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劉師培論古文偽經(jīng)說的駁難
“新學偽經(jīng)考證”和“孔子改革考證”是康有為改革和改革的基本依據(jù)。在1898年的改革運動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戊戌后康有為仍然堅持“兩考”的基本主張,堅持維新保皇路線,比之當時激進的革命派,其主張已趨落伍,但仍有相當大的影響。為了破除康有為的影響,推進排滿革命事業(yè),章太炎、劉師培等革命派陣營的學者擔負起了以學術破解康說的重任,力圖從經(jīng)學辯難的角度摧毀康說。關于章太炎對康說的駁難,學界成果較多。而劉師培對康說的駁難,卻相對不太引人關注(1),且現(xiàn)有成果仍存開拓空間。故本文擬以劉師培對康有為《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的駁難為例,從經(jīng)學、政治相結合的角度展開論說。一今、古代經(jīng)考證1903~1908年間,劉師培陸續(xù)寫作和發(fā)表《讀左札記》、《六經(jīng)殘于秦火考》、《漢初典制多采古文家考》、《古今文考》、《書魏默深〈古微堂集〉后》、《漢代古文學辨誣》、《王魯新周辨》、《讀某君孔子生日演說稿書后》、《論孔教與中國政治無涉》、《論孔學不能無弊》、《論孔子無改制之事》、《王制篇集證》、《西漢今文學多采鄒衍說考》等文章,批駁康有為以《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學術主張。在《新學偽經(jīng)考》中,康有為全面闡發(fā)了他的“古文偽經(jīng)說”,認為東漢以來占據(jù)經(jīng)學主要地位的古文經(jīng),其典籍全是假的,全系劉歆出于媚莽篡漢目的而偽造的,可稱之為“新(莽)學”、“偽經(jīng)”,與孔子儒學無關,故應予廢棄;而今文經(jīng)才是真正的經(jīng)典,《春秋公羊》學、“公羊三世說”為儒學正宗,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唯一應該奉行的學說。“古文偽經(jīng)說”并非康有為獨創(chuàng),而是康有為自劉逢祿、宋翔鳳、龔自珍、魏源、廖平等人處吸納學術資源后形成的,康是此說的集大成者。劉師培對“古文偽經(jīng)說”的駁難主要在兩個層面上進行,一是從梳理今古文經(jīng)的關系入手,闡發(fā)自己的看法;二是以《左傳》研究為核心,批駁今文家的說法。在今古文經(jīng)的關系方面,劉師培認為,漢代以前經(jīng)無今古文之分,今古文經(jīng)的差異主要是文字差異。在他眼里,六經(jīng)在孔子之時被作為教本以傳授,“弟子各記所聞,故所記互有詳略,或詳故事,或舉微言,詳于此者略于彼。所記既有詳略,因之而即有異同,然溯厥源流,咸為仲尼所口述?!?374盡管所記有異,但當時并無門戶之見,亦無今古文之分,“今文古文為漢儒之恒言,猶今日所謂舊板書新板書也?!墩f文·序》言:孔子書六經(jīng),皆以古文。則秦代以前,六經(jīng)只有古文,無今文。漢代之所謂古文經(jīng),乃秦代之時,未易古文為秦文者也,其故本至漢猶存?!薄八^今古文者,以其由古文易今文有先后之殊,非以其義例亦有不同也?!?378.1377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古文經(jīng)基本可信,西漢初年學者多治古文學。針對古文經(jīng)為偽的看法,他以大量例證辯駁之,逐個證明《周禮》、《古文尚書》等古文經(jīng)傳的真實可靠性,并指出:“秦漢之間,古文之學雖殘佚失傳,然未嘗一日絕也?!薄拔鳚h初年,古文之學未嘗不與今文并行,特武帝以后立于學官者,均屬于今文,由是古文之學不顯?!?382.1383而且強調(diào)今古文立說多同,西漢今文家也不廢古文,“西漢儒生之說經(jīng),以古文之經(jīng)參以今文之說,以今文之經(jīng)參以古文之說……漢儒曷嘗劃分古今二學若冰炭之不相容哉?”例如,“《五經(jīng)異義》一書,于今文古文辨之最嚴,于先儒之說,必著明某說為今文家言,某說為古文家言。今就其書所引者觀之,則今文之說同于古文,而古文之說同于今文者,計有九條?!敝匀绱?是因為“西漢之初,無今文古文之爭。蓋博士未立,不以經(jīng)學為祿利之途,故說經(jīng)者雜引今古文。及今文立于學官,然后所學定于一尊。然舍古文而專說今文者,惟末師俗儒則然耳。若今文大師則不然,于古文之說,旁收博采,所引之說,不必定出于今文,是猶治古文者兼用今文之說也。足證西漢治今文者,并不以古文家言為偽,亦不以古文家言為可廢。”1380.1383在《左傳》研究方面,劉師培所下功夫頗深,他雖未繼父祖之業(yè)完成《左傳舊注疏證》,但對《左傳》研究仍有多方面貢獻。他的核心主張是,《左傳》并非劉歆偽造,它是解《春秋》經(jīng)之作,所謂《左傳》不傳《春秋》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他對《左傳》的學術傳承系統(tǒng)進行了梳理,認為《左傳》成書以來,相傳不絕,戰(zhàn)國時有荀子、韓非子對它進行研究,西漢時也有賈誼、劉安、司馬遷、翟方進等對它進行研究。而且他還專門探討了司馬遷《史記》的書法體例,證明《左傳》對司馬遷創(chuàng)作《史記》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由于這些學術工作都做在劉歆之前,所謂劉歆偽造《左傳》說就不攻自破了。不僅如此,他還通過引證先秦諸子如《韓非子》、《荀子》、《呂氏春秋》以及西漢《淮南子》、《春秋繁露》等書籍中對于《左傳》的直接、間接引用,證明《左傳》在劉歆之前早已存在。在《左傳》與《春秋》的關系上,劉師培認為《左傳》不僅傳《春秋》,而且它對《春秋》的解釋要比《公羊傳》和《榖梁傳》詳盡得多。他指出,《韓詩外傳》、《戰(zhàn)國策》、《韓非子》、《呂氏春秋》都有“《春秋》之記”、“《春秋》戒之”的記錄,將以上諸典籍涉及《春秋》云云的史實與《左傳》比勘,不僅史事相同,而且遣辭用語的先后相襲也明白無誤。由此可知以上諸典籍的《春秋》即是指《左傳》。他還認為,“《春秋》者,乃本國歷史教科書也,其必托始于魯隱者,則以察時勢之變遷,當先今后古,故略古昔而詳晚近,則《春秋》又即本國近世史也。……時門人七十,弟子三千,各記所聞,以供參考。而所記之語,復各不同,或詳故事,或舉微言,故有左氏、榖梁、公羊之學。然溯厥源流,咸為仲尼所口述,惟所記各有所偏,亦所記互有詳略耳。”295即《春秋》三傳的差別,源于孔門弟子記錄的差別,源于孔門弟子學術興趣的差異,三傳都是解釋《春秋》的作品,并無例外,所以《左傳》當然為劉歆之前的解經(jīng)之作。二孔子是“素王”,屬于改革家,且又被相關諸經(jīng)諸經(jīng)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為全面闡發(fā)了他的“孔子改制說”,認為孔子是一位改革家,是素王、圣人、教主,六經(jīng)皆為其所作,是其改革主張的寄托;六經(jīng)所提及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遺文圣訓,實際上是孔子自己的主張,只是假托這些權威以便于推行而已,所謂“托古改制”??涤袨榈挠靡庠谟谡f明,既然千百年來備受尊崇的孔子尚且是一位改革家,則今天的維新變法是合于圣人之制的。他宣揚孔子以“布衣”改革周制,旨在號召士子以孔子為楷模,投身于現(xiàn)實的“改制”運動。他奉孔子為教主,隱然以現(xiàn)代孔子自居,實則是希望當今天下人皈依他這位現(xiàn)代孔子。針對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說”,劉師培予以系統(tǒng)駁難,從幾個方面展開自己的論說:首先,孔子不是改革家,不是素王,并未作六經(jīng)。在劉師培看來,孔子實際是一個守舊派,因為他“從周制”,“謂之改古制不可,謂之改周制猶不可,”1394而且其學說“與政治無涉”。因為從古迄今,中國的“改制”之權均由帝王操縱,平民布衣無權干預,康有為說孔子“以庶民而改制”,將其學說看作政治改革學說,那是康氏“利用孔學”、“緣飾古經(jīng),附會政治”而造出來的。為了證明孔子是改革家,康有為襲用今文家的說法,聲稱孔子是“素王”,雖無王者之位,卻有王者之德;孔子為改制而作六經(jīng)。劉師培則認為,稱孔子為“素王”,蓋緣于今文家以訛傳訛,即今文家對孔子“據(jù)魯、親周、故宋”一語的訛傳。“據(jù)魯、親周、故宋”意為孔子記事以魯為主,以魯、周為至親,以宋為殷商古國之后。古代“據(jù)”字音義近于“主”,西漢初年誤“據(jù)”為“主”,又進而誤“主”為“王”,遂有“王魯”之說,何休注《春秋繁露》時就沿用了這一錯誤?!豆騻鳌沸陚魑恼`“親”為“新”,漢儒于是有“新周”之說。這樣,“據(jù)魯、親周、故宋”就訛為“王魯、新周、故宋”。而且“漢儒既創(chuàng)新周、王魯之訛言,猶以為未足,更謂孔子以《春秋》當新王”,但孔子畢竟不在王位,于是又援引緯書中“素王”二字,說孔子就是“素王”。實際上,先秦以前“無有稱孔子為素王者”1397.1398??鬃硬粌H不是素王,而且也并未為改制而作六經(jīng)。因為《管子》、《晏子春秋》、《莊子》、《墨子》的作者,或早于孔子,或與孔子同時,書中所引多與今本六經(jīng)相同,足證“孔子以前,久有六經(jīng)??鬃又诹?jīng)也,述而不作”。所以,孔子只是傳道授業(yè)的先師,而非創(chuàng)法改制的先圣。其次,讖緯和五德終始說是改制論的根源??涤袨榈睦碚擉w系,遠紹今文《公羊》義法,該義法的創(chuàng)始人是董仲舒,故而康氏主張“因董子以通《公羊》,因《公羊》以通《春秋》,因《春秋》以通六經(jīng),而窺孔子之道本?!?07董仲舒學說與讖緯之學和五德終始說息息相關。清理董氏學與康有為改制論的關聯(lián),揭穿讖緯和五德終始說是改制論的根源,便易于擊破康有為。所以劉師培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他指出:“蓋改制之說,本于讖緯,董子篡其說于《公羊》,以《公羊》有‘改周之文、從殷之質(zhì)’一語,遂疑孔子不從周。又見《公羊》所言禮制與他經(jīng)不同,遂疑為孔子所定新王之制。復因張三世、存三統(tǒng)之說以推之,而新周、故宋、黜杞之說生。夫張三世者,所以明人群之進化;存三統(tǒng)者,所以存歷代之典章。若如董子之說,則《春秋》既從殷之質(zhì),何以又有故宋之詞?既以王魯為宗,何以又有新王即孔子?其說本捍格鮮通?!?411以此“捍格鮮通”之說作為改制的根源,顯然荒誕。劉師培進而指出,五德終始說雖起源甚早,但和原始儒學沒有關系,西漢時讖緯和五德終始說流行,為的是“媚時君”,滿足漢武帝的“求仙”欲望,所以這樣的學說具有維護專制統(tǒng)治和“反民主”的特性。而康有為的改制論源于此“反民主”、“便君王”的學說,必須予以批駁。再次,孔子非宗教家。劉師培認為,孔子之前中國就有宗教,孔子并未創(chuàng)教,“孔子未立宗教之名,孔子所著書,偶有言及‘教’字者,皆指教化、教育言?!辈粌H如此,“唐宋以前,孔教之名未立,”人們以“儒學”或“儒術”稱孔學,“至韓愈信儒,辟老、佛,明人李贄又謂‘三教同源’,而孔子儼然居教主之一矣。不知孔子受學士崇信者,不過以著述浩富,弟子眾多,而又獲帝王之表章耳,于傳教無涉?!羁鬃诱?本無迷信之心,而使人立誓不背矣,與西教強人必從之旨大相背馳,豈得以宗教家稱之哉?若后世崇奉孔學,不過由國家之功令、社會之習慣使然,非真視孔子為圣神也。則孔子之非教主,確然可征?!?399、1400所以孔子絕非宗教家、絕非教主。三劉師培的“史”觀劉師培對康有為變法理論的經(jīng)學駁難,發(fā)生于戊戌變法之后排滿革命風潮興起之時。時代的風云劇變,政治立場的對立,學術流派和見解的迥異以及思想主張的不同,使得這一駁難呈現(xiàn)出多重因素交匯的歷史面貌。系統(tǒng)梳理劉師培評論《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的文字,可以發(fā)現(xiàn),劉氏對兩書的駁難在出發(fā)點和側重點上有所不同,即文化與政治因素在其中各有所重。這當然是基于康氏著作的意旨之別,有針對性地予以駁難。眾所周知,《新學偽經(jīng)考》的核心是“古文偽經(jīng)說”,即古文經(jīng)典籍全是假的,都是劉歆出于媚莽篡漢目的而偽造的?!犊鬃痈闹瓶肌返暮诵氖恰案闹啤?宣揚孔子以“布衣”改革周制,目的在于號召士子以孔子為楷模,投身于現(xiàn)實的“改制”中。對康有為而言,《新學偽經(jīng)考》是“破”,《孔子改制考》是“立”;“破”的是千百年來士人奉為圭臬的經(jīng)典,“立”的是一種打著圣人、教主旗號得以施行的新制。前者文化意義相對濃厚,后者政治意味更為突出?!缎聦W偽經(jīng)考》之“破”,當然有助于破除人們對經(jīng)典的迷信,解除改制的思想障礙。但同時又有負面效應,即易導致對歷史的輕忽和蔑視。就像有學者評價章太炎批駁康有為時所論,章氏對此負面效應深有所感,故他之批康“并不是站在古文經(jīng)的門戶之見之上,而是要維護歷史”,因“六經(jīng)都是歷史,但康有為那批今文經(jīng)師認為古文經(jīng)都是劉歆偽造的,即以古史為偽,而今文家又重微言而輕事實”192、191。章太炎如此,劉師培也是如此。他具有古文經(jīng)學家所普遍持有的理念,即重史,而且認同“六經(jīng)皆史”之說,盡管比之章太炎,他受經(jīng)學束縛更深。所以他對康有為的駁難,同樣是站在文化立場上,視歷史為本體和文化之根,有著對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存亡續(xù)絕”的深層關懷和長遠計慮,文化民族主義意味頗濃。他從史實出發(fā)對今古文經(jīng)關系的梳理,對《周禮》、《古文尚書》、《左傳》等古文經(jīng)傳真實可靠性的考證,都體現(xiàn)出這方面的良苦用心,正如其所言:“至近人創(chuàng)偽經(jīng)之說,扶今文而抑古文,于漢代古文之經(jīng)均視為劉歆之偽作,而后人人有疑經(jīng)之心,于典章人物之確然可據(jù)者,亦視為郢書燕說。吾恐此說一昌,則古文之經(jīng)將廢,且非惟古文之經(jīng)將廢已也,凡三代典章人物載于古文經(jīng)者,亦將因此而失傳,非惟經(jīng)學之厄,亦且中國史學之一大阨矣。故即今人之疑古文經(jīng)者,陳其說而條辨之,以證古文經(jīng)之非偽?!?374所以,他以古文經(jīng)學家所擅長的以經(jīng)證史、以史證經(jīng)的手法,經(jīng)史結合,以充分的證據(jù)論證康說之謬。整體考察,他這方面的論述,其系統(tǒng)性、完整性超過了章太炎,而且給予后人如錢穆的相關論述以頗大啟示?!犊鬃痈闹瓶肌分傲ⅰ敝荚诟闹?在戊戌變法之時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戊戌之后,康有為仍緊抱著維新?;手?所“立”者沒有變化,自然為主張排滿革命的劉師培等人所不滿。雖然說戊戌變法之前康有為一方與章太炎一方在觀點上有所分歧,但仍屬進步政治陣營內(nèi)部的分歧,不過到了戊戌變法失敗和義和團運動后,形勢劇變,排滿革命風潮興起,而康有為卻止步不前,雙方的分歧就不再是一個陣營內(nèi)部的分歧了,而是不同政見之爭了,性質(zhì)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所以,劉師培對改制說的批駁,更多是著眼于政治上的考慮,欲為排滿革命掃清理論障礙。而?;逝c排滿或擁清與反清的政治立場差異,不可避免地與民族主義紛爭聯(lián)系到一起??涤袨閺娬{(diào)的是“進夷狄于華”的《春秋》之義,主張擁戴滿清統(tǒng)治;劉師培、章太炎等則強調(diào)夷夏之防。劉師培說:“《公》、《榖》二傳之旨,皆辨別內(nèi)外,區(qū)析華戎。吾思丘明親炙宣尼,備聞孔門之緒論,故《左傳》一書,亦首嚴華夷之界?!?93章太炎說:“今日固為民族主義之時代,而可混淆滿、漢以同熏蕕于一器哉!”174這樣的主張,自是為排滿革命服務的,而與康有為修修補補的改制有天壤之別。由此可見,政治目標的差異而導致了雙方民族主義認同的歧異。進而言之,民族主義視角可謂是理解劉師培駁難康有為的關鍵,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政治上。值得注意的是,劉師培對康有為的駁難還關聯(lián)到學術與思想、學術與政治的關系問題。就學術背景和治學取向而言,劉、康二人顯然差異較大。從小學入手的古文經(jīng)學背景和訓練,使得劉師培之學根基深厚、堅實可信;而講求微言大義的今文經(jīng)學的熏陶,則使得康有為的學說恣肆泛濫,給人以巨大的心靈沖擊。前者更近于今日所謂“學術”,強調(diào)論題是否合于學理,論據(jù)是否充分,論證是否嚴密;后者更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一英語外研社版同步經(jīng)典題精練之信息匹配
- 光子祛斑護理
- 技能培訓方案及培訓計劃表
- 臺北企業(yè)管理提升培訓
- 2025年九年級下學期物理模擬考試試題(適用滬科版)(含答案)
- 百歲壽宴活動策劃方案
- 數(shù)學-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齊齊哈爾二模)試題和答案
- 電工電子技術 課件 4. 單一參數(shù)正弦交流電路的測試
- 幼兒園秋季防汛安全教育
- 五人同主題教育
- 2025年汽車維修技能大賽理論知識考試題庫及答案(共450題)
- 2024年南通市公安局蘇錫通園區(qū)分局招聘警務輔助人員考試真題
- 2024-2025學年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課件 第10章 第2節(jié) 巴西
- 2025年模具師傅考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畢業(yè)論文-基于Internet的網(wǎng)絡教學系統(tǒng)
- 2025年開封大學單招職業(yè)傾向性考試題庫含答案
- 10.2 常見的酸和堿(課件)-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人教版下冊
- 地理視角解讀電影《哪吒》-開學第一課-高中地理
- 門急診陪診管理制度
- 北京市豐臺區(qū)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道德與法治試題(含答案)
- 原物料環(huán)保協(xié)議書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