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輪通史框架結構下的有效教學_第1頁
高三二輪通史框架結構下的有效教學_第2頁
高三二輪通史框架結構下的有效教學_第3頁
高三二輪通史框架結構下的有效教學_第4頁
高三二輪通史框架結構下的有效教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二輪通史框架結構下的有效教學中華中學卞姍姍高三二輪復習模式講座

二輪通史專題復習的任務1.形成歷史的時序概念和構建通史的框架體系2.關注主干知識,強化一輪的基礎3.深化知識,深度學習4.有針對的提升解題能力通史專題的劃分:中國古代史:專題一先秦(遠古—前221年)專題二秦漢、魏晉(前221年—6世紀末)專題三隋唐、宋元(6世紀末—14世紀)專題四明清(前期)(14世紀—1840年)中國近代史:專題五19世紀中期的中國(1840年—19世紀60、70年代)專題六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專題七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年—1949年)中國現(xiàn)代史:專題八過渡時期(1949年—1956年)專題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年—1966年)專題十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世界古代史:專題十一古代希臘、羅馬世界近代史:專題十二手工工場時期(15世紀—18世紀中后期)專題十三自由資本主義時期(18世紀中后期—19世紀中期)專題十四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9世紀后期—20世紀初期)世界現(xiàn)代史:專題十五兩次大戰(zhàn)之間的世界(20世紀初—二戰(zhàn)前)專題十六二戰(zhàn)后的世界(二戰(zhàn)后至今)任務一構建通史的框架體系例1:專題三隋唐、宋元【專題介紹】

本專題時間從公元6世紀至公元14世紀。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制度出現(xiàn)了重大創(chuàng)新,南北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入繁盛狀態(tài)。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特別是商品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使得宋代成為一個當之無愧的“革命”朝代。元代在繼承中繼續(xù)發(fā)展。

思想:儒家信仰的重塑,儒家思想的世俗化文化:文人階層的意趣,市民階層的生活化宋代政治:皇權獨尊,中央集權經(jīng)濟:農業(yè)再次革命與工商業(yè)的活躍分割相權、控制地方、文人政治與危機經(jīng)濟中心、工商業(yè)繁榮(時間、空間)理學興起、理學思想的生活化詩詞的繁榮、繪畫的風俗、書法的雅俗、技術的功用(印刷術、指南針)【考點整合】例2:專題十三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專題介紹】

從18世紀中期工業(yè)革命開始,世界歷史逐步邁入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這一時期,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有了革命性的突破,生產力得到極大發(fā)展。在工業(yè)化浪潮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并最終確立了對世界的統(tǒng)治。馬克思主義誕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的民族解放斗爭也逐漸興起,并被動的開始現(xiàn)代化的步伐。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政治:資本主義制度的廣泛確立經(jīng)濟: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發(fā)展政治上的民主化、官僚化

經(jīng)濟上的工業(yè)化、市場化、城市化

經(jīng)濟理論的轉型與現(xiàn)代化沖突思想:自由主義思潮和馬克思主義科技文化:進化論和現(xiàn)實主義思想的進步解放和文化的大眾化、現(xiàn)實化任務二關注主干知識,強化一輪的基礎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考點梳理】任務三深化知識,深度學習例1:2014年江蘇卷第1題在對待天、君、民關系的認識上,原始儒學以孟子為例,主張民貴君輕,董仲舒主張“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繼承了原始儒學的全部主張B.背離了原始儒學的民本思想C.背離了原始儒學的仁愛思想D.摒棄了原始儒學的德治主張【學術前沿】原始儒學“禮”是孔子的思想。但是,孔子并沒有神話君權,他反對犯上作亂,但又否認絕對服從,主張“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孟子也說:“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他們都沒有強調臣必須絕對服從君主。孟子還認為君臣關系應該是互相尊重的。如果“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為寇仇”。先秦儒家的尊君論者是荀子。荀子認為君主的職務重要,“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于天下”。但他也沒有神化君權的意思。

——任世江《編余雜俎》漢代儒學的宗教化天人感應、陰陽五行說漢代之前就有,但是,將這些迷信與先秦儒學的“禮”結合在一起,卻是漢代儒學的創(chuàng)造。漢代儒學的附會造作起到了宗教作用。中國古代社會皇權至上,任何宗教都無法與之抗衡,其思想理論根源就在于給君主戴上了絕對權威的光環(huán),形成對一個人特有魅力的崇拜。試看兩千年帝制史,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國家的命運總希望系于一天才人物,儒者稱“天縱英明”的“明君”,老百姓則稱之為“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好皇帝。以儒家為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在臣民心里牢牢地埋下君主為一國之主,安危所系,須臾不可離卻,集體無意識根深蒂固。對皇權崇拜觀念的形成,將儒家學說改造成儒教的始作俑者是漢代的一幫儒生,董仲舒是集大成者。

——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例2:江蘇卷2014年21題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誣告(宰相)祎之,……(武)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審問)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經(jīng)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何名為敕?”則天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乃賜死于家。

——《舊唐書?劉祎之傳》

(2)據(jù)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劉祎之為何不認可王本立宣讀的“敕書”。(3分)(2)說明:詔敕須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議,而由皇帝直接發(fā)出的詔令被認為是違制的。三省六部運行機制

三省六部制的決策過程是皇帝下詔給中書省起草詔令,中書省起草詔令后上奏皇帝,得者再下中書省。中書付門下,或有未當,則門下繳駁,以上中書又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交六部有關部門具體負責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俱為宰相,……三省都是參與最高決策的中央行政機構,宰相雖被一分為三,卻并不代表會加強皇權。實際上,在一些重大事務的裁決上,皇帝與宰相近臣反復討論,集體商議是經(jīng)常的事。所以,三省制下君相之間是互相配合、也是互相制衡的。這種體制充分表明,治國之策并非完全取決于天子一人。

——劉后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

例3:江蘇卷2011年第4題據(jù)《南臺備要》記載:“江浙省……調兵剿捕之際,行省官凡有輕重事務,若是一一咨稟,誠恐緩不及事?!ㄈ缃瘢┓灿姓{遣軍情重事及創(chuàng)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qū)處?!边@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與中央權力之爭難以調和B.獲得了緊急事務處置權C.行政長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權力不再受到中央節(jié)制行省的性質與權力

行省與中書省的關系具有雙重性,既為地方最高官府,成為中書省的下屬,接受中書省的節(jié)制和領導,同時又長期保留著中書省派出機構的某些原有性質,并非純粹的地方官府。行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在一個地區(qū)權力集中的程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中書省還要高。但作為中央在地方的代理,元廷有一套嚴密的政策來限制行省。行省長官和行省轄區(qū)內的宣慰司、路府州縣官員都直接接受中央的任用、遷調等管理,行省難以自成體系和坐大稱雄。元廷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權于中央。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禮樂制度“禮”的本質是“異”,即差異,用來顯示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貴與賤、尊與卑、長與幼、親與疏的各色人等之間,必須遵守各自的行為規(guī)范,用來顯示貴賤、尊卑、長幼、親疏之間的差異,絕對不可混淆:……但是一個社會只講差異,不講和同,社會就無法和諧?!岸Y”講究差異,“樂”則講究和同。“樂”當然是音樂,但是他超越了音樂,帶上濃厚的政治色彩、社會色彩?!皹贰钡墓δ苁?,以音樂節(jié)奏激起人們相同的共鳴情緒——喜怒哀樂,產生同類感……使君臣之間、父子之間顯得“和合”,萬民之間顯得附親,增加凝集力、親和力。因此,亦即“異”與“同”,兩者缺一不可,否則社會就會失衡。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不平等條約今天人們所談論的平等或不平等,都是以18世紀在歐美產生至20世紀在世界確立的國際關系準則為尺度;而生活在“天朝”中的人們,自有一套迥然相別的價值標準,另有一種平等觀念。他們對今天看來為“平等”的條款往往憤憤不平,而對今天看來為“不平等”的待遇卻渾然不覺,因而在外交上舉措大謬。后來的歷史說明,西方的大潮沖擊了中國的舊有模式,民眾的生產和生活為之大受損害,在此哀曲中又萌生出中國前所未有的種種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象。……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中國的開放若不是在上世紀中葉而是更晚,中國的現(xiàn)狀又會怎樣?.……對于列強的入侵,武力抵抗無疑是正確的;但這種抵抗注定要失敗,另作選擇也是明智的。前者是道德層面的,后者是政治層面的。負責任的政治家可以選擇對其民族更為有利的策略。對此不能簡單地以“愛國”或“賣國”的道德觀念概括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