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的抽選與選舉_第1頁
西方民主的抽選與選舉_第2頁
西方民主的抽選與選舉_第3頁
西方民主的抽選與選舉_第4頁
西方民主的抽選與選舉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西方民主的抽選與選舉

“句子”對應(yīng)于英文中的“句子”。據(jù)估計,許多懂英語的中國人沒有聽到這個詞。可能讓他們更為吃驚的是,原本民主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抽選,而不是今天人們所熟知的選舉(election)。何謂“抽選”?看看公元前6世紀雅典民主制下的做法就清楚了。(1)雅典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支柱是五百人議事會,其500位成員就是抽選出來的。當時雅典有10個部落,每個部落可以產(chǎn)生50位議員,加在一起就是500人。這些議員不是選舉出來的,而是從年滿30歲的自愿候選人(當然必須是公民)中抽選出來的。原始的抽選方式是在預(yù)先準備好的罐子中放入與其席位相等的白豆和一定數(shù)目的黑豆,凡抽到白豆者為議員。公元前4世紀以后,一種特制的抽選石盤代替了抽選罐。抽選不僅在五百人議事會的運作中至關(guān)重要,它也是產(chǎn)生其他官員的主要途徑。負責司法的約500位評審員是抽選出來的,負責行政的約700位執(zhí)政官中的600余位也是這么產(chǎn)生的。除了將軍、司庫等少數(shù)需要專門技能的官員由公民大會選舉產(chǎn)生外,其他所有官員均需從年滿30歲的公民中抽簽選出,不設(shè)經(jīng)驗、技能或財產(chǎn)資格方面的限制。(2)西方的“史學之祖”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25年)大概是最早為民主留下紀錄的人。在其巨著《歷史》一書中,他強調(diào)抽選是民主的試金石:“人民的統(tǒng)治的優(yōu)點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聲名,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職位都抽簽決定,任職的人對他們?nèi)紊纤龅囊磺胸撠?而一切意見均交由人民大眾加以裁決?!?3)不僅希羅多德這么看,幾乎所有古希臘談到過民主的思想家都把抽選看作民主的標志,不管他們喜歡民主也罷,厭惡民主也罷。如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理解的民主就是“公民都有同等的公民權(quán)及做官的機會——官職通常抽簽決定”。(4)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則把有沒有抽選看作區(qū)別民主與非民主的分水嶺:“抽簽分派官職可以說是平民(亦即民主)政體的做法,而選舉各種官員則具有寡頭政體的性質(zhì)。”(5)根據(jù)當代古希臘史最權(quán)威專家之一莫恩斯·赫爾曼·漢森(MogensHermanHansen)的研究,這在古希臘是婦孺皆知的常識。(6)其實,如果民主意味著人民當家作主的話,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抽選被看作民主的利器。首先,抽選難以被人操控。雅典的抽選要經(jīng)過復(fù)雜的程序,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誰會被選中。這與選舉不同,后者的結(jié)果很容易受到金錢、相貌、口才甚至暴力或暴力威脅的影響。由于這個特性,在不懂現(xiàn)代隨機抽樣理論與技術(shù)的古代人看來,抽選是神的選擇:只有神才知道結(jié)果,人是不會知道的。其次,抽選對所有人都敞開大門。在選舉制度下,充其量只能實現(xiàn)選別人的機會平等;而在抽選制度下,所有人被選中的機會是完全相同的。無論貴賤、貧富、榮辱都不會增加或減少這種機會,真正實現(xiàn)了人人機會平等。再次,抽選的結(jié)果具有代表性。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選舉出來的人往往來自社會精英階層,雖然他們號稱是人民的“代表”,但其社會背景、資源占有、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傾向偏好都與普通老百姓格格不入。他們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人民?實在是個未知數(shù)。而隨機抽選則可能讓各色人等都被選中,既包括達官貴人,也包括小康之家,還包括販夫走卒。現(xiàn)代抽樣理論證明,如果抽選嚴格遵循隨機原則,最后產(chǎn)生的樣本完全可以代表人口總體特性。最后,抽選植根于“人皆可以為堯舜”的信念。只有相信普通民眾也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才會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才可能將抽選制度化。那些視普通民眾為群氓、草芥、螻蟻、糞土的人是不可能接受抽選的。哪怕嘴上說得天花亂墜,他們支持的只會是某種精英政治,如經(jīng)由選舉出來的精英治國。正是由于具有以上特性,在西方政治制度史中,除古希臘以外,還有一些運用抽選的例子,盡管它們的目的未必是全面實行民主,而是防止政治權(quán)力被豪強把持。例如,羅馬共和國曾在其政治、社會、宗教、軍事、司法、殖民地生活中廣泛運用抽選來調(diào)和精英之間的政治沖突,避免一方獨大。(7)又如,曾因其保持長期穩(wěn)定而引人注目的威尼斯大公國,在1268~1797年間,通過非常復(fù)雜的程序,用交叉使用抽選與選舉的方式產(chǎn)生首席執(zhí)政官——威尼斯大公,其目的也是為了使任何一個有勢力的家族都不可能把握最終結(jié)果,因為他們也許可以操控選舉,但無法操控抽簽。(8)再如,在佛羅倫薩,平民集團于1250年執(zhí)掌政權(quán)之后逐步確立了以抽簽方式挑選政府官員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挑選最高行政機構(gòu)。(9)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更是在很長的時間里,民主被認為是與抽選分不開的。如馬基雅維利(NiccolòMachiavelli,1469~1527年)與弗朗西斯科·圭恰迪尼(FrancescoGuicciardini,1483~1540年)是同時代的思想家。前者試圖在制度史和思想史中挖掘資源,以限制政治中權(quán)貴家族的勢力,他因此建議為平民設(shè)立與精英階層抗衡的專門機構(gòu),并支持抽選。而后者因反對民主而極度厭惡抽選,卻對選舉獨有情衷;他是思想史上最早鼓吹選舉的人之一。(10)同樣對民主持批判態(tài)度的哈林頓(JamesHarrington,1611~1677年)也認為用抽簽的方式挑選決策者是愚蠢的。他在《大洋國》一書中用了很長的篇幅討論過往各國的抽選實踐,但認為只有選舉才能把現(xiàn)存的精英挑選出來。..(1.1)而孟德斯鳩(BarondeMontesquieu,1689~1755年)的一段話幾乎與2000年前亞里士多德的話一模一樣:“用抽簽的方法進行選舉是屬于民主政治的性質(zhì);用選擇的方式進行選舉是屬于貴族政治的性質(zhì)?!背檫x之所以民主,是因為這種方式不會冒犯任何人,也不會給任何人特殊的機會;它給每個公民同樣的機會被選中,得以服務(wù)自己的國家。不過,偏好貴族政治的孟德斯鳩并不看好抽選。..(1.2)直到18世紀末,這種把抽選與民主掛鉤的做法仍很常見。盧梭(1712~1778年)在1762年出版的《社會契約論》中對孟德斯鳩的說法明確表示贊同,進而指出,“抽簽的辦法最具有民主制的性質(zhì)”,“因為抽簽時,人人的條件都是相等的,而且選擇也并不取決于任何人的意志,所以就絕不會有任何人的作用能改變法律的普遍性。”只有在貴族制下,“用投票的方法才是非常合宜的”。..(1.3)《劍橋古代史》對此的概括是:“所有的古代權(quán)威都同意,抽選是一種在富人與窮人之間實現(xiàn)機會平等的民主設(shè)置?!?.(1.4)按照亨廷頓(SamuelP.Huntington)的說法,在19世紀初,世界迎來了第一波民主浪潮。..(1.5)然而奇怪的是,也正是從19世紀開始,抽選與民主綿延兩千年的關(guān)系突然被割斷了,它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選舉變成了民主的標志:爭取民主就是爭取選舉權(quán)、爭取擴大選舉權(quán)。法國學者曼寧(BernardManin)1997年出版的《代議政府的原則》專門有一章討論“選舉的勝出”,他用“令人吃驚”(astonishing)來形容發(fā)生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這個突變。..(1.6)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下半葉。..(1.7)在這一百多年中,抽選這個曾經(jīng)的民主利器失傳了。抽選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要等到革命呼聲風起云涌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時,曾在很多國家作為奮斗目標的普選權(quán)最終得到了落實。然而,不少人發(fā)現(xiàn),在以選舉為特征的代議制民主下,政治權(quán)力實際上仍然掌握在少數(shù)精英手中。于是,作為對代議民主的補充或替代,人們開始提出“參與民主”、“商議民主”、“直接民主”之類的主張。也是在這個背景下,抽選再次成為一個選項。1968年,美國通過了《評審員挑選與服務(wù)法》(JurySelectionandServiceAct),決定從此以后用抽簽的方式挑選評審員。此前,在審理來自下層階級(往往是黑人)的被告時,來自(白人)上層階級的評審員在裁決中往往公然審判不公,這引發(fā)了長達幾十年的激烈政治辯論,并最終導致了這場改革。..(1.8)此后,其他一些國家(比如法國和英國)也借鑒美國經(jīng)驗開始隨機遴選陪審員。..(1.9)兩年以后,美國著名民主理論家羅伯特·達爾(RobertA.Dahl)出版了一本小書《革命之后》。在這本書中,達爾建議擴大“抽簽民主工具”的適用范圍,為各級政府官員配備用隨機遴選方式組成一些“咨詢委員會”。..(2.0)不過,達爾的這個建議在此后很長時間里并沒有在政治理論界引起廣泛的注意。幸運的是,在世界各地對民主決策的探索中,從20世紀70年代以后出現(xiàn)了一系列抽選的實踐。如德國的“計劃單元”(PlanningCells)、丹麥的“共識會議”(ConsensusConference)、英國的“公民審議團”(Citizens’Jury)、巴西的“參與式預(yù)算”(ParticipatoryBudgeting)等等。..(2.1)這些試驗的共同特點是,除了都包含著參與、商議的成分外,這類活動的參與者都是經(jīng)過抽簽挑選出來的普通民眾。與古希臘和中世紀城邦不同,這時的抽選已經(jīng)沒有了宗教的神秘主義意含,挑出的人不再被看作神的選民。經(jīng)過歐洲與俄羅斯統(tǒng)計學家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探索,無論在操作上還是在理論上,隨機抽樣已被確定為在人口中挑選出有代表性樣本的方法。..(2.2)因此,隨機抽選出來參加這些活動的人具有了代表人口整體的正當性。在20世紀的最后20來年,世界各地基于抽選的試驗在代議民主的大池塘中激起了陣陣漣漪。進入新世紀后,抽選方面涌現(xiàn)出兩大類最引人注目的試驗:一類是加拿大的“選舉改革公民大會”(Citizens’AssemblyonElectoralReform),另一類是試點遍布全球的“商議式民調(diào)”(deliberativepolling)。到目前為止,加拿大已經(jīng)有兩個省(即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與安大略省)舉辦過選舉改革公民大會,其參與者是從本省各個選區(qū)以抽簽方式挑選出來的,每個選區(qū)一男一女。選舉改革之所以不讓選舉產(chǎn)生的議會攪和,是因為議員們都各懷鬼胎。讓沒有既得利益的普通民眾討論選舉改革,結(jié)果才會更客觀、更公正。公民大會經(jīng)過反復(fù)商議形成的改革建議最后需要經(jīng)過高門檻的全民公投批準。..(2.3)商議式民調(diào)的主要推動者詹姆斯·費希金(JamesS.Fishkin)是羅伯特·達爾的學生,達爾關(guān)于抽選的見解肯定影響到他的思路。..(2.4)不過費希金1991年提出的商議式民調(diào)還是有自己的創(chuàng)見。這種民調(diào)與普通民調(diào)的相同之處是,從人口中抽取統(tǒng)計上具有代表性樣本;不同之處是,被抽選出來的人要集中起來對某個議題進行深入討論(商議),之后才對他們進行調(diào)查,其意見可以作為政策建議。..(2.5)換句話說,商議式民調(diào)就是抽選與商議的結(jié)合物。到目前為止,已有十幾個國家進行過商議式民調(diào),而中國是試點最多的國家,包括浙江的溫嶺、臺灣、香港和澳門。..(2.6)與以前的試驗相比,近十年來的抽選試驗適用范圍更廣、影響力更大。抽選的理念開始引起越來越多政治理論家與政治人物的關(guān)注。在英國,已有人建議用抽選的方式改造上議院。..(2.7)在法國,2006年總統(tǒng)大選時的社會黨人候選人塞格琳·羅雅爾(SegoleneRoyal)許諾,如果當選,她將組建一個由抽簽產(chǎn)生的市民議會;市民議會將與現(xiàn)存的國民議會一道參與修憲的討論,最后拿出草案提交全民公決。..(2.8)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理論家約翰·麥考米克(JohnP.McCormick)在2011年出版的《馬基雅維利式民主》一書中提議美國成立一個類似羅馬共和國時期的保民院,由51名公民組成,經(jīng)抽簽產(chǎn)生,任期1年,不得連任,不得重復(fù)擔任。保民官有權(quán)以多數(shù)表決方式否決國會立法、行政命令和最高法院的判決;可以召集全民公投;如果51票中有38票以上贊成,保民官在其1年任期內(nèi)有權(quán)對現(xiàn)任聯(lián)邦官員啟動彈劾程序。..(2.9)在抽選試驗遍地開花的同時,對抽選的理論探索也在一步步深入?!陡锩蟆烦霭?4年后,本杰明·巴伯(BenjaminBarber)出版了一本影響很大的著作《強勢民主》,其最后一章提出改造代議民主的12條方案,其中好幾條都與抽簽相關(guān)。..(3.0)1985年有兩本書問世,一本是《公民立法機構(gòu)》,作者是兩位學者,考倫巴赫(ErnestCallenbach)與菲利普斯(MichaelPhillips),他們建議用隨機的方法來挑選美國眾議員,而不是用選舉來挑選。..(3.1)另一本書是約翰·本黑姆(JohnBurnheim)的《民主是可能的嗎?選舉政治的出路》,其關(guān)注點不僅僅是美國,而是提出一種新的民主模式。..(3.2)這兩本書的共同特點是主張廢除選舉,但不拋棄代議制,借以消除代議民主與參與民主之間的對立。這些作者認為,如果采取抽選的方式,任何政治、經(jīng)濟勢力都不再能造成不平等的利益代表或社會區(qū)隔。這樣一來,就不必浪費競選所需的時間及金錢了,所有的社會群體都有均等的機會進入國會,國會議員的構(gòu)成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口的構(gòu)成。1989年,達爾本人在新書《民主及其批評者》中再次強調(diào),克服代議民主下政治不平等的一個有效途徑,是用抽簽的方式在立法機構(gòu)之外創(chuàng)造出一個可以代表大眾的“微眾”。..(3.3)與上訴三位作者不同的是,達爾主張,抽簽制只是對現(xiàn)行政治體制的補充,而不能取代選舉。..(3.4)費希金在20世紀最后十年出版的三本專著也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不過大多數(shù)讀者的注意力似乎集中在“商議”上,而忽略了參與商議的人是如何產(chǎn)生的,以及為什么要用抽選的方式產(chǎn)生。進入新世紀之交,尤其是在過去幾年,涉及抽選的理論探索大幅增加。有出版社已推出了“抽選與公共政策”系列叢書,現(xiàn)已出版八本專著。..(3.5)一些大學與研究機構(gòu)舉辦了相關(guān)的研討會,如2005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舉辦了有關(guān)公民大會的專題研討會;..(3.6)2008年普林斯頓大學舉辦了研討會,討論“超越選舉:新型代表的民主正當性”;...(37)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Po)政治研究中心(Cevipof)分別于200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