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地區(qū)上學期高三1月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江西省部分地區(qū)上學期高三1月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江西省部分地區(qū)上學期高三1月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江西省部分地區(qū)上學期高三1月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江西省部分地區(qū)上學期高三1月語文試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江西省五市九校協(xié)作體2024屆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語段,完成10~14題。材料一:齊景公問晏子曰:“孔子為人何如?”晏子不對。公又復(fù)問,不對。景公曰:“以孔某語寡人者眾矣。俱以賢人也,今寡人問之。而子不對,何也?”晏子對曰:“嬰不肖,不足以知賢人。雖然。嬰聞所謂賢人者,入人之國,必務(wù)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啄持G,知白公之謀。而奉之以石乞①,君身幾滅,而白公僇②。嬰聞賢人得上不虛,得下不危,言聽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③,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從也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慮同謀以奉賊,勞思盡知以行邪,勸下亂上,教臣殺君,非賢人之行也。入人之國,而與人之賊,非義之類也。知人不忠,趣之為亂。非仁義之也。逃人而后謀,避人而后言,行義不可明于民,謀慮不可通于君臣,嬰不知孔某之有異于白公也。是以不對?!本肮唬骸皢韬?!觀寡人者眾矣,非夫子,則吾終身不知孔某之與白公同也?!保ü?jié)選自《墨子·非儒》)材料二:墨子稱:“景公問晏子以孔子而不對,又問,三皆不對。公曰:‘以孔子語寡人者眾矣。俱以為賢圣也。今問于子而不對。何也?’晏子曰:‘嬰聞孔子之荊。知白公謀而奉之以石乞。勸下亂上,教臣弒君.非圣賢之行也。’”詰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應(yīng)聘如荊,不用而反,周旋乎陳、宋、齊、衛(wèi)。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孫勝以為白公。是時,魯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衛(wèi)反魯,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謀作亂。亂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雖欲謗毀圣人,虛造妄言。柰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問子魚④曰:“觀子詰墨者之辭,事義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復(fù)起,對之乎?”答曰:“茍得其禮,雖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雖一人猶不能當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矯稱晏子。”(節(jié)選自孔鮒《孔叢子·詰墨》)【注】①石乞:白公手下勇士。②僇:通“戮”。③教行下必于上:此句當作“教行于下必利上”。④子魚:即孔鮒,孔子八世孫。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是以A言明而易B知也C行明而易D從也E行義可明乎F民G謀慮可通乎L君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字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以,意為“認為”,與《大學之道》“皆以修身為本”中的“以”用法不同。B.夫子,古時對男子或?qū)δ觊L而學問好的人的尊稱,此處齊景公用以尊稱晏子。C.與,意為“和”,“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中的“與”表示結(jié)交、親附,二者詞義不同。D.反,同“返”,返回、回歸之意,與《論語》“天下歸仁焉”中“歸”詞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據(jù)《墨子》記載,晏子認為孔子和白公是一類人,他對孔子的這一看法影響了齊景公。B.由曹明的話可知,墨子征引的都是假冒晏子之名的言論,所以孔鮒能對其進行有力反駁C.孔鮒以充分的論據(jù)有力批駁了墨子虛構(gòu)的不實之詞,并指出墨子的目的是詆毀孔子。D.在晏子看來鼓勵教導下面的人反抗弒殺君主,這是做邪惡的事情,這不是賢人的行為。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必務(wù)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2)茍得其禮,雖百墨吾亦明白焉。14.孔鮒指責墨子虛造妄言的依據(jù)是什么?(3分)江西省景德鎮(zhèn)一中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陳情表李密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10.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孝廉”“秀才”是漢代以來薦舉人才的科目,前者側(cè)重被舉薦者的品行,后者側(cè)重被舉薦者的才華。B.“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后文中的“郡縣”指郡縣的官員,“州司”“牧伯”是指州里的官員。C.因太子居東宮,故以“東宮”代指太子?!跋瘩R”指太子的侍從官,官名全稱為“太子洗馬”?!俺敝该獬俾?,等待重新任命。D.李密自稱“密”,有自謙之意。把被晉滅掉的蜀漢政權(quán)稱為“偽朝”,把當今晉朝譽為“圣朝”,一貶一褒,表明李密對新朝的忠誠。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密原是亡蜀之臣,對新建立的晉朝有所顧慮,他一再不應(yīng)詔,違抗皇命,是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想“矜守名節(jié)”,做一名隱士。B.李密為了打動晉武帝,沒有直陳其事,而是圍繞著“孝情”二字,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和憐憫。C.李密慈父早亡,母親改嫁,自幼體弱多病,全賴祖母撫養(yǎng)成人;家門人丁不旺,祖母年老體弱,全靠自己侍奉湯藥。D.李密從年齡比較,說明自己正當年,感恩報國,來日方長;祖母年事已高,風燭瓦霜,瞬息可滅,表明自己先盡孝后盡忠。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2)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14.文章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層層推進,表達自己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江西省鷹潭市余江桃李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考試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上謂裴寂曰:“比(近來)多上書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覽,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寢。公輩亦當恪勤職業(yè),副(“符”,相符合)朕此意。”上厲精求治,數(shù)引魏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上遣使點(征收)兵,封德彝(人的姓名)奏:“中男雖未十八,其軀干壯大者,亦可并點。”上從之。敕出,魏征固執(zhí)以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數(shù)四。上怒,召而讓之曰:“中男壯大者,乃奸民詐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執(zhí)至此!”對曰:“夫兵在御(治理,管理)之得其道,不在眾多。陛下取其壯健,以道御之,足以無敵于天下,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shù)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誠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無欺詐。’今即位未幾,失信者數(shù)矣!”上愕然曰:“朕何為失信?”對曰:“陛下初即位,下詔云:‘逋負官物,悉令蠲免?!兴疽詾樨撉馗畤菊撸枪傥?,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為天子,國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關(guān)中免二年租調(diào),關(guān)外給復(fù)一年?!榷^有敕云:‘已役已輸者,以來年為始?!⑦€之后,方復(fù)更征,百姓固已不能無怪。今既征得物,復(fù)點為兵,何謂來年為始乎!又,陛下所與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地方官),居常簡閱(公務(wù)),咸以委之;至于點兵,獨疑其詐,豈所謂以誠信為治乎!”上悅曰:“向者朕以卿固執(zhí),疑卿不達政事,今卿論國家大體,誠盡其精要。夫號令不信則民不知所從天下何由而治乎朕過深矣!”乃不點中男,賜征金甕一。(節(jié)選《資治通鑒·唐紀》)材料二: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節(jié)選自魏征《諫太宗十思疏》)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加句讀,請將正確答案的三個字母寫在括號里。夫A號B令C不D信E則F民G不H知I所J從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過T深U矣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敕,在古代一般與皇權(quán)相聯(lián)系,文中三處“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B.讓,文中指責備,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其言不讓”的“讓”意義相同。C.征役,常用來表示賦稅、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發(fā)百姓服兵役。D.文中“居常簡閱”的“居”與《促織》中“居為奇貨”的“居”意義不同。E.文中“夫兵在御之得其道”的“道”與《答司馬諫議書》中“故今具道所以”的“道”意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勵精圖治,不僅將奏章貼在寢宮的墻壁上,常常思考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盡職守。B.魏征認為,要無敵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數(shù)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C.唐太宗并未立即執(zhí)行免除租賦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認為,百姓對此雖無責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現(xiàn)。D.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許諾了百姓就當兌現(xiàn),既然任用官員就應(yīng)信任,太宗對魏征的這一說法表示贊同。1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2)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14.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寫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請結(jié)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體現(xiàn)了這一點。江西省上饒市廣豐恒立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不可復(fù)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zhèn)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quán),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shù)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jié)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節(jié)選自明·方孝孺《深慮論》)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nèi)叛矣。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節(jié)選自西漢·賈誼《過秦論》)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A秦之盛也B繁法C嚴刑D而天下震E及F其G衰也H百姓I怨J而K海內(nèi)L叛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豈其慮之未周與”中的“周”,與《阿房宮賦》“多于周身之帛縷”中的“周”意思不同。B.“而滅諸侯、一天下”中的“一”,與《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中的“一”意思相同。C.“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中的“卒”,與《鴻門宴》中的“旦日饗士卒”中的“卒”意思不同。D.“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中的“師”,與《師說》中的“圣人無常師”的“師”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開篇指出籌劃國家大事之人常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是史書寫作中的常見開篇方式。B.材料一列舉了秦、漢、唐等歷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們沒有吸取前代君王失敗的教訓。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剛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諱繁多,士人言未盡而身死,不敢竭忠盡智指出過失。D.材料二中比較了秦國強盛時期和衰弱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闡明了秦國不察納諫言導致亡國的道理。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2)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14.兩則材料都在論述使國家安定的治國之道,請概述具體有哪些方法。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qū)康橋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考試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迹肫澗诺?,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ü?jié)選自《諫太宗十思疏》)文本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对姟吩疲骸靶逃诠哑?,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ü?jié)選自《齊桓晉文之事》)文本三: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莊王好細腰,故朝有餓人。故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不親不愛,而求其為己用、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為己用、不為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勁、城不固,而求敵之不至,不可得也。敵至而求無危削、不滅亡,不可得也。危削、滅亡之情舉積此矣,而求安樂,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時而落。故人主欲強固安樂,則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則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則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曉然獨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國之安危,臧否若別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則天下為一,諸侯為臣,小用之則威行鄰敵,縱不能用,使無去其疆域,則國終身無故。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焉而亡。(節(jié)選自《荀子·君道》)【注】①儀:指日晷儀,用日影度量時間的儀器。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驅(qū),語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驅(qū)”,指田獵時網(wǎng)設(shè)三面,留一面不設(shè),不過分捕殺。B.豫游,指出游,游樂。帝王秋天出巡為“豫”,春天出游為“游”。C.度,丈量的意思,與《答司馬諫議書》“度義而后動”的“度”含義不同。D.社稷,“太社”與“太稷”的合稱,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來借指國家。1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彼其人者[A]生乎今之世[B]而志乎古之道[C]曉然[D]獨明于先王之[E]所以得之[F]所以[G]失之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提出君王積累德義的十種具體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盡豫游之樂”、“鳴琴垂拱”,坐享其成。B.文本二闡述了君王應(yīng)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處和不推恩的害處,鼓勵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C.文本三用氣勢充沛的排比句論述了“君”與“民”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人民在國家政權(quán)中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D.三則材料,都能針對言說對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議,因此容易被對象所接受,這體現(xiàn)了先賢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現(xiàn)實意義。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2)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读鶉摗?4.三則文本都談到了“為君之道”,但側(cè)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概括。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qū)新實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考試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選文(一)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左傳·燭之武退秦師》)選文(二)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矣?!蹦鹿L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逐東。(《左傳·秦晉崤之戰(zhàn)》)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B.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C.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D.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11.下列關(guān)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爵位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襲。B.燭之武表示鄭國今后作為東路上的居停主人招待來往的秦國使者。因鄭國在秦國東面,所以稱為“東道主”。這則成語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C.寡人,意為寡德之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稱。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稱。古代帝王的自謙詞還有孤、寡、不谷等。D.子: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還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B.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但他能夠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曉之以理。C.“且行千里,其誰不知?”這里“誰”雖為泛指,實際上指的是鄭國。蹇叔指出:秦軍偷襲鄭國,會遭到鄭國伏擊。D.“燭之武退秦師”的結(jié)果是,秦國一方面失掉了滅鄭而分一杯羹的好機會,另一方面使“秦晉之好”名存實亡,為其后的“崤之戰(zhàn)”埋下了隱患。13.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2)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14.燭之武和蹇叔都對秦穆公進行了勸誡,為何結(jié)果卻截然不同?請簡要概括其中原因。文言文閱讀江西省五市九校協(xié)作體2024屆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語段,完成10~14題。材料一:齊景公問晏子曰:“孔子為人何如?”晏子不對。公又復(fù)問,不對。景公曰:“以孔某語寡人者眾矣。俱以賢人也,今寡人問之。而子不對,何也?”晏子對曰:“嬰不肖,不足以知賢人。雖然。嬰聞所謂賢人者,入人之國,必務(wù)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荊,知白公之謀。而奉之以石乞①,君身幾滅,而白公僇②。嬰聞賢人得上不虛,得下不危,言聽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③,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從也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慮同謀以奉賊,勞思盡知以行邪,勸下亂上,教臣殺君,非賢人之行也。入人之國,而與人之賊,非義之類也。知人不忠,趣之為亂。非仁義之也。逃人而后謀,避人而后言,行義不可明于民,謀慮不可通于君臣,嬰不知孔某之有異于白公也。是以不對?!本肮唬骸皢韬?!觀寡人者眾矣,非夫子,則吾終身不知孔某之與白公同也?!保ü?jié)選自《墨子·非儒》)材料二:墨子稱:“景公問晏子以孔子而不對,又問,三皆不對。公曰:‘以孔子語寡人者眾矣。俱以為賢圣也。今問于子而不對。何也?’晏子曰:‘嬰聞孔子之荊。知白公謀而奉之以石乞。勸下亂上,教臣弒君.非圣賢之行也?!痹懼唬骸俺淹踔?,夫子應(yīng)聘如荊,不用而反,周旋乎陳、宋、齊、衛(wèi)。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孫勝以為白公。是時,魯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衛(wèi)反魯,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謀作亂。亂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雖欲謗毀圣人,虛造妄言。柰此年世不相值何?”曹明問子魚④曰:“觀子詰墨者之辭,事義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復(fù)起,對之乎?”答曰:“茍得其禮,雖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雖一人猶不能當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矯稱晏子。”(節(jié)選自孔鮒《孔叢子·詰墨》)【注】①石乞:白公手下勇士。②僇:通“戮”。③教行下必于上:此句當作“教行于下必利上”。④子魚:即孔鮒,孔子八世孫。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是以A言明而易B知也C行明而易D從也E行義可明乎F民G謀慮可通乎L君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字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以,意為“認為”,與《大學之道》“皆以修身為本”中的“以”用法不同。B.夫子,古時對男子或?qū)δ觊L而學問好的人的尊稱,此處齊景公用以尊稱晏子。C.與,意為“和”,“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中的“與”表示結(jié)交、親附,二者詞義不同。D.反,同“返”,返回、回歸之意,與《論語》“天下歸仁焉”中“歸”詞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據(jù)《墨子》記載,晏子認為孔子和白公是一類人,他對孔子的這一看法影響了齊景公。B.由曹明的話可知,墨子征引的都是假冒晏子之名的言論,所以孔鮒能對其進行有力反駁C.孔鮒以充分的論據(jù)有力批駁了墨子虛構(gòu)的不實之詞,并指出墨子的目的是詆毀孔子。D.在晏子看來鼓勵教導下面的人反抗弒殺君主,這是做邪惡的事情,這不是賢人的行為。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必務(wù)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2)茍得其禮,雖百墨吾亦明白焉。14.孔鮒指責墨子虛造妄言的依據(jù)是什么?(3分)10.CEG【斷句為: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從也,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句意為:所以言論明白容易被百姓知曉,行動明確容易讓百姓跟從,奉行道義可以讓民眾知道,考慮計策可在君臣間溝通?!把悦鞫字?,行明而易從也”句意上有對稱,還可由文言虛詞“也”判斷;“行義可明乎民,謀慮可通乎君臣”句意上也含對稱】11.C【文中“與”也是“結(jié)交、親附”之意,二者詞義相同。A項“俱以賢人也”中“以”意為“認為”,作動詞;“皆以修身為本”中“以”意為“把”,介詞。用法不同,正確。B項“夫子”在文中指晏子,正確。D項“天下歸仁焉”中“歸”意為稱贊、稱許,二者詞義不同,正確】12.B【“墨子征引的都是假冒晏嬰之名的言論”是孔鮒所說的話中指出的,而非曹明】13.(1)必務(wù)合其君臣之親,而弭其上下之怨。一定致力于和合(或:融洽)君臣的感情,消除(或:平息)他們上上下下的怨恨?!緞?wù):致力于;合:和合、融洽;弭:消除、平息。每個關(guān)鍵點1分,整體句意1分】(2)茍得其禮,雖百墨吾亦明白焉。如果(我的責問)符合禮法,即使一百個墨子我也能駁倒他。【茍:如果;得其禮:符合禮法;雖:即使;明白:使之明白,此意為“駁倒”,學生能譯為“使他明白”就可得分,譯為“使事情(或真相)明明白白”也可酌情給分。每個關(guān)鍵點1分】14.時間上不吻合(1分):①孔子去楚國是在楚昭王時,白公勝被召回是在楚惠王時(1分);②白公叛亂則是在楚惠王十一年秋天,當時孔子已經(jīng)去世100天了(1分)。參考譯文:材料一:齊景公問晏子說:“孔子為人怎樣?”晏子不回答。齊景公又問一次,晏子還是不回答。景公說:“對我說孔某人的人很多,都認為是賢人?,F(xiàn)在我問你,你不回答,為什么?”晏子回答說:“晏嬰不肖,不能夠認識賢人。即便如此,晏嬰聽說所謂賢人,進了別人國家,必定致力于和合(融洽)君臣的感情,消除(平息)他們上上下下的怨恨。孔某人到了楚國,已經(jīng)知道了白公的陰謀,而把石乞獻給他。國君幾乎身亡,而白公被殺。晏嬰聽說賢人得到國君的任用,不虛有其名位,得到下民擁戴,卻不會危害君主。對君主說的話必然對人民有利,教導下民必定對君上有利,所以言論明白容易被百姓知曉,行動明確容易讓百姓跟從,奉行道義可以讓民眾知道,考慮計策可在君臣間溝通。現(xiàn)今孔某人精心計劃和叛賊同謀,竭盡心智來做邪惡的事,鼓勵下面的人反抗上面,教導臣子弒殺國君,這不是賢人的行為啊。進入別人的國家,卻結(jié)交別人的叛賊,這就不是仁義一類的事情啊。知道別人不忠誠,反而促成他叛亂,這就不是仁義的行為啊。避開人在背后策劃,躲開人在背后言說,行義不可讓民眾知曉,謀劃不在君臣間溝通,臣晏嬰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的不同之處,所以沒有回答?!本肮f:“啊呀!向我賜教的人很多啊,然而若不是您,那么我終身都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相同?!辈牧隙耗诱f:“齊景公向晏嬰詢問孔子的為人,晏嬰?yún)s沒有回答,景公再三詢問,晏嬰還是不肯開口。景公說:‘對我談?wù)摽鬃拥娜擞泻芏?,都認為他是個圣賢,今天向你詢問你卻閉口不言,這是什么緣故?’晏嬰說:‘我聽說孔子去楚國的時候,明明知道白公勝將要謀亂,還把石乞推薦給他。鼓動臣子以下犯上,縱容臣子弒殺國君,這可不是圣賢應(yīng)該做的事。’”孔鮒責問道:“楚昭王在位的時候,夫子應(yīng)昭王之聘前往楚國,因沒有被任用而返回,周游于陳、宋、齊、衛(wèi)等國。楚昭王去世后,惠王繼位。楚惠王十年,令尹子西才召回王孫勝,封為白縣縣公,此時為魯哀公十五年,夫子從衛(wèi)國回到魯國已經(jīng)五年了。白公勝在被封爵一年后就圖謀作亂。叛亂之事發(fā)生在哀公十六年的秋天,而此時夫子已去世一百多天了。墨子為了詆毀圣人,憑空虛構(gòu)不實之詞,然而此事在時間上根本不能吻合,又該做何解釋呢?”曹明問孔鮒道:“我看您責問墨子的言論,墨子的觀點與論據(jù)都自相矛盾,墨家的理論太荒謬了。假如墨子能夠復(fù)生,您還會和他們辯論嗎?”孔鮒回答說:“如果(我的責問)符合禮法,即使一百個墨子我也能駁倒他。假如我沒有掌握正理,哪怕是一個墨子我也抵擋不住。墨子所征引的,都是假冒晏嬰之名的言論?!苯魇【暗骆?zhèn)一中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陳情表李密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10.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孝廉”“秀才”是漢代以來薦舉人才的科目,前者側(cè)重被舉薦者的品行,后者側(cè)重被舉薦者的才華。B.“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后文中的“郡縣”指郡縣的官員,“州司”“牧伯”是指州里的官員。C.因太子居東宮,故以“東宮”代指太子。“洗馬”指太子的侍從官,官名全稱為“太子洗馬”?!俺敝该獬俾?,等待重新任命。D.李密自稱“密”,有自謙之意。把被晉滅掉的蜀漢政權(quán)稱為“偽朝”,把當今晉朝譽為“圣朝”,一貶一褒,表明李密對新朝的忠誠。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密原是亡蜀之臣,對新建立的晉朝有所顧慮,他一再不應(yīng)詔,違抗皇命,是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想“矜守名節(jié)”,做一名隱士。B.李密為了打動晉武帝,沒有直陳其事,而是圍繞著“孝情”二字,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和憐憫。C.李密慈父早亡,母親改嫁,自幼體弱多病,全賴祖母撫養(yǎng)成人;家門人丁不旺,祖母年老體弱,全靠自己侍奉湯藥。D.李密從年齡比較,說明自己正當年,感恩報國,來日方長;祖母年事已高,風燭瓦霜,瞬息可滅,表明自己先盡孝后盡忠。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2)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14.文章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層層推進,表達自己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10.B11.C12.A13.(1)臣小時候經(jīng)常生病,九歲還不能行走,孤獨無靠,到成人自立。(2)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14.先描繪了一幅急于星火的郡縣、州司催逼上路圖,含蓄地表達出朝廷對自己再三“辭不就職”的不滿;接著用“奔馳”一詞形象地寫出自己欲赴任就職以盡忠報答朝廷器重的焦急心情;然后筆鋒一轉(zhuǎn),說出自己確有隱情,即劉病日篤,最后道出進退兩難的處境。江西省鷹潭市余江桃李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考試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上謂裴寂曰:“比(近來)多上書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覽,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寢。公輩亦當恪勤職業(yè),副(“符”,相符合)朕此意?!鄙蠀柧笾?,數(shù)引魏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征知無不言,上皆欣然嘉納。上遣使點(征收)兵,封德彝(人的姓名)奏:“中男雖未十八,其軀干壯大者,亦可并點?!鄙蠌闹?。敕出,魏征固執(zhí)以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數(shù)四。上怒,召而讓之曰:“中男壯大者,乃奸民詐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執(zhí)至此!”對曰:“夫兵在御(治理,管理)之得其道,不在眾多。陛下取其壯健,以道御之,足以無敵于天下,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shù)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誠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無欺詐?!窦次晃磶?,失信者數(shù)矣!”上愕然曰:“朕何為失信?”對曰:“陛下初即位,下詔云:‘逋負官物,悉令蠲免?!兴疽詾樨撉馗畤菊?,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為天子,國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關(guān)中免二年租調(diào),關(guān)外給復(fù)一年?!榷^有敕云:‘已役已輸者,以來年為始。’散還之后,方復(fù)更征,百姓固已不能無怪。今既征得物,復(fù)點為兵,何謂來年為始乎!又,陛下所與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地方官),居常簡閱(公務(wù)),咸以委之;至于點兵,獨疑其詐,豈所謂以誠信為治乎!”上悅曰:“向者朕以卿固執(zhí),疑卿不達政事,今卿論國家大體,誠盡其精要。夫號令不信則民不知所從天下何由而治乎朕過深矣!”乃不點中男,賜征金甕一。(節(jié)選《資治通鑒·唐紀》)材料二: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節(jié)選自魏征《諫太宗十思疏》)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加句讀,請將正確答案的三個字母寫在括號里。夫A號B令C不D信E則F民G不H知I所J從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過T深U矣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敕,在古代一般與皇權(quán)相聯(lián)系,文中三處“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B.讓,文中指責備,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其言不讓”的“讓”意義相同。C.征役,常用來表示賦稅、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發(fā)百姓服兵役。D.文中“居常簡閱”的“居”與《促織》中“居為奇貨”的“居”意義不同。E.文中“夫兵在御之得其道”的“道”與《答司馬諫議書》中“故今具道所以”的“道”意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勵精圖治,不僅將奏章貼在寢宮的墻壁上,常常思考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盡職守。B.魏征認為,要無敵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數(shù)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C.唐太宗并未立即執(zhí)行免除租賦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認為,百姓對此雖無責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現(xiàn)。D.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許諾了百姓就當兌現(xiàn),既然任用官員就應(yīng)信任,太宗對魏征的這一說法表示贊同。1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2)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14.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寫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請結(jié)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體現(xiàn)了這一點。10.EKR11.B12.C13.(1)今天卻拋棄老百姓來幫助敵國,拒絕客卿使之去成就其他國家的霸業(yè)。(2)想到帝位高而險,就要謙虛謹慎,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納百川)。14.①將大臣上書言事的奏章貼在寢宮的墻壁上,進出時觀看。②接受魏征“不點中男”的建議。③贊同魏征以誠信為治國之道的進言。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恒立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不可復(fù)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zhèn)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quán),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shù)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jié)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節(jié)選自明·方孝孺《深慮論》)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nèi)叛矣。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笔且跃訛閲?,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節(jié)選自西漢·賈誼《過秦論》)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A秦之盛也B繁法C嚴刑D而天下震E及F其G衰也H百姓I怨J而K海內(nèi)L叛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豈其慮之未周與”中的“周”,與《阿房宮賦》“多于周身之帛縷”中的“周”意思不同。B.“而滅諸侯、一天下”中的“一”,與《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中的“一”意思相同。C.“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中的“卒”,與《鴻門宴》中的“旦日饗士卒”中的“卒”意思不同。D.“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中的“師”,與《師說》中的“圣人無常師”的“師”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開篇指出籌劃國家大事之人常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是史書寫作中的常見開篇方式。B.材料一列舉了秦、漢、唐等歷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們沒有吸取前代君王失敗的教訓。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剛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諱繁多,士人言未盡而身死,不敢竭忠盡智指出過失。D.材料二中比較了秦國強盛時期和衰弱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闡明了秦國不察納諫言導致亡國的道理。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2)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14.兩則材料都在論述使國家安定的治國之道,請概述具體有哪些方法。10.BEH11.B12.B13.(1)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侯封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然而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2)秦二世接受帝位,沿襲始皇的做法沒有改變,(行事)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14.①深慮平時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災(zāi)禍的發(fā)生。②以民為本,用誠心、大德教化百姓。③虛心納諫,聞過則改。④以前人為鑒,并與時事相結(jié)合。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qū)康橋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考試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ü?jié)選自《諫太宗十思疏》)文本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对姟吩疲骸靶逃诠哑?,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毖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節(jié)選自《齊桓晉文之事》)文本三: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莊王好細腰,故朝有餓人。故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不親不愛,而求其為己用、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為己用、不為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勁、城不固,而求敵之不至,不可得也。敵至而求無危削、不滅亡,不可得也。危削、滅亡之情舉積此矣,而求安樂,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時而落。故人主欲強固安樂,則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則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則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曉然獨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國之安危,臧否若別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則天下為一,諸侯為臣,小用之則威行鄰敵,縱不能用,使無去其疆域,則國終身無故。故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焉而亡。(節(jié)選自《荀子·君道》)【注】①儀:指日晷儀,用日影度量時間的儀器。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驅(qū),語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驅(qū)”,指田獵時網(wǎng)設(shè)三面,留一面不設(shè),不過分捕殺。B.豫游,指出游,游樂。帝王秋天出巡為“豫”,春天出游為“游”。C.度,丈量的意思,與《答司馬諫議書》“度義而后動”的“度”含義不同。D.社稷,“太社”與“太稷”的合稱,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來借指國家。1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彼其人者[A]生乎今之世[B]而志乎古之道[C]曉然[D]獨明于先王之[E]所以得之[F]所以[G]失之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提出君王積累德義的十種具體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盡豫游之樂”、“鳴琴垂拱”,坐享其成。B.文本二闡述了君王應(yīng)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處和不推恩的害處,鼓勵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C.文本三用氣勢充沛的排比句論述了“君”與“民”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人民在國家政權(quán)中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D.三則材料,都能針對言說對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議,因此容易被對象所接受,這體現(xiàn)了先賢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現(xiàn)實意義。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2)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