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歷史第一分冊及上海高中歷史第五分冊整理_第1頁
上海高中歷史第一分冊及上海高中歷史第五分冊整理_第2頁
上海高中歷史第一分冊及上海高中歷史第五分冊整理_第3頁
上海高中歷史第一分冊及上海高中歷史第五分冊整理_第4頁
上海高中歷史第一分冊及上海高中歷史第五分冊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歷史知識點梳理(第一分冊)第一單元古代東方單元核心:在人類歷史上,古代東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會門檻的地區(qū)。大約從公元前3500前起,在北非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和南亞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現了一批早期國家。這些地區(qū)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發(fā)展了以灌溉農業(yè)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并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人創(chuàng)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創(chuàng)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漢穆拉比法典》。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會結構的特征。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漸發(fā)展為世界性宗教。古代兩河流域王國的更替:①兩河流域是指亞洲西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fā)拉底河流經的區(qū)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之間的地方”。②大約BC3500年至BC3100年,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③更替原因:兩河流域對周邊原始牧民吸引力極強;開放的地理位置。④更替影響:戰(zhàn)爭帶來災難;促進民族融合、促進國家形成。楔形文字與《吉爾伽美什》:①又被稱為“釘頭文字”,因其書寫筆畫的形狀酷似木楔或釘子而得名,是迄今為止被發(fā)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兩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②《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用楔形文字寫成,被刻在泥版上。③文字的誕生是人類早期文明的重要標志,文字是解讀古代文明的珍貴史料?!稘h穆拉比法典》:①古巴比倫第六任君主漢穆拉比留給后人最重要的歷史遺產,集古代兩河流域各國原有法律之大成,是得益于楔形文字而保留下來的古代寶貴文獻。②背景:兩河流域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③地位:世界歷史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用楔形文字寫成。④制定條件:楔形文字的成熟。⑤來源隱喻:君權神授。⑥時代特征:奴隸制。⑦制定目的:是為了更有效的規(guī)范王國的社會秩序;進一步鞏固王國的統(tǒng)治;全面維護統(tǒng)治集團的根本利益。⑧歷史價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典全面維護統(tǒng)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guī)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古代埃及法老專制統(tǒng)治:①古代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其地理位置與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大致相當。尼羅河自南向北流經埃及全境。農業(yè)生產(尼羅河定期泛濫)與相對封閉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使古代埃及成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發(fā)祥地。②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專制統(tǒng)治。法老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專制君主,集政治、軍事、經濟、司法和宗教大權于一身。他強化王權神授的觀念,自奉為神或神的后裔,將自己的意志視為法律,擁有對全國土地的支配權,并控制著所有軍隊,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吏的任免權。2.金字塔與來世信仰:①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征;②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③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創(chuàng)造性智慧的結晶;④也是古代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筑技術發(fā)展的一項具體成就。⑤著名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最大)、哈夫拉金字塔(塔前有獅身人面像)和門卡烏拉金字塔3.象形文字:①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發(fā)明了象形文字。這種文字因其字形與各種具體事物的形態(tài)相像而得名。②失傳原因:文字本身缺乏普及性;受到強勢文化的沖擊。③書寫工具:最初以刻刀和石頭,發(fā)明了筆和墨水以后,紙草、木片、石頭和陶片都成了書寫材料,其中紙草的使用最為普遍。古代印度1.吠陀時代與種姓制度:①恒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發(fā)源地。約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主要為雅利安人。②等級:婆羅門(精神統(tǒng)治)、剎帝利(世俗統(tǒng)治)、吠舍(平民)和首陀羅(奴隸)③特征:四大種姓在理論上皆為職業(yè)世襲、內部聯(lián)姻和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④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障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2.佛教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①創(chuàng)始人:悉達多(釋迦牟尼)。②時代背景及影響:公元前6世紀,北印度列國紛爭,政局動蕩,社會關系急劇變化;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早期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③教義:四諦(苦集滅道);眾生平等;反對殺生祭祀和儀式主義,反對婆羅門特權地位;提倡忍耐、順從,有利于社會安定。④著作:《大藏經》(經藏、律藏和論藏),又稱為三藏經或三藏。3.《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由民眾口傳逐漸定型。擁有史學價值,這兩部史詩被視為世界文學的瑰寶。第二單元古代美洲與黑非洲單元核心:在15世紀歐洲殖民勢力入侵以前,古代美洲和黑非洲的歷史大致上是獨立發(fā)展的、古代美洲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是印第安人,他們利用豐饒的自然財富,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美洲印第安文明區(qū)域范圍存在時間主要成果瑪雅(美洲的希臘)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危地馬拉、洪都拉斯一帶公元前2500年發(fā)端15世紀中葉衰落16世紀毀滅農業(yè)、自然科學、建筑以及藝術等;制訂了精確的太陽歷;發(fā)明和使用了“0”的概念;金字塔式神廟阿茲特克今墨西哥一帶12世紀遷至墨西哥15世紀強盛特諾奇蒂特蘭城;金字塔式神廟印加安第斯高原15世紀向外擴張16世紀30年代消亡結繩記事;印第安文明集大成者第三單元古代希臘羅馬單元核心: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fā)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與當時希臘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進步相輔相成,培育了以以雅典民主政治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為希臘古典文化在哲學、史學、文學、戲劇和建筑藝術等各個領域里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古代羅馬是繼古代希臘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區(qū)的另一個古代文明中心。它通過不斷的對外戰(zhàn)爭,從一個城邦發(fā)展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huán)地中海大帝國。與這一歷史發(fā)展過程相應,古代羅馬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歷了共和國和帝國兩個時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為標志的羅馬法律體系。在羅馬帝國統(tǒng)治時期,巴勒斯坦地區(qū)的猶太人創(chuàng)立了基督教。六、古代希臘城邦制度1.希臘城邦的形成:①地理環(huán)境:海岸線長;多山多島土地少、缺乏淡水;靠近埃及和兩河流域。②地理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推動了希臘對外貿易與航海業(yè)的發(fā)展,使希臘人思想開放和民主;形成“小國寡民”的城邦國家,大規(guī)模海外殖民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便于從亞非文明吸取營養(yǎng)。③形成與特征: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形成。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xiāng)村地區(qū)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征。④兩大城邦:雅典(奴隸制多數統(tǒng)治,民主政治,貿易發(fā)達)和斯巴達(奴隸制寡頭,奴隸制,農業(yè)為主,軍事力量強大)⑤古典時代: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是古代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這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發(fā)展的繁榮時期,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全盛時期。2.雅典民主政治:①民主政治:奉行多數人統(tǒng)治的一種政治制度,最初產生于古希臘的城邦國家。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歷史淵源,為現代民主政治提供歷史借鑒(積極)。②簡況: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是在廣大平民與氏族貴族長達100多年的斗爭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確立起來的,是平民在斗爭中逐漸戰(zhàn)勝氏族貴族的結果。③歷史影響:是古代希臘城邦社會中先進的政治制度;確立了主權在民的原則;有利于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在戰(zhàn)爭中取勝;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④時代局限性:只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且存在被濫用的危險。⑤三大改革:下表所示:內容作用梭倫改革(BC594)按財產多寡劃分等級為民主政治奠定基礎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8)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設立五百人會議;設立十將軍委員會;制定陶片放逐法;打破血緣關系削弱貴族氏族的勢力確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利改革(BC443-429)擴大公民權利;改革公民大會改革五百人會議;擴大十將軍委員會權利;提高陪審法庭地位;發(fā)放工資和津貼(如觀劇津貼)奴隸制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使雅典進入古代民主的黃金時代(伯利克利時代)希臘古典文化史詩與戲?。孩偈吩姴粌H有很高的藝術性,也有很高的史料價值。②《荷馬史詩》: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分為《伊利亞特》和《奧德賽》。③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索??死账埂抖淼移炙雇酢?、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④喜劇之父(諷刺):阿里斯托芬《蛙》等。2.建筑藝術:①基本特點:以大理石為基本材料,以方頂柱廊式結構造型為基本特點(典型代表帕特農神廟)。②柱式風格:多利亞式(樸素)、愛奧尼亞式(典雅)、科林斯式(華貴)。③意義:記錄歷史的直接史料,展現了大量歷史細節(jié),有很高的史料價值。3.哲學與史學:①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師徒關系)。②希羅多德:西方史學奠基人(史學之父),代表作《歷史》,“歷史”一詞就源于希臘語,原意為“經過調查研究的紀事”。古代希臘的歷史學誕生于古典時代,是以希羅多德的名字及其《歷史》為標志的。④古代希臘是歐洲哲學的發(fā)源地。4.古代希臘文化繁榮的原因:①政治:希臘城邦制度尤其是雅典民主制的充分發(fā)展與完善,在民主氛圍中,人們思想活躍,重視個性。②經濟:生產力進步,社會分化階層,推進文化和學術事業(yè)的發(fā)展。③外部環(huán)境:良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吸取外來文化。古代羅馬政治制度1.地理環(huán)境: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山林牧場豐饒,適宜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發(fā)展,羅馬文明由此起步。2.羅馬共和國:①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②內部情況:早期羅馬共和國實行貴族寡頭統(tǒng)治;最高行政長官為執(zhí)政官,共有2人,權利相等,由選舉產生,任期一年;元老院為最高決策機構,共有議員300名,掌握統(tǒng)治實權;公民大會是民義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③對外情況:統(tǒng)一意大利半島,掌握西地中海霸權(三次布匿戰(zhàn)爭),掌握東地中海霸權(四次馬其頓戰(zhàn)爭、敘利亞戰(zhàn)爭)。④撤離運動:從羅馬共和國建立初期開始,羅馬平民為了爭取充分的政治權利,與氏族貴族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結果,平民相繼獲得了擔任各種公職的權力,羅馬共和國的社會基礎逐漸擴大,貴族特權逐步被廢止,貴族寡頭政治走向衰落。⑤羅馬不斷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原因:優(yōu)越的軍事組織,軍紀嚴明;內在的社會動因;實施靈活有效的外交政策和政治謀略;⑥共和國后期危機:奴隸主和奴隸的矛盾(奴隸主義);貴族內部出現矛盾(民主派和元老貴族派);貴族和平民的矛盾(廣大小農破產);羅馬國家和被征服者的矛盾(朱古達戰(zhàn)爭)。3.羅馬帝國:①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歷史也以此為標志進入了帝國時代。②前三頭同盟:龐培、愷撒、克拉勞。③公元2世紀初,羅馬的統(tǒng)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guī)模:東迄幼發(fā)拉底河、西抵不列顛、北達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huán)地中海大帝國。④分裂:公元395年,在危機的沖擊下羅馬帝國分裂成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⑤滅亡:公元476年,由于帝國的衰落、下層民眾的起義、日耳曼人的入侵等多方因素,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4.基督教的興起:①公元1世紀上半葉,巴勒斯坦地區(qū)的猶太人創(chuàng)立了基督教,相傳創(chuàng)立者為耶穌。②背景:猶太下層人民尋求精神解脫,基督教即為猶太教分支。③經典:《圣經》(《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④發(fā)展:廣泛傳播,通過上層化使教義蛻變;公元313年,《米蘭赦令》頒布,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公元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羅馬法體系1.實質: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表現,以法律保護奴隸主階級對奴隸的壓迫和奴役。2.核心:涉及有關債務的規(guī)定。體現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3.精神:是古代最完備的法律體系;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后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羅馬國家社會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發(fā)展;所體現的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為后人樹立了榜樣;體現羅馬人對證據、公正、思想自由和契約精神的肯定。4.局限性: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權利。5.完善過程:見下表:內容適用范圍頒布時間頒布者起源《十二銅表法》羅馬人傳統(tǒng)習慣法的匯編羅馬境內貴族和富裕平民BC5世紀中葉(共和國初期)共和國政府發(fā)展《公民法》發(fā)展《萬民法》法律、決議、行政命令等羅馬公民內部非奴隸BC5世紀中期至AC3世紀初期境內各民族完備《民法大全》同上境內各族(非奴)AC6世紀中葉查士丁尼第四單元古代伊斯蘭世界單元核心: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于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對阿拉伯半島及其周邊地區(qū)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的向外擴張,逐漸演變?yōu)槭澜缧宰诮?,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時期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都是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大帝國,曾先后在世界歷史舞臺上稱雄一時,影響深遠。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1.穆罕默德與伊斯蘭教的產生:①產生原因:自然條件惡劣;阿拉伯人窮困;商路改變;外族侵擾;部落矛盾;階級矛盾尖銳;各階層迫切要求改變現狀,渴望統(tǒng)一。②時間:公元7世紀前后,穆罕默德在西亞的阿拉伯半島創(chuàng)建了伊斯蘭教。③公元622年,穆罕默德逃離麥加,前往雅特利布(麥地那—先知之城);并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作為宗教領袖和國家首腦,集各種權利與一身。④宗教經典:《古蘭經》,由其弟子整理抄錄而成。2.阿拉伯帝國:①公元8世紀中葉,阿拉伯成為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大帝國,版圖西起大西洋、東抵印度河流域、北臨錫爾河、南及尼羅河流域。②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為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和擴張奠定了基礎,阿拉伯國家的擴張使伊斯蘭教迅速傳播,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強盛:8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阿拔斯王朝時期。④滅亡:1258年,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覆亡。3.阿拉伯—伊斯蘭文化:①貢獻:天文(擁有專門研究機構);數學(整合了阿拉伯數字);建筑(清真寺);醫(yī)學(外科手術;眼科);文學(《天方夜譚》)。②傳播時間:公元8世紀后。③傳播條件:統(tǒng)一的阿拉伯語言環(huán)境。④意義:對周邊地區(qū)產生重大影響;溝通東西、承上啟下。十一、奧斯曼帝國1.奧斯曼土耳其人的興起:①對外擴張的原因:立國前后,奧斯曼人在周邊地區(qū)先進生產關系的影響下,氏族公社制度開始解體,封建生產關系逐漸萌芽,隨之而來的社會分化加劇了內部矛盾。為了擺脫困境而擴張。②擴張方式:與同種同教的諸突厥鄰國保持友好關系;對蒙古汗國稱臣納貢;對拜占庭帝國集中全力,軟硬兼施,不斷兼并其領土。2.攻占君士坦丁堡:①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圍攻君士坦丁堡。5月末,奧斯曼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1457年,奧斯曼人遷都君士坦丁堡,后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②16世紀后,奧斯曼帝國成為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國力臻于極盛,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封建軍事帝國。3.帝國的統(tǒng)治:控制了亞歐商路,破壞了地中海區(qū)域原來的商業(yè)秩序和環(huán)境,嚴重阻礙被侵占的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并使歐洲局勢復雜化(負面);迫使歐洲商人開辟新航路(正面)。4.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第五單元中世紀西歐單元核心:中世紀西歐社會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礎之上,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是西歐封建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征。自給自足的莊園是西歐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法蘭克王國的采邑改革推動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fā)展。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形成了等級君主制。中世紀西歐的王權與教權既相互依存,又互相爭斗,阿維尼翁之囚標志著教權的由盛轉衰。中世紀西歐文化在各個領域多有建樹,對后世產生了相當影響。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產生:①中世紀: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時期(近1000年)。②產生的三大背景:西羅馬帝國滅亡、基督教興起,神學至上;日耳曼的入侵。③三大統(tǒng)一:封建制度、基督教、拉丁文。④法蘭克王國:創(chuàng)建者克洛維,建立了墨洛溫王朝。⑤克洛維洗禮:對法蘭克社會具有重大影響的決定,這以后基督教也成為封建機器的一部分,成為封建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⑥兩大制度:隸農制(羅馬因素)、氏族制(日耳曼因素)。⑦采邑改革:8世紀上半葉,改革者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封君封賜土地,提供保護;封臣負擔兵役;這次改革加速了自由農民的農奴化,層層分封,形成封建等級制度,并促進中世紀莊園的經濟發(fā)展,形成了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主要特征的封建經濟制度;其實質為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⑧封建等級:國王→封君→騎士→農奴(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以土地為紐帶。⑨時間: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后基本確立。⑩衰落:14世紀以后,生產水平提高;商品經濟發(fā)展;城市復興。中世紀莊園:①耕地類別:領主自營、農奴份地、自由民份地。②剝削方式:勞役地租為主兼有實物地租。③階級關系:領主(國王、教會、世俗貴族)和農奴。④經濟形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實體。城市的復興城市的復興與自治:①原因:西歐生產力的發(fā)展,農產品有剩余;各類商人應運而生,商品交換日趨活躍。②地點:交通便利之處。③特征:建立在交通便利之處,形成了市民和城市貧民階層;城市規(guī)模小、環(huán)境臟亂;人口少,公共設施落后。④斗爭原因:維護市民自身利益,營造有利于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環(huán)境。⑤目的:從領主手中奪取城市司法權和行政權。⑥手段: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⑦結果:完全自治、部分自治、仍處于領主控制。⑧城市的重新興起是中世紀西歐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對西歐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封建等級制與等級君主制的區(qū)別:封建等級制等級君主制時代背景形成于西歐封建制度形成的過程中;8世紀上半葉采邑改革促進其發(fā)展形成于西歐封建制度確立以后;12世紀以后,城市復興,商品經濟活躍政權形式國王與各級封建主組成的統(tǒng)治秩序和政權形式;各級封建主只服從于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無依附關系;國王是名義最高統(tǒng)治者,但實際權力有限。王權借助教權由教會貴族、世俗貴族和城市市民組成的等級代表大會實施統(tǒng)治的一種政權形式。統(tǒng)治基礎各級封建貴族貴族和市民共同參政,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權力作用影響封建領主勢力坐大有利于整治中世紀早期的政治混亂和割據狀態(tài),使王權得到加強,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受到重視,推動社會進一步發(fā)展等級劃分國王-公侯伯-子男-騎士-農奴國王-教會貴族-世俗貴族-市民十四、王權與教權王權與教權關系時間背景重大事件影響互相利用互相依存5-11世紀王權期望為自己的統(tǒng)治披上合法的外衣,強化王權;教會為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持,以發(fā)展和壯大自己的勢力??寺寰S皈依基督教;丕平篡位;丕平獻土;查理加冕稱帝。教權開始干預世俗君主的廢立;奠定教皇國基礎;使羅馬教會掌握世俗權力?;ハ喽窢幗虣喔哂谕鯔?1-13世紀教會勢力膨脹;王權的衰弱??ㄖZ莎覲見教皇當時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ハ喽窢幫鯔嗌仙虣嗨ノ⒐?3世紀末以后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失敗導致教會衰弱;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市民階層的支持,王權加強。阿維尼翁之囚教權由盛轉衰各地教會依附于世俗政權注: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相互斗爭。十五、中世紀文化1.經院哲學:①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②目的:使基督教信條系統(tǒng)化,以維護教會和封建主統(tǒng)治。③代表: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④影響:初興于9世紀,13世紀趨于全盛。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基本體裁(內容)代表作意義騎士文學抒情、敘事詩《羅蘭之歌》對近代文學產生影響挑戰(zhàn)教會禁欲主義激發(fā)民族國家意識的產生市民文學市民家庭和愛情生活的悲歡離合;抨擊貴族的專橫和教士的貪婪?!读心呛墓适隆吠砥谖膶W開近代資產階級文學之先河,反封建反教會意識產生3.大學的興起:①背景:城市復興,商品經濟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于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教會支持創(chuàng)辦。②世俗教育性質的意義:有助于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于師生自由探索;為日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準備了條件。上海歷史第五分冊知識點整理第一單元天朝的危機第1課鴉片戰(zhàn)爭與《南京條約》一虎門銷煙1領導人:林則徐2意義:把禁煙運動推向高潮,表現了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堅定決心。二《南京條約》1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時間:1840年6月2內容:①割地: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領土主權)②賠款:賠款洋銀2100萬元③五口通商: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貿易主權)④協(xié)定關稅: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須與英國協(xié)商(關稅主權)⑤領事裁判權,治外法權(司法主權)⑥片面最惠國待遇3影響:①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開創(chuàng)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②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主權喪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經濟)③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變化④革命任務的變化:反侵略反封建的雙重革命任務,進入民族民主革命時期。⑤歷史分期變化:開始進入現代史三五口通商與戰(zhàn)后中國社會變化1通商口岸的作用:對華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和農產品。2中國社會的變化:①在經濟領域的變化:破壞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同時促進了中國沿海地區(qū)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某些客觀條件。②中國社會在思想領域的變化:林則徐、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發(fā)展了明清“經世致用”的傳統(tǒng),注重研究世界大勢和社會現實問題,主張向西方學習,呼吁變革。代表人物:林則徐、魏源代表作:《四洲志》、《海國圖志》。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影響:開啟了近代中國思想變革的潮流。第2課第二次戰(zhàn)爭(1856-1860)一“修約”交涉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時間、借口和實質1時間:1856年2借口:英國:“亞羅號事件”,法國:“馬神甫事件”3實質: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實質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所以史稱“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又稱“英法聯(lián)軍之役”。二《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1火燒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2《北京條約》的主內容及對中國的影響:=1\*GB3①內容:《天津條約》完全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qū),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qū),歸入英屬香港界內;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2\*GB3②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第3課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洪秀全,規(guī)模最大農民起義)天京陷落1天京變亂:1856年,天京變亂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太平天國由強盛轉向衰弱。2《資政新篇》:洪仁玕提出了一個統(tǒng)籌全局的方案——《資政新篇》,主張改革內政,學習西方,興辦近代工礦企業(yè)、交通運輸業(yè)以及新式學校、醫(yī)館,與外國通商,進行文化交流?!顿Y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但在當時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未能付諸實施。第4課洋務運動一總理衙門的設立:1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朝廷(奕訴、文祥);地方(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2總理衙門: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別稱“總署”、“譯署”,由奕訴擔任總理大臣??偫硌瞄T主管一切需同外國發(fā)生聯(lián)系的事務,是籌辦洋務的最高行政機構。3洋務運動的背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在與西方列強交涉的過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實權的廷臣疆吏耳聞目睹西洋堅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二從“自強”到“求富”:1創(chuàng)辦一批軍事工業(yè)(口號:自強)第一個: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1861,安慶最大:江南制造局,李鴻章,1865,上海2創(chuàng)辦一批民用工業(yè)(口號:求富)原因:資金,原料,能源,運輸問題,抵御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代表:輪船招商局,李鴻章,1873,上海開平礦物局:李鴻章,1877,形式:官督商辦,官商合辦,有更多資本主義色彩3創(chuàng)辦近代海軍: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4培養(yǎng)人才:①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廣方言館②1872曾國藩派容閎帶30名幼童赴美留學1874年福州船政學堂派留學生赴英法學海軍三京師同文館:1新式學堂:在奕訴的主持下,總理衙門設立京師同文館,這是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李鴻章在上海創(chuàng)辦廣方言館。到90年代中期,洋務派先后創(chuàng)辦了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等20多所新式學堂。2派遣留學生:1872年,曾國藩派遣容閡率領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學。此后,又連續(xù)派遣了三批幼童赴美。福州船政學堂也先后派遣三批留學生赴英、法等國學習海軍,其中不少人學成歸國后成了北洋水師的骨干。3洋務運動的評價:積極:中國近代化的開端①培養(yǎng)了一大批外語科技軍事人才,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②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③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但洋務派辦洋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他們只是零星地學習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和工藝制造,卻不愿意改革封建政體,不可能實現富強的目標。此外,洋務企業(yè)在經營管理上也存在著很多弊端。第二單元中華民族的覺醒與抗爭第5課民族資本主義與早期維新思想一近代民族資本的產生:1869,方舉贊,發(fā)昌機器廠(規(guī)模最大)1872,陳啟源,廣東南海設立繼昌隆機器絲廠(第一家繅絲廠)二西學傳播:1西學:西方學術文化2途徑:①辦學興教:京師同文館,廣方言館②翻譯西書:江南制造局,譯書局③海歸介紹3評價:①帶來了新知識、新學問②沖擊了封建倫理道德和傳統(tǒng)文化③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及社會風氣三早期維新思想:1代表人物:王韜《弢國文錄外編》薛福成《籌洋鄒議》馬建忠《適可齋紀言紀行》鄭觀應《盛世危言》2觀點:①經濟:主張全面發(fā)展資本主義(商戰(zhàn))②政治:建立君主立憲制,設議院③文教:廢八股,辦學堂,廣植人才3評價:①先導作用:為戊戌變法做了思想和輿論準備②局限性:不能完全拜托傳統(tǒng)倫理的束縛,不能形成完成的理論體系第6課甲午戰(zhàn)爭(1894-1895)與《馬關條約》一黃海海戰(zhàn):1甲午戰(zhàn)爭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日本以“大陸政策”為國策,想謀求侵略朝、中,蓄謀已久②借口: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2主要戰(zhàn)役1爆發(fā)1894年7月,豐島海戰(zhàn)2平壤戰(zhàn)役,左寶貴以身殉國;李鴻章避戰(zhàn)自保3黃海大東溝海戰(zhàn):1894年,近代規(guī)模最大海戰(zhàn),中國主力尚存,日本獲治海權(黃渤海)鄧世昌(致遠號),林永升(經遠號)4遼東半島戰(zhàn)役:旅順大屠殺5威海衛(wèi)戰(zhàn)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二《馬關條約》:1《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①承認②割讓③賠償④增開⑤允許①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②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③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④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⑤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

2《馬關條約》的影響: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戰(zhàn)后,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劇第7課戊戌變法一公車上書:公車上書的作用: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二《時務報》(1896)與《天演論》創(chuàng)辦報刊:上海:《時務報》;天津:《國聞報》嚴復: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天演論》,鼓吹“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為戊戌變法提供了思想武器三百日維新(1898.6.11—9.21)百日維新的概況戊戌變法的影響1概況: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瓜分之禍迫在眉睫??涤袨橛忠淮紊蠒饩w帝,表示“不甘作亡國之君”。1898年,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維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倉皇逃亡國外。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以及康廣仁被捕殺,史稱“戊戌六君子”。政變后,除保留京師大學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廢除。2影響:①思想啟蒙:維新派積極倡導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宣揚進化論和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有力地沖擊了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②愛國:③啟示:和平改良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第8課八國聯(lián)軍侵華與《辛丑條約》一瓜分狂潮:1列強控制中國經濟命脈、攫取侵略權益的主要方式:提供貸款、投資設廠、開礦筑路、傾銷商品(資本輸出的五種形式:①開銀行②政治性貸款③開工廠④修鐵路⑤開礦山)2“門戶開放”政策(1899)1背景:美西戰(zhàn)爭2目的:維護擴大美國在華侵略權益3內容:①承認列強的既得利益②要求各國在華“機會均等”關鍵詞:利益均沾,機會均等4實質:帝國主義列強激烈爭奪中國的產物5影響:①擴大美國在華權益②列強共同控制中國,避免了被任何一個國家獨占二八國聯(lián)軍入侵(1900-1901,英法美俄德日意奧)三《辛丑條約》: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賠,劃,懲辦,該總理衙門為外務部①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②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區(qū),允許各國派兵常駐;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線的所有炮臺,準許各國在此沿線的戰(zhàn)略要地駐兵③懲辦義和團運動中的“首禍諸臣”,嚴禁中國人成立或加人任何具有反帝性質的組織④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2《辛丑條約》的影響: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第9課清末新政(1901-1911)變法上諭的頒布:1新政的舉措:涉及廢科舉、辦學校、派游學、改革官制、修訂刑律等各個方面。2評價:這些舉措,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觸及根本的專制制度。第10課辛亥革命與中國民國的建立(民主共和制)一中國同盟會:1興中會的成立:1894年秋,孫中山就在檀香山創(chuàng)立近代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2同盟會的成立: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成立大會。推舉孫中山為總理,宣布以“驅除鞋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機關刊物《民報》,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3同盟會成立的意義:①使中國資產者有了一個統(tǒng)一的領導中心,②當時最完整,最系統(tǒng)的民主革命綱領,③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階段二武昌起義(1911.10.10)“辛亥革命”:1911年,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發(fā)動起義。起義軍控制了武漢三鎮(zhèn),起義取得勝利。因這一年是農歷辛亥年,所以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三南京臨時政府成立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2《臨時約法》:1912孫中山頒布了由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杜R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體現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3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統(tǒng)帝下詔退位,結束了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4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①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統(tǒng)治,創(chuàng)建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②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同舊勢力的妥協(xié)而告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貧窮、落后、分裂、動蕩、混亂的苦難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最終又失敗了第三單元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第11課20世紀初的國際沖突一列強支配下的世界:20世紀初歐美列強經濟的不平衡發(fā)展的表現:經濟——各國間經濟聯(lián)系加強;世界范圍內地區(qū)分工初步顯現(表現?)政治——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特點:西歐列強支配各地區(qū)、各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國際格局不穩(wěn)定表現:美日崛起二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與局部沖突:三國同盟:德奧(匈)意:1882年三國協(xié)約:英法俄:1907巴爾干地區(qū)成為歐洲“火藥桶”的原因:①該地區(qū)小國林立、民族眾多、宗教勢力彼此交錯、領土糾紛復雜。②巴爾干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③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歷來是各個國家爭奪的重點。④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其統(tǒng)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第12課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與過程一薩拉熱窩事件與大戰(zhàn)的爆發(fā):1薩拉熱窩事件:1914.6.282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面爆發(fā):1914年,奧匈帝國最終向塞爾維亞宣戰(zhàn)。接著,俄、德、法、英相繼投人戰(zhàn)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二戰(zhàn)爭過程:1三條戰(zhàn)線:東線:德奧聯(lián)軍——俄軍西線(主戰(zhàn)場):英法聯(lián)軍——德軍南線:奧軍——俄軍、塞爾維亞軍2三個階段中的重大事件①第一階段:1914----1915A、重要戰(zhàn)役:馬恩河戰(zhàn)役(西線):1914年9月,第一次大會戰(zhàn),宣告“史里芬計劃”破產,打破德軍速決戰(zhàn)坦能堡戰(zhàn)役:德軍大敗俄軍B、1915年德軍戰(zhàn)略重心東移C、意大利對奧宣戰(zhàn)②第二階段:1916年,西線大戰(zhàn)A、凡爾登戰(zhàn)役:“絞肉機”,德軍喪失西線作戰(zhàn)主動權,一戰(zhàn)轉折點B、索姆河戰(zhàn)役:英軍動用新式武器坦克(規(guī)模最大)C、英德日德蘭海戰(zhàn):一戰(zhàn)中規(guī)模最大海戰(zhàn)③第三階段:1917——1918年A、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zhàn),美國參戰(zhàn)美國參戰(zhàn)實質原因:爭奪世界霸權,撈取戰(zhàn)利品影響:大大增強協(xié)約國的力量,加速一戰(zhàn)結束B、俄國發(fā)生十月革命,退出戰(zhàn)爭C、協(xié)約國全線出擊,德軍戰(zhàn)敗三戰(zhàn)爭結果與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及影響:1結束:1918年奧地利投降,德皇退位。德國在停戰(zhàn)協(xié)議上簽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2影響:造成重大損失與世界格局的變化①損失:戰(zhàn)爭遍及歐、亞、非三大洲,正式參戰(zhàn)國31個,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巨大損失。②世界格局發(fā)生變化:摧毀了歐洲四大帝國(德意志,奧匈,奧斯曼,俄國),歐洲列強主宰世界的局面一去不返;美日崛起參與世界霸權的爭奪;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誕生。第13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巴黎和會與凡爾賽體系:1巴黎和會的召開:①時間:1919年初②地點: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③操縱國:美、英、法的政府首腦操縱了和會一戰(zhàn)三巨頭: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十四點原則,重視國際組織的作用法國總理克列孟梭:主張削弱德國,確保法國的大陸霸權英國首相勞合喬治:

2結果一:簽訂《凡爾賽和約》

①內容:國際聯(lián)盟盟約和對德和約②評價:凡爾賽和約把所有的戰(zhàn)爭責任都推給了德國及其盟國,這是不公平的。實質是帝國主義列強重新劃分世界的產物,是強權政治的產物。對德國實行嚴懲,激化了戰(zhàn)勝國與戰(zhàn)敗國之間的矛盾,為二戰(zhàn)的到來埋下了禍根。③影響:形成凡爾賽體系:暫時穩(wěn)定歐洲政治秩序3結果二:國際聯(lián)盟成立:(時間;主要機構;主要使命;缺陷)實質:是英法操縱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二華盛頓會議與華盛頓體系1原因:①亞太②軍備競賽2時間: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參加國家: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主要議題:解決兩個問題3〈四國條約〉美英法日終止英日同盟〈五國海軍協(xié)定〉〈九國公約〉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如何進行評價?4山東問題是如何解決的?5影響和評價:是巴黎和會的繼續(xù)和發(fā)展,確立了太平洋地區(qū)的新秩序;史稱“華盛頓體系”。6華盛頓體系隱含的矛盾:①美日矛盾加?、谟⑷辗制鐢U大③中國與列強間的矛盾尖銳三戰(zhàn)后世界:1戰(zhàn)后英國世界霸權地位的變化:總體特征: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支配下,英國的世界霸權遭到美國的挑戰(zhàn),歐洲大陸政治版圖變動,世界局勢暫時穩(wěn)定。具體國家英國:債務國;英聯(lián)邦形成。歐洲大陸:四大帝國崩潰;德國由嚴重削弱走向恢復與穩(wěn)定;法國牽頭《洛迦諾公約》。2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價:①實質:是20世紀人類第一場大搏殺之后確立的世界新秩序,是一個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②影響:積極方面:國際聯(lián)盟適應了世界整體化進程需要;奠定了國際新格局,為20世紀世界的相對穩(wěn)定創(chuàng)造了條件。消極方面:強權政治;缺乏有效的解決國際爭奪的機制;繼續(xù)維護殖民體系;排斥蘇俄。第四單元1917年俄國革命與蘇聯(lián)的現代化道路第14課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一十月革命與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十月革命:1917年10月1領導人:列寧2背景3經過:1917年11月7日“阿芙樂爾”冬宮4結果: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5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三個法令:《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土地法令》6偉大意義:是俄國歷史進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突破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創(chuàng)了兩種社會制度競爭的世界新格局。它推動了20世紀的民族解放運動,對世界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第15課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一新經濟政策的推行: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時間及內容:1時間:1921年;人物:列寧2背景:1921年初,內戰(zhàn)結束3內容:①實行糧食稅②采用租讓制與租賃制③恢復貨幣關系,允許自由貿易④廢除平均主義的實物分配制4實質:有限度地發(fā)展資本主義5影響評價:是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從俄國的實際出發(fā),以發(fā)展經濟、鞏固工農聯(lián)盟為主要目標,通過利用市場機制和商品貨幣關系較快地恢復了國民經濟,穩(wěn)定了政治形勢。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成立:1922第六單元中國民主革命的轉折第19課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一社會習俗的變革:內容:內容涉及剪發(fā)辮、易服飾、改稱謂、廢跪拜、禁纏足和倡女權等方方面面,二二次革命與護國運動:1二次革命:1913①導火線:刺宋(教仁)案,善后借款②結果:失敗2護國運動:1915①原因:袁世凱倒行逆施(表現:賣國,1915.5.9,滅亡中國二十一條;1916:洪憲)②過程:蔡鍔,云南護國運動③結果:勝利,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3軍閥割據:1912—1917段祺瑞(皖系),馮國璋(直系),張作霖(奉系)第20課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915一《新青年》:1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時間:1915年2主要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等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3主要陣地:《新青年》4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前期:1917年前:民主,科學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后期:1917年后,宣傳馬克思主義(興起: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主要人物:李大釗2主要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一五四運動:1五四運動的時間:1919年5月2簡單經過:①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②中心:北京→上海③斗爭主力:學生→工人④斗爭方式變化:罷課游街→三罷(罷課,罷工,罷市)3結果:初步勝利,釋放被捕學生;罷免三個國賊,條約上拒絕簽字4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標志這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①性質: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②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tài)登上歷史舞臺,顯示巨大力量③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④為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概況: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舉行。會議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舉行。大會確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大會選舉陳獨秀為書記。2意義: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共產主義組織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三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1中共“二大”的意義: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進一步結合的重要標志第22課國共合作與北伐戰(zhàn)爭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中共“三大”(1923)召開的內容: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人國民黨,同時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持獨立性。2國民黨“一大”(1924年1月)召開的內容(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①提出新三民主義,加反帝反封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②確定三大政策: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二北伐戰(zhàn)爭:1北伐戰(zhàn)爭的開始: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從廣東出發(fā)開始北伐2成果:北伐軍先后消滅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挺進到長江流域,從根本上動搖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1927年初,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第七單元中國的土地革命與抗日救亡運動第23課南京國民政府的內政與外交一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1“四一二”政變;背景:(1)1927年國民革命軍相繼占領上海、南京。(2)蔣介石在帝國主義和江浙財團的支持下,發(fā)動了“四一二”政變,時間:1927年4月12日地點:上海內容:(1)屠殺共產黨人(2)鎮(zhèn)壓工農運動。2“七一五”政變:背景: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與當時還保持著國共合作的武漢國民政府處于對峙狀態(tài)。時間:1927年7月15日,地點:武漢過程:(1)汪精衛(wèi)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同共產黨決裂(2)制造了“七一五”政變?!八囊欢闭儭ⅰ捌咭晃濉闭兊挠绊懀恨Z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3寧漢合流:“七一五”政變后,寧漢合流。(武漢→南京)4東北易幟背景:(1)1928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人北京,改北京為北平。(2)奉系軍閥張作霖在退回關外時,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時間:1928年12月29日人物:張學良(張作霖之子)宣布東北易幟影響: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二、幣制改革:1“廢兩改元”:背景: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之初,國內幣制紊亂,嚴重阻礙了經濟發(fā)展。,時間:1933年4月,國民政府宣布“廢兩改元”。內容:規(guī)定所有款項收付及交易,一律改用銀元,不得再使用銀兩。影響:(1)廢兩改元的實施,確立了銀本位制,銀元成為單一的主幣,(2)為后來的法幣改革奠定了基礎。2法幣改革背景:正當中國實行“廢兩改元”之際,由于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國際市場銀價猛漲,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造成通貨緊縮,導致金融恐慌。時間:1935年11月。內容:(1)國民政府決定放棄銀本位制,實施法幣政策。(2)法幣政策:①以中央、中國、交通三家銀行(1936年又增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fā)行的紙幣為法幣;②所有糧稅完納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使用金屬貨幣。影響:法幣改革統(tǒng)一了全國的貨幣,有力地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國內統(tǒng)一市場的形成三、改訂新約運動:改訂新約的內容:(1)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并取消領事裁判權,(2)但后者沒有實際執(zhí)行。作用:(1)改訂新約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自主地位,(2)但未從根本上取消帝國主義的在華特權。第24課紅色政權的建立一南昌起義1時間:1927年8月1日2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和劉伯承等。3意義:①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②這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zhàn)爭的開始。③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二井岡山會師:1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湘贛邊秋收起義,毛澤東領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塊農村根據地);中心:寧岡意義:中國革命從城市到農村進軍,中國革命具有轉折意義的新起點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壯大①建立:10月,毛澤東率部到達江西寧岡縣茅坪,開始了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②擴大:井岡山會師:時間:1928年4月人物: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會師,結果: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毛澤東任軍委書記和黨代表,朱德任軍長。意義:這次會師壯大了井岡山根據地的武裝力量。③意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為各地起義部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樹立了榜樣。三農村革命根據地與蘇維埃政權:中華蘇維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1931.11,瑞金,毛澤東當選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第25課九一八事變與全國抗日浪潮的興起一九一八事變:1時間:1931年9月18日晚2后果:東北三省淪陷,扶植溥儀成立偽滿洲國二華北事變與一二九運動:一二九運動:1時間:1935年12月92主張:反對“華北自治”,要求“收復東北失地”,“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3標志:一二·九運動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第26課紅軍長征(1934.10瑞金,1936.10陜北)一遵義會議:1時間:1935年1月2內容:①糾正了錯誤的軍事路線②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③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委員,由張聞天接替博古負總責④成立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3歷史意義: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二三大紅軍主力會師:1時間:1936年10月2地點:甘肅會寧地區(qū)第八單元“大蕭條”中的資本主義世界第27課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黑色星期四1“柯立芝繁榮”:美國經濟繁榮、發(fā)揮迅速時間:20世紀20年代在位總統(tǒng):柯立芝總統(tǒng)表現:(1)1929年,在世界貿易中,美國的份額超過英國,居世界首位,(2)資本輸出額僅次于英國,居世界第二位。2危機爆發(fā)的時間: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紐約證交所的股價暴跌。特點:①波及范圍特別廣②破壞力特別大③持續(xù)時間特別長第28課羅斯福新政一、背景:1、1929一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fā)后2、1933年,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tǒng),開始通過國家干預和調控推行反危機措施。二、時間:1933一1941年三、實質:國家干預調控經濟,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整與完善四內容:1國家調控經濟2社會保障措施3R:Recovery(復興);Reform(改革);Relief(救濟)1、國家調控經濟(一)規(guī)范金融秩序、整頓金融業(yè):(1)支持大銀行重新開業(yè),淘汰小銀行,強令州銀行加人聯(lián)邦儲備銀行(2)公布《存款保險法》,設立聯(lián)邦儲蓄保險公司,對小額存款提供信用保障,同時吸收存款,提高貨幣流通率,增強資金流通;(3)放棄金本位制,增發(fā)新鈔,宣布美元貶值。(二)解決失業(yè):政府舉辦公共工程,實施“以工代賑”。(三)調整工農業(yè)生產:(1)復興工業(yè):頒布《全國工業(yè)復興法》(新政的核心),成立國家工業(yè)復興局負責實施該法。(2)調整農業(yè):先后頒布兩個《農業(yè)經濟調整法》,設立農業(yè)經濟調整署,適量縮減農業(yè)生產,提高農產品價格,并調整農業(yè)信貸機構。2、社會保障措施:目的:(1)為了限制過于懸殊的貧富差距,進一步緩和社會矛盾(2)為了協(xié)調勞資關系措施:(1)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積極實施失業(yè)救濟,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國會通過《社會保險法》,建立養(yǎng)老金制度、失業(yè)保險制度和對殘廢及無謀生能力者的救濟制度其次在全國推行累進所得稅制度,加征遺產稅和財產轉移稅。(2)協(xié)調勞資關系:頒布《全國勞動關系法》,成立勞資代表對等組成的全國勞工關系局。通過《公平勞動標準法》,規(guī)定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禁止使用童工。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