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3第13課挑戰(zhàn)教皇的權威課件(35張)1_第1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3第13課挑戰(zhàn)教皇的權威課件(35張)1_第2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3第13課挑戰(zhàn)教皇的權威課件(35張)1_第3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3第13課挑戰(zhàn)教皇的權威課件(35張)1_第4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3第13課挑戰(zhàn)教皇的權威課件(35張)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第13課挑戰(zhàn)教皇的權威第三單元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情境導入“攀登圣梯的人”:羅馬城內(nèi)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贖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間,又突然退了下來,旁人問其原因,他說:“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贖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禮儀?!边@個人就是馬丁·路德,這段話體現(xiàn)了路德“信仰得救”的思想,是世界歷史上的著名事件。宗教改革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發(fā)生的呢?有哪些重大事件發(fā)生?對世界歷史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呢?第三單元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課標導航課程標準知道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學習導航1.全面把握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2.正確理解馬丁·路德、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思想3.正確評價宗教改革的歷史地位一、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論綱》1.背景(1)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歐洲,各國人文思想高漲。(2)天主教會在中世紀的西歐壟斷文化教育,十分腐敗。(3)羅馬天主教會與歐洲各主權國及社會各階層的矛盾激化。(4)直接原因是教皇兜售贖罪券,借機剝奪人民財富。2.馬丁·路德與《九十五條論綱》(1)主張①內(nèi)容:強調(diào)__________的學說,主張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禮和神職人員。②作用:這一思想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2)開端:1517年,馬丁·路德發(fā)表《______________》,反對兜售贖罪券,每個基督徒只要虔誠懺悔,就能得到赦免,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稱義九十五條論綱(3)影響①性質(zhì):反對天主教會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②改革后創(chuàng)立_______,與原來的天主教、東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新教二、獨樹一幟的加爾文1.加爾文的觀點和意義觀點1536年,加爾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主張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來反對天主教的等級觀念,否定教皇統(tǒng)治人民的權力。加爾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釋成_______,否定對教皇的盲從和封建主特權意義加爾文的學說在西歐資本主義比較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廣泛傳播,為以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依據(jù)先定論2.對宗教改革的評價:歐洲宗教改革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不迷信傳統(tǒng)、陳規(guī),用人文主義宗教觀挑戰(zhàn)教皇的權威,為歐洲思想解放、為人類不斷認識自己的歷史寫下了發(fā)人深省的一頁。[特別提醒]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反對羅馬天主教皇統(tǒng)治,反對的是封建教會對人性的壓抑、搜刮人民財物的做法及教權高于世俗權力等一些宗教思想,并不是反對宗教信仰。[概念辨析]“因行稱義”“因信稱義”“信仰得救”這三種主張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張,都屬于基督教的教義.“因行稱義”是為加強羅馬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為封建宗教神學的精神壟斷而服務的?!耙蛐欧Q義”否定了天主教會的權威,簡化了宗教儀式,解放了人的個性。“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稱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為資產(chǎn)階級的發(fā)財致富進行辯護,是對“因信稱義”的繼承和發(fā)展。[輕松巧記][思維啟迪]馬克思在談到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時說:“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鎖,但是給人們的心靈套上了枷鎖?!眱蓚€枷鎖分別指什么?提示:前一個“枷鎖”指天主教會的獨裁統(tǒng)治,后一個“枷鎖”指適應資產(chǎn)階級要求的___________和體系。宗教思想史料教皇派(甲)和路德派(乙)進行辯論。甲:只要買贖罪券的錢幣落進錢柜叮當一響,買主掛記的那個罪人的靈魂就立刻從煉獄直飛天堂。乙:很顯然,當錢幣扔在錢柜中叮當作響的時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貪欲心。至于代禱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志為轉(zhuǎn)移。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探究問題]依據(jù)史料信息概括兩者論戰(zhàn)的內(nèi)容及其評價。提示:(1)論戰(zhàn)內(nèi)容:①關于贖罪券問題。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認為,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人類就有了“原罪”,因此需要“救贖”,教皇認為,只要購買了贖罪券,“人的靈魂就立刻從煉獄直飛天堂”。路德派認為贖罪券只能增加教會和教皇的“利得心和貪欲心”。②教皇派堅持“圣禮”,教徒的懺悔需要“尊貴的教士主持”,不然就“永遠不能得救”。路德派則堅持“信仰《圣經(jīng)》”,“無需教會的媒介”,只要真誠懺悔,就可以“救贖”。③教皇派堅持禁欲主義,而路德派則主張“追求現(xiàn)世的幸福是每個人的權利”,追求財富和婚姻是人的基本權利。(2)評價:需要說明的是,路德派反對的是封建教會對人性的壓抑、搜刮人民財物的做法及教權高于世俗權力等一些宗教思想,并不是反對宗教信仰,兩者都信仰《圣經(jīng)》,只是在信仰途徑和方式上存在差異和斗爭。史料一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宗教改革’一詞像‘文藝復興’一詞一樣容易使人產(chǎn)生誤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釋為對教會某些弊病做出的反應。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們,但它們只是新教徒進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弊诮谈母锏膶嵸|(zhì)和影響史料二在(宗教改革)不長的時間后,1581年7月,新教締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荷蘭共和國,緊跟其后的英國清教徒(基督新教中加爾文主義者)在1649年將查理一世推上了斷頭臺,成立了共和國,1688年經(jīng)過光榮革命,迎來了新教國王,實行了“君主立憲”的憲政體系?!?620年為反抗宗教壓迫而逃往北美的清教徒,在大洋彼岸建立了自己的家園。1776年,締造了一個……美利堅合眾國?!吨袊枰牟皇俏乃噺团d而是宗教改革精神》[探究問題](1)依據(jù)史料一,說明為什么說宗教改革一詞“容易使人產(chǎn)生誤解”?(2)依據(jù)史料二,說明宗教改革的作用。提示:(1)從史料論述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只是“對教會某些弊病做出的反應”“它們只是新教徒進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說明宗教改革這一詞沒有揭示出其實質(zhì),宗教改革實質(zhì)是資產(chǎn)階級思想解放運動。(2)有利于促進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一、正確理解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內(nèi)涵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主要是指反對天主教會的宗教特權,提倡人的個性解放,使人從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枷鎖中解脫出來,獲得更多的個人自由。1.馬丁·路德強調(diào)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讓人們在內(nèi)心世界中發(fā)現(xiàn)宗教,每一個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誠和信仰使自己擺脫“罪惡”,不需要教會作為中介。它實際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使人民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從而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2.加爾文主張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對天主教的等級觀念,否定教皇統(tǒng)治人民的權力;主張先定論,他的這些思想在維護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強調(diào)人的虔誠,只要虔誠地信仰就可以獲得上帝的恩賜,強調(diào)的是個人與上帝溝通的權力。與此同時否定了羅馬教皇的權威和教會的作用。在思想上體現(xiàn)人文主義精神。1.天主教認為教會的神職人員掌管“天堂之門”的鑰匙,只有通過他們,信徒才能赦罪。對此,馬丁·路德疾呼(

)A.廢除神學信仰

B.加強宗教儀式C.信仰即可得救

D.教士應擁有世俗權力解析:題干反映天主教會推行的是因行稱義,強調(diào)教權至上,針對此行為,馬丁·路德提出信仰即可得救,宣傳通過自身信仰即可得救,不用通過教會,強調(diào)的是人的作用,故C項正確;馬丁·路德同樣信仰宗教,故A項錯誤;B、D項都是天主教會的主張,故B、D項錯誤。C2.“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為,而是單用信才能領受愛慕的.因此,既然靈魂為它的生命與義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靈魂稱義顯然單是因信,而不是任何行為?!瘪R丁·路德這段話旨在(

)A.否定行為的重要

B.肯定信仰的權威C.抨擊教皇和教會

D.強調(diào)“道”的重要解析:由“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為,而是單用信才能領受愛慕的”可知材料強調(diào)因信稱義也即肯定信仰的權威,故B項正確;A項材料未提及,故A項錯誤;C、D項同材料強調(diào)的不一致,故C、D項錯誤。B二、宗教改革的實質(zhì)和影響1.實質(zhì):宗教改革是16世紀西歐各國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社會運動。它由新興資產(chǎn)階級所發(fā)動,得到廣大農(nóng)民和城市市民的響應,個別國家的君主也大力支持。宗教改革表面上是對天主教會的宗教儀式和教義進行改革,實質(zhì)是早期資產(chǎn)階級的反封建斗爭,目的是把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教會改造成為適應資產(chǎn)階級需要的新教會。2.影響(1)宗教改革是一場西歐各國早期反封建斗爭的社會運動,矛頭對準羅馬天主教會,勇于挑戰(zhàn)以教皇為首的宗教權威,為人類不斷認識自己的歷史寫下了發(fā)人深省的一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旗幟,并對后來資產(chǎn)階級革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2)進一步打擊了西歐封建勢力,削弱了天主教的經(jīng)濟實力,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3)它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傳播了資產(chǎn)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促進了西歐各國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4)宗教改革從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和更內(nèi)在的心靈角度,傳播和發(fā)展了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3.英國學者韋爾斯認為:“他們反對教皇不是因為他是世界的宗教領袖,而是因為他不是這樣的領袖;因為他本應該是他們的領袖,而他卻是一個富有的世俗君主?!庇纱丝梢娮诮谈母锏谋举|(zhì)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爭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爭D4.“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學革命以來……把人世的勤奮創(chuàng)業(yè)理解為上帝的召喚,曾有助于資本主義精神的興起;把學術工作理解為基督教的天職,也促進了西方近代人文主義教育與人文學術的發(fā)展?!辈牧献钅苷f明宗教改革(

)A.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精神動力B.強化了上帝和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C.實現(xiàn)了宗教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分離D.促進了民族文化與教育事業(yè)的進步A解析: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促進了民族文化和教育發(fā)展,但據(jù)材料信息“有助于資本主義精神的興起”“促進了西方近代人文主義教育與人文學術的發(fā)展”,可知D項表述不全面,故D項錯誤;A項全面表現(xiàn)了材料信息,故A項正確;宗教改革動搖了羅馬教會的神學統(tǒng)治,故B項錯誤;材料中并沒有體現(xiàn)宗教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的分離,故C項錯誤。一、閱讀與思考(教材P54)你怎樣理解路德“因信稱義的潛臺詞”?提示:羅馬教會為了樹立教會和教皇的絕對權威,宣揚“因行稱義”,聲稱信徒們只有遵守教會制定的教階制度和復雜的圣禮儀式,才能獲得靈魂的解脫。這就把教徒們束縛在教會的控制之下,使他們失去了個人選擇的自由,聽命于教會的統(tǒng)治。而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主張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禮和神職人員。這里的“信”是與生俱來的植根于人的內(nèi)在經(jīng)驗之中的東西。這樣,他便把拯救人的靈魂的鑰匙從教會和神職人員手中轉(zhuǎn)移到每一個擁有真正信仰的基督徒自己的手中,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所以說它的潛臺詞里面包含著個性解放的革命主張。它從神學角度論證了宗教的和現(xiàn)實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二、解析與探究(教材P54)閱讀以上材料,請思考:“因行稱義”、“因信稱義”和“信仰得救”三種學說有什么異同?如何理解16世紀的西歐宗教改革運動?提示:同:都屬于基督教的教義,目的都是為實現(xiàn)靈魂得救以升入天堂。異:“因行稱義”本質(zhì)仍是為加強羅馬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和封建宗教神學的精神壟斷而服務的?!耙蛐欧Q義”否定天主教會的權威和贖罪券的掠奪,簡化宗教儀式,給教徒極大的解放。“信仰得救”在“因信稱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為資產(chǎn)階級的發(fā)財致富進行辯護,是對后者的繼承和發(fā)展。理解:16世紀天主教的根本變革就是指西歐宗教改革運動。16世紀,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了西歐各國,宗教改革家們否定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主張建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