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專題二 地表形態(tài)及其影響 第4講 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練習-人教版高三地理試題_第1頁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專題二 地表形態(tài)及其影響 第4講 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練習-人教版高三地理試題_第2頁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專題二 地表形態(tài)及其影響 第4講 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練習-人教版高三地理試題_第3頁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專題二 地表形態(tài)及其影響 第4講 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練習-人教版高三地理試題_第4頁
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專題二 地表形態(tài)及其影響 第4講 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練習-人教版高三地理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突破練4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2017·吉林長春模擬)烴源巖指的是富含有機質、可大量生成與排出油氣的巖石。下圖為我國柴達木盆地部分地區(qū)烴源巖沉積厚度等值線(單位:米)圖,該烴源巖層頂部是一較完整的平面,底部呈現為不平的曲面。烴源巖層厚度主要受沉積物的多少影響。沉積物多少一般取決于沉積環(huán)境的地勢高低、沉積過程中的地殼運動等因素。據此完成第1~2題。1.形成烴源巖的地質作用是()A.冷卻凝固B.固結成巖C.變質作用D.重熔作用2.推測該烴源巖層甲乙沿線沉積環(huán)境及其變化最有可能是()A.在沉積過程中快速隆起B(yǎng).在沉積過程中緩慢下降C.甲乙沿線較兩側地勢高D.甲乙沿線較兩側地勢低答案:1.B2.C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信息“烴源巖指的是富含有機質、可大量生成與排出油氣的巖石”“烴源巖層厚度主要受沉積物的多少影響”,可知其為沉積巖層,沉積巖是外力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而成。第2題,由圖可知,甲乙一線沉積厚度比較薄,根據材料信息“烴源巖層厚度主要受沉積物的多少影響。沉積物多少一般取決于沉積環(huán)境的地勢高低、沉積過程中的地殼運動等因素”,并根據外力堆積填低的原理推測,地勢較高處沉積物薄,較低處沉積物較厚,且沉積層底部為曲面。故選C項。(2018·黑龍江哈爾濱模擬)下圖是位于我國吉林松原市乾安縣西部,大布蘇湖(為鹽堿湖)東岸的“泥林”景觀,這里有兩級階地,整體高出湖面50米,溝壑縱橫、泉水眾多、鋸齒狼牙、奇峰林立、氣勢磅礴,像一座森嚴古城堡。垛口連綿,影若將士扶望守城,嚴陣以待。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態(tài)、變幻莫測,是潛蝕地貌的典型代表。據此完成第3~4題。3.潛蝕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風力作用 B.流水作用C.生物作用 D.冰川作用4.推測泥林景觀形成及氣候變化過程是()A.流水沉積—地殼下沉—氣候變濕—地殼抬升—形成階地—潛蝕作用B.地殼下沉—風力沉積—地殼抬升—形成臺地—氣候變干—潛蝕作用C.地殼抬升—形成階地—氣候變濕—流水侵蝕—氣候變干—潛蝕作用D.地殼下沉—氣候變濕—流水沉積—氣候變干—階地裸露—潛蝕作用答案:3.B4.D解析:第3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地貌形成于河流階地且區(qū)域泉水多、溝壑縱橫,是流水潛蝕地貌的表現。第4題,潛蝕發(fā)生于階地形成之后;氣候變干后河床裸露,階地呈現;階地源于流水沉積作用,說明曾經區(qū)域地殼下沉,氣候濕潤,流水作用強烈,攜帶大量泥沙淤積形成。(2017·河南鄭州模擬)從水動力對碎屑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來看,湖濱淺水地區(qū)主要有垂直于湖岸方向的波浪和平行于湖岸方向的沿岸流兩種動力的搬運與沉積作用。波浪作用下往往形成與岸線平行,且向陸一側與岸相連的灘,而沿岸流作用下往往形成與岸有水體間隔的壩。下圖為呼倫湖濱湖水動力示意圖。據此完成第5~6題。5.圖示①②③④四處水域,最有可能分別發(fā)育有灘和壩的是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①6.呼倫湖岸邊的灘、壩等堆積體多分布于東部、南部湖岸,西岸很少,可能原因是()①地形②大氣環(huán)流③人類活動④緯度⑤植被狀況A.①④ B.②⑤C.②③ D.①②答案:5.B6.D解析:第5題,圖示四處水域,②附近受波浪影響形成灘,③附近有沿岸流,兩地都有彎曲,流速較慢,堆積作用明顯,最有可能分別發(fā)育有灘和壩。第6題,灘、壩等堆積體的形成與流速、流向有關。流速與地形有關,流向與盛行風向即大氣環(huán)流有關,故選D項。(2018·重慶一中測試)下圖示意我國東部濕潤地區(qū)某河段河谷橫剖面,T1~T4為不同時期形成的階地(一種階梯狀地貌)。該階地是原為洪水位的河床或河漫灘,后經地殼運動演變形成的。讀圖,完成第7~8題。7.圖示階地的形成過程是()A.流水沉積—地殼下降—流水侵蝕B.流水侵蝕—地殼下降—流水沉積C.流水沉積—地殼上升—流水侵蝕D.流水侵蝕—地殼上升—流水沉積8.該河段在階地形成過程中()A.河谷不斷拓寬變淺B.水流速度呈變快趨勢C.東南岸以沉積為主D.風力作用顯著答案:7.C8.B解析:第7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階地是原為洪水位的河床或河漫灘”,因此,首先是流水沉積作用,之后,地殼抬升,河床或河漫灘出露,受流水侵蝕形成階地。第8題,在階地形成過程中,由于兩岸地勢的抬升,會導致水流落差加大,河流流速加快,河谷不斷遭受下切、侵蝕而變深;此河位于北半球,根據指向標判斷,東南岸為侵蝕岸,區(qū)域以流水作用為主。(2017·安徽淮北二模)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的演化能較客觀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狀況。沙壩是由波浪攜帶泥沙堆積而成的一種狹長的、與海岸線平行的堆積體,沙壩將海水分割,內側便形成一個封閉或半封閉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與大海相連。下圖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國東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模式圖,圖中a、b為三角洲。據此完成第9~11題。9.圖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A.風力堆積、退潮時海浪堆積B.河流堆積、退潮時海浪堆積C.風力堆積、漲潮時海浪堆積D.河流堆積、漲潮時海浪堆積10.全新世該地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的演化過程中,海平面相對于陸地()A.呈上升趨勢B.基本穩(wěn)定C.呈下降趨勢D.反復升降11.如此后海平面顯著下降,則圖中()A.沙壩向陸地方向推移B.潟湖的鹽度逐漸降低C.沙壩向海洋方向推移D.潟湖受侵蝕水深增大答案:9.D10.A11.B解析:第9題,根據材料“潟湖由沙壩與海水隔離,有潮汐通道與大海相連”,可以看出b處有潮汐形成。因其位于沙壩的潟湖一側,向潟湖內側輻散開,應主要是漲潮時帶來的泥沙堆積形成,排除A、B兩項;a處是河流入海口,流水沉積而成。沼澤處多水,土壤濕重,不可能由風力堆積形成。所以選D項。第10題,從海岸地貌和陸架沉積序列圖中可看到,沼澤沉積和潟湖沉積已經深入到外海底部,代表以前那里是沼澤,然后是潟湖,由于海平面上升使這些區(qū)域被海水淹沒,沙壩向陸地方向推進,形成新的潟湖。各沉積序列層次明顯,沒有交錯,故其相對狀態(tài)應該是海平面上升,而沒有呈反復或穩(wěn)定狀態(tài)。所以選A項。第11題,圖中沙壩位置還會在當地不動,該沙壩已經在當地沉積穩(wěn)定了;海平面下降,海水會遠離沙壩處,潟湖會成為封閉的湖泊,不會受侵蝕水深增大;而海水遠離潟湖,不再入湖,潟湖的鹽度應該會逐漸降低。故選B項。12.(2018·江西檢測)下圖是新疆和田區(qū)位略圖。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為變質巖,其礦體分布在海拔4000m以上的昆侖山高山地區(qū),乙處河灘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節(jié)。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結合地形條件,說明甲處狹長區(qū)域沒有冰川分布的原因。(2)說明乙處河灘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過程。(3)分析秋季成為乙處最佳拾玉季節(jié)的自然原因。答案:(1)地勢低,氣溫偏高;地形封閉,水汽不足。(2)(含有玉石的)巖體經過風化(侵蝕或外力破壞),再經過河流搬運(向下游運動),到達地形平緩處(乙處),(玉石)發(fā)生沉積。(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運能力強,玉石沉積的時間相對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解析:第(1)題,冰川是由終年積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條件是有降水(降雪)、氣溫低;結合甲地等高線分布從地形入手分析該地氣溫高、降水少的原因。第(2)題,玉石為變質巖,出露地表必然經過巖體的破壞(風化、侵蝕)過程;源自4000m以上的昆侖山的玉石,到達乙所在河灘,必然經歷了河流的搬運與沉積過程。第(3)題,秋季成為最佳拾玉季節(jié),說明秋季此處玉石多且出露河灘;結合河流夏季汛期搬運能力強,但此時河水水位高不易發(fā)現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我國深厚的歷史積淀給予了我們無數寶貴的文化遺產,遺留在山西沁河流域的古村落群體就是其中之一(分布如圖)。沁河流域古村落多形成于明末清初動亂時期,且多分布在小環(huán)境相對獨立的地形險要處。沁河是黃河中游三門峽以下左岸的一條大支流,發(fā)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脈霍山南麓,流經沁潞高原(山地和丘陵占84%),穿過太行山峽谷,出五龍口進入下游河段。五龍口至沁河口,河床高出兩岸地面2~4米,“地上河”特征突出,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河床不斷下切,下降趨勢明顯。(1)說明沁河流經的太行山峽谷的成因。(2)推測沁河流域古村落形成的區(qū)位條件。(3)分析五龍口至沁河口段河床不斷下切的人為原因及影響。答案:(1)太行山受板塊擠壓,地殼緩慢抬升;沁河下切(侵蝕),形成大峽谷地貌。(2)流域環(huán)境比較封閉崎嶇,且村落多分布在險要處,利于防御與安全;沿河地帶地形相對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農副產品多;河流兼具供水和交通之便。(3)人為原因:上游水庫等工程攔截泥沙,使下游河流含沙量減少;上游植被覆蓋率增加,水土流失減緩,河流泥沙減少;大規(guī)模的河道采沙等。影響:河床的下切使河道容水量增大,河道行洪能力相應增強;靠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