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設計和開發(fā)_第1頁
新藥設計和開發(fā)_第2頁
新藥設計和開發(fā)_第3頁
新藥設計和開發(fā)_第4頁
新藥設計和開發(f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藥設計與開發(fā)

新藥設計與開發(fā)的學習要點

1.基本概念非特異性結構藥物、特異性結構藥物,生物靶點及種類,藥物的選擇性和特異性,動力學時相、藥效學時相;先導化合物,。2.基礎知識(結合實例學習)(1)影響藥效的兩個基本因素(406頁)(2)構效關系(藥物的化學結構與活性的關系)藥物理化性質對藥效的影響(溶解度、P值、解離度),藥物立體結構對藥效的影響。(幾何異構、光學異構)(3)藥物與受體相互作用的幾種化學鍵:氫鍵、共價鍵、離子鍵。(4)發(fā)現(xiàn)先導化合物的途徑(414頁)

概述

一.藥物化學的根本任務——發(fā)現(xiàn)和設計新藥。藥物的發(fā)現(xiàn)、研究與發(fā)展的歷史,經歷了由粗到精、由經驗性的試驗到科學的合理設計的三個階段:(一)發(fā)現(xiàn)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

階段特征——從動物、植物體內分離、純制和測定許多天然活性產物,直接被用作藥物等等。

如:嗎啡(1804年)、奎寧(1820年)、可卡因(1860年)、利血平(1918年)(二)發(fā)展階段(20世紀30~60年代)階段特征——藥物發(fā)現(xiàn)的黃金時期

如:磺胺藥、抗生素、氮芥類抗腫瘤藥、抗精神病藥、吲哚類非甾體抗炎藥、受體激動劑和拮抗劑、內源性生物活性物質的分出甾體激素結晶等。

(三)設計階段(20世紀70~90年代)藥化研究顯著特點——多學科性、綜合性。新理論、新技術以及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促進了藥物化學的發(fā)展(如:靶藥)。重大發(fā)展有:氟喹諾酮的研究(合成抗菌藥重要里程碑),

DNA拓撲異構酶抑制劑、新生血管抑制劑,

基因藥等。繼續(xù)尋找內源性活性物質,發(fā)現(xiàn)了許多活性多肽和細胞因子,如:、內皮舒張因子(EDRF)心房肽(ANF)

藥物設計的目的——尋找高效低毒、結構新穎的新化學實體。從而減少了盲目性、降低了消耗、縮短了周期。

例如:鏈霉素的(Pc)經驗性隨機篩選,氟尿嘧啶的設計。

新藥發(fā)現(xiàn)過程是一艱巨、復雜、周期長、風險大的過程。據(jù)國際上統(tǒng)計,一個全新藥物從研發(fā)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費10~12年時間,耗資3~5億美元,并且這一費用正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因此,如何提高研發(fā)速度。降低投入費用,縮短開發(fā)周期以為學術界和企業(yè)界最為關注的問題。

焦點問題——研發(fā)新藥:提高速度,降低成本,縮短周期。

二.

藥物的構效關系、藥物作用方式

構效關系(SAR)——藥物的化學結構與活性的關系

藥物從給藥到產生藥效的過程可分為藥劑相、藥物動力相和藥效相三個階段,藥物的結構對每一相都產生重要影響,

1.非特異性結構藥物

其藥理作用主要受藥物理化性質的影響,與化學結構關系較小。一般認為是通過物理化學過程起作用,稍改變其結構化學結構,對藥理作用的影響不明顯。(404頁)

例如:全麻藥。

根據(jù)藥物的作用方式將藥物分成下列兩種類型2.特異性結構藥物(多數(shù)藥物)

其藥理作用依賴于藥物特異的化學結構及特異的空間結構。

通常需與機體內三維結構的受體契合而產生藥理效應?;瘜W結構稍加改變,就會直接影響其藥物活性(如:電子分布、分子構型構象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例如:甾體激素、鎮(zhèn)痛藥等。

藥物結構

決定

物理性質結構類型化學性質立體結構

影響決定

非特異性結構藥物

特異性結構藥物

生物活性

三.

藥物設計

目的:提高尋找新藥的合理性,減少盲目性,加快新藥研究的步伐。

研究內容:(1)開拓性研究——改進現(xiàn)有的藥物或有效化合物。

(2)探索性研究——尋找新的先導化合物或設計新的分子結構。構效關系的研究是藥物設計的基礎。本節(jié)重點討論藥物結構對藥效的影響。

化學結構與藥效關系(一)藥物產生藥效的決定性因素

1.首先必須以一定的濃度(有效濃度)到達作用部位。2.與作用部位的受體發(fā)生作用。(407~410頁)

這兩個因素都與藥物的化學結構關系密切,是構效關系研究的重要內容。有的藥物體外試驗具有強烈活性(符合受體要求),但體內幾乎無效,說明其結構并不一定具有轉運過程所要求的最合適的理化參數(shù),無法接近作用部位,故體內幾乎無效(藥效與理化性質有關)。有的藥物雖易轉運到達作用部位,但與受體嵌和不良,同樣療效不佳(與結構類型、立體結構關系密切)。50左右%無效原因(二)理化性質對藥效的影響

口服給藥時,藥物由胃腸道吸收,進入血液。藥物在運轉過程中,必須透過各種生物膜(如:人與細菌的細胞膜),才能到達作用部位或受體部位。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吸收、轉運、分布、代謝、排泄)會對藥物在受體部位的濃度產生直接影響,而藥代動力學性質是由藥物的理化性質決定的。藥物在作用部位達到有效濃度,是藥物與受體結合的基本條件。

以上的一系列過程均與藥物的理化性質有關。

藥物結構決定藥物的理化性質,理化性質影響藥物的有效濃度,從而影響活性(如:青霉素)。此外還與藥物的穩(wěn)定性、毒副作用關系也很密切。理化性質中,對藥效影響較大的主要是溶解度、分配系數(shù)、解離度。

1.溶解度、脂水分配系數(shù)對藥效的影響藥物

一定水溶性一定水溶性(親水性)(親脂性)

擴散轉運通過脂質生物膜

血液或體液進入細胞內(至作用部位)

適宜、合適的P(脂水分配系數(shù))必須具有

藥物在體內轉運、擴散進入血液循環(huán),達到有效濃度,需要一定的水溶性(親水性)。

通過各種脂性細胞膜與作用部位(受體、DNA、酶)結合生效,又需要有一定的脂溶性(親脂性)。所以:

藥物必須既具有一定的水溶性

又具有一定的只溶性

才能產生藥效,否則無效。

口服藥物

強親水性或強親脂性都將顯著降低藥效或無效。

例如:抗瘧藥血液循環(huán)需脂溶性紅細胞膜、瘧原蟲膜

瘧原蟲DNA生長、繁殖

抗瘧藥效進入穿過作用干擾產生需水溶性

例如:巴比妥類藥物名稱結構離子型分子型

巴比妥酸99.9%(無效)

三乙基苯基巴比妥100%

(無效)

苯巴比妥50%50%(離子型)(分子型)

有效例如:

抗精神失常藥

藥名

R

脂溶性藥效

異丙嗪H

鎮(zhèn)靜

氯丙嗪Cl抗精神失常三氟丙嗪

CF3

強效抗精神失常

改變藥物的結構(先導化合物的優(yōu)化),可改變其脂溶性(易透過血腦屏障達有效濃度),從而改變了藥物的作用,或影響了藥效的強弱。

RR(副作用)418頁

分子的結構取代基對脂水分配系數(shù)P影響:

基團P值

引入:羥基5~150倍

脂氨基2~100倍

鹵素原子4~20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