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天文病歷殘卷與敦煌歷日新考_第1頁
敦煌天文病歷殘卷與敦煌歷日新考_第2頁
敦煌天文病歷殘卷與敦煌歷日新考_第3頁
敦煌天文病歷殘卷與敦煌歷日新考_第4頁
敦煌天文病歷殘卷與敦煌歷日新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敦煌天文病歷殘卷與敦煌歷日新考

一敦煌歷日文書特征在吐蕃占領(lǐng)和起義時期,敦煌地區(qū)使用了大約200年的地方歷法。敦煌文獻(xiàn)中約有40多部天文歷法文件。據(jù)確定,全年有30多艘敦煌文獻(xiàn),屬于34個范疇,大部分是不完整和錯誤的??梢?這些歷日殘卷所反映的絕非敦煌歷的全貌。學(xué)界關(guān)于敦煌歷的研究中,有關(guān)散見材料的運用曾起到過良好的作用。如藤枝晃用S.1686《大蕃歲次辛丑歲沙州釋門都僧統(tǒng)□教授和尚畫本行集變等記》題記“大蕃歲次辛丑五月丙申朔”與P.2583具注歷日殘卷相印證,確定該殘卷為長慶元年(821)具注歷[P387];鄧文寬用S.6349《易三備》題記“甲申六月丙辰[朔]”印證了P.3284v《咸通五年(864)甲申歲具注歷日》[P191],用S.5747《歸義軍節(jié)度使南陽張某(承奉)祭風(fēng)伯文》題記“天復(fù)五年歲[次乙]丑正月壬[戌]朔”印證了P.2506v《天復(fù)五年乙丑歲(905)具注歷日》[P342];施萍婷則將S.6515《妙法蓮花經(jīng)》題記“丑年閏四月”、北圖周53《周說祭曹氏文》(擬)題記“乙丑正月己卯朔”與P.3900v殘歷相結(jié)合,不但確定了殘歷的年份為元和四年(809),而且還推出了二、三月的朔日[P322,346]。由此可見散見材料在敦煌歷研究中的價值。與敦煌歷有關(guān)的散見材料,藤枝晃先生最早在《敦煌歷日譜》一文中進(jìn)行過一些梳理。隨著近年來學(xué)界對敦煌歷日研究的深化,敦煌歷的特征愈益明確。因而可以看出,藤枝晃先生在將近30年前的研究中對一些朔閏的判斷存在著明顯的錯誤。同時,敦煌文書和莫高窟題記中還有不少相關(guān)材料,零零星星地透露著敦煌歷的信息。本文即是在歸納搜尋此類材料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相關(guān)信息(譬如月大小,甚至有些定期的活動如祭雨師),進(jìn)行比對和辨析,匯集和考證了涉及44個年份的敦煌歷的朔閏情況,以期對敦煌歷的具體狀況有更多的了解,并對相關(guān)研究有所裨益。為了簡化行文,這里有必要首先對本文判定的依據(jù)和相關(guān)問題交代一下。由于朔閏情況必須對應(yīng)準(zhǔn)確的年份,所以本文在考慮文書抄寫行用的時代背景的同時,主要依據(jù)敦煌歷的特征判斷文書的年代。關(guān)于敦煌歷日文書,施萍婷、鄧文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均作過較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和研究1,鄧文寬《敦煌天文歷法文獻(xiàn)輯?!芬粫珍涀疃?計有32個年份的敦煌地方歷日2;又于《敦煌三篇具注歷日佚文??肌芬晃闹袖浻?個年份的敦煌歷日3;加之由施萍婷推定、不見于鄧著的S.3824-3《宋開寶二年(969)己巳歲具注歷日》[P363]一份,計36份,除去重復(fù),所涉年份34個。其中反映的明顯特征有二:一是敦煌歷朔日與中原歷或同、或前后相差一至二日,其中相差二日者極少,沒有相差三日或三日以上者;二是敦煌歷的閏月與中原歷或同、或前后相差一月(在共計八個閏月中沒有與中原歷相差二月以上者)。其次,從本文所檢索的材料看,關(guān)于敦煌歷的朔日明確記有年號的材料共計18條,與中原歷相比較,其中朔日相同者9條(P.4660、S.4479b、鄧秀峰藏卷、P.2482d、烏程蔣氏藏卷、莫427、莫444、S.4400、P.2649),早一日者4條(P.3490c、P.3718、S.0289、莫431),遲一日者四條(S.0381vc、P.3214-3、P.3630+P.3718),遲二日者1條(P.4660);關(guān)于閏月情況,本文檢得有明確紀(jì)年的閏月材料共計8條,與中原歷相比較,其中閏月同者3條(S.2630、S.2174、P.3573),遲一月者3條(S.0381c、P.2568、P.3071v),早一月者2條(P.2859d、北圖076v)??梢?這些散見材料所反映的特征與敦煌歷日的特征完全一致(具體材料詳見下文)。所以,本文以這一特征為依據(jù),結(jié)合其他相關(guān)信息,核對陳垣《二十史朔閏表》(以下簡稱《朔閏表》),確定了所錄文書的具體年份。當(dāng)然,文書中也有一些與此特征不相合的例子,但是我們也熟知,現(xiàn)存各類敦煌材料中關(guān)于年號、年月日順序和干支的記錄,時有明顯的錯訛和相互矛盾之處,毋庸舉例。有些材料眾家所錄雖同,但詳加推究,可以肯定其材料本身必定有誤。如莫高窟第220窟(翟家窟)題記:“大唐同光三年(925)歲次乙酉三月丁巳朔廿五日辛巳?!焙恕端烽c表》,中原歷同年三月朔日為癸巳,則其比中原歷三月朔遲二十五日;又查敦煌文書中有同光二年(924)歷日,而該歷日的制訂者正是莫高窟第220窟的主人翟奉達(dá),鄧文寬先生根據(jù)歷日序文推知全年月朔,并推知同光三年(925)正月朔日為乙未,比中原歷正月朔遲一日,按此推算,敦煌歷三月朔日約在癸巳、甲午、乙未之間,絕不可能朔遲二十幾日。由此可知該題記必屬書寫或傳抄有誤4。此類問題本文存疑不錄。有些材料恰于朔閏之日月處殘缺,乍看似可用中原歷補殘,但事實上,由于敦煌歷與中原歷之間的或同或異,直接以中原歷補殘是不準(zhǔn)確的。如P.2482-2《羅盈達(dá)邈真贊》尾題:“大晉天福八年(943)癸卯歲九月□□朔十五日?!睋?jù)中原歷該年份九月丙子朔可知,敦煌歷九月朔日可能為乙亥、丙子、丁丑甚至包括甲戌、戊寅中之任一個。又如莫高窟第107窟西壁龕下中央發(fā)愿文尾題:“大唐咸通十二年(871)歲次子(?)癸酉朔二十日壬辰□記?!盵P98]核《朔閏表》,該年份十一月為癸酉朔,似與本條正相吻合,然而根據(jù)敦煌歷的特點,中原歷之八月乙亥朔、九月甲戌朔正好與本條朔日癸酉前后各差一日,如是,本條月份也可能為八、九兩月之任一月。凡如此類尚難確定者本文亦暫付闕如。另有一些散見材料與前述敦煌歷的特征明顯相左(如個別閏差二月甚至三月以上者),但因其正誤不似正規(guī)歷日之偶有筆誤者易于判定和糾正,故在缺乏充分資料依據(jù)的情況下,我們依然確信正規(guī)歷日的特征所具有的可靠性,所以本文對與正規(guī)歷日這一可靠依據(jù)相左的個案暫時存而不論??傊?文中盡量收錄符合敦煌歷特征并可明確斷定年份的材料(對其中一些年份的認(rèn)定學(xué)界已成共識),行文以紀(jì)年先后為序,對于明確無疑者直接于按語中注明其對應(yīng)年份及與中原歷之異同,對于需要說明或考辨者則略加闡述。二801大番歲次辛酉S.0381C《龍興寺毗沙門天王靈驗記》題“大番歲次辛巳(801)閏二月十五日”。按:此辛巳歲當(dāng)為唐貞元十七年(801),中原歷該年份閏正月,敦煌歷閏二月,比中原歷閏遲一月。802已朔十五歲S.0515《功德文》題“惟歲次壬午五月丁巳朔十四日庚子(午)”。按:此壬午歲當(dāng)為唐貞元十八年(802),中原歷該年份五月朔日為丙辰,敦煌歷五月朔日為丁巳,比中原歷朔遲一日。803敦煌時期中原歷S.5820+S.5826《未年尼僧明相賣牛契》題“未年閏十月廿五日”。按:吐蕃占領(lǐng)敦煌時期有以十二地支紀(jì)年之習(xí),核《朔閏表》,在吐蕃占領(lǐng)敦煌時期,中原歷只在唐貞元十九年(803)癸未歲有閏十月,與該文書所記年月相當(dāng),其他年份中原歷無閏十月或前后相差一月者,故知此未年即唐貞元十九年(803)癸未歲。該年份中原歷與敦煌歷閏月同在十月。813歲次推動運動期P.5000《女婿張志豐祭丈母馮氏文》題“惟歲次癸巳九月辛亥朔廿三日癸酉”。按:此癸巳歲當(dāng)為唐元和八年(813),中原歷該年份九月朔日為庚戌,敦煌歷九月朔日為辛亥,比中原歷的朔遲一日。815《將限內(nèi)》“多元未發(fā)現(xiàn),未言先單位”“日而出”“日教育S.3920《乙未年僧法詮正勤祭康上座文》題“惟歲次乙未五月辛未朔十二日丙午”。按:此乙未歲當(dāng)為唐元和十年(815),中原歷該年份五月朔日亦為辛未,與敦煌歷的朔日相同。817元和十二年717年S.6568《凈名經(jīng)疏卷上》題“丁酉歲閏五月十五日”。按:此丁酉歲當(dāng)為唐元和十二年(817),中原歷該年份閏五月,與敦煌歷閏月相同。S.2691《僧玄通祭姊師文》題“惟歲次丁酉十一月丙戌朔六日辛卯”。按:此丁酉歲亦為唐元和十二年(817),中原歷該年份十一月朔日為丙戌,與敦煌歷朔日相同。820月己朔十五P.3310v《雜寫三行》題“惟歲次庚子十月己巳朔十四日壬午”。按:此庚子歲當(dāng)為唐元和十五年(820),中原歷該年份十月朔日為庚午,敦煌歷朔日為己巳,比中原歷朔早一日。835乙儒系乙已消耗P.2417v《祭文文范》題“維歲次乙卯三月丙午朔十六日”。按:此乙卯歲當(dāng)為唐文宗太和九年(835),中原歷該年份三月朔日亦為丙午,與敦煌歷朔日相同。839歲次己未二十七日壬子朔抗P.4638g《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公修功德記》題“歲次己未四月壬子朔十五日丙寅”。按:此己未歲當(dāng)為唐開成四年(839),中原歷該年份四月朔日亦為壬子,與敦煌歷的朔日相同。847研究方法S(?)《康再榮建宅文》題“維歲次丁卯三月丙寅朔廿三日戊子沙州大蕃紇骨薩部落使康再榮建立其宅”[P390]。按:紇骨薩部落是元和十五年(820)吐蕃在沙洲建立的漢人千戶部落,此丁卯歲當(dāng)為唐大中元年(847),中原歷該年份三月朔日為乙未,閏三月朔日為丙寅,敦煌歷三月朔日為丙寅,與中原歷閏三月朔日相同。據(jù)敦煌歷閏月與中原歷或同或相差一月的特點,可以斷定,敦煌歷該年份有閏二月,比中原歷閏早一月。855唐大中十年713年,唐大中十年713年,唐大中十年713年乙酉歲S.1472《佛說八陽神咒經(jīng)》題“乙亥歲前四月四日”。按:從文書中有“前四月”的記載看,敦煌歷該年份有閏四月。核《朔閏表》,唐大中九年(855)乙亥歲中原歷有閏四月,與文書所載正相吻合,其他有可能對應(yīng)的乙亥歲年份無閏月相同或前后相差一月者,是知該乙亥歲即唐大中九年(855)??梢?該年份敦煌歷與中原歷閏月同在四月。858第84頁著錄2.《敦煌龍興寺沙門明照撰》,原字為列圖Φ.296《瑜伽師地論》題“寅年閏正月廿二日,龍興寺沙門明照隨[聽]寫”。北圖閏098《瑜伽師地論》第39至41題記“戊寅年后正月廿二日說四十一卷手記竟”。按:按通常所見,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通行地支紀(jì)年,然以此寅年核《朔閏表》,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中原歷沒有閏正月或前后閏差一月者與之相應(yīng)。敦煌文書中S.1439v為《唐大中十二年戊寅歲(858)具注歷日》,屬歸義軍時期的歷日。該歷表明當(dāng)年有閏正月,且比中原歷閏早一月,這正好與列圖Φ.296所記寅年閏正月和北圖閏098之戊寅年后正月相一致。另外,列圖Φ.296之題名明照,并見于多件文書,如S.0735《瑜伽師地論》第28題有“大中十一年(857)五月三日明照學(xué)了記”;北圖菜025《瑜伽師地論》題有“大中十二年(858)八月五日比丘明照隨聽寫記”,又題“大中十二年(858)六月一日比丘明照本”。顯然,這兩份文書所記聽寫者及聽寫內(nèi)容與列圖Φ.296所載完全一致,年份亦與之相應(yīng),這說明列圖Φ.296所載寅年即大中十二年(858)戊寅歲;而其閏正月正可與S.1439v具注歷日相印證。又莫高窟第192窟有唐咸通八年(867)《發(fā)愿功德文》,題名為“敦煌龍興寺沙門明照撰”5與列圖Φ.296題名完全一致,而撰寫時間也在大中十二年(858)戊寅歲之后不久,這在時間上也可作為本條之佐證。P.4660《故沙州釋門賜紫梁僧政邈真贊》題“大唐大中十二年歲次戊寅二月癸巳朔十四日丙午”。按:唐大中十二年(858)中原歷閏二月,朔日為癸巳。敦煌歷閏正月(見前述),故其二月癸巳朔當(dāng)對應(yīng)中原歷閏二月癸巳朔,二者朔日相同。859月十二日未朔產(chǎn)品S.0389v-2《祭文》題“維歲次己卯十二月癸未朔廿四日丙午”。按:此己卯歲當(dāng)為唐大中十三年(859),中原歷該年份十二月朔日為壬午,敦煌歷朔日為癸未,比中原歷朔遲一日。867咸通十二年713年,敦煌年莫高窟第192窟《發(fā)愿功德贊文并序》尾題“(前缺)(八)年歲次丁亥二月壬申朔廿六□□”[P85]。按:該文序中有“又愿我河西節(jié)度使萬戶侯□司空張公……”句,是知該文系張氏歸義軍時作品,因此該題記所對應(yīng)年份當(dāng)為唐咸通八年(867)丁亥歲。中原歷該年份二月朔日為辛未,敦煌歷為壬申,比中原歷遲一日。S.0381v-3《十二娘祭婆婆文》題“惟歲次丁亥五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P.4660《敦煌唱導(dǎo)法將兼尼藏主廣平宋律伯彩真贊》題“惟大唐咸通八年歲次丁亥六月庚午朔五日甲戌”。按:據(jù)中原歷,咸通八年(867)丁亥歲五月朔日為己亥,六月朔日為戊辰;敦煌歷該年份五月朔日為庚子,比中原歷朔遲一日,六月朔日為庚午,比中原歷朔遲二日。又,中原歷五月為小月;敦煌歷從五月庚子朔到六月庚午朔,計三十日,則其五月為大月。875乙酉朔二十七日P.2595v《忠信祭師兄文》題“維歲次乙未正月乙酉朔七日辛卯”。按:此乙未歲當(dāng)為唐乾符二年(875),中原歷該年份正月朔日為乙酉,與敦煌歷朔日同。879年S.4479b《新菩薩經(jīng)》題“乾符六年己亥五月庚寅廿四日”。按:乾符六年(879)己亥歲中原歷五月朔日為庚寅,與敦煌歷朔日相同。887是已開中國實踐活動的日期,且至黨的時間。至監(jiān)督、親政策P.3569v《唐光啟三年四月為官戶馬三娘、尤粉堆支酒本和算會牒》載“(四月)十七日祭雨師用酒兩甕”。按:該文書系歸義軍衙門官方的算會牒。祭祀風(fēng)伯和雨師是中國古代官方法定的宗教禮儀活動,按唐制規(guī)定:“立春后丑日,祀風(fēng)師于國城東北。立夏后申日,祀雨師于國城南”。唐天寶四年(745)敕諸郡建風(fēng)伯、雨師壇,每年按規(guī)定的日期如法祭祀,宋制因之。敦煌立有風(fēng)伯壇和雨師壇。從文書材料看,敦煌對風(fēng)伯、雨師之祭合于國家祀典,并在歷日中作了專門的標(biāo)注。如S.1439v《唐大中十二年戊寅(858)具注歷日》記:“(正月)十四日丁未水執(zhí),立春正月節(jié)……廿日癸丑木閉,祭風(fēng)伯。”又:“(三月)十七日己卯土閉,立夏四月節(jié)……廿二日甲申水平……祭雨師?!?在實踐活動中,如S.5747《張承奉祭風(fēng)伯文》所載時間為“天復(fù)五年(905)歲次乙丑正月壬戌朔四日乙丑”,查P.2506v《天復(fù)五年乙丑歲(905)具注歷日》,其正月間未標(biāo)明立春節(jié),而正月二十三日甲申標(biāo)明為驚蟄二月節(jié)[P338~339],按此向前推一月,立春正月節(jié)當(dāng)在前一年甲子歲(904)十二月下旬。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所反映的是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jié)氣在陽歷中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每年立春節(jié)在陽歷2月4日或5日。結(jié)合《朔閏表》推算,甲子歲(904)十二月下旬丁巳日或戊午日當(dāng)為立春節(jié)。從這兩日之任一日算起,敦煌歷正月乙丑均為立春后第一個丑日??梢?歸義軍雖然處于半獨立狀態(tài),但其祭祀活動依然遵循中原王朝的定制。由此可知,P.3569v所記四月十七日祭雨師的活動必定在立夏后第一個申日。核《朔閏表》,光啟三年(887)四月甲辰朔為陽歷4月27日,而每年立夏四月節(jié)必在陽歷5月5日或6日,按此,中原歷該年份立夏后第一個申日為陰歷四月十七日(陽歷5月13日)庚申,這一天正好符合敦煌文書“四月十七日祭雨師”的記載。于是可以肯定,P.3569v所記四月十七日申日只能是庚申日,而非其他日。由此倒推至四月初一,可知敦煌歷四月朔日為甲辰,與中原歷朔日同。同卷文書四月祭雨師條之前記有“去三月廿二日已后……至今月廿二日,計卅一日”,“從三月廿二日至四月廿三日,中間計叁拾貳日”。從上述內(nèi)容可知,敦煌歷三月有30天,為大月。由此可從四月甲辰朔倒推出三月朔日為甲戌,對應(yīng)中原歷三月乙亥朔,敦煌歷三月朔早一日。P.2568《南陽張延綬別傳》題“大唐光啟三年閏十二月十五日”。S.5702《祭文》題“惟歲次丁未十二月庚子朔八日”。按:S.5702文書之丁未歲即唐光啟三年(887),該年份中原歷閏十一月,敦煌歷閏十二月,比中原歷閏遲一月;敦煌歷之十二月庚子朔當(dāng)對應(yīng)于中原歷閏十一月庚子朔,二者朔日相同。896乾寧三年囚丙P.3071v《社司轉(zhuǎn)貼》包括三份,第三份尾題“乾寧三年囚(丙)辰閏二月錄事龍[貼]”[P314]。按:中原歷乾寧三年(896)丙辰歲閏正月,敦煌歷閏二月,比中原歷閏遲一月。898次戊廢除/除樣二M.1409(Дx.1411)《祭文?》題“(前缺)次戊午十二月乙丑朔廿一”[P405]。按:此戊午歲當(dāng)為唐乾寧五年(898),中原歷該年份十二月朔日為丙寅,敦煌歷十二月朔日為乙丑,比中原歷朔早一日。901唐天復(fù)元年辛酉歲P.2011《祭文》題“辛酉歲七月壬午朔”。S.3905《金光明寺造□窟上梁文(稿)》題“[大]唐天復(fù)元年辛酉歲閏月六日”[P405]。按:天復(fù)元年辛酉歲(901)中原歷閏六月,朔日為辛巳;P.2011之七月壬午朔當(dāng)對應(yīng)中原歷閏六月辛巳朔,敦煌歷朔遲一日。又,根據(jù)這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和敦煌歷的特點可以推定,該年份敦煌歷有閏七月,比中原歷閏遲一月。由此可知,S.3905的辛酉歲閏月必為閏七月無疑。902年鄧秀峰藏《逆刺占》題“天復(fù)二載歲在壬戌四月丁丑朔七日”。按:中原歷天復(fù)二年(902)壬戌歲四月朔日亦為丁丑,與敦煌歷相同。904復(fù)四載歲在推動甲甲封建時P.2859d《占十二時來法》題“天復(fù)四載歲在甲子夾鐘閏三月十二日”。按:中原歷天復(fù)四年(904)甲子歲閏四月,敦煌歷閏三月,比中原歷閏早一月。906丙三、生為書記P.3214-3《祭文》題“維大唐天復(fù)六年歲次丙寅十二月庚辰朔廿一日庚子”。S.2603《唐太宗入冥小說》題“天復(fù)六年丙寅歲閏十二月廿六日善威書記”。按:此天復(fù)六年丙寅歲亦即梁天祐三年(906),中原歷該年份閏十二月,與敦煌歷閏月相同。中原歷十二月朔日為己卯,敦煌歷十二月朔日為庚辰,敦煌歷朔遲一日7。908次代官35次乍/月555P.3214-4、5《祭文》題“維歲次戊辰三月壬申朔十一日壬午”。按:此戊辰歲當(dāng)為梁開平二年(908),中原歷該年份三月朔日亦為壬申,與敦煌歷朔日同。909“維歲次己已績效,協(xié)同共歲”S.2174《天復(fù)九年神沙鄉(xiāng)百姓董如盈兄弟三人分家契》題“天復(fù)玖年己[巳]歲閏八月十二日”。按:唐天復(fù)無九年,此當(dāng)為梁開平三年(909),中原歷該年份也為閏八月,與敦煌歷閏月相同。P.3214-1、2《祭文》題“維歲次己巳八月癸巳朔十一日癸卯”。按:此己巳歲亦為梁開平三年(909),中原歷該年份八月朔日為甲午,敦煌歷朔日為癸巳,比中原歷八月朔早一日。914歲次東南角己酉朔20二日更S.6094《洪潤?quán)l(xiāng)百姓高延晟祭宅文》題“維歲次甲戌正月己亥朔廿二日更(庚)申”。按:此甲戌歲當(dāng)為梁乾化四年(914),中原歷該年份正月朔日為戊戌,敦煌歷為己亥,比中原歷朔遲一日。915乙氣年世界時間S.6204《字寶碎金》里表紙落書“乙亥年閏二月”[P409]。按:此乙亥歲當(dāng)為梁乾化五年(915),中原歷該年份閏二月,與敦煌歷閏月相同。923敦煌歷史月間P.3573《論語義疏》殘卷題“貞明九年癸未閏四月十日”。按:梁貞明無九年,此當(dāng)為龍德三年(923),該年份中原歷亦有閏四月,與敦煌歷閏月同。P.3630+P.3718《閻會恩和尚邈真贊并序》題“于時大梁貞明九年歲次癸未五月乙巳朔廿三日丁卯題”8。按:此貞明九年亦當(dāng)為梁龍德三年(923),中原歷該年份五月朔日為甲辰,敦煌歷朔日為乙巳,比中原歷朔遲一日。另,P.3555P14為《貞明九年歲次癸未(923)具注歷日》,該歷存十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日。本條五月乙巳朔和P.3573之閏四月條可對該歷予以補充。928月日:“已于產(chǎn)業(yè)鏈,從收益”至“香港特區(qū)”P.3490c《于當(dāng)居創(chuàng)造佛塔功德記》題“天成三年歲次戊子九月壬申朔十五日丙戌”。按:中原歷天成三年(928)戊子歲九月朔日為癸酉,敦煌歷朔日為壬申,比中原歷早一日。北圖新0836為《后唐天成三年戊子歲(928)具注歷日》,現(xiàn)僅存序文而無歷日內(nèi)容,本條可對其予以補充。942申歲至育觀P.2040v《后晉時期凈土寺諸色入破歷算會稿》第53行載“閏四月付黃麻兩石九斗”。按:后晉從天福元年(936)丙申歲至開運四年(947)丁未歲,計12年,其中天福七年(942)壬寅歲中原歷有閏三月,文書中有閏四月,符合敦煌歷與中原歷可能相差一月的特點。可見,此閏月屬天福七年(942)無疑。P.3718《隴西李府君(潤晟)邈真贊并序》題“于時大晉天福七年五月癸未朔十四日丙申”。按:中原歷天福七年(942)五月朔日為甲申,敦煌歷為癸未,比中原歷朔早一日。946《漢紀(jì)新語》卷2《漢紀(jì)新語》第50頁P.2482d《閻府君(海員)邈真贊并序》題“于時大晉開運三年十二月丁巳朔三日己未”。按:后晉開運三年(946)為丙午歲,中原歷十二月朔日為丁巳,與敦煌歷朔日同。947“從漢天麻”至“已已在注重時間”S.2687《天福十二年潯陽郡夫人翟氏布施疏》題“于時大漢天福十三(二)年十一月壬子朔十九日庚午”。按:后漢天福無十二年,此當(dāng)為后晉開運四年(947)丁未歲,中原歷該年份十一月朔日為辛亥,敦煌歷朔日為壬子,比中原歷朔遲一日。950中原歷史金上中原歷列圖Дx.1410《庚戌年閏四月社司轉(zhuǎn)貼》有“庚戌年閏四月”[P360]。按:此庚戌歲當(dāng)為后漢乾祐三年(950),該年份中原歷閏五月,敦煌歷閏四月,比中原歷閏早一月。又,P.2914《王梵志詞集卷第三》題有“大漢天福三年庚戌歲閏四月九日”,核天福三年(938)為戊戌歲,該年份中原歷無閏,敦煌歷亦不當(dāng)有閏。乾祐三年(950)庚戌歲中原歷閏五月,與本卷之閏四月相應(yīng),由此可見,P.2914卷之“天福三年庚戌歲”實為“乾祐三年庚戌歲”之誤,關(guān)于閏月之記載正可與列圖Дx.1410文書相印證。968月日:六月十二日烏程蔣氏藏《繪觀音菩薩功德記》題“于時乾德六年歲次戊辰五月癸未朔十五日丁酉[P425]。按:中原歷乾德六年(968)五月朔日亦為癸未,與敦煌歷朔日同。969《法律》第20條:“己已年后抗,提升可?!盤.3521va《秀和尚勸善文》題“己巳年后五月十六日”。按:此己巳年當(dāng)為宋開寶二年(969),中原歷該年份亦有閏五月,與敦煌歷閏月相同。970歲次戊廢除/“戊”莫高窟第427窟檐橫梁題記“維大宋乾德八年歲次庚午正月癸卯朔二十六日戊辰”[P160]。按:乾德無八年,此當(dāng)為開寶三年(970),中原歷該年份正月朔日為癸卯,與敦煌歷朔日同。972該不同年份中原歷開寶五年972年,開寶五年972年,為中原歷S.1313v《辛未、壬申年麥粟入歷》有“壬申年后正月一日”。按:此壬申歲當(dāng)為開寶五年(972),中原歷該年份閏二月,敦煌歷閏正月,比中原歷閏早一日。又,P.3025為《壬申年閏正月信札》,其關(guān)于閏正月之記載可與S.1313v文書相印證。976寶十年歲次丙子實踐莫高窟第444窟檐橫梁題記“維大宋開寶九年歲次丙子正月戊辰朔七日甲戌”[P260]。按:中原歷開寶九年(976)正月朔日為戊辰,與敦煌歷朔日同。977丁古代“丁古代”北圖盈076v《大目犍連變文》題“太平興國二年歲在丁丑閏六月五日”。按:中原歷太平興國二年(977)閏七月,敦煌歷閏六月,比中原歷閏早一月。980敦煌歷日期日S.0289《李存惠墓志銘并序》題“太平興國五年庚戌歲正月乙亥朔廿六日庚子”。莫高窟第431窟檐前題記“維大宋太平興國伍年歲次庚辰二月甲辰朔廿二日乙丑”[P284]。按:中原歷太平興國五年(980)正月朔日為丙子,二月朔日為乙巳;敦煌歷正月朔日為乙亥,二月朔日為甲辰。敦煌歷比中原歷朔日各早一日。乙亥至甲辰計29日,則敦煌歷正月為小月,與中原歷相同。S.2474《庚辰——壬午間歸義軍衙內(nèi)面油破歷》載:“去三月廿四日,使出城南園及城東園住,沿佐衙前子弟等逐日早夜面二斗,胡餅三十六枚,至閏三月五日早上吃料斷,除月小盡,中間十一日,內(nèi)二日午食不供,計給面三石五斗四升”[P279]。按:本卷前有庚辰歲九月官張憨兒牒,卷中18~19行中有“于時太平興國七年(982)壬午歲二月五日立契”,唐耕耦先生據(jù)此斷該寫卷為公元980~982年庚辰——壬午歲作品。從上引文可知,該年份有閏三月,據(jù)文書S.1473+S.11427bv為《太平興國七年(982)壬戌歲具注歷日》殘卷知該年份有閏十二月,與中原歷相同,由此可見,前卷有閏三月者非太平興國七年(982)壬午歲。再核《朔閏表》,知中原歷太平興國五年(980)庚辰歲有閏三月,正與文書相符,故知敦煌歷太平興國五年(980)閏月同中原歷。又據(jù)“去三月廿四日……至閏三月五日……除月小盡,中間十一日”可知,該年份敦煌歷三月為小月,我們已知該歷正月亦為小月,于是可以推定,該歷二月當(dāng)為大月。因為古人早已認(rèn)識到,一個朔望月的時間平均為29.5日有余,故在歷日安排中為了合理地調(diào)整朔望日,原則上一般以大小月相間,每經(jīng)15~17個月,接連兩個大月出現(xiàn)。從中原歷的實際情況和傳世的30多件敦煌歷日及其研究結(jié)果看,兩者皆有兩個小月接連出現(xiàn)的,也有兩個甚至三個大月連續(xù)出現(xiàn)的,但沒有三個小月接連出現(xiàn)之例。由此可知,在正月和三月均為小月時,二月必為大月。由敦煌歷二月甲辰朔為大月可以推知,該歷三月朔日為甲戌,與中原歷三月朔日相同;又由三月小可推知閏三月朔日為癸卯,中原歷閏三月朔日為甲辰,敦煌歷朔早一日。982了其官整合P.4061v《壬午年閏十二月都頭知內(nèi)庫官某狀》有“壬午年閏十二月”。按:此壬午年當(dāng)為太平興國七年(982),中原歷該年份亦有閏十二月,與敦煌歷閏同。據(jù)S.1473、S.11427dV《太平興國七年(982)壬午歲具注歷日》知該年份有閏十二月,本條正可相與印證。984改革開放以來S.4400《曹延祿醮奠文》題“惟大宋太平興國九年歲次甲申二月壬午朔十一日壬寅”。P.2649《太平興國九年曹延祿祈禱文》題“維大宋太平興國九年歲次甲申三月辛亥朔廿二日壬申”。按:中原歷太平興國九年(984)二月朔日為壬午,三月朔日為辛亥,與敦煌歷朔日相同。由此而知,敦煌歷與中原歷二月同為小月。988《社司轉(zhuǎn)帖》云P.3759b《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jīng)》題“戊子年閏五月十六日”。又P.3145《社司轉(zhuǎn)帖》有“戊子年閏五月”,P.3826Ve亦有“戊子年閏五月六日”。按:以上各卷之戊子歲均為宋端拱元年(988),中原歷該年份亦有閏五月,與敦煌歷閏月相同。991料編碼:料料,著書相疑P.4970《庚寅九月十一日——辛卯年七月九日諸色斛斗支付歷》有“(辛卯年)閏二月七日”。按:該卷之庚寅年和辛卯年唐耕耦先生疑為930和931年[P205]。核《朔閏表》,中原歷931年辛卯歲閏五月,本文書閏二月與之相差三月,不合敦煌歷與中原歷閏月最多相差一月的特點,故不正確。再核淳化二年(991)辛卯歲,中原歷恰有閏二月,故該卷應(yīng)斷為990~991年之寫卷,是知淳化二年(991)辛卯歲敦煌歷與中原歷閏月相同。三敦煌歷的u3000第二,在文書記載中基本概念上予以補充為了便于查閱對照,茲據(jù)上文所述,列一《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