2)。阿格妮絲·赫勒(AgnesHeller)《日常生活》的一些基本觀點對這一問題的深入不無啟示。該書完成于1968年,1970年以匈牙利語出版,1990年被翻譯為中文。赫勒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繼承盧卡奇的思路,分多個層面和角度討論了“日常生活”。她的思考和分析帶有非常強烈的德國哲學色彩,有較為繁復的論證過程,本文擇其要者統(tǒng)而言之。一、日常與個人的關系首先,赫勒“把‘日常生活’界定為那些同時使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再生產要素的集合”(3),也就是說,考察個體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考察人與社會、歷史的關系,考察社會活動本身也就是考察人在社會、歷史中的意義。在馬克思那里,自在領域是相對于人類活動的社會領域而言的,是指自然界,是“所有尚未被實踐和認識所滲透的東西”,與此相對應,人類的“整個實踐領域”被視作自為存在。但赫勒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員,進一步指出社會復合體本身在被當作考察對象的時候,其中的“某些領域、整體和對象化”被當作“自在的”是完全應當的(4)。這種“應當”是因為,并非所有的實踐活動都是自覺的、有完整的自我意識。它產生于日常生活中固有的慣性,因為它無法擺脫這些慣性而憑空超越地運行。在這個層面上,日常生活對于人而言,是一個“既成的世界”,“這是人出生于其中,且必須在其中學會演習,學會對之加以操縱的環(huán)境:是帶著既成的集體性、一體化、習慣、任務、意見、成見、情感模式、教育、技術、耐用性等等的世界。(5)”日常生活首先是人活動的基礎,它先于個體的人而存在,個體的人必須接受它所形成的規(guī)則、習俗,必學會同和他一樣存在的他人交往??傮w上看,日常生活是一個“現成的”世界,具有“既成性”。在面對客觀世界的時候,作為個體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從而對自己、對社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有鑒于此,赫勒將生活于日常生活中的主體劃分為具有“特性”的個人和“個性”的個人。所謂“特性”是基于人與世界這樣的關系:“人總是以特定的把自身做為起始的觀點來理解他生于其中的世界,并尋求和根據這同一觀點來操縱這一世界。他借以發(fā)現世界的過程是以他的自我..為中心的。(6)”在這種關系中,作為個體的個人盡管生活在生活中,但他看待包括他人在內的世界,表面上看是相當自主的行為,實際上卻深深地局限于他自身之中。從更廣泛的角度看,他更多地受到他的環(huán)境、成見的制約。對此,赫勒從馬克思的“異化”觀出發(fā),批評“特性是異化的日常生活的主體。(7)”與此相反,赫勒極力稱贊具有“典型個體”的“個性”的主體,“正是這些個體,尤其是那些最充分地發(fā)展了個性的個體,最成功地汲取了價值實質,我們將之稱為‘典型個體’,他們以個體的方式結合了特定的社會的類的進化頂點”,“個性代表了最大限度地分沾了類本質可能性的個人的潛在可能性,因此它是典型的”,而社會及歷史的變遷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價值實質的增量,在于這一社會的典型個體,那也是顯而易見的。(8)”和深陷于“特性”中的主體相比較來看,“典型個體”的意義在于,他能夠“自覺地同類本質相關聯(lián)……他同時也像與一個類存在一樣地同自身建立關聯(lián)”,在這個意義上,赫勒稱“個體具有自我意識”(9)。具有“特性”的主體與“典型個體”之間的差別在于,前者更多地對于既成價值、習俗被動接受和保持,而后者則對于這些既成價值、習俗具有更多的反思、擺脫;前者通過固守保存自我,以此試圖建立同“類本質”的關系,后者則通過超越、改造自我,逼近“類本質”。所謂“類本質”,也即是馬克思所說的“人類得以成為人類”的“類存在”,它是使人區(qū)別于動物的存在?!叭说念惐举|——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10)”換言之,類本質導向的是人的日益自由,同自然和他人、自身之間的關系的日益自覺。赫勒的“典型個體”概念,可以簡化地對應于我們平常所說的具有相當自覺意識和思想的知識分子、精英;而“特性”主體則具體化為日常生活中思想較為被動的普通百姓及其在知識界的代言人。走在時代前列的知識分子和精英分子參與日常生活的活動方式,同普通百姓之于日常生活的意義,存在著重大的差別。前者走在后者的前列,使后者陷入了更深的矛盾和窘境之中;但悖謬的是,前者的目的也只有通過在后者身上得到反應才能夠真正地實現。后者的被動性決定了他們要經過對這一切的懷疑,才能夠慢慢地接受。二、習慣的領域:“自在的”和“重復的”正是因為看到了以上這一點,赫勒由此矛盾地承認,這是日常生活的內在圖景,也是歷史發(fā)展和變化的基礎。所以她說,“日常生活是歷史潮流的基礎。!”日常生活成為歷史發(fā)生變化的基地,它推動了歷史的變化并要求歷史在變化之后再度回答它提出的新的要求。這強調了日常生活對于整體歷史的重要性,日常生活既是個體的存在方式,也是社會存在的表現形式。如此,我們可以說,歷史的動力來源于日常生活,也必須歸結于日常生活。但日常生活是如何推動歷史的呢?赫勒進一步指出了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的兩種傾向或者領域:一是它作為一種“自在的”的領域而存在,一是它是“自為的”領域的根基。前者構成了日常生活中現實的水平和狀態(tài),后者則導向超越于日常生活本身。歷史和社會,首先是從“日?;顒优c非日?;顒印泊妗乃介_始@”的,一方面人不得不深陷于日常生活中,一方面人的活動又力圖超越這一日常生活,邁向“自為的”領域。赫勒指出,“特定社會經濟結構的連續(xù)性在于它處于同一水平之上的自我生產,那么歷史就是‘自在的’;如果連續(xù)性意味著特定情形的連續(xù)進化過程,那么無論這一進化是進步,是倒退,還是二者兼而有之(在異質混雜的領域),歷史都是‘自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限制歷史發(fā)生變化的行為及其力量,不妨稱之為“自在的”領域,而那些促進這些變化的,則是“自為的”領域或傾向。人類社會是由這兩種領域所構成的,社會與歷史的整體狀況就是由這兩種領域所形成的兩種力量形成的合力所組成、所推動的。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敘述里,赫勒并沒有果斷地將日常生活推向理想化的一面,而是清醒地看到它必須依賴于重重慣性所組成的現實狀態(tài)。日常生活首先在這兩個領域共存的平面上展開沖突、對話,由此而帶動歷史和社會的變化。進而言之,在前一個領域內,日常生活是如何維持它自身的呢?赫勒認為,這依賴于人的行為方式的“重復性”。她指出,“‘自在的’類本質活動是重復的活動”,日常生活中的重復行為極其普遍,“可重復性是‘任何人’都可以進行的可重復性。$”重復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思維習慣問題,在赫勒看來,它干脆就是整個社會實踐的重要基礎。不惟如此,作為日常生活中的意義載體的符號系統(tǒng),同樣也必須依賴于習慣,即依賴于某種既成的規(guī)則。盡管符號作為象征的情況也存在,但畢竟這不占主流%。它與重復性實踐之間的關系也是明顯的。重復在這里主導了日常生活的一方面,但卻不是全部,因為重復也需要更新,也需要一種自為的領域或傾向的存在。這也正是日常生活內在矛盾的體現。無論如何,在赫勒看來,所謂的更新,在日常生活領域仍然必須服從于,或者說發(fā)生于習慣的世界之中。就人更深地卷入日常生活而言,人都必須遵從先在于他的習慣:“‘成為習慣’的基本含義是‘重復性實踐的形成’。正是在同‘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的關系中,我們不得不發(fā)展重復性實踐,否則我們將滅絕?!蓖ㄟ^沿襲我們的習慣、通過重復性的實踐,日常生活牢牢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基石。在這塊基石上,人的活動是實用主義的,“對這種習慣體系的純粹實用主義的關系,代表著以過去為定向的社會而不是以未來為定向的社會。^”在這種習慣體系所構織的日常生活中,模仿、類比,都不可避免地成為重復實踐的形式。反過來,這些形式又導致了重復實踐的進一步蔓延和擴張。日常生活中的重復實踐除了直接發(fā)生在它的對象化世界中,同時也發(fā)生于它的符號世界,它的語言世界中。赫勒所區(qū)分的自在的和自為的領域,可以理解為對于傳統(tǒng)社會的遵從和突破。赫勒看到了歷史的變化必須在一個已經存在的社會的基礎上進行。人的行為、意識的重復性,加強了傳統(tǒng)的社會存在。所有的變革都必須在此基礎上發(fā)生。在自在的領域中,人無需太多的科學知識、太自覺的個人抉擇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自為領域則更多地是一種精神的、文化的和政治的生活。前者的行為方式來源于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和習俗慣例,后者的行為方式則是對這些傳統(tǒng)價值觀念和習俗慣例的反思、超越和再組織。二者共存于我們所生存的當下,也存在于歷史的變遷過程中,構成了個人的生存情境和內在的沖突場所,也構成了歷史的張力。對于赫勒來說,日常生活自身被看作一個自在的領域,它建立于對習慣成例的遵從之上,或者說日常生活依賴于重復性的實踐。赫勒繼承并突破了馬克思關于社會存在的理論,將社會領域本身進行分層。對于我們所生存的日常空間,赫勒分析了左、右、上、下等等這些最基本的日常空間,指出這些概念是基于作為活動主體的人自身的“熟悉感”和“習慣”&。在她這里,日??臻g實際上可以被理解為人的實踐活動中與自己最直接、最相關的那一部分。如果將目光擴展到人的日?;顒又?我們就應當承認日常空間對于人來說,應當具有更開闊的實踐內容。在現代,這一生活空間就是現代城市以及與它相對應的鄉(xiāng)村。人是生活于城市或鄉(xiāng)村的,他在這里建立自己交往、生活、消費和生產的日??臻g,在這些日常空間里他產生最基本的情感傾向和思想傾向。這就與赫勒所說的直接經驗、慣例成見這些概念產生了關聯(lián)。這些空間不是抽象的空間,而是具有非常復雜的價值內涵的空間。人生存于自己的慣例、成見的日常生活中,無法擺脫直接的經驗、體驗對于自身的影響。單個人的行為、整體歷史的變化,都必須從這些影響中出發(fā)。三、日常與日常:現代傳播手段與現代日常隨著由經濟、物質水平所推動的社會傳播方式的進步,人與人之間橫向的交流、非日常生活的知識和思想對日常生活的滲透,變得越來越容易、便捷,促進了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較快的變化,使得傳統(tǒng)的成見、習慣的世界的決定性作用受到挑戰(zhàn),為日常生活的更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前述日常生活領域劃分的基礎上,赫勒認為日常生活中首先面對的是直接的經驗、直接的知識,而科學等超越日常的知識則是間接的。更值得提出的是,她敏銳地看到隨著現代媒介越來越深地介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日常知識也必須依賴于這些媒介的傳播。在她看來,這導致了社會變遷速度的加快。在傳統(tǒng)慣例社會中,日常生活的內容“是由世世代代其生活業(yè)已確定的成年人所帶有和傳播的。一代人的日常知識為后來各代人的日常知識提供基礎”,但是,在“以未來為定向的社會中,有關日常思維內涵的最顯著的東西是它變化的迅速。在這種社會中,不僅青年人為他們的知識內容越來越多地尋找其他來源,而且老年人也被召喚去‘重新學習’和掌握用于日常生活的新知識”*。造成這一后果首先是因為,現代以來“科學知識也滲入日常知識之中”。赫勒認為,它是通過“傳聞”式的傳播手段和某些階層對科學知識的實用主義掌握而實現的。她指出:“隨著資本主義公共傳播手段的產生和大量有文化聽眾的出現,新聞報道也開始起重要的輔助作用。今天,各種各樣的大眾傳播手段相繼問世:從收音機和電視中我們學會……從前為老一代人的某一成員親自傳播的所有東西。這一新的保證日常知識傳遞的方式是高度歧義的。在原則上,它使整個社會都能獲得那一社會相對有文化階層的日常知識。但是它決不是直接同‘個人’講話”,她進一步表示:“所有這些都使大眾傳播方法多少成為操縱工具。(”盡管赫勒對于日常生活知識的傳播手段不滿,卻無法否認通過現代傳播而來的科學知識、哲學知識介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F代傳播手段拓寬了日常生活空間,也為日常生活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方向。在這種狀況下,人們得到信息的途徑多了起來,價值的變遷也變得復雜。因此,赫勒后來的學術興趣在保持對傳統(tǒng)啟蒙哲學的關注的同時,更多地轉向對現代性的思考上);實際上在追問現代性的內在理路、最終方向上是一致的。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日常生活”何以成為一個問題?!叭粘I顚徝阑本褪乾F代社會境況下,各種傳播媒介制造出形形色色物質形象或視覺形象,包裹著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侵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日常生活審美化”嚴格地說不可能是文藝學學科本身的問題,而是學科在面對日常生活發(fā)生急劇變化的情況下,如何調整自己去回答和應對的問題。它挑戰(zhàn)的與其說是文藝學學科的邊界,不如說是試圖去挑戰(zhàn)由現代媒介所代表的對于日常生活日益加劇的影響。因此,“日常生活審美化”在做出“事實判斷”的同時,不可能不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誰”的日常生活審美化也就成為唯一有效的追問。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簡要地說,日常生活就是具有不同社會身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