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11/13/wKhkGWYYtoOAXyg3AAOtz92Fml8642.jpg)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11/13/wKhkGWYYtoOAXyg3AAOtz92Fml86422.jpg)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11/13/wKhkGWYYtoOAXyg3AAOtz92Fml86423.jpg)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11/13/wKhkGWYYtoOAXyg3AAOtz92Fml86424.jpg)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0/11/13/wKhkGWYYtoOAXyg3AAOtz92Fml8642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主備人:熊宇翔教材分析:本課學習要點表述為:“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睗h至元,時間跨度大,內容繁多,平鋪直述,線索難以清晰,特點不易突出。教材設置了“中央集權的發(fā)展”“君主專制的演進”“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三個子目。并通過三個子目來講述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變遷,講述變遷中統(tǒng)治者不斷地政策創(chuàng)新與調整。從秦朝初創(chuàng)郡縣制、西漢初期的郡國并行制、宋朝權分三司再到元朝的行省制,總結出地方日益聽命與中央,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趨勢。從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再一省制,總結出古代君權與相權在相互制約中不斷調整、修復、更新中推動中華文明的不斷演進。從漢代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總結出歷代選官用人制度在不斷變化調整中日漸成熟,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提高了政治管理水平。但是即便這樣,教材的敘述仍然是粗線條的,簡單化的,這并不利于學生全面而深刻理解古代政治的演變。要把學生引向歷史深處,我們必須用我們自己的學養(yǎng)幫助學生拓寬理解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思維空間。學情分析:這節(jié)課的內容學生初中和高一有所接觸,對部分知識有初步印象,所以設計主旨是通過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發(fā)展、調整、創(chuàng)新與完善,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事件。為此我將整節(jié)課設計成問題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有意識的使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通過各種提問形式的設計,師生共同探究完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在體驗中升華情感,在知識遷移中提升能力。教學目標:⑴幫助學生將秦王朝到元朝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選官用官制度)變化和創(chuàng)新的史實,放置于歷史時空中去做具體的、動態(tài)的分析和把握,既認識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和發(fā)展脈絡,又能初步培養(yǎng)汲取歷史經驗和應用于現代政治建設的能力。(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⑵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fā)展軌跡。引導學生嘗試像歷史學家一樣深刻地批判性地思考歷史和歷史想象,并嘗試作出更合理的解釋,從而深刻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產生的深遠影響。(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難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教法與學法:教法:以問題教學法為主,輔以課堂討論法、圖片輔助法、探究討論法、故事講解法等。學法:讀圖識圖法、自主探究法、小組互助學習法、實踐演示法等。課時計劃:三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中央集權的發(fā)展導入新課:秦朝掃平六國,一統(tǒng)天下,以為可以傳世萬代,卻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剛剛建立起的中央集權制度是不是也隨著王朝的滅亡而崩潰了呢?西漢的建立者有沒有把這種制度也推翻呢?請同學們翻開書,看一下第一子目作出你的回答?!驹O計意圖】從承上啟下的角度切入,用回顧方式,將兩個歷史朝代結合起來導入新課,意在讓同學們建立宏觀的歷史框架,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歷史階段的變化,幫助學生樹立整體歷史觀。一中央集權的發(fā)展1.地方管理制度選擇的權宜之計——郡國并行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引言和材料1,提取材料中關于漢代地方制度的基本信息。材料一漢興之初,海內新定,…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
──《漢書》問題1:劉邦建立漢朝以后管理國家的地方制度是什么?學生1:........問題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劉邦為什么剖裂疆土,分封王侯?材料二:劉邦建立漢家帝業(yè),一方面必須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必須尊重東方社會之俗,特別是楚、齊、趙人之俗。這是歷史對劉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的深層背景?!愄K鎮(zhèn)《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學生1:........學生2:........教師:經過商鞅變法,無論是郡縣制還是嚴酷的法律都與東方六國存在巨大差異。劉邦建立帝國后,帝國內部東西方文化差異繼續(xù)存在,為避免重蹈覆轍,劉邦不得不承認文化差異,一方面承襲秦制,推行郡縣制,另一方面尊重東方社會習俗,實行分封制,空間上的格局反映了政治現實,這就是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的深層文化背景。材料三:漢高帝五年,諸侯王領22郡,劉邦自領24郡,而高帝十二年,諸侯王領38郡,中央直轄15郡。7個諸侯王國的封地,不僅占據了當時漢朝整個疆域的一半,而且還是位于漢疆東部最富庶的地區(qū)。相比之下,此時由高帝劉邦所親自統(tǒng)轄的漢郡卻只有15個,比高帝五年異姓諸侯王國存在時的漢郡領域還小。——葛劍雄、安介生、李曉杰《地圖上的中國:歷史.疆域與政區(qū)》問題3: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郡國并行制將對對西漢王朝初年的影響。學生1:........教師:封國一方面是朝廷的依靠,鞏固漢家天下。另一方面封國是朝廷的威脅,地方勢力的發(fā)展嚴重威脅中央集權。問題4:劉邦的繼承者采取了什么措施去解決郡國并行制帶來的帝國危機?學生1:........學生2:........教師:文帝時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景帝時晁錯“削藩”的策略及其引發(fā)的后果。...武帝時主父偃的“推恩令”...教師:這些建議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削弱各諸侯王得政治經濟實力,逐步弱化直至全面剝奪諸侯王對其屬國的政治經濟掌控。地方行政區(qū)劃的權謀與智慧第一:地方行政區(qū)劃層級的變化:唐朝前期實行州縣兩級制,但是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府兵制遭到破壞,為了在邊境防范周邊少數民族,于是設置了方鎮(zhèn)節(jié)度使轄區(qū)。節(jié)度使名為朝廷藩鎮(zhèn),保證朝廷安全,實際上將轄區(qū)內的軍政財及監(jiān)察權集于一身,成為權重位高的封疆大員,并最終發(fā)展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唐朝最終因藩鎮(zhèn)割據而亡,并禍延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分裂,中央集權嚴重削弱。這一活生生的事實,使宋太祖意識到“方鎮(zhèn)-州-縣”三級制的行政區(qū)劃對于中央集權來說是不可取的。因此,宋初地方機構實行州——縣兩級制。后來為了加強管理,后又增設“路”為一級行政區(qū)劃。但是宋代的“路”與唐代的“方鎮(zhèn)”則大不相同,宋代“路”的軍政財刑權力分散各個部門,這樣就使“路”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州”之上的一級政區(qū),從而收到有效控制地方,加強中央集權的效果。第二:地方行政區(qū)幅員的變化:材料四:安祿山稱兵內侮,未必素蓄兇謀,是故地逼則勢疑,力伴則亂起,事理不得不然也?!庞印锻ǖ洹凡牧衔澹嚎刂迫f里,天下勁兵重鎮(zhèn),皆在掌握——司馬光《資治通鑒》問題1:杜佑如何解釋安史之亂發(fā)生的原因?學生1:........學生2:........教師:杜佑認為安祿山可能未必蓄意造反,但是他擁有過大的地盤使得他“不得不然也”。安祿山是范陽、平盧、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與河北道的采訪使,安祿山完全具備了割據一方的實力。天寶末年,安祿山正是依靠這一有利條件才發(fā)動了武裝叛亂。所以,到了宋代,除了分散“路”的權力,同時把“路”的幅員變得比漢代的州要小很多。第三:地方行政區(qū)劃界原則的變化(地圖呈現)材料六:然天下初定,權置州郡頗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缎绿茣?地理志》問題1:唐初采用何種方式劃分行政區(qū)?這種方式有何影響?學生1:........學生2:........教師:唐朝用山川形便的劃分方式。這種方式使行政區(qū)劃與山川走向一致,同時又與自然地理區(qū)域相符合,正應了“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的俗語,尊重自然,有利于人民的生活與生產,但是也存在地方割據勢力的隱患。到了元朝,各行省的劃分是以縱向為主,人為的跨越黃河、長江、秦嶺、洞庭湖等自然天險。行政區(qū)劃原則從唐朝的山川形便轉變?yōu)樵澜诲e的劃界原則。出示元代行政區(qū)劃圖讓學生觀察問題1:為什么秦嶺以南的漢中盆地被劃到了陜西行省?學生1:........學生2:........教師:由于獨特的地形,四川行省在歷史上屬于“四塞之國”。因此陜西行省的管轄范圍南移,轄有漢中盆地,這是為了防止地域廣大的行省在日后出現分裂割據的情況,有意人為的打破與劃界關系密切的幾條重要的山川邊界,如秦嶺、淮河、南嶺等,使得沒有任何一個行省能夠擁有一個完整的地理形勝區(qū)域。犬牙交錯劃界原則對于消弭地方割據、協調地區(qū)經濟差異具有重要意義,但應用到極端也會產生嚴重弊端。綜合上述,指導學生分析漢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關系的特點及影響。在學生自己概括的基礎之上,教師可指導學生概括為:中央嚴格控制地方,地方必須服從中央;中央牢牢控制這地方官員的任免、監(jiān)督和考核;地方官絕對依賴中央和君主。然后讓學生自由發(fā)表看法,指出這種制度對歷史和現實產生了哪些影響?學生1:........學生2:........【設計意圖】漢朝到元朝時期制度演變的歷史材料浩如煙海,教學過程中選用通俗的材料表述,強化材料本身的歷史內涵,淡化文言文的語文功能。通過補充豐富細致的材料,幫助學生體會在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始終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問題之一,無論是空間的區(qū)域劃分還是地方管理制度,都在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此引起學生的學習愿望,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學得迅捷、愉快、徹底。啟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質疑、批判、深入思考。從而有利于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第二課時君主專制的演進新課導入:《皇帝苦惱歌》人人都說皇帝好,其實皇帝也苦惱;宰相權大睡不好,選才選官更難搞;要是官吏選不好,貪污腐敗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難保?!驹O計意圖】在學生的已有認知中,通常把古代君主理解為獨裁的、嗜殺的,無所畏懼的、為所欲為的。對君主專制持全盤否定的立場,這樣的立場不符合古代歷史事實。此處引入《好了歌》是避免夸大皇帝的個人能量,給學生一個新情景新刺激,讓學生明白皇帝實際上也會受到制約,尤其是以宰相為代表的官僚體制的約束,以有利于學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質與特點的理解和認識。君主專制的演進第一:商周以降相權對皇權的制約與威脅。參考教材P5、P10材料及下列材料蕭何拜相漢高祖劉邦賜他三項特權:見君不趨稱臣不名劍履上殿材料一:以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漢武帝)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薄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肺淖址g如下:在那時候,丞相入朝廷奏事,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所說的話皇帝都聽,他所推薦的人有的從閑居一下子提撥到二千石級,把皇帝的權力轉移到自己手上?;噬嫌谑钦f:“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經任命完了沒有?我也想任命幾個官呢?!眴栴}1:指出材料反映的現象是什么?說明了什么?學生1:........學生2:........教師:丞相位高權重,對皇權有一定程度的制約作用。問題2:漢治者如何創(chuàng)新制度緩解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學生閱讀教材梳理相關知識,并展示自己繪就的中央官制示意圖........學生1:........學生2:........教師:秦漢時,尚書原是皇帝身邊長官文書的官員,漢武帝設立中朝后地位日漸重要。漢武帝中朝(皇帝與近臣)掌握了決策權,丞相在外朝負責執(zhí)行,這實際上就分割相權了,減輕了相權對皇權的威脅。第二:唐朝三省六部制度尚書在魏晉時期被稱為“尚書省”,成為國家行政機關。繼而又設立中書門下兩省,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這三省就從原來協助皇帝決策和行政的秘書機構變成了政權機關,由內朝官變成了外朝官。本目重點在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分析與運用。要求學生必須能夠描述三省六部制度的內容。學生畫出圖示,并根據圖示來分析三生六部制的價值與影響。此處略.....材料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見解、觀點也難免人各有異,相互間“日有爭論,紛紜不決”,各項政令不能及時下達,以致貽誤事機。為此,乃創(chuàng)立政事堂宰相集議制度,以救其弊?!合驏|《也談唐政事堂的創(chuàng)設時間》問題1:根據材料分析唐朝政事堂的職能和政事堂宰相集議制度的作用。學生1:........學生2:........教師:政事堂是商量軍國大事的機構。(中書門下的聯合辦公地點)政事堂宰相集議制度的創(chuàng)設,使三省在具體的國家事務的決策中,相互協調、配合和制衡,有利正確決策和提高行政效率。這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完善和進步的表現。第三:宋朝二府三司制度:引導學生畫出圖示,這樣便于學生掌握宋代中央制度,宋代制度是學生掌握的難點,一定要通過圖示來直觀顯示。學生閱讀教材P14學思之窗,了解皇權與相權的相互制約,以幫助學生辯證認識相權與皇權的斗爭。要讓學生明白中央管制的變化不僅是加強了君主專制,還使皇權的行使建立在合理的機制中。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從積極的理性的方面去評判唐宋制度。比起秦始皇隨意征調民力,唐宋的皇帝被制度所限制和約束。這是制度的進步。第四:元朝設中書問題1:根據圖示分析中書機構的職能,元代中書與唐朝中書省的異同學生1:........學生2:........教師:元朝一省制并不是只有一個宰相,而是有多個宰相。中書省常設的官員包括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和參知政事四個等級,依次分別為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和從二品。一般把前兩個等級稱為宰相,后兩個等級稱之為副宰相或執(zhí)政。問題2:思考元代制度一省制度設立的作用。學生1:........學生2:........教師:從漢到元制度的建立,決策不再是皇帝單純的個人行為,君主最后的決定權在政務運行的程式中,這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君主決策的失誤。其實,宋代的大政方針,皇帝和核心近臣都要反復討論,元朝也有百官集議,共同討論,商議國家大事,最后由皇帝裁決的傳統(tǒng)。當然,皇帝獨裁的強弱有時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但從制度層面上是君主與官僚共治天下。政權的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個人。秦時,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唐宋時,宰相一級的官員都是政府的負責人,皇帝是最高負責人。問題3:從漢朝到元朝,相權與皇權在演變中呈現出怎樣的趨勢?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1:........學生2:........教師:相權削弱,皇權強化。顯示相權與皇權矛盾的存在與強化。【設計意圖】通過圖示、材料補充、教師講述適度拓展學生思考的空間,以彌補教科書敘述之不足,引導學生在思辨中存疑、思考,幫助學生對君主專制的演進過程做出符合邏輯的解釋,建構起學生對古代君主專制的演進的立體認識,從而明白古代制度的演進從根本上說是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產物,理解古代制度中存在的合理的精神、原則和體制建設。引導學生歸納出古代限制君主權力和宰相權力的方式,主要是制度層面的,比如三省六部制度中的宰相集議制度,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度等。第三課時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導入新課:很多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科舉制度都有著極高的贊賞和評價。美國學者柯睿格在《哈佛亞洲研究學報》上發(fā)表論文說:“以科舉考試為核心的中國文官行政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對世界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美國漢學家卜德說:“科舉制無疑是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設計意圖】:在講近代思想史的時候,學生對梁啟超大聲疾呼“變法之本,在于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這段話比較有印象,所以學生對科舉制的認識,有一種難以糾正的偏見,那就是將中國的衰敗歸結于科舉制,這里用這段材料是想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為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辯證的認識科舉制度提供一個觀察點。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第一: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采用列表的方式梳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問題1:從漢至元中國選官制度、標準和方式怎樣?學生1:........學生2:........制度、標準、方式:朝代制度標準方式漢朝察舉制孝廉舉薦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門第品評隋唐科舉制才干考試第二:中國科舉制度發(fā)展歷程:時間科舉制大事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設置進士科,科舉制誕生。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主持科舉史上第一次殿試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始置武舉宋太祖乾德九年(963年)禁公薦(官員推薦)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殿試封彌(糊名)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殿試謄錄明宣宗選得二年(1427年)南北分卷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7年)八股文定型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廢科舉材料一:問題2:根據材料概括科舉制度演變的特征:學生1:........學生2:........學生3:........學生4:........教師:第一:公開考試,分科取士第二:逐級選拔,擇優(yōu)錄取第三:統(tǒng)一試卷到南北分卷第四:經歷了從創(chuàng)立、發(fā)展、鼎盛、衰亡的歷程,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第三:王十朋的科舉故事:王十朋(1112-1171年),浙江樂青人,他的祖上世代為農,開荒種地,到了他這一代,生活依舊貧困。王十朋給朋友的書信中曾寫道:吾貧,好作文,苦于無書可閱;好寫字,苦于無紙可寫?!纤巍锻跏笕?文集》王十朋的愛好使他的父親做出了這樣的安排:王十朋攻讀詩書,走科舉入仕之路;王十朋的弟弟從事農耕。那么,農家子弟出身的王十朋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呢?材料二:取士不問家世——南宋鄭樵《通志》問題:王十朋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嗎?教師:王十朋雖然是農家出身,但是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材料三:宋太祖趙匡胤出生行伍,并無士族血統(tǒng)。他為了鞏固皇權,恰恰需要的是擴大統(tǒng)治基礎,既要防止武人擅權,也不允許世家大族操縱朝政的局面出現。因此,對唐以來帶有嚴重察舉制殘余的科舉制度,有必要也有可能進行改革?!沃叶Y《貧富無定勢:宋代科舉制下的社會流動》問題:宋朝為什么允許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學生1:........學生2:........教師:鞏固皇權,擴大統(tǒng)治基礎;防止武將專權;防止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王十朋能夠考中嗎?宋太祖乾德九年(963年)禁公薦(官員推薦)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殿試封彌(糊名)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殿試謄錄問題:宋朝科舉考試廢除了什么制度?實行了什么新制度?這些制度的調整有何價值?學生1:........學生2:........教師:廢除了公薦制度,增設了糊名和謄錄。這能有效防止舞弊,有利于公平競爭,擇優(yōu)錄用。正是這樣的公平公正的競爭環(huán)境,農家子弟王十朋不斷應試,終于通過省試,在最后殿試中,詩賦、經義、策論受到高宗賞識,金榜題名第一。王十朋為官清廉,愛撫百姓,對外力主抗擊金兵侵略,終成一代名臣。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問題:王十朋的成功是幾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呢?學生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災害中的心理調適與師生支持系統(tǒng)
- 2025年度企業(yè)個人借款合同規(guī)范文本
- 2025年度建筑工地瓦工勞務分包合同變更管理協議
- 2025年度煙酒產品回收與環(huán)保處理合同
- 城市低保申請書模板
- 電商平臺用戶體驗設計與優(yōu)化研究
- 加盟校區(qū)合同范本
- 回北京申請書
- 出租轉讓店面合同范本
- 商業(yè)步行街租賃
- GB/Z 30966.71-2024風能發(fā)電系統(tǒng)風力發(fā)電場監(jiān)控系統(tǒng)通信第71部分:配置描述語言
- 腦梗死的護理查房
- 2025高考數學專項復習:概率與統(tǒng)計的綜合應用(十八大題型)含答案
- 產后抑郁癥講課課件
- 2024-2030年中國紫蘇市場深度局勢分析及未來5發(fā)展趨勢報告
- 銷售人員課件教學課件
- LED大屏技術方案(適用于簡單的項目)
- 2024智慧城市數據采集標準規(guī)范
- Lesson 6 What colour is it(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接力版英語三年級下冊
- 歷年國家二級(Python)機試真題匯編(含答案)
- 第五單元任務二《準備與排練》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