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情與情中國哲學的情感觀
哲學關注的是現(xiàn)實人,其價值在于對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最終關注。而對于人之生存而言,就不能回避情感問題,“因為情感,且只有情感,才是人最重要最基本的存在方式”(P4),故對于情感問題的關注理當成為哲學的基本旨趣所在,對中國哲學而言,尤其是如此。傳統(tǒng)中國哲學即是以情感作為基本的關注點,儒、道,抑或者釋均是如此,“儒道兩家都講‘真情’,而且講原始的自然本真之情,但是道家更側重于個體的生命情調(包括審美情感),儒家更側重于個體的生命關懷(包括道德情感)。至于佛教,則講‘大悲愿’、‘大悲情’,實一種‘普渡眾生’的宗教情感”(P4)。而就內(nèi)涵而言,中國哲學對于情感的闡釋涉及了本體義、價值義和境界義,以下將就此略作分析。一、情與理:情感的基礎和魏晉之際的道德觀本體在中國哲學中意味著本原、根據(jù)、依據(jù),“世界上紛繁復雜的事物現(xiàn)象,有沒有統(tǒng)一的本體或者本原,作為他們共同的根據(jù)?這個本體是物質性的東西還是精神性的東西?本體和事物現(xiàn)象的關系怎樣的?這是歷來哲學家們所要回答的問題,回答這些問題的哲學理論就叫做本體論”(方克立《中國哲學范疇集》),就此種限定而言,“情”在中國哲學中是具有本體的涵義的。以儒家哲學為例,作為道德哲學的儒學,其賴以建立的根基即在于情感。從孔子對于“仁”的闡述開始,情感就和儒家思想的內(nèi)涵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仁”在本質上則表現(xiàn)為一種情感,“孔子提倡的真情實感是以孝和仁為內(nèi)容的”,而孝實際上是仁的依據(jù)(或者說基礎)1,“仁字從二從人會意,為人與人相接相處之道德總稱,父母之慈,兄弟姊妹之友,朋友之信,皆可謂之仁,特以其人地位關系之不同,分化各種德目而異其名耳”(P521),關系的處理則主要表現(xiàn)為情感的運用。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首先表現(xiàn)為血緣關系,人甫一降生,首先接觸到的就是父母之愛、兄弟之情,接觸到的是與父母兄弟的關系。父母之愛、兄弟之情,這是人最初的情感體驗,“人的原始情感首先表現(xiàn)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其次是兄弟姐妹之間。人不是孤獨的存在者,人并不孤獨,它最先感受到的是父母兄弟之愛,同時也報之以愛,相互間得到情感的滿足,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親情’”(見情感與理性)。親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礎和起點,血緣關系是一切關系的出發(fā)點。《論語》中對于“仁”的情感的論述,也首先是從親情開始的,親情表現(xiàn)為對父母的孝,及對兄弟的悌。因此,對于“仁”的問題的闡釋,是孔子情感理論的核心,這樣,儒家所言的情感中包含的倫理意義也就非常明顯了,情感實際上也就是道德的基礎: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第一》)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性自命出》)儒家的道德哲學是建立在親情的基礎之上的,是以人的情感作為基本依據(jù)的,正是因為人的情感,道德倫理才具有了堅實的基礎,以情感作為倫理道德的基本出發(fā)點和依據(jù)也就成為了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在這個意義上,情感也就具有了本體的意義,它是儒家道德哲學的依據(jù)。需要指出的是,在儒家哲學中,“情”之具有本體的意義是針對人之真情而言,而并不是針對人欲而言,人的真情也就是性,這種情形主要是在先秦之際,因情性不分、情性混用而來的。兩漢自董仲舒開始以“陰——陽”、“惡——善”的對立來解釋情、性,“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也。人稟陰陽氣而生,故內(nèi)懷五性六情。情者,靜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稟六氣以生者也。故《鉤命決》曰:“情生于陰,欲以時念也;性生于陽,以就理也。陽氣者仁,陰氣者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白虎通·性情》)。這時,情就成為了惡,成為了道德教化的對象。就道家而言,其對于“真情”(自然)的描述,同樣使得情感具有了本體的意義。魏晉之際,“情即自然”的觀念,則是其最為完善的表述。情即自然是魏晉時期玄學理論對于“情”的基本看法:夫喜、懼、哀、樂,民之自然,應感而動,則發(fā)乎聲歌。(《論語釋疑·泰伯》)有生則有情,稱情則自然,若絕而外之,則與無生同。何貴于有生哉?且夫嗜欲;好榮惡辱,好逸惡勞,皆生于自然。(向秀《難養(yǎng)生論》)物無非天也,天也者,自然也,人皆自然?!蚵市远?自然也;往而傷性,性傷而能返者,亦自然也。(《莊子·大宗師注》)這里,對于情感的限定是非常明顯的,性、情亦即自然,都是以“自然”為其根本的規(guī)定性的。情即自然乃是魏晉玄學的基本結論,而“自然”在魏晉玄學中無疑是具有本體意義的:自己而然,則謂之天然。天然而,非為也。故以天言之;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锔髯匀?不知其所以然。(《莊子·齊物論注》)天者,自然之謂也。(《莊子·大宗師注》)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則我自然矣?!蛟煳镎?有耶無耶?無也?則胡能造物哉?有也?則不足以物眾形。故明眾形之自物而后始可與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雖復罔兩,未有不獨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莊子·齊物論注》)自然就是自己而然,也就是天然,亦即天,萬有世界是不可能從“無”化生的,因為“無”不能生“有”;也不是什么主宰者所造,任何“有”都是有限的存在,因此是不能創(chuàng)造他物的。故萬物是自生自化的,現(xiàn)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獨自地、孤立地、無所依憑地變化發(fā)展的,亦即“塊然自生”,自然。自然是萬有的根據(jù),是本體,而情即自然,故在此種意義上說,情亦具有了本體的涵義。情之本體義是就情作為真情而言的,非謂人欲,無論儒家的具有道德屬性的情,還是道家具有自然屬性的情,在本質上都是指向人的本性。作為本體意義的情即是指性而言的,是以“真”作為其基本限定性:凡聲,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拔人之心也厚?!?情之方也。(《性自命出》)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屯,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fā)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nèi)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漁父》)“信,誠也,從人,從言”(許慎《說文解字》),信就是誠,就是人內(nèi)心之實,即真實無妄,也就是“真”,以情作為本體,亦即是以“真”為本,強調真情流露,由真情真性,乃得道德倫理之實,得自然之實,這也是傳統(tǒng)中國哲學的基本出發(fā)點。二、“情”之中介與“道”“情”在傳統(tǒng)中國哲學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價值義主要體現(xiàn)在禮樂制度的建設和修身兩個方面。就情與禮樂制度的關系而言,禮樂制度是來源于情感的,情感是禮樂制度賴以建立的基礎,這是儒家的基本觀念:禮作于情,或興之也。當事因方而制之。其先后之序則義道也?;蛐驗橹?jié),則度也。至容貌所以度,節(jié)也。……凡聲,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拔人之心也厚。聞笑聲,則鮮如也斯喜。聞歌謠,則忄舀如也斯奮。聽琴瑟之聲,則悸如也斯嘆。觀《賚》、《武》,則齊如也斯作。觀《韶》、《夏》,則勉如也斯儉。詠思而動心,喟如也。其次此也久,其反善復始也慎,其出入也順,始其德也。鄭衛(wèi)之樂,則非其聽而從之也。凡古樂動心,益樂動忄旨,皆教其人者也。《賚》、《武》樂取,《韶》、《夏》樂情。(《性自命出》)故樂也者,動于內(nèi)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nèi)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輝動于內(nèi),而民莫不承聽;理發(fā)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禮記·樂記》)禮樂制度是依照人情而制定的,是源于人的真情實感的,是由于圣人的提倡而興起的,體現(xiàn)了圣人的教化之功,樂側重于治內(nèi),即從內(nèi)心感化人,在潛移默化之中以情感人,使人心悅誠服;禮側重于治外,依靠外在的制度規(guī)范去要求人,約束人的行為。通過禮樂的作用,而達到無怨、無爭,揖讓而治天下的目的。就人的情感而言,情感畢竟是由外部刺激而產(chǎn)生的,而且,外部事物對于人的刺激也是無限的,因此,如果對于情感沒有什么限制,則會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氵失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yǎng),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禮記·樂記》)外界對于人的誘惑是無窮盡的,如果人內(nèi)心沒有什么節(jié)制的話,任憑好惡之情的發(fā)展,就會導致“人化物”的后果——人沉湎于物欲而無所節(jié)制,最后受物欲控制,導致人的天性的泯滅,從而給整個社會秩序帶來嚴重的破壞,由于爭奪以至于混亂,甚至是整個社會價值的喪失。而這對于整個社會的正常發(fā)展是不利的,因此,必須對人的情感加以約束、調節(jié),使得情感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nèi)。這種調節(jié)、約束是通過禮、樂而達到的:天令之謂命,命非圣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度制不節(jié)。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漢書·董仲舒?zhèn)鳌?故一方面,情感是禮樂制度的基礎,另一方面,禮樂制度是情感的保障,只有將兩者協(xié)調起來,才能夠真正有利于個體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情之修身義是針對道、釋兩家而言的,主要表現(xiàn)為兩者在修身過程中對于情感問題的處置。就道家而言主要表現(xiàn)在其養(yǎng)生觀念之中,對佛家而言,則是表現(xiàn)在其修持之中。就情與道家的養(yǎng)生而言,情感是個體養(yǎng)生的依據(jù)。因為道家強調清靜無為,故對于欲望的限制也是非常自然的。因為欲望會使人過多地追求外部享受,而忘記了清靜無為的宗旨,違背了自然的要求,“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莊子·庚桑楚》)。因此,只有對欲望加以限制、甚至是排除,才能夠不違背“道”的要求,所以,道家強調寡欲,“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老子·三章》),“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莊子·徐無鬼》)。這也是道家對于養(yǎng)生的基本觀念,因此,對于道家而言,其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人的情欲得到適當?shù)臐M足:圣人食足以接氣,衣足以蓋形,適情不求余,無天下不虧其性,有天下不羨其和,有天下無天下一實也。(《淮南子·精神訓》)“適情不求余”,只需要能夠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也就足夠了,不當再有過度的欲求,這就是養(yǎng)生的基本要求。而就佛教的修持而言,佛教強調以戒為本,以防止佛教徒在修持過程中行為、語言、思想上的過失,從而達到修持的目的:若不能觀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是諸善根之導首也。如彼商主導眾商人。戒是一切善法勝幢。如天帝釋所立勝幢。戒能永斷一切惡業(yè)及三惡道。能療惡病猶如藥樹。戒是生死險道資糧。戒是摧結破賊鎧仗。戒是滅結毒蛇良咒。戒是度惡業(yè)行橋梁。若有不能如是觀者。名不修戒。(《大般涅經(jīng)》卷第三十一)戒之功即在于使修行者能夠“永斷一切惡業(yè)”,這自然也就包含著對于情感、欲望的限制和排斥,因之持戒可以使修行者“三業(yè)皆凈,六塵自祛”(道宣《廣弘明集分篇序·戒功篇序》)。但是,持戒并不是要求去除個體一切情感,如同道家之強調“適情不求余”一樣,佛教修持所要去除的也是對于人的修行產(chǎn)生障礙的種種世俗欲望,諸如情、色、食、淫等四欲,貪、嗔、癡等三毒。故佛教在強調持戒的同時,要求修行者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龍樹《大智度論》),慈悲為懷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濟世的宗教情感,包含著對于眾生的悲憫之情:愛憐曰慈,惻隱曰悲。(《大乘義章》)何謂為慈?愍傷眾生等一物我,推己恕彼愿令普安,愛及昆蟲情無同異。何謂為悲?博愛兼拯雨淚惻心,要令實功潛著不直有心而已。((郗超《奉法要》,《弘明集》卷第十三)在佛教看來,慈悲之情懷是其根本要旨,“一切佛法中慈悲為大”(龍樹《大智度論》)。與持戒相比,持戒只是一種自利的修行,而佛教更主要表征的是一種利他的精神,這種利他的精神就是通過慈悲來表現(xiàn)出來的,“《涅經(jīng)》云:‘助人發(fā)菩提心者,許破五戒?!手獡p己為他,是大士之行”(永明延壽《萬善同歸集》卷中),在慈悲之中,佛教修持的情感得到了最好體現(xiàn)。佛教之作為一種自利利他的宗教,其修持要以戒為本,以慈悲為懷,慈悲之情重于戒律本身。三、境界是儒、道、佛教對于自然、心相均為人之理,一個是真“情”在中國哲學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義,主要體現(xiàn)在中國哲學對于人格境界的建構之上。對于理想人格境界的建構,是中國哲學的一大特點,儒家的“圣”,道家的“真”,佛教的“涅”都是儒、道、釋三家各自對于理想境界的一種描述,而在這種描述之中,其所表達的情感內(nèi)涵也是非常明顯的。就儒家的“圣”的觀念而言,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形象,也是歷代儒者所追求的人格境界所在,何為圣?孔子對于此即做過論述: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第六》)博施濟眾,強調的是圣人對于百姓的功績,這種圣人的形象之中不僅標示著崇高的道德境界,而且也是不離世俗的。圣人之不理世俗,其最為主要的表現(xiàn)即是認為圣人與常人一樣都包含著情感,圣人的博施濟眾之中自然包含著圣人對于百姓的情感,圣人是能夠盡其所能去幫助百姓的,這就是一種情感的表現(xiàn)。故孟子稱“圣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上》),作為體現(xiàn)人倫的圣人,自然也就包含著人倫之情于其中,因此,王弼在詮釋圣人2之時,直接以圣人有情來描述:何晏以為圣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鐘會等述之,弼與不同,以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何邵《王弼傳》)圣人同常人一樣,都是具有著情感的屬性,都包含著喜怒哀樂之情。這也是此后對于圣人理解的基本共識,圣人因為與常人一樣包含情感,故圣人才能夠真正成為常人理想的目標,成為常人所追求的境界,故“圣人亦人也,以盡乎人之理,群共推為圣智。盡乎人之理非他,人倫日用幾乎其必然而已矣”(戴震《孟子字義疏證》)。道家對于人格理想境界的建構強調“真”,“真”也就是符合自然本性的要求,就情感而言,也就是真情: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屯,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fā)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nèi)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漁父》)真情是內(nèi)在于人心之中的,是人最為珍貴的東西,道家的人格理想——真人——就是建立在這種“真”的基礎之上的: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莊子·大宗師》)“真人”并不是不包含情感,而是其情感是以“真”為基本特點的,喜、怒、哀、樂之情是與自然相合,故雖有情感,但不會因情感而改變其內(nèi)心的狀態(tài)。故道家之“真人”亦是不離情感的,其情感是以“真”為基本的限定的,“真”即自然,強調的是情感與自然的和諧性,有情感而不會因情感而傷身害性。與儒、道兩家相若,佛教對于“涅”之境的描狀之中,同樣包含著深深的情感體驗。所謂“涅”也就是眾生在依戒修持過程之中,離一切諸苦,斷盡諸種煩惱之后,所能夠達到的真如境界: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大乘起信論》)在大乘佛教看來,涅具常樂我凈四德3,涅之樂在佛教看來是人生最為究竟的樂4,也是真正的樂,在去除了一切對待,消除了一切煩惱之后得到的一種解脫之后的喜悅之情,這樣,個體的才真正依靠修持得到解脫而進入了極樂世界。佛教對于涅境界的描述之中,情感的因素也是非常明顯的。在這里,情感是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執(zhí)著,是源于對究竟的體驗而來的。就以上對于儒、道、釋三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簡要闡釋而言,無論是儒家的“圣”,還是道家的“真”,抑或是佛教的“涅”,都是強調了情感在其中的意義,或者說強調了情感因素在其間的價值。這是與中國哲學的基本特點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與西方哲學主要關注形而上的追求不同,中國哲學主要關注的重點是現(xiàn)實的人,其基本意旨是要解決人的現(xiàn)實生存問題5,故中國哲學也因此被稱為人生哲學。而對于現(xiàn)實的人來說,情感無疑是其基本屬性,故情感在中國哲學中之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必然的,“情感是中國人學形上學的重要基礎,它不僅具有情感感受(‘感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新能源電池合資成立研發(fā)中心合同3篇
- 二手車交易補充合同(2024定制版)一
- 2025年新型農(nóng)村水電施工及設施維護合同3篇
- 2025年度綠色環(huán)保型餐飲服務合同正規(guī)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營業(yè)執(zhí)照辦理與租賃期房服務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酒店家具智能化改造與升級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泵車租賃與租賃期限及費用調整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基站建設場地使用權及網(wǎng)絡建設合作協(xié)議3篇
- 2025年度餐飲行業(yè)員工職業(yè)培訓與晉升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西餐廳連鎖加盟與股份合作經(jīng)營合同3篇
- 經(jīng)方治療腦梗塞的體會
- 新版DFMEA基礎知識解析與運用-培訓教材
- 制氮機操作安全規(guī)程
- 衡水市出租車駕駛員從業(yè)資格區(qū)域科目考試題庫(全真題庫)
- 護理安全用氧培訓課件
- 《三國演義》中人物性格探析研究性課題報告
- 注冊電氣工程師公共基礎高數(shù)輔導課件
- 土方勞務分包合同中鐵十一局
- 乳腺導管原位癌
- 冷庫管道應急預案
- 司法考試必背大全(涵蓋所有法律考點)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