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 納米多孔材料儲氫量測定 氣體吸附法-編制說明_第1頁
納米技術 納米多孔材料儲氫量測定 氣體吸附法-編制說明_第2頁
納米技術 納米多孔材料儲氫量測定 氣體吸附法-編制說明_第3頁
納米技術 納米多孔材料儲氫量測定 氣體吸附法-編制說明_第4頁
納米技術 納米多孔材料儲氫量測定 氣體吸附法-編制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制定本標準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礦物燃料的日趨耗盡和大氣污染的日趨嚴重,尋求清潔的和長遠的可替代能源

已迫在眉睫。作為新型可再生的無碳能源,氫能以其清潔無污染、高效、可儲存和運輸

等優(yōu)點,被視為最理想的能源。氫氣的安全貯存、運輸是目前氫能商業(yè)化的主要障礙。

要解決氫氣的安全貯存和運輸問題,氫能存儲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于貴

金屬和氫化物等常規(guī)儲氫材料,納米材料的小尺寸效應和表面效應使其出現(xiàn)了新的動力

學和熱力學特性,如活化性能明顯提高,更高的氫擴散系數(shù)和吸放氫動力學性能,在氫

氣儲存方面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性能。盡管在納米儲氫材料領域做過許多研究,儲氫材料也逐

漸形成產業(yè)應用,然而如何對儲氫納米材料的氫氣吸附性能進行準確的評估,以便于材

料性能之間的相互比對,目前仍然缺乏相關的測試方法標準。在日本目前只有針對特定

合金材料的氫氣吸附標準。在我國,目前有關氫氣吸附的國家標準只有氫化物可逆吸放

氫壓力-組成-等溫線(P-C-T)測試方法,該方法屬于化學吸附儲氫,針對物理吸附儲氫

和納米材料儲氫的國內標準仍為空白。據調查了解,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涉及氫氣吸附測

試的儀器公司有幾十家,包括英國的Hiden儀器、美國的Micromeritics儀器、

Quantachrome儀器、ThermoFisher、Ankersmid等儀器公司。本標準的編制將為納米多

孔材料儲氫量的準確評估和相互比對提供依據。

二工作簡況

1任務來源

本任務來源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編號:

20221614-T-491,項目名稱:納米技術納米多孔材料儲氫量測定氣體吸附法。由國家

納米科學中心負責起草完成。

2編制和協(xié)作單位

本標準負責起草單位為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國氫中聯(lián)氫能科技研究院,北京

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浙江師范大學,殼牌(中國)有限公司。

1

本標準的主要起草人:閆曉英,劉聰敏,毛立娟,高潔,代偉,付鑫,王孝平,

郭延軍,葛廣路,劉瑋,萬燕鳴,何廣利。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是國家級創(chuàng)新單位和綜合性研究中心,其戰(zhàn)略定位是納米科學

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擁有我國納米科學領域一流水平的研究平臺和研究基地。國家

納米科學中心設有3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在納米生物、納米材料、納米器件、納米標

準等領域均開展著卓有成效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并積極推進科研成果的轉

移轉化。全國納米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79)和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

會(CNAS)實驗室技術委員會納米專業(yè)委員會(CNAS/TC/SC13)秘書處均掛靠在國家納

米科學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也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納米技術委員會(ISO/TC229)和

國際電工組織納米電工產品與系統(tǒng)技術委員會(IEC/TC113)的國內對口秘書處單位。

國家納米中心納米檢測公共平臺已獲得CNAS檢測實驗室認可,中科院納米標準與檢測重

點實驗室已通過CNAS科研實驗室認可。中科院納米標準與檢測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納米

技術標準化和新型納米檢測技術的開發(fā)與應用研究,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均作為主持

單位承擔了納米技術標準指南方向的國家重大研發(fā)計劃和國家重點科技專項,迄今已承

擔了40余項納米技術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國家標準物質/標準樣品的研復制

等,并主導或參與多項納米技術領域國際、國內比對與能力驗證等。

北京國氫中聯(lián)氫能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氫能院)于2020年10月29由國家能源集

團氫能科技公司、中船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同濟汽車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安泰環(huán)境工

程技術有限公司、西安航天科技工業(yè)有限公司、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有研工程技術

研究院有限公司發(fā)起設立。氫能院成立以來,聚焦氫能技術協(xié)同研發(fā)及產業(yè)化,致力于

發(fā)揮中國氫能聯(lián)盟氫能產業(yè)主力軍和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策源地作用,累計編制發(fā)布《中國氫

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yè)白皮書》《中國氫能裝備技術路線圖》等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研究

規(guī)劃近40項。啟動氫能領跑者行動計劃,組織制定我國首個綠氫標準《低碳氫、清潔

氫及可再生氫標準及評價》,累計立項和發(fā)布近20項國家、行業(yè)、團體技術標準,助

力打造中國氫能核心自主化技術迭代創(chuàng)新標準體系。

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以下簡稱“低碳院”)隸屬于國家能源集團,成立于2009

年12月,是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目前設有北京、美國、德國3個全

2

球研發(fā)基地,近700名員工,其中國外員工占比30%以上,50%科研人員具有博士學位。

擁有國家能源煤炭清潔轉換利用技術研發(fā)中心(國家能源局)、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與

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市納米結構薄膜太陽能電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點科研平

臺。主要聚焦于煤的清潔轉化利用、煤基功能材料、氫能及利用、環(huán)境保護、分布式能

源、煤化工催化、先進技術等領域,并全面開展了相關領域的技術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在不少

項目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浙江師范大學是一所以教師教育為主的多科性省屬重點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有71

個本科專業(yè),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yè)博士學位授權點,2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11個專業(yè)碩士學位類別,2個博士后流動站。數(shù)學、化學、工程學、材料學4個學科進

入ESI全球前1%,20個學科列入浙江省一流學科。擁有國家級課程16門,國家級專業(yè)

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擁有“先進催化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

“含氟新材料學科”111計劃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固體表面反應化學”浙江省重點實驗室、

“化學”省重中之重學科、“化學”省一流學科A類、“應用化學”省重點學科和“化

學”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重點建設項目等教學科研平臺。

殼牌(中國)有限公司隸屬于殼牌集團。殼牌集團是國際上主要的天然氣、石油和

油品、化工產品的生產商之一,全球最大的汽車燃油和潤滑油零售商之一,同時也是全

球液化天然氣行業(yè)的先驅和領導者。殼牌的業(yè)務遍及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擁有明

顯的外資優(yōu)勢,連年位居《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榜單前列。殼牌使用先進技術,

采取創(chuàng)新方法,幫助滿足全球能源需求和建設可持續(xù)能源未來。殼牌還投資電力,包括

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用于運輸?shù)男滦腿剂?,如先進的生物燃料和氫能等。

其中液化天然氣、可再生能源、風電、電力交易和碳交易以及石油和化工產品業(yè)務的規(guī)

模和營業(yè)收入一直在國際能源公司中名列前茅。

3工作過程

2019年12月初組建了標準起草工作組,擬定了工作計劃。經過討論,工作組確定

了標準的名稱為《納米技術納米多孔材料儲氫量表征氣體吸附法》。標準工作組的人

員名單及分工見表1。

具體工作過程如下:

3

本標準起草工作基于起草人所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NQI“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

術”項目:燃料電池車用氫氣純化技術(編號:2019YFB1505000)研究工作開展,在

本標準正式制定工作開始前,已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具備了開展本標準研制工作的

扎實技術基礎。

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間,起草工作組詳細研讀了氣體吸附法測儲氫的相關

的國內外先進標準及其引用標準和技術規(guī)范,同時收集、查閱了大量有關氫氣吸附表征

的技術文獻(詳見草案的參考文獻),最后經多次探討、協(xié)商、修改,形成了本標準的

草案初稿。

2020年6月-2021年10月以討論稿形式多次進行小范圍討論。收集和整理討論意

見并修改討論稿,同時進實驗驗證。分別驗證了重量法和靜態(tài)容量法的國內外儀器的測

試并對結果進行了分析。形成了修改后的標準草案。

2022年1月26日參加了“2022年推薦性國家標準立項答辯會”,2022年12月30

日國標委下達本標準制修定任務,國家標準計劃項目號為20221614-T-491,周期12個

月。

表1標準起草工作組人員名單

姓名職稱工作單位聯(lián)系方式在本標準中的職責

本標準整體工作,包括標

閆曉英工程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yanxy@準內容編寫、征求意見、

相關文件的起草等

高級工程師、北京國氫中聯(lián)氫能科congmin.liu@chnenerg

劉聰敏內容核驗和實驗驗證

副總經理技研究院

毛立娟高級工程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maolj@內容核驗和實驗驗證

高潔高級工程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gaoj@標準校對

代偉教授浙江師范大學daiwei@內容核驗、標準校對

付鑫業(yè)務總監(jiān)殼牌(中國)有限公司Xin.Fu@內容核驗、標準校對

王孝平教授級高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wangxp@標準校對

4

郭延軍教授級高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guoyj@標準校對

葛廣路教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gegl@標準校對

北京國氫中聯(lián)氫能科

劉瑋高級工程師10000032@標準校對

技研究院

北京國氫中聯(lián)氫能科

萬燕鳴高級工程師10000705@標準校對

技研究院

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guangli.he@chnenergy

何廣利高級工程師標準校對

究院.

三國家標準的編制原則

本標準的制定依據我國國家標準對采用國際標準和標準的制定原則進行,如表2。

表2本標準編制所依據的相關結構及術語方面的國家標準

本標準中相應的部分依據的國家標準編號依據的國家標準名稱

《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

標準的結構GB/T1.1-2020

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

“定義”的編寫GB/T20001.1-2015《標準編寫規(guī)則第1部分:術語標準》

“參考文獻”的編寫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

四確定國家標準主要內容的論據

標準工作組查閱了國內外與儲氫材料和測試方法相關的國際文件,并結合國內相關

科技文獻資料,在廣泛征求業(yè)內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進行標準草案的編寫。

五主要實驗分析及驗證

在本標準的附錄A部分,提供了容量法和重量法的典型的實驗示例。

主要以石墨烯-POM復合材料及多孔有機聚合物材料為測試對象,采用容量法和重量

法對其氫氣吸附性能進行測試。

實驗內容:石墨烯-雜多酸(POM)復合材料的儲氫量測量。

5

儀器:MicromeriticsASAP2020全自動氣體吸附儀。

實驗地點: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納米檢測實驗室。

實驗分析方法:容量法。

樣品質量:0.1862g

測試條件:測試絕對壓力范圍:0-110kPa;測試溫度:77K。

1.0

0.8

0.6

0.4

儲氫量(wt%)

0.2

0.0

020406080100120

絕對壓力(kPa)

圖1石墨烯-雜多酸(POM)復合材料的儲氫量-壓力等溫線

從圖1中可得,在絕對壓力110kPa,測試溫度77K下,該材料的儲氫量為0.93wt%。

(2)實驗內容:縮酮類多孔有機聚合物(KPOP)材料的儲氫量測量。

儀器:HidenIGA-100B智能重量分析儀。

實驗地點: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納米器件研究室。

實驗分析方法:重量法。

樣品質量:89.235mg

測試條件:測試絕對壓力范圍:0-114kPa;測試溫度:77K。

6

1.6

1.5

1.4

1.3

儲氫量(wt%)

1.2

1.1

020406080100120

絕對壓力(kPa)

圖2縮酮類多孔有機聚合物(KPOP)材料的儲氫量-壓力等溫線

從圖2中可得,在絕對壓力110kPa,測試溫度77K下,縮酮類多孔有機聚合物(KPOP)

材料的儲氫量約為1.59wt%。

圖3-圖14為不同的分子篩樣品以及活性炭樣品在不同溫度下吸附氫氣的數(shù)據。用

到的實驗儀器為貝士德儀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3H-2000PH1型容量法高溫高壓物理

吸附儀。實驗地點為北京,貝士德儀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實驗室。

0.8

0.7

0.6

0.5

mmol/g

0.4

0.3

氫氣吸附量0.2

0.1

0.0

0510152025303540

絕對壓力/bar

圖35A分子篩在5℃下氫氣吸附等溫線

7

0.8

0.7

0.6

0.5

mmol/g

0.4

0.3

氫氣吸附量0.2

0.1

0.0

0510152025303540

絕對壓力/bar

圖45A分子篩在25℃下氫氣吸附等溫線

0.8

0.7

0.6

0.5

mmol/g

0.4

0.3

氫氣吸附量0.2

0.1

0.0

0510152025303540

絕對壓力/bar

圖55A分子篩在45℃下氫氣吸附等溫線

8

0.8

0.7

0.6

0.5

mmol/g

0.4

0.3

氫氣吸附量0.2

0.1

0.0

0510152025303540

絕對壓力/bar

圖6CaX分子篩在5℃下氫氣吸附等溫線

0.8

0.7

0.6

0.5

mmol/g

0.4

0.3

氫氣吸附量0.2

0.1

0.0

0510152025303540

絕對壓力/bar

圖7CaX分子篩在25℃下氫氣吸附等溫線

9

0.8

0.7

0.6

0.5

mmol/g

0.4

0.3

氫氣吸附量0.2

0.1

0.0

0510152025303540

絕對壓力/bar

圖8CaX分子篩在45℃下氫氣吸附等溫線

0.8

0.7

0.6

0.5

mmol/g

0.4

0.3

氫氣吸附量0.2

0.1

0.0

0510152025303540

絕對壓力/bar

圖9LiX分子篩在5℃下氫氣吸附等溫線

10

0.8

0.7

0.6

0.5

mmol/g

0.4

0.3

氫氣吸附量0.2

0.1

0.0

0510152025303540

絕對壓力/bar

圖10LiX分子篩在25℃下氫氣吸附等溫線

0.8

0.7

0.6

0.5

mmol/g

0.4

0.3

氫氣吸附量0.2

0.1

0.0

0510152025303540

絕對壓力/bar

圖11LiX分子篩在45℃下氫氣吸附等溫線

11

1.3

1.2

1.1

1.0

0.9

0.8

0.7

mmol/g

0.6

0.5

0.4

氫氣吸附量0.3

0.2

0.1

0.0

0510152025303540

絕對壓力/bar

圖12活性炭在5℃下氫氣吸附等溫線

0.8

0.7

0.6

0.5

mmol/g0.4

0.3

氫氣吸附量0.2

0.1

0.0

0510152025303540

絕對壓力/bar

圖13活性炭在25℃下氫氣吸附等溫線

12

0.8

0.7

0.6

0.5

mmol/g0.4

0.3

氫氣吸附量0.2

0.1

0.0

0510152025303540

絕對壓力/bar

圖14活性炭在45℃下氫氣吸附等溫線

六與國內、外同類標準水平對比情況

目前,有關儲氫材料氫氣吸附的相關研究已有許多報道,儲氫材料也逐漸形成產業(yè)

應用。然而在相關標準制定方面,ISO尚未有有關氫氣吸附的測試標準發(fā)布。在日本目

前只有針對特定合金材料的氫氣吸附標準。

在我國,目前有關物理吸附儲氫的國家標準仍為空白。本標準的編制將為納米多孔

材料儲氫量的準確評估和相互比對提供依據。

七與有關的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和強制性國家標準的關系

本標準與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和其它強制性標準沒有沖突。建議本標準作

為推薦性國家標準。

八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

九國家標準作為強制性國家標準或推薦性國家標準的建議

13

建議作為推薦性國家標準。

十貫徹國家標準的要求和措施建議(包括組織措施、技術措施、過渡辦法等內容)

按正常標準貫徹程序執(zhí)行。建議在標準發(fā)布后3個月內開始實施。標準發(fā)布實施后,

建議積極在納米技術產業(yè)領域中涉及納米多孔材料儲氫的產業(yè)企業(yè)中進行廣泛宣貫,以

促進標準的實施并對相關產業(yè)領域的規(guī)范和高效快速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標準化技術支撐

作用。

十一廢止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建議

無相關現(xiàn)行標準,故本款不適用。

十二其他應予說明的事項

本標準頒布機構不承擔與本標準相關的任何專利文獻檢索,如審閱人發(fā)現(xiàn)與本標準

相關的任何專利信息,請隨征求意見稿、送審稿、報批稿一并提交給本標準頒布機構,

如需要查詢與本標準相關的專利信息,請直接與專利權人聯(lián)系。

14

納米技術納米多孔材料儲氫量表征

氣體吸附法

Nanotechnologies-Measurementofthehydrogenstoragecapacityof

nanoporousmaterials-Gasadsorptionmethod

編制說明

(征求意見稿)

國家標準編制工作組

2023年1月10日

一制定本標準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礦物燃料的日趨耗盡和大氣污染的日趨嚴重,尋求清潔的和長遠的可替代能源

已迫在眉睫。作為新型可再生的無碳能源,氫能以其清潔無污染、高效、可儲存和運輸

等優(yōu)點,被視為最理想的能源。氫氣的安全貯存、運輸是目前氫能商業(yè)化的主要障礙。

要解決氫氣的安全貯存和運輸問題,氫能存儲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于貴

金屬和氫化物等常規(guī)儲氫材料,納米材料的小尺寸效應和表面效應使其出現(xiàn)了新的動力

學和熱力學特性,如活化性能明顯提高,更高的氫擴散系數(shù)和吸放氫動力學性能,在氫

氣儲存方面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性能。盡管在納米儲氫材料領域做過許多研究,儲氫材料也逐

漸形成產業(yè)應用,然而如何對儲氫納米材料的氫氣吸附性能進行準確的評估,以便于材

料性能之間的相互比對,目前仍然缺乏相關的測試方法標準。在日本目前只有針對特定

合金材料的氫氣吸附標準。在我國,目前有關氫氣吸附的國家標準只有氫化物可逆吸放

氫壓力-組成-等溫線(P-C-T)測試方法,該方法屬于化學吸附儲氫,針對物理吸附儲氫

和納米材料儲氫的國內標準仍為空白。據調查了解,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涉及氫氣吸附測

試的儀器公司有幾十家,包括英國的Hiden儀器、美國的Micromeritics儀器、

Quantachrome儀器、ThermoFisher、Ankersmid等儀器公司。本標準的編制將為納米多

孔材料儲氫量的準確評估和相互比對提供依據。

二工作簡況

1任務來源

本任務來源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編號:

20221614-T-491,項目名稱:納米技術納米多孔材料儲氫量測定氣體吸附法。由國家

納米科學中心負責起草完成。

2編制和協(xié)作單位

本標準負責起草單位為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國氫中聯(lián)氫能科技研究院,北京

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浙江師范大學,殼牌(中國)有限公司。

1

本標準的主要起草人:閆曉英,劉聰敏,毛立娟,高潔,代偉,付鑫,王孝平,

郭延軍,葛廣路,劉瑋,萬燕鳴,何廣利。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是國家級創(chuàng)新單位和綜合性研究中心,其戰(zhàn)略定位是納米科學

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擁有我國納米科學領域一流水平的研究平臺和研究基地。國家

納米科學中心設有3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在納米生物、納米材料、納米器件、納米標

準等領域均開展著卓有成效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并積極推進科研成果的轉

移轉化。全國納米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79)和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

會(CNAS)實驗室技術委員會納米專業(yè)委員會(CNAS/TC/SC13)秘書處均掛靠在國家納

米科學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也是國際標準化組織納米技術委員會(ISO/TC229)和

國際電工組織納米電工產品與系統(tǒng)技術委員會(IEC/TC113)的國內對口秘書處單位。

國家納米中心納米檢測公共平臺已獲得CNAS檢測實驗室認可,中科院納米標準與檢測重

點實驗室已通過CNAS科研實驗室認可。中科院納米標準與檢測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納米

技術標準化和新型納米檢測技術的開發(fā)與應用研究,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均作為主持

單位承擔了納米技術標準指南方向的國家重大研發(fā)計劃和國家重點科技專項,迄今已承

擔了40余項納米技術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國家標準物質/標準樣品的研復制

等,并主導或參與多項納米技術領域國際、國內比對與能力驗證等。

北京國氫中聯(lián)氫能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氫能院)于2020年10月29由國家能源集

團氫能科技公司、中船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同濟汽車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安泰環(huán)境工

程技術有限公司、西安航天科技工業(yè)有限公司、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有研工程技術

研究院有限公司發(fā)起設立。氫能院成立以來,聚焦氫能技術協(xié)同研發(fā)及產業(yè)化,致力于

發(fā)揮中國氫能聯(lián)盟氫能產業(yè)主力軍和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策源地作用,累計編制發(fā)布《中國氫

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yè)白皮書》《中國氫能裝備技術路線圖》等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研究

規(guī)劃近40項。啟動氫能領跑者行動計劃,組織制定我國首個綠氫標準《低碳氫、清潔

氫及可再生氫標準及評價》,累計立項和發(fā)布近20項國家、行業(yè)、團體技術標準,助

力打造中國氫能核心自主化技術迭代創(chuàng)新標準體系。

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以下簡稱“低碳院”)隸屬于國家能源集團,成立于2009

年12月,是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目前設有北京、美國、德國3個全

2

球研發(fā)基地,近700名員工,其中國外員工占比30%以上,50%科研人員具有博士學位。

擁有國家能源煤炭清潔轉換利用技術研發(fā)中心(國家能源局)、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與

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市納米結構薄膜太陽能電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點科研平

臺。主要聚焦于煤的清潔轉化利用、煤基功能材料、氫能及利用、環(huán)境保護、分布式能

源、煤化工催化、先進技術等領域,并全面開展了相關領域的技術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在不少

項目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浙江師范大學是一所以教師教育為主的多科性省屬重點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有71

個本科專業(yè),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yè)博士學位授權點,2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11個專業(yè)碩士學位類別,2個博士后流動站。數(shù)學、化學、工程學、材料學4個學科進

入ESI全球前1%,20個學科列入浙江省一流學科。擁有國家級課程16門,國家級專業(yè)

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擁有“先進催化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

“含氟新材料學科”111計劃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固體表面反應化學”浙江省重點實驗室、

“化學”省重中之重學科、“化學”省一流學科A類、“應用化學”省重點學科和“化

學”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重點建設項目等教學科研平臺。

殼牌(中國)有限公司隸屬于殼牌集團。殼牌集團是國際上主要的天然氣、石油和

油品、化工產品的生產商之一,全球最大的汽車燃油和潤滑油零售商之一,同時也是全

球液化天然氣行業(yè)的先驅和領導者。殼牌的業(yè)務遍及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擁有明

顯的外資優(yōu)勢,連年位居《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榜單前列。殼牌使用先進技術,

采取創(chuàng)新方法,幫助滿足全球能源需求和建設可持續(xù)能源未來。殼牌還投資電力,包括

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用于運輸?shù)男滦腿剂?,如先進的生物燃料和氫能等。

其中液化天然氣、可再生能源、風電、電力交易和碳交易以及石油和化工產品業(yè)務的規(guī)

模和營業(yè)收入一直在國際能源公司中名列前茅。

3工作過程

2019年12月初組建了標準起草工作組,擬定了工作計劃。經過討論,工作組確定

了標準的名稱為《納米技術納米多孔材料儲氫量表征氣體吸附法》。標準工作組的人

員名單及分工見表1。

具體工作過程如下:

3

本標準起草工作基于起草人所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NQI“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

術”項目:燃料電池車用氫氣純化技術(編號:2019YFB1505000)研究工作開展,在

本標準正式制定工作開始前,已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具備了開展本標準研制工作的

扎實技術基礎。

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間,起草工作組詳細研讀了氣體吸附法測儲氫的相關

的國內外先進標準及其引用標準和技術規(guī)范,同時收集、查閱了大量有關氫氣吸附表征

的技術文獻(詳見草案的參考文獻),最后經多次探討、協(xié)商、修改,形成了本標準的

草案初稿。

2020年6月-2021年10月以討論稿形式多次進行小范圍討論。收集和整理討論意

見并修改討論稿,同時進實驗驗證。分別驗證了重量法和靜態(tài)容量法的國內外儀器的測

試并對結果進行了分析。形成了修改后的標準草案。

2022年1月26日參加了“2022年推薦性國家標準立項答辯會”,2022年12月30

日國標委下達本標準制修定任務,國家標準計劃項目號為20221614-T-491,周期12個

月。

表1標準起草工作組人員名單

姓名職稱工作單位聯(lián)系方式在本標準中的職責

本標準整體工作,包括標

閆曉英工程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yanxy@準內容編寫、征求意見、

相關文件的起草等

高級工程師、北京國氫中聯(lián)氫能科congmin.liu@chnenerg

劉聰敏內容核驗和實驗驗證

副總經理技研究院

毛立娟高級工程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maolj@內容核驗和實驗驗證

高潔高級工程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gaoj@標準校對

代偉教授浙江師范大學daiwei@內容核驗、標準校對

付鑫業(yè)務總監(jiān)殼牌(中國)有限公司Xin.Fu@內容核驗、標準校對

王孝平教授級高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wangxp@標準校對

4

郭延軍教授級高工國家納米科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