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及對策_第1頁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及對策_第2頁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及對策_第3頁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及對策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及對策

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寶貴的人才和寶貴的社會事業(yè)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助手。當代大學生承擔著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他們責任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著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前途。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化傾向明顯,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培育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是我國高校面臨的緊迫任務。一、大學生情感體驗社會責任感,是指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為了建立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覺意識和情感體驗。當代大學生充滿激情和理想,追求獨立,有極強的個性和自尊,絕大多數熱愛祖國,刻苦學習,發(fā)奮成才;富于正義感,熱心公益事業(yè),自愿服務社會,積極投身于國家建設;關心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但是,部分大學生卻缺乏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更加關注個人前途、個人利益、自我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社會的態(tài)度注重與自己實際利益關系密切的理想目標的實現(xiàn),沒有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緊密聯(lián)系起來,缺乏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系的認識,缺乏對自己負有歷史使命的正確認識和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應具有的主人翁態(tài)度。如山東經濟學院于洪良的調查:“你畢業(yè)后為了什么而努力?”時,74.2%的大學生回答是“既為社會也為個人”,真正“為了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僅為9.7%,而不太明確的占10.5%。一項對上海重點大學的學生調查顯示:73%的大學生概括自己的職業(yè)選擇是所謂“新三到”(到國外去、到沿海去、到賺錢最多的地方去)。這些調查說明,當代大學生以個人需要為中心,以實用有效為價值目標的自我設計方向和功利主義傾向,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正在逐漸淡化。2.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意識他們愿意為社會、為他人提供幫助和服務,但也要看自己從中有無實惠。他們尊重和服從國家利益,卻并不希望以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代價。當集體與個人發(fā)生沖突時,只強調個體,并以“我”為主;當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發(fā)生矛盾時,則以個人利益為重,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于洪良的一項調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這種狀況:“當你遇到個人利益與社會或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你會放棄個人利益而服從集體利益嗎?”64%的大學生回答是“不會”,23%的大學生回答是“可能”,只有13%的大學生回答“會”。由此可見,大學生在社會和個人之間,更偏重于個人,強調自我,社會責任意識淡薄。3.大力作風建設方面他們憧憬未來,勾畫藍圖,但首先要考慮自己置身其中的價值體現(xiàn),他們的目光定格在個人的努力、拼搏上,對社會要求高,對自己要求低;注重個人奮斗、個人發(fā)展,缺乏集體和協(xié)作觀念、服務和奉獻精神。在社會活動中,愿當主角,而不愿當配角,不愿做重復性、輸出性工作,總擔心自己被埋沒、被大材小用、把個人得失看得過重。凡事從“我”出發(fā),追求自我實現(xiàn),完善自我價值。一項抽樣調查顯示:18.5%的學生贊同“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二、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1.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樹立消極了多元化使社會整體利益變得模糊難以確定,使得人們都過于關注自身利益的實現(xiàn)。如果自己在競爭中失敗,就意味著自己被無情地淘汰,因此,每個個體只為自己考慮,而很少關心他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隨著社會的開放,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涌入,個人本位主義的思想觀念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起來,由于這種觀念的影響滋生出許多不良的社會現(xiàn)象,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樹立產生了消極的作用。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和沉重的就業(yè)壓力下,大學生自顧不暇,過多地關注自我,缺乏歸屬感、安全感和社會認同感,淡化了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為了將來找份好工作,相當一部分學生從大一就開始參加考證和考研輔導班,與考研、找工作無關的課程和活動不聞不問,培養(yǎng)和增強社會責任感也就無從談起。2.精神畸形的家庭教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是父母可以為孩子的成長付出一切,只講“奉獻”不圖“回報”,使得大學生們從小習慣于接受,不懂得付出,淡化了責任意識。一些家長對孩子一味寵愛縱容,在物質上為孩子透支性地付出,但在精神上卻忽略教育,容易使獨生子女形成感情上的“以自我為中心”,養(yǎng)成了任性、執(zhí)拗的壞脾氣,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從而影響其責任意識的養(yǎng)成。許多家長只要求孩子對考分負責,對分數之外的事情都不用負責,這種畸形的家庭教育自然淡化了青少年學生的責任意識。中學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主導下,學校片面重視智育,輕視德育,學生過分追求考試分數、輕視文明修養(yǎng)。大學教育,雖然一直十分重視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對社會責任感的地位與教育內容缺乏明確的定位,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缺乏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社會責任感教育渠道單一,方法缺乏有效性,內容缺乏時代性,形式缺乏多樣性,不能使受教育的大學生產生共鳴,對于社會責任感的理解止于表面,而沒有內化為自身的自覺行為。3.個體意識,功利意識不高,大學生與社會實際接觸不多,缺乏社會經驗與社會實踐,看問題較片面,往往容易走向極端,不能冷靜、客觀、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各種社會問題。同時,由于他們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選擇的能力,自我意識水平不高,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大學生的社會地位與社會角色。有些人認為上大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得到一份收入豐厚的工作,出人頭地,實現(xiàn)自己的個人價值,而不是為他人和社會做貢獻,認為大公無私的提法已經過時。這種個體意識與功利意識致使大學生追求的理想缺少了社會的利益與人類的利益。他們往往單純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認識社會,卻沒有看到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社會之間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賴、互相承擔。他們貌似很關心社會,批判一些現(xiàn)象,但是他們單純地否定現(xiàn)實,卻從未想過如何將社會建設得更加完善、更加美好。三、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訓1.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充分發(fā)揮“兩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式和方法,貼近實際、貼進生活、貼進學生。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如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經濟關系本質新的變化、黨和國家最新的理論發(fā)展成果和政策實踐結晶等應融入教學之中,讓學生學會用全球意識和世界眼光認識中國發(fā)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對現(xiàn)實問題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態(tài)度,不回避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通過黨和國家最新理論成果的學習,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的關系,通過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強化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和國家意識。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如改變傳統(tǒng)的單向注入式教學,實行啟發(fā)式和討論式相結合的雙向互動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采取專題講座與熱點評說、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方式,讓著名學者、教授與大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自由交流和討論,甚至辯論、爭論,就熱點和焦點問題碰撞思想火花。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觀、調研、觀看電視錄像等,增強思想教育的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切實使思想政治教育能進大學生頭腦,使當代大學生能夠把握時代脈搏,把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xiàn)的人生理想與祖國的需要緊密結合,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有機統(tǒng)一,激發(fā)學生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升華大學生對祖國、對民族、對社會的深厚情感,如“為祖國拜年”、“杰出校友報告會”等,激發(fā)大學生強烈的責任意識,使大學生將自我成才、個人命運、社會發(fā)展和國家需要有機結合,根據祖國的需要選擇自己的職業(yè)和發(fā)展道路,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自覺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2.擴大社會實踐活動人的責任感是認識過程、意志行為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tǒng)一,實踐是這一切的基礎。社會實踐是高校整合學校教育資源與社會教育資源,促使學生走出“象牙塔”,接觸社會,了解民情,激發(fā)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大學生社會實踐在提高學生的責任認識、豐富學生的責任情感、鍛煉學生的責任意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實踐活動能促使大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生活,并在觀察、感受社會生活中培養(yǎng)責任感,學會用理智的態(tài)度分析解決問題,養(yǎng)成遵守道德行為的自覺習慣,增強自我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提高責任意識能力。高校應加強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引導青年學生主動深入社會,了解國情,關注民生,與人民群眾建立深厚的感情,成為社會公益性活動的主力軍,讓青年大學生的身影閃耀在“三下鄉(xiāng)”、義務獻血、社區(qū)服務、志愿者行動之中,把自己的聰明和智慧奉獻給祖國和人民。同時,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社會現(xiàn)象、社會發(fā)展的本質和主流,引導學生站在時代的高度認識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和社會發(fā)展的前景。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優(yōu)良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為世界推崇。重視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傳統(tǒng)道德文化教育,使他們吸取傳統(tǒng)道德的精華,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的先祖?zhèn)兪冀K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記載著前輩們與國家共呼吸、與祖國共命運,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縱觀中華民族的歷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像一根紅線貫穿始終,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是中華兒女的傳家法寶。高校應加強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使大學生繼承前輩們光榮傳統(tǒng),心系國家,以天下為己任,認清個人與國家、民族的關系,擔當起祖國、人民和時代賦予的責任。4.喚醒大學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興則民族興”。明代學者顧炎武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記錄了我國古代知識分子關心國家大事、人民疾苦,兩袖清風,安貧樂道。當代大學教師繼承了這個優(yōu)良傳統(tǒng),悉心育人,愛國奉獻。但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一些大學教師的這種精神萎縮了,必須喚醒大學教師的社會責任感。教師要以身立教,以自身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盡職盡責地做好教育教學的每一項工作,以豐富的學識和人格力量影響教育學生,自覺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青年學生始終把個人的前途同國家的發(fā)展連在一起,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家的發(fā)展,關注改革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多一分理性思考,少一分情緒激進,與祖國共奮進,與人民齊奮斗,與社會同發(fā)展。5.法防教育課程更要體現(xiàn)大學生對黨和政府的愛國精神國家的安全防衛(wèi),關系國家的安危、民族的興衰、公民的存亡,最能在青年學生中引起強烈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