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墩大跨預應力混凝土空間斜拉橋風載安全分析_第1頁
高墩大跨預應力混凝土空間斜拉橋風載安全分析_第2頁
高墩大跨預應力混凝土空間斜拉橋風載安全分析_第3頁
高墩大跨預應力混凝土空間斜拉橋風載安全分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墩大跨預應力混凝土空間斜拉橋風載安全分析

索里橋的抗風分析一直是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內(nèi)、外橋梁的風載安全計算研究理論已趨成熟,主要方法是先根據(jù)橋梁尺寸及橋位地理特征(或實測)得到設計風速、風攻角等技術參數(shù),進行橫阻力、升力和扭轉力矩風載計算,然后通過有限元分析軟件及相關公式,進而判斷結構靜力安全及動力穩(wěn)定安全;特殊大跨結構除上述數(shù)值分析外,一般還進行風洞實驗;考慮到本橋為混凝土結構,主跨僅為120m,本文按現(xiàn)行《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guī)范》對結構在風載下的靜力及動力穩(wěn)定性能進行了簡要分析與總結。1項目總結1.1主橋上部結構峪道河大橋(見圖1)地處北京市懷柔區(qū)石門山風景區(qū),橋梁全長606.08m,主橋上部結構為(30m+60m+120m+60m+30m)5跨預應力混凝土空間雙塔雙索面斜拉橋,橋寬12.5m。橋梁所在道路等級為山嶺重丘區(qū)一級公路。1.2主塔東塔主梁為預應力混凝土∏型梁(斷面示意,見圖2),C50混凝土澆筑,梁高為1.8m,頂板寬12.2m,厚0.35~0.5m,腹板底寬1.1m,墩、塔處漸變至1.7m;主塔采用C50混凝土澆筑,中心高度15.3m,側面為扇形外張變化式造型,立面為直線放射外張式;斜拉索縱向索距7.2m,每塔設7對拉索,空間扇形布置,索梁夾角13.7°~17.5°。1.3橋址兩側山體高度高,地形該橋所處位置為中小型河道流經(jīng)的低洼山間盆地,北側6km為較高的分水嶺山脈,橋址兩側山體高度遠小于1.5倍溝寬,地形條件不利于構成山口或峽谷的風力條件,地表粗糙度系數(shù)α=0.3,且橋址上游10倍山高以內(nèi)有大量障礙物,均對減少橋梁風載構成有力條件。2橋梁抗風設計方案基本風速的確定有兩種方法,一是根據(jù)JTG/TD60-01-2004《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guī)范》附錄A查得10m高度處風速,再根據(jù)結構所處地表粗糙系數(shù)及橋梁高度計算得到;二是根據(jù)當?shù)貙崪y數(shù)值計算。本文采用方法一確定橋址的靜風荷載風速及設計基準風速,根據(jù)公式推算橋梁承受的靜風荷載。2.1風攻角該橋梁風攻角為0°。2.2風速設計根據(jù)橋址地形條件,查《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guī)范》北京地區(qū)基本風速28.6m。表1為計算風速一覽表。2.3結構內(nèi)橫向力主梁風載作用示意,見圖3。風載計算采用公式:式中:ρ代表空氣容重;Vg代表設計風速;CH代表構件橫向阻力系數(shù);CV代表豎向升舉系數(shù);CM代表扭轉力矩系數(shù);B代表主梁全寬;H代表主梁高度;An代表構件迎風面積。主梁橫向阻力系數(shù),主要風載計算值見表2。索與塔的橫向風力FH=0.5×ρ×Vg2×CH×An,主梁采用π型梁,腹板傾斜角度為13°,風載取值折減6.5%。成橋橫向拉索風力FH=0.5×ρ×Vg2×CH×An=44096N,CH=0.5;成橋塔側橫向風力FH=0.5×ρ×Vg2×CH×An=412732N,CH=1.8;懸臂塔側橫向風力為175911N;懸臂橫向拉索橫風為33806.5N;懸臂主梁橫向風力為2562.5×117=299812.5N;順橋向風力取橫向的25%。3計算程序和建模3.1計算程序計算采用ANSYS及MIDAS大型有限元程序。3.2空間梁單元的數(shù)值模擬根據(jù)各部分結構實際情況,主塔、縱、橫梁均采用空間梁單元進行模擬,模型中共有梁單元635個,索單元56個;樁基礎采用等效剛度模擬,樁底固結。4靜風計算見表3主塔在靜風組合中加入溫度應力也滿足安全要求,結果不再列出。另根據(jù)規(guī)范,結構在與汽車組合時按25m風速折減,也是安全的。5拉索間距的確定主梁斷面采用了有利于空氣通過的截面形式,該橋為密索體系,索間距避開了10~20倍索直徑,以免拉索發(fā)生尾流馳動。同時根據(jù)規(guī)范一般情況主跨大于400m斜拉橋才計算靜力穩(wěn)定,考慮該橋特殊造型,對穩(wěn)定性進行了計算。5.1靜力穩(wěn)定系數(shù)見表45.2結構靜力扭轉實施臨界風速根據(jù)《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guī)范》公式6.1.4-1,靜力扭轉發(fā)散臨界風速Vtd=713.8m/s,遠大于2·Vd=65.6m/s,結構靜力扭轉發(fā)散臨界風速遠滿足安全;該橋為非鈍體結構,且為混凝土材料,橋寬12.5m,橋跨120m,顯然橫向馳振穩(wěn)定驗算安全度很大,該橋B/H=6.8,同時主梁又為混凝土結構,不必進行馳振穩(wěn)定性驗算。5.3結構振動分析5.3.1顫振檢驗風速顫振穩(wěn)定性判斷公式:Vcr>[Vcr]=1.2·VD·μf其中,Vcr表示顫振臨界風速;[Vcr]表示顫振檢驗風速;一階扭轉基頻ft=2.336。顫振臨界風速Vcr=5·ft·B=5×2.336×12.5=146m/s;顫振檢驗風速[Vcr]=1.2·VD·μf=1.2×32.8×1.42=55.9m/s。顯然顫振臨界風速遠大于顫振檢驗風速,結構風穩(wěn)是安全的。5.3.2顫振臨界風速按照《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guī)范》6.4.1條判別:顫振檢驗風速[Vcr]=1.2·VD·μf=1.2×27.54×1.48=48.9m/s,顫振臨界風速Vcr=ηs·ηα·Vc0=0.9×0.7×Vc0=180.6m/s。顯然顫振臨界風速也遠大于顫振檢驗風速,結構風穩(wěn)特別安全。6風致振幅限制6.1混凝土結構風自身剛度分析抖振為紊流對風敏感橋梁激發(fā)的結構振動,其分析需要通過適當?shù)娘L洞實驗或復雜的數(shù)值模擬技術,由于該橋為混凝土結構風敏感度不大,條件所限,該橋沒有進行抖振分析。6.2振動共振該橋主梁及橋塔均為混凝土結構,橋梁不考慮渦激共振現(xiàn)象。7結構抗靜風能力考慮非線性的研究分析結果1)該橋為我國首座柔梁矮塔景觀斜拉橋,進行抗風靜力及動力穩(wěn)定分析十分必要。2)忽略結構扭轉變形對靜風荷載的非線性影響,將會過高地估計結構的抗靜風穩(wěn)定能力,這對結構抗風設計不利,是偏于不安全的;但大量研究分析結果表明,800m跨徑以下斜拉橋的線性風載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