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綱詩學思想論略_第1頁
翁方綱詩學思想論略_第2頁
翁方綱詩學思想論略_第3頁
翁方綱詩學思想論略_第4頁
翁方綱詩學思想論略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翁方綱詩學思想論略

翁方剛的詩歌思想復雜而深刻,被《世洲詩集》、《小石帆亭筆記》、《蘇齋筆記》、《杜詩》等一系列詩集所記載,以及《福初齋詩集》、《福初齋詩集》、《福初齋詩集》等詩文集的一些章節(jié)所收錄。與其他詩論家一樣,他的詩學思想總體上還是沒有擺脫詩話式的闡述,其中固然有神來之悟、精辟之見、獨到之思,但缺乏嚴謹?shù)南到y(tǒng)性和條理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翁方綱詩學思想的研究還缺乏整體上把握。學界一般用“肌理說”來總稱他的詩學思想,主要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要以質(zhì)實之學來彌補詩學中的空疏之弊,二是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要細肌密理,完美無闕。其實“肌理學”僅反映了他詩學思想的一部分,且用“肌理”稱喻他的詩學思想,增加了解讀上的模糊性,使得其含義不甚分明,因而對他詩論的研究過多地局限于對肌理說的引申尋繹,給人枝蔓纏繞、欲明反晦之感。他收錄在《復初齋文集》中的《詩法論》提綱挈領地闡述他詩學思想。錢仲聯(lián)先生也說:“通過《詩法論》一篇,我們可以鳥瞰翁氏詩論的全貌”。(171)他所標舉的“法”形而上為詩學理論,形而下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具體法度。他說:“法之立也,有立乎其先、立乎其中者,此法之正本探原也;有立乎其節(jié)目、立乎其肌理縫者,此法之窮形盡變也?!?330)這段話概括了他基本的詩學觀:正本探原,窮形盡變。(173)一從“詩”4看詩的質(zhì)實翁方綱持有同顏之推“夫文章者,原出五經(jīng)”(《顏氏家訓·文章》)相同的觀點,認為詩文“根極于六經(jīng)”(408)。六經(jīng)是儒家對天道人倫之理最經(jīng)典的闡述,“今古文章柄,持衡在六經(jīng)”,他顯然把儒家經(jīng)籍視為詩文的本原。翁方綱學宗程朱,篤信義理,認為程朱理學是對儒家經(jīng)義的權威詮釋,程朱理學對天道人倫的解釋就應當成為詩文中“理”之根本,“夫理者,徹上徹下之謂,性道統(tǒng)絜之理即密察條析之理,無二義也;義理之理,即文理、肌理、腠理之理,無二義”。(321)為了防止程朱理學流于空虛之弊,他以考據(jù)糾治之,通過考據(jù)來闡明義理,在義理學、考據(jù)學之間,翁方綱主張考據(jù)學應該置于義理學的價值系統(tǒng)之內(nèi),考據(jù)學沒有獨立的價值,只是闡明義理的工具,義理學才是歸旨。他多次說考訂之學“欲以明義理而已矣”,“夫考訂之學何為而必欲考訂乎?欲以明義理而已矣。舍義理而泛言考訂者,乃近名者耳,嗜異者耳”。他主張“考訂之學以衷于義理為主”。(296)具體說來是以考據(jù)為手段而窺探義理,再以詞章出之。他對“似涉空言”之詩,“欲以肌理之說實之”(340)——以考據(jù)為核心的質(zhì)實之學來糾補詩學中的空疏無根之弊。翁方綱認為詩歌最直接的源頭就是《詩經(jīng)》,他說詩歌崇尚“層累而上,師又有師,直到極頂,必須《風》、《雅》是親矣”(1381)。他論詩往往上溯到《詩經(jīng)》中?!对娊?jīng)》作為儒家詩教的最高典范,引據(jù)經(jīng)典當然可以增強說服力。翁方綱認為《詩經(jīng)》開啟引導著歷代詩歌歸軌于儒家詩教:一是詩歌要為羽翼政教服務,闡發(fā)儒家理義,“因文扶樹道教……此乃羽翼經(jīng)訓,為《風》、《騷》之本”。(1380)二是詩歌以溫柔敦厚為宗旨,“詩教溫柔敦厚之旨,自必以理味、事境為節(jié)制。即使以神興空曠為至,亦必于實際出之也”,(1504)以理節(jié)情,以實制虛?!霸娨詼厝岫睾駷榻?必不可直以粗硬為之”,(1389)不能太張狂直露。三是賦比興手法是詩歌創(chuàng)作最基本的方法,“風雅頌為三經(jīng),賦比興為三緯”。(409)杜詩是繼《詩經(jīng)》后詩歌創(chuàng)作的圭臬,翁氏稱,“盛唐之杜甫,詩教之繩矩也”(340),“大輅椎輪之旨,沿波而討原者,非杜莫能證明也”,“原夫孝敬之準式、人倫之師友,所謂‘事出于沉思’者,惟杜詩之真實足以當之”(408),“使其立于廟朝,制為雅頌,當復如何正大典雅,開辟萬古”。(1411)他把學杜甫之詩與學李白、韓愈、李商隱、王維、韋應物、蘇軾等人的詩歌進行了比較:“專學韓,則每有意于造奇;學白,每有意于閑曠平直;學李太白,每有意于超縱;學李義山,每在意趨藻飾;即使專主王、韋三昧,亦每在意存沖淡。凡專主一路也,其路非不正也,然而意有專趨則易于漸滋流弊,未有若杜之得正得真者?!闭J為唯有杜詩正大不偏,“句句見真,步步皆實地也”,得杜詩之精髓,“由此可以理學業(yè),可以定人品。即以詩言,可以加膏沃,可以養(yǎng)筆力才藻。所謂羚羊掛角三昧之旨,亦必從此得之。此乃八面瑩徹之真境也?!倍鸥χ娛撬岢膶W人之詩的典范。學人之詩有兩個特征:一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直接六經(jīng)之脈”(1389),“無一字無來處”。(1975)二是“熟精《文選》理”——用詩歌闡發(fā)道理,杜詩“推闡事變,窮極物則”。(408)詩歌應涉理路,但要善涉說理,有理趣而不露理語,不能像道學家一樣用詩歌直接說理,“理之中通也,而理不外露,故俟讀者而后知之云爾。若白沙、定山之為《擊壤》派也,則直言理耳,非詩之言理也”。(408)這個藝術標準就是“神韻”,“神韻者,本極超詣之理,非可執(zhí)跡求之”。(154)(他多次說神韻不能誤解為王士禎所標舉的空音鏡象,神韻是“詩之所固有”,“徹長徹下,無所不該”。(340-341))綜上所述,翁方綱認為詩學必須根柢于六經(jīng),《詩經(jīng)》是儒家詩教的源頭,杜詩體現(xiàn)出儒家詩教的精神,后代詩歌本于儒家經(jīng)籍,以《詩經(jīng)》、杜詩為范式,正本清源,別裁偽體,才能不傷于政教風化,于人心學術有所裨益。二文學細胞的大法翁方綱認為宋詩是唐詩后的又一大流派傳統(tǒng)。詩歌的發(fā)展自《詩經(jīng)》始,經(jīng)過漢魏、六朝到唐,形成了一脈相承的唐詩傳統(tǒng)。發(fā)展到宋代,形成了與唐詩異質(zhì)的宋詩傳統(tǒng),“若夫宋詩,則遲更二三百年,天地之精英,風月之態(tài)度,山川之氣象,物類之神致,俱已為唐賢占盡。即有能者,不過次第翻新,無中生有,而其精詣,則固別有在者?!?1428)在翁方綱以前,雖然大多數(shù)人都同意宋詩與唐詩有別,但認為宋詩是對唐詩繼承上的變通。翁方綱力辯宋詩與唐詩傳統(tǒng)是不同的,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體系。(665)他說“陳伯玉之在初唐,以上接漢、魏,可也。韋左司在中唐,以接陶,亦可也”,也就是說唐詩可以越過若干朝代遠接漢、魏詩歌,因為兩漢、魏晉,六朝、唐,詩歌一脈相承??墒窃鲀纱脑姼杈筒荒茉竭^宋詩,而遠接漢、魏,因為橫亙在元詩、明詩之前宋詩是個異質(zhì)的傳統(tǒng),“至于舉明朝徐昌谷、高子業(yè)之一得,遂欲于五言截去杜、韓、蘇、黃以下,直以此接漢、魏、盛唐作者,則又非正論矣”,“高、徐、皇甫諸家在明,以遙接漢、魏、盛唐,則不可也”。(345)翁方綱拈出宋詩“窮形盡變”的詩學特征,作為與唐詩異質(zhì)的傳統(tǒng),大力加以標舉,“詩則至宋而益加細密,蓋刻抉入里,實非唐人所能囿也”,“宋人精詣,全在刻抉入里,而皆從讀書學古中來,所以不蹈襲唐人也”。(1427)“窮形”就是讓詩歌在藝術形式上至精至微,詩人要盡力琢磨出詩歌里面所有的美學因子,讓詩歌作為藝術品而大放光彩,為此詩人要用力專深,不惜下細功。這是他“肌理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白髟娧源笳路?固是要義”,然“五字七字之句法,至要至難”(1954),用字必須講求“一字之虛實單雙”,做到“錦心繡口”,呈現(xiàn)“天地奇彩”,力免寒磣傖氣。音節(jié)是構成詩歌音樂性的重要因素,“詩有家教焉,有體格焉,有音節(jié)焉,是三者常相因也”。(141)大章法還只是大的方面,如果只停留在這一層面,就不能細密,必須把句法、字法、音節(jié)等方面落實到極細微處,就有了細肌密理了。他高度肯定了宋詩精雕細刻,細密精深。縱觀宋詩,黃庭堅的詩歌“會粹百家句律之長,窮極歷代體制之變”,“其總萃處,則黃文節(jié)為之提挈,非僅江西派以之為祖,實乃南渡以后,筆虛筆實,俱從此導出”,所以黃庭堅的詩歌最能代表宋詩“細肌密理”的特點,“深切宋賢三昧”。(1426)詩人只有處理好了“專騁才力”和“細肌密理”的辯證關系,才能取得好的藝術成果。如果“專騁才力”,不顧句法、字法、音節(jié)等細節(jié),審美上雖有豪放自由感,卻缺乏精深感。翁方綱贊揚杜甫的詩“熟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既能像謝靈運、謝眺的詩歌一樣才氣橫溢,又能像何遜、陰鏗作詩煞費苦心。贊同蘇軾“始知真放在精微”的觀點,詩歌既要“真放”,也要“精微”。(1414)翁方綱認為詩歌的內(nèi)容和創(chuàng)作方法應隨時、隨地、隨境而變化。內(nèi)容上的變是因為詩人總是“切己”、“切時”、“切地”有感而發(fā)的,也就是詩人總是在具體的時空、事境下而創(chuàng)作的。詩境應與其事境相合,即詩歌中的景物必須與特定的時地相一致,詩歌中所表現(xiàn)的情感必須與特定的事境相合,“文詞與事境合一”,“切己切時切事,一一具有實地”。(345)如果事境不同,詩人的創(chuàng)作就不同,“因時因地悲愉欣戚之殊,而詩之詞氣因之”。如果“不問其何人、何時、何情、何事,率以八寸三分帽子付之,尚復何詩之有?”他特意拈出《詩經(jīng)》中事境與詩境相融的例子,“風人最初為送別之祖,其曰‘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必衷之以‘其心塞淵’、‘淑慎其身’?!堆拧肥仓痢稏|山》,曰‘零雨其濛’,‘我心西悲’,亦必實之以‘鸛鳴于垤’,‘有敦瓜苦’也。”(1504)與詩歌內(nèi)容相應的韻味格調(diào)也應該變化多樣,不能死守和固執(zhí)一種。他認為詩歌都具有“神韻”的共性,但在同一共性下,“神韻”又有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有在實際見神韻者,亦有虛處見神韻者,有于高古渾樸見神韻者,有于風致見神韻者”。(346)詩歌格調(diào)在應節(jié)成章的共性下,又有“噍殺、啴緩、直廉、和柔之別”。(331-332)翁方綱對待詩歌創(chuàng)作法則的態(tài)度是有法而無定法?!澳嘤谘苑ㄕ?或為繩墨所窘;矜言才藻者,或外繩墨而馳”(207),這兩種極端做法,都是他反對的。他與呂本中的“活法論”非常接近,“所謂活法者,規(guī)矩備具,而能出于規(guī)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于規(guī)矩也。是道也,蓋有法而無定法,無定法而有定法?!?367)這同他的摯友姚鼐的觀點如出一轍,“古人有一定之法,有無定之法。有定者,所以為嚴密也;無定者,所以為縱橫變化也。二者相濟,而不相妨。”“詩文之賴法以定也審矣”,強調(diào)了詩文有法和法的穩(wěn)定性。法度是前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寶貴經(jīng)驗,“法之立本者,不自我始之,則先河后海,或原或委,必求諸古人也”。他們從篇章結(jié)構、字法、句法以及音調(diào)方面總結(jié)出了許多基本法則,“大而始終條理,細而一字之虛實單雙,一音之低昂尺黍,其前后接筍,乘承轉(zhuǎn)換,開合正變……”。這些基本法則“悉準諸繩墨規(guī)矩,悉校諸六律五聲”,不能隨意加以改變,“我不得絲毫以己意與焉?!?330-331)只有先習取前人的“規(guī)矩”、“彀率”,才能“引伸類長”,先入后才能出。對前人的規(guī)矩法度要全面學習領會,一峰一嶺一溝一壑之陋見,最終會導致門戶之限。翁方綱更強調(diào)法無定法,“顧其用之也無定方”,“法非徒法也,法非板法也”。前人總結(jié)出很多規(guī)矩法度,必須依照詩歌的具體情境,加以靈活運用,在法與法的組合取舍中求變,“詩中有我在也,法中有我以運之也。即其同一詩也,同一法也,我與若俱用此法,而用之之理、用之之趣各有不同者,不能使子面如吾面也”。他還認為法的靈活運用因每個人的事境不同而無法相同,因而沒有一承不變之法可以傳承授受,“一時,同一境、同一事之作,而其用法之所以然,父不能得之于子,師不能傳之于弟;即同一在我之作,而今歲不能仿昨歲語,今日不能用昨日之語,況其隔時地,分古今,而強我以就古人之法,強執(zhí)古人以定我之法,此則蔑古之尤者也,而可謂之效古哉?”(329-330)三反諷明七子派,詩中缺乏人文景觀翁方綱以儒家正統(tǒng)詩教自居,以“正本探原”、“窮形盡變”為標準對詩歌史上背離儒家詩教者全面出擊,鞭鋒直指乾嘉詩壇。他是典型的衛(wèi)道士,又最喜“使人同己”,“持詩律最嚴,于文正評騭尤刻,密行細楷,綴語最少,老輩風期,洵不可及”,(356-357)對他人苛求特嚴,責難甚多,使他在清詩壇上頗以罵而鳴。戴震等人對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懲忿窒欲”觀念進行猛烈的抨擊,批評了理學家假仁義、偽真理。翁方綱從“正本”觀出發(fā),對戴震等人十分不滿,批評戴震“不甘以考訂為事,而欲談性道,以立異于程朱”。(321)“舍義理而泛言考訂者,乃近名者耳,嗜異者耳”?;輻澘紦?jù)于義理“反置不問者,是即判道之漸所由啟也”,“極意博綜而妄取他本以解經(jīng)”。(297)他這番話不僅針對清代考據(jù)學脫離義理學而獨立發(fā)展以至出現(xiàn)對立的狀況開火,也是針對清代“鄭孔門前不掉頭,程朱席上懶勾留”(933)詩學異端思潮而發(fā)的。從溫柔敦厚的儒家詩教出發(fā),翁方綱提倡中和之美,反對倉促怨悱之音。他批評楊萬里的詩“屢用轆轤進退格,實是可厭。……叫囂傖俚之聲,令人掩耳不欲聞”(1437),“有敢作敢為之色,頤指氣使”,缺乏比興之意、溫柔敦厚之旨,太直太露,“以輕儇佻巧之音,作劍拔弩張之態(tài),閱至十首以外,輒令人厭不欲觀,此真詩家之魔障”,“孟子所謂‘放淫息邪’,少陵所謂‘別裁偽體’,其指斯乎!”(1437)他多次批評王士禎“謂理字不必深求其義”是“失言”(211),認為王士禎和沈德潛的詩學缺乏杜詩重視學理的傳統(tǒng),“格調(diào)、神韻,皆無可著手者也,予故不得不近而指之曰肌理”。(634)他們的詩歌或流于虛空,或敝于高腔,詩中欠學,詩中乏理,虛而不實。翁方綱標舉細肌密理,特別注重詩歌要鍛字煉句,詩歌藝術正是由此而得以提升的,“情景脫化,亦俱從字句鍛煉中出,古人到后來,只更無鍛煉之跡耳”(1423),對粗服亂頭、藝術粗糙的詩歌進行了批評。他指責吳之振選錄宋詩忽視了宋詩細密精深的傳統(tǒng)精神,是“目空一切,不顧涵養(yǎng)之一莽夫所為,于風雅之旨殊遠”。(1421)他批評那些對字句不加琢磨,顯露笨拙、寒酸、粗鄙、俗艷、俚白之相者為“傖氣”,如顧況的詩傖得笨拙(1387),孟效之傖得寒酸(1388),劉叉的詩傖得粗鄙(1390),溫庭筠傖得俗艷(1395),楊萬里傖得俚白(1437),元好問之詩“亦自不免肌理稍粗”。(1448)與他同時代的人中犯此病者就更多,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