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說木葉》同步練習(xí)+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1頁
【高中語文】《說木葉》同步練習(xí)+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2頁
【高中語文】《說木葉》同步練習(xí)+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3頁
【高中語文】《說木葉》同步練習(xí)+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4頁
【高中語文】《說木葉》同步練習(xí)+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9.《說“木葉”》同步練習(xí)一、選擇題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運用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A.模擬題的題型和題量與真題相似,多做模擬題,可以培養(yǎng)考生對題目的熟悉度,從而熟能生巧,在考試中能夠快速解題。B.有時書中的人物命運,引起我的沉思和聯(lián)想,凝視著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C.這篇文章內(nèi)容淺顯,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復(fù)推敲的微言大義。D.中學(xué)生對一些字詞的理解常常自以為確鑿無誤,一經(jīng)老師點撥,方知大謬不然。2.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參與(yǔ)

盡量(jǐn)

強詞奪理(qiáng)

所向披靡(mǐ)B.熾熱(zhì)

瞭望(liào)

螳臂當(dāng)車(dāng)

汗流浹背(jiá)C.模樣(mó)

溘然(kè)

間不容發(fā)(jiàn)

瑯瑯上口(láng)D.應(yīng)許(yīng)號召(zhào)

妙語解頤(yí)

咎由自取(jiù)3.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項是(

)A.不但“木”讓我們?nèi)菀紫肫鹆藰涓?,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B.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潛在的更為普遍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C.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D.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chuàng)造出那千古流傳的鮮明形象。4.依次填入下面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

)從“木葉”發(fā)展到“落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②其中關(guān)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③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④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⑤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A.②①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②④①③⑤ D.③⑤②①④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木葉”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_____________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2)這當(dāng)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____________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_____________不同起來。A.傳誦啟示精練顯著B.傳誦啟發(fā)洗練顯然C.傳頌啟示洗練顯然D.傳頌啟發(fā)精練顯著二、填空題6.文學(xué)常識。本文(《說“木葉”》)屬于(體裁)。本文主要對“”在形象上的藝術(shù)特征作了極為細致的辨析,告訴我們?nèi)绾误w察詩歌藝術(shù)中的精微之處。欣賞詩歌要抓住,注重理解它帶有的。7.選詞填空。(1)詩中“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一句被人廣為,歷下亭也因此名揚天下。(傳誦·傳頌)(2)從他們當(dāng)兵的那一天起,就非常清楚地知道,軍人是一個冒險的職業(yè)。(選擇·抉擇)(3)隨著FMG等其他皮爾巴拉地區(qū)的鐵礦石生廠商的新項目投產(chǎn),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發(fā)運港有望鐵礦石發(fā)運量,以及時彌補鐵礦石供應(yīng)。(增加·增進)(4)微信朋友圈里著這樣一則“審車新政”:“從2019年1月1日起,當(dāng)月該年檢車輛必須在當(dāng)月年檢或者提前兩個月審驗?!保鱾鳌ち魝鳎?)生物學(xué)的研究對象是生命,分子生物學(xué)正是要在分子結(jié)構(gòu)的水平上探索生命的。(奧妙·奧秘·奧義)(6)基建投資的增速變化,則明顯呈現(xiàn)房地產(chǎn)投資增速逆向波動的。(特征·特點)三、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薄毒鸥琛纷詮那璩鲞@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标懾实摹杜R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敝劣谕醢抖珊颖薄返拿洹扒镲L(fēng)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則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澳救~”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墒菃栴}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倍茨闲∩降摹墩须[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睙o名氏古詩里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笨墒菫槭裁磫螁巍皹淙~”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fēng)輕花落遲。”(蕭綱《折楊柳》)“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陶淵明《擬古》)這當(dāng)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練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練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可見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chǎn)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xiàn)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fā)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dāng)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么“葉”字似乎就不應(yīng)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jīng)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這里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xué)習(xí),又在自己的學(xué)習(xí)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8.下列對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文章開頭緊扣題目,說明“木葉”的來歷,以及對后代詩歌產(chǎn)生的影響。)B.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标懾实摹杜R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這些詩句,都是為了說明古代詩人特別喜歡使用“木葉”一詞,因此“木葉”在古詩中很常見。)C.“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設(shè)問開頭,引出對“木葉”與“樹葉”在詩歌運用上的分析。)D.例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倍茨闲∩降摹墩须[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木葉”就是“樹葉”,引用詩句說明古詩句中“樹”和“葉”是常見的,而“樹葉”連用不常見。)9.對選文表達的中心意思,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A.我國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但很少用“樹葉”。B.我國古代詩歌中大量的用“木葉”,發(fā)展到用“落木”。C.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D.中國詩歌的語言豐富多彩,“木葉”是其中的小小一例。10.畫線句中的“無人過問”,有人認為應(yīng)該改為“少人過問”,請你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你的看法。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xí)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木”不但讓我們?nèi)菀紫肫鹆藰涓桑疫€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xí)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澳救~”所以是屬于風(fēng)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日暮風(fēng)吹,葉落依枝?!?吳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澳救~”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shù)形象的領(lǐng)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節(jié)選《說木葉》)11.下列各項中,對古代詩歌中常用“葉”來替代“樹葉”的原因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B.用“樹葉”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C.“樹”與“葉”的形象十分一致,“樹葉”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D.古典詩歌中習(xí)慣用單詞,因此也就很少見“樹葉”這個詞。12.下列各項中,對“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這句話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zhì)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zhì)的葉子。所謂“暗示性”是特指詞語的形象色彩。B.“木”具有木質(zhì)材料的影子。人們一看到“木”,就想起樹干,很少想到樹葉?!澳尽笔乔镲L(fēng)葉落情景中的鮮明的形象。所謂“暗示性”,應(yīng)該是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是就詩歌語言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含蓄性特征而說的。D.“影子”是指詞語字面意義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課文所說的“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1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正是因為“木”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等,《九歌》中的“木葉”才特別生動。B.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和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都是在細雨中的葉子,與“木葉”形象不同。C.“木葉”的“葉”有纏綿的一面,而“落木”就把“木葉”中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去除干凈了。D.“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但在藝術(shù)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四、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指出“落葉”與“木葉”在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處的:“木葉”,含有落葉的因素,有著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但這不代表“木葉”意象就可以取代“落葉”?!奥淙~”與“木葉”在詩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別的,“落葉”與“木葉”是兩個完全獨立的詩歌意象。一、“落葉”是有別于“木葉”的詩歌形象?!奥淙~”,著重在“落”字,可以飄搖于空,但更多的情況是委頓于地;而“木葉”幾乎從來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葉?!翱吞脽o絲桐,落葉如秋霖。”(顧況《游子吟》)這里寫“落葉”仿佛綿綿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讓人如見葉落之形,似聞風(fēng)行之聲,雖是空中之葉,卻完全不包含樹木的形象?!奥淙~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韋應(yīng)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這里的“落葉”顯然是覆蓋在地面的,所以才掩蓋了人的行跡。而歷代的詩人,也仿佛都特別喜歡地面上的落葉: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陶淵明《酬劉柴?!罚┞犛旰鼜?,開門落葉深。(無可《秋寄從兄賈島》)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白居易《長恨歌》)秋風(fēng)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fù)驚。(李白《秋風(fēng)詞》)在庭院里,在家門前,在臺階上,也許地點不同,但秋天的“落葉”都是鋪陳子地的。我們再看看課文中引用的寫“木葉”的詩句: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謝莊《月賦》)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陸厥《臨江王節(jié)士歌》)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木葉”后的動詞,常常是“下”。有時是“脫”,這些動詞刻畫出樹葉自枝頭脫離而下的動態(tài),它是飄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風(fēng)吹木葉,還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樹葉竟然還沒有脫離枝頭,只隨風(fēng)搖動,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呢。由此我們可以總結(jié):“落葉”和“木葉”是兩種不同狀態(tài)的秋葉?!澳救~”造成的聯(lián)想是包含著樹木的形象的,是樹葉從枝頭飄搖而下的畫面;而“落葉”則摒棄了樹木的形象,僅僅是秋葉本身,并且常常是鋪陳在地面的。二、“落葉”有別于“木葉”的詩歌境界。“落葉”與“木葉”喚起了不同的聯(lián)想,塑造出不同的詩歌形象,自然也就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詩歌意境?!把U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保ㄇ毒鸥琛罚┮驗椤澳尽边@個字的暗示和“下”這個字的提醒,整棵樹的形象都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讓人感受到一種樹木落光葉子之后的疏朗、蕭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倍奥淙~”,沒有肅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單薄的“葉”的意蘊。它們向我們傳達著這樣的暗示:枯萎,飄零,無所歸依。所以,那些寫落葉的詩句,常常帶著游子的感傷,去國懷鄉(xiāng)者的孤寂,或者懷才不遇者的愁悶。唐朝大詩人顧況的《游子吟》里有落葉:“游子悲久滯,浮云郁東岑??吞脽o絲桐,落葉如秋霖?!庇巫悠矗M不正似落葉無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因為“木”暗示的沉穩(wěn)、堅固,“葉”的漂泊無依將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將大打折扣。白居易的《長恨歌》里也有落葉:“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碧菩谕词鶒郏t暮帝王的那份衰老、孤寂、凄涼,也在滿階落葉之中了,此處也不能有“木”的堅強挺立,只能有“葉”的孤苦無依。李白的《秋風(fēng)詞》里也有落葉:“秋風(fēng)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fù)驚?!甭淙~在風(fēng)中聚合又揚散,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正反映著抒情主人公相思而不得見的輾轉(zhuǎn)難安;若用“木葉”的話,因“木”對大地的牢固依附,是完全不符合詩境的。不必再舉了,“飄零”“客心”“故國”“零落”“無復(fù)歸”這些詞語,都在印證著“落葉”與“木葉”不同的詩歌境界。概括言之,“木葉”創(chuàng)造的是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而“落葉”則表達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什么不能寫成“無邊落葉蕭蕭下”,正因為杜甫本要創(chuàng)造出一派闊大蒼涼,“落木蕭蕭”對“長江滾滾”,才構(gòu)成了統(tǒng)一的詩歌境界。作為詩歌形象,“木葉”和“落葉”沒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領(lǐng)風(fēng)騷,各成佳境。(節(jié)選自張彥金《莫道“落葉”是尋常》)材料二: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實際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便擴大到全面,認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他摘引謝莊、陸厥、王褒、柳惲、沈佺期等人作品中關(guān)于“木葉”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結(jié)論說:“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shù)形象的領(lǐng)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有不少詩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來的結(jié)論。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強調(diào)“木”和“樹”的分別,并且說“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這樣。試讀以下的詩句,就可以知道。珍木郁蒼蒼。(劉楨《公宴詩》)遙愛云木秀。(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喬木生夏涼。(韋應(yīng)物《同德寺兩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群木晝陰靜。(韋應(yīng)物《夏景園廬》)山木盡亞洪濤風(fēng)。(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從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詩句中我體會不出一點“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來。相反地,他們在用了“木”字的詩句中恰巧描繪了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綠化之美,絕對沒有黃色的給人以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林庚先生在《說木葉》一文中又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這說法,拿他所舉的例子還勉強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舉出的一些例子來看,就顯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觀點,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不錯,“嘉樹”的確不能改為“嘉木”,否則太不成話了。但我要轉(zhuǎn)問林庚先生一下:劉楨“珍木郁蒼蒼”,王維“遙愛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為“珍樹郁蒼蒼”“遙愛云樹秀”才好嗎?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說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當(dāng)?shù)?。尤其是韋應(yīng)物的“喬木生夏涼”,杜甫的“山木盡亞洪濤風(fēng)”,若改為“喬樹生夏涼”“山樹盡亞洪濤風(fēng)”,那就要成為絕大的笑話了!因為“喬木”“山木”等詞兒,早已約定俗成,不容許你擅自改動了。應(yīng)該用“木”的地方,必須用“木”字,應(yīng)該用“樹”的地方,必須用“樹”字?!澳尽弊直旧聿⒉皇窍窳指壬f的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那樣的死板,至于說“木”的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我們會更多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這是很不實際的想法?!叭~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云云,更是不能存在的說法。大約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只是有時不同,其原因恐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lián)想有關(guān),和音節(jié)的諧否、字面的生熟等問題也有關(guān)。如果引更多的詩句來作更細的分析,結(jié)論就一定會不同一些。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木’字固然勝‘葉’,但“落葉滿空山”(韋應(yīng)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來強為衡量。藝術(shù)形象是要根據(jù)具體例子來作分析的,不能籠統(tǒng)地一概而論。(選自陳友琴《溫故集》)14.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落葉”,者重在“落”字,可以飄搖于空,但一般委頓于地;而“木葉”從來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葉。B.材料一認為,“木葉”后常常跟“下”“脫”等動詞,刻畫出樹葉自枝頭脫離而下的動態(tài),它是飄舞在空中的,完全脫離了樹。C.材料二認為,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便擴大到全面,認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這一觀點具有很大的片面性。D.材料二認為,用了“木”字的詩句中也能描繪了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每一句都有綠化之美,絕對沒有黃色的給人以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15.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二認為,林庚先生認為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而“木”給人黃色的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B.材料一認為,因為那些寫落葉的詩句,常常帶著游子的感傷,去國懷鄉(xiāng)者的孤寂,或者懷才不遇者的愁悶,所以落葉才有枯萎,飄零,無所歸依等暗示性。C.材料二認為,一些含“木”的詞語,如“喬木”“山木”等詞兒,已約定俗成,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說的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D.材料一認為,“木葉”創(chuàng)造的是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而“落葉”則表達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16.下列詩句不能體現(xiàn)“落葉”表達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木葉”創(chuàng)造的是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的一項(

)A.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B.客堂無絲桐,落葉如秋霖。C.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D.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17.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觀點。18.簡述材料一、材料二在結(jié)構(gòu)上的異同?五、古代詩歌閱讀19.學(xué)習(xí)了本文,你對鑒賞詩歌的意象已有所收獲了吧?試從意象入手,賞析杜牧《齊安郡后池絕句》的畫面美。齊安郡后池絕句杜牧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六、選擇簡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每當(dāng)一個熱點事件發(fā)生,就會有許多的文字趁熱跟進,人們把這稱為“熱點寫作”。對于這種行為,有種最常見的指責(zé)是,(

),博人眼球。這種指責(zé)很容易駁斥。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告訴人們,正義不僅本身值得追求,其結(jié)果也往往合乎(

)。一種正當(dāng)?shù)募妓嚥粌H有其獨特的追求,也能帶來附隨的好處。正如醫(yī)生要追求醫(yī)術(shù)高明、妙手回春,而這種追求同時也會帶來良好的聲譽與可觀的收入,這沒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醫(yī)生只是追名逐利,為了名利可以放棄醫(yī)療職業(yè)本身的追求,那么醫(yī)生也就不再是醫(yī)生,他放棄了醫(yī)術(shù)這種特定的技藝。寫作也是一種技藝,它既有技藝本身的追求,也能帶來附隨的名利。但如果寫作只是為了名利,那么寫作也就不再是寫作。人們常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而通常的情況是為了好事去努力,①(15字以內(nèi))。但如果“只為前程,無所謂好事”,也可能既無好事,又無前程。因此,②(10字以內(nèi)),沒有什么不道德,但名聲只是寫作的附隨結(jié)果,而非自然結(jié)果,不能為了名聲而去寫作,(

)不僅不道德,也使得寫作不再成為一種獨特的技藝。20.依次填入文中括號處的詞語,全都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p>

)A.欺世盜名

要求

因為 B.欺世盜名

欲求

否則C.沽名釣譽

欲求

否則 D.沽名釣譽

要求

因為21.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第一段中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也許因為這一點,姑娘們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話”。B.幾乎所有小說都可納入“生與死”“愛與恨”“美與丑”等宏大母題中。C.他在柜臺里售貨時,眼、耳、口、手、腳、腦這六部“機器”同時開動。D.通完電話不久,朋友就來了,滿臉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進門房。22.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dāng)?shù)木渥?,使前后語意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七、語言表達23.請從我國古典文學(xué)中選取任一與橋相關(guān)的句子,續(xù)寫下面的文字。要求:(1)緊扣句首觀點,符合語境;(2)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3)語意連貫,內(nèi)容充實;(4)60~100字。橋,是歷史冷靜的看客,它見證了繁華與凋敝,見證了得意與落魄,見證了悲歡與離合。翻開中國古典文學(xué),多少美景,多少情意,與橋息息相關(guān)。八、小閱讀-課內(nèi)24.比較“木葉”“黃葉”“落木”在詩歌形象上的異同,分別寫出其特征。25.從上述引文中,你感悟到“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藝術(shù)特征?請參照原文段概括為3點。答:①“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②“木”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③“木”的第三個藝術(shù)特征:。九、判斷題26.判斷正誤。(1)老師傅總是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訴說他年輕時的趣聞軼事,我已經(jīng)聽得熟能生巧了。()(2)對于他幫助孤寡老人和失學(xué)兒童的事跡,我真是一言難盡。()(3)公司法定代表人激動地向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道謝著,72萬元雖然對公司影響微乎其微,但就像魚刺一樣卡在喉嚨里難受,現(xiàn)在終于舒服了。()參考答案:1.B2.D3.C4.B5.B6.文學(xué)評論木意象暗示性7.傳誦選擇增加流傳奧秘特征8.D9.B10.示例一:應(yīng)該改為“少人過問”,這樣表達更為嚴謹,而且上下文能保持一致。因為即便作者博覽群書也很難斷定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沒有“樹葉”這一形象。第②段和第④段提到同樣的問題時,表述要么是“很少(看)見”,要么是“不常見”;第②段中雖有“無人過問”的表述,但緊跟著就馬上說“至少從來沒有產(chǎn)生過精彩的詩句”。示例二:不應(yīng)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