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由意志到道德抉擇人類生存的自由悖論反面烏托邦小說《發(fā)條橙》的人類生存憂思與警示_第1頁
從自由意志到道德抉擇人類生存的自由悖論反面烏托邦小說《發(fā)條橙》的人類生存憂思與警示_第2頁
從自由意志到道德抉擇人類生存的自由悖論反面烏托邦小說《發(fā)條橙》的人類生存憂思與警示_第3頁
從自由意志到道德抉擇人類生存的自由悖論反面烏托邦小說《發(fā)條橙》的人類生存憂思與警示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自由意志到道德抉擇人類生存的自由悖論反面烏托邦小說《發(fā)條橙》的人類生存憂思與警示

恩斯特卡塞爾(ernstcassil)曾說過?!叭藗兟暦Q他們一直在研究自己的東西,也就是說,在他們生存的任何時候,都有必要審查和觀察他們的生存狀況。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就存在于這種審視中,存在于對人類生活的批判態(tài)度中。”9反面烏托邦小說作為西方文學長河中的一條綿延的涓涓細流,它正是以悲觀的筆調審視了高度科技化的烏托邦理想給人們帶來的恐懼與危害,以獨特的視角對人類的生存境遇進行了思考。伯吉斯的《發(fā)條橙》圍繞英國少年亞歷克斯的自由意志的放縱與失落,抒寫了人類生存的自由悖論,從而引發(fā)了我們對人類自身生存狀況的思考。作者把主人公放置在特殊的境遇之中,即極端放縱的自由世界和極端封閉的不自由世界(監(jiān)獄),讓故事沿著這樣一條線索展開:過度的自由引發(fā)一系列暴力——限制自由導致人的自主性喪失成為非人——恢復自由又使人因無法適應社會而處于生存的困境。小說的內涵也因此更為深刻,即試圖通過主人公的選擇給我們揭示人所處的尷尬的兩難境地以及人類生存的自由悖論:人既想擁有自由,又不得不束縛自由;個人意志的極端自由會導致欲望的無端泛濫,而對人的自由意志的極端控制又會導致人的自由的徹底淪喪。一、暴力發(fā)生的自由和極端自由意志自古以來,人們就被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苦惱著,于是就出現了人性的善與惡相對立的觀點。其實人性的善惡并不是對立的,人性中的善與惡是主體選擇的結果,主體的人是自由的,他通過道德選擇來確定自己的行為。徹底的惡的選擇會導致自由的無端泛濫,徹底的善的選擇又意味著自由意志的淪喪,無論怎樣選擇,只要走向極端,人都會變成沒有思想、沒有自由的發(fā)條橙,從而打上物的烙印?!栋l(fā)條橙》的第一部分展示的是人類生存的自由悖論的一個方面:個人意志的極端放縱并不代表人獲得了徹底的自由,相反,這種極端的自由會導致社會的混亂、道德的淪喪以及血腥的暴力。亞歷克斯是一個15歲少年,卻以施暴為樂,他把暴力當作輕松的游戲,伙同其他三個伙伴在街上橫行霸道,無惡不作。搶錢、毆打教師、搶劫商店、盜竊汽車、奸污婦女,幫派之間互相攻擊、搶劫古屋、把看門老太打成重傷致其死亡。小說的這一部分充斥著無盡的暴力場面,揭示了社會的罪惡。但伯吉斯的目的并不是簡單地揭示社會的混亂和罪惡,而是探索人的自由的問題,即人在擁有了道德選擇權之后,是否可以任意妄為實施他的自由意志,于是對“自由意志的天然合理性提出了質疑”217。亞歷克斯的父母是一般的工薪階層,雖然家里并不是非常富裕,卻也能夠給他提供吃穿以及學習的費用,他甚至還擁有一套音響聽他喜歡的音樂。因此,他實施的一系列暴力行為并不是因生活所迫而為之,而是非常自覺的甚至是自由的選擇。對他來說,盡情地徜徉于古典音樂之中是表達快樂的一種方式,同樣,痛快地實施各種暴力也是讓他快樂的一種手段。他通過暴力進行種種破壞和攻擊,但從來不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借口。他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善行和不良行為,它們同屬于自我,人們根據喜好對自我進行選擇,有人選擇善行,有人選擇不良行為,代表不良行為的這部分自我就成為外界一切權威所抵制的東西,而這部分自我勢必會起來奮戰(zhàn)、反抗這些權威。亞歷克斯依據自己的喜好,把自己看作不良行為的自我,到處實施暴力就成了他實現自我的一種表現,也成為他追求極端的自由意志的反映。對伯吉斯來說,自由就存在于這種“道德選擇權”中。亞歷克斯只考慮到自己的喜好,濫用了他的“道德選擇權”不斷地施暴,這本身并不是自我的實現,也不是對自由的肯定,而是對自由的否定,因為他的自我和極端的自由的實現是以他人的自我和自由的喪失為前提的。因此,小說向我們表達了這樣的一種思想:人存在的意義在于擁有真正的自我和自由,但這種自我和自由如果是以一種毫無節(jié)制的方式表現出來的話,它就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危害。申慧輝認為:“由于小說的暴力與反暴力主題和它對現實的冷靜而悲觀的分析,它被歸為反烏托邦小說,并被稱作對當代世界的夢魘式預見?!?49伯吉斯在小說中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對暴力、惡行進行了赤裸裸的描寫,從而預見了極端放縱的個人自由意志的危害性。二、從自我內在的角度談對他的人性的救贖方成在論述自我異化時指出:“自我在形成的過程中永遠偏離自身,走向‘他者’。這實際上也可以稱做是一個自我否定過程,直到自我被完全否定,成為一個‘自我空殼’。自我是一個虛構之物,一種誤解。”59小說的第一部分,亞歷克斯濫用“道德選擇權”,試圖通過一系列暴力行為驗證個人意志的極端自由。他認為自由的實現過程就是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過程,所以在自我形成的過程中,他逐漸偏離自身,走向了“非人”的境地:極端的自由意志把他送進了第八十四F號國監(jiān)。在這里,個人的自由意志結束了,他無端放縱的狀態(tài)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使亞歷克斯自我形成的過程成為他自我否定與自我喪失的過程。亞歷克斯終因自己的暴行被送進監(jiān)獄進行改造,成為英國當局“路多維哥式技術”的第一個試驗品。首先給他注射藥物,讓他沒有活動的力氣,接著把他的頭和四肢牢牢固定在椅子上,之后夾住額頭的皮膚,使上眼皮和下眼皮怎么都不能閉上,然后讓他一部接一部地觀看恐怖電影,并配上他喜歡的古典音樂。于是,他早先參與的許多類似的暴力事件一個個地出現在他的眼前,讓他感到惡心、恐怖,卻又動彈不得。尤其是二戰(zhàn)期間的折磨戰(zhàn)俘的鏡頭和德國法西斯的暴行影片,更是讓他害怕、恐慌。這就是英國政府所采用的生物技術,一種新療法,它不是對罪犯肉體上的嚴酷懲罰,而是從思想與意志上去改造、控制罪犯,使他變成一個“好人”。亞歷克斯渴望變成好人,他以為向善做好人是美妙的,然而問題在于“這種技術是否真的能使人向善。善心是發(fā)自內心的……善心是選擇出來的事物。當人不會選擇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人了”93。個人的自由意志在“路多維哥式技術”的操控下變成了無用的廢物,而作家則給我們揭示了人類生存的自由悖論的另一種狀態(tài):人在自由意志的引導下選擇向善而非向惡,就意味著被剝奪了進行“道德選擇權”的能力。亞歷克斯選擇摒棄暴力、走向善的境界的目的是為了脫離監(jiān)獄,他選擇的這條路并不是他喜歡的、心甘情愿的,只不過是迫于自身的困境和外界的權威而為之。因此,他所接受的這個洗腦的過程就是他自我異化的過程,是把他變?yōu)橐粋€喪失自由意志的“非人”的過程。在新技術療法的幫助下,亞歷克斯的自我完全被否定,他變成了一個“自我空殼”,從而產生了一種新的感覺,那就是無處不在的“惡心感”與“疏離感”:看到別人的暴力行為,聽到別人罵臟話,想到自己拿刀子實施暴行,回憶過去的惡行,甚至連做夢施暴都會感到惡心,最可怕的是古典音樂給他帶來的不再是激情,而是痛苦。當局的這種生物改造技術顯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經給亞歷克斯帶來快樂的暴力現在讓他感到難以忍受的惡心和頭疼,他希望挨打的愿望比惡心與可怕的痛感還要強烈,惡心感終于使亞歷克斯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因為健康的人對于可惡的東西的反應就是害怕和惡心。弗羅姆在《逃避自由》中說得好:“我們的經濟體系,從它運用科學技術方面來看,是越來越合理化了;但它所產生的社會效用越來越不合理了。經濟危機、失業(yè)和戰(zhàn)爭支配著人們的命運。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世界:人開設了工廠,建造了高樓大廈,發(fā)明了汽車,縫制了衣服,生產出了糧食和水果。但是,這些人類用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卻從人那里異化出去了。人不能真正地控制他所制造的這一世界上的任何東西,恰恰相反,這一人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卻成了人的主宰者。在它面前,人俯首帖耳。他竭盡全力地安撫它,巴結它。他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的成果反過來成了他的上帝?!?59健康的亞歷克斯終于成為一個喪失自我和自由意志的“非人”,自由意志的淪喪也就意味著“道德選擇權”的喪失。他在向善的選擇中失去了向惡的能力,與喜歡的暴力水火不容,暴力成為他痛苦的來源。其實,亞歷克斯是沒有真正的選擇權的。作為實驗的對象,他通過觀看暴力影片被迫趨向惡,但實際效果則是被迫趨向善,因為只要看到或是感受到暴力的意圖,渾身都會有猛烈的痛感,那么他為了消除這種痛感,就不得不竭力抗拒各種暴力意圖,被迫轉向與惡截然相反的善。當他不再濫施暴行、胡作非為的時候,他也就不再能夠作道德選擇。由于向惡的選擇的喪失,他就變成了一個無法適應暴力社會的“非人”——發(fā)條橙。三、人類社會的生存之境亞歷克斯嘗試過暴力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和愉悅,也嘗試過暴力給自己帶來的巨大痛苦。隨著他施暴能力的喪失,這個“路多維哥式技術”的成功試驗品再一次面對著曾經生活過的暴力社會,這一次他喪失了生活的能力。父母領養(yǎng)的兒子把他擠出了家;以前被他毒打過的人想要把他消滅掉;曾經的弟兄暴打了他一頓……面對這些不公平和暴力行為,他無力反抗,因為只要他一想到反擊就會感到惡心、就會頭痛欲裂。我們看到,無論是在家還是在社會,他都無法適應,甚至連捏死一只蒼蠅的想法都不能有,逐漸成為生活的局外人。從亞歷克斯的經歷來看,無論是自由意志的極度放縱還是自由意志的極度束縛,都是自由失落的體現,當人不能自由選擇的時候,他也就失去了道德選擇權,他不但不能適應社會生存下去,反而有可能被生活所摒棄,被社會所淘汰。于是,人類的生存悖論就在于:人想要擁有自由,但極端的自由會導致邪惡,而對自由的極端的限制又會導致人性的淪喪,最終走向自由意志和道德選擇權的雙重失落。作家亞歷山大深刻地揭示出亞歷克斯的真正處境:他不是一個戰(zhàn)勝了暴力、邪惡的勝利者,而是一個現代受害人,是生物技術的可憐的犧牲品。亞歷克斯向惡的能力的喪失證明了新技術所具有的權威和新技術的成功,同時也證明了自由意志和道德選擇權的雙重失落就是人性和自由的雙重失落,而人一旦失去這些,就只能充當上了發(fā)條的甜橙。在小說中,伯吉斯把亞歷克斯放在兩個極端的境遇中,使他在極其自由的世界中以施暴來滿足自己的快樂欲望,給予他充分的道德選擇權,讓他的自由意志也得以最充分的實現。之后,又使他在極其不自由的世界中受盡了暴力的折磨,他的自我選擇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個人的自由意志受到了極端的控制和改造,最終走向人性的淪落。因此,善與惡的選擇并不是絕對的,人既有選擇善的權力,也有惡的權力,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選擇了向惡而去扼殺他。當然,亞歷克斯濫用“道德選擇權”施暴的結果是給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并侵犯了他人的自由意志,但是,為了社會的安定秩序,對施暴者進行無情的思想控制,無疑也是對人性和人的自由意志的戕害?!栋l(fā)條橙》通過“自由”的亞歷克斯向“非人”的亞歷克斯的轉變,對人類的自由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探索。人如果失去自由,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滿足欲望、實現理想,作為個體的人,他的人格魅力就會失去光彩。如果人一味的只追求自由、滿足自己的私欲,就會對他人的自由與人格造成侵害,他人的自由就會喪失。亞歷克斯終于明白了每個人都有享受幸福生活的權利,但他明白這一道理的代價卻是孤獨的走向死亡。伯吉斯通過亞歷克斯的悔悟向我們揭示了人類生存的尷尬境地:在現代社會中,當個體的生命價值得以實現的時候,個體的自由不得不面對外界權威的種種威脅,從而使個體陷入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