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王統(tǒng)家世明鑒》中的阿里王朝
公元869年,吐蕃發(fā)生了長期的“民族反上”起義,以及對王位的爭奪,導致吐蕃王朝的崩潰。藏族歷史進入了“分裂時期”()。贊普沃松的后代吉德尼瑪袞逃到阿里,并分封三個兒子,建立起拉達克王朝()、古格王朝()、普蘭王朝()、亞澤王朝()。這四個王朝建立的時間有早晚,所轄的地域不斷變化,譜寫了有聲有色、錯綜復雜的歷史。這些阿里的小朝與衛(wèi)藏的地方政權,在1681年以前政治上沒有隸屬關系,但宗教和文化上卻保持了緊密的聯(lián)系。特別是西藏佛教的后宏期,由于古格王朝的益西沃修建著名的托林寺(),大翻譯家仁青桑布譯出大量的顯密經(jīng)典,開創(chuàng)“上路教律”();1042年又邀請阿底峽至托林寺,指導佛法的正道;1076年古格王孜德()擔任施主,召集衛(wèi)、藏、康的著名佛學家至托林寺講經(jīng)說法,舉行盛大的法會,史稱“火龍年阿里大法會”(),掀起了西藏佛教后宏期的宗教熱潮。阿里托林寺成了當時西藏宗教、文化的中心。由于這一中心的形成,使阿里的小王朝在藏族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在藏族信教群眾的心目中,至今還有若不到岡仁布齊、瑪法木剛、托林寺朝圣,則虛此一生的心態(tài)。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藏族人民對阿里的熱愛和想往。藏族史上“分裂時期”的一個特點是:政治上,地方勢力的分裂割據(jù),宗教、文化上卻追求統(tǒng)一、協(xié)調。涉及“分裂時期”阿里的歷史和王朝世系,史書上眾說紛紜,互相抵牾。本文則不得不衷其一是,首先列出《王統(tǒng)世系明鑒》中關于阿里的世系,然后引用其他史料使之完整?!锻踅y(tǒng)世系明鑒》的阿里各王朝世系表:()出家后更名為拉喇嘛·益西沃這個世系表看來很整齊、很清楚。就是成書較晚的《新紅史》、《王統(tǒng)記》中的阿里世系也沒有超過它。但只要仔細琢磨,這個世系中,雜揉了三個世系即古格世系、普蘭世系、亞澤世系。如果把“贊求德”以前姑且看作是這三個王朝的共同世系,此后全部是亞澤世系,那么“古格世系”、“普蘭世系”就悄然消失了。我們談論阿里歷史,就必須依靠其他史料續(xù)補古格、普蘭兩王朝的世系。對他們的興衰作一個簡要的交待。關于阿里諸王朝的歷史,早在十四世紀藏文史書上已有分歧。史學家蔡巴·貢噶多吉曾說:“班科贊以下的歷史,過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見《蔡巴紅史》43頁。)類似的說法還見于《雅隴教法史》70頁、《漢藏史集》224頁。(以上史書中關于阿里諸王朝的史料出處相同,都是根據(jù)斯托巴·仁多()、絳·吉教巴·協(xié)繞朋的史學著作而編寫的)。四種藏文的史學名著中關于阿里歷史的章節(jié)還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也許是多次傳抄、刻版、加上沒有嚴格校勘而造成的。藏文史書中,關于阿里諸王朝的分歧、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吉德尼瑪袞三子的長幼排列各書不一致;二、三子被封的地域各書記載不同;三、古格王科熱()、松額()誰長誰幼,其中誰是著名的高僧拉喇嘛·益西沃?古格一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地理概念有所變化。在五、六世紀,古格是象雄國的一部分轄區(qū)。是象雄國的中心地區(qū)。象雄在此建有扎讓卡古城堡(見《本教源流集成》35頁)。古格一詞較早的記載見于《敦·煌歷史文書》75頁:松贊岡布之妹賽瑪噶(()嫁給象雄王李迷嘉()。李迷嘉賜給賽瑪噶的封地在“曲龍銀寨”(),賜給的奴仆是古格岡稱人()。當時的古格大約在今扎達縣的扎林、達巴、曲龍等地,即象泉河的中上游地區(qū)。十世紀初,贊普后裔扎西袞,以象雄國的扎讓卡為根據(jù)地建立古格王朝。古格一詞的使用頻率高了,知名度增加了。在藏文的一些史書中把古格王朝控制的地區(qū)直稱為象雄,甚至把象雄當作是古格王朝轄區(qū)的一個小地域。《青史》62頁說:“象雄在古格的轄區(qū)之內。”這與五、六世紀的古格、象雄的情況完全相反。出現(xiàn)在人名和地名中的古格、象雄兩詞還可以互相替換。如:扎西袞分封在古格,可以寫作分封在象雄。把古格·昂旺扎巴有的書中又寫成象雄·昂旺扎巴。這種地名在歷史上的變化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如古格扎讓卡明明是五、六世紀象雄國的跡址,但通常被誤作是十世紀古格王朝的跡址。第司桑結甲措在《黃琉璃》272頁指出:“古格一段時期是象雄的地方,被贊普后代占據(jù)后才著稱于世?!?642年,葡萄牙籍神甫德·安瑞特為首的一批天主教耶穌教士,化裝成商人從喜瑪拉雅山西段的庫馬翁潛入象泉河谷的扎讓,他們利用古格王(即赤·扎西扎巴——引者注)同當?shù)厮聫R上層爭奪屬民的矛盾,厚禮賄賂,拉攏國王夫婦以加深王室和寺廟的矛盾。不久他們在古格王夫婦的縱容、資助下,于1626年在扎讓拆毀民房,建立起西藏第一座天主教堂,還從印度引入更多的傳教士,在日土宗也開辟新的據(jù)點。并企圖誘惑古格王夫婦改信天主教,強迫喇嘛還俗,削弱寺廟勢力。這些活動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尤其遭到當?shù)厮略豪锏膹娏业种?。于是扎讓的僧俗群眾在藏族血統(tǒng)、信仰佛教的拉達克的幫助下,終于在1635年推翻了古格王朝的統(tǒng)治,把入侵的歐洲天主教士趕出了阿里。(引自《藏族簡史》259—260頁)綜上述,古格王國滅亡的原因是古格最末一個國王赤·扎西扎巴輕信天主教神甫德·安瑞特,違背廣大民眾和喇嘛寺院的意愿和傳統(tǒng)信仰,激起公憤。在外部又受到兄弟之邦拉達克王生格朗加的攻擊,赤·扎西扎巴遭到了殞命亡國的下場。古格民眾和拉達克聯(lián)合驅逐天主教傳教士的行動,體現(xiàn)了藏族人民團結一致,堅決抗擊外來侵略者的革命傳統(tǒng),是愛國保家的正義之舉。1635年,古格王國是滅亡了,但古格王的后代依然在延續(xù),并在古格保存有相當?shù)膭萘ΑJ耸兰o初,藏王頗羅鼐的長子朱爾瑪特策登()駐守阿里時,曾娶古格結塞()之女為妻。(見《西藏志》9頁)三、亞澤王朝世系亞澤王(,亞孜一詞藏中有等不同寫法),有些史書中稱作“宗朗王”()。《止貢法嗣》99頁說:“古代的亞澤現(xiàn)在稱作宗朗?!笨梢娮诶适鞘兰o以后的稱呼?!堆┥绞ホE志》中稱作“門·亞澤·宗朗王”(),此處的“門”()泛指居住在喜瑪拉雅山南坡的藏族居民;亞澤、宗朗是地名,即現(xiàn)今尼泊爾西部、緊靠我國普蘭縣南部的地區(qū)。在清代的漢文史料史譯作“作木朗”、“竹馬郎”、“宗朗”等。古代亞澤王朝轄區(qū)內的居民有“作木朗”、“里米”、“孟巴”()、“堆布”()等不同的稱謂和區(qū)分,這些都是藏族血統(tǒng)。他們都信仰藏傳佛教或苯教。亞澤王朝,現(xiàn)在看來是個‘界外小邦’在一些史書中它顯得若有若無、有始無終。修建寺廟。亞澤王扎巴德把自己轄區(qū)的里米底青寺()、里米根宗寺()、孟日卓()、堆俄協(xié)多吉宗()等寺廟獻給止貢派作為屬寺。并把拉堆塘窮()以上的土地獻給止貢派作為供養(yǎng)地。亞澤王還許諾承擔止貢派在雪山修行僧人的生活供應。據(jù)記載當時在雪山修行的止貢派僧人少則五百,多則上千。止貢派也同意接納亞澤僧人赴墨竹工卡的止貢寺學習經(jīng)典。(請參閱《青史》12頁、《止貢法嗣》99頁、《雪山圣跡志》494頁)亞澤王與格魯派也建立了良好關系。亞澤王納然森哈親自赴拉薩拜謁五世達賴喇嘛,獻上豐厚的禮品。此后歷代的亞澤王每年都向達賴、班禪通信問候,并獻銀兩作為布施。(見《衛(wèi)藏通志》)亞澤王朝滅亡的原因,從《雪山圣跡志》的記載分析,主要是王朝內部由于爭奪王位后來分裂為五個小邦,連年內戰(zhàn)不斷,把戰(zhàn)爭的費用強加在臣民頭上,進行殘酷的掠奪()。此外,亞澤的最后兩代國王貿然改變群眾的信仰,提倡信奉鄔摩天女()、自在天()、遍入天()等“外道”。這樣引起民族內部的人心渙散。在外部又受到廓爾喀人的侵略。亞澤王朝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于1801年(第十三“繞炯”的辛酉年)被尼泊爾的廓爾喀王·拉特納巴都爾()率兵侵占了亞澤王朝的全部領土,把亞澤王貶為平民,剝奪了稱王的資格。關于亞澤王朝的滅亡和脫離西藏的經(jīng)過在《清實錄藏族史料》、《衛(wèi)藏通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清實錄》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一月條二廓爾喀王遣頭人哈斯達、打爾薩野至藏邊界外稟稱:“……”作木朗全境歸廓爾喀多年,該部落止存該部長之叔蘇班色一人。現(xiàn)在聞其往各部落借兵,希圖恢復。各部落皆未出兵,我國亦未出兵窮追。誠恐蘇班色造作語言,致生事端,求天朝勿聽。并請差官與定交界。”廓爾喀的呈文前后矛盾,如開頭說“作木朗歸廓爾喀多年”后面又說“請差官定界”。人們就會這樣提問:既然作木朗歸廓爾喀多年,為何現(xiàn)在才提出定界?定界豈不是承認作木朗自主自立了嗎?其實,廓爾喀的含混其詞是一種外交手段,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大家知道,1792年??蛋猜暑I清朝的大軍,把入侵西藏的廓爾喀趕出界外,并乘勝追擊,迫使其投降。現(xiàn)在廓爾喀欲想侵占作木朗,又怕受到福康安和駐藏大臣和琳的干涉,所以主動請求清朝派員劃定廓爾喀與作木朗的邊界,表示愿意保持或承認作木朗的獨立地位。另外呈文謊稱“作木朗歸廓爾喀多年”,事實上,在1793年以前,作木朗依然是一個具有相當實力的“界外小邦”。如1792年??蛋卜磽衾獱柨r,還曾檄令作木朗派兵“協(xié)剿”。廓爾喀和作木朗發(fā)生糾紛時,作木朗方面也派出使臣向駐藏大臣和琳表示:“迨聞廓爾喀歸順,復思天朝威勢,請斷還六輩達賴喇嘛所定舊界,并請?zhí)碓O番兵,由商上(噶廈)給與錢糧,代為守御?!焙苊黠@,作木朗請求駐藏大臣和噶廈保護,并希望幫助收復失地,代為守御。這是一個弱國掙扎求生的戰(zhàn)略,是合乎情理的選擇。當時,西藏的噶倫和上層僧人也十分關注廓爾喀和作木朗的邊界糾紛。曾多次向和琳建議:“作木朗雖不屬藏內管理,向來與達賴喇嘛相好,彼處廟宇,俱是經(jīng)典(當藏文史書)上有的,今廓爾喀畏懼天朝,既來請示,求大人趁此機會,仍照六輩達賴喇嘛所定地界剖斷,豈不兩便?”這些合理建議,和琳不但不聽,還反唇相譏:“作木朗既是經(jīng)典上有,當初廓爾喀侵占之時,你們?yōu)楹尾蝗椭?今廓爾喀既已歸順天朝,即屬大皇帝臣民,與唐古忒人一樣,爾等又生覬覦之心?!边€斥責噶倫和上層僧人:“人本糊涂、貪得便宜,不知事理?!焙土赵谔幚?查辦)廓爾喀和作木朗邊界糾紛時,還帶有某些個人情緒。他對廓爾喀的“恭順”十分滿意,他在奏折中寫到:“廓爾喀自歸化以來,諸事稟命而行,實為小心恭順。”對作木朗則十分反感、怨恨。奏折中這樣寫道:“哲孟雄、作木朗二部落,在藏邊界外,不聽藏中調遣?!q(1792)經(jīng)福康安檄令協(xié)剿,又復藉天熱,畏懦不前。天朝兵威平定廓爾喀之后,又復藉勢,貪占便宜,妄求定界?!瘪v藏大臣和琳在處理這樣重大的領土問題時,一不認真查閱歷史記載,二不顧六世達賴喇嘛曾為廓爾喀、作木朗劃定辦界的歷史事實,三不聽當時西藏噶倫和上層僧人的合理建議;只憑個人的好惡,獨斷專行,對作木朗這個界外小邦作出了“即可置之不問、任憑廓爾喀處理?!钡臎Q定。和琳在召見廓爾喀頭人哈斯達、打爾薩野時面諭:“哲孟雄、作木朗二部落,爾國已據(jù)其土宇,本欽差斷不肯令爾退還?!髂纠尸F(xiàn)僅有蘇班色一人,爾等當體大皇帝好生之心,不可過于追迫,各安本分。至報邊地,本欽差不值差官代定交界?!边@個“公允剖斷”,正中廓爾喀下懷,兩個使臣喜形于色,伏地叩首,欣然而去。這位大皇帝欽差大臣的一句話,改變了藏族史上著名的“亞澤王朝”的命運,否定了廓爾喀和作木朗歷史上形成并由“六輩達賴所定的舊界”,輕易地放棄了目前普蘭縣以南藏族人民長期居住的地方。廓爾喀得清朝的允許后,“不可對蘇班色過于追迫”的面諭置之腦后,對作木朗窮追猛打,毫無顧忌,終于在1801年,吞并了作木朗的全部領土,吐蕃贊普后裔建立的“亞澤王朝”從此結束。附:談“阿里三圍”上,阿里三圍,這是藏族人民中廣泛流傳的“口頭禪”。它高度地概括了藏族自古居住的地域及其地理特點。上、中、下三字中隱含著青藏高原西高東低的地勢和山脈由西向東走向的地理特征。在這三個方位詞后面緊接著三個地名(阿里、衛(wèi)藏、朵康)和三個數(shù)量詞(三圍、四茹、六崗),使上、中、下的內容具體化,這里就包含著地理位置和習慣性的地域區(qū)劃。要把這三句口頭禪形成的歷史過程和地域區(qū)劃解釋清楚,的確不太容易。此次赴阿里調查,首先對“上,阿里三圍”進行了探索。藏語中的“上”稱作“堆”(),指河的上游或高處的意思。這個詞的詞義本身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堆”一詞與地理學和民族學的意義聯(lián)系時,詞義就有所引伸和擴大。如習慣上后藏()以西的地區(qū)稱為“堆”;把后藏以西的藏族居民稱作“堆巴”。那么,能不能從地理學的角度劃出“后藏”和“堆”的界線呢?這也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后藏”、“堆”是一個習慣性的模糊概念,不是行政區(qū)劃,沒法確定準確的界線。習慣上大概是:從定日縣西南的卡達村()①,向北至協(xié)噶爾()再至昂仁縣的桑桑(),直至藏北的文部縣的當惹雍措湖(),通過以上的各地方,從南到北劃一條線(在西藏地圖上大約在東經(jīng)87°左右)這條線以西地區(qū)就是“堆”。以東就是后藏()。藏族稱的“堆巴”和“藏巴”的區(qū)分,大致從地區(qū)性的文化特征如:方言、歌舞、服飾、習俗上可以區(qū)分。至于這兩種地區(qū)文化交叉和過渡地帶則較難區(qū)分??傊?“堆”一詞在藏族文化中廣泛運用,它是一個模糊的,“只能意會,不易言傳”的民族、地理學的概念。關于“阿里”?!鞍⒗铩辈匚闹械脑~義是領土、國土,即被統(tǒng)治和管轄的意思。阿里歷史上是古代象雄的故地,被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征服后,這個地方常稱為:“象雄廓”()或稱“上、下象雄赤德”()。阿里一詞成為專用的地名,大概是吐蕃后期的事?!稘h藏史集》215頁說“吉德尼瑪袞出征“上部”各地,把這些地方置于自己的統(tǒng)治之下,并用‘阿里’(領土)一詞泛指這些地方。于是“阿里”才成為專用的地名。”古代藏族的史學家班覺桑布對阿里地名起源,特別加以解釋,強調“阿里”是領土的意思。其中的深意是不難理解的。關于“三圍”。()漢文中有的譯作“三環(huán)”,有的譯作“三部”?!叭龂笔侵赴⒗锼鶎俚娜齻€轄區(qū)。這三個轄區(qū),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范圍有所變化。這些轄區(qū)的大小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族發(fā)展的興衰。我們根據(jù)史書的記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以把阿里三圍分為大、中、小三個。1.大阿里三圍。在吐蕃強盛的時候,長期與唐朝和大食爭奪帕米爾高原和安西四鎮(zhèn)。在此角逐中,吐蕃曾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此時的阿里三圍就很大。《安多政教史》、《本教源流》等記載:“阿里三圍是:普蘭、麻域、桑噶三地為第一圍;李域、巴爾提、珠夏三地為第二圍;象雄、上赤岱、下赤岱三地為第三圍”。以上的地名作簡單的詮釋:麻域,即今之以列城()為中心的拉達克,是獅泉河的下游一帶稱為麻域()。桑噶,在拉達克西南,歷史上時而是獨立的小邦,時而歸屬于拉達克,在《拉達克史》一書中有介紹。李域,即古之于闐國,今新疆和田。吐蕃時期幾次占領李域。巴爾提,即新舊唐書中的大勃律,古代藏族人居住的地區(qū),其地在拉達克北面。珠夏,其地望在今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中心在吉爾吉特。象雄,吐蕃時代是藏族的聚居區(qū),新舊唐書中稱為小勃律。第三圍中的象雄是指的古格扎讓卡為中心的地區(qū),今扎達縣。上赤岱,指今岡仁布齊山下的巴噶以北的地區(qū),今之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一帶。下赤岱,指的是巴噶以東的瑪法木湖周圍和仲巴縣一帶。①拉青恩珠時,向止貢派的創(chuàng)始人一一交巴吉丹公布·仁青貝(1143—1217年)獻上大量貢品,并派拉達克僧人赴止貢學經(jīng)。從此拉達克僧人赴止貢學經(jīng)成為慣例。見《拉達克史》44頁。②在扎巴繃德、扎巴繃、洛卓卻丹三代王朝時,建都列城()、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派使者赴拉達克,并建畢圖寺()。③澤旺朗加時,向外擴張,曾一度占領古格、普蘭、作木朗()、洛俄()等地是拉達克王朝勢力最強盛的時候。④生格朗加于1635年派兵到古格扎讓(),殺死古格王覺臥達布(即扎西扎巴),驅逐天主教傳教士德·安瑞特。并派兵至后藏的‘西熱’()、佳佳()一帶,迫使藏巴汪·丹中旺布()交納金、銀、茶葉多箱。⑤五世達賴時,西藏和不丹發(fā)生戰(zhàn)爭,拉達克王德烈朗加趁機占領古格、普蘭等地,1679年,達賚汗和桑結甲措派出一支蒙藏聯(lián)軍,由達賚汗的堂弟噶丹澤旺率領,擊敗拉達克,攻入其首府列城。并規(guī)定拉達克要向達賴進貢,史稱“拉達克年貢”(),西藏則向拉達克供應一定數(shù)量的磚茶。⑥在1717年以后,拉達克王尼瑪朗加、德中朗加為清朝探取新疆準噶爾部的消息,得到雍正皇帝的賞賜。(見《清實錄藏族史料》,雍正十年三月條)⑦拉達克王澤旺朗加、彭措朗加兄弟爭奪王位,1753年七世達賴喇嘛派噶舉派高僧噶托·澤旺羅布()及兩位阿里噶本()前往拉達克進行調解?!罢{解書”()規(guī)定:拉達克王位由長子繼承,其他兄弟出家擔任畢圖、赤孜()等寺的寺主。⑧1822年,印度錫克王國控制下的道克拉入侵拉達克。(《拉達克史》76頁)⑨道克拉人扶植的一個兒皇帝。⑩1842年道克拉人廢黜拉達克王公噶朗加。道克拉·古拉布·辛格()掌權。拉達克王朝滅亡()。二、古格王朝世系兩點說明:1.資料來源。下面列出的《古格王朝世系表》,主要根根托林寺“紅殿”()壁畫上的施主像和《象雄·昂旺扎巴重建托林寺題記》;扎讓卡()的“大威德殿()、“白殿”()的古格王世系壁畫,世系的后半部分的資料摘自第司桑結甲措所著《黃琉璃》、止貢派僧人寫的《雪山圣跡志》(》)等零星資料,按時代順序排列的。所以難免有許多缺漏,需要進一步訂誤補缺。古格·昂旺扎巴著有《阿里佛教源流》(),也許此書有系統(tǒng)、完整的古格世系,但沒有見到此書。①扎讓卡的大威德殿的壁畫中,正中畫的是拉喇嘛·益西沃,其下第一個畫像標明是兄長科熱。兄弟既然在一個壁畫中,并確定了科熱是兄長,那么正中的益西必就是弟弟松額。②孜德于1076年擔任施主,資助托林寺召集衛(wèi)、藏、康的佛教僧人講經(jīng)說法。舉行著名的“火龍年阿里法會”。③與其他史書的世系表比較,從索朗德開始出現(xiàn)較大的分歧。推測,“古格王朝”和“普蘭王朝”從此開始自成系統(tǒng)。④《新紅史》42頁:“古格王班拉贊普,把格魯派當作唯一的供養(yǎng)對象。”這也說明了我們根據(jù)壁畫列出的這個世系表,可以從史書中得到證實。⑤此王以上的世系是依據(jù)古格扎讓卡大威德殿的壁畫排列的。⑥此王以上的四代古格王是根據(jù)《雪山圣跡志》列出的。約在1216—1278年間。這四代王,曾擔任過止貢派僧人古雅岡巴·平措甲措()、堅安·協(xié)繞迥乃()、達瑪堅村()等人的施主。⑦十五世紀中葉,法王·畢達巴利達、羅桑繞丹二王,曾資助宗喀巴弟子,象雄·昂旺扎巴重建托林寺?!堆┥绞ホE志》中把羅桑繞登尊稱為古格法王()。⑧吉丹堅秋貝噶德兄弟三人,向二世達賴根敦嘉措(1475—1542)獻上大批禮物,并資助修建了“阿里扎倉”(),成為山南桑日縣境的著名寺院。⑨拉尊·羅桑丹白尼瑪任托林寺堪布時,1616年迎請四世班禪羅桑曲結至托林寺講經(jīng)說法。⑩古格王朝最末一個國王的名字,各書記載不一:《雪山圣跡志》中是赤·扎巴扎西();《黃琉璃》中是古格達布·扎西扎巴();《拉達克史》中是‘覺臥達布’()。其實是一個人的不同稱呼。古格王國的滅亡拉達克王朝和古格王朝,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是名副其實的兄弟一邦。但為了、擴張領土和爭奪財富,始終處在互相征伐的狀態(tài)。據(jù)《拉達克史》載約在十五世紀中葉,拉達但我們在為它“尋根溯源”時,它卻是正統(tǒng)的贊普的后裔。許多藏文史書中排列阿里諸王朝世系時,寧可省略“古格王朝”、“普蘭王朝”,也要把“亞澤王朝”列在正統(tǒng)的位置上。以下我們以本文最前列出的《王統(tǒng)世系明鑒》中的世系為基礎,補《雪山圣跡志》提供的資料續(xù)完亞澤世系,并利用漢文資料交待亞澤王朝的滅亡和脫離西藏的過程。①贊秋德從古格王朝分裂出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普洱云南普洱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招聘公益性崗位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浙教版選擇性必修1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牛津譯林版選擇性必修2語文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車庫租賃抵押貸款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粵人版八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
- 二零二五年度櫥柜行業(yè)人才培訓與輸出合同4篇
- 2025協(xié)議解除買賣合同范本
- 2025工程裝修合同補充協(xié)議
- 2025企業(yè)建筑流動資金的借款合同范文
- 危險品倉儲危險廢物處置與管理考核試卷
- 2024版汽車融資擔保合同范本版B版
- 浙江寧波鎮(zhèn)海區(qū)2025屆中考生物對點突破模擬試卷含解析
- 湖南省長沙市2025年新高考適應性考試生物學模擬試題(含答案)
- 家具安裝工培訓教案優(yōu)質資料
-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音樂社團活動有效開展及策略 論文
- envi二次開發(fā)素材包-idl培訓
- 2022年上海市初中語文課程終結性評價指南
- 醫(yī)院手術室醫(yī)院感染管理質量督查評分表
- 心內電生理導管及器械
- 保潔服務崗位檢查考核評分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