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漢唐西渭橋的再認識_第1頁
關于漢唐西渭橋的再認識_第2頁
關于漢唐西渭橋的再認識_第3頁
關于漢唐西渭橋的再認識_第4頁
關于漢唐西渭橋的再認識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漢唐西渭橋的再認識

一、發(fā)現的內大橋與“西渭橋”的關系1986年新歷初,咸陽秦都區(qū)竹臺市西屯村的當地農民在沙灘上采礦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在20.40厘米直徑的沙子中發(fā)現了幾棵直徑為20.40厘米的大樹。令人遺憾的是,缺乏文物考古知識的農民,竟然將這些大木樁搬運回家,刨開做成較為理想的棺板。秦都區(qū)文管會干部聞知這一消息后,立即趕赴現場,對此采取了緊急保護措施,確認這是屬于一處木框架構造的古橋遺址,并且還將這一意外發(fā)現及時呈報陜西省文物局。爾后不久,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就組建了以副研究員段清波為隊長的考古發(fā)掘隊,對這一古橋遺址進行了發(fā)掘和保護。由于這次發(fā)現的古橋位于沙河灘上,按照中國考古學命名的慣例,應稱之為“沙河古橋”。據發(fā)掘隊長段清波介紹:“沙河橋位于咸陽西南9公里的沙河道上,在相距300米的河道上發(fā)現兩座古橋,據研究,1號橋可能是漢西渭橋,2號橋可能是唐西渭橋,兩橋皆為木樁木梁橋,1號橋共發(fā)現17排100余根木樁,直徑為20~40厘米,橋面已不存在,樁的上端殘缺不整,高低不一,部分橋樁有木卯榫結構,形式多樣。南端最末一排橋樁內外共發(fā)現8塊巨型鐵板,鐵構件置放位置零亂,方向也無規(guī)律,皆為長方形,其中最大一塊尺寸為720×110×5厘米,重約4噸。2號橋共發(fā)現5排41根木樁,橋面亦不存,發(fā)現一有卯榫的方木橫梁,長9.54米。兩橋寬皆為16米左右。1號橋方向為北偏西5°,2號橋方向為北偏東30°。”在此基礎上,段清波和吳春同志還先后撰寫了兩篇論文,從許多方面論證了新發(fā)現的“沙河古橋”應是漢唐時的“西渭橋”。其中在《西渭橋地望考》一文中曾經這樣寫道:“從現場清理看,2號橋的保存情況和結構情形表明了它晚于1號橋。14C測定年代,1號橋距今2140±70年,結合史料分析,1號橋應是漢魏時的西渭橋,2號橋是隋唐時的西渭橋。”另外,他倆還在《西渭橋地望再考》中,針對學術界提出的不同觀點,重申了河道變遷的原因所在。“其一,地震是造成渭河遷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二,全新世晚期尤其是近千年來,日趨干涼的氣候,也是促成河流變遷的原因。其三,水沙作用的影響?!喴獊碚f,在流域內地貌、氣候、水文以及地質構造的作用下,不僅灃河下游河道發(fā)生了變化,渭河也同樣如此”??傊?發(fā)現的沙河古橋究竟是否與“漢唐西渭橋”有關?是否真正是歷史上的“漢唐西渭橋”?自此之后就成為學術界共同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陜西省咸陽市博物館孫德潤、李綏成、馬建熙三位同志就曾對古代渭河三橋進行過考古調查與研究,大體上搞清楚了各自的位置。東渭橋遺址位于今天高陵縣耿鎮(zhèn)白家嘴村西南約300米處的地方;中渭橋遺址估計在西安市高廟村北的貴家花園一帶;西渭橋推測應在咸陽市馬家寨文王嘴這個地方。而這次發(fā)現的沙河古橋不僅在文王嘴一帶,而且位置還是在它的東南方的西屯和資村之間,與文王嘴至少相距4公里之遙。因此,我認為要想將沙河古橋定為“漢唐西渭橋”,看來還需要進一步重新論證。二、關于西適橋的位置1989年9月,陜西省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所在古都西安聯合舉辦了“沙河古橋遺址發(fā)現與發(fā)掘論證會”。會上,圍繞著沙河古橋的定性問題展開了激烈討論。其中部分學者堅持認為,發(fā)現的沙河古橋就是歷史上的“西渭橋”;另一部分學者則持有異議,認為發(fā)掘的沙河古橋應是古代的“灃河橋”或“與漕渠有關的水利設施”。首先,張德臣和馬先登同志發(fā)表了《咸陽沙河古木橋遺址T2第一次調查簡報》,認為該橋址當為灃河橋址。此后,辛德勇同志在《論西渭橋的位置與新近發(fā)現的沙河古橋》一文中指出:“如果按照上文所論把便橋定在今兩寺渡一帶,那么出長安城便門后一直向西到渭河便門橋,這一路就確實要比中渭橋一路迅捷。然而若是將沙河1號古橋定為西渭橋,那么出漢長安便門后要向南回繞8里左右,才能通過便門橋,再返折向西北。不僅南轅北轍,令人不解;而且與原來的中渭橋路相比,兩條道路的回繞程度也大體相同,沒有什么“易直”可言了。因此,從交通作用方面來講,把漢代的西渭橋定為沙河1號古橋是很不合乎情理的。按照上文所定唐西渭橋的位置,即今咸陽市東南,從三橋向西北過西渭橋入咸陽城,道路是十分順暢的??墒羌偃绨盐魑紭蚨樯澈?號橋,那么從三橋赴咸陽也要向南回繞8里左右,再陡折向北,舍近求遠,這在情理上是無法解釋的”。后來,西北大學教授李之勤撰文也對漢唐橋說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沙河古橋遺址……應當優(yōu)先考慮的對象是灃河橋,漢唐漕渠上的橋梁或與漕渠有關的水利設施?!斎?除了以上各點之外,也不排除還有其他的可能?!?996年,咸陽市文物局副局長曹發(fā)展撰寫的《渭橋灃橋辨》一文,也可以說是這一學術論爭的繼續(xù)和深入。他指出:“漢唐時期的渭河河床不在今日發(fā)現的沙河古橋處,即資村、西屯一帶。漢唐時期的‘西渭橋’均架設在渭河上的橋梁,它只能在漢唐時期的渭河河床上發(fā)現。資村、西屯發(fā)現的兩座沙河古橋既然不在漢唐時期的渭河河床上,就足以說明這兩座橋與‘西渭橋’無關?!比⑽业某醪窖芯亢屯茰y沙河古橋的發(fā)現由于已涉及到是否是漢唐歷史上的西渭橋問題,作者認為有必要再加以論述。為此,本文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展開研究:1.對西適橋位置的更多理解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史籍對西渭橋的記載地點不一,出入較大。例如。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以及宋敏求《長安志》等文獻記載西渭橋在咸陽縣的西南;而唐杜佑《通典》、清畢沅《關中勝跡圖志》以及臧應桐《咸陽縣志》等文獻卻記載在咸陽縣的東南。因此,長期以來它不僅困擾著歷史地理學工作者,而且也給考古工作者帶來了許多麻煩,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一些錯誤認識。分析造成文獻記載不一的原因,應該說是多方面的。李之勤先生指出:“一因古代咸陽縣的治所曾多次變遷,在西渭橋本身位置不變的情況下,它與咸陽的相對方向和里距也會出現差異,不同時期的歷史記載自然也不會一致;二因歷史時期渭河河道也有變化,架在渭河上的西渭橋自然也會隨之而遷移。還可以補充第三點,縱使渭河河道和咸陽的治所都不發(fā)生變化,咸陽縣所轄中渭橋以西的渭河河道,適應建橋的處所也并非一處?!彼€重申道:“似不應指責杜佑《通典》所記西渭橋在咸陽縣東南為‘筆誤’。因為杜佑以唐人記唐事,指的是唐代的咸陽縣和西渭橋?!痹谶@里,我覺得如果能將文獻上有關橋與漢長安城相對位置弄清楚的話,其文獻可信程度還是相當大的。既然歷史上的漢中渭橋因與漢長安城北面的“橫門”相對,故有“橫橋”之稱可以成立,那么《漢書·武帝紀》“初作便門橋”之意也就不解自明了?,F在的問題是,文獻對“便門”記載并不統(tǒng)一,至少有三說。因此,要單憑其中某一文獻或注釋是難以判明“便門”位置的。其一,《三輔黃圖》與清王先謙《合校水經注》記載:“長安城南出第三門(由東向西數),曰西安門,北對未央宮,亦曰便門。”其二,在《漢書·武帝紀》“初作便門橋”注下,服虔曰:“(便門橋)在長安西北,茂陵東?!睅煿旁?“便門,長安城北面西頭門,即平門也。古者平便皆同字。于此道作橋,跨渡渭水以趨茂陵,其道易直,即今所謂便橋是其處也?!逼淙?西漢《三輔舊事》和東漢趙岐《三輔決錄》認為長安城西出南頭第一門的章門,亦曰光華門,即便門。現在看來,之所以稱之“便門橋”,無疑是由于該橋與漢長安城“便門對直”或“橋與便門相對”有關。由此不難可以看出,其一和其二顯然是將南門“西安門”和北門“平門”誤認為“便門”了。另外,“平門”本身就是“橫門”之誤。在這里,我覺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橋的方位“與便門對直”和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長安城西門曰便門,此橋與便門相對”的記載值得重視。我堅持認為,20世紀80年代孫德潤、李綏成、馬建熙三位同志通過考古普查與走訪,確認西渭橋應在今咸陽市秦都區(qū)釣臺鄉(xiāng)馬家寨西北文王嘴一帶的觀點是可以成立的。這是很清楚的處在與漢長安城便門“對直”與“相對”的方位上。不過,在此之前,段清波、吳春同志在《西渭橋地望考》一文中,曾談了他們自己對“對直”一詞的理解。即“今人在研究西渭橋與便門關系時,多以為對直就是直對。筆者以為,就橋與門而言,只要相差不大于90°就永遠對直,……若將對直理解為直對,就西漢科技發(fā)展水平而言,是不可能的”。這一解釋,實難自圓其說。這次發(fā)現的沙河古橋,位于今天資村與西屯之間的沙灘上。這里不僅不同漢長安城的便門“相對”,而且也與今天渭河河床相去甚遠。此地西距渭河3公里、北距渭河竟達6.5公里之遙。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要將新發(fā)現的沙河古橋定為西渭橋是難以成立的。2.黃河河口的分布從現存于渭河東南岸的馬家寨等遺址來看,渭河北移與沙河古橋之間絲毫無關。誠然不可否認,渭河河床的北移是渭河在關中流域發(fā)展變遷的一個總體趨勢。但任何一條大河河床的移動,并不是平行的移動。因地質結構不同,有些地段移動要大一些,有些地段移動要小一些,有些地段的河床長期以來動擺動不大。像馬家寨、文王嘴一帶的渭河河床自秦漢以前就已形成,并長期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曹發(fā)展同志認為被當地群眾稱為“鐵嘴”的“鐵嘴村”、“文王嘴”以及“釣魚臺”等地名,都是因土質堅硬河水浸蝕不動而得名的提法,我認為不是沒有道理的。反而言之,假使段清波和吳春同志的觀點可以成立,西渭橋的河床是從今天的沙河古橋處北移到了現在渭河的位置,那么在沙河古橋的北側與渭河東南岸的馬家寨、文王嘴一帶自然不會殘留有古代遺存??墒?考古發(fā)現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今天渭河的東南岸的馬家寨等地,時至今日還分布著許多新石器時代至秦漢時代的遺址。例如,在今天渭河的西北岸的呂村村東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在過唐村東南有秦漢時代遺址,在兩寺渡村東北亦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在渭河東南岸的馬家寨村,還發(fā)現了1號西周遺址和2號漢代遺址。由此看來,要將沙河古橋定為西渭橋還為時太早,仍需要進一步推敲甄別。3.揭露出錨入原黃河河口的木樁從發(fā)現的東渭橋規(guī)模上來考察,沙河古橋不可能是歷史上的西渭橋。這次發(fā)現的沙河古橋,3號規(guī)模較小。1號橋殘長為70米,寬約20米;2號橋殘長也不過40米,寬約20米。這樣的規(guī)模估計與真正的西渭橋長度相差懸殊、不成比例。目前,雖說西渭橋的長度不可而知,但可以從發(fā)現的東渭橋、灞橋推知一二。1981~1983年當時擔任西安碑林博物館館長(現任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的王仁波對渭橋遺址進行了考古鉆探和大面積發(fā)掘。橋址位于今渭河南2.6公里處,面積約2萬平方米。木柱木梁橋,南北走向,全長548.8米,寬11米。揭露出楔入原渭河河床的木樁22排418根、石砌分水金剛墻4座。橋南端石鋪道路殘長約160米,殘寬12~20米。另據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渭河闊(作者注:指寬度)一里(折合560米)許,橋闊旦爾(亦然之意)?!笨梢哉f,考古發(fā)掘的東渭橋長度與圓仁的記載大體是吻合的。就拿古灞橋的規(guī)模來看,在當時也是相當可觀的。灞橋發(fā)現于1994年4月,同年5~6月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對灞橋遺址進行了部分發(fā)掘。該橋地處隋大興、唐長安城通往東面的潼關路、東北方向的蒲津關路、東南方向的藍田關路的要沖。橋橫跨灞河,西南至東北走向,總長度估計達400米左右。揭露出石砌橋墩4座、殘券拱3孔。橋墩為船形,長9.25~9.75米,寬2.4~2.53米,殘高2.68米,兩端有分水尖和石雕吸水獸。拱跨5.14~5.76米,保留有部分石砌拱券。橋墩下鋪砌一層寬達17米的石板,其下釘滿木柱以成橋基。據史載,灞橋建造于隋開皇三年(583年),唐、五代、宋修葺,元廢。其建造年代早于著名的趙州橋,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聯拱石橋。顯而易見,發(fā)掘的沙河1號古橋和2號古橋絕對不可能是架設在渭河古道上的兩座橋梁。另外,從沙河古橋發(fā)現的木柱數量上來分析,沙河古橋更不可能是歷史上的西渭橋。如果將中渭橋作為西渭橋的旁證可以成立的話,那么西渭橋的木柱數應與中渭橋的木柱數也應相著無異。據明朝嘉靖年間編纂的《高陵縣志》記載:“中(渭)橋柱七百五十,今水落猶見一二。”沙河1號古橋發(fā)現的木柱數只有100根左右,2號古橋僅僅41根。即使要拿東渭橋揭露出楔入原渭河河床的木樁22排418根來比較,兩者之間更是不成比例,實有小巫見大巫之感。因此,我認為要將出現的沙河1號古橋和2號古橋分別定為漢唐西渭橋也是比較困難的。四、唐西紐橋和唐西渭橋的位置應為初現的一種新解以上所論,是作者對沙河古橋研究發(fā)表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不對之處,還可以討論。毋庸諱言,東渭橋和灞橋的相繼發(fā)現、發(fā)掘與研究,必將大大促進對歷史上的中渭橋和西渭橋以及沙河古橋的全面研究,同時也為這一研究提供可靠佐證。其實,早在1991年,段清波和周昆叔同志還撰寫了《長安附近河道變遷與古文化分布》一文,一致認為:“渭河盆地是新生代形成的斷陷盆地,第四紀以來,河流兩岸山地繼續(xù)上升,盆地繼續(xù)下沉,而兩岸斷裂強度的差異(長安地區(qū)南強北弱)導致河道向北移動。長安附近的渭河演變,在地質構造方面主要是受到了地震的影響。”今后,我想除了繼續(xù)尋覓有關地震線索之外,若能從地質學的結構上將發(fā)掘的東渭橋同沙河古橋再進一步進行詳細對比的話,或許才是真正打開漢唐西渭橋之謎的一把金鑰匙。最后,還有一個需用討論的疑點問題就是漢西渭橋和唐西渭橋的位置問題。假使說漢西渭橋的位置應該是在長安城“便門(筆者注:即指章門)對直”方位的文王嘴的一帶可能成立的話,那么唐杜佑《通典》卷173所記“武帝作長安城西門曰便橋,與門相對,因號便門橋,今名便橋,在縣東南”的記載難道也值得可信嗎?一般來說,唐人杜佑記唐事,估計不會有多大的錯誤,但是我認為也不能完全排除刊刻者筆誤的可能性。如果說唐西渭橋同漢西渭橋舊址的位置并不是“在縣東南”,而是在唐咸陽縣“西南”的位置上,那么什么疑點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其實,早在1993年辛德勇同志根據《長安志》記載的咸陽四周幾個地點的相對距離,對唐宋咸陽縣和唐西渭橋的大體位置進行了推測,并繪了一張西渭橋位置示意圖。即兩寺渡在縣西十五里;周文王陵在縣北十五里;周武王陵在縣北十五里;唐順陵在縣東北三十里。兩寺渡地名至今未改,周文王陵、周武王陵以及唐順陵也都保存完好,用這三個不同方位的地點來交叉定位,可以測定唐宋咸陽城就在今咸陽市區(qū)范圍內,或者說即使稍有偏離,也應當與今市區(qū)相毗鄰??梢院敛豢鋸埖卣f,辛德勇同志的研究方法是正確無誤的,但是用三個不同方位的地點來交叉定位只能解決“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