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奕聰中學2024屆高考語文沖刺卷二(解析版)_第1頁
福建省泉州市奕聰中學2024屆高考語文沖刺卷二(解析版)_第2頁
福建省泉州市奕聰中學2024屆高考語文沖刺卷二(解析版)_第3頁
福建省泉州市奕聰中學2024屆高考語文沖刺卷二(解析版)_第4頁
福建省泉州市奕聰中學2024屆高考語文沖刺卷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考語文沖刺卷(二)解析版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有表意特征。漢字作為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體系,具有以下鮮明特點:第一,漢字以世界和事物為描摹對象,在造字邏輯和組合規(guī)則上,注重人類對事物理解的共性;第二,漢字的基本字符是對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觀性;第三,漢字符號本身能夠呈現(xiàn)出特定信息,具有相對于語言的一定的獨立性;第四,漢字呈現(xiàn)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綜合特征。因為純象形符號不足以表達語言,所以漢字把語音因素納入文字體系,構造出形聲字。形聲字的結構,由一個表歸類的標形字符與另一個表發(fā)音的標聲字符組成。漢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觀性,即使持不同語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據(jù)字形理解文字內容,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漢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間實現(xiàn)溝通,成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臺。漢字所具有的形音兼顧特征,使非漢語母語的人,雖然很容易理解漢字內涵,但很難以母語發(fā)音為基礎來學習和掌握漢字,更難以直接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因此,非漢語母語族群要想熟練使用漢字,就需要利用漢字典籍才能實現(xiàn)。所以,漢字的推廣和傳播通常與漢字典籍的傳播聯(lián)系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隨著漢字的傳播而擴散,為使用漢字的各個族群所接受。更重要的是,在歷史演進歷程中,發(fā)展出了一個基于漢字的記錄和表述體系。這一體系以文字為中心,既包含書面語規(guī)范、書寫格式等工具性內容,又包含術語體系、價值觀等思想性內容。漢字的這種平臺作用,使其在促進族群交流和融合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從商周時期到近現(xiàn)代一直穩(wěn)定地發(fā)揮作用。商人和周人原屬不同的民族,商人和周人的語言也有較大差別。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與商人是相同的,這是學習商人文字的結果。這種文字的學習,是與典籍的引入一起進行的。從《尚書》等文獻的記載看,周人對商人的歷史和典籍非常熟悉,經(jīng)常引用“殷先哲王”的典故。因為文字和典籍相同,雖然商人和周人的語言有所不同,但書面語卻幾乎沒有差別,周初的銅器銘文與商代銅器銘文一脈相承。從文化上看,周人的宇宙觀、天命觀、祖先觀等都與商人有明顯的淵源關系??梢哉f,在商周之際,已經(jīng)建立起一個由文字和典籍為基礎的認同圈,可以視為早期的漢字文化圈。周王朝建立之后,文字與分封制、周禮結合在一起,對于族群融合所起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從發(fā)現(xiàn)的資料來看,周王室和各諸侯國使用相同的文字,文體模式高度一致,說明王朝在文字的推廣和培訓方面有完備的制度。周王朝在分封諸侯時,會授予冊命文書、制度規(guī)范等文本,以證明其政治地位和正當性,這些文本成為諸侯的“宗廟之典籍”。與文字培訓、典籍授予相輔相成的,是雅言的培訓和推廣。通過雅言培訓,各地諸侯、貴族掌握了相同的書面語,從而構建起禮儀和交流的平臺。周人這種文字、典籍和雅言相結合的模式有效推動了各地族群的融合。到春秋時期,雖然依然有商遺民和周人的提法,但在文化上已經(jīng)融為一體,華夏民族的主體已經(jīng)形成。秦統(tǒng)一之后,重要的措施是“書同文”,這一措施為漢代所繼承,文字成為統(tǒng)一行政和整合族群的重要方式。這一時期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是各地方言的文字化。早期文字以雅言為基礎,后來隨著各族群交流的加強,大量原本非雅言的詞語進入語言體系,開始進行方言的文字化。方言的文字化,使各地區(qū)各族群的語言納入同一個文字系統(tǒng)中,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文字系統(tǒng)和不同族群的人進行交流。魏晉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融入農(nóng)耕文明,開始學習漢字和接受儒家經(jīng)典,如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把學習漢字和閱讀儒家經(jīng)典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從五代到元朝,北方出現(xiàn)了兼制草原地區(qū)與農(nóng)耕地區(qū)的新型政權,如遼、金、西夏、蒙古等。這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文字創(chuàng)造的高峰期,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回鶻蒙古文、八思巴文等多種文字被創(chuàng)造出來。明清以后,漢字恢復主導地位。清朝雖然創(chuàng)立滿文并作為官方文字使用,但漢字因其有完善的文字體系和雄厚的經(jīng)典內容支撐,更有優(yōu)勢。到清朝前期,漢字已占據(jù)主導地位,成為國家行政和各族融合的依賴性平臺。漢字以其獨特優(yōu)勢,不僅促進了中國政治、文化、社會的發(fā)展,而且在民族認同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紐帶作用。(摘編自徐義華《漢字:中華民族融合發(fā)展的紐帶》)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具有表意特征,漢字也不例外,對于一些漢字,人們可以通過它的字形理解它的意義。B.漢字在一個族群得到推廣和傳播,也往往會把漢字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帶到該族群,為人們所接受。C.周朝時的各地族群之所以能夠融合,是因為它們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以及周王朝在分封諸侯時授予了他們“宗廟之典籍”。D.曾有一段時間,漢字失去了主導地位:但后來,漢字又取得了主導地位,依然在民族認同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參考答案C(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C.“是因為它們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以及周王朝在分封諸侯時授予了他們‘宗廟之典籍’”錯,周朝時的各地族群之所以能夠融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從材料第五自然段的表述“周王朝建立之后,文字與分封制、周禮結合在一起,對于族群融合所起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與文字培訓、典籍授予相輔相成的,是雅言的培訓和推廣”“周人這種文字、典籍和雅言相結合的模式有效推動了各地族群的融合”中可以看出。)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枝、柱、楊、柏、楓、松、材”等屬于形聲字,這些字具有文章第一段中所說的“漢字呈現(xiàn)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綜合特征”的特點。B.周初銅器銘文與商代銅器銘文所記載的內容相同,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商周之際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由文字和典籍為基礎的認同圈。C.秦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書同文”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把學習漢字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些都說明了漢字的重要作用。D.早期文字以雅言為基礎,但后來大量方言詞語進入語言體系,于是進行了方言的文字化,這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間的人們進行交流。參考答案B(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B.“所記載的內容相同”錯誤,原文第四段說的是“周初的銅器銘文與商代銅器銘文一脈相承”,這是指周人和商人的“書面語卻幾乎沒有差別”,而不是指周初和商代銅器銘文所記載的內容是相同的。)3.本文的主要觀點是“漢字是中華民族融合發(fā)展的紐帶”,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A.白狄是我國古時一支游牧少數(shù)民族,雖進入中原體系的時間不長,但能熟練使用中原文字,所鑄銅器銘文字體精美,內容符合中原傳統(tǒng)。B.目前,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殷墟甲骨文,其使用主體是商王室貴族。C.有位名人曾說:“漢字是我們民族才智的集中表現(xiàn)。因為漢字,我們祖先的智慧得以傳承,我們久遠的歷史得以不斷?!盌.《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guī)劃》把“加強漢字闡釋,揭示漢字蘊含的中華文化內涵”列為“促進古籍資源普及推廣”的內容。參考答案A(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白狄是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體系不久,就能夠熟練使用中原文字。這說明白狄和華夏民族融合在了一起,因而能夠論證“漢字是中華民族融合發(fā)展的紐帶”這個觀點。B項講漢字歷史悠久,C項講漢字是民族智慧的載體,D項講古籍推廣工作把加強漢字闡釋列入其中,這三項都和這個觀點無關。)4.作者認為,我國在商周之際已經(jīng)建立起了早期的漢字文化圈。作者這樣說的依據(jù)是什么?請根據(jù)文本簡要概括。(4分)參考答案①商人和周人使用相同的文字和典籍,書面語幾乎沒有差別。②周人的宇宙觀、天命觀、祖先觀等文化觀念與商人有明顯的淵源關系。(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①由材料第四段文字“商人和周人原屬不同的民族,商人和周人的語言也有較大差別。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與商人是相同的”“因為文字和典籍相同,雖然商人和周人的語言有所不同,但書面語卻幾乎沒有差別”,材料第五段文字“從發(fā)現(xiàn)的資料來看,周王室和各諸侯國使用相同的文字,文體模式高度一致”可知,商人和周人使用相同的文字和典籍,書面語幾乎沒有差別。②由材料第四段文字“從文化上看,周人的宇宙觀、天命觀、祖先觀等都與商人有明顯的淵源關系??梢哉f,在商周之際,已經(jīng)建立起一個由文字和典籍為基礎的認同圈,可以視為早期的漢字文化圈”可知,周人的宇宙觀、天命觀、祖先觀等文化觀念與商人有明顯的淵源關系。每點2分)5.漢字為什么可以成為中華民族不同族群之間交流和融合的平臺?請根據(jù)文本概括。(6分)參考答案①漢字注重人類對事物理解的共性,又具有直觀性,使持不同語言的人,可以根據(jù)字形理解文字內容。②漢字的推廣和傳播需要借助漢字典籍的傳播,而典籍所包含的文化、思想等也隨著漢字的傳播而擴散,并為不同的族群所接受。③在歷史演進歷程中,發(fā)展出了基于漢字的記錄和表述體系,在族群交流和融合上起著重要作用。(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第一段文字“漢字以世界和事物為描摹對象,在造字邏輯和組合規(guī)則上,注重人類對事物理解的共性”“漢字的基本字符是對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觀性”,材料第二段文字“漢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觀性,即使持不同語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據(jù)字形理解文字內容,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漢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間實現(xiàn)溝通,成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臺”可知,漢字注重人類對事物理解的共性,又具有直觀性,使持不同語言的人,可以根據(jù)字形理解文字內容。②由材料第三段文字“非漢語母語族群要想熟練使用漢字,就需要利用漢字典籍才能實現(xiàn)。所以,漢字的推廣和傳播通常與漢字典籍的傳播聯(lián)系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隨著漢字的傳播而擴散,為使用漢字的各個族群所接受”可知,漢字的推廣和傳播需要借助漢字典籍的傳播,而典籍所包含的文化,思想等也隨著漢字的傳播而擴散。③由材料第四段文字“更重要的是,在歷史演進歷程中,發(fā)展出了一個基于漢字的記錄和表述體系”可知,在歷史演進歷程中,發(fā)展出了基于漢字的記錄和表述體系。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樹會記住許多事劉亮程如果我們忘了在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鋸開一棵樹,院墻角上或房后面那幾棵都行,數(shù)數(shù)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樹會記住許多事。其他東西也記事,卻不可靠。譬如路,會丟掉人的腳印,會分岔,把人引向歧途。人本身又會遺忘許多人和事。當人真的遺忘了那些人和事,人能去問誰呢。問風。風從不記得那年秋天順風走遠的那個人。也不會在意它刮到天上飄遠的一塊紅頭巾,最后落到哪里。風在哪停住哪就會落下一堆東西。我們丟掉找不見的東西,大都讓風挪移了位置。有些多年后被另一場相反的風刮回來,面目全非躺在墻根,像做了一場夢。有些在昏天暗地的大風中飄過村子,越走越遠,再也回不到村里。樹從不胡亂走動。幾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樹,還在老地方站著。我們走了又回來,擔心墻會倒塌,房頂被風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們把家安在大樹底下,房前屋后栽許多樹讓它快快長大。樹是一場朝天刮的風。刮得慢極了。能看見那些枝葉挨挨擠擠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種聲音。在人的一輩子里,能看見一場風刮到頭,停住。像一輛奔跑的馬車,甩掉輪子,車體散架,貨物墜落一地,最后馬撲倒在塵土里,伸長脖子喘幾口粗氣,然后死去。誰也看不見馬車夫在哪里。風刮到頭是一場風的空。樹在天地間丟了東西。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樹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們分手的地方坐著我們一家人。父親背靠樹干,母親坐在小板凳上,兒女們蹲在地上或木頭上。剛吃過飯,還要喝一碗水。水喝完還要再坐一陣。院門半開著,看見路上過來過去幾個人、幾頭牛。也不知樹根在地下找到什么。我們天天往樹上看,似乎看見那些忙碌的枝枝葉葉沒找見什么。找到了它就會喊,把走遠的樹根喊回來。父親,你到土里去找,我們在地上找。我們家要是一棵樹,先父下葬時我就可以說這句話了。我們也會像一棵樹一樣,伸出所有的枝枝葉葉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沒人要的陽光和雨,捉那些閑得打盹的云,還有鳥叫和蟲鳴,抓回來再一把一把扔掉。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我們找到天空就喊你,父親。找到一滴水一束陽光就叫你,父親。我們要找什么。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們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來的,是此時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遺忘。那根躺在墻根的干木頭是否已將它昔年的繁枝茂葉全部遺忘。我走了,我會記起一生中更加細微的生活情景,我會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沒看見的一根針,記起早年貪玩沒留意的半句話、一個眼神。當我回過頭去,我對生存便有了更加細微的熱愛與耐心。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經(jīng)落在頭頂?shù)囊坏斡?、掠過耳畔的一縷風,院子里那棵老榆樹就會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樹靠在背上(就像父親那時靠著它一樣),天地間還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我八歲那年,母親隨手掛在樹枝上的一個筐,已經(jīng)隨樹長得夠不著。我十一歲那年秋天,父親從地里撿回一捆麥子,放在地上怕雞叼吃,就順手夾在樹杈上,這個樹杈也已將那捆麥子舉過房頂,舉到了半空中。這期間我們似乎遠離了生活,再沒顧上拿下那個筐,取下那捆麥子。它一年一年緩緩升向天空的時候,我們似乎從沒看見。現(xiàn)在那捆原本金黃的麥子已經(jīng)發(fā)灰,麥穗早被鳥啄空。那個筐里或許盛著半筐干紅辣皮、幾個苞谷棒子,筐沿滿是斑白鳥糞,估計里面早已空空的了。我們竟然有過這樣富裕漫長的年月,讓一棵樹舉著沉甸甸的一捆麥子和半筐干紅辣皮,一直舉過房頂,舉到半空喂鳥吃?!拔覀冊缇透辉5冒押脰|西往天上扔了?!痹S多年后的一個早春。午后,樹還沒長出葉子。我們一家人坐在樹下喝苞谷糊糊。白面在一個月前就吃完了。苞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飯只能喝點糊糊。喝完了碗還端著,要愣愣地坐好一會兒,似乎飯沒吃完,還應該再吃點什么,卻什么都沒有了。一家人像在想著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腦子空空地呆坐著。大哥仰著頭,說了一句話。我們全仰起頭,這才看見夾在樹杈上的一捆麥子和掛在樹枝上的那個筐。如果樹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變成了一根干木頭?!盎貋戆桑瑒e找了,啥都沒有。”樹根在地下喊那些枝和葉子。它們聽見了,就往回走。先是葉子,一年一年地往回趕,葉子全走光了,枝杈便枯站在那里,像一截沒人走的路。枝杈也站不了多久。人不會讓一棵死樹長時間站在那里。它早站累了,把它放倒,可它已經(jīng)躺不平,身軀彎扭得只適合立在空氣中。我們怕它滾動,一頭墊半截土塊,中間也用土塊堰住。等過段時間,消閑了再把樹根挖出來,和軀干放在一起,如果它們有話要說,日子長著呢。一根木頭隨便往哪一扔就是幾十年光景。這期間我們會看見木頭張開許多口子,離近了能聽見木頭開口的聲音。木頭開一次口,說一句話。等到全身開滿口子,木頭就沒話可說了。我們過去踢一腳,敲兩下,聲音空空的。根也好,干也罷,里面都沒啥東西了。即便無話可說,也得面對面呆著。一個榆木疙瘩,一截歪扭樹干,除非修整院子時會動一動,也許還會繞過去。誰會管它呢。在它身下是厚厚的這個秋天、很多個秋天的葉子。在它旁邊是我們一家人、牲畜?;蛟S已經(jīng)是另一戶人。(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路,會丟掉人的腳印,會分岔,把人引向歧途”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忘卻很多事情,這與樹“會記住”形成鮮明對比。B.文中多次描寫掛在樹上的筐,寫出了作者對往昔歲月的回憶和懷念,流露出時間流逝、物是人非的傷感,溫情中夾雜著淡淡的苦澀。C.“樹是一場朝天刮的風。刮得慢極了。能看見那些枝葉挨挨擠擠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形象地寫出了一棵樹從生長到生命逐漸豐盈的過程。D.“風刮到頭是一場風的空”“樹在天地間丟了東西”“找到了它就會喊,把走遠的樹根喊回來”等跳躍性的句子看似含蓄優(yōu)美,實則關聯(lián)性弱。參考答案D(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并分析語句內涵的能力?!皩崉t關聯(lián)性弱”錯誤,“風刮到頭是一場風的空”“樹在天地間丟了東西”“找到了它就會喊,把走遠的樹根喊回來”等句子不僅展現(xiàn)出作者對生活深刻的體驗和感悟,也展現(xiàn)出作者對生活在這個村莊中一切生命的思考以及對生命的敬重。這些看起來跳躍的句子是作者心路歷程的體現(xiàn),其關聯(lián)度緊密。)7.下列對文本中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語言通俗質樸,不少地方使用了口語,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如“苞谷棒子”“苞谷糊糊”等生活化的語言使人很有親切感。B.文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得語言生動形象?!白侥切╅e得打盹的云”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寫出往日時光的悠閑美好。C.文中多次寫到“找”,描寫一家人坐在樹下吃飯的情景,平凡中蘊含著溫馨,回應“我”要“找”的是溫暖永恒的精神追求。D.本文賦予各種事物以生命,樹的“記住”歸根結底是人的“記住”,文章通過樹傳達出對生活、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形散神聚。參考答案C(本題考查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回應……溫暖永恒的精神追求”錯誤,描寫一家人坐在樹下吃飯的情景,回應“我”要“找”的是濃厚的無法割舍的親情。)8.本文中的“樹”具有豐富的含意,請結合本文作簡要分析。(4分)參考答案①“樹”是人性的堅守與回歸?!皹鋸牟缓鷣y走動。幾十年、上百年的那棵榆樹,還在老地方站著?!雹凇皹洹痹谀撤N意義上是對人性中細膩、平和、寧靜等美好品質的發(fā)掘與渴求,也是對動蕩、喧囂、浮躁、功利等世俗觀念的對抗與抵制。(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并概括主題的能力。本文的歌頌對象是樹,“樹會記住許多事”“樹從不胡亂走動。幾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樹,還在老地方站著。”,由此可得出“樹”是人性的堅守與回歸,在某種意義上是對人性中細膩、平和、寧靜等美好品質的發(fā)掘與渴求,也是對動蕩、喧囂、浮躁、功利等世俗觀念的對抗與抵制。每點2分,共4分)9.馮至在《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的結尾說:“兩三年來,這一切,給我的生命許多滋養(yǎng)。但我相信它們也曾以同樣的坦白和恩惠對待那消逝了的村莊。這些風物,好像至今還在述說它的運命。在風雨如晦的時刻,我踏著那村里的人們也踏過的土地,覺得彼此相隔雖然將及一世紀,但在生命的深處,卻和他們有著意味不盡的關聯(lián)。”請結合本文,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6分)參考答案①馮至的這段文字與劉亮程的文章對村莊的感情是一致的,都體現(xiàn)了對村莊的敬意與感激。②村莊及村莊的風物給了我們生命許多滋養(yǎng),我們也要以坦白和恩惠對待那些消逝了的村莊。③只要有相聯(lián)系的事物,例如村莊或村莊的風物,不管時空的間隔有多遠,人們彼此的生命都有聲息相通的地方。(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深入探究的能力。本文體現(xiàn)了作者對鄉(xiāng)土事物的濃烈熱愛與思考,告訴我們不要怠慢和遺忘了那些曾經(jīng)養(yǎng)育了我們的村莊和村莊的事物。當然,還有一點,不管隔著多久遠的時空,我們與前人一樣,與鄉(xiāng)土里的這些路或樹見證彼此的成長與衰老。而馮至《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寫于1942年抗日戰(zhàn)爭最艱難的時期,通過對消逝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寫,抒寫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屈精神,寄寓作者對滋養(yǎng)自己的美好家園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chuàng)和平家園的美好愿望。再綜合二者作答即可得分。每點2分,共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古者文王處豐、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蹦诵藿倘?,執(zhí)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戰(zhàn),鐵铦矩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異則備變。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齊將攻魯,魯使子貢說之,齊人曰:“子言非不辯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彼炫e兵伐魯,去門十里以為界。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而魯削。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則齊、荊之欲不得行于二國矣。(節(jié)選自《韓非子·五蠹》)材料二:趙文進諫曰:“農(nóng)夫勞力而君子養(yǎng)焉,政之經(jīng)也。愚者陳意而知者論焉,教之道也。臣無隱忠,君無蔽言,國之祿也。臣雖愚,愿竭其忠。”王曰:“慮無惡擾,忠無過罪,子其言乎?!壁w文曰:“當世輔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禮之制也。循法無愆,民之職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圖之?!蓖踉唬骸白友允浪字劇3C衲缬诹曀?,學者沉于所聞。此兩者,所以成官而順政也,非所以觀遠而論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賢者議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與論心;拘于俗之眾,不足與致意。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動,循法無私,民之職也。知學之人能與聞遷達于禮之變能與時化。故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釋之?!?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試題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知學A之人B能與聞C遷D達E于禮F之變G能H與時化參考答案BDG(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有學問的人,能聽從意見而改變觀點,通曉禮法的變化,才能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爸獙W”修飾“人”,故“知學之人”其后斷開;“能與聞遷”“達于禮之變”“能與時化”分別為“知學之人”的三個特征。參考標點:知學之人,能與聞遷,達于禮之變,能與時化。)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懷,意為感化、安撫,與《諫太宗十思疏》中“終茍免而不懷仁”的“懷”含義不同。B.循,可理解為依靠或利用之意,與《促織》中“循陵而走”的“循”含義不同。C.蔽,文中為阻塞之意,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甚矣”的“蔽”含義相同。D.圖,文中意為考慮,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唯君圖之”的“圖”含義相同。參考答案C(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C項,兩詞含義不同,不正確。文中“君無蔽言”指君王的不阻塞言路,其中“蔽”指阻塞,動詞;“王之蔽甚矣”指大王您受的蒙蔽已經(jīng)很嚴重了,其中“蔽”指所受的蒙蔽,名詞。A.正確?!靶腥柿x而懷西戎”指施行仁義的政策感化了西戎,“懷”指感化;“終茍免而不懷仁”指結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懷”指感念、懷念。兩詞含義不同。B.正確?!把?、魯之力”指依靠徐、魯兩國的實力,“循”指依靠;“循陵而走”指沿著古墳向前走,“循”指沿著。兩詞含義不同。D.正確?!肮食荚竿踔畧D之”指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考慮,“圖”指考慮;“唯君圖之”指希望您考慮這件事,“圖”指考慮。兩詞含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周文王實行仁義治國最終稱王天下,而徐偃王卻因實行仁義治國而滅亡,韓非子認為這是時代不同造成的,治國的措施應當隨時代而不同。B.舜實行德政,操干戚舞而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戰(zhàn),短鐵铦就足以傷敵,需堅硬的鎧甲護體;魯國遭侵,想憑子貢的辯才說服齊國,結果失敗。C.趙文認為應當按照古法順應當?shù)氐拿袼?,按照禮法規(guī)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認同趙武靈王推行胡服等革新進取的做法。D.趙武靈王認為愚笨的人拘泥于舊風陋俗,受世俗禮法制約,沒有必要和他們交流思想說明意圖。老百姓應拋棄私念遵守法制,按國家政令行動。參考答案B(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岸惕F铦就可以傷敵”錯誤。原文“鐵铦矩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意為“武器長的就刺到了敵人,鎧甲不堅固的便會傷及身體”,“及”解釋為擊中。)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2)今君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參考答案見“參考譯文”中的畫線處。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由,從)、“所以”(用來……正道)、“持”(保全)各1分,句意1分。(2)“釋”(舍棄)、“襲”(沿用、采用)、“教”(教化)各1分,句意1分。14.如果韓非與趙文同為武靈王的臣子,武靈王會更喜歡誰?請根據(jù)文段陳述理由。(3分)參考答案我認為武靈王應該更喜歡韓非。(1分)因為韓非的觀念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武靈王的觀念是:“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制今者不法古”。他們觀念一致。(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觀點1分,理由2分。材料一是韓非子的論述,說的是時代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材料二是趙武靈王與趙文的對話,趙文認為應當按照古法順應當?shù)氐拿袼?,勸阻趙武靈王推行胡服等革新進取的做法;趙武靈王認為愚笨的人拘泥于舊風陋俗,受世俗禮法制約,沒有必要和他們交流思想說明意圖。顯然,趙武靈王贊同革新進取。革新進取與時代不同而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思想是一致的。)【參考譯文】材料一:古代周文王地處豐、鎬一帶,領土方圓不過百里,他施行仁義的政策感化了西戎,最終統(tǒng)治了天下。徐偃王統(tǒng)治著漢水以東的地方,土地方圓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義的政策,有三十六個國家向他割地朝貢。楚文王害怕徐國會危害到自己,便出兵討伐徐國,最終滅了徐國。所以周文王施行仁義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義卻亡了國,這證明仁義只適用于古代而不適用于今天。所以說:時代不同了,政事就會隨之不同。在舜當政的時候,苗族不肯歸順,禹主張用武力去討伐。舜說:“不行。我們推行德教還不夠深就動用武力,不合乎道理?!庇谑潜阌萌陼r間加強德教,拿著盾牌和大斧跳舞來進行精神感化,苗族終于歸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時候,武器長的就刺到了敵人,鎧甲不堅固的便會傷及身體。這表明拿著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當今。所以說:情況變了,措施也要跟著改變。上古時候人們在道德上競爭高下,中古時候人們在智謀上角逐優(yōu)劣,當今社會人們在力量上較量輸贏。齊國準備進攻魯國,魯國派子貢去說服齊人,齊人說:“你的話說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說的這套空話。”于是出兵攻打魯國,把齊國的國界推進到距魯國都城只有十里遠的地方。所以說徐偃王施行仁義而徐亡了國,子貢機智善辯而魯失了地。由此說來,仁義道德、機智善辨之類,都不是用來保全國家的正道。如果當初拋棄徐偃王的仁義,不用子貢的巧辯,而是依靠徐、魯兩國的實力,去抵抗有萬輛兵車的強敵,那么齊、楚的野心也就不會在這兩個國家得逞了。材料二:趙文勸諫武靈王說:“農(nóng)夫辛勤耕作以供養(yǎng)君子,這是治理國家的常理。愚笨的人表達意見,明智的人加以決策,這是處理問題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隱瞞自己的意見,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這是國家的福分。我雖然愚笨,但還是希望竭盡自己的忠心?!蔽潇`王說:“替別人著想的人不應該過分苛求,竭盡忠心的人不能指責他的錯誤,您就直言吧?!壁w文說:“適應時勢順從當?shù)孛袼祝@是自古以來的法則。衣服有一定的款式,這是禮法的規(guī)定。遵守法紀,不犯錯誤,這是老百姓的職責。這三個方面,都是古代圣賢的教導?,F(xiàn)在大王您對這些都棄之不顧,卻沿用遠方胡人的衣服,改變古代的教化,改變古代的章程。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考慮?!蔽潇`王說:“你所說的只是世俗的見識。普通民眾只是一味地沉溺于習慣世俗之中,而書呆子又總是拘泥于書本上的東西。這兩種人,他們只能謹守職責、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們一道謀長遠的事業(yè),建立開創(chuàng)之功。而且夏、商、周三個朝代雖然服裝不同但卻能統(tǒng)一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異卻能治理好國家。聰明人制訂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約。賢能的人改革習俗,而愚笨的人卻拘泥于舊風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禮法制約的人,沒有必要和他們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舊風陋俗的人,沒有必要向他們說明你的意圖。所以習俗隨時勢而變,而禮法和這一變化了的習俗相統(tǒng)一,這才是圣人治國的根本原則??!接到國家的政令就馬上行動,遵守法制而拋棄個人私念,這才是老百姓的天職。真正有學問的人,能聽從意見而改變觀點,通曉禮法的變化,才能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為自己著想的人不會兼顧他人,治理當世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還是放棄那些不正確的意見吧!”(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登黃鶴磯[南朝]鮑照①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臨流斷商弦,瞰川悲棹謳。適郢無東轅,還夏②有西浮。三崖隱丹磴,九派引滄流。淚竹感湘別,弄珠懷漢游③。豈伊藥餌泰,得奪旅人憂。[注]①鮑照,東海(今山東郯城一帶)人,劉宋大明六年秋,他隨劉子頊赴荊州任所,途中登黃鶴磯。②夏,指夏水。③傳說鄭交甫于漢皋臺遇二女,二女佩兩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不久珠與二女皆不見。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木落”二句視聽結合,寫出一派肅殺蕭條的暮秋景象,境界開闊而又蒼涼。B.“商”是五音之一,從語境看,“商弦”音調高亢而悲涼,很切合詩人的心境。C.“適郢”二句以對偶的形式概括交代了隨友赴任荊州的行程,語言十分精練。D.詩人最后傾訴,盡管旅途中衣食無憂,但仍然無法消除心中之憂,情味深沉。參考答案A(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A.“視聽結合”錯,開始兩句“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寫登黃鶴磯時所見眼前景物并點明季節(jié):大雁南飛,寒風北來,樹葉紛紛零落,使大江邊的渡口平添了一派肅殺蕭條景象。只有視覺,沒有聽覺。)16.“淚竹感湘別,弄珠懷漢游”和“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鮑照《擬行路難(其四)》)在表達的情感、表達情感的方式和效果上各有怎樣的不同?請簡要概括。(6分)參考答案①情感:“淚竹感湘別,弄珠懷漢游”表達的是詩人的羈旅之苦與思鄉(xiāng)之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表達的是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②表達情感的方式:“淚竹感湘別,弄珠懷漢游”運用典故(間接)抒情;“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直抒胸臆。③效果:“淚竹感湘別,弄珠懷漢游”含蓄婉轉,耐人尋味;“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強烈直露,引人共鳴。(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情感、寫作手法及效果的能力。①情感:“淚竹感湘別,弄珠懷漢游”點明悲愁心緒,即便是像湘夫人那樣淚灑斑竹,也不能驅散自己心中的思鄉(xiāng)悲愁;懷想著游女弄珠的故事,自己也茫然若失。表達的是詩人的羈旅之苦與思鄉(xiāng)之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面對不公平的門閥制度,他并沒有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xiàn)象,并渴望借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其實表達的是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②表達情感的方式:“淚竹感湘別,弄珠懷漢游”運用典故間接抒情。淚行感湘別:傳說堯之二女娥皇、女英為舜之二妃,舜南巡死于蒼梧,二妃追至洞庭,以淚揮竹,竹盡斑,遂投江而死。弄珠懷漢游:傳說鄭交甫在漢皋臺下遇二女,皆佩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但不久二女與珠皆不見。借助典故抒發(fā)情感。“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直抒胸臆,人生的際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間嘆息、惆悵?、坌Ч骸皽I竹感湘別,弄珠懷漢游”用典抒情,并非直露,含蓄婉轉,耐人尋味;“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則直接抒發(fā)內心的憤懣之情,強烈直露,引人共鳴。每點2分,意思答對即可)【參考譯文】樹葉紛紛而落,江邊渡口寒冷凄清,大雁南飛,北風呼嘯著將秋天送來。面對江流,因情緒激動而彈斷琴弦,俯視流水,因船夫之歌而引發(fā)傷悲。沒有前往江陵的車,但有西浮夏口之船。江寧山上的紅色石階隱蔽不見,長江的眾多分支引來暗綠色的水流。感受著湘別、淚竹的傳說,懷想著游女弄珠的故事。怎么能因為音樂與飲食而感到快樂,從而忘記旅人心中的無窮悲愁。(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門”是古代詩歌中的意象,其開與關反映了不同的心情。杜甫《客至》中“”一句寫出開門迎客的欣喜,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一句寫出不愿被外界打擾的淡然。(2)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論述了五代后唐由盛轉衰的原因,說“,”,這是自然的道理。(3)“參互成文,合而見義?!被ノ氖怯缮舷挛囊饣ハ嘟诲e、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手法,如“,”。參考答案(1)蓬門今始為君開門雖設而常關(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3)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詩》)∥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夜泊秦淮》)(本題考查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每空1分,有錯別字不給分。)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边@一“經(jīng)驗之談”歷來被奉為圭臬,許多人認為只要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到一定時候自然就能寫出好文章。其實,①,因為它不完全符合思維科學。當然,要寫出好文章,多讀書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類的知識經(jīng)驗可以通過語言文字符號來傳播和積累,個人的任何工作與創(chuàng)造,都是在前人已經(jīng)積累的認識成果的基礎之上進行的,讀書是了解前人認識成果的有效方法。但是也應該看到,前人的認識成果對于新的工作與創(chuàng)造來說,只起原料的作用,猶如木工制造家具需用木料一樣。然而,材料畢竟不等于家具。就寫作而言,任何書本知識都不能直接變?yōu)槲恼?,就如同木料②。就專業(yè)特殊能力的鍛煉來說,“讀書破萬卷”只是鍛煉了記憶力,并未強調對感受、聯(lián)想想象、思維等能力的鍛煉。當然,在讀書過程中,大腦各種功能的發(fā)動大都是無意的、自發(fā)的往往不是有意要擰成一股繩,只有在目標明確的專業(yè)創(chuàng)造和專業(yè)寫作過程中,這些功能才非擰成一股繩不可。所以,具有綜合性的寫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寫作實踐中養(yǎng)成。不經(jīng)過創(chuàng)造與寫作的直接實踐,而認為只要“讀書破萬卷”,③,那是不可能的。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①②③參考答案①這種觀點是片面的②不會直接變?yōu)榧揖撷劬湍堋跋鹿P如有神”(本題考查語言文字運用之補寫句子的能力。第一處,根據(jù)語境“這一‘經(jīng)驗之談’歷來被奉為圭臬,許多人認為只要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到一定時候自然就能寫出好文章。其實……因為它不完全符合思維科學”,可見此處填否定之類的話,可填“這種觀點是片面的”;第二處,根據(jù)語境“前人的認識成果對于新的工作與創(chuàng)造來說,只起原料的作用,猶如木工制造家具需用木料一樣。……就寫作而言,任何書本知識都不能直接變?yōu)槲恼拢腿缤玖稀?,可見此處需填“不能變成現(xiàn)成用品”之類的語句,可填“不會直接變?yōu)榧揖摺保坏谌?,根?jù)語境“‘讀書破萬卷’只是鍛煉了記憶力……具有綜合性的寫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寫作實踐中養(yǎng)成。不經(jīng)過創(chuàng)造與寫作的直接實踐,而認為只要‘讀書破萬卷’……那是不可能的”,可見此處應填“會寫文章”之類的語句,可填“就能‘下筆如有神’”。每處2分,意思相近即可)19.怎樣才能寫出好文章?請用一個遞進關系的復句概括文段的觀點。要求語言表達簡明、連貫,40字以內。(4分)參考答案寫出好文章不僅需要多讀書,還需要在寫作實踐中培養(yǎng)綜合性的寫作能力。(本題考查語言文字運用之概括語意和正確運用句式的能力。材料共三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拋出批駁的觀點——讀萬卷書,下筆未必有神;第二段文字指出作任何書本知識都不能直接變?yōu)槲恼拢坏谌挝淖种赋鰧懽髂芰π枰獙嵺`中養(yǎng)成,當然,也肯定了讀萬卷書的作用——鍛煉記憶力。由此綜合概括可得正確答案。4分;其中,觀點概括準確2分,符合遞進關系的復句要求2分。字數(shù)不符合要求扣1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春天來了,春雨淅淅瀝瀝,洋洋灑灑,仿佛把偌大的江南織在一張清新、活潑、潤朗的網(wǎng)里。春雨是趕著趟兒來的。連續(xù)幾天,雨總是不緊不慢地飄著,開始是毛毛雨,看不見,拂在臉上,是絲絲的涼意。接著,雨下得大起來。雨滴落在水面,砸出好看的波紋。過些日子,枯瘦的河流豐腴起來,一座座山從蒼翠轉為碧翠。雨的滋潤使得那些花啊,草啊,也不甘落后。昨天,坡上還只是冒出草的短芽,毛茸茸的;今早,草的嫩綠就連成了片。望過去,滿眼都是①的景象。一犁好雨伴春來。雨的好,還反映在農(nóng)事農(nóng)活上。春耕、春播、春種是一刻也耽誤不起的。鬧春耕,增加了很多新內容,尤其是今年,農(nóng)家有了更多“寶貝”,比如犁田機、旋耕機、插秧機等,大家總結得有些“牛氣沖天”:過去春耕靠水牛、黃牛,累?。滑F(xiàn)在舒服啦,“鐵牛”“飛牛(無人機)”干活又好又順溜,痛快!春雨沁潤著田野,撲面而來的,還有滾滾的現(xiàn)代化氣息。雨不會閑著,地也閑不著。菜園子已經(jīng)被鋤頭翻弄了一遍,栽瓜種豆,每家每戶忙得②。到谷雨時節(jié),雨會下得很從容,黃瓜、茄子、辣椒、西紅柿、豌豆等將紛紛掛果,它們較著勁,看誰飛快鼓起來、胖起來、靚起來,熱鬧得緊?!傲⒋喝龍鲇?,遍地都是米?!边€等啥呢?抖擻抖擻筋骨,融入原野,干活去!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果改寫成“淅淅瀝瀝、洋洋灑灑的春雨,仿佛把諾大的江南籠罩在一張清新、活潑、潤朗的網(wǎng)里”,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參考答案①原句突出的是“淅淅瀝瀝、洋洋灑灑”,強調春雨之多、春雨之連續(xù)不斷;改句強調的是春雨,失去了這種效果。②原句“織”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春雨輕柔的特點;改句用“籠罩”,不符合春雨的特點。(本題考查語言文字運用之分析不同句式的表達效果的能力。先找出改句與材料中的句子的兩處區(qū)別:材料中的句子“春雨淅淅瀝瀝,洋洋灑灑”,改句“淅淅瀝瀝、洋洋灑灑的春雨”;材料中的句子“把……織在一張……網(wǎng)里”,改句“把……籠罩在一張……網(wǎng)里”。第一處,材料中的句子突出“淅淅瀝瀝,洋洋灑灑”,強調了春雨連綿不斷的狀態(tài),而改句則沒有這種效果。第二處,材料中的句子用“織”,把春雨擬人化,描寫更生動,而改句“籠罩”則失了這份形象生動。每點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給分)2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2分)①②參考答案①郁郁蔥蔥②不亦樂乎(本題考查語言文字運用之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處,結合語境“過些日子,枯瘦的河流豐腴起來,一座座山從蒼翠轉為碧翠?!蛱?,坡上還只是冒出草的短芽,毛茸茸的;今早,草的嫩綠就連成了片。望過去,滿眼都是……的景象”,可見此處填“郁郁蔥蔥”之類的成語,表達生機勃勃之意。第二處,結合語境“春耕、春播、春種是一刻也耽誤不起的……雨不會閑著,地也閑不著。菜園子已經(jīng)被鋤頭翻弄了一遍,栽瓜種豆,每家每戶忙得……”,可見此處填忙碌得快活之類的成語。不亦樂乎:不是很快樂嗎?語出《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指很快樂。每空1分,只要符合語境即可。不是成語不給分)22.語言文字運用Ⅰ中“經(jīng)驗之談”加引號,語言文字運用Ⅱ中“牛氣沖天”加引號,請比較分析兩者表情達意的不同。(4分)參考答案“經(jīng)驗之談”加引號表示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種說法的否定,表明作者不贊成這種觀點?!芭鉀_天”加引號表示特殊含義,“牛”指“鐵?!薄帮w牛”等,表達了作者對農(nóng)村現(xiàn)代化進程的贊美。(本題考查語言文字運用之辨析標點符號的用法的能力。語言文字運用I中的“經(jīng)驗之談”顯然并不是可以談論的經(jīng)驗,因為作者否定“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者提倡的是實踐創(chuàng)作才能提高寫作水平,可見這里加引號表示否定之意。語言文字運用II中的“牛氣沖天”,明顯含贊揚得意之情,現(xiàn)代化科技讓人們不再干過去繁重的農(nóng)活,省力又增收,振奮人心,可見這里加引號表示贊美之情。每點2分,意思相近即可)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對于中國人而言,很多人認為,傳統(tǒng)奮斗的五大關鍵詞為背景、學歷、資源、機遇、經(jīng)驗;而當下奮斗的五大關鍵詞是知識、創(chuàng)新、實干、個性、理想。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你如何看待上述變化?請從傳統(tǒng)與當下奮斗關鍵詞中選擇兩三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lián);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寫作提示】本題考查根據(jù)要求寫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現(xiàn)。材料圍繞奮斗的關鍵詞提供了傳統(tǒng)與當下的兩種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