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真題分類匯編(北京專用)(原卷版+解析版)文言文閱讀
(2024西城期末)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霸形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見。有貳鴻飛而過之,桓公嘆曰:“今彼鴻鵠,四方無遠,所欲至而至焉。寡人之有仲父也,猶飛鴻之有羽翼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將安聞道而得度哉?"管子對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饑;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舉事以時,則人不傷勞?!毙写藬?shù)年,而民歸之如流水。
此其后,宋伐杞,狄伐邢、衛(wèi)。桓公不救,裸體紉胸稱疾,曰:“寡人有千歲之食,而無百歲之壽,今有疾病,姑樂乎!"管子曰:“諾?!庇谑强h鐘磬,陳歌舞,日殺數(shù)十牛者數(shù)旬。群臣進諫曰:“宋伐杞,狄伐邢、衛(wèi),君不可不救。"桓公曰:“彼非伐寡人之國也,伐鄰國也,子無事焉?!彼我讶¤剑乙寻涡?、衛(wèi)矣?;腹穑茏訌?,大鐘鳴?;腹暪苤僭唬骸皹贩颍俑??"管子對曰:“古者之言樂于鐘磬之間者不如此。言脫于口,而令行乎天下;游鐘磬之間,而無四面兵革之憂。”桓公曰:“善。"于是伐鐘磬之縣,并歌舞之樂。
桓公曰:“請問將為何行?”管子對曰:“宋伐杞,狄伐邢、衛(wèi),而君之不救也,臣請以慶。臣聞之,諸侯爭于強者,勿與分于強。今君何不定三君之處哉?"于是桓公命以車百乘、卒千人,以緣陵封杞;車百乘、卒千人,以夷儀封邢;車五百乘、卒五千人,以楚丘封衛(wèi)。管子曰:“臣聞諸侯貪于利,勿與分于利。”于是以虎豹皮、文錦使諸侯,諸侯以縵帛、鹿皮報。則令固始行于天下矣。
此其后,楚人攻宋、鄭。焚鄭地,要宋田,夾塞兩川。楚王欲吞宋、鄭而畏齊,于是號令曰:“誰能為我交齊者,寡人不愛封侯之賞焉。"于是楚國之賢士皆抱其重寶幣帛以事齊。桓公曰:“何不遂交楚哉?”管子對曰:“不可,是欲以文克齊,而以武取宋、鄭也。"于是遂興兵而南存宋、鄭,楚人退七十里而舍。使軍人城鄭南之地,立百代城焉,而楚不敢隳也;東發(fā)宋田,使水復東流,而楚不敢塞也。
遂南伐,南致吳越之君,而西伐秦,北伐狄,東存晉公于南,北伐孤竹,還存燕公。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九合諸侯,反位已霸。修鐘磬而復樂。管子曰:“此臣之所謂樂也。”
(取材于《管子》)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不傷勞___傷:受傷
B.于是縣鐘磬___縣:懸掛
C.寡人不愛封侯之賞焉愛:吝惜
D.楚人退七十里而舍舍:駐扎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所欲至而至焉而無百歲之壽
B.舉事以時以緣陵封杞
C.寡人有千歲之食今君何不定三君之處哉
D.將為何行誰能為我交齊者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無事焉
你們是不會有事的
B.諸侯爭于強者,勿與分于強
諸侯之間爭強的時候,不要和他們一起爭強
C.是欲以文克齊
這是想用外交手段控制齊國
D.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
(召集了)動用兵車的盟會六次,乘車的盟會三次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桓公視管仲為自己的羽翼,希望他能幫自己實現(xiàn)宏圖大業(yè)。
B.桓公一心享樂,不肯救助鄰國,管仲和群臣對此深感憂慮。
C.楚人在鄭國縱火,在宋國制造水患,桓公出兵幫兩國解困。
D.“修鐘磬而復樂"時,齊國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無四面兵革之憂”。
10.本文標題“霸形"的意思是“成就霸王之業(yè)應有的內(nèi)外形勢”。請根據(jù)文意,說明在管仲的輔助下齊國是怎樣一步步成就霸王之業(yè)的。
【答案】6.A7.C
8.A9.B
10.①行安民之政,使民心歸服。
②給三個鄰國的亡國之君封地,并以重禮結交各國,使齊國號令始行于天下。
③出兵保護宋、鄭,進一步穩(wěn)固了在中原的地位。
④討伐四方,九次會集諸侯,掃除了稱霸的最后障礙。
⑤齊國由國內(nèi)而國外、從鄰國到中原到四方,一步步成就霸業(yè)。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傷:哀傷,悲傷。句意:百姓就不愁辛勞。
故選A。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連詞,表順承,就;連詞,表轉(zhuǎn)折,卻。句意:想到哪里就能飛到哪里。/卻沒有一百年的壽命。
B.介詞,按照;介詞,把。句意:按時興舉。/把緣陵封給杞君。
C.都是結構助詞,的。句意:我有一千年吃不完的糧食。/您為什么不為三國君主安排居留的地方呢?
D.動詞,做;介詞,替。句意:請問要做些什么?/誰能替我結交齊國。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無,同“毋",不要。事:多事。句意:你們就不必多事了。
故選A。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管仲……對此深感憂慮”錯誤,由原文“管子曰:‘諾。’于是縣鐘磬,陳歌舞,日殺數(shù)十牛者數(shù)旬"可知,管仲并未對此深感憂慮。
故選B。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①由原文“齊國百姓,公之本也。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饑;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舉事以時,則人不傷勞”可知,行安民之政,使民心歸服。
②由原文“于是桓公命以車百乘、卒千人,以緣陵封杞;車百乘、卒千人,以夷儀封邢;車五百乘、卒五千人,以楚丘封衛(wèi)?!谑且曰⒈?、文錦使諸侯,諸侯以縵帛、鹿皮報"可知,給三個鄰國的亡國之君封地,并以重禮結交各國,使齊國號令始行于天下。
③由原文“于是遂興兵而南存宋、鄭”可知,出兵保護宋、鄭,進一步穩(wěn)固了在中原的地位。
④由原文“遂南伐,南致吳越之君,而西伐秦,北伐狄,東存晉公于南,北伐孤竹,還存燕公。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九合諸侯,反位已霸"可知,討伐四方,九次會集諸侯,掃除了稱霸的最后障礙。齊國由國內(nèi)而國外、從鄰國到中原到四方,一步步成就霸業(yè)。
參考譯文:
霸形
桓公在朝,管仲、隰朋進見。有兩只鴻雁飛過,桓公嘆息道:“那些鴻雁,四方無論多遠,想到哪里就能飛到哪里。我有您仲父,就像鴻雁有翅膀,(如果)仲父不發(fā)一言來教導我,我從哪里聽到治國之道,學到治國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說:“齊國百姓就是您的根本。您如果減輕租稅,百姓就不愁饑餓;寬緩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按時興舉,百姓就不愁辛勞。"這樣推行了數(shù)年,百姓歸附桓公就如同流水一般。
這以后,宋國攻打杞國,狄人攻打邢國、衛(wèi)國,桓公都沒發(fā)兵救助,卻裸著上體,以帛纏胸稱病,說:“我有一千年吃不完的糧食,卻沒有一百年的壽命,如今又有病,姑且及時行樂吧!”管子說:“好的。"于是下令懸掛鐘磬,陳設歌舞,每天殺幾十頭牛設宴,連續(xù)了數(shù)十天。群臣進諫說:“宋國攻打杞國,狄人攻打邢國、衛(wèi)國,您不可不發(fā)兵救助。”桓公說:“他們攻打的又不是我們的國家,攻打的只是我們的鄰國,你們就不必多事了。"(不久,)宋國攻取了杞國,狄人攻取了邢國、衛(wèi)國。桓公起身,管子跟著他,這時大鐘敲響了。桓公看著管子問:“仲父感覺快樂嗎?”管子回答說:“古人所說的君主取樂于鐘磬之間時不是這樣。他們話語出口,號令就推行天下;游樂于鐘磬之間,卻沒有四方戰(zhàn)爭的憂慮。"桓公說:“好?!庇谑强硵噻婍嗟膽?guī)?,取消歌舞和音樂?/p>
桓公問:“請問要做些什么?"管子回答說:“宋國攻打杞國,狄人攻打邢國、衛(wèi)國,您都沒發(fā)兵救助,我為您慶幸。我聽說,諸侯之間爭強的時候,不要和他們一起爭強?,F(xiàn)在,您為什么不為三國君主安排居留的地方呢?”于是桓公下令用兵車百乘、士卒千人,把緣陵封給杞君;用兵車百乘、士卒千人,把夷儀封給邢君;用兵車五百乘、士卒五千人,把楚丘封給衛(wèi)君。管子說:“我聽說諸侯貪利之時,就不要與他們一起爭利。"于是桓公派使者送虎豹皮、五彩錦給各國諸侯,各國諸侯用素帛和鹿皮回報。這樣,齊國的號令開始通行于天下各國了。
這以后,楚人攻打宋國、鄭國。他們用火攻焚燒鄭國土地,截取宋國農(nóng)田,沿著兩條河筑堤堵塞水流。楚國想并吞宋國、鄭國,但怕齊國,于是發(fā)令說:“誰能替我結交齊國,我將不惜給他封侯的賞賜?!庇谑浅馁t士都攜帶貴重的寶物和繒帛去齊國活動?;腹f:“何不與楚國交好呢?"管子回答說:“不可,楚國這是要用外交手段控制齊國,而用軍事手段攻取宋國、鄭國?!庇谑蔷桶l(fā)兵南下保護宋國、鄭國,楚人退兵七十里駐扎下來。桓公派軍隊在鄭國南部筑城,命名為百代城,楚國不敢再來燒毀;又向東收復了宋國的農(nóng)田,(開通了沿河的阻塞,)使河水重新東流,楚國不敢再來堵塞。
于是桓公進而南伐楚國,南向召見吳國和越國的君主,又西伐秦國,北伐狄人,保護了東南面的晉國,又北伐孤竹國,回兵時保護了燕國。這期間,動用兵車的盟會有六次,乘車的盟會有三次,總共九次會集諸侯。等到桓公回到齊國,稱霸天下的大業(yè)已經(jīng)建立。于是修整鐘磬樂器,重新沉浸在享樂中。管子說:“這才是我所說的快樂啊!"
(2024昌平期末)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①得楊八書,知足下遇火災,家無余儲。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道遠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②足下勤奉養(yǎng),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滫瀡【1】之具,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
③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qū)⒋笥袨橐?,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④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2】,其為多能若是,而進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顯貴者,蓋無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自得之,心蓄之,銜忍而不出諸口。以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
⑤仆自貞元十五年見足下之文章,蓄之者蓋六七年未嘗言。是仆私一身而負公道久矣,非特負足下也。及為御史、尚書郎,自以幸為天子近臣,得奮其舌,思以發(fā)明足下之郁塞,然時稱道于行列,猶有顧視而竊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之不立,而為世嫌之所加,常與孟幾道言而痛之。
⑥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污,其實出矣,是祝融、回祿【3】之相吾子也。則仆與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開其喙,發(fā)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栗,雖欲如向之蓄縮受侮,其可得乎?于茲吾有望于子!是以終乃大喜也。
⑦古者列國有災,同位皆相吊。許【4】不吊災,君子惡之。今吾之所陳若是,有以異乎古,故將吊而更以賀也。顏、曾之養(yǎng),其為樂也大矣,有何闕焉?
⑧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書,極不忘,候得數(shù)十篇乃并往耳。吳二十一武陵來,言足下為《醉賦》及《對問》,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與在京城時頗異,思與足下輩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來,致書訪死生。不悉。宗元白。
(取材于柳宗元《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注釋:【1】脂膏滫瀡:油脂類和淀粉類調(diào)料,這里泛指食物。【2】小學:舊時對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統(tǒng)稱。【3】祝融、回祿:都是傳說中的火神名。【4】許:許國,春秋時國名。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蓋將吊而更以賀也吊:憂慮。
B.心蓄之___蓄:暗藏。
C.而世之多嫌也嫌:猜忌。
D.黔其廬___黔:使……變黑。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猶未能究知其狀其可得乎
B.或?qū)⒋笥袨橐材私裥覟樘旎鹬鶞焓?/p>
C.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猶有顧視而竊笑者
D.常與孟幾道言而痛之今吾之所陳若是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斯道遼闊誕漫這番道理不著邊際而又荒誕無稽
B.銜忍而不出諸口強忍著不能說出口
C.得奮其舌替天子頒布命令
D.發(fā)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栗主持考試的人,授予您官職也不再害怕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寫柳宗元祝賀友人家中失火,看似違背常情,實則飽含了作者對友人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對他一展抱負的祝愿。
B.第③段通過老子福禍相倚和孟子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的思想觀點,說明王參元家中失火,家資毀于一旦的必然性。
C.第④段柳宗元分析好友王參元博學多才卻仕途不順的原因,意在揭露當時社會上埋沒人才、詆毀人才的現(xiàn)象。
D.第⑦段柳宗元借顏回、曾參安貧樂道的事例,從持志自守、學習古人高尚志趣、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等方面去鼓勵朋友。
10.根據(jù)全文內(nèi)容,請概括作者在第①段說自己“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的原因。
【答案】6.A7.C
8.C9.B
10.①王參元是既孝順又恬淡的人,卻遭遇火災,因而作者“始聞而駭";
②作者不認可遭遇災難和有所作為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因此“中而疑”;
③過去大家雖知王參元的才干,卻因其財富多,怕有受賄之嫌而不敢表達肯定之意;如今家產(chǎn)燒盡,可以大膽推薦了,所以“終乃大喜"。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A.“吊:憂慮”錯誤?!暗?:慰問。句意:所以原本想來慰問您卻改為道喜了。
B.正確。句意:暗藏在心里。
C.正確。句意:而世人大多喜歡猜忌、懷疑。
D.正確。句意:大火使您的房屋變黑了。
故選A。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代詞,其中的/語氣詞,大概,難道。句意:我還不能確知其中的情形。/句意:大概還有可能嗎?
B.名詞,作為,成就/介詞,被。句意:所以一個人如果要有大的作為。/句意:現(xiàn)在您的家財幸而被天火燒得精光。
C.都是代詞,……的人。句意:那些喜歡嗤笑別人的人就會以為他一定是得到您的厚禮了。/句意:仍有相視而暗笑的人。
D.代詞,這些事/助詞,取獨。句意:我常常跟孟幾道說起這些事,并為此感到痛心。/句意:現(xiàn)在我說的情況就如上面所述。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替天子頒布命令”錯誤,句意:能夠說說話了。
故選C。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說明王參元家中失火,家資毀于一旦的必然性"錯誤,家中失火與成就大事未必會有必然聯(lián)系。
故選B。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結合“足下勤奉養(yǎng),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可知,王參元是既孝順又恬淡的人,卻遭遇火災,因而作者“始聞而駭";
結合“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或?qū)⒋笥袨橐?,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可知,作者不認可遭遇災難和有所作為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因此“中而疑";
結合“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自得之,心蓄之,銜忍而不出諸口。以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可知,過去大家雖知王參元的才干,卻因其財富多,怕有受賄之嫌而不敢表達肯定之意;結合“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開其喙,發(fā)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栗,雖欲如向之蓄縮受侮,其可得乎?于茲吾有望于子!是以終乃大喜也"如今家產(chǎn)燒盡,可以大膽推薦了,所以“終乃大喜”。
參考譯文:
接到楊八來信,知道您遭受火災,家中沒有一點積蓄了。我剛開始聽到時很吃驚,接著便感到疑惑不解,而最后才大為高興,所以原本想來慰問您卻改為道喜了。你我相隔很遠,信中言詞簡略,我還不能確知其中的情形,假若果真燒毀已盡,一無所有,那就是我更要祝賀您的原因了。
您殷勤地侍奉雙親,每天都很快樂,只希望平平安安不出事情。如今竟然遭到大火肆虐的憂患,使您受到了驚嚇,而且連平日普通的食物,或許也因此匱乏了,我剛聽到時很吃驚。
一般人都這么說:吉兇禍福是互相依存的,是來去不定的。所以一個人如果要有大的作為,就先要遭受困苦驚嚇,在這時會遇到水與火造成的災難,會受到眾多小人的怨恨,經(jīng)歷了辛勞、苦難、變亂與動蕩之后,才能成就顯赫,古代的仁人都是這樣的。這番道理不著邊際而又荒誕無稽,即使圣人也未必認為這確實可信,因此對于您的這次遭災,我繼而感到疑惑不解。
憑您這樣能讀古人的書,能寫文章,對文字訓詁等方面又有專長,具備如此多的才干,但在仕進上卻不能高出一般的士人,從而取得顯赫尊貴的地位,其實并無別的原因。京城里的人大多說您家中有很多錢財,那些好求清廉之名的人,都害怕和顧忌這點,不敢稱道您的長處,只是自己明白,暗藏在心里,強忍著不說出口。這是因為公正的道理不易辨明,而世人大多喜歡猜忌、懷疑。一旦有人說出稱贊您的話,那些喜歡嗤笑別人的人就會以為他一定是得到您的厚禮了。
我從貞元十五年讀到您的文章以來,就把對您的賞識暗藏在心里,大約有六七年一直沒有說過。這表明我只顧自身而虧于公道很久了,不只是對不起您啊。等到我做了御史、尚書郎時,自以為有幸成為皇帝身邊的官員,能夠說說話了,想趁此推薦您,從而使您心中的郁悶得以排除。但那時在同僚中稱道您,仍有相視而暗笑的人。我深恨自己修養(yǎng)得還不能被世人所明察,平素的聲譽還沒有樹立,因而被世人的猜忌煩擾。我常常跟孟幾道說起這些事,并為此感到痛心。
現(xiàn)在您的家財幸而被天火燒得精光,大概眾人的疑慮也都會化為灰燼。大火使您的房屋變黑了,使您的墻壁變紅了,從而顯示您已一無所有,這樣您的才能才可以顯露出來,而不受污損,您的成果就顯現(xiàn)出來了。這是火神幫助您吶。那么,我與孟幾道十年來對您的知遇,還不如這場大火在一夜之間給您帶來的聲譽呢。大火幫助您,把您已一無所有的情況顯現(xiàn)出來,使那些把對您的賞識藏在心里的人,都能開口為您說話,而主持考試的人,授予您官職也不再害怕了。即使要像以前那樣畏縮不進,受人譏笑,大概還有可能嗎?從此我對您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此,最后我才感到非常高興。
古時候,某個諸侯國遇到災禍,列位相同的諸侯國就都去慰問它。春秋時,許國沒去慰問別國的災禍,君子對它就很憎惡?,F(xiàn)在我說的情況就如上面所述,而又與古代有些不同,所以本來打算來慰問,卻又改成祝賀了。像顏回、曾參那樣地安貧樂道,其中所擁有的樂趣可謂多了,您雖物質(zhì)上有所缺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您先前要我文章的古體字書作,我牢記不忘,等積滿幾十幅后就一起給您寄去。吳二十一武陵來到我這里,說起您作了《醉賦》和《對問》,非常好,可托人捎一本給我。我近來也喜歡作古文,與在京城時很不一樣,想和您這樣的人談談這方面的感受,但被禁錮得十分厲害,就不可能實現(xiàn)了。趁著有人到南方來,給您寫這封信探討關于死生的道理。余不盡言。宗元稟述。
(2024朝陽期末)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列天地,立君臣,親父子,別夫婦,明長幼,浹朋友,六經(jīng)之旨也。浩浩乎若江海,高乎若丘山,赫乎若日火,包乎若天地,掇章稱詠,津潤怪麗,六經(jīng)之詞也。創(chuàng)意造言,皆不相師。故其讀《春秋》也,如未嘗有《詩》也;其讀《詩》也,如未嘗有《易》也;其讀《易》也,如未嘗有《書》也;其讀屈原、莊周也,如未嘗有六經(jīng)也。故義深則意遠,意遠則理辯,理辯則氣直,氣直則辭盛,辭盛則文工。如山有恒、華、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榮不必均也;如瀆有淮、濟、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淺深、色黃白不必均也;如百品之雜焉,其同者飽于腹也,其味咸酸苦辛不必均也。此創(chuàng)意之大歸也。
天下之語文章,有六說焉:其尚異者,則曰文章辭句,奇險而已;其好理者,則曰文章敘意,茍通而已;其溺于時者,則曰文章必當對;其病于時者,則曰文章不當對;其愛難者,則曰文章宜深不當易;其愛易者,則曰文章宜通不當難。此皆情有所偏,滯而不流,未識文章之所主也。義不深不至于理,言不信不在于教勸,而詞句怪麗者有之矣;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詞章不能工者有之矣。古之人能極于工而已,不知其詞之對與否、易與難也。學者不知其方,而稱說云云,非吾之敢聞也。六經(jīng)之后,百家之言興,皆足以自成一家之文,學者之所師歸也。故義雖深,理雖當,詞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傳也。文理義三者兼并,乃能獨立于一時,而不泯滅于后代,能必傳也。仲尼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子貢曰:“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轉(zhuǎn),猶犬羊之轉(zhuǎn)?!贝酥^也。陸機曰:“怵他人之我先。"韓退之曰:“唯陳言之務去?!奔倭钍鲂又疇睿弧拜笭?則《論語》言之矣,曰“啞啞”則《易》言之矣,曰“粲然"則谷梁子言之矣,曰“攸爾”則班固言之矣,曰“囅然"則左思言之矣。吾復言之,與前文何以異也此造言之大歸也。
(取材于李翱《答朱載言書》)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草木之榮不必均也均:相同
B.此創(chuàng)意之大歸也歸:要領
C.其病于時者?。簯n慮
D.言不信不在于教勸信:守信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其同者飽于腹也古之人能極于工而已
B.天下之語文章此之謂也
C.滯而不流而詞章不能工者有之矣
D.皆足以自成一家之文與前文何以異也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掇章稱詠,津潤怪麗選取的辭章、詠嘆的詩句,富于神韻而奇異絢麗
B.其溺于時者,則曰文章必當對那些沉迷于時下文風的人,就說文章一定要對仗
C.非吾之敢聞也沒有我敢于打聽的
D.怵他人之我先擔心別人在我之前就寫過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開篇指出六經(jīng)全都具有思想深刻、文辭優(yōu)美的特點。
B.文中以山水為喻,形象地說明了優(yōu)秀的文章都各具其特色。
C.作者認為當時的六種文學主張都有失偏頗,沒有抓住根本。
D.文中列舉描述笑哂的各種詞語,意在論證語言具有豐富性。
10.簡要概括作者的文學主張。
【答案】6.D7.A
8.C9.D
10.①思想深刻是文章之美的根源,立言是為了明道,文章的內(nèi)容與形式都應服務于社會教化。②寫文章貴在獨創(chuàng),文章的內(nèi)容與形式都應力求新意。③文章的內(nèi)容與形式應統(tǒng)一,文質(zhì)并重,文質(zhì)相宜。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信:誠摯。句意:言辭不夠誠摯不能用于勸勉說教。
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介詞,在。句意:它們共同的一點在于能夠讓人吃飽。/古時候的人,能夠在語言文字上狠下一番工夫。
B.助詞,主謂之間,不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句意:現(xiàn)在評論文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C.連詞,表承接;連詞,表轉(zhuǎn)折。句意:停滯于一隅不能前進。/但是不注意修辭,語句粗劣。
D.連詞,用來;介詞,拿、用。句意:都足夠用來成就一家體系。/拿什么與前面這些文章相區(qū)別呢?
故選A。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非:不是;聞:使……知道。句意:這不是我敢讓您知道的。
故選C。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意在論證語言具有豐富性”錯,結合“怵他人之我先"“唯陳言之務去”和“吾復言之,與前文何以異也?"可知,文中列舉描述笑哂的各種詞語,意在論述寫文章的言辭應該有新意,要創(chuàng)新。
故選D。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作者觀點的能力。
①由第一段“故義深則意遠,意遠則理辯,理辯則氣直,氣直則辭盛,辭盛則文工”可知,作者認為思想深刻是文章之美的根源;由第二段“義不深不至于理,言不信不在于教勸"可知,立言是為了明道,文章的內(nèi)容與形式都應服務于社會教化。
②由“創(chuàng)意造言,皆不相師”“文理義三者兼并,乃能獨立于一時,而不泯滅于后代,能必傳也"可知,寫文章貴在獨創(chuàng),文章的內(nèi)容與形式都應力求新意。
③由“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可知,文章的內(nèi)容與形式應統(tǒng)一,文質(zhì)并重,文質(zhì)相宜。
參考譯文:
遠古開天辟地,確立君主和臣子,讓父親和孩子相親,區(qū)別夫妻職責,明確長幼區(qū)分,使朋友關系融洽,這是六經(jīng)的主題。像那長江大海一樣浩蕩,像那高山一樣巍峨,像那太陽一樣明亮,像那天地一樣包容,選取的辭章、詠嘆的詩句,富于神韻而奇異絢麗,就是六經(jīng)的言辭。六經(jīng),立意用語,各有特點,富于創(chuàng)造,不相互仿效引用。所以在讀《春秋》的時候,就見不到其中有引用《詩經(jīng)》的;在讀《詩經(jīng)》的時候,就見不到其中有引用《易經(jīng)》的;在讀《易經(jīng)》的時候,就見不到其中有引用《書經(jīng)》的;甚至,在讀屈原、莊周的著作的時候,也見不到其中有引用《六經(jīng)》的。所以(文章)含義深厚才能格調(diào)高遠,格調(diào)高遠才能義理透徹,義理透徹才能氣勢剛正,氣勢剛正才能辭藻華美。譬如高山,有泰山、華山、嵩山、衡山,它們共同的一點是高大,至于說山上草木的茂盛如何,則是不完全相同的;又如河川,有濟水、淮河、黃河、長江,它們共同的一點是從發(fā)源地流出,一歸于大海,至于說河道的曲直,河水是深是淺,顏色是黃是白,則是不完全相同的;譬如各種食物混雜,它們共同的一點在于能夠讓人吃飽,至于說味道是咸酸還是苦辣,不必完全相同。這是立意的要領。
現(xiàn)在評論文章,有六種說法:有崇尚奇特的人,就說文章語言詞句,要奇特驚險;有喜好辯論的人,就說文章敘事論理,要通順流暢;那些沉迷于時下文風的人,就說文章一定要對仗;有憂慮時尚的人,就說文章不應當講求對仗;喜愛難的人,說文章應當難,而不應當淺顯;喜愛容易的人,則說文章應當通順不應當難。這六種情形,都是由于人的情感喜怒愛好不同,停滯于一隅不能前進,未曾涉及文章的主題總旨。有的文章義理說得浮淺不透徹,言辭不夠誠摯不能用于勸勉說教,但是詞句離奇華美;有的文章講道理講得好,但是不注意修辭,語句粗劣。古時候的人,能夠在語言文字上狠下一番工夫,但不大明白其詞是對仗還是不對仗,是易還是難。那些讀書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紛紛稱贊評論,這不是我敢讓您知道的。六經(jīng)之后,諸子百家的說法興起,都足夠用來成就一家體系,讀書人于是回歸正途向他們學習。所以意義雖然深遠,道理雖然恰當,言詞不優(yōu)美的不能成為好文章,應該也不會流傳下去。文辭意義道理三者兼有,才能在一段時間內(nèi)獨領風騷,而不會在后代湮滅,一定能夠流傳后世??鬃诱f:“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弊迂曊f:“表面猶如本質(zhì),本質(zhì)猶如表面(表里是如一的)?;⒈じ蚱ひ粯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陸機說:“擔心別人在我之前就寫過?!表n愈說:“陳舊的言詞一定要去掉。"假如要描寫微笑的情狀,用“莞爾”就是《論語》中的言辭;用“啞啞"就是《易》中的言辭,用“粲然”就是谷梁子的言辭,用“攸爾"就是班固的言辭,用“囅然”就是左思的言辭。我再用這些詞語,拿什么與前面這些文章相區(qū)別呢?這是遣詞造句的要領。
(2024大興期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德
凡為古文辭者,必敬以恕。臨文必敬,非修德之謂也;論古必恕,非寬容之謂也。敬非修德之謂者,氣攝而不縱,縱必不能中節(jié)也;恕非寬容之謂者,能為古人設身而處地也。嗟乎!知德者鮮,知臨文之不可無敬恕,則知文德矣。
昔者陳壽《三國志》,紀魏而傳吳、蜀,習鑿齒【1】為《漢晉春秋》,正其統(tǒng)矣;司馬《通鑒》仍陳氏之說,朱子《綱目》又起而正之?!笆欠侵?,人皆有之",不應陳氏誤于先,而司馬再誤于其后,而習氏與朱子之識力偏居于優(yōu)也。而古今之譏《國志》與《通鑒》者,殆于肆口而罵詈,則不知起古人于九原【2】,肯吾心服否邪?陳氏生于西晉,司馬生于北宋,茍黜曹魏之禪讓,將置君父于何地?而習與朱子,則固江東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爭天統(tǒng)也。(此說前人已言。)諸賢易地則皆然,未必識遜今之學究也。是則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身之所處,固有榮辱、隱顯、屈伸、憂樂之不齊,而言之有所為而言者,雖有子不知夫子之所謂【3】,況生千古以后乎!圣門之論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道大矣。今則第為文人,論古必先設身,以是為文德之恕而已爾。
韓氏論文,“迎而拒之,平心察之",喻氣于水,言為浮物。柳氏之論文也,“不敢輕心掉之”,“怠心易之",“矜氣作之”,“昏氣出之"。夫諸賢論心論氣,未即孔、孟之旨,及乎天人、性命之微也。然文繁而不可殺,語變而各有當。要其大旨,則臨文主敬,一言以蔽之矣。主敬則心平而氣有所攝,自能變化從容以合度也。夫史有三長,才、學、識也。夫識,生于心也;才,出于氣也。學也者,凝心以養(yǎng)氣,煉識而成其才者也。心虛難恃,氣浮易弛,主敬者,隨時檢攝于心氣之間,而謹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夫緝熙敬止【3】,圣人所以成始而成終也,其為義也廣矣。今為臨文檢其心氣,以是為文德之敬而已爾。
(取材于章學誠《文史通義》)
注釋:【1】習鑿齒:東晉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在敘評三國史時,以蜀漢為正統(tǒng),以曹魏為篡逆?!?】九原:九泉,黃泉?!?】雖有子不知夫子之所謂:有子,孔子的弟子?!抖Y記·檀弓》記載,有子因不了解孔子說某些話時的意圖,所以不能理解孔子所說的那些話?!?】緝熙敬止:行事光明正大又謹慎,語出《詩經(jīng)·大雅·文王》。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縱必不能中節(jié)也中:中肯,恰切
B.殆于肆口而罵詈殆:接近,幾乎
C.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遽:匆忙,隨便
D.今則第為文人第:名列,位居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凡為古文辭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是則不知古人之世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C.不知古人之身處蚓無爪牙之利
D.其為義也廣矣其皆出于此乎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子《綱目》又起而正之
朱熹寫《資治通鑒綱目》又重新以蜀漢為正統(tǒng)
B.而言之有所為而言者
因而言語是想有所作為時才說的
C.然文繁而不可殺
然而文字繁密卻不能刪除
D.而謹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
并且小心防備心氣一旦放縱就不能收回的弊端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段指出“文德”即評論古文辭時要持敬懷恕。
B.陳壽與司馬光都站在維護曹魏帝王正統(tǒng)的立場寫史。
C.韓、柳的評論違背了孔孟思想與天人、性命的精妙。
D.凝心才能有識,養(yǎng)氣才能成才,有識有才稱之為學。
10.簡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圍繞“文德"展開說理的。
【答案】6.A7.A
8.B9.C
10.文章采用總分結構。
①首段先闡釋文德的含義,然后提出論點要知“文德”。
②第二段先以陳壽、司馬光與習鑿齒、朱熹為例,闡明史學家基于各自歷史環(huán)境站在不同的立場寫史,因此評論古人要設身處地;接下來引用孔子所言,強調(diào)論古必先設身,即文德之“恕"。
③第三段先以韓愈柳宗元為例,闡明二人以心、氣論文雖有不足,但主敬,并進一步分析了心氣與三才的關系;接下來引用《詩經(jīng)》強調(diào)要檢其心氣,即文德之“敬”。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中:合乎、符合。句意:因為放縱必不能合乎法度。
故選A。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代詞,……的人。句意:大凡撰寫古文辭的。/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
B.連詞表承接,就;連詞表轉(zhuǎn)折,卻。句意:這就是不知道古人所處的時代。/對于他自己,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C.助詞,主衛(wèi)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起到定語后置的作用。句意:不知曉古人寫作時的境遇。/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
D.代詞,它;語氣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句意:它的內(nèi)涵豐富呀。大概都是出于這個原因吧。
故選A。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有所作為"錯。所為:為什么這樣。句意:因而言語有為什么這樣表達的言外之意。
故選B。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違背了”錯,原文“夫諸賢論心論氣,未即孔、孟之旨,及乎天人、性命之微也",意思是兩位大賢論心論氣,沒有討論孔、孟的思想境界,沒有探究天人、性命的微妙道理??梢婍n、柳的評論沒有涉及孔孟思想與天人、性命的精妙,選項曲解成了“違背”。
故選C。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結構和寫作技巧的能力。
文章采用總分結構。
①首段先闡釋文德含義“凡為古文辭者,必敬以恕",然后提出論點要知“文德”,“知德者鮮,知臨文之不可無敬恕,則知文德矣"。
②第二段“昔者陳壽《三國志》,紀魏而傳吳、蜀,習鑿齒為《漢晉春秋》,正其統(tǒng)矣;司馬《通鑒》仍陳氏之說,朱子《綱目》又起而正之”“陳氏生于西晉,司馬生于北宋,茍黜曹魏之禪讓,將置君父于何地?而習與朱子,則固江東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爭天統(tǒng)也。(此說前人已言。)諸賢易地則皆然,未必識遜今之學究也"“是則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先以陳壽、司馬光與習鑿齒、朱熹為例,闡明史學家基于各自歷史環(huán)境站在不同的立場寫史,因此評論古人要設身處地;接下來引用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則第為文人,論古必先設身,以是為文德之恕而已爾”,強調(diào)論古必先設身,即文德之“恕"。
③第三段“韓氏論文……柳氏之論文也……夫諸賢論心論氣,未即孔、孟之旨,及乎天人、性命之微也。然文繁而不可殺,語變而各有當。要其大旨,則臨文主敬,一言以蔽之矣”,先以韓愈柳宗元為例,闡明二人以心、氣論文雖有不足,但主敬,并進一步分析了心氣與三才的關系“夫史有三長,才、學、識也。夫識,生于心也;才,出于氣也";接下來引用《詩經(jīng)》“心虛難恃,氣浮易弛,主敬者,隨時檢攝于心氣之間,而謹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夫緝熙敬止,圣人所以成始而成終也,其為義也廣矣。今為臨文檢其心氣,以是為文德之敬而已爾”,強調(diào)要檢其心氣,即文德之“敬"。
參考譯文:
大凡撰寫古文辭的,必定持敬懷恕。撰寫文辭必定持敬,不是說修德的意思;議論古人必定懷恕,不是說要寬容的意思。持敬不能簡單理解為修德的意思,而是說攝住意氣不放縱,因為放縱必不能合乎法度;懷恕不能簡單理解為寬容的意思,而是說能設身而處地替古人著想。哎!很少有人理解德的內(nèi)涵,明白撰寫文辭不可不持敬懷恕,就懂得文德了。
以前陳壽撰寫《三國志》,對魏國國君用紀體而對吳國、蜀國國君用傳體。習鑿齒撰寫《漢晉春秋》,又改為以蜀國為正統(tǒng)了。司馬光撰寫《通鑒》沿襲了陳壽的體例,朱熹撰寫《綱目》又開始糾正過來(以蜀為正統(tǒng))?!笆欠切?,人人都有?!?學究們認為)不該陳壽在先有誤,不該司馬光再于后又有誤,而(認為)習鑿齒與朱熹在見識力方面占優(yōu)。古往今來批評《國志》與《通鑒》的學究們,幾乎毫無顧忌地縱口斥罵,就是不知如果讓兩位古人起死回生,愿不愿意打心眼里認可我們這些批評呢?陳壽生于西晉,司馬光生于北宋,如果否定曹魏禪讓的合法性,(而西晉、北宋的王權均取自禪讓)這兩位史學家將如何處置他們國君(的合法性)?而習鑿齒與朱熹,原本是東晉、南宋偏安于江東、江南的人,惟恐占領了中原的蠻族與之爭奪王朝正統(tǒng)。(這種看法前人已經(jīng)談過)。前述諸賢彼此若交換所處歷史環(huán)境則觀點一樣,他們的識見未必比今天的學究們遜色。因此,這就是不知道古人所處的時代,不可妄自評論古人的文辭。知曉他們所處的時代了,不知曉古人寫作時的境遇,也不可以匆忙評論他們的文辭。古人所處的境遇,本來就有榮辱隱顯、屈伸憂樂的不同,因而言語有為什么這樣表達的言外之意,即便是孔門弟子有子也有時不知他老師話語的豐富內(nèi)涵,更何況出生于千年以后的學子呢?孔門談論恕時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境界高啊。如今名列文人,寫文章談論古人一定先設身處地,把這作為文德中的“恕”罷了。
韓愈談論寫文章的感受,“正視問題挑毛病,平心靜氣審視文章"。將氣比喻為水,將言辭比喻為浮物。柳宗元談論寫文章的感受,“不敢輕率心玩弄”,“不敢懈怠心忽視",“不敢驕傲氣創(chuàng)作”,“不敢糊涂氣出之"。兩位大賢論心論氣,沒有討論孔、孟的思想境界,沒有探究天人、性命的微妙道理。但是即使文字繁密卻不能刪除,語氣多變卻都很恰當。概括他們的觀點,就是撰寫文字必定持敬,這一句話就總結出來了。持敬就心平,并且氣有所收斂,自然能變體化用從容并且合于法度。史官(史學家)應具備三個方面的素養(yǎng),才情、學養(yǎng)、見識。見識由心產(chǎn)生,才情由氣產(chǎn)生。學養(yǎng)呢,凝心并且養(yǎng)氣,錘煉見識然后成就他的才情。內(nèi)心虛空就難以自守,心氣浮躁就容易松散。持敬的人,隨時對自己的心、氣加以約束收斂,并且小心防備心氣一旦放縱就不能收回的弊端。行事光明正大又謹慎,是圣人用來達成善始善終的,它的內(nèi)涵豐富呀。如今撰寫文章要約束自己的心氣,把做到這一點當作文德的“敬”罷了。
(2024豐臺期末)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戰(zhàn)。昔者,漢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將交于塞下。而霍去病奮于驕童,無向不克,聲威功烈震于天下,雖古之名將無以過之。漢武欲教去病以孫、吳之書,乃曰:“顧方略何如耳,不求學古兵法。"信哉,兵之不可以法傳也。昔之人無言焉,而去病發(fā)之。此足以知其為曉兵矣。
或曰,夫以兵可以無法,而人可以無學也。蓋兵未嘗不出于法,而法未嘗能盡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學。然法之所得而傳者,其粗也。以其不盡于兵,故人不可以專守。蓋法之無得而傳者,其妙也。法有定論,而兵無常形。一日之內(nèi),一陣之間,離合取舍,其變無窮,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書,而應無窮之敵,則勝負之數(shù)戾矣。是以古之善為兵者,不以法為守,而以法為用,常能緣法而生法,與夫離法而會法。順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變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敗,而我以之勝。視之若拙,而卒為工;察之若愚,而適為智。運奇合變,既勝而不以語人,則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之不求深學,而自顧方略之如何也。
“窮寇勿迫”,趙充國所以緩先零【1】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鞍倮锒鵂幚啧晟蠈?,孫臏所以殺龐涓也,趙奢犯之而破秦軍。皆非法之所得膠而書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緒余而專守也。
趙括之能讀父書詳矣,而藺相如謂徒能讀之而不知合變也。故其于論兵,雖父奢無以難之,然奢不以為能,而逆知其必敗趙軍者,以書之無益于括,而妙之在我也。
昔之以兵為書者,無若孫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備矣,其所不可者,雖武亦無得而預言之,而唯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家之勝,不可先傳。”又曰:“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又曰:“人皆知我所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zhàn)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鄙茖W武者,因諸此而自求之,乃所謂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學者,亦在乎此而已。
嗟乎!執(zhí)孫、吳之遺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謂之善者,亦已妄矣。
(取材于《何博士備論》)
注釋:【1】先零:古代羌人部落,曾與匈奴聯(lián)合侵漢。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兵形易矣___易:容易
B.而卒為工___工:巧妙
C.而逆知其必敗趙軍者逆:預料
D.以程人之空言___程:衡量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兵之不可以法傳也此去病之不求深學
B.而人可以無學也___而應形于無窮
C.其妙也___其所不可者
D.乃所謂方略也___乃因謂之善者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勝負之數(shù)戾矣
那么勝負的運數(shù)就會逆轉(zhuǎn)
B.百里而爭利者蹶上將
行軍百里路去爭利會使上將遭受挫敗
C.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備矣
孫武教人可以做好作戰(zhàn)準備
D.人皆知我所勝之形
人們都知道我用以戰(zhàn)勝敵人的作戰(zhàn)方式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霍去病未刻意學習古代兵法,卻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功業(yè),被作者視為真正的知兵者。
B.善于用兵者,不一定要固守前人遺留下來的兵法,這正是用兵之道神妙莫測的體現(xiàn)。
C.第三段中,對舉趙充國、唐太宗等四人事例,旨在證明兵法與實戰(zhàn)之間存在著矛盾。
D.本文觀點鮮明,述史實,引名言,史論結合,分析透徹,議論嚴密,至今仍可借鑒。
10.(1)簡要概括作者關于用兵之道的核心思想。
(2)作者是怎樣論述這一思想的?
【答案】6.A7.A
8.C9.C
10.(1)核心思想:不墨守兵法,且能根據(jù)戰(zhàn)爭形勢的變化,生成自己的作戰(zhàn)方略。
(2)①首先引述事例,借霍去病作戰(zhàn)“顧方略"的精辟見解,引出話題。
②其次直接闡述自己對兵法運用的見解:用兵之道的精髓在于以法為用。
③接著運用唐太宗等人和趙括的事例,對比論證,說明兵無定法,“用之”“犯之"取決于戰(zhàn)爭形勢的變化,不可墨守。
④最后引用孫武的話,指出作戰(zhàn)形勢千變?nèi)f化,制勝法則難以先傳,從而得出結論:善學兵法的人應探求自己的方略。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
A.“易:容易”錯誤。“易",改變;句意:而作戰(zhàn)的形勢就變了。
故選A。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用兵之道是不可單憑兵法來傳授的。/這就是霍去病所說的不希求深學古兵書。
B.連詞,表因果;/連詞,表并列;句意:因而人們就可以不用學習兵法了。/而是適應不同的情況,變化無窮。
C.副詞,大概;/代詞,那些;句意:而最終卻很巧妙。/那些沒有寫盡的兵法。
D.副詞,就是;/連詞,表轉(zhuǎn)折;句意:這也就是所說的方法和策略。/卻因而說這樣就很好。
故選A。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孫武教人可以做好作戰(zhàn)準備”錯誤?!翱梢?,能用來;“教”,教誨;“備",完備;句意:孫武在兵法上用來教誨人的可稱是完備的了。
故選C。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旨在證明兵法與實戰(zhàn)之間存在著矛盾”錯誤。旨在說明兵法應靈活運用。
故選C。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分析論證思路的能力。
核心思想:
由“運奇合變,既勝而不以語人,則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緒余而專守也”“是以古之善為兵者,不以法為守,而以法為用,常能緣法而生法,與夫離法而會法"可知,不墨守兵法,且能根據(jù)戰(zhàn)爭形勢的變化,生成自己的作戰(zhàn)方略。
論述思路:
由“漢武欲教去病以孫、吳之書,乃曰:‘顧方略何如耳,不求學古兵法?!旁眨豢梢苑▊饕病笨芍?,首先引述事例,借霍去病作戰(zhàn)“顧方略"的精辟見解,引出話題。
由“蓋兵未嘗不出于法,而法未嘗能盡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學”可知,其次直接闡述自己對兵法運用的見解:用兵之道的精髓在于以法為用。
由“窮寇勿迫",趙充國所以緩先零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孫臏所以殺龐涓也,趙奢犯之而破秦軍”“趙括之能讀父書詳矣,而藺相如謂徒能讀之而不知合變也。故其于論兵,雖父奢無以難之,然奢不以為能,而逆知其必敗趙軍者,以書之無益于括,而妙之在我也"可知,接著運用唐太宗等人和趙括的事例,對比論證,說明兵無定法,“用之”“犯之"取決于戰(zhàn)爭形勢的變化,不可墨守。
由“兵家之勝,不可先傳”“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人皆知我所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zhàn)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可知,最后引用孫武的話,指出作戰(zhàn)形勢千變?nèi)f化,制勝法則難以先傳,從而得出結論:善學兵法的人應探求自己的方略。
參考譯文:
天下的事沒有比用兵之道更加神奇莫測了,天下的才能沒有比指揮戰(zhàn)爭更加巧妙的了。過去,漢武帝與匈奴作戰(zhàn)時,那些世家子弟和功臣老將都集中在塞下。而霍去病從傲慢的少年奮起,戰(zhàn)無不勝,聲譽、威望、功業(yè)轟動于天下,即使那些古代名將也都無法超越他。漢武帝想用孫子、吳起的兵書教霍去病,他竟然說:“只是要注意作戰(zhàn)的計謀和策略如何罷了!不希求學習古代兵法。"確實?。∮帽朗遣豢蓡螒{兵法來傳授的。過去的人在這一點上沒有講什么,而霍去病把它道破了,這就足以知道他是通曉用兵之道的。
有人說用兵之道可以不拘泥于兵法,因而人們就可以不用學習兵法了。一般地說,用兵之道來源于兵法,而兵法也未嘗能窮盡于用兵之道。因為用兵之道一定出于兵法,所以人們不可以不學習它。然而兵法能夠流傳下來的,只是一般的原則。因為它對于用兵之道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人們對于兵法不能拘泥,執(zhí)守不變。那些在兵法上沒能流傳下來的東西,大概正是用兵的奧妙之處。兵法有固定的原則,而用兵卻沒有固定的形式。在一天之內(nèi),一個戰(zhàn)斗之中,分散與集中,占領與放棄,其變化是無窮無盡的,一轉(zhuǎn)腳、一眨眼之間,而作戰(zhàn)的形勢就變了。如果死守兵書教條,去應付變化無窮的敵情,那么勝負的運數(shù)就會逆轉(zhuǎn)。因此古代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是死守兵法上的原則,而讓兵法為我所用,常常能依循舊的兵法而形成新的用兵之道,看似背離了兵法,而實際上是合乎兵法的。從古人那學習古兵法,而靈活地反用在今天;取法別人的經(jīng)驗,而后自己發(fā)展變化地運用它。別人靠它則死,而我靠它則活;別人靠它打敗仗,然而我靠它打勝仗。表面上看起來像很笨拙,而最終卻很巧妙;看起來像很愚蠢,而恰恰是很聰明的。運用奇策隨機應變,取勝之后不把它告訴別人,那么人們也沒有誰能知道取勝的原因。這就是霍去病所說的不希求深學古兵書,而只注意用兵的計謀和策略如何!
“走投無路的敵人不要逼迫太急”,這就是趙充國緩追先零的原因,唐太宗卻違背這一原則而使薛仁杲投降;“行軍百里路去爭利會使上將遭受挫敗",這就是孫臏能殺死龐涓的原因,趙奢卻違反這一原則而擊敗了秦軍。這些用兵的范例都不是死守兵法所能夠做到的,也不是兵書所能夠教會的。然而,善于用兵的人運用它,卻如此的巧妙。這確實不在于要尊崇前人遺留下來的兵法而拘泥固守它。
趙括讀他父親的兵書可謂詳盡了,然而藺相如卻說他只能夠讀兵書,但不懂隨機應變。所以對于談論兵法,即使趙括的父親趙奢也無法反駁他,然而趙奢并不認為趙括真有軍事才能,卻預料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到慘敗,因為兵書對于趙括來說是無益的,用兵的奧妙在于各人的靈活運用。
過去把兵法寫成書的人,沒有比得上孫武的。孫武在兵法上用來教誨人的可稱是完備的了。那些沒有寫盡的兵法,即使是孫武也難以預言,而只是在于人們自己去尋求。所以他說:“兵家克敵制勝的方法,是不能事先言傳身授的。”又說:“奇兵突擊和常規(guī)作戰(zhàn)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又說:“人們都知道我用以戰(zhàn)勝敵人的作戰(zhàn)方式,卻不知我如何靈活運用這些作戰(zhàn)方式的。所以每次勝敵,都不是重復老一套的方式,而是適應不同的情況,變化無窮。”善于學習孫武的人,應遵循這些道理去尋求自己的方法,這也就是所說的方法和策略?;羧ゲ∷f的不希求深學古兵法,道理也就在于此!
唉!固守著孫子、吳起的遺言,用來衡量人們紙上談兵的空話,希求合乎古人的教導,而不去探求那些難以教誨的東西,卻因而說這樣就很好,這也是太荒謬了!
(2024海淀期末)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nèi)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xiāng)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語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誡。吾當時只欲存心于厚,不謂養(yǎng)成其惡,陷人于大辟也?!?/p>
【乙】呂元膺為東都留守,嘗與處士對棋。次有文簿堆擁,元膺方秉筆閱覽,棋侶謂呂必不顧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勝。呂已窺之,而棋侶不悟。翼日,呂請棋處士他適,以束帛贐【1】之。內(nèi)外人莫測,棋者亦不安。如是十年許。呂寢疾將亟,子侄列前。呂曰:“游處交友,爾輩宜精擇。吾為東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去。易一著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跡可畏。亟言之,即慮其憂懾;終不言,又恐汝輩滅裂于知聞。"言畢長逝。
【丙】仁宗久病廢朝。一日康復,思見執(zhí)政。坐便殿,促召二府。呂許公聞命,移刻方赴召。比至,中使數(shù)促公,同列亦贊公速行,公愈緩步。既見,上曰:“久病方平,喜與公等相見,何遲遲其來?”公從容奏曰:“陛下不豫,中外頗憂。一旦聞忽召近臣,臣等若奔馳以進,慮人驚動爾。"上以為得輔臣體。
【丁】歐陽公于修《唐書》,最后至局【2】,專任《紀》《志》而已?!读袀鳌穭t宋尚書祁所修也。朝廷以一書出兩手,體不能一,遂詔公看評《列傳》,令刪革為一體。公雖受命,退而嘆曰:“宋公于我為前輩,且人所見多不同,豈可悉如己意?”于是一無所易。及書成奏御,御史曰:“舊例修書,只列局中官高者一人姓名,而公官高宜書。"公曰:“宋公于《列傳》亦功深者,為日且久,豈可掩而奪其功乎?”于是《紀》《志》書公姓名,《列傳》書宋姓名。宋公聞而喜曰:“自古文人不相讓而好相陵。此事前所未聞也。"
【戊】富鄭公致政歸西都。嘗著布直裰,跨驢出郊。逄水南巡檢,威儀呵引甚盛。前卒呵騎者下,公舉鞭促驢。卒聲愈厲,又唱言:“不肯下驢,請官位?!惫e鞭稱名曰:“弼。"卒不曉所謂,白其將曰:“前有一人騎驢沖節(jié),請官位不得??诜Q弼、弼?!睂⒎轿蛟唬骸澳讼喙?。"下馬伏謁道左。其候贊曰:“水南巡檢唱喏【3】?!惫e鞭去。
(取材于《宋稗類鈔》
注釋:【1】贐(jìn):贈送。【2】局:史局,纂修史書的機構。【3】唱喏:古人見尊長的一種禮儀。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以他事俾去俾:讓,使
B.比至___比:一起
C.陛下不豫___豫:安樂
D.自古文人不相讓而好相陵陵:凌駕,爭勝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有一鄉(xiāng)人醉而詈之而棋侶不悟
B.陷人于大辟也宋公于《列傳》亦功深者
C.移刻方赴召將方悟曰
D.臣等若奔馳以進朝廷以一書出兩手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私易一子以自勝。
于是偷偷換了一個棋子來讓自己取勝。
B.又恐汝輩滅裂于知聞。
又擔心你們毀在對這類事情見識不足上。
C.上以為得輔臣體。
皇上認為自己得到了輔佐大臣的體諒。
D.卒不曉所謂。
士卒不明白他說的是什么意思。
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呂文懿公后悔當初只念仁厚,沒有與鄉(xiāng)人計較,以致姑息養(yǎng)奸
B.呂元膺從小處察人,臨終前他告誡家中晚輩交友擇人應當謹慎。
C.呂許公面對使者多次催促也不急于覲見,是為了避免引起混亂。
D.富鄭公的儀仗隊與水南巡檢發(fā)生沖突,他報上官位后揚鞭而去。
10.按照要求,回答下面問題。
(1)材料【甲】和【乙】分別寫到了呂文懿公和呂元膺體諒他人過失的做法。請從原文中找到相應語句,并抄寫下來。
(2)材料【丁】體現(xiàn)了歐陽修的哪些品質(zhì)?請結合相關內(nèi)容分析。
【答案】6.B7.C
8.C9.D
10.(1)【甲】呂公不動,語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乙】翼日,呂請棋處士他適,以束帛贐之。(或“以他事俾去?!保?/p>
(2)品質(zhì):能包容不同的見解主張;尊重前輩;謙讓,不貪功;實事求是。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比",等到。句意:等快到的時候。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表承接。/表轉(zhuǎn)折。二者不同。句意:有一個同鄉(xiāng)的人,喝醉酒后罵了呂公。/但棋友并沒有察覺。
B.到。/對。二者不同。句意:使他犯了死罪。/宋祁對《列傳》用功很深。
C.才。二者相同。句意:故意等了一會兒才去赴召。/主將這時才明白。
D.而,表修飾。/認為。二者不同。句意:我們急匆匆奔跑而來。/朝廷認為一部書出自兩個人的手筆。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得”,具備;“體",風范。句意:宋仁宗認為呂許公具備了輔政大臣的風范。
故選C。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富鄭公的儀仗隊”錯,由“嘗著布直裰,跨驢出郊"可知,此時只有富鄭公一人?!八麍笊瞎傥缓蟆卞e,由“白其將曰:‘前有一人騎驢沖節(jié),請官位不得。口稱弼、弼’"可知,富鄭公并沒有報自己的官位,只講了自己的名字。
故選D。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
(1)材料【甲】中,面對同鄉(xiāng)喝醉酒后得謾罵,呂公不為所動,而是對他的仆人說:“不要與喝醉酒的人計較?!北惴愿榔腿岁P閉家門,不與此人糾纏。即原文中的“呂公不動,語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門謝之"。
材料【乙】中,面對棋友為了贏棋而換棋子的行為,呂元膺并未直接點出,二是在第二天請他離開到別的地方去,并贈送一束帛作為路費。即原文中的“翼日,呂請棋處士他適,以束帛贐之。(或‘以他事俾去’)”。
(2)由“宋公于我為前輩,且人所見多不同,豈可悉如己意?"可知,歐陽修認為:宋祁是自己的前輩,況且每個人的見解常常不同,不能全部都按照自己的意思修改。由此可體現(xiàn)他的“能包容不同的見解主張”以及“尊重前輩"。
由“宋公于《列傳》亦功深者,為日且久,豈可掩而奪其功乎”可知,歐陽修認為:宋祁對《列傳》用功很深,時間也久,不能夠掩蓋并奪去他的功勞。由此可體現(xiàn)他的“謙讓"“不貪功”以及“實事求是"。
參考譯文:
【甲】當初,呂文懿公剛辭掉宰相職位,回到故鄉(xiāng)。天下的人就像仰望泰山北斗一樣敬仰他。一次,一個同鄉(xiāng)的人,喝醉酒后罵了呂公,呂公不為所動,對他的仆人說:“不要與喝醉酒的人計較。”便吩咐仆人關閉家門,不與此人糾纏。一年多以后,那個鄉(xiāng)人犯了死罪入獄,呂公才懊悔地說:“假如當時略微與他爭辯一下是非,將他送到官府中治罪,可以使他通過小的懲罰而得到大的警告。我當時只想著對人要心存厚道,沒想到卻因姑息養(yǎng)成了他的惡行,使他犯了死罪。"
【乙】呂元膺做東都留守的時候,曾經(jīng)與一位讀書人下棋。旁邊文件堆積,呂元膺就在等待對方落子的時間里持筆批閱文件。棋友認為呂元膺一定顧不上棋局了,于是就偷偷地換了一個棋子來讓自己取勝。呂元膺已經(jīng)看到了棋友的行為,但棋友并沒有察覺。第二天,呂元膺請他離開到別的地方去,并贈送一束帛作為路費。周圍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棋友也感到很不安。就這樣過了十年左右。呂元膺臥病在床將要去世,兒子侄子們都站在床前。呂元膺對他們說:“結交朋友,你們一定要仔細地選擇。我做東都留守的時候,有一個和我下棋的人,趁我不注意,偷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就找了一個理由讓他離開了。換一個棋子,不值得介意,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跡可怕。想立即說出這件事,擔心那個人因此而憂愁悲戚;始終不說出來,又擔心你們毀在對這一類的事情見識不足上?!闭f完就去世了。
【丙】宋仁宗長期生病,沒有上朝。有一天,他的身體康復了,想要召見重臣。就在供其休息的便殿里,催促召見中書省和樞密院的長官。宰相呂許公(呂夷簡)聽到了詔命,故意等了一會兒才去赴召。等快到的時候,使者又催促了數(shù)次,同行的大臣也勸他快些走,他反而走得更慢了。君臣相見后,仁宗問呂許公:“我長期生病才恢復健康,期待與你們見面,你為何來得如此慢啊?"呂許公從容地回答道:“陛下身體有恙,朝廷內(nèi)外都很擔心。如果聽說您馬上召見我們這些親近的臣子,我們急匆匆奔跑而來,我擔心會使其他人心生疑懼。”宋仁宗認為呂許公具備了輔政大臣的風范。
【丁】歐陽公參加撰寫《唐書》的時候,是最后加入到修史局的,專門負責《紀》《志》部分?!读袀鳌凡糠謩t是尚書宋祁所編纂。朝廷認為一部書出自兩個人的手筆,體例風格不能統(tǒng)一,于是命令歐陽公審看評改《列傳》,讓他刪改為一體。歐陽公雖然接受詔令,但私下里感嘆說:“宋祁對我來說是前輩,況且每個人的見解常常不同,怎么能全部都按照自己的意思修改呢?"于是只字未改。等到《唐書》修纂完成,到了上奏皇帝的時候,御史說:“按照修史書的舊例,只列撰寫人中官職最高者的姓名,歐陽公官位最高,應當署名?!睔W陽公說:“宋祁對《列傳》用功很深,時間也久,怎么能夠掩蓋并奪去他的功勞呢?"于是《紀》《志》兩部分署歐陽公的名字,《列傳》部分署宋祁的名字。宋祁聽說后,高興地說:“自古以來文人都不肯互相謙讓而喜歡凌駕在對方之上。這樣的事前所未聞?。 ?/p>
【戊】富鄭公退休后回到了西都。曾經(jīng)穿著布質(zhì)長衫,騎驢到野外去。遇上水南巡檢,他的隨從們威武嚴肅,呵令行人讓路,十分囂張。前面的士卒呵令富鄭公下驢,富鄭公反而拿起鞭子趕驢快走。士卒的呵聲更加嚴厲,又高呼:“如果不從驢上下來,就報上官職。"富鄭公舉起鞭子,報上自己的名字“弼”。士卒不明白他說的是什么意思,向他的主將匯報說:“前方有一個人騎著驢沖撞您的儀仗隊,我呵令他報上官位,他沒報。只是口里說弼、弼。"主將這時才明白,對士卒說:“這是宰相富弼。”于是從馬上下來,在道旁跪著拜見。士卒恭候在一旁,口中念道:“水南巡檢恭敬執(zhí)禮,請宰相先行!"富鄭公舉著鞭子騎驢而去。
(2024石景山期末)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書褒城驛壁
唐·孫樵
褒城驛號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視其沼則淺混而茅,視其舟則離敗而膠,庭除甚蕪,堂廡甚殘,烏睹其所謂宏麗者?訊于驛吏,則曰:“忠穆公【1】嘗牧梁州,以褒城控二節(jié)度治所,龍節(jié)虎旗,馳驛奔軺,以去以來,轂交蹄劘,由是崇侈其驛,以示雄大。蓋當時視他驛為壯。且一歲賓至者,不下數(shù)百輩。茍夕得其庇,饑得其飽,皆暮至朝去,寧有顧惜心耶?至如棹舟,則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漁釣,則必枯泉、汨泥、盡魚而后止。至有飼馬于軒,宿隼于堂,凡所以污敗室廬、糜毀器用。官小者,其下雖氣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橫,難禁。由是日益破碎,不與曩類。某曹八九輩,雖以供饋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補數(shù)十百人殘暴乎?”
語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舉今州縣,皆驛也。吾聞開元中,天下富蕃,號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糧,長子孫者不知兵。今者天下無金革之聲,而戶口日益破。疆埸無侵削之虞,而墾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財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與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縣令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輕任刺史、縣令,而又促數(shù)于更易。且刺史縣令,遠者三歲一更,近者一二歲再更。故州縣之政,茍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縣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當愁醉醲,當饑飽鮮,囊帛櫝金,笑與秩終。"
嗚呼!州縣者,真驛耶!矧【2】更代之隙,黠吏因緣,恣為奸欺,以賣州縣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財力不竭,戶口不破,墾田不寡,難哉!予既揖退老甿,條其言,書于褒城驛屋壁。
注釋:【1】忠穆公:指嚴震,唐德宗時為梁州刺史。【2】矧:何況。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與曩類曩:從前,往日
B.長子孫者不知兵長:撫養(yǎng)
C.疆埸無侵削之虞虞:欺瞞
D條其言條:整理,逐條記下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以去以來/以其耳目接于民B.官小者,其下雖氣猛/今者天下無金革之聲
C.其下益暴橫/其能補數(shù)十百人殘暴乎D.而墾田日益寡/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龍節(jié)虎旗,馳驛奔軺
打著龍節(jié)虎旗的各州使者,驛馬飛跑,輕車奔馳
B.凡所以污敗室廬、糜毀器用
這些都是房屋污損、器物毀壞的原因
C.而又促數(shù)于更易
而又倉促頻繁地更換
D.囊帛櫝金,笑與秩終
囊中裝滿絲綢,柜里裝滿金銀,歡喜地終身享受俸祿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褒城驛是交通要沖,使節(jié)來往頻繁,所以忠穆公擴大其建制,以示雄偉壯觀。
B.八九驛吏中僅有一二人負責修葺驛站,因此不能補救眾人毀壞而造成的損失。
C.在新舊官員交替之際,州縣上的胥吏不顧及地方利益,借機行奸惡欺詐之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臨終關懷中的宗教信仰問題考核試卷
- 火箭知識全解析
- 2025建設工程合同管理要點:合同法律關系的構成與合同管理
- 提高倉庫柔性管理能力的策略計劃
- 定期總結反思促進個人成長計劃
- 提升財務成本控制能力的方案計劃
- 教學日歷與時間安排計劃
- 促進員工參與感與責任感計劃
- 2025標準私人委托合同模板
- 2025深圳市房產(chǎn)交易居間合同
- FOCUS-PDCA品管工具改善案例-手術室與外科病區(qū)提高手術患兒交接過程正確率成果匯報
- 勞動力材料投入計劃及保證措施機械設備投入計劃
- 《吸光度與透過率》課件
- 《中國膿毒血癥指南》課件
- 工程信息轉(zhuǎn)讓合同范例
- 中國頭痛門診建設專家共識2024(全文)
- 研學基地與旅行社合作協(xié)議書
- 《冠心病病人的護理》課件
- 完整版2024年注安法規(guī)真題及答案(85題)
- 《Python程序設計基礎教程(微課版)》全套教學課件
- 牧場物語-礦石鎮(zhèn)的伙伴們-完全攻略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